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新兴产业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_第1页
碳达峰新兴产业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_第2页
碳达峰新兴产业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_第3页
碳达峰新兴产业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_第4页
碳达峰新兴产业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碳达峰新兴产业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碳达峰新兴产业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说明碳达峰新兴产业链目录第一章绪论 6一、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 6二、项目建设地点 6三、项目建设进度 6四、建设投资估算 6五、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7六、主要结论及建议 8第二章市场营销分析 9一、实施碳达峰的指导思想 9二、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 9三、碳达峰目标提出的背景 12四、碳达峰发展机遇 13五、实施碳达峰的基本原则 15六、碳达峰实施的重要意义 16七、实施碳达峰的指导思想 17八、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 18九、碳达峰目标提出的背景 21十、碳达峰发展机遇 22十一、关系营销的主要目标 24十二、实施碳达峰的基本原则 25十三、客户发展计划与客户发现途径 25十四、碳达峰实施的重要意义 28十五、绿色营销的兴起和实施 29十六、估计当前市场需求 33十七、品牌设计 35十八、整合营销和整合营销传播 37第三章发展规划分析 39一、公司发展规划 39二、保障措施 45第四章经营战略管理 47一、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含义与必要性 47二、资本运营风险的管理 48三、企业财务战略的作用 51四、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应考虑的因素 52五、目标市场战略的含义 54六、人力资源战略的概念和目标 55七、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基本含义 58第五章企业文化方案 61一、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61二、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 71三、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 74四、造就企业楷模 79五、企业文化的整合 82第六章公司治理 89一、信息与沟通的作用 89二、监事会 90三、公司治理的框架 93四、股东大会的召集及议事程序 97五、内部监督的内容 98六、债权人治理机制 105第七章经济效益 110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11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1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11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112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11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14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1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17三、偿债能力分析 118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119第八章项目投资计划 121一、建设投资估算 121建设投资估算表 122二、建设期利息 12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23三、流动资金 124流动资金估算表 124四、项目总投资 12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25五、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12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26第九章财务管理分析 128一、应收款项的日常管理 128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原则 131三、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因素分析 134四、营运资金的特点 136五、筹资管理的原则 138六、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140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绪论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碳达峰新兴产业链项目项目单位:xx(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的实际工作情况,xx(集团)有限公司将项目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280.4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82.3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3.29%;建设期利息8.5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7%;流动资金589.5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6.04%。(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682.33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518.2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50.08万元,预备费13.96万元。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54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4388.97万元,纳税总额459.61万元,净利润741.2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47.45%,财务净现值1867.52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14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1280.491.1建设投资万元682.331.1.1工程费用万元518.291.1.2其他费用万元150.081.1.3预备费万元13.961.2建设期利息万元8.581.3流动资金万元589.582资金筹措万元1280.492.1自筹资金万元930.242.2银行贷款万元350.253营业收入万元54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4388.97""5利润总额万元988.26""6净利润万元741.20""7所得税万元247.06""8增值税万元189.78""9税金及附加万元22.77""10纳税总额万元459.61""11盈亏平衡点万元1588.89产值12回收期年4.1413内部收益率47.45%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1867.52所得税后主要结论及建议综上所述,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项目,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客观,项目的投产将改善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市场营销分析实施碳达峰的指导思想落实制造强省建设部署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产业低碳转型,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加强低碳能源保障,构建以高效、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绿色工业体系,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碳中和工作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不要走进双碳速胜论消极悲观论的误区,而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能源、产业、金融多部门协同联动,数据、人才、管理多要素融合创新,多管齐下消解碳减排的灰犀牛带来的巨大风险,为城市升级创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所谓碳减排灰犀牛,指在碳达峰、碳中和落地过程中,发生概率很高、负面影响巨大的各类潜在危机,特别是对以高耗能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以及发展与之密切联系的城市或区域影响较大。(一)要注重地区转型与区域发展的公平减碳问题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资源基础差距较大,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仍存在着发展惯性和投资路径依赖。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地争先出台达峰时间表,对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负担较轻的地区来说,碳达峰的实现成为地区加速升级、产业要素集聚的重要机遇。但对于西部、中部等资源型城市,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与煤炭高度关联,发展投入大,在减碳要求下,会造成地区发展空间压缩、转型路径探索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流动水平要显著高于一般城市,周边城市往往承担着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保障中心城市资源供应的重担。在单一减碳要求下,会造成这些城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弱化,城市群整体发展合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需警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对城市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单一指标化、标准一致化,容易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二)要注重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协同减碳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是两个重要抓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地方往往会把重心放在能源结构调整上,重点是将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用天然气或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因此忽视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相互耦合关系。对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由于能源的锁定效应和工业发展的长期需求,城市会在一段时间保持工业制造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甚至对于一些地区,仍需要保持高耗能行业持续发展以提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这样的地区和行业,需要客观认识发展和减碳之间的关系,客观看待发展所处的阶段,客观评估未来发展的模式和空间。将碳排放峰值以指标的形式进行分配,不利于地区发展动能的平稳过渡,需要分行业、分区域地考虑排放条件,进而有区分、有阶段地制定排放指标。因此,需要警惕由于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不同步、部门管理作用发挥不协同,而造成城市发展优势弱化,发展基础薄弱地区,会产生由于较为激进减碳手段而造成的空间压缩、发展动力不足的风险。(三)要注重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减碳问题目前,对于未来新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比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认知存在不同。一方面,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会造成传统由煤电承担基础能源的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未来谁来扮演能源兜底保障的角色,谁来进行灵活性调节,目前都未形成统一认识。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会发生变化,传统源随荷动的模式将向着源网荷互动转变,系统中运行主体的行为、需求都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风险。传统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主要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完成,做好供需之间的有效平衡是核心任务。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逐渐站上舞台,如果不能有效做好不同能源之间的协同配合,以灵活机制调动起不同主体之间参与平衡调度的积极性,保障共同价值最大化,能源系统将会面临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更大挑战和风险。碳达峰目标提出的背景(一)世界背景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约510亿吨的温室气体,要避免气候灾难,人类需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实现零排放。《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是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本世纪中叶,碳排放净增量归零,以实现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尽快达峰以及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对全球气候应对至关重要。(二)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绿色经济技术的领导者,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事实证明,只有让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才能适应自然规律。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则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未来,中国将着眼于建设更高质量、更开放包容和具有凝聚力的经济,形成更为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力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共同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碳达峰发展机遇(一)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带来机遇双碳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快速绿色低碳转型为中国提供了和发达国家同起点、同起步的重大机遇,中国可主动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社会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若合理布局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将为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带来独特机遇,推动国内产业加快转型,有力提振中国经济竞争力,巩固科技领域国际领先者的地位。(二)为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链将成为重中之重,中国也可借此机遇,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催生各种高效用电技术、新能源汽车、零碳建筑、零碳钢铁、零碳水泥等新型脱碳化技术产品,推动低碳原材料替代、生产工艺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新型产业体系。(三)为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带来机遇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目前,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已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领跑全球。若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核能、风能、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将分别超过目前的5倍、12倍和70倍。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将进行能源革命,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巨大的清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打开。(四)为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机遇双碳目标有助于中国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变生产方式,加快节能减排改造,培育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整体目标。环保产业将从纯粹依赖以投资建设为主要模式的末端污染治理方式,转向以运维服务、高质量绩效达标为考核指标的方式。企业也将加快制定绿色转型发展新战略,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业务推动商业模式转型和数字化商业生态重构,以体制与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低成本发展模式及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实施碳达峰的基本原则系统谋划、稳妥有序。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和各环节的流程再造与模式创新,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节约优先、分类施策。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促进各地区、各行业梯次有序达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强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聚焦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技术创新、数字赋能。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及其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全方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以信息技术加快驱动工业低碳转型。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企业活力,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工业低碳发展推进机制。碳达峰实施的重要意义(一)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所谓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二)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绿色工业革命2012年,碳达峰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实现彻底脱钩,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不同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经济增长碳排放增长的基本特征,实质上是从黑色工业革命转向绿色工业革命,从不可持续的黑色发展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三)中国成为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客观地讲,欧盟等发达国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先行一步,中国则是后来者居上,要继续完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任务,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此同时,要率先创新绿色工业化、绿色现代化,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本质是不同于黑色高碳要素的传统现代化,而是创新绿色要素(特别是绿色能源、绿色技术要素),加速实现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进而实现零碳经济目标,或者通过碳汇实现碳中和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中国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通过分四个十年专项行动计划、八个五年规划落实并实现碳中和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绿色贡献。实施碳达峰的指导思想落实制造强省建设部署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产业低碳转型,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加强低碳能源保障,构建以高效、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绿色工业体系,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碳中和工作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不要走进双碳速胜论消极悲观论的误区,而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能源、产业、金融多部门协同联动,数据、人才、管理多要素融合创新,多管齐下消解碳减排的灰犀牛带来的巨大风险,为城市升级创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所谓碳减排灰犀牛,指在碳达峰、碳中和落地过程中,发生概率很高、负面影响巨大的各类潜在危机,特别是对以高耗能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以及发展与之密切联系的城市或区域影响较大。(一)要注重地区转型与区域发展的公平减碳问题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资源基础差距较大,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仍存在着发展惯性和投资路径依赖。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地争先出台达峰时间表,对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负担较轻的地区来说,碳达峰的实现成为地区加速升级、产业要素集聚的重要机遇。但对于西部、中部等资源型城市,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与煤炭高度关联,发展投入大,在减碳要求下,会造成地区发展空间压缩、转型路径探索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流动水平要显著高于一般城市,周边城市往往承担着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保障中心城市资源供应的重担。在单一减碳要求下,会造成这些城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弱化,城市群整体发展合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需警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对城市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单一指标化、标准一致化,容易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二)要注重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协同减碳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是两个重要抓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地方往往会把重心放在能源结构调整上,重点是将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用天然气或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因此忽视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相互耦合关系。对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由于能源的锁定效应和工业发展的长期需求,城市会在一段时间保持工业制造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甚至对于一些地区,仍需要保持高耗能行业持续发展以提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这样的地区和行业,需要客观认识发展和减碳之间的关系,客观看待发展所处的阶段,客观评估未来发展的模式和空间。将碳排放峰值以指标的形式进行分配,不利于地区发展动能的平稳过渡,需要分行业、分区域地考虑排放条件,进而有区分、有阶段地制定排放指标。因此,需要警惕由于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不同步、部门管理作用发挥不协同,而造成城市发展优势弱化,发展基础薄弱地区,会产生由于较为激进减碳手段而造成的空间压缩、发展动力不足的风险。(三)要注重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减碳问题目前,对于未来新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比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认知存在不同。一方面,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会造成传统由煤电承担基础能源的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未来谁来扮演能源兜底保障的角色,谁来进行灵活性调节,目前都未形成统一认识。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会发生变化,传统源随荷动的模式将向着源网荷互动转变,系统中运行主体的行为、需求都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风险。传统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主要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完成,做好供需之间的有效平衡是核心任务。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逐渐站上舞台,如果不能有效做好不同能源之间的协同配合,以灵活机制调动起不同主体之间参与平衡调度的积极性,保障共同价值最大化,能源系统将会面临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更大挑战和风险。碳达峰目标提出的背景(一)世界背景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约510亿吨的温室气体,要避免气候灾难,人类需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实现零排放。《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是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本世纪中叶,碳排放净增量归零,以实现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尽快达峰以及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对全球气候应对至关重要。(二)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绿色经济技术的领导者,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事实证明,只有让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才能适应自然规律。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则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未来,中国将着眼于建设更高质量、更开放包容和具有凝聚力的经济,形成更为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力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共同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碳达峰发展机遇(一)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带来机遇双碳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快速绿色低碳转型为中国提供了和发达国家同起点、同起步的重大机遇,中国可主动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社会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若合理布局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将为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带来独特机遇,推动国内产业加快转型,有力提振中国经济竞争力,巩固科技领域国际领先者的地位。(二)为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链将成为重中之重,中国也可借此机遇,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催生各种高效用电技术、新能源汽车、零碳建筑、零碳钢铁、零碳水泥等新型脱碳化技术产品,推动低碳原材料替代、生产工艺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新型产业体系。(三)为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带来机遇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目前,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已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领跑全球。若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核能、风能、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将分别超过目前的5倍、12倍和70倍。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将进行能源革命,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巨大的清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打开。(四)为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机遇双碳目标有助于中国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变生产方式,加快节能减排改造,培育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整体目标。环保产业将从纯粹依赖以投资建设为主要模式的末端污染治理方式,转向以运维服务、高质量绩效达标为考核指标的方式。企业也将加快制定绿色转型发展新战略,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业务推动商业模式转型和数字化商业生态重构,以体制与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低成本发展模式及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关系营销的主要目标关系营销更为关注的是维系现有顾客,丧失老主顾无异于失去市场、失去利润的来源。关系营销的重要性就在于争取新顾客的成本大大高于保持老顾客的成本。有的企业推行“零顾客叛离”计划,目标是让顾客没有离去的机会。这就要求及时掌握顾客的信息,随时与顾客保持联系,并追踪顾客动态。因此,仅仅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还不够,必须分析顾客产生满意感和忠诚度的根本原因。由于对企业行为绩效的感知和理解不同,表示满意的顾客,原因可能不同,只有找出顾客满意的真实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维系顾客。满意的顾客会对产品、品牌乃至公司保持忠诚,忠诚的顾客会重复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不为其他品牌所动摇,不仅会重复购买已买过的产品,而且会购买企业的其他产品。同时顾客的口头宣传,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此外,满意的顾客还会高度参与和介入企业的营销活动过程,为企业提供广泛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实施碳达峰的基本原则系统谋划、稳妥有序。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和各环节的流程再造与模式创新,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节约优先、分类施策。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促进各地区、各行业梯次有序达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强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聚焦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技术创新、数字赋能。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及其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全方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以信息技术加快驱动工业低碳转型。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企业活力,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工业低碳发展推进机制。客户发展计划与客户发现途径1、客户发展计划客户发展计划是企业通过对一定时期、一定市场区域内客户资源的分析而制定的新客户开发与老客户价值提升计划。其中,老客户价值提升计划指目标市场计划期内增加老客户对本公司产品购买量的计划。客户发展计划涉及客户关系管理全局,用于指导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各项活动,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明确性,明确规定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模棱两可;二是可操作性,各项实施措施必须具体,以便于各部门相关人员执行;三是阶段性,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制定短期、近期与长期计划,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四是可达到性,应当考虑企业自身实际与市场环境实际,使得各部门相关人员有条件、有能力实现计划。2、客户发现途径客户发现是客户开发的前提。根据一般经验,客户发现主要有以下途径:(1)查阅法。查阅各种公开发布的含有工商企业信息的二手资料,如电话号码簿、工商企业名录、各种媒体的信息专栏与广告等。(2)市场咨询法。向有关部门咨询,如市场研究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3)会议法。参加各种会议,如行业会议、展览会、展销会等。(4)广告开拓法。利用各种广告媒介寻找准顾客,如直接邮寄广告、电话广告、电子商务广告等。(5)链式引荐法。请现有客户推荐新顾客。(6)社会关系拓展法。利用自身的种种社会关系寻找准顾客。(7)中心开花法。通过中心人物的链式关系扩大顾客群,中心人物有行业协会领导、主管部门领导、金融机构领导以及各类有影响力的人物等。(8)市场细分法。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准客户。(9)历史顾客名单核对法。从以往有过来往或交易关系的客户名单中寻找现在可以继续发展业务关系的客户。(10)地毯式拜访法。销售人员直接走访特定区域所有可能有价值的企业以寻找准顾客。(11)社交群体接触法。在俱乐部、娱乐场、校友会、培训班等各类社交场合接触准客户。(12)个人观察法。销售人员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直接观察和判断寻找准顾客。(13)随机法。利用各种偶然的机会发现客户,如同机的乘客、同游的游客等。(14)吸引竞争者的顾客。(15)委托助手法。即聘用与委托专职人员帮助收集信息,上门拜访,寻找准顾客。碳达峰实施的重要意义(一)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所谓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二)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绿色工业革命2012年,碳达峰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实现彻底脱钩,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不同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经济增长碳排放增长的基本特征,实质上是从黑色工业革命转向绿色工业革命,从不可持续的黑色发展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三)中国成为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客观地讲,欧盟等发达国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先行一步,中国则是后来者居上,要继续完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任务,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此同时,要率先创新绿色工业化、绿色现代化,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本质是不同于黑色高碳要素的传统现代化,而是创新绿色要素(特别是绿色能源、绿色技术要素),加速实现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进而实现零碳经济目标,或者通过碳汇实现碳中和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中国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通过分四个十年专项行动计划、八个五年规划落实并实现碳中和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绿色贡献。绿色营销的兴起和实施(一)绿色营销的兴起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人类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毁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大自然的报复促使人类猛醒,绿色需求便逐步由潜在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的满足,转向物质、精神、生态等多种需求与价值并重。有支付能力的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赖以形成的推动力,并决定了绿色市场规模的形成与发展。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的罗马俱乐部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不等于GDP的上升。1972年6月,联合国首次召开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全球性环保行动计划和《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呼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纷纷推出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计划”。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我国粮油食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阻,因此,对实施绿色营销开始有紧迫感。中国的绿色工程始于绿色食品开发,1984年在广州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绿色食品标志制度。1993年5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除绿色食品外,我国绿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已扩展到其他领域。1990年研制成功了高容量,胶体电池;1994年研制成功绿色农药苦参烟碱乳剂,获得日内瓦博览会金奖。1994年,农业部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的三项基本原则,并正式决定采用由太阳、植物叶片、蓓蕾构成的绿色食品标志。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出发,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1995年年初,全国已有28种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除食品外,其他绿色产品也不断研制成功。随着绿色产品的开发,绿色商店已在一些大城市相继建立。从绿色意识的觉醒、绿色需求的发展、绿色产业的形成、绿色体制的建立到绿色理论的创建,《中国21世纪议程》在行动中。(二)绿色营销的实施绿色营销实施的步骤,一般包括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收集绿色信息、分析绿色需求、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和绿色营销组合。下面主要简述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1、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在全球绿色浪潮兴起的时代,企业应基于环境和社会利益考虑,在搜集绿色信息、分析绿色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能够体现绿色营销内涵的战略计划,以便有利于长期发展。绿色营销战略应明确企业研制绿色产品的计划及必要的资源投入,具体说明环保的努力方向及措施。绿色营销战略应以满足绿色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既要满足现有与潜在绿色需求,还要促进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需求的发展。绿色营销战略要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争取获得绿色标识,制定绿色企业形象战略。绿色营销将带来更高的边际收益,实现合理的“绿色盈利”,从长远看这是绿色营销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2、制定绿色营销组合绿色营销强调营销组合中的“绿色”因素,首先要重视绿色消费需求的调查与引导,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不仅对社会发展或环境改善有所贡献,而且能有效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冲破人为设置的“绿色壁垒”,适应“环保回归”热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主要考虑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与包装对环境所造成的干预和影响,力求在生产、消费及废弃物回收过程中降低公害,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正确有效的绿色渠道是绿色营销的关键环节,不仅要慎选绿色信誉好的中间商,而且要选择和改善能避免污染、减少损耗和降低费用的储运条件。绿色价格应反映生态环境成本,包括产品消耗及环境改善支出,确立环境与生态有价的基本观点,贯彻“污染者付款”原则,促进生态化、低污低耗的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绿色促销要利用传媒和社会活动,传播绿色企业及产品的信息,为企业的绿色表现作宣传。通过赞助、捐赠等对有关环保的组织及活动,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广告要突出绿色产品的特点,突出环保靠全社会的力量,靠每个人的贡献。广告投入和广告频率要适度,防止因广告而造成资源浪费和声、光等感官污染。绿色管理是融环境保护观念于企业营销活动过程中的管理方式,通过全员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地实施绿色营销,切实做好环保工作。估计当前市场需求(一)总市场潜量总市场潜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一定行业营销努力水平下,一个行业中所有企业可能达到的最大销售量。(二)区域市场潜量企业在测量市场潜量后,为选择拟进入的最佳区域,合理分配营销资源,还应测量各地区的市场潜量。较为普遍的有两种方法:市场累加法和购买力指数法。前者多为工业品生产企业采用,后者多为消费品生产企业采用。1、市场累加法先识别某一地区市场的所有潜在顾客并估计每个潜在顾客的购买量,然后计算得出地区市场潜量。如果公司能列出潜在买主,并能准确估计每个买主将要购买的数量,则此法无疑是简单而又准确的。问题是获得所需要的资料难度很大,花费也较高。目前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料,主要有全国或地方的各类统计资料、行业年鉴、工商企业名录等。2、多因素指数法借助与区域购买力有关的各种指数以估算其市场潜量。例如,药品制造商假定药品市场与人口直接相关,某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则该地区的药品市场潜量也占全国市场的2%。这是因为消费品市场上顾客很多,不可能采用市场累加法。但这个例子仅包含人口因素,而现实中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通常采用多因素指数法。美国《销售与市场营销管理》杂志每年都公布全美各地和大城市的购买力指数。(三)行业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企业为识别竞争对手并估计它们的销售额,同时正确估量自己的市场地位,以利在竞争中知己知彼,正确制定营销战略,有必要了解全行业的销售额和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状况。企业一般通过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新闻媒介公布的数字、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所收集和公布的数字,以此来了解全行业的销售额。通过对比分析,可计算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可将本企业市场占有率与主要竞争对手比较并计算相对市场占有率。例如,全行业和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率为8%,本企业增长率为6%,则表明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已被削弱。为分析企业市场占有率增减变化的原因,通常要剖析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产品本身因素,如质量、装潢、造型等;价格差别因素;营销努力与费用因素;营销组合策略差别因素;资金使用效率因素等。品牌设计品牌要素或元素主要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识或标志、品牌形象代表、品牌口号、广告曲、包装等。在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设计过程中,一般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简洁醒目,易读易记来自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人们接收到的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通过眼睛,11%借助听觉,3.5%依赖触摸,其余的源于味觉和嗅觉。基于此,为了便于消费者认知、传诵和记忆,品牌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简洁醒目,易读易记。基于这一要求,不宜把过长的和难以读诵的字符串作为品牌名称,也不宜将呆板、缺乏特色感的符号、颜色、图案用作品牌标示。2015年9月,陆金所启动了全新的域名和品牌形象,替代原有的。陆金所将其网络投融资平台的域名进行更改,由“”更改为“”;而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则维持“Ifex”不变。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解释说,之所以用去替换,是为了让这一域名能够更好地被国内的用户记忆。而且,这也是陆金所向更“互联网化”方向转变的一个体现,不仅仅是从技术、服务上更加便捷,即使是细节上也要做到更好。(二)构思巧妙,暗示属性一个与众不同、充满感召力的品牌,在设计上还应该充当体现品牌标示产品的优点和特性,暗示产品的优良属性。奔Benz(汽车发明人本茨先生的名字),经过100多年的努力赢得了顾客信任。那个构思巧妙、简洁明快、特点突出的圆形的汽车方向盘似的特殊标志,已经成了豪华优质高档汽车的象征。这个品名与品标的有机结合,不仅暗示品牌所标定的商品是汽车,而且是可以“奔驰”的优质汽车。(三)富蕴内涵,情意浓重品牌,大多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解释或释义。有的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有的就是一种产品的功能,有的或者就是一个典故。富蕴内含、情意浓重的品牌,因其能唤起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美好的联想,而使其备受厂商青睐。(四)避免雷同,超越时空品牌设计的雷同,是实施品牌运营的大忌。因为品牌运营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不断提高品牌竞争力而超越竞争对手。若品牌的设计与竞争对手雷同,一方面容易被起诉,另一方面也可能永远居于人后,达不到最终超越的目的。除了注意避免雷同以外,为了延长品牌使用时间、扩大品牌的使用区域,在品牌的设计上还应注意尽可能超越时空限制。具有时代特征的名称有强烈的应时性,可能在当时或延续一段时日会“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住、了解当时那个时代的人越来越少,品牌的感召力也会越来越小。而超越空间主要是指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限制。可以想象,若将“Sprite”直译成“妖精”,又有多少中国人乐于去认购呢?而译成了符合中国文化特征的“雪碧”就比较准确地揭示出品牌标定产品的“凉”“爽”的属性。整合营销和整合营销传播(一)整合营销的内涵整合营销强调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把一切企业活动进行一元化整合重组,使企业在各个环节上达到高度协调一致,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体化营销。整合既包括企业营销过程、营销方式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整合,也包括对企业内外的商流、物流及信息流的整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当公司所有的部门都能为顾客利益服务时,其结果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各种营销职能(推销人员、广告、产品管理、营销调研等)必须彼此协调……其次,营销必须使公司其他部门接受‘思考顾客’的观念。”他又说:“整合营销一般包括两大主题,分别是:①许多不同的营销活动都能够传播和交付价值;②在有效协调的情况下,实现各项营销活动的综合效果的最大化。”营销组合概念强调将市场营销中各种要素组合起来的重要性,营销整合则与之一脉相承,但更为强调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要求它们成为统一的有机体。在此基础上,整合营销以企业由内向外的战略为基础,以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为手段,以消费者为重心,要求各种营销要素的作用力统一方向,形成合力,共同为企业的营销目标服务。(二)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整合营销传播(IMC),也称整合营销沟通。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整合营销传播定义为,“是一种用来确保产品、服务、组织的顾客或潜在顾客所接收的所有品牌接触都与此人相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一致的计划过程”。被誉为“整合营销传播之父”的唐•E.舒尔茨教授认为,IMC不是以一种表情、一种声音,而是更多的要素构成的概念性。IMC是以潜在顾客和现在顾客为对象,开发并实行说服性传播的多种形态的过程。整合营销传播是在一体化营销的基础上导入了传播概念,但IMC对营销影响很大,人们不得不认真考虑怎样才能使企业与利益关系者间的有效沟通成为可能。发展规划分析公司发展规划(一)发展计划1、发展战略作为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正在转变发展思路,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公司顺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经营理念,以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产品升级和节能环保为重点,致力于构造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品质优良、持续发展的新型企业,推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经营目标目前,行业正在从粗放式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司将进一步扩大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抓住市场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注重技术创新,提升公司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染整技术,保持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按照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规范公司运行,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益,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二)具体发展计划1、市场开拓计划公司将在巩固现有市场基础上,根据下游行业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特点,以新技术新产品为支撑,加快市场开拓步伐。主要计划如下:(1)密切跟踪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建立市场、技术、生产多部门联动机制,提高公司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2)进一步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加强销售队伍建设,优化以营销人员为中心的销售责任制,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加强品牌建设,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途径,扩大公司知名度,增加客户及市场对迎丰品牌的认同感;(4)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市场,推进省内外市场的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占有率。2、技术开发计划公司的技术开发工作将重点围绕提升产品品质、节能环保、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展开。公司将在现有专利、商标等相关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将技术研发成果整理并进行相应的专利申请,通过对公司无形资产的保护,切实做好知识产权的维护。为保证上述技术开发计划的顺利实施,公司将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研发队伍素质,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积极参加行业标准的制定,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开发能力。3、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培育、拥有一支有事业心、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人才对公司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为此,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培育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2)加强与高校间的校企人才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3)加强对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能力,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4)积极探索员工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4、企业并购计划公司将抓住行业整合机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现有的综合竞争优势,整合有价值的市场资源,推进收购、兼并、控股或参股同行业具有一定互补优势的公司,实现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5、筹融资计划目前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新生产线建设、技术改造、科技开发、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均需较大的资金投入。公司将根据经营发展计划和需要,综合考虑融资成本、资产结构、资金使用时间等多种因素,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满足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筹措资金。(三)面临困难公司资产规模将进一步增长,业务将不断发展和扩大,但在战略规划、营销策略、组织设计、资源配置,特别是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公司今后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管理、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也使公司面临较大的人才培养、引进和合理使用的压力。公司必须尽快提高各方面的应对能力,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实现各项业务发展目标。1、资金不足发展计划的实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公司融资手段较为单一,所需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融资成本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难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能否借助资本市场,将成为公司发展计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如果不能顺利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公司的发展计划将难以如期实现。2、人才紧缺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方面,高级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将影响公司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能否尽快引进、培养这方面人才将对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公司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四)采用的方式、方法或途径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实现公司经营发展目标公司拟建立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改变融资渠道单一依赖银行贷款的现状,为公司未来重大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筹集所需资金,确保公司经营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加强与商业银行的联系,构建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及时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缓解公司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1、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应对经营规模快速提升面临的挑战公司现有人员在数量、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将不能完全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公司需加快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确保高素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营销人才满足公司发展需要。为此,公司拟采取下列措施:1、加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通过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公平有序的职业晋升机制,吸引优秀的技术、营销、管理人才加入公司,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2、进一步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保持公司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3、加强年轻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增强公司人才队伍的深度和厚度,形成完整有序的人才梯队,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2、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提高公司竞争能力公司将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密切跟踪印染行业政策及最新发展动向,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开拓高端市场,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保障措施(一)做好项目建设服务新建项目向重点区域集聚,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行全天候、多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对产业项目实行能办即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繁事简办。(二)抓好政策落实指导各地区从扩大产业服务供给、激发产业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本地区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发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实施重点。(三)营造公平环境构建行业诚信体系,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产业行业社会化管理成立区域产业协会,统一对全行业的指导。建立行业发展研究咨询机制,针对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委托协会开展调研,提供发展战略、项目投资、技术创新等决策咨询服务,引导企业和投资者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五)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产业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应用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国外产业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及时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鼓励企业与国外产业先进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鼓励企业创造条件到境外设立产业研发机构,努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本地设立产业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争取更多高端产业项目落户本地。(六)强化知识产权加强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发展名牌产品和创品牌活动,进一步加强对产业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研究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产业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经营战略管理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含义与必要性企业经营战略控制,是指在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将反馈的执行情况与经营战略目标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偏差,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纠正,以确保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活动。进行企业经营战略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1)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经营战略制定时所预测的环境与经营战略实施时的环境相比有重大变化,使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规划的实现发生某些困难。因此,需要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以保证所确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规划的实现。(2)企业经营战略规划本身存在某些缺陷。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规划时,不可能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所有的因素和条件都把握得十分准确,常常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和不确定的因素,使制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规划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并在实施中暴露出来。因此,需要根据实施环境的要求,对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规划进行局部的或重大的修正,使之切实可靠,发挥其正确的指导作用。(3)企业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个人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属于企业整体目标,它必须分解为各部门、各环节的分目标,直至分解为个人的小指标。但分解的目标常常会与各个局部的目标、个人目标不一致,容易发生矛盾,从而造成企业总体目标难以落实。因此,必须加强调控,尽可能使各个局部目标、个人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相互协调,在适当兼顾局部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同时,强调服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目标。(4)解决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必须加强企业的经营战略控制。为了保证制定出正确的企业总体经营战略,最高领导层必须实行集权;为了调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经营单位负责人参与制定分经营战略,以及努力实施总体经营战略和分经营战略的积极性,又必须适当分权。但某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下属经营单位负责人,个人素质和能力不太高,不能正确地行使所掌握的权力,导致经营战略失控,策略无效。因此,要求高层领导者在正确地实行分权的同时,要加强经营战略实施中的控制,对下级进行有效的监督,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资本运营风险的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而产生的资本运营失败或使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企业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有两类:一是资本的经营风险,即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若资本运营决策者对市场分析不透彻,对自身经营能力把握不准,或者目标选择不恰当,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经营方向失误,这是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经营行为与市场脱节,那么企业的资本运营也必然面临风险。二是资本的财务风险,涉及融资安排风险、债务结构风险、资金使用风险。小到支付困难,大到企业破产,都与财务风险有关。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债务资本运营中的杠杆来完成兼并收购,尤其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发生巨变以及经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的情况下,其财务风险很大。为防止资本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企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培养资本运营的综合性人才资本运营是对企业全部资产进行综合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活动,它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证券、投资、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熟练操作金融工具的技能,为此,企业要建立科学筛选和录用人才的标准,采纳和学习知名企业的优惠政策,吸纳人才。(二)建立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资本运营的目的,立足于生产经营,使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良性互动,避免资本盲目扩张导致的不可控的风险扩张。(三)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通过财务信息的反馈实时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财务的承受能力、盈利亏损的状况,以便选择有效的资本运营方案和金融工具,充分评估资本运营需要的财务资源和可能带来的财务结果,做好应对整合需要的准备工作。(四)不断进行创新,形成技术优势企业只有具备技术优势,通过创新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站稳自己的市场,拓展资本运营的空间。(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进行资本经营,就存在风险,往往利益越大,风险越大,企业管理者不能只看重利益而忽视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具备防范风险的意识,做好资本运营风险评估,如运用终值评价法和风险评价法,来对投资或筹资方案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做好防范风险的备选方案,最大限度地把可能的风险降到最小。企业财务战略的作用企业财务战略是贯彻落实企业发展战略、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指导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依据,其作用表现为:(一)对各项经营决策起着综合平衡的作用企业各项经营战略决策都涉及资金需求和盈利问题,都要汇总于财务部门,关系到财,战略决策。而各项经营决策以及所涉及的因素,相互之间往往又是矛盾的、不平衡的,只有通过财务决策,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总体平衡,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严密衔接的、完整的经营决策体系。(二)对各种经营战略方案起着评价和选择的作用各种经营战略方案是否正确和合理,应从多方面加以衡量和评价,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看占用的投资和实现的盈利是多少。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就是根据每个经营战略方案占用投资和实现其盈利的情况,来评价战略方案的优劣,并选择资金占用少、能带来更多盈利和社会效益的方案。(三)对经营资源的分配起着指导作用资源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保证。资源分配是否正确,不仅要从实物形态上考察,而且还应从价值形态上考察,看资金的分配使用是否合理。这一工作正是通过财务决策对资源分配的指导来完成的。通过对资金使用方向进行正确的指导,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分配。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应考虑的因素企业有多种技术创新战略方案可供选择,在进行战略决策时,一般应综合考虑和分析以下因素:(一)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当前国际形势总的特点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