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备战中考专题复习课内诗歌分类鉴赏(四)山水田园特点思想感情意象方法点拨①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②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③大都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但是模山范水而已。④风格恬淡雅静,意境隽永优美。①对自由、恬淡、闲适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②表达隐逸之情和对黑暗官场的不满。③对劳动生活的歌颂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野径古木空林桑麻渔船①绘山水之情。先从字面上弄懂意思,才能深入诗歌的核心--情。②品山水之情。(默读悟情:通过默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以景推情:特别注意描绘山水的修饰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情感;知人论情:如孟浩然、王维等都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③分析方法:山水田园诗主要运用白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动静结合、衬托等表现手法。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文学常识】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内容理解: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炼字:“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寻声而望的情态,彰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炼字:“渐”“才”从程度上修饰“乱花”“浅草”,表明它们刚刚萌发生机;“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画面描述:描绘了一幅繁花渐迷人眼、嫩草才没马蹄的早春画面,突出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情感: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主旨】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译文】在孤山寺的北面和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去向阳的树木上栖息,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没马蹄。我最喜爱湖东的美景,总是游赏不够,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2分)1.(2分)“争”“啄”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情景,使春色显得生机盎然。2.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2分)2.(2分)“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请从炼字角度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的妙处。(2分)3.(2分)“乱”写出了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写出了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形态,突出了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这两个字紧扣初春景物的特点,表现了初春风光的妩媚动人。4.(统编课后习题)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2分)4.(2分)本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练习1:⒈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____”字和“____”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3.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原诗用词的精妙。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D.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由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精妙.6.下面赏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7.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参考答案:1.C2.争、啄3.不好,因为“几处”“谁家”正说明是早春时节,莺燕不多,如果换成“处处”“家家”则无这种意境,也与诗题不符。4.记叙,点明中心,说明诗人对于早春钱塘湖的美景的喜爱。5.B6.C7.B练习2: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3.阅读上面的诗歌,完成问题。(5分)(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2)任选一联品析其如何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2分)参考答案:(1)C[解析]C项中“隐含的惋惜之情”理解错误,因为《钱塘湖春行》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毫无“惋惜之情”。(2)示例一: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的早春特征: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示例二:颔联通过写仰视所见禽鸟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示例三:颈联通过写俯察所见花草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解析]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本题可从空间顺序、色彩描绘、人物感觉等角度进行品析。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文学常识】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情感:写诗人虽身处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手法:以对客观景物“菊”“南山”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诗人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结构:“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内容理解:“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以哲理句作结,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主旨】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场景,表达出诗人渴望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境。【译文】把房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内心超凡脱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云气与傍晚的夕阳都十分美好,还有飞鸟结伴归来。这情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1.请分别品析“悠然见南山”一句中“悠然”“见”的表达效果。(2分)1.(2分)“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诗人采菊时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2.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请你结合对《饮酒》(其五)和《桃花源记》的理解,简析陶渊明的隐逸思想。(2分)2.(2分)陶渊明《饮酒》(其五)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个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在写《桃花源记》时,已不局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升华。3.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试分析这三者分别是什么。(3分)3.(3分)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南山、落日、飞鸟。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心灵必须超脱世俗。4.(统编课后习题)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3分)4.(3分)示例: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练习1: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2.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B【答案】B(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恬静、悠然、愉悦的心境)2.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恬淡闲适安逸的心情,以及诗人对于田园山水的热爱之情练习2: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7.[2018·三明质检]阅读上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5分)(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而无车马喧”暗指没有世俗功利的交往,没有繁琐的官场应酬。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暮色中飞鸟结伴而还的情景。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从大自然领悟到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1)B[解析]前四句强调“自己在人声喧闹的地方盖了房子,却听不到喧闹的车马声”,暗含了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2)抒写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闲适恬淡、与世无争的心境。[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游山西村南宋·陆游【文学常识】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炼字:“足”字表达了憨厚乡民待客时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画面描述:描写了农家热情好客,以酒肉与友人共庆的欢乐场面,渲染出丰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炼字:“重”“复”二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荫浓;“明”字则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又一村”写出诗人的欣喜。这两句既写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美景,又表现了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哲理。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情感:“春社”是农家祭社祈年的古老节日。描写热闹的乡俗民事,既表现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吾土吾民的爱。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情感: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诗的前三联写了乡民的热情好客、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民风的淳朴和临近节日时热闹的气氛,后一联写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依恋和对重游的期待。整首诗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用来待客的菜肴丰足。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处,眼前忽然又出现了一个山村。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单朴实,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着。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随时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家的门。如果将第二句诗中的“足”改为“有”字好不好?为什么?(2分)1.(2分)不好,因为“足”字能写出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出农家的热情好客,而“有”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2.(2分)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只要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3.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中的“疑”或“又”字。(2分)3.(2分)示例一:“疑”字一方面写出了景色的曲折多变,路难寻难辨,另一方面写出了诗人留恋郊野、陶醉山水、沉迷自失的神态。示例二:“又”字渲染出诗人沉醉其中时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惊喜心情。4.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蕴丰富,余味无穷,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4.(2分)抒发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练习1:1.对陆游的《游山西村》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B.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人生困顿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C.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D.尾联,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此时,诗人乘着月色,拄着拐杖,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
”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描绘农村春天(季节)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热爱的感情。B.诗歌首联写农家拿出酒、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c.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D.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B.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C.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D.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诗人多么想夜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却苦于没有时间。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参考答案:1.C2.D
3.D4.D练习2: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34.[2018·云南改编]阅读上面诗歌,完成问题。 (5分)(1)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B.首句“莫笑”二字,就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C.颔联既写出山西村曲折多变的景色,又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D.颈联从村民的服饰和习俗的描写中,表现了村民勤劳勇敢的品质。(2)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2分)参考答案:(1)D[解析]D项“村民勤劳勇敢”有误,村民的服饰和习俗等表现的是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2)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村民俗。[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颔联和颈联的相关内容,然后在明确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景物描写,描写山西村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则描绘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重在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亲情爱情特点思想感情意象方法点拨①内容上:亲情类的诗词,主要写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与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爱情类的诗词主要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写法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③意境迷离,具有朦胧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善用典故来深化主题。对亲人的思念;对真挚爱情的歌颂;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的思念;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等。大雁除夕中秋重阳比翼鸟连理枝红豆画眉鸳鸯①确定感情类别。②抓住意象、构建图景。③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无题唐·李商隐【文学常识】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见面的不易,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写心境的痛苦,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深沉缠绵。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以春光将尽的特点进一步渲染别离的悲凉气氛,此时之景也正是诗人痛苦心境的反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手法、修辞: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悔的爱情追求。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后以“蜡泪”比喻相思之泪,再用“方”“始”使痴情之意尽显。诗人对感情生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终生相随。炼字:“泪”字将诗人内心情感展露于外,执著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被生动地展现于眼前。情感:表现出忠贞不二的执著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内容: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忧虑,倍感冷清以致颜衰的情状。“但愁”“应觉”均是诗人猜测之词,担心、怜惜之情尽显。情感: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内容理解:借缥缈瑰奇的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之情。意为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流露出无法经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主旨】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诗人缠绵执著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正值春风渐渐衰微、百花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到死时才把丝吐完,蜡烛要完全烧成灰烬烛油才能流干。年轻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怕黑发变白,男子晚上散步吟诗,必然会感到月光清寒。从这里到蓬莱山没有多远,请青鸟辛苦一趟为我前去打探。首联连用两个“难”字,有何好处?(2分)1.(2分)首联连用两个“难”字,突出见面的不易,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写心境的痛苦,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深沉缠绵。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分)2.(2分)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用“相见难”衬托“别亦难”,用“百花凋零的暮春之景”衬托“离别之情”,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象,表现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被称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原因。(2分)3.(2分)运用象征的手法,以“蚕丝”象征“情思”,以“蜡泪”象征“相思之泪”,表现了诗人忠贞不二的执著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蓬山”与“青鸟”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4.(2分)“蓬山”表明两人见面很难;“青鸟”表明期待双方互通音讯。【对接中考】练习1: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公两层: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B.首联中“别亦难”为全诗诗眼,后两句用景物烘托,以“百花殘”比喻美好年华这将逝,渲染了“黯然销魂”的悲苦。C.颈联中,“愁”“改”写出了女主人公此刻的感情状态;“寒”是男主人公此刻心境的与照。D.末联中说:我俩相隔不远,可以经常互通音讯,这是自欺欺人之说,与上文主旨不大吻合。2.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参考答案:1.D2.B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4.[原创]阅读上面这首诗,完成问题。(5分)(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连用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别离心境的痛苦。B.“东风无力百花残”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烘托了凄楚的心情。C.颈联上句写男方因为思念女方,导致头发都掉了,这两句写出了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和怨虑。D.尾联以神话中的蓬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双关、比喻有何表达效果?(2分)参考答案:(1)C[解析]“晓镜但愁云鬓改”的意思是女子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丰茂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这句诗暗示的是恋人的思念和忧愁。(2)这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方法,“丝”和“思”谐音,“泪”有双关义,既指代蜡油,又指代相思的眼泪。同时以春蚕、蜡炬为喻,描绘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名句的能力。先明确诗句所用修辞(双关和比喻),在此基础上分析诗句突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第28首夜雨寄北唐·李商隐【文学常识】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修辞:设问点题,视角独特。两个“期”的一问一答,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中,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炼字:“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夜雨景象,也将诗人的愁思注入其中。“秋”字点明季节,是诗人羁旅情绪的写照,营造气氛,烘托心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现手法:“巴山夜雨”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对未来相聚时情形的设想,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孤寂的心情。“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有力。“却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的场景来凸显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画面描述:几年后,诗人和妻子(朋友)终于重逢,在西窗前秉烛夜谈,一边剪着烛花,一边回忆当年在巴山雨夜的所见所感,倾诉浓浓的思念之情。情感:表达了诗人急切想和妻子(朋友)团聚的思想感情。【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既描写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译文】你问我归去的时间,(我)归期尚未确定,巴山连夜暴雨,涨满了水池。何时(我们)才能在西窗下共剪烛花,再追说今夜我在巴山夜雨时对你的思念。1.请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用法作简要赏析。(2分)1.(2分)“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之雨灌注秋池的自然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思。2.两个“期”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2.(2分)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使诗人思念亲友、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3.本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2分)3.(2分)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友团聚的北方(长安)。三、四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2分)4.(2分)用想象中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谈的话题,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真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练习2: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2018·河南一模改编]阅读上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5分)(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设问点题,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B.“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C.第三、四句是虚写,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D.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与回答,表现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之情,表达了和妻子重逢之后无限欢喜的心情。(2)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重复,诗中“期”“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5.(1)D[解析]三、四句是诗人的想象,表达出诗人思念妻子、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此刻并未重逢。(2)两个“期”毫无重复之感,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羁旅难归的苦闷;两个“巴山夜雨”则一写实,一想象,形成回环往复的意境美。[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重复出现的“期”和“巴山夜雨”,“期”的作用较易理解,而“巴山夜雨”四个字本身就极富美感,可从虚、实角度着眼解题。第39首关雎《诗经·周南》【文学常识】《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修辞:采用“比兴”的手法,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娴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修辞: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小伙子对意中人艰难执著的追求过程。“寤寐思服”写出了小伙子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已经到了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程度。“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思念之情。炼字:两个“悠”字以感叹的语气道出,着重表现了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相思之苦。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表现手法:这几句虚写,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小伙子想象中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采之”“友之”“芼之”“乐之”,一系列的想象写出了小伙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向往。【主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以清新动人的笔墨表现了青年追求爱情的纯洁愿望,风格健康明朗。【译文】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双双飞落在水中的陆地上。那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它。那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着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以睡着。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去采摘它。那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那文静美好的女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1.这首诗以“关关雎鸠”开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1.(2分)起兴。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2.请简要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的两个“悠”字。(2分)2.(2分)“悠”是“长”的意思。连用两个“悠”字,将男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难耐相思之苦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3.(统编课后习题改编)《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试举例分析本诗中的比、兴手法。(2分)3.(2分)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次章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当主人公求之不得,付出暂时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甚至“寤寐思之”“辗转反侧”。4.这首诗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情感?(2分)4.(2分)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中考链接】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4.(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首蒹葭《诗经·秦风》【文学常识】《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多为各地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dài)夫所作,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是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修辞:前两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萧索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表现出主人公思之心切,行之不易,欲见伊人而不得的形象。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情感:“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清冷和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和情状,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著。“方、湄、涘”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主旨】诗的每章开头都借物起兴,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渲染了深秋萧索凄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渴慕伊人的心境,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茂盛,秋深露水结成霜。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好像在水的中央。河边芦苇又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水与草相接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上。河边芦苇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部消散。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弯曲。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1.(2分)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凄清、冷落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理解。(2分)2.(2分)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不停地张望、寻求的状态,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却不得的惆怅之情。3.请分析“长”“跻”“右”三字的作用。(2分)3.(2分)“长”“跻”“右”三字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迂曲,表现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4.(统编课后习题改编)《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2分)4.(2分)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了意境,渲染了气氛,强化了感情,突出了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中考链接】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5.(2分)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意思对即可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6.(3分)
D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5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埃。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6.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1分)6.重章叠句7.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2分)7.①点明季节和时间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8.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2分)(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8.D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2)苍、霜、方、长、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题。(6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10、(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分)第30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修辞:开篇设问,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和对明月的向往之情。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炼字:“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弄”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到舞姿的美妙。从“我欲”到“又恐”的心理转折中,展示词人情感的波澜起伏。词人最终从幻觉回到现实,“起舞”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炼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哲理、情感:前两句蕴含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的胸襟。“此事”表面指“人和月圆”,实际指词人对当时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患及对团圆的向往。“婵娟”指月亮,“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主旨】全词运用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九江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测绘技术服务合同
- 可生物降解农业地膜专用料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磨浆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羊毛浴室、门前毯、垫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粘胶打包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彩绘复制件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组合轴承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网络分析仪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制棍机械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重水试验反应堆及其配套产品战略市场规划报告
- 2024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垂直管理系统事业单位招聘笔试真题
- 宝钢热镀锌钢板产品手册
- 路基排水工程首件施工方案
- 2025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考道德与法治模拟试题(一模)附答案
- 成语故事-半途而废-课件
- 龙门吊操作规程专项培训
- 物业撤场方案
- 石化石油行业安全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4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资治通鉴》与为将之道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武警指挥学院
- 2025年陕西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招聘(2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