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综述_第1页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综述_第2页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综述_第3页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综述_第4页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综述

近年来,学者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关注持续升温,对图书馆是否引入、如何引入移动技术等话题均有论及。为了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者采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其一是检索学术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学术期刊、重要会议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等)、万方数据、TAO台湾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Elsevier、Emerald、LISTA、ProQuest、Netlibrary、Ebrary、MyiLibrary和SpringereBook等;其二是利用网络学术搜索如GoogleScholar、GoogleBook等,或开放存取资源如DOAJ、OpenDOAR等检索;其三是定期浏览重要期刊,追踪研究动态;其四是通过RSS、GoogleAlert等工具订阅专题新闻。虽然部分资料无法得到全文,但是仍然可以通过题名、摘要等获知文献概貌。2.1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现状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方面发表了不少论文,但未见到专门研究这一主题的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除期刊论文外,少量硕士学位论文亦对这一主题做了探讨。2.1.1研究活动自2007年Kindle被推出后,移动阅读得到了普遍关注,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研究课题。2008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移动阅读与数字出版研究”立项,这一课题尽管不是基于图书馆视角的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无疑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具有借鉴价值。200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申请并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无线广域网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实现和服务机制的若干关键问题”,课题目的是基于以手机为代表的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便携式设备和无线互联网络,探讨图书馆异构资源和服务的集成、重组及推送策略,电子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是系统功能之一,项目建设成果是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TWIMS)。2010年,由辽宁师范大学高春玲主持的项目“移动阅读与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围绕这一主题,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系列成果,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以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为主题的研究项目,但从发表的成果来看,其对移动阅读的理解存在泛化倾向。其他相关课题还包括:南京农业大学的“移动环境下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与“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与服务策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泛在信息环境下重庆市移动阅读研究”(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等等。在进行项目研究的同时,业内也展开了学术交流。由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等主办的“中文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国际研讨会”自2009年至今已举办七届,研讨会围绕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结合当年的发展热点组织主题研讨,多次涉及电子书和移动阅读业务。如2012年的昆明会议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对外服务部主任薛燕同与会代表就美国电子书发展现状、采购及使用展开交流,大会设立了“电子书产品或数据库产品建设进展”主题研讨;在2013年的敦煌会议上,研讨会继续延续上一届研讨主题“电子书产品或数据库产品建设进展”,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金正焕就电子书在韩国的使用模式、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李想就北美学术图书馆“用户驱动采购”模式、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陈维华就“中文繁体电子书云端服务”模式同与会代表展开交流。虽然历届研讨会中都没有出现以“移动”命名的交流,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电子书无疑是与移动阅读关系最为密切的主题之一,以移动阅读为基础的探讨在会议交流和讨论议题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10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就移动数字图书馆进行了研讨,会议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移动阅读是移动数字图书馆研讨的重要内容。2012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书生公司共同举办了“移动图书馆技术创新与服务拓展”研讨会,全国50余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馆长与专业人员参加。2012年5月,在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主办、全国100多所高校图书馆的240余名代表参加的“浙江工业大学移动图书馆启动仪式暨e时代图书馆移动阅读”研讨会上,国内知名图书馆馆长、学者参与了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研讨。除全国性研讨会外,不少地区都组织了全省或地区性研讨会。2012年4月,由广东省高校图工委主办、超星数字图书馆承办的“移动图书馆应用与云图书馆技术创新”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内300多名业内代表参加;2013年10月,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数字报刊建设与移动阅读”研讨会,安徽省38所本专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及党校的70多位馆长和专家参加。然而,与国外举办的图书馆移动阅读研讨会相比,国内研讨会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是数量偏少;第二是研讨会大多围绕移动图书馆展开,缺乏对移动阅读的深入关注;第三是主要定位在技术实现上,对服务乃至资源建设都缺乏应有的重视;第四是部分研讨会商业气息过浓、学术气氛不足,一些研讨会甚至由公司发起,有关机构只是挂个名而已。2.1.2研究文献图书馆移动阅读研究文献中最多的文献类型为论文,其中以期刊论文居多。本书利用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方法,将检索范围限定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检索时间界定为2006~2013年,检索字段设为篇名,分别以“移动阅读”“手机阅读”“阅读器”为检索词对国内期刊论文类研究成果进行了检索,剔除消息后,结果如图2-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10年之前,关于移动阅读的研究相对较少,每年每个主题下的成果数量都是个位数;但在2010年之后,有关移动阅读的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其中,手机阅读和阅读器相关研究成果的增加幅度小于移动阅读的,且在2012年之后手机阅读相关研究成果数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学者从基于一种媒体研究数字阅读上升到学科层面的研究,体现了移动阅读研究对象和学科理论的逐步确立。图2-1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成果分布2010年被称为“电子书阅读器元年”,随着电子书阅读器被国内业界迅速接受,有关图书馆移动阅读研究的论文数量也快速增长。《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图书馆领域国内核心刊物都先后刊登过移动阅读方面的论文,不过就发文量来看,《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建设》所刊论文相对较多。其中,《图书馆杂志》对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比较关注,这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图书馆学会对国际趋势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上海图书馆成功开展硬件服务的反映;《图书情报工作》所刊手机阅读方面的论文较多——《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于2010年推出了出版基金项目“在校大学生对手机阅读的接受行为及其影响研究”,并在2011年第14期上组织了手机阅读专稿,收录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李武博士等人的3篇研究论文。《数字图书馆论坛》分别在2010年第6、第7期与2011年第11期组织了“阅读器”与“移动阅读”专题讨论,受到了广泛关注。除期刊论文外,目前在图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尚未见到专门研究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论文,不过有一些相关研究,如王文君的《中小学数字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陈浩的《移动阅读时代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研究》(博士后报告)等。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已有一些关于移动阅读的研究成果,从论文发表时间看,与期刊论文一样,主要集中在2010年之后,其中有多篇关于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是发放调查问卷。在专著方面,目前所见与移动阅读相关的是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主编的《数字阅读:你不可不知的资讯与技巧》,该书于2010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除了学者的研究,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与商业咨询公司围绕移动阅读也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虽然不是基于图书馆视角的,但对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具有参考价值。最为著名的研究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该调查对了解国民阅读现状、阅读习惯和阅读特点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电子书、移动阅读、手机阅读等的指标被陆续纳入研究范围。《中国图书商报》社和读吧网从2007年开始,连续5年于每年4月世界阅读日前发布《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该报告大量涉及移动阅读,如2010~2011年的报告中包括手机阅读产业、阅读终端使用率、读者分布和移动阅读前景分析等内容。作为国内科技及互联网行业知名的信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IT咨询机构易观国际凭借自己的人才和数据优势不断开展移动阅读研究,先后发布了多份研究报告,如《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2012~2015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趋势》《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等。其他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包括《2013~2018年中国电子书阅读器品牌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环境分析报告》(中国产业洞察网,2013)、《2013~2017年中国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中商华研研究院,2013)、《2012~2013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年度报告》(艾媒咨询,2013)等。2.1.2研究内容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用户需求和行为研究用户是推动图书馆移动阅读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加强对用户的研究,了解读者对移动阅读的需求和使用习惯,才能为图书馆实施科学的移动服务奠定基础。因此,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研究是国内学者在涉及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时开展较多的课题,这些研究既有实证分析,也有理论建构。移动阅读研究首先需要了解用户对移动阅读与传统阅读关系的态度,因为在图书馆中,既有传统资源也有数字资源,图书馆要合理安排两种资源及其服务的关系。岳修志运用“大学生阅读调查问卷(2010版)”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态度进行了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手机阅读和数字阅读的调查内容,调查显示,较少人喜欢“网上阅读”和“手机阅读”,大部分人仍然选择传统阅读,作者得出结论:图书馆应该在分析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异同和优缺点的基础上,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宣传和推广阅读。[1]杨祖逵在其论文中引述了2011年上海图书馆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该项目一共调查了500名上海市民,根据调查,截至当年上海市民仍然以纸质书刊为主要阅读对象,60%的被调查者首先选择纸质媒介,只有20%的被调查者选择手机、阅读器与电脑等数字媒介,由此可见数字阅读居于辅助地位。但数字阅读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而且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更趋多样化。[2]对于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图书馆在考虑如何引入它并向读者提供服务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了解读者需求和使用习惯,这样才能使图书馆服务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提高服务对用户的价值。近年来,移动阅读发展迅速,各种技术、媒体涌现,用户需求和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图书馆有必要对读者需求持续跟踪和了解。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学者大量采用了问卷法进行调查,既有面向普通市民的调查,也有面向特定群体(主要是大学生)的调查。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茆意宏副教授研究了用户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态度,其中专设移动阅读研究。根据研究可知,读者对移动专业阅读和移动休闲阅读的需求都比较强烈,其中对专业阅读的需求高于休闲阅读;在阅读类型上,用户需要的移动阅读内容载体仍然以图书、期刊和报纸为主,这与上述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对于阅读终端,用户对电子书阅读器的需求率高于对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的需求率;与题录型阅读相比,全文型和加工型阅读在用户中也有较高的需求率。[3]孙金娟等对高校图书馆读者移动设备的持有情况、手机上网的使用偏好和行为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后发现,高校图书馆读者的移动设备拥有量和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术研究的需求尚没有达到普遍的程度。[4]笔者认为,造成以上两项研究在移动学术需求上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选样方式,前者面向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用户,其中高校图书馆用户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后者的调查对象仅为常熟理工学院等普通高校师生,其对移动阅读的态度自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刘亚等人对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进行了调研,结论包括以下内容:联网阅读是大学生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而非下载到设备中阅读;国内用户比较看重免费阅读,从而导致对版权的关注度不高;在影响手机阅读行为的因素中,网络速度是国内用户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国内用户普遍缺乏对资源和技术的了解,私下交流是了解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中,资源能否全文下载和阅读,受到用户的关注最高。[5]上述研究的立足点是用户主观表达的需求,但主观需求与实际行为之间有时并不必然等同。大量研究表明,表达与行为之间存在差异,表达既可能是对行为的一种确认,也可能是对行为不满而表现出来的心理期待。因此以真实的使用行为为基础,通过实验法了解用户的阅读习惯、推知其阅读心理,有利于深入挖掘移动阅读的特点,客观化的实验数据也有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在借鉴“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的基础上,袁曦临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了阅读学习实验测评,以发现和识别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异同及由此带来的理解偏差。该研究表明,移动阅读存在阅读内容失范、阅读过程随意以及阅读目的迷失等问题,作者得出结论如下:纸质阅读适用于深度、系统、宏观性的学习,而移动阅读更适用于微观的信息查询和零散的临时学习。[6]在另一篇论文中,袁曦临等同样以实验法对读者基于iPad的阅读行为及阅读体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容活泼生动、具有视听效果的阅读材料比较适合移动阅读,而学术性文献不适合移动阅读。[7]这两项实验从理论基础、文献选择到问题组织都是基于纸质媒体的,缺乏对移动阅读差异性的考虑,因此实验结果偏重于纸质阅读在所难免。尽管如此,上述实验却验证了一条基本假设:在阅读行为、阅读过程、阅读效果等方面,移动阅读与传统阅读是不同的,图书馆对移动阅读内容的组织与服务推广应有别于传统阅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本书研究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策略的意义。在对移动阅读需求和行为的研究中,与上述基于用户整体视角的研究不同,高春玲等在2013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采用了基于个体变量的视角,作者以辽宁师范大学师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基于个体特征的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差异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零散化、片段式是读者阅读行为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特点,并且在移动阅读目的(Why)、阅读内容(What)、阅读方式(How)等方面,不同性别、年龄、身份以及文化程度的用户存在着显著差异。[8]华中科技大学的熊婷婷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大学生群体对手机阅读服务的采纳行为进行了分析。作者采用总量分析法,从技术感知、用户消费心理、环境影响、人口学特征四个维度分析了手机阅读的采纳行为,并结合手机阅读的特征加入了感知的学习性这一变量,从而构建了手机阅读业务采纳研究模型。[9]北京邮电大学的苏帆帆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移动阅读业务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影响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三个最重要的变量是满意度、感知有用性和自我效能,而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变量是感知娱乐性、主观规范、感知形象提升、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费用水平”的结论。[10](2)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最早就“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的是赵继海于2001年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的《电子书阅读器的发展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一文。由于早期阅读器的性能不佳,因此直至亚马逊推出Kindle,这一主题才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以Kindle为代表的阅读器的推出,国外图书馆纷纷将阅读器纳入硬件借阅服务中,并陆续添置了如平板电脑等多种类型的设备,因此国内关于阅读器的研究中大量引用国外案例,出现了专门介绍国外实践和研究的论文。杨志刚等人从推行阅读器服务的图书馆类型及目的、阅读器的类型和获取、内容组织及流通政策等方面介绍了国外图书馆阅读器服务的组织和管理,总结了三种阅读器借阅模式:外借、馆内短期使用和长期借阅。作者还从硬件商与资源商的限制、内容局限、互动功能及特殊群体的公平获取等方面分析了国外图书馆开展阅读器服务存在的问题。[11]叶兰总结了国外大学图书馆围绕电子书阅读器开展服务的情况,从采购、数字资源建设、借阅服务、教学、科研、培训推广六个方面讨论了阅读器对图书馆传统业务的影响及在新技术条件下图书馆应采取的对策。[12]在众多阅读器品牌中,Kindle的影响力最大,国内出现了专门介绍国外图书馆引入Kindle实践的研究成果。刘菊红等人引用了美国书业研究会、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菲尔莱狄更斯大学等机构提供Kindle服务的数据,以此对比和分析了Kindle的应用效果,作者认为,Kindle阅读器是满足图书馆读者阅读流行书籍的有力工具,可以作为图书馆传统馆藏的有益补充。[13]在借鉴国外图书馆引入阅读器等硬件服务的基础上,我国图书馆需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用户需求,研究实现硬件服务本地化的策略。目前在国内,一些图书馆在引入阅读器服务方面做得并不是很成功,这突显了本地化策略的重要性。在服务策略上,蹇瑞卿等人认为现阶段图书馆引进阅读器应该遵循“积极主动、循序渐进”的原则。[14]在用户需求上,张金星分析了不同读者对全媒体阅读器的需求,他认为,全媒体阅读器的主要用户和主要持有者分别是普通读者和学生读者,研究型读者将继续依赖传统图书馆服务,不过,特殊读者如视障读者最需要全媒体阅读器。[15]在发展策略上,解晓毅等人以国家图书馆阅读器应用为例,提出了资源采购、内容扩充、增加互动性的发展设想;[16]王芳认为,建设阅读器资源、促进标准统一、与生产商合作、加强技术研究是图书馆移动阅读硬件服务应采取的主要策略。[17]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在涉及图书馆移动阅读硬件服务时,分析得比较宏观,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且对服务中存在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如资源采购与整合、技术锁定与对策、用户管理等缺乏理论回应。(3)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移动阅读是一种新型阅读形态,图书馆在引入移动阅读服务之前即要对相关问题形成解决思路,如图书馆有无必要引入移动阅读服务、移动阅读服务对图书馆已有业务有哪些影响、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移动阅读服务有哪些优势以及图书馆应采取何种服务理念和原则等。曾妍从图书馆外部因素(电子书产业链、读者、费用、版权)和内部因素(用户需求、技术与管理、现有电子资源的共享)两方面对图书馆实施移动阅读服务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得出“移动阅读有条件也有必要在图书馆开展起来”的结论。[18]高春玲将移动阅读产业链划分为五个部分:内容提供商、平台/产业整合商、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和用户,其中图书馆属于内容提供商。作者认为,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存在多种优势,包括资源优势、馆员优势、服务优势与用户优势。[19]在理念上,高春玲等人更是提出了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5A宗旨”:任何用户(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任何载体(AnyAccess)都能阅读任何内容(AnyContent),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无处不移动,内容无所不移动”。[20]图书馆如何引入移动阅读,如何使其与图书馆传统服务有机融合,需要在应用和服务策略上予以研究,国内学者在分析图书馆引入移动阅读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寻求策略突破。谢蓉与金武刚基于前期量化研究数据并结合焦点小组研究结果,从四个维度提出高校图书馆推广手机阅读的建议:除重视战略方面外,作者还提出要建设良好的移动阅读平台,引入社交元素、营造交互阅读氛围,在内容方面以消遣性内容为主,引入个性化服务、创新服务模式。[21]高春玲等人与袁曦临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服务对策,前者提出细分目标用户群体、提供阅读推荐和导读服务、明确移动阅读服务定位等对策,[22]后者提出阅读精选、导读和推广等对策。[23]张春景等人提出了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八大举措,这八大举措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争取政府的支持,设立专门的移动阅读推广部门,保持推广计划的可持续性,培养图书馆移动阅读专业推广人才,推广对象应以青少年为主,重视获得有吸引力的推广主题,利用社交媒介进行推广,将图书馆移动阅读应用程序安装在出厂设备上。[24]马骏涛等人认为应从统一标准、降低成本、统一格式、加强协作等方面促进移动阅读服务在图书馆中的运用。[25]图书馆不仅要将移动阅读纳入业务范围,还要考虑基于移动阅读的服务创新,因为移动阅读具有不同于纸质阅读和桌面阅读的技术和应用特点。在移动阅读中,位置是一个重要变量,有关图书馆的情景服务受到了业内关注。焦玉英等人对基于情景模型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进行了研究,作者提出个性化检索与个性化推荐两种服务模式,并探讨了用户情景信息捕捉的准确性、服务提供的适用性、用户安全与隐私、用户模型与情景模型的结合及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与集成等在情景服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6]本书作者曾将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引入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提升阅读体验、开展信息推送服务、促进馆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服务策略。[27]其他学者如鄢小燕等也提出了类似建议。[28](4)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技术研究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实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移动阅读的运行首先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但移动阅读基于内容的特点使运行平台不同于以提供信息和服务为目的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对移动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卢丹等人以辽宁省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为例,分析了移动阅读平台的设计理念和功能要求,提出版权、内容、费用、技术是制约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建设的重要因素,个性化、无处不在、互动交流是移动阅读平台的发展思路。[29]周一萍、张盛强介绍了四川大学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的建设思路,即采用短消息服务、彩信服务、WAP链接浏览服务三种模式,实现了系统整合,包括统一认证、资源调度和服务整合等。[30]陈哲、孔凡晶探讨了在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搭建移动阅读平台的问题。[31]为了提高移动阅读的兼容性,在平台和资源建设时采用标准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上海图书馆的夏翠娟、张燕针对现有移动Web标准如WAP、WML、XHTML-MP等对移动网络发展的不适应以及图书馆在原有网络标准规范框架下面临的诸多困境,研究了HTML5与CSS3的特性和功能及其与旧标准的比较优势,从其对图书馆上游的数字出版和图书馆下游的用户需求影响的角度,探讨了这两大规范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带来的机遇,提出这两大规范可以促进图书馆移动阅读在内容、应用架构、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提升和变革。[32]付跃安、黄晓斌对EPUB标准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完全采纳、技术改造与替代策略。[33]在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建设中,除采取先进、标准化的技术外,通过各种功能设计带给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也应成为平台建设考虑的因素。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与文化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杨聪仁博士研究了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的使用因素,他以台中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以“参与观察法”和“出声思考法”为研究方法。该研究发现,影响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的概念有多种,杨教授将其划分为一阶概念和二阶概念两类。该研究针对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通过可用性建设,引入直觉操作理念,提高用户在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时的体验效果;采用横式书写的方式设计中文电子书版面;针对触摸类设备的特点,改善放大和翻页效果;为学龄儿童提供丰富和有吸引力的内容;改进借阅制度,通过增加借数、缩短借期等方式促进电子书流通等。[34]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还面临着其他方面的问题。韦云波等人针对移动阅读的授权问题,在讨论URL(统一资源定位器)重写和VPDN(虚拟专用拨号网)访问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MVC框架的授权访问平台与图书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挂接的一站式登录方法。[35]北京邮电大学的周伟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一种适合网络文学作品的用户兴趣度计算方法,针对移动阅读的特点,建立了用户兴趣优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移动阅读服务系统方案,阐述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法。[36]为了实现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的移动阅读,邵长远等人利用SenchaTouch技术设计了一个移动阅读程序,并通过iPhone与iPad进行了测试。[37]2.2国外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现状与国内相比,国外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研究更广、更深,研究涉及服务的各个层面。不过在国外,移动阅读更多是作为电子书服务或数字阅读服务的一个方面被讨论,除硬件服务外,专门就移动阅读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2.2.1研究活动在国外,由移动技术引发的电子书产业繁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同机构和学者纷纷就电子书与移动阅读展开专项研究,诸如图书馆及图书馆协会、商业公司、图书馆资源供应商、政府机构与专业机构等都是研究的中坚力量,它们纷纷通过学术项目、研讨、论坛、工作坊等形式,对电子书和移动阅读展开探讨。国际学术研究项目“XML检索评价研究项目”(InitiativefortheEvaluationofXMLRetrieval)专门成立了关于数字化和电子图书的项目小组,该小组关注多个数字化与电子书研究主题,包括图书检索、焦点图书搜索、主动阅读与结构抽取等,如2013年的研究项目为“社会图书搜索跟踪”(SocialBookSearchTrack)。早在2004年3月,开放电子书论坛(OpeneBookForum,现改为“国际电子出版论坛”,即InternationalDigitalPublishingForum)就在纽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公共图书馆中的电子书”的学术会议,200多名图书馆、出版社和书商代表参加,会议预测公共图书馆领域的电子书市场将出现“爆炸式增长”,[38]这个预测后来变成现实。“数字书世界会议与展览”(DigitalBookWorldConferenceandExpo)是一个由出版界组织的研讨会,出版商、资源供应商、图书馆等的代表均有参加,在历届会议中,都会安排与图书馆有关的专题讨论:2011年的会议组织了“一个CEO的未来视角”(ACEO’sViewoftheFuture)、“电子书生态系统:图书馆位置何在?”(TheeBookEcosystem:WhereDoLibrariesFitIn?)等专题讨论,多方利益相关者就图书馆电子书外借进行了交流;[39]2012年的会议设置了“图书馆与电子书”专题论坛,美国《图书馆杂志》作为论坛组织者之一参与了讨论,发出了图书馆界的声音。[40]由英联邦国家大学图书馆组织的“世界移动图书馆会议”自2007年举办首届会议以来,已先后组织了四届,并于2014年组织了第五届。会议围绕移动技术与图书馆发展展开,在众多议题和报告中,涉及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较多,例如2012年的第四届会议上,EliyssaKroski在报告《图书馆向前走:移动技术在图书馆》(“LibrariestoGo:MobileTechinLibraries”)中将图书馆移动内容划分为八种类型,其中包括移动馆藏、数据库等,并讨论了图书馆如何引入移动技术。[41]在移动阅读领域,IFLA(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也比较活跃。2012年11月26~28日,IFLA在英国的Hague(豪格)举办了图书馆电子书外借专家会议,讨论图书馆和出版社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挑战和机遇以及IFLA应如何加强对会员的支持。[42]2013年2月21日,IFLA再次邀请来自全球的专家参与了在伦敦举办的“图书馆中的电子书:全球化生存?”(eBooksinLibraries:AGlobalQuestionofSurvival?)论坛,各专家就本国图书馆在提供电子书和移动阅读服务方面的尝试进行了汇报和交流,论坛力图找到并解决图书馆在电子书服务中面临的问题,并发布了《图书馆电子外借原则》(“PrinciplesforLibraryeLending”)一文。[43]在2013年8月19日于新加坡举办的年会上,IFLA专门组织了为期一天的电子书分会场研讨。作为国际知名的移动阅读供应商,OverDrive每年组织一次研讨和交流会议,任何购买了OverDrive系统和资源的图书馆都可以派代表参加。在会议上,OverDrive会发起大量交流和讨论,依托OverDrive网站,参加者能够获得提高电子书和其他电子媒体投入产出效益的主意与工具,并与有经验的馆员交流如何管理“虚拟分馆”;此外还能参与电子书与有声书创新体验展示,观摩成功的用户推广项目,发现最新畅销资源,与业界专家和出版商讨论等。[44]不过该会议更倾向于经验交流,学术气氛不浓,但是作为实践者与业界专家的一种互动会议,该会议对于促进图书馆移动阅读业务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2009~2010年,亚马逊邀请了多所大学(包括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大学),开展了一项名为“Kindle试验项目”的研究,主要讨论Kindle在学校的应用前景,图书馆在该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表2-1)。表2-1部分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移动阅读研究项目2.2.2研究文献自2007年亚马逊推出Kindle以来,国外出现了大量研究基于移动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器等的论文,这些论文讨论的主题广泛、类型多样,既有实证性研究,也有综述性研究,还有探讨交流的文章。本研究选择国际知名数据库平台WebofScience检索,选择的时间跨度为2006~2013年,数据库包括SCI-Expanded、SSCI、CPCI-S,检索词采用“主题=[(mobileaccess)OR(ebookORe-book)OR(ereaderORe-reader)]AND主题=(library)”,共获得319项检索结果,其中论文176篇,会议文献98篇,书评26篇,综述14篇,社论材料5篇。从图2-2可以看出,除了2013年数据不全外,其他年份的研究量均呈上升趋势,2010年之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与国内趋势一致。研究成果的来源也比较广,既有图书馆学领域的期刊,也有其他领域的期刊。载文较多的期刊有LibraryJournal,AgainsttheGrain,AdvancedTechnologyLibraries,ComputersinLibraries等。在上述期刊中,LibraryJournal所载的主要是探索和交流类文章,它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能及时反映业界进展。图2-2国外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各年度发文量通过对ProQuest的检索得知,在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方面,近5年来没有博士学位论文发表,而在硕士学位论文方面,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LauraAnneBratanck利用Rogers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以该校图书馆为例,研究了是否及如何在高校图书馆中融入电子书技术。[45]在阅读器应用方面,近5年的学位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技术领域,在图书馆学领域很少见到硕博士论文。近年关于图书馆引入可移动阅读的电子书的研究专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莱特州立大学图书馆馆员SuePlanka主持编纂的系列著作《无须书架》,第一部为《无须书架:图书馆中的电子书》(NoShelfRequired:E-booksinLibraries),2010年由ALA出版,第二部为《无须书架:电子书使用和管理》(NoShelfRequired:UseandManagementofElectronicBooks),2012年由ALA出版。第一部主要从内容视角探讨图书馆如何引入电子书,对移动技术多有涉及,第二部中包含大量专门研究图书馆引入移动阅读技术的章节。两部书均为合著类研究成果,但与论文集不同,整个图书的内容连贯、术语使用一致、可读性很强。在推出专著后不久,SuePolanka建立了一个同名博客,提供关于图书馆电子书和移动阅读方面的最新资讯。JoeMurphy于2012年推出了一本探讨位置服务在图书馆中应用的专著《图书馆位置敏感服务与QR码》(Location-awareServicesandQRCodesforLibraries),该书涉及众多位置敏感技术,虽然不是专门针对移动阅读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技术可以应用到移动阅读上,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由图书馆专业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是重要研究文献之一。IFLA于2012年5月发布了一份由专家组提出的报告《IFLA电子外借背景论文》(IFLAE-lendingBackgroundPaper),从产业背景、图书馆现状、法律背景和未来趋势等方面介绍了图书馆电子外借现状,为即将于第二年发布的《IFLA图书馆电子外借原则》奠定基础。美国图书馆协会在经历了对图书馆电子书业务的漠视之后,也加入对电子书和移动阅读的研究中,经过前期调研,于2012年推出了《电子书商业模型》(eBookBusinessModels)报告,对供应商提供给图书馆的各种商业模型进行了介绍和总结,但该报告内容简单,结构也不是很清晰。ALA还建立了“电子书媒体与交流工具箱”(eBookMediaandCommunicationsToolkit),提供大量关于图书馆引入电子书和移动阅读的指导性文件。美国图书馆协会每年根据一些热点话题组织出版《图书馆技术报告》(LibraryTechnologyReports),近年来有多期涉及图书馆电子书和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如《图书馆与移动网络》(LibrariesandtheMobileWeb,2011)、《小型电子设备:图书馆与后PC时代》(GadgetsandGizmos:LibrariesandthePost-PCEra,2012)、《以移动服务缩小数字鸿沟》(BridgingtheDigitalDividewithMobileServices,2012)、《图书馆电子书平台》(eBookPlatformsforLibraries,2013)等。美国《图书馆杂志》与《学校图书馆杂志》自2010年起每年都推出《电子书使用报告》(LJ/SLJeBookUsageReports),跟踪公共图书馆、高校和学校图书馆的电子书使用和服务现状,提供关于图书馆技术决策的详细信息。除图书馆专业研究机构外,一些非图书馆咨询机构也开展了大量研究。PEW公司推出的报告较多涉及图书馆电子书和移动阅读服务内容,如《图书馆、用户与电子书》(Libraries,PatronsandeBooks)、《电子阅读的兴起》(TheRisingofE-reading)、《电子书阅读上升,纸质书阅读下降》(eBookReadingJumps,PrintBookReadingDeclines)、《图书馆移动联结》(MobileConnectionstoLibraries)等。其他机构的报告包括:《印刷版图书与电子书》(PrintBooksvseBooks,发布者为theJoanGanzCooneyCenter)、《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可行性研究》(eBookFeasibilityStudyforPublicLibraries,发布者为COSLA)、《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与电子书阅读器的公共图书馆使用调查》(SurveyofPublicLibraryUseofTabletComputers,Smartphones&eBookReaders,发布者为ResearchandMarkets)、《处在上升中的阅读:美国人文化素养新篇章》(ReadingontheRise:ANewChapterinAmericanLiteracy,发布者为theNationalEndowmentfortheArts)等。另外,美国出版商协会(AssociationofAmericanPublishers)也经常发布研究报告,其年度报告“BookStats”能方便图书馆了解电子书领域的最新进展。2.2.3研究内容国外关于移动阅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移动阅读社会接受研究研究移动阅读首先要了解用户对这项技术的接受意愿,一些学者对此开展了研究,通过调研等实证研究方法,了解用户拥有移动设备的情况、对移动技术的态度以及对图书馆服务的意愿等。人们对移动阅读的接受状况研究方面,Yoo-SeongSong以美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留学生的移动设备拥有与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82%)拥有智能手机,其中拥有iPhone的最多,25%的学生拥有平板电脑,其中80%以上的学生拥有的是iPad,而电子书阅读器的拥有率最低(11.9%)。在设备使用上,通信是最常见的使用行为,留学生也经常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社交网络和搜索信息。在未购买移动设备的原因上,拥有成本(设备费、入网费等)偏高与感受到的价值偏低是两个重要因素。作者通过与其他研究对比发现,除电子书阅读器外,留学生在移动设备的接受度上高于美国本地学生,这说明留学生在来到美国之前就已经在本国拥有了接触和使用移动设备的经验。[46]RossDuncan对公共图书馆的用户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用户的硬件拥有情况、计划购置情况、对电子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情况、对移动阅读的态度等。作者得出如下结论:与国际趋势一致,本地图书馆用户表现了对电子书与移动阅读终端如iPhone、iPad和Kindle的浓厚兴趣。[47]即使人们对移动阅读有需求,也不代表他们对图书馆移动服务有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读者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研究力度,了解影响读者态度和选择的因素。JoelCummings等人调查了学生利用小屏幕手持终端使用图书馆服务的意愿,根据研究结果,拥有可上网手持终端的学生中,有58.4%的人愿意使用小屏幕设备如PDA或手机来检索图书馆目录。多数学生表示,即使屏幕较小,图书馆提供的移动服务对他们仍然是有帮助的,其中基于移动技术的电子书阅读日益受到欢迎。[48]为了了解文化差异是否会对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参考咨询造成影响,AlexiaHudson调查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本科生,调查发现,白人女性学生比较倾向于以移动设备获取和利用电子书和电子杂志,而白人男性和非裔美国女性学生更倾向于面对面地从馆员那里获得使用移动设备的建议。[49](2)移动阅读体验研究近年来,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用户体验成为关注热点,体验效果对事物的社会接受度有重要影响。根据Herther的研究,早期阅读设备如火箭书与软书比较“笨拙”:屏幕很小,需要笨重的电池,分辨率低,无法同其他计算设备相关联,缺乏多媒体功能等。这些都造成了早期阅读设备的社会接受度不高。但后来阅读器在上述性能上得到了改善。[50]新推出的阅读器的阅读体验效果如何,在新的阅读环境中用户又会产生哪些新的阅读需求,是阅读体验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Kindle不是最早问世的移动阅读产品,但如果说Kindle引领了移动阅读的发展并不为过,Kindle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最早对Kindle的体验和应用进行研究的论文是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图书馆的4位专业馆员发表的,研究小组为36名参与研究的高校职员(主要是图书馆馆员)分别提供了一部阅读器和用于在亚马逊购买电子书的100美元,于1个月后通过焦点小组法收集反馈意见。研究发现,用户对于Kindle作为故事类阅读终端基本持满意态度,但认为其在学术应用中受限颇多,包括内容可获得性、授权问题、图像显示、组织问题及成本等。[51]在另一项由20名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参与的研究中,M.CristinaPattuelli与DebbieRabina得出了与Clark等人的研究相似的结论,不过在后一项研究中,一个主要发现就是Kindle的可移动性和可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应用的便捷性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非常重要,超出了设备可用性不足的影响。[52]SuzanneShurtz等人选择3个临床环境对Kindle进行了测试和调查,研究发现,用户对Kindle评价最高的是其可移动性与可检索性,但对其联网速度、导航与显示的评价不高。[53]在亚马逊邀请多所大学开展的Kindle实验项目早期,人们对KindleDX基本持肯定态度。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尽管学生们感到对特定段落的引用非常困难——因为亚马逊使用的是“位置”而不是真实页码,但一开始的反应仍相当积极。[54]Kindle设备所具有的便携性、可读性、无线连接功能等使学生普遍感到满意。但是在试验中后期,关于Kindle的负面意见大量出现。有学者认为,KindleDX尚不能在大学校园里产生太大影响。[55]里德大学的学生发现,使用Kindle阅读PDF很不方便,由于亚马逊不愿意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保留其他来源的版权作品,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无线网络下载本校购买的电子资源。[56]Kindle的文件管理系统、高亮显示和笔记、导航功能等也使学生普遍不满。[57]在弗吉尼亚大学,一项为期一个学期的调查表明,尽管90%~95%的学生会向另一个学生推荐KindleDX作为消遣阅读设备使用,但75%~80%的学生不建议将其用作学习目的。[58]普林斯顿大学则发现,学生对KindleDX最不满意的是其标注功能,不过该校也发现,使用KindleDX可以减少学生对打印的需求。[59]在Kindle问世之前,索尼公司就推出了阅读器,并在Kindle问世后再次推出了多种款式和功能的阅读器,因此索尼阅读器也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之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与索尼公司于2008年就索尼PRS505阅读器开展了一项合作研究,探讨如何将阅读器融入高校环境,该项目有几个子项目,包括图书馆阅读器外借、本科英语课程、研究生论坛、图书馆学习课程应用、残疾学生应用,但最后一个子项目未取得任何进展,而图书馆与教学测试项目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情况。实验表明,图书馆外借项目很难管理,需要技术专家的支持才能开展,用户对索尼阅读器的电池性能、显示效果、反应时间、翻页功能等均表示不满。[60]一些研究对不同移动阅读终端进行了对比分析。GhrisGibson与ForbesGibb对比了4款阅读终端的可用性:索尼PRS505阅读器、CybookGen3、iRexiLiad与EeePC105HA笔记本。调查分为封闭式调查与开放式调查两部分,前者主要调查用户对终端功能的评价和整体感受,后者请用户从电子书相比纸质书的优劣、是否喜欢电子书性能方面对4款设备分别予以评价,研究表明,电子书和阅读终端的性能在逐步得到改善,但仍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设备的脆弱性、电子墨水屏在翻页时突然改变亮度等;在4款设备中,EeePC是最受欢迎的终端。设备的型号、性能都会影响用户对阅读终端的选择,阅读器不必然是最佳选择,而对于电子阅读与纸质书的选择,一些学生认为,在阅读较长文字时还是倾向于纸质书。[61]英国格连菲尔德大学图书馆与开放大学图书馆分别招募了6个大学生志愿者,测试对象除了索尼PRS505外,还包括苹果公司的iPodTouch8GB,测试者每人一台终端,测试时间长达3个月,研究小组通过调查、焦点小组、在线论坛、访谈等方式收集参与者的体验反馈,测试者认为,有限的PDF支持功能、书签功能与文内标注功能影响了他们有效使用阅读器。[62]除硬件本身的性能外,设计因素对于阅读体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GarretVoorhees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数字阅读设备的相宜性:读者体验的测量与分析》(CongenialityofReadingonDigitalDevices:MeasurementandAnalysisofReaderExperience)中提到,界面设计、文字大小与选型等设计因素都会对阅读体验产生重要影响,对读者选择电子书及阅读设备产生作用。[63]Malama等人从可用性的视角对比分析了两个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小说类电子书是否能有效融入人们的阅读习惯。研究发现,那些与纸质图书在视觉元素如大小、质量和设计上比较接近的电子书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作者认为,由英国“电子书开放界面”项目(ElectronicBooksOn-screenInterface,EBONI)得出的互联网电子书设计指南也适用于小说类电子书设计,只有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外观上,而不是技术本身,才能使设计出来的电子书与纸质图书取得差不多的效果。[64]MariAaltonen等人邀请高校专业人员和学生对阅读器进行了测试,研究发现,阅读器对于阅读小说等消遣性读物比较适合,但缺少专业阅读所需要的功能,如注释、笔记等,对非线性阅读功能如浏览、导航、搜索与缩放等方面的功能支持不足阻碍了该种设备的应用,并且阅读器在显示彩色页面、图表、图片与公式等内容上也不太适合。在学术研究中,研究人员和学生要同时用到多种资料,因此需要设备支持文档跳转功能,如超链接与交叉引用,但在测试时,阅读器不支持这些功能。[65]用户自身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也是构成最终体验的重要部分,只有对用户进行研究和认识,才能使设计出来的软硬件满足用户需求。2012年7月,美国商业内幕网(BusinessInsider)推出了一份研究报告,以调查方式分析了用户如何在移动设备上消费内容,研究显示,用户通过移动设备阅读最多的内容为电子书,第三为新闻。该报告同时引述了其他来源的数据:41%的平板电脑用户用他们的设备阅读电子书;在美国,与2010年相比,2011年数字新闻用户量增加了17%,与桌面用户相比,移动用户访问新闻网站的频率更高,每次访问花费的时间更久,每次访问阅读的文章更多。[66]NancyA.Allmang与StacyM.Bruss研究发现,被调查人希望通过阅读器阅读的内容按倾向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电子杂志文章、个人PDF文档、教科书/手册/指南、科技图书与报纸。[67]TimothyYoungjinSohn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满足用户的移动需要》(AddressingtheNeedsofMobileUsers)中,就移动用户面临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①研究移动用户面临的基本问题,即获取信息的同时处于另一个任务当中;②如何使用低精度移动感应器实现设备的环境敏感,以减轻用户负担;③描绘泛在计算应用的特点及对未来生活的改变。[68](3)移动阅读的社会价值与传统阅读相比,移动阅读是否会促进阅读效果的提升,即移动阅读的社会价值如何,也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只有确认移动阅读的社会价值是正向和积极的,推广移动阅读才有意义。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本地中学,TwylaMiranda等人选择了199名所谓“不情愿的学生”(即对学习和阅读有抵触情绪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阅读提高班中让每个学生有15~25分钟时间利用Kindle阅读感兴趣的图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和老师都表现了对移动阅读的兴趣和较高的满意度,通过阅读前后对比,男孩们在其中一项指标——阅读价值上有显著改善,因此男孩们似乎更能从移动阅读中受益。[69]借助移动技术,电子书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形态,如增强型电子书、移动增强现实电子书、E-single等,了解这些新型电子书对阅读的利弊能为电子书发展指明方向,也有利于移动阅读推广者在选择阅读媒介时做出更恰当的决策。CynthiaChiong等人于2011年6月展开了一项研究,旨在了解iPad上的电子书对儿童阅读和亲子互动的影响。该研究为32对亲子提供了一本印刷版图书和同一书的普通电子版及增强版,研究发现,增强型电子书不仅对儿童文化修养的提高没有益处,反而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诸如铃声、特效等会降低儿童对故事细节的记忆。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图书设计人员在为电子书增加特效时要格外留意,特别是当这些效果与图书内容无直接关系时尤应当心;同时,当父母和老师将提高文化素养作为阅读的首要任务时,要保持图书的“干净”。[70]不过该研究也得出了与TwylaMiranda的研究相似的结论,即增强型电子书有利于提高不愿意读书的儿童的阅读动机。(4)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高校图书馆较早接受了电子书,因此来自高校的学者对电子书和移动阅读的探讨较多。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图书馆开展Kindle外借服务两年后,该馆馆员SusanGoodwin等人对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用户对Kindle的体验、图书馆指南的有效性、用户了解Kindle的途径、使用频率、阅读类型选择、阅读内容倾向等。研究发现,尽管Kindle本身存在应用上的不足,但用户对图书馆开展阅读器外借服务评价很高,用户大多用所借的Kindle阅读流行书刊,较少用其阅读专业书刊,也有用户从图书馆借Kindle的目的是阅读图书馆未收藏的纸质书的电子版。作者认为,Kindle对于线性阅读具有较好的支持。围绕图书馆阅读器和平板电脑服务,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①收集用户意见;②考察可获得的设备类型;③评估图书馆的财力和人力;④实施能平衡用户需求与图书馆利用最新技术服务用户能力的项目;⑤尽早收集用户反馈,以完善服务。[71]英国Derby大学的ValeriWilkins以该校电子书建设为例,从电子书的采访、编目与维护,资金、许可和授权,交互界面,宣传推广和用户培训,主题范围、统计和使用等方面对三大电子书商(NetLibrary、Taylor&Francis与Dawson)进行了对比分析。作者认为,不同电子书供应商在建设和服务政策上的差异给图书馆电子书管理带来了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对电子书的投入是值得的,电子书并不会取代印刷版图书,而是为用户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机会。图书馆有必要对各个供应商的政策进行全面了解,以根据本馆情况做出最优选择。[72]JulieShen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了一所高校图书馆开展电子书服务的经验,通过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态度的调查,作者发现学生对“用手持终端获取电子书”的需求与日俱增,老师对电子书的使用也在增多,因此图书馆要建立合理的电子馆藏,开发合适的服务策略,改进营销策略以促进电子书服务更好地被学生和老师接受。[73]StefanieHavelka等人以纽约城市大学赫伯特莱曼学院为例,从实践视角对该学院图书馆的移动阅读硬件和内容服务进行了介绍和讨论。该馆移动阅读项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硬件服务为主,第二阶段以向读者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为主。作者根据高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的特点,对其移动阅读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如下:图书馆应加强馆内各部门的合作,保持对新技术的了解,承认移动阅读对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持续对项目进行评估,向教职工和学生宣传移动阅读等。[74]公共图书馆在引入移动阅读服务方面后来居上,学者们也对公共图书馆或具有公共性质的图书馆如何在数字资源服务中引入移动技术进行了探讨。ChristopherGibson对英国公共图书馆的电子书外借、管理和购置进行了调查,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获得对英国公共图书馆电子书外借的认识,并探讨了电子书外借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影响。该研究提出的建议之一是在公共图书馆中试行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75]DeborahBoyer以费城历史图片库为例,引入了“图书馆提供特种资源移动获取”的理念。该库收藏了费城一百多年来发展的地图和照片,用户利用智能手机,以地理字段(如地址、道路、社区等)进行检索,便可以在参观某个景点时即时获得该景点的历史照片和资料。但该项目仍然没有实现以全球定位系统自动获取照片的功能。[76]早在2005年,韩国LG上南图书馆就启动了“LG数字语音图书馆”项目,目的是为存在阅读障碍的人提供数字语音图书远程服务,借助专门设计的手机,视障读者可以远程借阅数字语音图书。[77]XiaoyuChen等人在分析了现有无障碍设备/软件的特点后,总结了这些设备/软件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了改良,设计出一种新的交互界面,借助触摸和有声反馈,视障读者可以方便地利用PDA设备进行阅读。[78]除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外,一些研究人员对机构图书馆是否以及如何使用移动技术开展服务进行了探讨。BessReynolds介绍了一家法律公司图书馆开展的电子书移动服务试验项目,该公司与专门提供法律图书的WoltersKluwer、LexisNexis与ThomsonWest出版公司合作向法律人士提供EPUB格式的电子书,试验中的阅读设备为iPad与iPhone,不包括桌面电脑、手提电脑和阅读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作者得出结论——出版公司提供的电子书服务尚不足以取代纸质出版物。在试验结束后一年,没有律师要求该图书馆购买电子书。作者也在法律界的图书馆中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大部分图书馆对电子书的态度都不积极。作者认为,服务过程复杂、可学习性差等问题是阻碍法律界图书馆接纳电子书的主要障碍;作者建议将电子书服务平台与图书馆已有信息系统有机融合,使用户利用现有系统就可以一站式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79]JamesMatarazzo等人也对机构图书馆是否应引入电子书和移动阅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在当前商业模式下,机构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面临着多种困难,由于没有像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那样拥有来自政府的资助,在经济疲软期,机构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存在经费、人员上的制约等问题,但作者认为,机构图书馆的信息专家应积极应对挑战,寻找到最适合机构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策略。[80]JillT.Boruff等人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生命与科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该图书馆针对本校6所教学实习医院的用户(包括医生、病人与实习生等)开发的主题指南,这是一个“一站式”移动指南——用户可以通过它获得各种资源和工具信息,但该指南不直接集成资源,用户需要链接到相关资源才能使用。作者同时提出,医院里的无线网络信号仍然不稳定,这影响了资源和工具的实际获取情况。[81]也有研究对各种类型图书馆的服务和建设进行了全面探讨,这主要是几部专著的研究视角。第一部《无须书架:图书馆中的电子书》从资源角度探讨了电子书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全书分为8章,论述了电子书的历史、电子书在不同机构的应用(中小学、高校、公共图书馆)、电子书标准化、电子书管理等。以公共图书馆为例,涉及图书馆电子书经销商及模式、电子书格式对比、电子书借阅系统、资源建设、馆藏使用统计与分析、宣传与推广等内容,[82]全书没有专门讨论移动阅读的章节,但对移动阅读的阐述贯穿于整本书,作者将其作为电子书服务的一种形态加以论述。第二部《无须书架:电子书使用和管理》在第一部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电子书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及图书馆的应对举措,全书包括电子书与数字鸿沟、无障碍服务、服务创新、电子书保存与剔旧、增强型电子书、硬件服务、学校图书馆应用、阅读推广等多项内容。与第一部相比,第二部对移动技术的涉及更多、更深,有多个章节讨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如第2章“电子书是否能缩小数字鸿沟”、第3章“电子书及电子书阅读器的无障碍服务”、第8章“增强型电子书”以及第12~15章对图书馆硬件服务试验项目的介绍和分析等。从两部图书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移动技术对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实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图书馆与移动服务》一书从硬件角度探讨了图书馆如何借助移动技术提供服务,包括硬件知识与数据、图书馆移动服务策略、移动网站信息获取等,其中第3章“图书馆的移动解决方案”就移动客户端建设的4种模式(提高网站的移动友好性、开发移动网站、开发移动网络应用与建立本地移动应用程序)分析了图书馆移动服务方案的实施要点。[83](5)图书馆移动阅读发展分析一些研究机构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现状进行了调研。这些调研表明,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虽然没有全面展开,一些图书馆仍处在观望中,但发展速度惊人。2011年,《图书馆杂志》(LibraryJournal)与《学校图书馆杂志》(SchoolLibraryJournal)发布图书馆电子书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