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妇女教育与世界若干国家的比较_第1页
大陆妇女教育与世界若干国家的比较_第2页
大陆妇女教育与世界若干国家的比较_第3页
大陆妇女教育与世界若干国家的比较_第4页
大陆妇女教育与世界若干国家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陆妇女教育与世界若干国家的比较

一30年来世界妇女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在国际社会的推动和各国政府的努力之下,30年来世界妇女教育有了迅速发展。以下以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和青年识字率为指标进行分析。1.受教育年限受教育年限是指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年数,它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文化水平的量化指标之一。一个人受教育年限越多,表明其文化程度和文化水平越高;一个国家或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则反映出该国家或群体文化水平与程度的整体状况。表1为以性别为区分的世界各地区受教育年限的变化情况。由表1可知:首先,从全世界107个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看,自1960~2000年无论是25岁以上人口组还是15岁以上人口组,男女两性的平均学校教育年限都有所增加,受教育年限从4~5年增加到6~7年;但是,女性与男性的性别比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1~2个百分点,说明女性教育年限的增加幅度要低于男性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幅度。其次,从各地区来看,东亚、太平洋地区两个年龄组受教育年限增长最为显著,女性分别增加了4.43年和4.10年,男性分别增加了4.05年和3.65年;该地区两性受教育的性别比也从1960年的58.8%上升为85.8%,说明女性受教育年限增加幅度快于男性。再次,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60年的6~7年上升为2000年的在9.5~10年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受教育年限则从1~2年上升为4~6年以下,发展中国家平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发达国家。最后,从性别视角来看,仅有经济转型国家在1995年和2000年的性别比超过100%,说明这些国家女性受教育年限高于男性。除此之外,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低于男性。当然各地区之间的性别比也存在着发展上不平衡的特点,概括而言,南亚的性别比最低,表明女性与男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较大;中东、北非和南部非洲地区其次;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性别比较高,表明这些地区女性受教育年限与男性受教育年限较为接近。表1性别区分的世界各地区受教育年限的变化情况续表1总之,从世界总体上看,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差别较大。2000年,发达国家无论是25岁以上人口组,还是15岁以上人口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9.5年以上,且男女相差不大,性别比在95%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受教育年限在4~6年之间,且女性比男性要低1.5年以上,性别比在70%左右。2.成人识字率成人识字率指一个国家(或群体)15岁以上人口中具备读写算基本能力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率。它既是一个国家(或群体)非文盲状况的一种教育存量的表征,也是文化教育普及状况的一种指标。与识字率相对的是文盲率(文盲率=100-识字率)。国际组织现有估计数显示,2000年全球有近8.62亿文盲,比过去下降了2%,预计到2015年还会下降7%。文盲人口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尼日利亚、巴西、墨西哥等国,这些国家成人识字率的提高对全世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鉴于此,联合国将全民教育的目标锁定在这些国家(也被称为E9国家)[1]。同时,研究表明,在世界文盲人口中女性占比例近2/3,因此,提高发展中国家人口大国成人女性的识字率是联合国的战略优先发展目标。表2为世界上9个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口大国(人口数总计超过了35亿)的成人识字率的情况。由表2可知:第一,从1980~2015年(推算数据),成人女性识字率将有大幅度提高。1980年9国中巴西和墨西哥两国的成人女性识字率在70~80%之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在50%~60%之间;另有5个国家的成人女性识字率低于30%,由低而高依次为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埃及和印度;到2015年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和中国的成人女性识字率将达到90%以上或接近90%,成人女性识字率最低的孟加拉国也在30%以上。第二,9国中成人女性识字率增长较快的国家有尼日利亚、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5国,其中尼日利亚增长了55个百分点,其余均增长了30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相比。1990年成人女性识字率的平均水平为68.9%,中国、印尼、巴西、墨西哥等国女性识字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巴西和墨西哥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的世界平均水平为81.0%,中国、印尼、巴西和墨西哥4国超过了该水平,但是离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尚有一段距离。第四,从性别比来看,1980年巴西、墨西哥成人识字率的性别比超过了90%,说明这两个国家中男女性成人识字率差异较小;印尼、中国分别为75%和67%,属于中等水平,其他5个国家性别比低于50%,表明这些国家中女性识字率远低于男性;2000年性别比有所提高,除巴基斯坦之外,性别比均超过了50%,比前期有明显进步;2015年性别比将进一步提高,所有国家的性别比将达到为60%以上。其中巴西的性别比为101%,说明巴西成人女性的识字率超过了男性。表2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成人识字率及性别比总之,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15岁以上人口中具备读写算基本能力的人数与总人数的比率有很大的提高。这将从整体上带动世界女性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3.青年识字率青年识字率指在15~24岁年龄段人口中具备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人口数占该年龄段总数的百分比。青年识字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教育水平增量的指标之一,它尤其突出新增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与水平的指标。如果说上述成人识字率因包括了老年人口并因一般妇女比男子寿命更长而使得我们难以从性别角度来判断识字率的近期变化的话,那么15~24年龄段的青年识字率则可以较为清楚地反映出相对短时期内新增人口识字率的变化情况。表3为世界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若干年度的青年识字率。从表3可见:第一,从1990~2015年9国青年女性的识字率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1990年,仅中国、印尼、巴西和墨西哥4国青年女性识字率超过90%,青年女性识字率在50%以下的有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2个国家;2015年时青年女性识字率超过90%的国家增加了尼日利亚,共有5个国家,同时所有国家的青年女性识字率均超过了50%。第二,9国之间青年女性识字率差异较大。1990年9国中青年女性识字率高的国家超过了90%,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低的国家青年女性识字率低于35%,如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第三,从性别比来看,1990年性别比较低的国家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不到70%,性别比超过90%的国家有中国、印尼、巴西和墨西哥;而到了2015年,青年女性识字率超过90%的国家由4个上升为7个国家,并且所有9个国家的性别比均超过了70%。可见,从青年识字率来看,女性的青年识字率正在逐步提高,与男性的差距正在缩小。当然,9国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其中印尼、尼日利亚、巴西、墨西哥等5国的情况较好,其他4国的发展还比较缓慢。表3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青年识字率及性别比综上,以受教育年限、成人识字率、青年识字率为指标对世界妇女教育总体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国际社会的舆论和政策推动之下,无论是妇女的受教育年限,还是成人女性识字率,抑或青年女性识字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尤其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印尼、巴西和墨西哥4国女性的识字率提高最快,这对提高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水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巨大贡献。二中国大陆妇女基础教育与印度、巴西的比较(一)印度妇女教育的发展印度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其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闻名于世,妇女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男子。30年来,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妇女教育的发展。1.设立相关机构,反映妇女教育状况为了对有关妇女状况问题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印度政府于1971年成立了一个妇女状况委员会,负责考察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有关的妇女社会地位、教育和就业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1985年设立妇女与儿童发展部,负责指挥、协调、评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高妇女的地位。1992年成立国家妇女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调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高妇女地位、保证妇女权益的执行情况,包括为妇女教育情况提供法律依据。2.出台促进妇女教育的相关政策1974年由妇女教育状况委员会发布报告,建议在初小阶段实行男女同校,并作为一个基本政策;在高小阶段,根据公众反映的强烈程度,可以设置男女分开的学校,以此促进女孩参与中小学教育的比率。在1986年出台的《国家教育政策》中,重点论述了妇女的地位和教育问题,指出国家教育体制应该在妇女教育方面起积极的作用,即通过重新设计的课程与课本和对教师、决策人和管理者进行培训,以及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来发展妇女教育。随后,印度政府又颁布了1986年“行动纲领”,其中规定女童和妇女的教育目标是:到1990年,阶段性的初级教育计划要提高到小学阶段,到1995年提高到中等教育阶段;为15~35岁的妇女制定成人教育专门计划,并增加妇女职业、技术和专业教育的途径。另外,要总结加强妇女平等教育的各种活动,创建适当的教育机构和单位。1986年“行动纲领”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补充,对发展妇女教育起了极大的保证作用[2]。(二)巴西妇女教育的发展巴西妇女的地位虽然低于男子,但是作为拉丁美洲国家,要比中国和印度妇女的境况好得多。20世纪70年代,男女文盲率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甚至在有些年龄组中(15~19岁)女性文盲率已低于男性。在巴西历史上,20世纪80年代代表着国家民主开放时期,这一时期的焦点是巴西社会的民主化。此时期妇女运动也遍及全国,成为制宪运动的一部分。1985年巴西成立了国家妇女权益委员会(NationalCouncilofWomenRights,简称CNDM),负责监督、协调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高妇女地位,保证妇女权益的执行情况,包括为妇女教育提供法律依据。在教育方面,1988年颁布的《巴西联邦共和国宪法》(FederalConstitution),规定了教育系统的组织和运作结构。1996年12月,通过教育法案《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TheNationalEducationGuidelinesandFrameworkLaw,简称LDP)。这是一个对巴西各类教育的组织和运作全面规划的总体法。为配合教育方案,提高各级教育的入学率和质量,2001年1月颁布了《国家教育计划》(NationalEducationPlan)。2002年,15~64岁劳动人口中女性占47%。2004年成人识字率为88%,其中男女分别为86%、87%,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84%、71%)。但是,一方面,巴西人口负担重,地区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巴西与性别有关的发展指数(GPI)相对较低,2003年在144个国家中处于第60位。然而,巴西妇女基础教育的发展并不太落后,在联合国确定的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无论是基础教育的总体情况,还是女性之于男性的相对情况都算是最好的。(三)中印巴三国妇女基础教育比较1.小学参与率的比较小学教育(PrimaryEducation)是学校教育体系的基础,是人获得读写算基本技能的最主要途径。由于小学教育是反映一个国家文化普及的程度和水平,因而,各国均十分重视小学教育,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完成了100%的普及率。30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小学教育也发展迅速,从1980~2005年的25年间,中印巴三个国家的小学入学率均有明显上升。从女性的入学率来看,1980年中印巴三国女性小学入学率分别为79.6、53.2、78.5,到2005年分别达到99.9、85.5、95.1,其中印度上升幅度最快。从男女比较来看,25年间,中国小学入学率的性别比从0.89上升为1,印度从0.71上升为0.93,巴西从0.95上升为0.99。总之,从小学参与情况来看,中国是三个国家女性参与情况最好的国家,印度最差。2.中等教育参与情况的比较中等教育(SecondaryEducation)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中等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担负着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也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接受中等教育也是一个人或进入劳动力市场,或继续走向高一级教育的关键时期。表4反映了中国、印度和巴西三国中学入学率的性别差异情况。由于表中数据来自两个不同部门统计,口径不一,因此,只能分别进行分析。1980、1990和1995年数据是引自同一口径的中学净入学率,从中可以看到:第一,从1980~1995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在1980年时,印度女性中学净入学率的比例最低,仅为28.5%,巴西次之,为46.3%,中国最高为52.3%;经过15年的发展,到了1995年,印度女性中等教育入学率为48.2%,仍为三国中最低,巴西超过中国成为女性中学入学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仅次于巴西,并且巴西和中国均超过了当时世界平均水平。第二,从性别比来看,巴西的性别比最高,且这三年一直维持在1.02的高位水平上;中国的性别比上升最快,从1980年的0.71上升为1995年的0.9;印度在1980年性别比为0.55,到了1995年上升为0.68,是三个国家中性别比最低且发展最为缓慢的国家。表4中国印度巴西中学净、毛入学率的性别差异*2000~2005年的数据是引自同一口径的中学毛入学率,从中可以看到:第一,就女性中学毛入学率来看,三个国家中毛入学率最高的国家是巴西,中国次之,印度最低;第二,从性别比来看,巴西为1.10,中国为1.0,印度为0.8,也即在巴西女性的入学率已经超过了男性,在中国女性入学率与男性相当;在印度女性入学率仍落后于男性。总之,通过三国中学入学率的比较,不难发现,三个国家中巴西女性中等教育的情况最好,无论是女性中等教育入学率,还是性别比,均较高。中国次之,同时中国的性别比也比较高。印度最差,不仅女性中学毛入学率最低,才47%,而且性别比也较低。从以上中国与巴西和印度的基础教育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国妇女参与小学教育的状况要远远好于印度,但略逊于巴西。就中学参与情况而言,按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女性参与中学的情况要好于印度,但比起巴西尚有相当一段距离。三中国大陆妇女高等教育与美国、日本的比较(一)总的参与情况1.总数的比较妇女参与高等教育的程度不仅是一个国家妇女教育水平的总体反映,也是妇女地位的一个重要体现。近3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美国、日本、中国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参与度也均有显著提高。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所提出的标准,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40年代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了80年代之前就基本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3]。图1反映出1980~2004年中国、美国、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及女生数的增长情况。从图1可以看到,1980年美国在校生规模达到近1200万,女学生规模达到近590万;2004年,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为近1700万人,女生数达到近970万人。图1中美日三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总数及女学生数日本是亚洲国家中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亚洲国家中女性接受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1980年日本的在校生规模达到225万,其中女生数达到近78万;2004年在校生规模为304万,女生数达到近134万。中国在1980年时,高等教育尚处于改革和恢复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处于所谓的精英教育阶段,其时在校生规模为近115万人,女生数近27万;1998年12月及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吹响了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军的号角,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之下,中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地扩张,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300余万,女生数也达到600余万。由此可见,三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虽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它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均伴随着一个共同的现象,即在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度提高时,总是伴随着女性在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明显增加。2.女生比例的比较女生比例是表征女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构成状况的一个指标,反映出相对于男生而言女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的程度与状况。如图2所示,美国在1980年时女生比例就已经达到50%,2004年女生比例达到57%,从比例来看,一直遥遥领先于日本和中国。日本在1980年时女生比例为35%,1990年达到40%,2004年比例为44%。中国在1980年时,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女生比例为23%,是三个国家中比例最低的国家。到了2004年,女生比例达到47%,超过了日本。因此,中国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给女性带来前所未有的入学机会,可以说,女性是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最大受益者。此外,从三国比较来看,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在21世纪后发展最为迅速,也是三个国家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图2中日美三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女生所占比例(二)层次分布比较女大学生在层次结构上的分布,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主要体现女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参与的纵深程度。1.美国根据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全美高等教育机构获得各级学位的男女学生数,笔者计算出1975年度至2004年度女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参见表5),并据表5作图3。表5美国高校获得各级学位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图3美国高校获得各级学位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由表5及图3,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所有的学位层次中,女生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下,并且学位层次越高,比例越低。第二,从20世纪70年代向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女生获得各层次学位的比例间的差别在逐步缩小,尤其是副学士、学士和硕士之间,以及博士和第一职业之间,比例差距明显有缩小的趋势。第三,2004年所有学位层次中的女生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说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在各层次分布上已基本达到了与男性平分天下的局面,其中副学士和硕士学位层次女生比例已经超过了男性。2.日本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可分为短期大学、大学和大学院三个层次;在大学院中分有修士(即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根据《学校基本调查报告书(高等教育机构)》的统计数字,日本女生在各层次学生总数所占比例见表6和图4。表6日本高等教育各层次(阶段)中女生所占比例*图4日本高等教育各层次中女生的比例分布30年来,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特点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分层。短期大学中女生比例占绝对优势,占80%以上;学部女生比例在40%以下;修士(即硕士)与博士课程中女生比例较低,都在30%以下,说明教育层次越高,女性比例越低。第二,从历史发展来看,除短期大学中女生发展较为迅速之外,学部、大学院修士课程与博士课程中女生比例发展均较为平稳,表明日本女性高等教育层次分布有明显的分层。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中女性占比例较高。第三,日本短期大学中女生比例从2000年开始略有下降趋势,2004年降至87.05%,说明近年来日本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开始有所变化。3.中国由于教育部公开的文献中分性别的统计资料在1989年之后才较为全面,仅选取1989~2004年为研究的时间范围,计算出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中的女生比例及全国硕士博士毕业生数中女生比例,如表7及图5所示。表7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全国硕士博士毕业生数及女生比例图5普通高校本专科、全国硕士博士毕业生数及女生比例曲线图由表7及图5,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层次区分较为明显,尤其是博士这一层与硕士和本专科两层之间距离拉开较大,说明博士毕业生中女生占比例较少。第二,1989年以来,三个层次的毕业生中,博士这一层女生比例增长较快,从8.85%发展为28.82%,16年中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硕士其次,从22.23%上升为39.82%,增加了近18个百分点;本专科这一层次16年中增加了近13个百分点。第三,近年来本专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女生比例的提高较为迅速。2004年本专科毕业生中女生比例已超过45%,硕士毕业生中女生比例接近40%,博士毕业生中女生比例接近30%。由此可见,三国在层次分布上的共同特点是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所占比例越低。层次分布上的共同发展趋势是:女生在各级学位层次中的比例均有所提高,并且各类型之间的比例之差趋于缩小。当然,三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层次分布也存在着不同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在美国,在高等教育的各层次上,女生的比例均较高,2004年度比例最低的博士学位层次也达到了48.75%,最高为副学士学位,比例为61.6%;第二,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在各层次间的比例相差不大。比如,2004年最低的副学士学位与最高的博士学位比例之差为12.85,即美国各级学位中女生比例都较高;第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级学位中女生比例提高较快。在日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分层明显。层次水平较低的短期大学中女生比例占绝对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比例一直在80%以上;而高层次学位如修士、博士中女生的比例却较低,2002年才达到28.14%和27.9%,不足30%;学部中女生比例也才达到38.85%。很明显,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层次特征是短期大学中女生比例高,学部及研究生中女生比例低。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本专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女生比例发展都较为迅速。三个层次分层比美国要明显,但不如日本。比较而言,从整体上,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层次分布水平最高。中国与日本相比,虽然总体上中国比例不如日本高,但是,由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分层明显,其总体比例高主要是由于在低学位水平中显著高比例而引起的,实际上,在本科和硕士这两个级别上中国均高于日本;在博士一级,日本和中国较为相当。因此,可以说,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低层次上较为普及,而在高层次学位的比例低于中国。(三)学科分布女大学生在学科结构上的分布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主要体现女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参与的广泛程度。1.美国根据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全美高等教育机构获得各级学位的男女学生数,笔者计算出1971、1989、2000年美国男女学生在各学科的分布比例(参见表8)。由表8可以看到,1971年女生在美国获学士学位的各学科领域中,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教育(26%)、社会科学(15.8%)、英语文学(12.2%),三项比例之和为54%;相应的,男生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商业与管理(22.1%)、社会科学(20.6%)、工程(10.4%),三项比例之和为53.1%。反映出1971年时,社会科学是男女生共同的热门专业;男女相比而言,男生所获学位的学科领域侧重商业管理和工程,女生则侧重于教育和英语文学。1989年,在所获学士学位的各学科领域中,女生占比例最高的前四位依次是:商业与管理(21.6%)、教育(14.1%)、健康类(9.4%)和社会科学(9.0%),四项比例之和为54.1%;男生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商业与管理(27.3%)、工程(15.3%)和社会科学(12.4%),三项之和为55%。可见,1989年,商业管理与社会科学成为男女生共同的热门学科;男女相比所不同的是,女生侧重于教育和健康领域,而男生侧重于工程领域。与1971年相比,主要变化在于商业与管理从男生的热门学科转而成为受女生青睐的热门学科;健康取代了英语文学的地位,教育和社会科学仍然不变。男生的三个热门学科基本变化不大,只是在比例大小的排序上略有不同。同样的,2000年在所获学士学位的各学科领域中,女生占比例最高的前四位依次是:商业与管理(18.1%)、教育(11.6%)、健康(9.3%)和社会科学(9.2%),四项比例之和为48.2%。男生分别是商业与管理(24.5%)、社会科学(11.7%)、工程(11.2%),三项之和为47.4%。男女相比,商业管理、社会科学成为男女学生共同的热门学科;女生仍然侧重教育和健康;男生则侧重工程。2000年与1989年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是具体的比例数字稍有变化而已。表8美国学士学位获得者的性别与学科分布*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三个年份中,女生的热门主修领域由教育、社会科学和英语文学发展为商业管理、教育、健康和社会科学,除教育和社会科学之外,商业管理和健康异军突起,一跃而成为女生的热门主修领域;相比之下,获英语文学学位的人数比例在逐步下降。从性别角度来看,男生的热门学科主要集中在商业管理、工程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只是在各年份中比例的数值有所不同,由此引起的排位顺序有所不同而已。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等教育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人数分配多由与毕业生就业相联系的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个人的兴趣以及社会普遍的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女大学生的学科分布,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女子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体现。2.日本(1)四年制大学中女生学科分布情况。笔者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分别计算出1970、1980、1990和2000年日本男女大学毕业生在各学科中的比例(参见表9),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1970年日本女大学毕业生在各科类的比例分布中,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人文(39.0%)、教育(20.3%)、家政(10.8%),三项之和为70.1%;相应的,男生占比例较高的两位是:社会科学(51.4%)、工学(25.1%),两项之和占76.5%。表明男女学生在学科领域上有不同的侧重,男生侧重社会科学和工学,女生则偏爱人文、教育与家政。表9日本大学学部毕业生在各学科的比例分配1980年,女毕业生的学科分布稍有变化,按比例高低前三位依次是:人文(36.8%)、教育(20.3%)、社会科学(15.2%),三项之和为72.3%,家政类落到了第四位(8.0%);男生的学科分布与1970年相比,变化不大,占比例较高的两位依然是:社会科学(50.0%)、工学(25.5%),两项之和占75.54%。表明女性的选择开始从“女性优势学科”——家政学向社会科学转移。1990年,女大学毕业生在各科类的分布比例集中于:人文(36.2%)、社会科学(16.8%)、教育(16.4%),三项比例之和为74.1%,家政落到了第5位;男大学毕业生在各科类的比例分布与前两个年份相比,变化不大,占比例较高的两位依然是:社会科学(47.4%)、工学(26.7%),两项之和为74.1%。可见,女性的选择不仅从家政学而且从教育学向社会科学转移,同时,也向“男性优势学科”如工学转移。2000年的情况与1990年相似,女大学毕业生在各科类的分布比例集中于:人文(31.7%)、社会科学(28.2%)、教育(10.1%),三项比例之和为70%。家政落到了保健、艺术之后,位居第7位,比1990年又后移了两位。男大学毕业生在各科类的比例分布依然故我,变化不大,占比例较高的两位仍然是:社会科学(47.6%)、工学(27.7%),两项之和为75.3%。可以看出,2000年女大学毕业生的学科领域进一步向社会科学甚至工学等类扩散,同时在“女性优势学科”——教育、家政等学科上分布比例又有所减少。综上,从四个年份日本大学毕业生在各学科分布比例的分析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男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学科分布的科类基本没有变化,从1970~2000年一直以社会科学和工学为主。而女毕业生的分布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在社会科学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教育和家政两大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教育类从1970年的20.3%降为2000年的10.1%,下降了10.2个百分点;家政类从1970年的10.8%降至2000年的4.9%,下降了5.9个百分点。另外,女性在工学、农学、理学所谓“男性优势学科”领域中的分布比例也表现出微弱增长趋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社会女性价值观也开始出现了转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为了将来走向家庭而提高修养、文化素质,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也开始有走向职场作准备的倾向。(2)短期大学中女生学科分布情况。笔者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分别计算出1970、1980、1990和2000年在短期大学中男女大学毕业生在各学科中的比例(参见表10),据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短期大学中女生学科分布情况。表10日本短期大学毕业生在各学科的比例分配在1970、1980、1990、2000年四个年份中,短期大学女毕业生学科分布比例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家政、人文、教育,四年中虽比例有所变化,但比例大小的顺序未有改变,三项之和在70%~85%之间。相应的,四个年份中男毕业生的学科分布比例也主要集中在工学和社会科学,两项之和在62.7%~80.6%之间,且四年间比例大小顺序未有改变。同时,从女生分布较为集中的家政、人文和教育来看,除人文变化不大之外,教育和家政均有下降的趋势。其中教育从1980年的26.8%降为2000年的18.4%,家政从1970年的43.6%降为26.9%。可见,在两年制短期大学中,就读“女性优势学科”的女生也在下降。这进一步说明日本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正在发生着某些变化。3.中国根据2001年中央部委属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的数据,笔者计算出男女生在各学科中的比例分配和各学科中男女生的比例(参见表11)。如表11所示,从纵向看为分性别的男女生在各学科中的分布比例,女生在各学科中的比例最高的是“工学”类,占比例33.35%,其次是“经济学”,占比例22.08%,再次是“语言文学”,占15.73%,三门学科的比例之和为71.16%。男生在各学科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工学”,占60.89%,其次是“经济学”,占比例12.52%,两门学科男生比例之和为73.41%。男女学生在各学科中的分布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从横向看,反映的是各学科中男女生的比例,其中女生占比例最高的是“语言文学”,占65.0%;其次是“历史学”,占57%。而男生最高的是工学(78.3%),其次是理学(69.4%)。表112001年中央部委属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学科分布情况总之,从女子高等教育的学科分布来看,三个国家女生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分布有显著的变化,共同的趋势可以概括为:女生在所谓“女性优势学科”领域中的分布比例在逐步减少,有向着男性学科领域“趋同”的势头,原有男女学科分布的“性别区隔”正在淡化。三国学科分布的不同点在于:在美国,女生主修的学科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社会科学和英语文学发展为近年来的商业管理、教育、健康和社会科学四大类,除工程类外,女生的主修有向男性“优势领域”渗透的趋势。在日本,女生学科的分布因四年制大学和短期大学而有所不同。在四年制大学里女生的学科分布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在社会科学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教育和家政两大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工学、农学、理学等所谓“男性优势”领域中也表现出微弱增长趋势。在短期大学中,女生学科分布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家政、人文、教育,这三项占女生总数的70%以上。在中国,根据2001年的数据分析,女生的学科分布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工学(33.4%)、语言文学(15.7%)和经济学(11.2%)。值得注意的是,三国中女生在工学类中的分布比例最高的是中国,同时,这也是三国中女生在各学科领域分布中居首位的。这是中国女学生在学科分布中的一个突出之处。四中国大陆妇女教育的成就与问题(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陆妇女教育的主要成就1.妇女整体的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30年来,伴随着国际社会对妇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下经济的飞速发展,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