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_第1页
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_第2页
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_第3页
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_第4页
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习:1、其次段追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2、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3、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苏轼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心中有数”,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好玩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四周种了很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细致视察竹子,探讨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更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美:“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活灵敏现。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需对客观事物反复视察,细致探讨,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心中有数”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视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知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历代著名墨竹图文与可《墨竹图》郑板桥墨竹图齐白石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著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题解: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觉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方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岁寒三友”与“四君子”而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这两句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梅兰竹菊珍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很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中是最为独特的,富有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内涵。“岁寒三友”与“四君子”苏轼一生,历尽坎坷,大半是在贬官和流放中度过的。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行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由于画家特性不同,画竹时的神气各异,画的墨竹也就各具风格了。李景黄在《似山竹谱》指出:“画竹三昧,神气二字尽之。有气斯苍,有神乃润。文之檀栾飘举,其神超也。苏之下笔风雨,其气足也。”由此可见,文同的“胸中成竹”,主要是指胸中具有竹子的神气。文人画竹,假如胸中没有竹子的神气,也就“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画不出气韵生动的竹子了。苏轼与画竹米芾曾讲到苏轼画竹:“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始终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明末清初的石涛则说:“东坡画竹不作节,此达者之解。其实天下之不行废者无如节。风霜凌厉,青翠俨然。披对长吟,请为苏公下一转语。”石涛作为明朝遗民,归顺清朝后,文人的名节问题始终令其苦恼,故尽管自己的名节很成问题,但画起墨竹来,不像苏轼那样放达,再怎么写意,也不能废了竹节。这也是画如其人的明证。苏轼与画竹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蓝色字的音:与可以书遗余()近语士大夫()萃()寒梢()笔砚()斤斧何曾赦箨龙()喷饭()畴昔()wèiyù①告知②告诫cuìshāoyàntuòpēnchóu课文朗读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其它重点驾驭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7、近语士大夫: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给与,馈赠。兼词,之于。话柄。许可,答应。证明。代词,如此的,这样的。动词,对某某说。副词,就。从前。指出下列语句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1、初不自珍贵2、月落庭空影许长3、废卷而哭失声4、吾将以为袜5、发函得诗6、而读书者与之7、以书遗余曰通“殁”,死亡

通“稍”,略微古:以…为珍贵;今,价值高许,古:这样;今,或许古:停下,放下;今,废弃古:把……当作;今,认为古:打开;今:发送

古:赞成;今:给

古:赠送;今:遗失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现象(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珍贵形容词做动词,老,养老形容词做动词,实,证明形容词做动词,厌,厌恶名词作状语,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意动用法,珍贵,以…为珍贵,觉得…珍贵

“为”的意义和用法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余为徐州4、而予以为有道者5、吾将以为袜(动词,描画,勾画。)(动词,写作)(当、做,可译为到某地做官)(动词,认为)(以之为,把……当作……)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乃见其所欲画者1、乃见其所欲画者2、岂独得其意3、而予亦悔其随之

“乃”“其”的意义和用法副词,却竟然就是就代词,代“画家”代词,他的代词,自己4、以追其所见5、其所以然6、岂独得其意代词,代提到的事情代词,代文与可代词,代“画家”

“然”“以”“之”的意义和用法1、然自视了然

予不能然也

然二百五十匹绢2、以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与可以书遗予曰

吾将以为袜3、之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生而有之也

临事忽丧之

士大夫传之

而读书者与之……的样子

这样

然而

把………把……

把……当作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节叶语气助词,补足音节代词,指与可之言

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足相蹑于其门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6、吾将以为袜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11、岂复有竹乎:12、世岂有万尺竹哉?推断句省略句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固定句式

岂……乎?:哪里……呢?岂……哉?:哪里……呢?

省略句省略句

推断句推断句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文言句式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译: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积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译: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翻译下列句子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译: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娴熟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晰,可事到临头突然又遗忘了,这种现象莫非仅仅是画竹才有吗?译:如今您寄予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莫非不是吗?译:做袜子的材料将汇合到您那里去了。

译: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全文结构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一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其次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三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其次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其次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细致阅读,思索以下问题:1、本文侧重于阐发“心中有数”、“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情?2、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务,分别说明白文与可的什么特性?3、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4、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细致阅读,思索以下问题: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白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1、文体,杂文;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珍贵,说明白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白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情以及睹物思人的哀思;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意,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此文作为纪念亡友的文章,对文与可表达了什么一种感情?又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对他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表示赞扬,而对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哀思。作者的这种感情主要不是干脆表达出来的,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