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兼评深圳文化消费现状_第1页
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兼评深圳文化消费现状_第2页
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兼评深圳文化消费现状_第3页
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兼评深圳文化消费现状_第4页
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兼评深圳文化消费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兼评深圳文化消费现状

伴随消费社会的到来,文化消费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因文化而生动,丰富的文化生活带来多元文化消费,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深圳在文化消费的实践层面已有诸多成就,但迄今为止,学界关于深圳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成果仍较少。本文尝试分析深圳文化消费结构、特征及未来发展空间,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参考。一深圳文化消费结构分析总体说来,我国目前文化消费在整个居民消费中层次较低[1]。尽管深圳经济发达,较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4633元,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在前列,但人均文化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仍然很低。本文借鉴葛红兵(2010)在《大都市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一文的层级划分,综合消费的主体、形式、目的、动力等因素,结合城市文化消费现状,将深圳文化消费结构作以下划分。(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基本公共文化消费促进文化消费发展,除了市场的积极响应外,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力必不可少。30多年来,深圳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为己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投入,基层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16年7月,深圳成为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盘点深圳公共文化设施,值得骄傲的是深圳从特区成立之初的“三家店”[2]发展到今天的“千家店”。到2015年底,深圳共建成文化馆(站)69个,有620家公共图书馆,深入街区的自助图书馆有240台,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381个,博物馆36个,美术馆11个,形成了遍布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关内“10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也日益丰富,逐渐形成特色品牌,如旨在普及高雅音乐的“美丽星期天”,传承戏曲国粹的“戏剧星期六”,体现综合艺术的“剧汇星期天”以及市文化馆的“周末剧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市民融入艺术体验当中。2015年首创“深圳市文化馆联盟”,统筹联盟成员资源,使成员单位之间在免费开放、公益服务、作品创作、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实现无缝衔接。[3]深圳有着众多全民共享的文化艺术节庆。连续举办17届综合性大型阅读活动“深圳读书月”,使城市因读书而受人尊重。12届深圳创意文化嘉年华——“创意十二月”,成为深圳市民追踪文化潮流、享受创意理念及参与创意设计的文化节庆。2005年至今,1000多期“市民文化大讲堂”开拓了一条高雅文化走向社会、走进市民生活的新途径。外来青工文体节、鹏城金秋社区艺术节、各区举办的音乐节、戏剧节等,种类繁多的活动照顾到每一个人群的文化需求。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消费更加注重其公益性、普及性、基础性、均衡性、平等性,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加深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高雅文化艺术消费高雅文化是城市文化品位的体现,代表了一个城市文化品质的高下。深圳一直致力于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实行高雅艺术补贴制度,不仅歌剧演出,深圳交响乐团、深圳粤剧团以及未来的深圳话剧团演出,都可以参照国际惯例,通过细化补贴规则拉近市民与高雅艺术的距离,更好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4]十多年来,深圳着力于营造书香氛围,引领高雅文化,开创了“读书月的深圳模式”。2003年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把深圳建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中心书城是深圳市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每天这里都有内容不同的文化主题活动——“深圳晚八点”,这里也是全国各地出版机构举行新书发布、读者见面、名家讲坛的重要阵地。2006年起,“24小时书吧”就成为深圳人“永不落幕的24小时约会地”。此外,在城市各个角落都有一批影响较大的独立书店,如旧天堂书店、物质生活书吧、小津概念书房、西西弗书店等,将图书、餐饮、文化活动结合,成为城市文艺青年和创意阶层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肯定了深圳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2014年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开始实施“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发展战略,2016年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深圳全民阅读将在更高起点上再次追求卓越。深圳音乐厅、大剧院、保利剧院等专业艺术活动空间在高雅艺术消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深圳音乐厅为例,2007年开业以来,精心策划了祖宾·梅塔、郎朗、谭盾、伦敦爱乐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等世界一流艺术家和演出团体的精彩表演。“深圳湾草地音乐节”“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已成为深圳传播古典音乐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深圳有一批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如深圳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华·美术馆、大芬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等,常年展出古今中外艺术作品,为市民带来高雅艺术享受。深圳一直是中国电影票房重镇,2015年深圳电影票房约为18亿元,全国城市排名位居第四位,约占全国4%的市场份额。深圳影院也爆发式增长,2016年头5个月,深圳就新开影院17家,影院总数160家。(三)教育与休闲旅游消费教育培训是深圳市民文化消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支出。以青少年教育培训为例,2016年3月发布的《2016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显示,38.6%的家庭每年家庭教育产品支出大于6000元,其中一线城市的家庭平均月教育产品支出大于1000元的比例为32.8%。深圳有众多教育培训机构,仅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2016年深圳市教育培训机构信息公告》中就有183家教育机构供市民参考选择[5]。此外,请外教辅导外语,一对一家庭教师,每年寒暑假海外游学,上国际学校等,培训市场非常火爆。上世纪80年代,当中国人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旅游这个概念的时候,深圳华侨城就开发了“文化+旅游”的“锦绣中华”主题公园,此后的“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东部华侨城”将旅游概念一再升华,引领中国旅游发展方向。深圳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及重要旅游中转站,在行业中的位置越发凸显。2015年,深圳全接待游客11630万人次,同比增长7.65%;全市旅游总收入1244.8亿元,同比增长14.03%;国际旅游收入49.68亿美元,同比增长8.8%[6]近年来,“深圳黄金海岸旅游节”“大鹏户外嘉年华活动”“南山荔枝旅游文化节”等多个品牌活动吸揽众多游客。滨海旅游近年大热,大鹏半岛的旅游开发受到青睐。大鹏目前有注册民宿1200多家,全深圳民宿1500家左右[7]。高端休闲旅游项目日趋丰富。深圳拥有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一批一流的球场及服务;粤港澳游艇单向通行试点城市建设及太子湾游艇公共码头建设正在推进;深圳湾游艇会和浪骑游艇会入选“广东省游艇旅游发展示范基地”。2016年10月,太子湾邮轮母港(蛇口邮轮中心)开通,成为华南地区唯一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邮轮母港。此外,健身、骑马、潜水、登山、马拉松、红酒、滑雪、定期度假旅游、欣赏音乐会、演唱会等在深圳人文化生活中屡见不鲜。(四)民间精神文化消费民间精神文化消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化消费,二是亚文化消费,三是网络文化消费。1.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化消费,如直接信仰消费、宗教旅游消费,泛宗教民间文化消费[8]直接信仰消费。人们对信仰的追求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消费中即形成了信仰性消费。[9]以佛教为例,信仰性消费主要包括:购买寺院门票,给佛菩萨的香、蜡、花、果等各种供品,请购经书、木鱼、念珠等各种法器及佛菩萨的各类画像、塑像、雕像,请购各种经咒神像的佩戴物、装饰物,种种名目的布施(如救济、建庙、开光),用于印经、放生等积福行善活动的开支,用于请法师做各种道场的费用等。[10]目前,深圳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南山还有许多妈祖庙。深圳已登记宗教活动场所54处,备案宗教教职人员217人,信教人数众多,每年到各大宗教场所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宗教旅游消费。宗教旅游是朝圣者的旅行,也是一项重游率较高的活动。为了释放生活和工作压力,祈求生活安康顺利,放松身心,人们会选择时常去寺庙朝拜礼佛。如佛教徒到寺庙游览,朝拜礼佛、学习佛法、表达虔诚的宗教信仰,也有部分信众是许愿还愿。深圳弘法寺每年大年初一都有数以万计的信众上香祈福、许下新年新愿望。每年深圳人也会到世界各地宗教场所旅游朝圣。泛宗教民间文化消费。在今天中国宗教“回潮”的大背景下,各种泛宗教化活动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目前,全国各大寺院都有短期出家及禅修班,深圳弘法寺有弘法禅修中心,每年都有一些禅修活动。收费式的禅修、瑜伽、雅集等都带有宗教文化消费意味。深圳目前有各类禅修班、道家辟谷养生班、内观中心、茶道养生、禅养生SPA、瑜伽养生会馆、灵性生活讲座等不同的泛宗教化消费形式。更时尚的有香道、琴道、茶道等,虽然不一定是宗教人士主持的活动,但也带有佛、道的某些视觉特征。这一现象的产生迎合了城市中产阶级逃离都市,回归田园的消费文化需求。2.青年亚文化消费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城市文化消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青年人是个性张扬的一代,层出不穷的新的消费理念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语言如雨后春笋,如粉丝经济、直播、弹幕、网剧、IP、90后“御宅族”、移动游戏、社群文化、虚拟之光等等,以“价值反叛”与“寻找定位”组成的亚文化成为影响其消费偏好的重要因素,最直接表现则是对娱乐内容的消费极高需求。群体决策引导的“粉丝经济”和虚拟世界构筑的AGG文化圈成为90后娱乐消费的重要模式。[11]青年人是深圳文化消费主力,尤其以电影消费中年轻人绝对是中坚力量,90后更是占比超过50%。3.网络文化消费。截至2016年6月底,国内网民规模为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手机网民更是达到了6.56亿。[12]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目前国民文化消费主产品。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行业数据监测点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文化市场整体营收达1017.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营收838.9亿元,网络直播市场规模82.6亿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500亿元。2016年腾讯半年财报显示,腾讯旗下的平台和业务均保持了稳健增长,包括社交和媒体平台、游戏、数字内容、广告和支付服务等。仅以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为例,2016年,这两家视频网站的付费会员数都相继突破2000万。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内容和享受,人们愿意为内容付费,又催生了新的文化消费热点。二深圳文化消费特点分析今天深圳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既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盛宴,又有各式各样的物质文化生活。概括起来,深圳文化消费出现了国际化、时尚化、创意化、高科技化等特点。(一)国际化2015年深圳第六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概念。事实上,特区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一直以来深圳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城市。2008年,深圳创意设计正式进入国际视野,成为联合国认定的“设计之都”。2013年,深圳大型交响乐《人文颂》,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在法国联合国总部演出,意在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态度,告诉世界“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是什么样”的。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已走向世界,“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从2004年创办以来就肩负着中华文化承载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使命,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级平台,为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深圳华强方特自主研发的特种电影系统输出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配套出口20余部影片。华强方特原创动漫作品出口20万分钟,覆盖美国、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登陆Nickelodeon、Disney、Sony等全球知名主流媒体。[13]深圳先后有55家企业、14个重点项目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腾讯、A8音乐集团、华视传媒等一批深圳优秀文化企业在境外实现上市。深圳还致力于发展友城关系、积极拓展友城网络、加强友城务实合作,国际友城有73个,遍布全球五大洲。以深圳时装为代表的深圳创意设计产业在国际舞台发展壮大,深圳工业设计在全球设计舞台上崭露头角,2015年深圳荣获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奖共计35项;2015年德国IF设计大奖中深圳共荣获42个奖项。2016年10月的全国“双创周”及第二届“深圳国际创客周”大咖云集,库克、马云、马化腾以及来自全球各国的创客汇聚一堂。创办于2010年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已举办七届,第七届短片节共收到110个国家和地区4132部参展短片,呈现出国际机构参展比例高、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等特点。此外,深圳还举办了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中国设计大展、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在全国和国际有重大影响的活动。每年国庆“深圳欢乐谷魔术节”都云集了来自俄罗斯、拉脱维亚、乌克兰、泰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魔术师和国内魔术师。(二)时尚化深圳的时尚产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份额。高端女装占据国内市场70%以上、珠宝囊括全国70%珠宝的产值、眼镜销售至国外眼镜市场份额达60%,内衣产值占全国15%。2015年,深圳钟表产值600亿元,出口值35亿美元,产量占全球钟表的40%以上,这些产业分布在深圳各个区域。在引领时尚潮流方面,深圳致力于成为让中国设计师走向世界的舞台,国际时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平台。时装周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时尚界最盛大的年度盛宴,也是聚合时尚文化产业的重要展示盛会。创办于2015年的“深圳时装周”以“国际平台、原创设计、商业落地、全民时尚”定位,吸引了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或地区的200多个品牌及设计师,成功纳入国际时装周发布体系。2017年3月,全新升级的深圳时装周将与纽约、米兰、伦敦、柏林、东京等国际时装周在世界同步发布时尚秀。新一季的深圳时装周将更大力度与国际时尚权威机构、国际传媒集团合作,嫁接国际资源,成为国际时尚交流的大平台。[14]时尚是一个复杂的词,时尚产业与时尚潮流并非等同。从时尚产业角度讲,深圳的创意设计领先全国,在世界设计舞台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时尚更多是无形的东西,是理念,是感觉,是品位,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一点深圳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三)创意化创意化生活也已成为深圳城市文化消费的一大特点,城市生活充满了创意的火花。文化消费的形式不再是单一性的观剧、观影、看电视、看书读报、参加文娱活动、参观文化场馆等,文化与创意设计、科技、新媒体、体验消费融合而诞生的创意性文化消费正在形成并不断创造着文化消费的新领域、新形式,如文化体验消费、数字化、网络化的文化消费、创意空间消费等,促使供给者转变对文化消费的认识,创新消费供给理念。[15]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深圳充满了创意,也迎合了消费者日趋个性化、多样化、娱乐化以及发展性的文化消费需求。2015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757.14亿元,增长13.1%,占全市GDP的10%。深圳作为创意城市,2008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如今深圳工业设计占全国逾60%的份额。深圳正在打造“创客之都”“创新之都”“时尚之都”。在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环境指数”报告中,深圳已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创新高地。创意产业发展,创意阶层的聚集,带来了创意性文化消费,反过来又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四)高科技化文化消费的高科技化深圳首屈一指。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腾讯、雅昌等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在文化消费领域独树一帜,引领“文化+科技”潮流。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种类最多、技术最全面、设备最齐全、产量最高的特种电影专业公司,成功研发出悬挂式球幕电影、环幕4D电影、跟踪式立体电影等十多类特种电影。环幕4D影院系统已输出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配套的4D影片每年出口20余部。华强还制造、出口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两个品牌。目前全国约有290家企业致力于发展虚拟现实产业,其中约1/3的VR/AR企业在深圳。据了解,在深圳华强北——全球电子采购中心,继手机之后全球最大的VR交易市场,入门级VR产品眼镜盒子在2016年月产销量竟超3000万台,一体机产品亦迎来爆发。[16]此外,在“硬件创业天堂”华强北以及遍布深圳大大小小的制造企业鼎力支持下,深圳打造“创客之都”,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创客。进入2000年以后,深圳涌现出大疆无人机、3Glasses虚拟现实、柔宇柔性屏、光启飞行包等一批科技创新公司。三深圳文化消费的提升空间经过30多年努力,深圳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方面都取得巨大成绩,文化消费市场活跃且繁荣。但在消费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相对市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以及文化消费对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来讲,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一)充分认识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文化产业的发展基于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构成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源泉,并调节着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和供给,促使文化产业结构随着人们需求层次高级化而高级化。[17]文化消费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偏低。深圳的文化消费情况总体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较低。《2016深圳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33元,人均消费支出32359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678.62元,仅占人均消费支出的8.28%。这样的消费结构不利于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目前,深圳在专门促进城市文化消费方面的政策措施比较少。2017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提出,将着力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开展文化消费提升行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非常重视促进文化消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消费。201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第一次以市政府名义部署促进文化消费的五大任务,系统梳理了文化消费的要素链,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习惯、消费供给、消费行为、消费业态、消费空间、消费环境等多个维度入手,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方位、立体化地对文化消费加以扶持和引导。武汉“武汉智慧文化消费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模式与技术面向受众打造的集消费、演出、交易、技术、生产、运营、管理、预测、预警等为一体,标准化的互联网消费服务平台。“文化汇”微信公众号是实施的主要载体,居民通过移动终端获得积分奖励并用于文化消费。针对深圳目前文化消费不足现状,政府应尽快出台鼓励文化消费的政策。(二)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性文化消费产品当前,市民文化消费已逐渐从“饥渴型”转向“挑剔型”,由较低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高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因此,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应进行充分调研,摸清市民不同层次文化需求,在保障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类分层次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解决与受众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将服务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增强服务效果。注重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并细分消费主体,根据不同主体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偏好、消费习惯,以及消费主体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分层,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时应打破项目思维,建立平台思维,形成文化管理的“互联网+文化”思维。深圳福田“文体通”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体通”拥有“文化功能区”“福田健身房”“福利来了”三大核心版块,内容涵盖免费场地预定、文体活动报名和预告、免费门票派送、最新文体活动报道、福田特色风俗和文化先进人物等,利用微信公众号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样的做法可以破解政府传统主导模式中存在的难以保证公平性、可扩展性弱、范围受限、数据采集较难等问题,从而打破“公共投入增加而绩效下降”的悖论。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应当推广这一平台思维。加强文化供给侧和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