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权谈判问题与排放态势分析_第1页
排放权谈判问题与排放态势分析_第2页
排放权谈判问题与排放态势分析_第3页
排放权谈判问题与排放态势分析_第4页
排放权谈判问题与排放态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排放权谈判问题与排放态势分析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备受瞩目。世界各国不仅就这一问题缔结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设立了有关的常设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而且自1995年以来,几乎每年都召开缔约方会议。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所受到的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界及民间团体的关注,所引起的广泛、激烈而持久的政策论争和外交折冲,均为其他国际环境问题所不及。这突出显示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于各国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事实上,它已成为当代世界环境外交中的核心问题。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由人类的温室气体超量排放引起的,因此,温室气体减排从一开始就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中心目标,并且温室气体排放权问题也从一开始就是谈判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法律意义上被确认为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由于非CO2温室气体的浓度致暖与CO2有着固定的函数关系,因而非CO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折算成CO2排放当量,以实现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可加性。这样,关于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可以形式化地归结为CO2减排问题,温室气体排放权问题也可以形式化地归结为CO2排放权问题。CO2排放权问题在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前后,一度是环境外交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然而,自缔约方第一次会议的“柏林授权”以来,对排放权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日见弱化,重心已转移到各种排减目标、排减机制、减排行动方面。这种关注方向的转移本身是值得关注的。因此,本文再次以对CO2排放权问题的讨论作为主题。本文首先讨论排放权问题在全球CO2减排谈判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讨论排放权关注的转移对参与谈判的各方的可能影响;其次,试图建立在排放权问题上既理想又实用的“公平性”概念与原则;再次,将在这一公平性概念与原则基础上,讨论全球8个主要排放集团(北美、拉美、西欧、东欧和苏联、日本和大洋洲、非洲、中国、亚洲其他)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集团的CO2排放和影响趋势,特别着重对这些排放趋势中的关键性时点分析。这些将为中国参与全球CO2减排谈判的立场和行动提供一种决策基础。1.排放权问题在全球CO2谈判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权利与义务,或者权利与责任,是一切国际外交谈判中永恒的主题。由于对义务和责任的承诺总是以相应的权利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对权利的确认是一切谈判的首要任务。全球CO2减排谈判也是这样。各国的CO2排放权问题,从减排问题提出开始,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环境外交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排放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的可允许的CO2排放量。对这种排放权的确认,在全球CO2减排谈判中具有基础性的关键性的意义。说其基础性是指没有对排放权的确认就无法进行减排承诺的确认;说其关键性是指排放权确认在设计和安排各种减排行动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具体而言,排放权问题与全球CO2减排谈判中的下述内容有关。①减排责任。减排责任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实际CO2排放量与可允许CO2排放量(即排放权)之差决定的。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一差值是正的,且愈大,那么它的减排责任则愈大;反之,当这一差值为负时,意味着这一国家还有可允许的排放余量。②减排目标。减排目标是减排责任的具体体现。它应以减排责任(即实际排放量与可允许排放量之差)作为主要参数计算出来,或应以这一计算结果作为减排目标谈判的基础。③减排机制。减排机制的设计是为着各国减排责任的平衡并有助于各国减排目标的实现。可见,这也是与排放权密切相关的。现在,在全球CO2减排谈判中,关于排放权问题,大体已定性地确认两种不同层次的排放权。一个层次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附件I国家,尤其是其中的附件II国家,他们是发达国家,他们排放权受到限制,有减排责任;另一层次是非附件I国家,他们是概称为“77国集团”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可以协助减排,但没有约束性的减排责任。这两个层次的划分,是因为这两大集团的现时人均碳排放水平相差太悬殊的缘故。其中,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水平均为发展中国家的10倍。上述两个层次的确认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是相当粗糙的、模糊的,而不是较为规范的、明晰的。这一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排放权问题至今仍未圆满解决。在全球CO2减排谈判中,随时都可因排放权确认上的模糊性而滋生障碍。这突出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CO2排放权总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CO2排放权的挑战,随着全球CO2减排谈判进入具体的减排承诺阶段而更为明显。在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京都会议以后,全球CO2减排谈判出现以下趋势:①以发达国家之间在减排承诺方面的谈判冲淡和代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排放权问题上的进一步深入谈判;②在没有明确的排放权确认的前提下,将发展中国家拖入发达国家谈判达成的减排承诺框架。美国公开地以要挟方式申明它的减排立场,除非一些关键的发展中国家真正参与这项工作,否则美国将不承担具有约束力的义务。在无明确的排放权确认(即绝对的数量化的确认或相对的数量化确认)的前提下,让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设计的减排机制和参与由发达国家实施的减排行动,将会模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门槛,缩小他们之间在减排责任上的差距,混淆在减排方式选择上根本的性质差异(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商业性与义务性,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对发达国家有益:使它既减轻应负的减排压力,在谈判中处于较为主动的支配性的地位,能更便宜地从发展中国家那里获得排放资源,使它的经济发展不但不受减排的影响反而可能更有利于确保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对优势。相反,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对发展中国家有害:使它承担起本不应由它承担的减排压力,并在减排谈判中日趋丧失主动,以相当廉价的方式转让自己的排放权,使它的经济发展反而因排放问题而被制约,使它拉大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差距。由此可见,排放权问题依然是CO2全球减排谈判中的首要问题。随着谈判的深入,排放权问题不仅应不断重提,而且应不断地明晰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世界各国在全球CO2减排中的权利、责任、义务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确保减排行动的成功,确保减排行动真正对各方有益。2.CO2排放权问题上的公平原则CO2排放权的确认一定要以公平原则为基础,任何人对此都毫无疑义。然而,对于公平原则的理解以及公平原则的具体内容,则是一直有争议的,而且,往往是旧的争议解决了,新的争议又萌生了。关于CO2排放权确认的争议,在一开始时表现为对公平原则的三种不同的主张。第一种主张认为,“公平”应建立在“继承权”基础上,应以现有资产权为依据,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CO2排放权应从这个国家的现时排放状况出发,而减排量亦应根据现时排放量而同比例地确定。第二种主张认为,公平应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基础上,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CO2排放量应根据其GDP而同比例地确定。第三种主张认为,公平应建立在“人均排放量相等”的基础上,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排放量应根据其人口与人均允许排放量的乘积来确定。以上三种主张,就其真正的公平性而言,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由于大气与大气环境容量是一个公共资源,因此,第一种主张和第二种主张隐含了对这种公共资产的优先占有权与私有权。它们将保护和巩固了发达国家的发展权,侵犯和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可见,这两种主张实际上是不公平的。现在已很少有人公开地坚持这两种主张了。第三种主张就其基本点而言是公平的(在公共资源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实践中,它有可能产生鼓励生育从而造成人口爆炸的效果。这是与CO2减排、稳定气候、保护全球环境的总目标相抵触的,可见,这仍然是一种有缺陷的公平。在CO2排放权或CO2减排问题上的公平原则,应当是一种有效率的公平原则。这种原则应包括以下方面:①它应建立在人均排放量相等的基础上。但是为了确保这一“人均相等”原则不影响和削弱减排效率和效益,因而必须控制人口增长率。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将以基础年、以一种可允许的人口增长率进行计算;并以此确定这个国家的CO2排放权。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超过其可允许水平时,它将承担排放量方面的亏空;当它的人口增长状况低于可允许水平时,它将享受排放量方面的盈余。②它应建立在历史责任的基础上。由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转化有着一个较长的时滞,因而它们的温室效应影响均是超过一年以上的长时段的。这样,对于一个国家的排放权的确认,不能限于对年度排放强度的认识,而应置于对排放存量的认识上;这就是说,要看一个国家的CO2排放在大气中碳增长的累积性贡献。③应加强公平原则的有效性。在确认一个国家的CO2排放权时,应当将一个国家在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清除行为(或称增强碳汇行为)的效果计算在内。这些温室气体清除行为,在现阶段如有大规模的植被恢复行动(植树造林、种草等),在未来如有增强海洋吸碳能力的行动。根据上述有效的公平性原则,可以提出确认一个国家CO2排放权的计算公式,见式(1)。其中:式中,上标i代表国别,T代表所有国家;下标t代表距离基准年份的年度,0代表基准年份;ETt与PTt分别表示全球在t年度的可允许的CO2排放量与人口数量;et为t年度全球人均可允许的排放强度;Eit,Pit,Sit,Rit分别表示国家i在t年度的可允许CO2排放量,可允许人口数,在大气中的CO2存量,植被的净吸碳量;Bi,jt表示国家i在t年度的j种植物的净生长量;ai表示国家i的可允许人口增长率;β为大气碳存量年度损耗率;rj表示植物j的生长量对碳的转化率。3.全球CO2排放趋势的时点分析3.1概念构架排放权问题直接与减排责任、减排指标、减排方式选择等有关。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与他们在何时需要实施强制性减排行动有关。在全球CO2减排谈判中,这一问题被称之为“时点”分析。由于现时尚不能得到满足国别CO2排放权计算(即公式1)的全部数据支持,因此,这里对“时点”问题的讨论,将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层次,以及其他类型国家集团层次,对他们进行CO2排放趋势分析,进而转化为对排放趋势相交的可能性及相交时间(即“时点”)的预测。本文对CO2排放趋势分析的概念构架如下:这里的趋势分析将针对两类排放源层次:①发达国家(即附件I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非附件I国家);②北美、拉美、西欧、东欧和俄罗斯、日本和大洋洲、非洲、中国、其他亚洲国家。这里的趋势分析的时段为1800~2050年,其中1800~1995年为历史值,1995~2050年为预测计算值。这里的趋势分析是在附件I国家有减排承诺的假设下进行的,并且假设他们在2000~2012年间的承诺对2012~2050年时段同样有效。这里的趋势分析所涉及的碳排放状况将分为两类:①年排放强度型;②年存量型。这里对排放责任大小的表述,也分别采用两种方式:①总量型;②人均型。这里对减排责任的表述是以相对值表示(%)。3.2计算模型在各种趋势分析方法中,就合理性而言,年存量型优于年排放强度型;人均型优于总量型。为了计算CO2排放趋势,将采用下述计算模型。①年排放强度。②年存量。③相对值化。式中,上标i表示国别、集团等;下标t、j表示年份,它们同时也是表示年份的计算参量;︿表示相对值(%);CE表示国别年碳排放强度,CS表示国别年碳存量;ce表示人均年碳排放强度,cs表示人均年碳存量;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E/G表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率(反映技术进步);C/E表示单位能源的碳排放率(反映能源结构变化);P表示人口;g表示GDP年增长率;s表示节能效率提高率;f表示能源结构年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p表示人口年增长率;β为大气中碳的年损耗系数。模型计算的初始值及参数采自有一定权威性的出版物,少量参数是根据本文作者的判决给定。它们均见附表27-1。3.3主要结果图27-1与图27-2为在有减承诺的假设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年排放强度总量与年存量总量的比较。图27-3与图27-4分别为在有减排承诺的假设下,人均年排放强度与人均存量的国别比较。图27-1当年排放的国别责任(有承诺)图27-2CO2存量的国别责任(有承诺)3.4分析根据图27-1、图27-2、图27-3、图27-4,可以做出以下分析和结论。3.4.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状况比较图27-1与图27-2表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状况的比较。它们均建立在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方式选择的基础上,尤其是图27-1(一是选择总量排放而不是人均排放,二是选择排放强度而不是排放存量)。图27-1表明,约在2030年左右,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排放强度将与发达国家相当,并在以后超过后者;图27-2表明,即使到达2050年,发达国家在大气碳存量中所占份额依然达到58%,而发展中国家仅占42%。如果考虑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比为1:4,那么,可以判断,在2050年以前,发展中国家的增温影响不会超过发达国家。图27-3人均排放的国别责任(有承诺)图27-4人均存量国别责任(有承诺)3.4.2碳排放状况的国别比较图27-3与图27-4均明显地区分出两个集团;一是附件I国家,它们由北美、西欧、东欧和苏联、日本和大洋洲国家构成,二是非附件I国家,它们由拉美、非洲、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构成。可以明显地看出,附件I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尤其是人均碳存量,直至2050年均超过或远远超过非附件I国家。另外,还可以看出,在附件I国家中,北美又远高于其他三个国家集团;西欧呈良好下降趋势,而东欧和苏联呈上升趋势。3.4.3非附件I国家与中国的状况图27-3与图27-4表明,非附件I国家无论是人均碳排放强度还是人均碳存量在2050年前均比附件I国家低,然而,它们均呈上升趋势。在非附件I国家中,中国无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