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方法_第1页
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方法_第2页
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方法_第3页
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方法_第4页
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方法

目前,文化遗产事业本应具有的三大功能发挥得很不够,而且出现了诸多管理问题(详见技术报告第三章),这既与管理体制有关,也与管理水平有关,同时还与文化遗产事业相关大政方针衔接力度不够有关。其中,管理水平的影响举足轻重,不仅影响到管理体制的实施成效,还直接关系到与相关大政方针的衔接问题。本报告第四章探讨了影响管理水平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方法,本章则从另一个方面——利用新方法实现文化遗产的精细化管理和互动式保护以提高管理水平——来研究如何改善管理,同时探讨文化遗产如何与国家大政方针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事业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的主题。1提高管理水平——通过空缺(GAP)分析方法实现文化遗产事业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核心在于“高效”,在我国这样一个管理体制不完善且用于公益性事业的财力约束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1]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提高效率的主要思路就是,将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最合适的方式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然而,文化遗产管理方法属于传统上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着从人的主观角度出发的感性决策、率性管理的现象。事实上文化遗产管理在属性、功能等方面与自然遗产管理有着诸多共性,同样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如空缺(GAP)分析方法,从而决定了文化遗产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从宏观角度和空间尺度上了解和掌握文化遗产管理中行政资源的配置情况,实现精细化管理和优化管理,这可以借鉴自然科学中的地理空间分析方法(GIS,地理信息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方法(GAP,空缺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可量化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文化遗产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就文化遗产精细化管理的意义、空缺(GAP)分析方法及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分别加以阐述。1.1基本思路1.1.1文化遗产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当前,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既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2]在当前形势下,要改善文化遗产管理,除了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还必须提高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方。精细化管理是在建立文物多样性概念基础上,从宏观上量化分析和精确分析文物资源保护和管理现状,并利用空缺(GAP)分析方法找出目前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空缺,进而实现文化遗产精细化管理。文化遗产精细化管理就必要性而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财、物等文化遗产管理中的行政资源紧缺,保证将资源以最合适的方式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是目前情况下改善文化遗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如果延续“地方报、中央批”的管理模式,则易于形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如果延续“领导拍脑袋”的决策模式,则易于形成“几朵锦上花、冻死千万家”的现象。[3]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实施对文化遗产的精细化管理,既保证物有所需,又保证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另外,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准确地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功能目标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最必要保护和最可能利用。就可行性而言,在发达国家自然遗产管理实践中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前沿方法——空缺(GAP)分析法,为文化遗产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一条捷径,可将其运用到管理问题最多的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领域。其基本原理就是构造文物多样性的多度、丰度、濒危度、价值度等概念,据此描述全国各省文物多样性状况、管理现状和保护需求状况,继而详细描述目前人、财、物等资源的实际配置情况,然后叠加分析这二者之差以反映保护需求与资源配置上的空缺。今后在机构设置(如设置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资金安排、队伍建设等方面[4]的重点就应优先投向空缺最大的地方。不仅如此,空缺(GAP)分析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可以用于动态管理的长期监测方法。在基础数据充实、可获得定期监测数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动态监控管理。随着科学技术和方法的进步,与管理水平有关的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分析更为准确、便捷、直观,这使实现文化遗产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精细化管理对于提高文化遗产管理水平的意义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有利于对文化遗产进行优化管理。目前,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较为粗放,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设置、人员组成、财物调配等在相当程度上没有与资源的分布现状、保护的重要性和危急状况等挂钩,从而使其不能将“好钢用到刀刃上”。为此,政府部门在管理文化遗产时应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资源分析,包括文化遗产资源的多样性、稀有性、价值度、濒危度等,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和可持续利用方针政策。第二,有利于准确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利用,历来是文化遗产事业中的核心问题。保护到什么程度、利用到什么程度,并非《文物保护法》及相关管理办法中的原则性规定可以一言概之。而实现对文化遗产的精细化管理,从静态而言就了解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度”在哪儿,从动态而言可以随时掌握管理重点所在。这样,遗产事业最难把握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就能被准确协调了。1.1.2保护空缺(GAP)分析方法目前文化遗产事业的管理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管理资源调配与管理需求不相适应上。[5]应当如何对行政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呢?在发达国家自然遗产保护中已经得到应用的保护空缺(GAP)分析方法可作他山之石。保护空缺分析方法(GAP)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系统分析自然遗产资源分布和保护现状,找出目前保护和管理上存在的空缺,为改善行政资源调配、加强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整理各方面基础信息获得较大尺度范围(在同一个治理体系下的国家或区域)的量化的直观的遗产资源现状(其中包括管理现状),从而给相关政策、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而且,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可以动态看出管理重点所在的监测方法。建立对遗产管理状况的监测体系,也有赖于这种方法。不可移动文物等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在资源属性、管理要求以及与国土空间开发的衔接上有着共通性。目前,我国文化遗产管理过于粗放,缺少全面系统的量化分析。而应用保护空缺(GAP)分析方法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细化管理。保护空缺(GAP)分析方法的应用前提是获取文物多样性全面且有时间连续性的基础信息,例如文物分布信息、保护信息、管理信息、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等。在数据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该方法可以准确获知文化遗产资源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过程,掌握遗产资源源生过程,评估遗产资源的保护现状,预测遗产资源的变化趋势。空缺(GAP)分析方法在具体应用中也存在以下一些局限:①空缺(GAP)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提高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水平,如果馆藏文物、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不可移动文物的共生、伴生关系不存在,就难以受益于这一方法;②只有将空缺(GAP)分析方法纳入相关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规划制定中,才能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③对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和线性文化遗产,目前的空缺(GAP)分析方法的技术手段由于文物统计体系的缺陷和保护水平数据的欠缺,尚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其资源分布和保护情况,因此无法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其管理。1.2文化遗产精细化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但如何通过空缺(GAP)分析方法实现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与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对应的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文物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中国的文物划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由于可移动文物主要通过博物馆收藏,基本不涉及空间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所以这里我们只针对不可移动文物讨论文化遗产如何通过空缺(GAP)分析方法实现精细化管理(本章以下的内容中文物均指不可移动文物,称作文物是为简便)。1.2.1文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1.2.1.1文物的基本属性及其分类原则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也可以说,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某个地方。[6]这里所谓的存在形态,是指文物的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在于收藏处所与散存于社会等。根据存在形态分类法的上述含义,在对文物进行归类时,具体划分方法为依文物体量的动与静分类。据此我们可以把文物划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上都是史迹,如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近代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这些史迹一般体量大,不能或不宜于整体移动,不能像馆藏文物那样,可以收藏于馆内,并在自然状态下轻易移动。[7]一般说来,文物史迹如古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地道、古墓葬、古建筑群、石窟寺等,是难以整体移动的。不可移动文物通常以“面分布”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一定的边界与周围的背景区别划分开来,对其的保护和利用都涉及与国土空间开发有关的城乡规划、基本建设等。正是在这些方面,不可移动文物这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非常类似,因此可以将自然遗产管理中的一些技术手段引入到文化遗产管理中来。通过空缺(GAP)分析方法提高文化遗产管理水平,主要针对的也就是不可移动文物。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要求,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文物,又可细分为60余小类。[8]1.2.1.2文物的多样性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在空缺(GAP)分析方法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文物多样性,其借鉴自“生物多样性”概念。[9]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强调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两方面考虑保护其多样性,同时还要考虑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文物保护和利用中引入空缺(GAP)分析方法,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建立类似生物多样性的文物多样性概念。文物多样性[10]是指某一地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不可移动文物的多度,二是不可移动文物的丰度。这两个概念可粗糙地对应理解为定量反映某一区域内文物的种类多少和数量多少的概念。其公式化表达及其计算方法在生物学中已有定规,我们根据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特点对其调整后择用。具体内容如下。(1)不可移动文物多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文物多度的概念借鉴于生物学中一个表征物种多样性的多度概念(abundance),指某一物种在群落内的个体数目。文物多度则是指某一区域中某一类文物的个体数量。多度的测定公式很多,由于群落中物种的总数与样本含量有关,所以这类指数是可比较的。可将主要的多度计算公式列举如下[11]。第一,Gleason指数。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物种或文物中的某类文物数量,用于文物则是文物数量。也可以用密度表示物种多度。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上文物的个数,公式为:式中,N为文物数量,S为面积。第二,Margalef指数。S为群落中的某物种或文物中的某类文物数量,N为观察到的所有物种或文物的数量。(2)不可移动文物丰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丰度即丰富度(richness),也称饱和度,原指某一生物群落中单位面积内拥有的物种数(种类数)。物种饱和度这个概念是由俄罗斯生物学家阿略兴首先提出,最早用于俄国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计算。英国生物学家Fisher由物种饱和度延伸提出了物种的多样性概念,即群落中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的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度(1943)。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可延伸提出文物的丰度概念,指某一区域内文物的种类数目和个体数量分配的均匀度。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常用的有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12]第一,Simpson指数,又称优势度指数,是对多样性的反面——集中性的度量。公式为:N为所有个体总数,ni为第i类个种的个体数量。用在文化遗产领域,即为第i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个体数量。[13]第二,Shannon-Wiener指数。C为常数,Pi是一个个体属于第i类的概率。用在文化遗产领域,即为某个不可移动文物属于第i类的概率。1.2.1.3文物多样性在文物保护和区域发展规划中的意义文物保护不仅要考虑单体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还应考虑文物群体的价值和地域聚集度,即从宏观角度和文物多样性上确定文物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不仅考虑了文物系统自身的内涵价值,还可将文物的保护结合到区域发展规划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以充分发挥文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界定文物多样性概念并给出量化方法正是从区域尺度考虑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对文物的多度和丰度的计算,定量分析不同地区文物保护重要性和需求程度,为相关资源调配和国土空间开发奠定科学基础。因此,可从以下四方面总结文物多样性在文物保护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①从宏观尺度确定不同区域文物保护的重要程度和需求程度;②为区域文物保护提供了量化分析方法和参考评价指标体系;③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保护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理论依据;④为区域发展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等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奠定科学基础。1.2.1.4实例研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样性分析尽管数据库限制[14]使这一工作有欠缺,但我们认为目前这样有局限的工作对促进文化遗产的精细化管理已经具有较为重要的实际指导价值。理由有二:一是足以起到方法介绍的作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全面和规范,便于科学统计分析。通过我们这样针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技术工作示范性介绍,足以给各省提供研究思路,只要各省按此方法代入其相应数据,其实现精细化管理技术层面的障碍就能消除;二是可以利用先进方法优先解决重要问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程度较高,先分析这类文化遗产能够满足抢救性保护文物的需要。当然,也必须看到空缺(GAP)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化遗产事业还只算得上一个不成熟、探索性的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充实和完善。目前我们认识到的该方法的局限至少有两方面:一是该方法种类越多分析的结果越可靠,如果文物种类划分过少就可能影响结果的客观性;二是该方法本身在应用于自然遗产保护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考虑物种的多度和丰度时没有考虑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性,应用于文物多样性分析时自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过,对于不同类不可移动文物之间的差异性(重要性)在空缺(GAP)分析方法的其他评价指标中会体现。在数据库约束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对较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现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以达到介绍多样性方法和利用先进方法优先解决重要问题这两个目的。本书首先利用文物多样性分析方法,对全国各大区(7个)和省[15](31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分析。随着数据的完善和方法的改进,我们的这个分析将更全面深入。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根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案记录信息,统计分析不同自然区域和不同行政地区(省、市、县)文物的多样性,计算各区文物的多样性指数,以多样性指数为依据划分文物保护重要性评价标准和等级。进而确定各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为全国和区域文物宏观保护政策的制定和长远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1)全国各大区域文物多样性分析按照自然地理和经济特征,一般将全国分为七大区域,即东北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东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华中区(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区(广东、广西、海南)、西南区(四川、云南、重庆、贵州、西藏)和西北区(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根据各大区域中文物的种类(以六大类计算)和数量计算多样性指数。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有多种,本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该指数是源于信息论中熵的计算公式,表示信息的紊乱程度和不确定性程度。运用到生物多样性计算中,指物种的不稳定性和不可确定性,[16]在文物多样性中指文物的多样性。与其他多样性指数相比,Shannon-Wiener指数能综合反映文物的多度和丰度,平衡数量和种类这两个要素。因此这里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文物的多样性,计算公式为:该公式中:H为群落的多样性指数,C为常数,S为所有文物类型数,Pi为第i类文物在所有文物中的概率,即i类文物的个体数量与文物总数量之比。i的取值范围为1到S。例如,某地区文物共有15类,则S为15;文物总数量为100个,其中某一类文物的数量为20个,则Pi为20除以100,即0.2;C为常数,常取1;通过对数的加和计算就可以得到该地区文物多样性指数。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对全国各大区域文物多样性的计算结果大体上可代表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17]利用该指数公式计算出的文物多样性可称为香农多样性指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不可移动文物地区分布的多度和丰度。但在文物种类很少的情况下,单香农多样性指数还不能完全反映文物多样性,为此还增加了均匀性指数作为补充。均匀性指数与香农多样性指数存在正相关性,但与文物丰度成反比,就是说,当该区香农多样性指数越高,种类越少的时候,均匀性指数越高,反之则越低。均匀性指数的测定方法,可以通过理论上的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和实际多样性指数的比率来求得,具体步骤如下:式中Hmax是在最大均匀性条件下物种的多样性值;S为群落中的种数。如果有S个种,在最大均匀性条件下,即每个种有1/S个个体比例,所以在此条件下P1=1/S,例如群落中只有两个种时,则Hmax=log22=1。如上所述,其均匀性指数定义为:式中E为均匀性指数(阈值为0~1);H是实测多样性指数,Hmax是最大的多样性指数=log2S。利用1.2.1.2节各公式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性指数对全国各大区文物多样性计算的具体结果见表技5-1。对表技5-1可详细说明如下。第一,文物数量。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文物数量较多,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文物数量相对较少。由于该项指标描述的是某区域留存的文物数量的多寡,因此其与各地区的发展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悠久的地区,文物相对较多;反之,发展时期较短的区域,文物数量相对较少。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发祥地,位处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北、华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所以文物相对存留较多。尤其是华北地区,在公元10世纪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均坐落于此地,因此华北地区的文物数量居全国之首。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远离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且在清代长期被作为禁地而缺少开发,因此此地区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在全国各区中也最少。(见图技5-1)表技5-1全国各大区文物多样性指数表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两点:[18]第一点是在某一区域内,存在某一关键省数量较该区平均水平明显高的现象。例如,陕西省文物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虽然使西北区文物数量得到提升,但是由于其他各省文物数量很低,所以西北区的整体文物数量并不是很高,从整个西北区的实际状况来看,是符合它的实际的。另一点是中部地区虽有河南等省份,但为何其文物数量还没有华东地区高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华东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七个地区,而华中区只有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华东区的面积较华中区大30%左右,因此,虽然华中区有河南等文物大省,由于承载文物的土地面积较小,所以文物数量低于华东区;二是华东区与华中区毗邻,也存在很多历史悠久的经济重镇,所以文物数量并不逊色于华中区。图技5-1全国各大区文物数量等级图第二,文物密度。研究结果显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文物密度较高,西北和西南地区文物密度较低。该项指标描述的是区域中单位面积上的文物数量,文物密度的影响因子有两个:一是存在的文物数量,二是各分区面积。各分区比较后得出文物密度最大的是华东区,最小的为西北区。华东区主要是因为文物数量本身相比就很多,位居全国第二位,该地区人民保护意识较强,文物普查工作到位,又由于其面积相对较小,所以区域密度最大。而西北区大部分为尚未开发的自然环境(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大部分地区是荒漠,甚至是无人区,致使区域人口密度较小),创造历史文明的能力相对薄弱,加之西北区地域辽阔,所以该区域文物密度最小。但是,为什么山西这样的文物数量巨大的省份所在的华北区反而文物密度不及华东、华中两区呢?首先,华东区与华中区的文物数量与华北区文物数量相比本身就不低,分别居于全国第二和第四位;其次,相对于华北区来说,华东区与华中区的面积小很多,分别是华北区的1/2和1/3(主要是将面积较大且开发程度、人口密度都较低的内蒙古自治区纳入统计范围),所以华北区的文物密度低于华东区和华中区就不足为奇了。(见图技5-2)图技5-2全国各大区文物密度等级图第三,Margalef指数。该指数计算的是某区文物数量在总文物数量中的比率,与各区文物数量成正比,其原因详见本节针对文物数量这一指标的分析,结果图见图技5-1。第四,Shannon-Wiener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华中地区多样性指数最高,华北地区多样性指数最低。该指标描述的是文物多样性,其影响因子有二:一是各类文物数量分布的均匀性,二是该区域文物种类的多寡。从计算结果中得出,华中区香农多样性指数最高,因为华中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种类较多,同时各个种类文物数量比较平均;华北区各类文物数量最不平均,古建筑数量远远超出其他类别。究其原因,华北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为家族历代居住、经营或被赋予皇权意义的文物,所以保存较好,相对留存数量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文物种类相对较少,尤其北京、山西主要以古建筑、遗址为主,其他种类文物数量稀少,致使文物种类间不平均,这些特点,造成了华北区文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标较低。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多样性是基于种类的,不是数量的,这与人们直观上认为的“多就一定丰富”的理解大不相同。因此,虽然华北区文物数量很多,但是其香农多样性指数反而是最低的。这个指数更能反映种类的多寡,如果数量多而种类没有相应的多,反而会造成该指数下降。华北区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具体原因可参照上文对华北区该指数偏低的解释。另外,这个区域内其他省份古建筑类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并不像山西这般突出,但由于山西省这个现象的存在,影响了整个大区的指标数值。(见图技5-3)图技5-3全国各大区文物多样性等级图第五,均匀性指数。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均匀性指数最高,华北地区均匀性指数最低。东北区香农指数值较高,达到了2.0699,处在全国各分区的第四位,而其文物种类只有五种,其他区域文物种类均有六种,综合作用使得该地区文物均匀性指数较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中,民族多样性低,且各种文化发展较均衡,因此文物种类缺乏,但种类数量的均匀度高,所以东北区均匀性指数最高。而华北区香农指数是最低的,而且其文物种类与其他六区相同均为六种,因此华北区文物均匀性指数最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其香农指数偏低的原因大致相同。(见图技5-4)图技5-4全国各大区文物均匀性等级图(2)全国省级区域文物多样性分析以省(区、市)为基本单元,计算各省文物多样性指数。本研究未计算港澳台,共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算方法仍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公式。文物多样性指数各省研究结果见表技5-2。表技5-2各省文物多样性统计表第一,文物数量。统计结果显示,文物数量较多的几个省分别是山西、河南、陕西,较少的省份为海南、天津、宁夏。具体见图技5-5。图技5-5全国文物分省文物数量图文物数量状况分析和计算结果说明:山西为古晋国所在地。早在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就是周朝最大的诸侯国。之后山西境内一直是汉族人聚居地,而且自明朝以来一直兴旺数百年。这些都使得山西古迹众多。河南、陕西同属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前者曾是我国众多王朝的古都所在地,是元朝之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后者的省会西安曾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和中国古代鼎盛王朝——唐朝的国都。因此,这三个省份文物数量众多乃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所赐。而海南、宁夏等地文物稀少,究其原因是开发较晚,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相对边缘化。天津由于其面积与省相比较小,开发较晚,因此文物数量较少不足为怪。第二,文物密度。统计结果显示,文物密度较高的几个省分别是北京、上海、山西,较低的省份为青海、新疆、西藏。具体见图技5-6。图技5-6全国文物分省密度图北京与上海的文物密度远远高于其他各省,是因为这两个直辖市的面积相对于一般省的面积小很多;而且,北京、上海是中国南北两大经济文化中心,其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普查细致,不仅文物数量多而且绝大多数都已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体系,因此其单位面积上的文物数量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多。而西藏、青海、新疆面积广阔,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单位面积的人类活动强度本来就远远低于全国各省区,有关文物遗迹还存在维护保存及纳入管理体系困难的问题,所以其文物密度在全国范围来说属最低。第三,Gleason指数。统计结果显示,Gleason指数较高的几个省(市)分别是北京、天津、山西,较低的省份为上海、青海、黑龙江。具体见图技5-6。Gleason指数研究结果与文物的数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该指标与地区的面积成反相关,说明该指数能够反映在区域面积内文物的多寡,即文物的多度。当然这同样反映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情况,与区域内全部文物多寡的实地情况有一定出入。具体见图技5-7。图技5-7全国文物分省Gleason指数图第四,Margalef指数。统计结果显示,Margalef指数的分布与数量分布的结果基本一致。Margalef指数较高的几个省分别是山西、河南、陕西,较低的省为海南、天津、宁夏。具体见图技5-8。图技5-8全国文物分省Margalef指数图该指数计算的是某省文物数量在总文物数量中的比率,与其文物数量成正比,其原因见各省文物数量的分析。第五,Shannon-Wiener指数。统计结果显示,香农多样性指数较高的几个省分别是云南、山东、辽宁,较低的省市为宁夏、天津、北京。具体见图技5-9。图技5-9全国文物分省香农多样性指数图由香农多样性指数分析可知(见2.1.4.2节内容),香农多样性指数取决于文物数量分布的均匀性以及文物种类的多寡,文物种类数目多,可增加多样性;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增加也会使多样性提高。从计算结果中得出,云南各类文物数量最平均,云南为多民族省份,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历史上分属于多个治理体系,使其文物种类与文物数量的关系最为均匀;而宁夏、天津各类文物数量最不平均:宁夏虽有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均为古遗址类型,文物种类分布最不均匀,按香农多样指数的计算标准看该地区不具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意义上的文物多样性(其香农指数为0);天津仅有古代建筑2个,现代建筑6个,文物种类分布极不均衡,导致其香农多样性指数偏低。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山西,虽然山西文物数量很多,然而在其省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种类相对单一,且各类文物之间数量不均衡,因而导致其虽然文物数量居全国之首,但是由于本指数是基于种类的多样性,因此其香农多样性指数较低。第六,均匀性指数。统计结果显示,均匀性指数较高的几个省分别是重庆、山东、辽宁,较低的省份为山西、北京、西藏。具体见图技5-10。图技5-10全国文物分省均匀性指数图由上文可知,香农指数越高,种类越少的时候,均匀性指数越高,计算结果得出重庆均匀性指数最大,山西最小。重庆是巴渝文化发祥地,古城重庆有着四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上曾经三次位居都城:第一次是公元前11世纪时,巴人在这里定都,史称巴国;第二次是元朝末年的农民领袖明玉珍称帝建都重庆;第三次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于1940年9月6日起将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8年抗战中,重庆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整个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时,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在远东的指挥中枢,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设有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等。悠久的历史加之多民族的聚居,造就了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的文物留存,所以重庆文物均匀性指数最高。山西,虽然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常多(其中以古建筑为主,数量居全国之冠。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450多处,占全国现存同期建筑的约70%),但其他类别的文物数量较少,整体显得种类单一且分布不均,因而导致其均匀性指数较小。综上所述,根据这些指数计算的结果,及我们依据实际情况对各指数计算结果的分析说明,可以看出,生物学上的多样性指数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应用,虽然是初次尝试,但其对实际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显然的。经过我们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数据为基础的应用,各个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各地文物资源分布特征,基本达到了我们的研究目的。1.2.2保护空缺(GAP)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在文物多样性计算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和管理有效性,可以利用空缺(GAP)分析方法,从宏观上和空间上对文物的保护管理现状进行量化分析,找出空缺所在,据此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行政资源(人、财、物等)配置的优化。该方法的优点有四:一是能够从宏观上对区域内的文物资源现状和资源保护现状(即濒危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二是能够对影响文物事业管理水平的资金、人员编制等行政资源的空间配置进行直观分析;三是能够发现文物保护单位设点布局、文物相关行政资源配置与文物资源量的差距,从而为文物保护单位设点、加强行政资源配置等提供精确指导;四是可以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状况实现动态监控,为“以不变应万变”以及“随机应变”提供技术手段。不过,囿于数据所限,本节利用空缺(GAP)分析方法进行的研究仅限于高端不可移动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也因为此,所得到的结论主要体现的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特点,不能代表一个地区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和保护的特点。同时,各项指标综合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种类、价值、濒危度等,加之所取数据仍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校正,因而所得结论可能会与人们的习惯感受有所差异。1.2.2.1保护空缺(GAP)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保护空缺(GAP)分析方法,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学方法(AGeographicApproachtoProtectBiologicalDiversity)的简称。就其本意来说,空缺(GAP)分析方法意义如下:综合考虑区域植被、重要濒危物种的适宜生境分布、土地所有权和保护区等方面的空间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找出不同植被类型、单个重要物种分布或物种富集区与保护区之间的间隙,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快速评估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分布与保护状态的概况,找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网中,植被型和濒危物种没有被保护的空白地区,然后在土地利用规划和自然保护区设置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以填补这些空白。在保护实践中力求达到既保护濒危物种,又保育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双重目标。从而保证在保护规划中,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重要物种、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都得到保护。[20]就其应用而言,保护空缺(GAP)分析方法是属于自然遗产的自然保护区在规划环节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我们根据不可移动文物这种文化遗产与自然保护区这种自然遗产在资源分布状态、保护要求上的共通性,在获得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多样性状况的基础上,尝试将空缺(GAP)分析方法应用于文物体系保护规划,分析文物保护的空缺。具体方法是计算文物规划基本单元(省、市、县)的重要性值(热点值),绘制出热点地区图,并结合脆弱性值(管理空缺),分析确定最需要优先加强保护或投资的地区(单元),绘制出不同地区文物优先保护等级图,找出目前存在的保护空缺。1.2.2.2空缺(GAP)分析方法在自然和文物保护中的应用(1)空缺(GAP)分析方法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在自然遗产保护中,空缺分析是根据物种和生境特征确立热点地区,进而提出一个确定如何进行土地管理的框架。空缺分析利用了植被分布、指示性物种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来确定物种富集区或高保护价值地区(热点区)。从而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该方法将寻找热点地区与保护对策结合起来,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分析和确定提供了方法和工具。空缺分析的一般步骤:①植被作图;②物种分布作图;③物种丰富度作图;④建立土地所有权和管理状态图;⑤寻找保护空白地区。(2)空缺(GAP)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从大尺度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两者之间虽有共性,也有差异。自然遗产中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是以生物多样性为最终保护目标,是以自然地理单元和生物地理单元[21]为基本规划单元,要考虑的因素除自然地理要素外重点要考虑物种的多度、丰度、濒危度、稀有度、生境的自然度、人为干扰程度、保护区分布情况等,以及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濒危性、稀有性、典型性和代表性。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其在良好保护的基础上可持续地全面发挥教育、科研、经济三大功能,一般以行政管理区域为基本单元,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文物的多度、丰度、保护等级、濒危程度、价值度、管理状况、投资情况等,重点是考虑文物的多度、等级度、价值度。空缺分析在自然保护与文物保护中的相同之处是都以规划单元的形式进行系统分析,所选择的指标都要考虑其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要区别则在于:一是所选择的基本单元有所不同,二是所选指标也不尽相同,三是所考虑的人为影响因素不同。具体比较见表技5-3。表技5-3生物多样性和文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比较文物保护空缺分析中可以以地区、省、市、县等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也可以用公里网格。从两个方面考虑文物保护空缺,一是某一单元的文物重要值,分析每个单元文物数量、种类、分布情况、文物的保护级别、濒危程度、价值度等,以确定某一单元的重要性,并以此在地理信息系统作图;二是某一单元文物单元的管理现状,分析管理体制、机构、人员、资金等情况,确定不同单元管理优劣等级,绘制管理现状图。将重要性等级图和管理现状等级图叠加分析,即可找出文物保护管理空缺,为进一步的规划(合理布局、资源配置等)奠定基础。·文物资源现状分析。评价某一行政单元的文物资源现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文物的多度、丰度、保护等级和濒危度,综合各因素获得某一单元的文物资源现状值,即重要值。计算公式如下:I=D′+H′+G′+E′+R′+V′I为某一单元文物重要值,D′为相对多度,H′为相对丰度,G′为相对保护等级度,E′为相对濒危度,R′为相对稀有度,V′为相对价值度。第一,文物的相对多度(D′),指某一文物规划单元(如省)文物的数量多少。公式为:D′=N/SD′为文物相对多度,N为文物数量,S为规划单元面积。第二,文物相对丰度(H′),指某一文物规划单元(如县)文物的种类多少,可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公式为:H′=-C∑Pilog2PiH′为文物相对丰度,C为常数,Pi是一个文物个体属于某一类文物的概率。第三,文物相对保护等级度(G′),指国家确定的不同文物的保护等级,具体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未定级等,根据单体文物保护等级和数量,设定标准,合并计算某一单元文物保护等级值,公式为:G′=∑N×Gn×WG′为文物相对保护等级值,N为数量,Gn为所属级别,W为权重。第四,文物的相对濒危度(E′),指根据文物的形态外观和内部质地结构鉴定(形态结构完整性和内部结构质地完好性),确定目前文物所处的濒危状况或级别,并赋予相应的值,综合某一单元所有文物的数量和濒危等级获得单元濒危度。公式为:E′=∑N×K×WE′为某一单元文物相对濒危度,N为文物数量,K为文物濒危等级,W为权重。第五,文物相对稀有度(R′),指某一类文物的稀缺程度,根据某一类文物在文物总量中的比例确定其稀有度。计算公式为:R′=1/(Nx/T)R′为文物相对稀有度,Nx为某一类文物的数量,T为文物的总数量。第六,文物相对价值度(V′),指文物存在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初步划分为极高、较高、一般三级。根据某一单元不同价值文物数量确定其价值度等级。计算公式为:V′=VaWa+VbWb+VcWcV′为文物相对价值度,Va和Wa为价值极高文物的数量和权重,Vb和Wb为价值较高的文物的数量和权重,Vc和Wc为价值一般的文物的数量和权重。·文物管理现状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获知某一规划单元文物保护的重要程度(重要值),下一步需要分析规划单元保护管理现状。方法是通过调查了解各文物保护单元的保护状况(包括体制、人员、资金等),综合分析确定某一单元的文物保护管理现状。管理信息来源:一是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获得一手资料,了解各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有关问卷调查表参见附录一;二是通过资料查询,如相关统计年鉴、汇报资料、研究课题报告等获得某一地区的文物保护管理现状情况。根据调查和资料分析,利用专家打分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的方面给予不同的权重,计算获得某一文物单元文物管理现状,并划分出等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出管理有效性等级图。·空缺(GAP)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根据文物的资源现状分析和管理现状分析,将两个图层进行叠加分析,找出文物保护管理空缺,根据各规划单元投资情况进一步分析找出投资空缺,从宏观角度对文物的布局和资源分配重新进行规划,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文物保护空缺分析过程如下,绘制下列图层:a.全国行政单元文物多度图b.全国行政单元文物丰度图c.全国行政单元文物保护等级图d.全国行政单元文物濒危等级图e.全国行政单元文物价值等级图f.全国行政单元文物稀有度等级图g.全国行政单元文物管理水平等级图h.全国行政单元文物投资状况等级图叠加a~f图,得到全国文物行政单元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布图,再与g图和h图进行叠加分析,即可得到文物保护管理空缺图和投资空缺图。从而确定保护重点和方法,进行新的规划,同时确定相关政策和投资方向及力度。1.2.2.3实例研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空缺分析在数据约束的情况下,可先对较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的保护和利用现状进行空缺分析,以达到介绍空缺方法和利用先进方法优先解决重要问题这两个目的。根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信息,利用上述方法,分析全国各大区和各省文物资源现状和保护现状,并从宏观上做出规划,提出建议。(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源现状根据文物保护单元重要值计算公式计算全国各大区和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元资源重要值。计算公式为:I=(D′+H′+G′+E′+R′+V′)/6I为某一单元文物重要值,D′为相对多度,H′为相对丰度,G′为相对保护等级度,E′为相对濒危度,R′为相对稀有度,V′为相对价值度。A.综合上述各项指标,得到各大区文物重要值。结果如表技5-4。a.文物的相对多度(D′),为各大区(省)单位面积上文物的数量,采用Margalef指数,公式为:D′为文物相对多度,S为某区(省)文物的数量,N为所有文物的数量。表技5-4各大区文物重要值统计表统计结果显示,文物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区、其次为华东区,文物数量最少的地区是东北区以及华南区。具体见图技5-11。图技5-11全国各大区文物相对多度等级图原因分析:文物的相对多度描述的是单位面积上文物的数量,东北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不利于人们对农作物的耕种,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文化落后,从金代起才渐渐繁盛,且建国初期,东北地区仍是以森林、沼泽为主要地貌特征,人口稀少,因此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数量较少。华南地区由于历史上发展时间较短,古时为“荒蛮之地”,主要作为发配充军的人们的聚居地,因而也导致其文物数量较少。华北、华东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较适宜于人类生活,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且华北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明清三代之都坐落此地,因而文化发展相对较高,文物种类相对较多。b.文物相对丰度(H′),各大区(省)文物种类多少,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公式为H′=-C∑Pilog2PiH′为文物相对丰度,C为常数,Pi是一个文物个体属于某一类文物的概率。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丰度较高的地区是华中区、华东区,较低的地区为华北区和华南区。具体见图技5-12。图技5-12全国各大区文物相对丰度等级图原因分析:相对丰度是利用香农多样性指数体现,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在香农多样性指数中包含两个因素:①种类数目,即丰富度;②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平均性或均匀性。种类数目多,可增加多样性;同样,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增加也会使多样性提高。首先,华东、华中地区历史上均存在频繁的人口迁徙现象,而文物类别的不同又往往决定于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及地方习俗等因素。因而上述两个地区的文物丰度较大,而华北、华南两个地区则相对居住人群较固定,生活习俗也相对固定,因而文物丰度较小。其次,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华中区各类文物数量最平均,华北区各类文物数量最不平均,古建筑数量远远超出其他类别。究其原因,因为华北区文物多为家族历代居住、经营或被赋予皇权意义的古建筑文物,所以保存较好,相对留存数量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华北区各类文物数量分布不平均的现象。c.文物相对保护等级度(G′),为各大区(省)国家级文物的数量之和与全国总数之比,这里由于全部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因此没有权重问题。公式简化为:G′=N/TG′为文物相对保护等级度,N为各大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T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总数。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保护等级度较高的地区是华北区、华东区,较低的地区为东北区和华南区。具体见图技5-13。图技5-13全国各大区文物相对保护等级度图原因分析:由于本文研究范畴内,研究对象全部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没有权重问题,因此文物相对保护等级度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文物的数量所占比重。华北和华东区地域辽阔,又处于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两大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很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因此在文物数量上占有优势,在该项指标上位于前列。而东北和华南地区,地处偏远,为历朝历代流放发配区域,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宗教信仰,缺少文物形成的基质,文化历史遗留较少,因而该指标数值较小。d.文物的相对濒危度(E′),为各大区(省)文物保存现状。本研究根据档案记录资料确定濒危等级,划分为五级,即完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为0、0.25、0.5、0.75、1,综合确定各大区(省)文物濒危度。公式为:E′=(∑Nk×W)/NE′为某区(省)文物相对濒危度,N为文物数量,K为文物濒危等级,W为权重。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濒危度较高的地区是西北区、华中区,较低的地区为华北区和华南区。具体见图技5-14。图技5-14全国各大区文物相对濒危度等级图原因分析:该指标反映的是文物的相对濒危度,反映了各个地区文物保护的完善程度,往往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相关管理措施是否有效、配套实施是否齐全、城市建设是否协调、历史上是否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文物破坏活动等诸多地方管理因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区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华北地区很多省市由于历史悠久,对文物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高,因而文物管理工作比较到位,华南地区经济发达,文物管护资金到位,文物管理力度大,因而两个地区濒危度较低。而华中和西北地区,其气候条件对于文物保护相对不利,容易造成风化,而且经济相对落后,管理较薄弱,势必造成其文物濒危度较高。e.文物相对稀有度(R′),为各大区(省)各类文物的综合稀缺程度。计算公式为:R′为文物相对稀有度,Ti为某一类文物的数量,T为文物的总数量,Ni为某一单元某一类文物的数量。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稀有度较高的地区是华东区、华北区,较低的地区为东北区和华南区。具体见图技5-15。图技5-15全国各大区文物相对稀有度等级图原因分析:相对稀有度是某区具有数量较少文物的体现。华东区、华北区文物发展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因而相对稀有的文物在该地区中也较集中,而东北区和华南区则恰好相反。f.文物相对价值度(V′),为各大区(省)定性的综合文物价值。根据文物不同价值等级确定。计算公式为:V′=VaWa+VbWb+VcWcV′为文物相对价值度,Va和Wa为价值极高文物的数量和权重(为0.75),Vb和Wb为价值较高的文物的数量和权重(为0.50),Vc和Wc为价值一般的文物的数量和权重(为0.25)。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价值度较高的地区是华北区、华东区,较低的地区为东北区和华南区。具体见图技5-16。图技5-16全国各大区文物相对价值度等级图原因分析:相对价值度是对各单位地区综合文物价值的体现,该指标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是对单位地区中单个文物的价值进行度量,第二取决于该单位地区的文物数量。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华北和华东地区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其中还拥有众多极具考古价值、历史意义,并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文物。因此,其相对价值度较高。东北和华南地区文物数量较少,文物存在历史较短,其价值含量也较低,因此其相对价值度较低。综合上述各项指标,得到各大区文物重要值,具体见图技5-17。B.根据公式计算各项指标,得到各省文物重要值。结果如表技5-5。a.文物的相对多度(D′)。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多度较高的几个省分别是山西、河南、陕西,较少的省区为海南、天津、宁夏。具体见图技5-18。图技5-17全国各大区文物重要性等级图表技5-5各省文物重要值统计表图技5-18全国分省文物相对多度图原因分析:由上文相对多度计算公式可知,相对多度指标反映了各省所出土的文物的相对数量。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湾的中心,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是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由于开发较晚,加之清末受到了各国列强的掠夺和瓜分,未能留下很多的国家级不可移动文物,因而相对多度较低。海南省位于我国领土的最南端,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5%,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作为华南区域的新兴城市,历史沿革也较短,文物相对数量较少,因此相对多度也较小。山西和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相对多度名列全国前茅不言而喻。b.文物相对丰度(H′)。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丰度较高的省份为云南、山东、辽宁,较低为宁夏、天津。具体见图技5-19。图技5-19全国分省文物相对丰度图原因分析:由上文相对丰度计算公式可知,相对丰度是利用香农多样性指数体现,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在香农多样性指数中包含两个因素:①种类数目,即丰富度;②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平均性或均匀性。种类数目多,可增加多样性;同样,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增加也会使多样性提高。宁夏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固定和风格独特的宗教信仰,因而现存的文物种类较单一,且分布很不均匀,因而相对丰度较小。天津作为我国的“新兴”现代化城市,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种类较少,再根据其文物种类分析,其文物数量分布很不均匀,因此其相对丰度也较小。云南具有6000~7000年的文明发展史,曾经聚居过很多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出现过频繁的人口迁徙,因此也积累了种类繁多、分布较均匀的文物,所以其文物相对丰度较大。山东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战国时期便造就了经济、政治、文化都很发达的“齐鲁之邦”。产生了孔丘、孟子、孙武、孙膑、王羲之、刘勰、贾思勰、颜真卿等大量历史名人,同时也遗留了大量的不同种类,分布较均匀的历史遗迹,所以其相对丰度较高。c.文物相对保护等级度(G′)。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多度较高的几个省分别是山西、河南、陕西,较少的省区为海南、天津、宁夏。具体见图技5-20。图技5-20全国分省文物相对保护等级度图原因分析:根据相对保护等级计算公式,相对保护等级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各级保护文物的分布状况,及该地区文物的相对数量。本文研究对象全部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没有权重问题,因此文物相对保护等级度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文物的数量所占比重,而这与相对多度的分析目的相一致。因此其指标分布情况与相对多度相同。d.文物的相对濒危度(E′)。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濒危度较高的省区是新疆、西藏、黑龙江,较低的为是山西、重庆、上海。具体见图技5-21。图技5-21全国分省文物相对濒危度图原因分析:根据相对濒危度的计算公式,相对濒危度指标反映了文物的相对濒危程度,也体现了各个地区文物保护的完善程度,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相关管理措施是否有效、配套实施是否齐全、城市建设是否协调、历史上是否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文物破坏活动等诸多地方管理因素。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据统计人口221.8万,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60。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昼夜温差。据拉萨市气象台提供的数据,1~4季度的相对湿度在30%~65%之间,雨季湿度经库房测试高达72%以上,如此高的湿度和昼夜温差势必加重文物的风化侵蚀,因此,西藏的相对濒危度较高。新疆在地理、气候条件上与西藏相类似,甚至在昼夜温差上超过了西藏,而且由于当地经济条件较差,政府难以较好地保护当地文物,导致其相对濒危度较高。山西省国家级重点文物数量居全国首位,长期以来,当地政府把文物保护工作作为管理职能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并根据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并且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把对文物建筑的保护作为首要因素进行考虑。因此,山西省的文物保护工作切实的对当地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其相对濒危度也较低。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门户与商业重镇。重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重庆市政府非常重视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还不断投资兴建文物保护设施,对当地文物提供了较有成效的保护,从而使其文物保护程度较高,相对濒危度较低。e.文物相对稀有度(R′)。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稀有度较高的省是山西、河南、陕西,较低的地区为是海南、天津、宁夏。具体见图技5-22。图技5-22全国分省文物相对稀有度图原因分析:相对稀有度指标反映了各省具有稀有文物情况。山西、河南、陕西等省文物种类多样,具有较多的稀有文物,因而该指数较高,而海南、天津、宁夏等省则相反。f.文物相对价值度(V′)。统计结果显示,文物相对价值度较高的省是河南、山西、陕西,较低的地区为是天津、宁夏、海南。具体见图技5-23。图技5-23全国分省文物相对价值度图原因分析:按照相对价值度的公式可以看出,相对价值度指标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文物的价值和数量。河南、山西两省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中国的“发达地区”,较易集中各类“精品”,遗留下来的文物自然价值度较高。宁夏和海南两省文物数量较少,其体现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偏低,因此其相对价值度较低。综合上述各项指标,得到各省文物重要值,具体见图技5-24。图中可以看出中原地区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区文物重要值较高,宁夏、海南、青海、黑龙江、吉林、贵州等地区文物重要值相对较低。图技5-24全国分省重要度图(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现状及空缺分析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全国各大区(省)文物管理现水平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管理有效性,这其中又选择了三项指标,即管理人员数量(从业数量)、管理人员质量(具有专业资质人员数量)和管理技术水平(计算机数量和网站数量);二是资金投入情况,选择了两项指标,即年度收入和维修费用。本研究目前仅选择了部分指标,如果全面考虑管理成效,应多方面考虑,包括安全保卫情况(保卫人员数量)、文物知名度(参观人数和门票收入)、文物科研能力(文物科研机构各项数据)、国家级文物投入情况(年度合计收入和财政拨款数)等。[23]以下研究仅从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角度进行了分析,选择了部分指标,因为是案例研究,所以重要的是说明该方法的重要性和意义,研究结果仅为有关部门作为参考。研究结果:从文物的管理状况分析,结果显示陕西、广东等省管理状况较好,青海、宁夏等地相对较差(见图技5-25)。原因在于陕西省对于人文景观的开发较早,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因此管理状况良好,而广东省经济基础好,文物保护意识较高,所以管理状况较全国其他省市超前,青海、宁夏等地突出的旅游资源为自然景观,对文物的管理相对薄弱,且因这些地区经济较不发达,管理较为松懈。图技5-25全国文物分省管理等级图图技5-26全国文物投资等级图从文物的投资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北京、浙江、陕西、广东等省投资状况较好,青海、贵州、西藏等地相对较差(见图技5-26)。原因在于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经济发展良好,有较高的文物保护及开发意识,因此资金投入都很充分。陕西已形成以文物为支柱的旅游产业,因此投资状况较好。而青海、贵州、西藏等地地广人稀,经济发展落后,文物资源少,所以投资状况不尽理想。对文物的管理空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文物重要值较大(大于0.5),而管理有效性又较差(小于0.5)的地区主要有江苏、福建、湖北、甘肃、宁夏和新疆(见图技5-27)。原因在于随着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文物被发现,或批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省和自治区由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的增加或文物的某一方面的重要性突出,使该省区文物重要值相对提高,而这些省区在文物管理上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如资金、人力等相对管理水平滞后,最后导致管理空缺的出现。其他原因如当地居民乡土文物保护意识较差,自然环境条件艰苦,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等也是产生管理空缺的原因。图技5-27全国文物管理空缺图对文物的投资空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文物重要值较大(大于0.5),而投资指数又较小(小于0.4)的地区主要有河北、山西、河南、江苏、福建、湖北、甘肃、宁夏和新疆(见图技5-28)。原因在于河北、山西、河南都是文物大省,文物数量多、种类丰富,因而文物重要值高,但这些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对文物资金投入相对少些,因此产生了投资空缺。对于江苏、福建、湖北等省份可能的原因是文物保护意识不足,投资倾斜度不够,而甘肃、宁夏和新疆三省区除经济原因外,很多重要文物因管理跟不上,资金无法下达基层文物保护单位。所以造成了上述地区的文物保护投资空缺。图技5-28全国分省文物投资空缺图2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互动式保护方法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除精细化管理外,互动式保护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互动式保护指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之间的共性和正向反馈关系加以保护和利用,以显著提高保护、利用上的投入产出比乃至利用旅游业等实现市场化条件下的自发保护。同时,互动式保护还可以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自然遗产的保护。显然,在我国用于文化遗产事业的相关行政资源约束突出的情况下,通过互动式保护可以达到兼顾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保护利用效率的目的。促进各类遗产之间的互动式保护,也是合理利用不同遗产间共性和关联性以提高保护效率,乃至实现社会力量进行自发式保护的捷径。例如,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常相伴而生,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常“荣辱与共”,且在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有着类似生物学中的共生和伴生效应,[24]有的甚至能产生类似协同进化的现象。[25]这无疑将大大降低为达到保护目标而对相关行政资源的需求,而且必将更好地发挥遗产的经济功能。因此,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能够有效促进自然遗产保护,这也是全面发挥文化遗产功能的重要体现。在我国许多复合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实践中,都体现了互动式保护的基本思想。例如丽江的文化艺术与当地建筑,江苏周庄、安徽西递宏村等地的民俗与建筑的互动性保护(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尤其在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互动性保护不仅能兼顾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新村建设,还可能带领当地居民走上旅游相关产业引导的致富之路。[26]2.1文化遗产互动式保护的意义对于多种类型的遗产集于一地或一体且存在共生、伴生等正反馈关系[27]的复合遗产[28]的保护,最佳的方式就是互动式保护。其现实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提高各类遗产保护的效率。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常常相伴而生并存在正反馈关系,通过互动式保护,可以大大提高各类遗产保护中的相关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甚至利用以其为资源的旅游业等实现市场化条件下遗产的自发保护。另外,将相伴而生的遗产进行统筹保护和利用也具有规模效益。第二,有利于统筹协调各类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各类文化、自然遗产存在突出的分散管理和交叉管理现象,[29]单从某个部门利益出发保护某一类遗产势必会忽略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遗产的保护,只有采取互动式保护才能在区域保护规划、相关政策制定和相关资源调配时做到全面、准确、高效。2.2互动式保护生物学原理的应用2.2.1互动式保护的生物学原理互动式保护方法的提出是基于生态学的共生、伴生原理。(1)共生和伴生的生物学原理在生物界,不仅存在着环环相扣的食物链,而且也存在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和谐共生现象。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形成一种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种间关系,这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协同进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共生(包括共栖)等现象都是生物通过协同进化而达到的互相适应。共生是指生物(动植物)互相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一同生活相依为命的现象。由于长期演化共生的物种彼此间已互为生存环境,缺此失彼,唇齿相依,患难与共。比如豆科植物为其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根瘤菌则为植物提供氮元素,对双方都有利,这就是互利共生的依存性。伴生是指生物群落中存在度(presence)和优势度(dominance)[30]大致相等的物种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伴而生的现象。伴生物种生活在同一环境之中,虽然彼此间不是相依为命,但利用相同的物种基础和环境要素共同生长,互相利用,长期共存。比如森林植被下同生的灌丛和杂草,构成群落的不同层片,增加林地的生物学总生产量,彼此具有伴生互利的作用。(2)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共生、伴生现象因为自然界中的这种和谐共生、互惠互利效应和协同进化现象在各类遗产的统筹保护中同样可以借鉴和应用,所以这种共生、伴生原理为提高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互动式保护。如果两类或几类遗产之间存在类似关系,在相关保护和利用安排中就可以把其统筹起来进行,达到改善其功能的发挥和提高保护效率的结果。这不仅是因为其资源属性有这样的要求,也因为其在功能发挥和保护要求上有天然的互动性,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资源属性是指各类遗产之间往往依赖于共同的物质基础。例如,自然遗产是大自然长期演化形成独具特色和魅力的自然风光,而许多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都孕育于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中,二者很难分割开来。这种情况下,自然遗产需要文化遗产来发扬光大,提高知名度,而文化遗产又需要依赖于有形的自然遗产作物质基础,推动其弘扬和传承。例如中国的泰山,素为五岳之首,风景俊秀旖旎,泰山上的文化积淀正是伴随着泰山的自然条件产生的。可以说,没有泰山的自然遗产条件就难以产生泰山文化遗产的深厚价值,而泰山文化遗产的丰富又促进了其自然遗产的增值。而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之间、自然和文化遗产之间以及更复杂的各类遗产复合体之间在功能发挥和保护要求上有天然的互动性,如果共存于一体或一个物流成本不太高的空间范围内,就可能构造一个类似生物学上共生、伴生的机制以形成其内部保护和利用的正反馈,从而自发地形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协调。例如,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同样存在互惠互利的特性。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得好,一是可为文化遗产提供物质基础,二是有利于文化遗产的功能发挥,三是在保护与利用方面也有规模效益。同样,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得好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自然遗产体现出更大的市场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经费反哺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相关产业发展。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等都是在功能发挥和保护上实现良性互动的实例。当然,有的文化遗产的独立性较强,[31]这种情况下较难实现互动式保护。因此,利用互动式保护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不能强求,一般应适合以下两种情况之一:①不同类遗产之间在一个物流成本相对较低的空间范围内存在共生、伴生现象;②不同类遗产之间不可分割或分割就显著降低价值。在前面的论述中探讨了互动式保护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包括共生性、伴生性和互惠互利性等,这些原理都可以应用在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等共生、伴生的遗产的互动式保护上。不过,由于生物间关系与遗产间关系有一定差异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在目标、手段等方面的差异,将上述原理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时也需要有所调整,才可能达成将相关复合遗产进行互动式保护时的和谐共生、互惠互利。2.2.2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式保护对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式保护,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天然的联系:一是本来许多遗产就是物质态和非物质态共生共存的,没有非物质态的东西,物质态的东西也难以长久保护和正常发挥功能;二是保护非物质态的东西,往往能盘活物质态的东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采取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很难行得通——原住民也需要享受现代生活、流行文化的。所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用,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原住民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就可能实现二者的互动式保护。例如丽江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起来了,其老城就因为具备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不会大拆大建被毁坏,反而会因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得到旅游业收入的反哺而促进其保护。[32]下面可以举现实存在的三个例子来说明这种互动式保护形成的遗产保护的正反馈关系。(1)云南丽江古城和纳西族民间艺术互动式保护例如丽江古城的保护,丽江古城既是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体现,也是建筑艺术这种人类文化艺术的体现,同时由于古城的存在,长期生活其中的人们依此创立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建筑物质性古城的同时创造的非物质的民间音乐,纳西古乐的存在和传扬同丽江古城之间便存在着良好的互动性。由于丽江古城得到了充分保护,来古城参观旅游、感受纳西古乐的人日益增多,并将其见闻传扬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丽江古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可以带动与之相关的多项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丽江古城保护水平的提高,丽江古城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由于长期生活其中耳濡目染、风俗传承,人们在充分感受丽江古城氛围的同时,开始弘扬纳西古乐,这种互补性如同人们在游览古寺的时候听到悠扬的钟声一样,是一种潜移默化、和谐的互补。因此,在这里物质性遗产和文化遗产同时并存,相互依托,形成了相辅相成,甚至是唇亡齿寒、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当今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二者统筹保护其市场价值则呈现明显的“1+1>2”现象,由此可见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互动式保护的重要性。(2)江苏周庄古民居和民俗互动式保护江苏古镇周庄距离苏州的路程只有一个多小时,全镇面积也只有36平方公里,实际古镇只有0.47平方公里,是一个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泽国,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从1986年开始,古镇保护就根据其现存较完整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和格局,应用文化遗产同当地旅游业的互动式发展思路,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先后对沈厅、张厅、叶楚伧古居、迷楼等极具旅游价值的重要人文景观实施保护性修缮,并投入巨资对古镇的河道、驳岸、桥梁、街巷、古树名木进行改造、疏浚、修缮,不但使古镇水乡风貌、传统建筑、人文景观、民风民俗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延续,也使周庄得天独厚的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成功转化为商品——其旅游事业日益兴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开创了小镇大旅游的新局面。结果不仅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也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建设水平,促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3)湖北武当山多种遗产互动式保护湖北武当山,既是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同时也是自然遗产(武当山)和文化遗产(武当文物)的双重聚集地。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性,武当山的多种遗产存在着很强的互动性,这便意味着只要针对其中的一种文化遗产进行大力保护,势必会促进其他种类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武当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武当山成为著名的仙山福地有赖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优势:武当山方圆八百里,高险幽深,飞云荡雾,磅礴处势若飞龙走天际,灵秀处美似玉女下凡来,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还保存有规模宏伟的道教建筑群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群分布在主峰以北,多集中在古东神道两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武当传承着历史悠久的武当武术。历史上,武当山曾有无数高隐之士和专业修道者队伍栖息,经过他们的修炼和传播,武当武术技艺日精,声誉日隆,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武当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