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数学第十册教案
教学计划
、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13课时)
日
2>m勺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K
寸
2讲mf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Kj
寸
7课Tm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KT
课
2nrU寸
4.整理和复习KJ
(二)数的整除(20课时)
1.约数和倍数2课时
2•能被23.5整除的数3课时
3.素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3课时
4.最大公约数5课时
5.最小公倍数5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3课时)
1.分数的意义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2课时
5.通分3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3课时
7.整理和复习3课时
(四)分数的加法和减法(2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5课时
3.带分数加减法9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5.复习和整理2课时
(五)总复习(5课时)
合计大约82课时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
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
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
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
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3.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4.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5.约分和通分。
6.分数大小的比较。
7.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五、本班实际情况
本班共有64名学生,男生居多,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爱学、会学,
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并且能灵活地运用,特别是班内郑天宇、吴
菲、洪羽心、胡扬清等同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数学基础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
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同时,学生的组织纪律强,班
集体有一定的凝聚力,给数学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部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由
因本班两极分化较大,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
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徐鸿、金智勇、张龄晔、任坚磊、金康康、金素婷等同学成绩太偏
低,比较粗心,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
总的来说,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利因素居多,不利因素也不少,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灵活、
正确地利用各种因素,变不利为有利。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行为的指引者。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学习能力的高低、品质的好坏,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教育、正面的
诱导、不断的培养。我一定要全面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细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多方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园满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六、教学进度
周备
日期教学内容课时
次注
2.9——期始教育、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14
2.13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
2.16—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练习二
25
2.20体积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三
2.23——
3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四、复习4
2.27
3.1——数的整除、能被2、3、5整除数
45
3.5的特征、练习五
3.8—素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练习六
55
3.12最大公约数的求法
3.15——求三个数的公约数、练习七
65
3.19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73.22—求:个数的公倍数1
3.26练习八2
复习2
3.29-分数的意义、练习九、分数和除法
85
4.2的关系
4.5——分数的大小比较、练习十、真分数
95
4.9和假分数、练习十一
4.12—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十二
104
4.16约分、练习十三
4.19——通分、分数大小比较、练习十四
115
23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4.26——
12最简分数化小数、复习、测试5
30
五一
—
135.3——7/放假
5.10——分数的加减法、练习十五
145
1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十六
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法1
5.17——
151减真分数、练习十七2
21
带分数加减法2
练习十八、带分数连加连减2
5.24——
16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
28
简便运算1
5.31-练习一十2
17
6.4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练习二十一2
复习与测试
6.7------3
18总复习1.期末复习1—6、期末复
6.112
习7—11
期末复习12—17、期末复习
6.14——
1918—22、期末复习23—27、5
18
测试1、2
6.21——期末复习28—33、思考题、测
205
25试3、4、5
6.21——
21期末复习迎考、测试6、75
25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对
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概念,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化聚。
2、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3、通过建立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正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说明: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体
积单位的认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容积)的计算。这些知识是以前学过
的平面图形的发展,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长
方体和立方体是最基本的儿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一切儿何
体体积计算的基础。通过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对于发展学生的客观念有很大
作用。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体积的含义,体积单位之间的化聚,与容积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
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具①教师准备:教材第1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
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I可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块石头,让学
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
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
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
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
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一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
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O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
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一练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
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
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①教师准备:教材第3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②学生
准备:上
R同点1目同点
形体节课做
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
好的长
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2填好表后请回筌:(投影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体点面棱长面积
长方体
(D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
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
出示)
形体面的形
面棱顶点面积棱长
状
正方体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正方体是由一个—的正方形围成的—图形。正方体也有一条棱,它们
的长度—。正方体也有一个顶点。
(0做第5页的“练一练”。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
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
6个面都是
长方形(特相对的每组互相平
长方体6128殊时有两个面的面行的四条棱
相对的面是积相等的长度相等
正方形)
正方体6128都是正方形都相等都相等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
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三、课堂实践
1.练一练的第2题。
2练一练的第3题。
3.练一练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1)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
《课堂练习》第2页
3课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厘泯(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一Z厘米厂上、下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这个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长是—一宽是
匚刖、后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cm,宽5cm,高4cm”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
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
“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X5X2+6X4X2+5X4X2
=604484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X5+6X4+5X4)X2
=74x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8页的“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士X宽X2张x高X2梗x高x2
长方体的表面积“
I=(长义宽张X高榄x高)x2
五、课堂练习
练一练的第3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六、课后实践
课堂练习本第3页
4课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
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L小组合作学习一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X3X6或者32X6
=9x6=9x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
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1)第8页的“试一试”,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
的,确码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2)练一练的第2、5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练习一的1、2、3题
课堂练习第4页
六、家庭作业
练习一第4、5、6题和思考题
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
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
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
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
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
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
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D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
做第12页的“试一试”。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
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
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
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12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12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练一练的第3、4、5题。
2课堂练习第5页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6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工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
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
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手3--------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
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自己的想法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X3X1=12(个)
体积:4X3X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A、摆成了一个什么?
B、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C、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D、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无X宽X高。
用字母表示:V=aXbxkp=abh
应用:出示例L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一一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长义棱长x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骨
说明:axax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试一试。
2,练一练第1、2,区又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课堂练习第6页
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教学要求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长方体的体积o
(3)正方体的体积o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X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X棱长”各表示
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淑面积X高
正方体的体积.面积义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旅面积X高,用字母表示:
V=sh
三、课堂实践
1.自学书本第16页。
3.做彖习工的第4\6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课堂练习第7页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1、2,区7题和思考题
(参考答案:三面涂油漆的有8个,两面涂油漆的有12个,一面涂油漆的有6个,
没有涂油漆的只有中心1个。)
8课时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19页的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③正方体体积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
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一一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
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棱长1分米=10厘米
正方体
体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九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怎样%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0.65立方米=()立方分米想:1000X0.65=650立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480-1000=0.48立方分米)
学生试一试。第19页
(4)出示例4(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1.8X1.5X0.01=0.027(立方米)
0.027立方米=27立方分米
解法二:
1.8米=18分米1.5米=15分米0.01米=0.1分米
18X15X0.1=^7(立方分米)
学生试一试第20页
三、课堂实践
练一练第1题填在书上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2、3、4、5题,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第8页
9课时体积单位的化聚练习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化法和聚法,并能正确地进行
化聚;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复习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几个?它们的进率各是怎样的?
2、填空
练习三第1题,教师个别辅导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
②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③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一个长20厘米、宽18
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木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2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2分米,宽是1.8分米,高1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索研究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老师将长方体纸盒的盖子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
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容积,如:金鱼缸,里面
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
①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②从大家举的例子看,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
东西的物体,它才有什么?如果一个长、正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板书:容积)
(3)容积的计算方法。
师: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师:这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
2.教学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1)翻开书第23页,让学生看第三自然段。
板书:升毫升
(④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1升=1000毫升。
(3)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3.应用。
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
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第23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思考练习
《课堂作业》plO.
11课时容积练习
教学要求进一步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能根据有关
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复习容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458立方厘米=()立方分米20.6立方分米=()立方米
7060毫升=()升=()立方分米
13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800升=()立方分米=()立方米
0.02立方米=()立方分米=()升
3、做练习四的第2〜6题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独立完成每一题。
(3)讲评。
4、思考题:
提示:将边长是4。厘米的角上剪下10厘米边长的正方形,焊接到另一条
40厘米和边上,怎样就可焊成的长方体容积最大。
40X20X10-8000(立方厘米)
这与教参相反。
5、作业。
课堂作业pll
12课时表面积和体积的对比
复习(一)
教学要求1、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分清表面积和体积各自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两
个概念的区别,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复习容积的计算方法及表面积、体积的实际运用。
教学用具一个可以展开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节课我们就对表面积
和体积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1积和表面积的比较。(拿出一个长方体,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长方体
纸盒先拆开展平演示给学生看,再重新围起来,形成一个长方体,并板书)
「表面积: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
1体积:(是6个面围成的)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2)表面积和体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面积单位有:、、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常用的
体积单位有:—、、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3计算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需要测量哪些长度?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表面积=(长义宽张x高穗x高)x2
长方体■
〔体积士X宽X高
,表面积长义棱长x6
正方体■
体积长X棱长X棱长
2,应用。
复习(一)pl-8
三、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四、课后实践
课堂作业P12
13、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应用
教学要求:进一步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以及这些单位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地进行
化聚。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解答有关的实际问
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公式。
二、填表。(复习二第9、1。题)
三、集体做复习题11〜16题
(1)分小组讨论。
(2)学生板演。
(3)集体讲评。
四、补充练习。
[11判断题
(1)计算容积或体积都是从容器外面量长、宽、高。()
(2)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3)游泳池注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游泳池的容积。()
(4)钢笔吸一次墨水,大约能吸1至2升墨水。()
[2]应用题
1、一个横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是56平方分米,能截成三
个体积相等的立方体。截成立方体后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它表面积是290平方厘
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做一个可装一升水的立方体铁皮容器(有盖),至少要用多少铁皮?(铁
皮厚度不计)
4、原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高是36厘米,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
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5、有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5
厘米的正方形后做成一个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
6、一个立方体木块,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如果把它截成体积相等的8
个小立方体木块,每个小木块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7、用8个棱长1厘米的立方体木块,摆成一个长方体或立方体,怎样摆能
使它的表面积最大?又怎样摆能使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课堂作业pl3
第二单元数的整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的整除、约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能被2、5、3
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2、理解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求
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通过自然数之间整除关系的研究、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及其性质,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单元内容:约数和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素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
最小公倍数。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计数,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
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本单元概念比较多,因此理解整除
的概念,是学好约数和倍数的前提;理解掌握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是学
好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和基础。
教学重点: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4课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②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
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教学自然数和整数
谈话:0、1、2、3、4、5……这些数都是自然数。自然数都是整数。
我们在研究整除、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除0以外的自然数
二、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片(2)-5=(3)1-3=
114-3=1.8^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反。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
学生看教材第49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区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r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
1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一"L21.弘A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______o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Q,不一定是自然数,商是有限小数,没
忖余数。
0被除数和除数(不为Q都是自然数,商是自然数,没有余数。(=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
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
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一一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与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建议书的撰写技巧与注意事项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复习备考的独特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作答规范试题及答案
- 心态调整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计划试题及答案
- 适应环境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核心课程课题申报书
-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教育培训体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职业发展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心理调适策略试题及答案
- 明框玻璃幕墙计算书
- 石英砂过滤器技术参数及外形规格
- 小儿推拿简介-【PPT课件】
- 简单劳务合同样本
- 2021年高校管理岗招聘流程及面试试题攻略
-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荷叶圆圆》教案
- 平流层臭氧专业知识讲座
- 工程造价管理外文翻译文献
- 鼻腔冲洗护理技术团体标准解读
- 医德医风工作汇报总结通用5篇
- 分层回填现场抽样试验点位示意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