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分析
一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结构特征(一)山西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山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07.75亿元,比2004年增加124.39亿元,年均增长25.6%,超过同期GDP的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33%提高到2008年的2.84%。2008年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表12004~200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情况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8939个,比2004年增加2804个,增长45.7%;产业活动单位10583个,比2004年增加3340个,增长46.1%,均超过同期经济普查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数的增速。从业人员25.47万人,比2004年增加2.28万人,占第二、第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838.24万人)的3.04%。个体经营户23010户,个体经营从业人员9.39万人。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及产业活动单位营业收入达270.39亿元,比2004年增加61.68亿元。(二)行业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51.89亿元,占GDP的2.08%。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55.86亿元,占GDP的0.76%。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9大分类中,实现增加值最高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64.17亿元),其次为“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39.27亿元),再次为“其他文化服务”(32.57亿元),实现增加值最低的是“新闻服务”(0.80亿元)。分层看,“核心层”实现增加值50.99亿元;“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00.90亿元;“相关层”实现增加值55.86亿元。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4.54∶48.57∶26.89。(详见表2)2004~2008年4年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5.6%。其中,文化服务达到28.1%。文化服务中,新闻服务达到39.6%,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达到29.4%,广播、电视、电影服务达到13.3%,文化艺术服务达到18.3%,网络文化服务达到79.9%,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达到35.2%。相关文化服务年均增长速度达19.9%。从文化产业内部产值结构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到了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1%,而2008年上海市这一指标是18.3%,这说明山西消费性的文化服务占比较大,文化消费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表2200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分行业增加值及构成情况(三)空间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全省形成以太原市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这充分说明文化产业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比较山西各个地市的情况,太原和晋中两地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在当地GDP中所占比例较高。太原作为省会,是全省文化产品生产中心、集散中心和消费中心。晋中发展以晋商为特色的大院文化以及平遥古城,在地理单元和文化相似性方面,其文化产业与太原市的基本上属于一个板块。山西文化产业存在地理上的走势。无论是文化多样性的分布,还是交通便利程度,山西都是南北走向,而东西走向是辅要的。吕梁、阳泉文化产业比例仅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左右,明显低于其他地市。这一现象也说明,文化产业不但有集聚效应,发展文化产业也需要地区之间的互联互动。它实质上是包括文化资源在内的各种要素在空间上不断流动集结,以充分发挥各地潜在的文化生产力。表32008年分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情况一般说来,文化产业与城市化紧密相关,随着城市化的进行,会有较高的服务业比例,从而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会比较大。2006年阳泉市城镇人口比例为56%,城镇化率仅次于太原市,但是文化产业在全省最为薄弱。这与阳泉市缺乏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有关,与阳泉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其地理位置有关。2006年,阳泉市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59.4%,所占的比例也是全省11地市中最高的,由于完全是山地,第一产业薄弱,只占1.6%,第三产业比例为39%。人均GDP也仅次于太原市,属于省内较为发达的城市型经济。它反映出一个地区产业升级,有不同的路径、方向和空间,工业化快速发展,其结果未必是服务业的发展。而在产业结构单极化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充分发展会遇到较大阻力。资源型经济如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阳泉的情况值得深入探讨。(四)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2008年末,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25.47万人,比2004年增加2.28万人,占第二、第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838.24万人)的3.04%,比2004年增加0.19个百分点。其中,各类单位从业人员16.08万人,比2004年增加1.91万人;个体经营人员9.39万人,比2004年增加0.37万人(详见表4)。表4200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情况在各类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单位15.87万人,比2004年增加1.81万人,占98.69%;港、澳、台商投资单位0.05万人,占0.31%;外商投资单位0.16万人,占1%。国有单位6.47万人,占40.24%;集体单位0.74万人,占4.60%;私营单位4.91万人,比2004年增加1.82万人,占30.54%;国有单位吸纳了近一半的从业人员,近年来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也有所增长(详见表5)。表52008年全省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各类文化产业单位从业人员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0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8.16万元。其中,各类单位人均8.20万元,而2004年仅为3.07万元,增长1.66倍。个体经营户人均8.08万元,比2004年的4.41万元增长83%。人均增加值或者说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与规模效应的发挥以及人均资本投入的增加有关(详见表6)。表6200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和人均增加值(五)所有制结构显现积极变化在各类单位中,内资10537个,比2004年增加3310个,占99.56%;港、澳、台商投资24个,比2004年增加15个,占0.23%;外商投资22个,比2004年增加15个,占0.21%。登记注册的各类内资单位中,最多的是私营独资(4965个),比2004年增加2398个,占46.91%,其次是国有单位(3075个),比2004年增加305个,占29.06%(详见表7)。表72008年全省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各类文化产业单位数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文化企业的增加,一方面缘于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另一方面缘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多样化和社会化。私营企业单位数的大幅增长,一方面说明文化产业是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私营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强,把握市场机遇准。海外文化企业的引进,对于引进海外文化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有直接作用,充分吸收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应当是外资政策的一个重点。这里不仅仅是资本引进,更多的是一流文化人才的引进、先进文化行业运作模式的移植和嫁接。比如,我国国产电影近年来的强大,即是在充分吸收海外力量的前提下实现的。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文化旅游与国外企业深化合作,应当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外资企业在山西文化产业中比例很小。(六)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逐步增强文化产业一方面有其独立性,另一方面有其依存性。独立性源自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特殊规律,依存性则因文化产业离不开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来看,如果文化产业过度依附于传统产业,只是传统产业下游传导而来的消费作用,那么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很被动。反之,如果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传统产业的输入性要素,进一步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那么文化产业就具有了主导产业升级的力量,它的发展就会是可持续的、先导性的。在文化产业内部的结构中,消费性的娱乐服务业属于下游产业,而信息服务、版权服务、文化创意等属于上游产业,这意味着,应当强化文化产业中的上游部分,使得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联结构。2004~2008年4年来,新闻服务年均增长速度达39.6%,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达29.4%,广播、电视、电影服务达13.3%,文化艺术服务达18.3%,核心层的大幅增长说明传统文化产业得到加强。网络文化服务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为79.9%,说明文化产业与网络信息产业的紧密结合带来了强大的联动效应。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年均增长速度达35.2%,体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餐饮、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借服务业发展之力获得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虽然相关文化服务增幅低于文化产业平均增加幅度,但也达到19.9%,充分说明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正在形成。二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山西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增长速度迅猛,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结构趋于优化和提升,但是,与文化产业发达省份相比,山西文化产业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具体体现为以下8个方面。(一)产业规模小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7.7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84%。从占全省GDP的比重看,山西文化产业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但是,就产业规模而言,则要小得多,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在市场竞争中,产业规模是市场影响力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决定山西文化产业在全国文化产业分工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这样小的规模很难在全国文化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二)产业链条短迂回生产方式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产的迂回程度越高,说明分工越细,产业链条越长,专业化水平越高,产业规模也越大,生产能力也越强。山西文化产业还基本停留在简单生产阶段,要么是产供销全部在一个企业完成;要么是产供销基本分离,但各个环节又仅由一家企业完成;要么是只满足于完成一种产品,缺乏对相关衍生商品的生产。这种状况导致产业链条短,缺乏中间产品和衍生产品,专业化水平低,产业规模难以大幅度提高。(三)产业合作少产业间有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一个产业的发展既需要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合作,又需要相关产业的合作,还需要一个行业内部区域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才能够最大化配置产业发展资源。山西文化产业的产业合作严重缺乏:受体制束缚,文化产业内部的广电、出版、文化、工艺美术、旅游等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合作较少;文化产业缺乏来自信息、制造、教育、商业等相关行业的支持;文化产业及其内部行业与国内相关地区同类行业的合作严重不足,难以借外力发展。这样导致山西省文化产业的行业内部资源、行业与相关行业的资源以及地区内外部资源难以整合,难以有效配置,产业链难以延伸,产业层次难以提高,产业规模难以扩大。(四)产业层次低产业层次一方面体现在整个产业结构的层次,另一方面体现在单个产业的层次。尽管我省已经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结构——以旅游、休闲娱乐、网络、经纪代理、广告会展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8.57%,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文化产业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54%——但体现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的文化休闲服务业,仅仅停留在初级层次,处于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水平,技术含量、文化含量较低。如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还不完备,仍然处于“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阶段等。山西省文化产业的第二龙头——其他文化服务业,内部种类较多,单个文化服务业规模小、水平较低,还达不到可以独立出来的水平。(五)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集聚度是能否形成产业增长极的重要标志。山西省文化产业虽然从地区来看,太原、晋中两市集中了全省约一半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区域的集聚度较好,但是严重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集聚点。旅游景点之间距离较远,难以连成片;文化单位和企业分布于各地,难以相互呼应——即使在同一城市,也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产业集聚度低,集聚效应难以形成,单个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整个产业的效益较低。(六)要素支持弱要素的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山西文化产业面临要素支持不足的困境。第一,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严重不足,尤其在探索国有文化资源增值的技术实现手段方面仍然有限。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阐释及其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做得不够,严重欠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文化资源创新能力。第二,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批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但是,由于体制的约束和缺乏政策的支持,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第三,人才严重短缺。文化圈内的人才往往不懂经营,而懂经济的人又缺少文化艺术方面的素养,二者兼备的全才十分奇缺。同时,文化创意、内容开发、文化经纪、文化营销等高级专业人才依然奇缺,如何加强本地培养与外来引进以补充人才成为政府与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七)具备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少产业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关键,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8939个,文化个体户23010个,但山西省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主体还不多。在现阶段,由本土文化企业的文化产品供给乏力,主要原因是文化企业成长不够,导致生产能力距离市场需求差距较大,企业总体竞争力不足。另外,虽然山西省有一些在全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主体,但这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未形成群体力量,相互之间互补性不强,个体规模小,没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链的完善与壮大。总体而言,就全国来比较,我省文化产业中,专业性企业不够强,现代性文化企业比较少,综合性文化企业很少见,迫切呼唤能够充分借助现代光电科技,依靠现代资本市场实现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的全国知名文化企业。(八)政策扶持力度小山西省经过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将文化产业确立为新兴支柱产业,并将其置于影响山西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地位和引领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应该得到政策的强有力支持,省委省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方面,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在山西省还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另一方面,山西省自身的政策措施不够具体,难以实际操作。这种状况导致山西省一些文化企业对相关政策并不知晓,也就不可能享受。三促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近年来,山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山西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时,文化产业以其特有的反周期特性,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士气。但是,随着我国和山西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煤炭价格的回升,工业经济元气的恢复,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对山西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重视以下环节的改革与发展。(一)明确供给引领的基本方向与其他产业一样,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需要需求的强有力支持,也需要供给的大力引领。现在需要判断的是,山西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需求端还是供给端,是消费驱动还是生产驱动。我们认为,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供给是决定性的。这与多年来文化服务的滞后有关系。相对于国民收入水平,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偏低。这并不是消费不足,而是供给滞后所致,而供给滞后缘于其特定的生产制度和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的滞后恰是这一结构性问题的产物。山西文化产业存在的第一问题是产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不足。现阶段迫切要进行的是大众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扩大文化产品的供给,填补市场缺口。文化要产业化首先是文化产品要成为商品。要进行规模性的生产和营销文化商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大的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占总的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生活必需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人们的消费结构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家庭文化娱乐消费会占到总消费支出的18%;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家庭文化娱乐消费会占到总消费支出的23%。如此,文化市场空间十分巨大。主动改变文化产业的供给不足,离不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相对稳定,但是其结构应逐渐高端化、精细化,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稳步上升。文化产业恰好是在第三产业上升的空间里实现快速发展的。世界著名咨询机构德勤公司发布的《文化娱乐产业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电影平均票价为36.38元,中国城镇居民支付的每张电影票价相当于月可支配收入的2.5%,与发达国家只占0.5%的数字相比明显偏高。从供需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正好说明了需求旺盛和供给不足从而形成高价的市场局面。回到山西,在短短几年之内,仅太原市小店区高级影院就增加了好几处,如王村北街美特好超市星美影城、亲贤街王府井百货横店影城、长风大街沃尔玛超市中影影视城,企业创造性地融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丰富了文化产业的业态。而周末以及大片档期,往往是一票难求。由此一点看出,市场对文化精品的需求是旺盛的。产业体系的分工通常由市场扩充、技术更新等因素引起,具体到企业层面则体现为某一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独立工序产品化并且具备规模经济效应时就会加速发展。在整个产业体系里面,不同产业的需求弹性不同,技术更新速度不同,在需求弹性大、技术上升速度较快的产业里面也往往容易有新的产业独立出来。短期内改变产业内部供需均衡,正是这一力量催生了新的产业,这同时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新的产业地位上升,创造出增量市场,进一步促进分工,而旧的产业未必意味着衰落,这时传统产业往往从新产业里吸收新的要素方面的供给支持以及市场需求,在绝对量上继续保持增长。现实经济就是在这种供需、不断失衡、不断调整的过程中重归于均衡的,这也正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增长通过分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得以实现。尤其是在技术、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等新型要素介入之后,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企业的组织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一方面随着山西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会有一个趋势性的增长;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山西经济中的地位会发生质的变化,等到它在地区GDP中的比例达到5%以上时,就具有了巨大影响,其战略性价值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功能也就实现了。(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包括文化资源在内的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文化产品供给的方式是由市场还是政府确定值得探讨。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进行合理的分工,文化事业提供公益性、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文化产品,在全社范围内对文化消费进行适当的平衡与产品再分配。文化企业则遵循市场竞争原则,通过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创造经济价值。产业之短为事业之长,二者相互补充、交融,是文化活动理想的分工结构。作为具体的文化机构,二者目标不同,文化事业单位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并且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文化企业自负盈亏,追求利润最大,并接受市场的种种考验。当然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在相互缠绕、不断变化,经济与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二者的界限变动,由影响分工的因素决定,比如体制约束、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范围、技术与成本等。山西文化产业长期受制于体制僵化的约束,且整体改革严重滞后于全国其他省份。2009年,山西加大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通过实施“四轮驱动”战略,即领导决策驱动、舆论造势驱动、政策保障驱动和督导检查驱动,大大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全省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局台分离,文化综合执法大队组建任务全面完成。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182家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成为新型的市场主体。全省县级文艺院团积极参与改革,100多个院团自主走向市场。全省不仅全面完成了太原市等4个试点市的改革任务,而且提前一年完成了其余7个市的改革任务。山西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一举扭转了改革滞后的局面,改革后的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院团等机构,呈现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但是,文化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还远没有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文化体制改革的范围,拓展改革的深度,加大改革的力度。文化体制改革仍然是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培育文化企业家供给能力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要有效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离不开劳动要素市场、企业家市场、资本市场的完善以及出口方面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是一个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一大批创新的企业家是这一产业最宝贵的资源。只有文化资源是不够的,人才、资本、技术、品牌等缺一不可,而把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创造价值的是文化企业家。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体制改革提供的动力,这需要政府官员的创新精神,而文化产业内在的创意特征离不开人才的创新,文化产业的强大离不开文化企业家对资本、技术、文化要素的集结和产品化。当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主体不断变化。从分工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成熟度伴随着文化产业内部分工的逐渐细密,由外而内,从依靠外源力量到依靠内部力量。换言之,文化产业要经历制度体制创新、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进入这三阶段,而创新主角分别是政治企业家、文化企业家、金融资本家。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诸如政治企业家、文化企业家、金融资本家不断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依次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结果,这些不同角色的替换可以折射出文化产业不断成熟的轨迹。这一规律对山西同样适用。山西文化产业在近几年颇有起色,引起了国内的注意,从山西文化产业的动力来看,现阶段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尤其是依靠对文化产业情有独钟的政府官员发起、号召,从而打开省内红红火火的局面。现阶段稀缺的是文化企业家,由于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除了在经营方面对企业家有一定的要求之外,还要求企业家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与文化追求,这一点对于现代文化企业,确实难能可贵。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后,必然面临金融资本的瓶颈,这时整个产业主要由控制着金融资本的企业家推动,比如通过大量引进外部金融资本,通过企业并购组建文化企业集团,通过国际间合作组建跨国公司。(四)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正如前文所述,山西文化产业对经济转型的推动是以文化为主线展开的,通过文化的传播来实现渗透、转换和提升。但是,这个过程并不仅仅靠文化产业自身的崛起就能够完成,在当前的产业环境下,实现文化产业与休闲产业、旅游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产业借助融合可以获得其他产业的相关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快速发展。比如,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中,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在目前的消费需求环境中,文化只有借助旅游这个大的平台和载体,才能够获得发展。同样,山西的旅游多数为文化旅游,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开发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更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产品,旅游也很难取得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对经济转型的推动,就是通过产业融合实现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快递服务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软件开发合同:手机应用程序定制开发
- 2024年度道路施工安全承包合同
- 2024版房地产买卖与经纪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保险合同的详细描述
- 二零二四年健身俱乐部会员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加盟合同标的及服务内容详细描述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维修合同:煤炭设备维修保养协议(2024版)
- 二零二四年度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合同
-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论文写作指导》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5 Fun clubs section B project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实验室设备安装调试及技术支持方案
-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
- 业务居间合同范本2024年
- 员工入股退股合同范例
- 2024年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合作协议
- 生物-江西省稳派上进联考2024-2025学年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测试试题和答案
- 2024年xx村10月驻村工作总结
- 【浙江卷】浙江省2024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2025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杭州一模)(11.4-11.6)英语试卷
- 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语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1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