数字技术与动漫新观念_第1页
数字技术与动漫新观念_第2页
数字技术与动漫新观念_第3页
数字技术与动漫新观念_第4页
数字技术与动漫新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技术与动漫新观念

众所周知,最早的动画是从绘画(尤其是漫画)发展而来的。而当动画真正诞生,它就脱离绘画的范畴,进入影视的领域。动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与技术的密切关系——和所有电影、电视一样,动画依托技术的存在而存在,依托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改进,不仅为动画、漫画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手段,也促进了动画、漫画创作观念的改变。一技术是动画发展的基本依托动画诞生于20世纪初。动画之所以能诞生,就是因为“核心技术”——逐格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完善。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出现,动画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数字技术的发展更使画面效果从二维到三维……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的“奇观”,效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传统动画片的“民族化”其实也离不开独特技术。水墨动画、剪纸动画(尤其是水墨剪纸“拉毛”工艺)、折纸动画、陶塑动画、竹雕动画等的制作拍摄技术造就了中国动画独特的视觉风格。二数字技术更新动画创作观念近十年来,数字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国产动画的制作。数字技术的运用显著提高了动画创作制作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动画的产量。国产动画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达到二十多万分钟的年产量,数字技术的普及运用功不可没。数字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也为动画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尤其是“三维动画”——不论是角色形象、场景还是特技效果,在质感、立体感、光影及空间营造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度”。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使国产“立体动画大片”日趋成熟,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动画品种。数字技术发展不仅对“传统”动画观念有重大影响,并且打破了动画传统观念,大大扩展了“动画”的领域。技术不仅为艺术创作服务,也反作用于艺术创作,它不仅会改变艺术创作观念,而且能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动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创作手段和工具。除了人们常见的“动画片”外,数字动画技术可以运用于实景电影(故事片、科教片、纪实片等)创作中,数字动画技术制作的图像虚拟场景、虚拟角色以及角色表演越来越“高仿真”,传统电影创作也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有了“高超”的数字动画技术,前所未有的新奇视觉效果成为受众与创作者的共同追求,也导致魔幻、科幻、灾难、恐怖等“奇观大片”成为商业电影的主流。近年来深受市场欢迎的故事片《阿凡达》《指环王》《变形金刚》《泰坦尼克》,科教片《与龙同行》等“大片”都离不开大量的数字制作。数字技术发展创造“跨界”新艺术形式。数字技术有极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除了真人实景电影大量运用数字制作,全部用数字制作的“动画故事片”也常有表现,例如模拟真人演出的《贝奥武夫》和采用真人演出、动作捕捉技术制作的《丁丁历险记》等。可操控的“交互式”动画电影、游戏电影也已在试验中。数字技术还让“动画制作”进入舞台(戏剧、戏曲、魔术、杂技等)演出、演唱会、电视节目等各个“非传统”领域,出现了许多过去“闻所未闻”的“跨界”“混搭”新艺术形式。各种基于平板电脑、手机等数字移动平台的新媒体艺术形式也因此不断涌现。技术发展还使“动画”突破常规概念,深入艺术创作、儿童教育、职业培训及日常生活各方面。三数字时代的漫画创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把动画和漫画合并称为“动漫”。其实这是一个含混的、不准确的名称——漫画属于美术范畴,而动画属于影视范畴。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动画创作的观念与方法,也深刻影响到漫画的创作,而且进一步让动画与漫画互相渗透融合,成为真正的“动漫”。传统漫画一般为纸面绘画,形象或概括简练,或夸张变形,适合表现幽默、具有讽刺内容的题材。常见的漫画形式有单幅、四格、多格等多种。单幅主要是时政讽刺漫画、幽默滑稽漫画及人像漫画等;四格多为贴近生活的幽默漫画;多格则有一定人物与故事,与现代漫画接近。除此之外还有连环画(小人书)、插图、图画故事书(多为儿童读物)等,但以前一般不把后面这几种叫作“漫画”。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和欧美现代漫画(商业漫画)在中国的影响日渐增大,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漫画,当时被称为“新漫画”,以示与传统漫画的区别。新漫画主要有故事漫画(连环漫画,根据篇幅不同可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系列漫画(多格)、插画和绘本等。插画与插图不一样,插图表现的是文字描述内容,依托文字而存在;而插画完全依靠画面形象(角色、场景、动态、气氛)表现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除标题外,插画一般没有更多文字。在很长时期内,漫画运用的都是与其他绘画一样的“传统常规”方法——技法虽然多种多样,却没有多少“技术含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近些年这种情形骤然发生了让人瞩目的变化。漫画创作,尤其是商业漫画(或者叫“新漫画”)的创作广泛运用数字技术。Photoshop、Painter、Illustrator、Sai等绘画软件和Indesign等编辑软件的普及运用,使多年来一直像“个体手工式”的漫画制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数字化分工制作流程。这不仅丰富了漫画的表现手段,优化了制作流程,使漫画创作的“量产”成为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业漫画的质量。数字技术的发展运用不仅改变了多年不变的漫画创作(制作)模式,还改变了多年不变的漫画阅读方式,这种改变可以称之为“革命性改变”。传统阅读方式一般通过纸面媒体(图书、报纸、刊物等),与笔记本电脑相比,尤其是与平板电脑、手机等现代数字阅读平台相比,纸面媒体往往显得体积大,容量小,不便携带。纸面阅读方式虽然还会存在下去,但数字阅读方式展现出来的在时间、空间上的便利,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数字技术催生新的漫画形式。随着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出现与普及,读者不再满足于仅仅将原来刊载于纸面上的漫画直接搬到电脑、手机里阅读。人们期盼看到更能体现数字化优势的新漫画形式。这也是不少创作者和很多出版运营商的想法,因此“数字漫画”应运而生。笼统地看,当前尚处于试验成长阶段的“数字漫画”大都以绘画为主,综合吸收了动画以及电影的技术与表现手段,特别是声音、特效、编辑等后期制作技术。也就是说,把动作、镜头语言和声音引入漫画,但又最大限度地保留漫画的绘画特点(美术风格、绘画技法、漫画形式等),它仍然可以按漫画传统种类分为“数字故事漫画”“数字绘本”“数字插画”“数字多格漫画”等。这些“数字漫画”不仅在创作上融合了漫画和影视动画的手法,在阅读(观看)方式上也兼具漫画和影视动画的特点。传统漫画阅读方式和美术作品类似,是不受时间限制的“自由阅读”方式——每个画面都可以随你看多长时间。但是在有文字又有画面时,只能分步阅读画面和文字,接收的信息是不同步的。观看影视动画时,可以同时通过“看”和“听”接收信息,但是这种“接收”是受限制的——创作者(编导)已定好每个画面的时间长短,观者无法自己控制。数字漫画的特点就是既可以通过“看”“听”同步接收信息,又可以按个人阅读习惯通过设定的方式(点击或划动屏幕)控制每个画面出现和停留的时间。正因为这些特点,数字漫画也被称为“动漫画”“图片电影”“新媒体漫画”。随着4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新媒体漫画也将能流畅地通过手机阅读观看。现存的较为简单的“低端”漫画将逐渐走向“高端”。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也将促进读者群扩大,偏重于年轻人的受众群体将发生变化,传统纸媒没做到的漫画“类型化”“全民化”阅读成为可能,并反过来推动传统媒体方式的阅读。更多现在尚不可预料的“混搭”“跨界”艺术形式将出现,例如“游戏漫画”“互动漫画”“裸眼立体漫画”等。四数字技术为动漫创造新的传播平台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数字技术能对动漫创作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并非仅仅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传播方式,为动漫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传播平台。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多项政策,高度重视网络和其他新媒体技术及数字内容的发展。动漫本身具有轻松快乐的特点,深受观众(读者)喜爱,又是国家重视的新兴文化产业,理所当然成为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源。而数字传播平台又能打破动漫传统传播方式(院线、电视台、纸面出版物等)的局限性,为动漫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用户喜爱使用数字移动设备进行阅读,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针对各类设备研发的阅读服务体验效果比传统媒体增强,视频、图片、标注等动态化的表达,以及互动开放的交流也大大区别于纸质书籍。”[1]尽管当前数字阅读行业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网络文学,但不久,漫画肯定会成为推动数字阅读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至于动画,则一直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内容。尽管目前主力仍是电影动画和电视动画,但一些基于网络传播而创作的动画(如《十万个冷笑话》《入学考试》《李献计历险记》《纸片战记》等)已有不俗表现,正逐渐确立自己的地位。不太远的将来,网络动画必将“修成正果”,与电影电视动画分庭抗礼。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它模糊了动漫画的作者和观众(读者)、创作和观赏(阅读)之间的界限,强化了互动和交流。正如调查资料分析的那样:“数字出版方式使得写作(创作)和发布门槛大大降低,普通网民也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数字出版比印刷机的发明更加能推动阅读的普及,作者数量和作品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2]当数字传播技术使动漫创作和欣赏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求”,“动漫产业”也就真正形成了。五误区与不足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了动漫创作的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1)把“手段”当“目的”。当前一些动漫画创作过分强调技术,“炫技”,或以技术掩盖艺术创作思维的贫乏甚至低下,导致低质量的三维动画和Flash动画泛滥。必须明确,高新技术丰富了动画表现手段,更新了当今动画的创作观念,但终究不能替代动画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2)“全盘照搬”。有的动画创作盲目模仿国外作品,尽管“技术精良”,可观众的评价是“中国人做的外国动画片”。(3)滥用新技术“翻拍”经典国产动画。例如把一些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改为三维立体动画片。虽然运用了高新数字技术,实质是背离中国传统动画的艺术风格与美学追求。这种做法就像拆了真正的古建筑修“仿古街”,实际上是“保护性破坏”。(4)在当前国产动漫画创作中,真正“中国创造”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我们使用的“新技术”大都是国外技术,有的早已不是“高新技术”了。真正有“中国知识产权”、适合民族风格样式的高新数字技术尚未出现。有关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应该认真研发我们自己的高新数字技术,特别要研究适合创作符合中国风格和美学理念的新技术。(5)高新技术应重在提高动画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