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八年级语文学习质量检测卷试题卷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3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与“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3分)1.默写。(1)“人”归何处?文人墨客各有思考。在《渔家傲》中,李清照在梦里感天帝殷勤,以“______,______”诉一生愤懑,叹乱世何归;杜牧在《赤壁》中,借大胆想象,以“______,______”,改东吴命运,抒抑郁不平,问英雄何归。(2)同为送别,不同诗人的风格亦不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借水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送别时的不舍;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______”,______”,既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又体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答案】①.我报路长嗟日暮②.学诗谩有惊人句③.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⑤.仍怜故乡水⑥.万里送行舟⑦.洛阳亲友如相问⑧.一片冰心在玉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嗟、谩、郎、怜”等字词容易写错。2.名著阅读。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昆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就是这样的史诗作品英雄史诗(1)我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马鞍庄。我的家族是穷苦的佃农。一九一二年下半年,我被任为云南讲武堂学生的队长,并在校里教授战术学、野战术、射击术和步枪实习。我在一九二二年十月间到达柏林,当场立刻加入。一九二七年冬季,我们在井冈山上停了六个月,我率部到了江西南部,在福建、广东、湖南为着苏维埃而实践长期的斗争。(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①选文中的“我”是(人名)。昆虫史诗②请你参照示例,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种昆虫进行简要介绍。参考角度:形态习性喜好劳动繁衍死亡品质……示例1:院蜂——它的形态比蜜蜂更为修长,尾部有一道油光程亮的沟槽,背部有漂亮的褐色与棕红相间的斑马纹腰带。示例2:隧蜂——它做事一丝不苟,一生忠于职守从不妥协让步。我选,它不朽史诗(2)同学们在校园论坛上讨论这两部名著价值,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如图所示,请任选一个关键词,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对它的理解。【答案】(1)①朱德②示例一:A圣甲虫。食粪虫中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既是挖掘工具,也是插举,而且还可以当耧耙。示例二:B蟋蟀。蟋蟀是一个建筑家,这样做好在洞穴外边的雨水可以迅速从斜坡流掉而不致直接灌进洞穴里去,是为了遮风挡雨。(2)示例:《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一位“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他用诗人的语言描绘鲜活的生命、美丽、勇敢、自然)的尊重与热爱,用简陋的设备观察昆虫真实的生活,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位科学工作者严谨、持之以恒的可贵品质。【解析】【详解】①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根据人物经历“我在一九二二年十月间到达柏林,当场立刻加入”可知,此人是朱德。朱德有坚定的信仰,他坚持不懈地寻找共产党的踪迹,最后终于在遥远的柏林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并立刻加入。
②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结合名著内容与参考角度对昆虫进行简要的介绍即可。形式:昆虫名——它……示例:蝉——它默默潜伏在地下四年,只为几个星期的放声歌唱。③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结合提示的关键词“长征精神”“科学精神”“语言大师”“热爱生命”“语言大师”,联系《红星照耀中国》或《昆虫记》的内容表达其价值即可。示例:《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时不畏艰险,“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他们面对只有大铁索的泸定桥,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没有丝毫畏惧。正是有了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长征精神,才有了新中国!3.班级准备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假如你是学校的一名小记者,请你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从下列采访对象中任选一位,拟写一个采访问题。采访对象:路人校长当地文旅领导采访对象:______采访问题:________(3)“身边的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定于本周三上午九点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星期一小雨对小梅说:“我朋友小琳一直想听这个讲座,请你转告她,请她后天来听。”第二天,小梅见到了小琳,她该怎样说?(4)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打算为保护本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做些什么?(写出两点)【答案】(1)示例: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2)①.路人②.你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示例二:校长学校将采取哪些具体形式来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示例三:当地文旅领导我区目前有申报文化遗产的项目吗?)(3)示例:小琳,你的朋友小雨说你一直想听“身边的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她让我转告你,明天上午九点到学校学术报告厅听讲座。(4)示例:①向身边的人们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②向当地政府部门提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建议。【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宣传标语。活动主题是“身边的文化遗产”,重点在于引导大家关注日常生活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像古老建筑、传统技艺等不同类型。围绕活动目的,让大家认识、保护、传承身边文化遗产,标语要能体现这些想法。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比如对偶、比喻等。宣传标语可以强调发现身边文化遗产很有意思,比如“探寻身边遗产,收获别样精彩”,鼓励大家去寻找。突出保护的重要,像“守护身边遗产,留住历史温度”,提醒大家重视保护。说明传承是我们的责任,例如“传承身边遗产,延续民族根脉”,激发大家传承的热情。示例一:身边文化遗产,点亮生活历史之光示例二:保护身边文化遗产,守护民族精神家园【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采访词。明确采访对象特点:路人:普通民众,代表广泛的社会群体,对身边文化遗产的认知可能基于日常的直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其观点较为贴近大众视角。校长:在学校教育层面具有决策权和影响力,关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以及对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当地文旅领导:负责地方文化和旅游相关工作,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开发和利用有着全面的规划与深入的了解。针对路人:问题应简洁易懂,引发其对身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思考,从自身感受出发回答。例如从对身边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参与体验等角度提问。针对校长:问题需围绕学校教育展开,探讨如何在校园内推动与“身边的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传承意识。针对当地文旅领导:问题要站在宏观层面,涉及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开发利用规划以及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等方面,展现领导对地区文化遗产工作的整体把控。示例一:路人:您好!您知道咱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吗?有没有参与过相关的活动?示例二:校长:校长您好,学校会通过什么方式,让同学们更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呢?示例三:当地文旅领导:您好!想问下咱们当地在保护文化遗产上,做了哪些工作?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转述句子。讲座信息:“身边的文化遗产”专题讲座,本周三上午九点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传话人及接收人:小雨让小梅转告小琳来听讲座。传话时间:星期一小雨告知小梅,小梅星期二见到小琳传话。人称转换:原本小雨说“我朋友小琳”,小梅对小琳说时,要把“我朋友小琳”换成“你”,直接对话。时间转换:星期一小雨说“后天”,对于星期二的小梅来说,“后天”就是“明天”。示例:小琳,好久不见!你的朋友小雨托我给你带个信儿,她知道你对“身边的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很感兴趣。这个讲座就在明天上午九点,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你可别忘了来呀!【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意见建议。本题主要考查中学生在保护本地区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具体行动和做法,可从自身意识提升、宣传推广、实际行动等角度进行思考和作答,需要具体、可行且符合中学生的身份和能力范围。自身意识方面:中学生首先要从自身出发,主动学习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了解本地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点、历史背景和价值等,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树立保护意识,增强保护的责任感。宣传推广方面: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校和社会中的社交圈子,通过多种方式向身边的人宣传本地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比如在学校组织主题班会、制作宣传海报等。实际行动方面:可以参与到本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对一些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和维护工作。同时,对于身边破坏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劝阻,以实际行动为保护工作贡献力量。示例:①报名参加本地文化古迹的清洁和守护志愿活动,定期去帮忙打扫卫生,提醒游客文明参观。②用相机或画笔记录本地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整理成图文资料分享给同学和老师,让更多人了解。二、阅读(39分)[一](14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闲读梧桐余秋雨①我也说不清楚,从啥时起,就注意那棵梧桐了。②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园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③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拔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④不久,秋风乍起。楼壁上串串爬山虎最先感知到了,开始把自己的叶子次第染红,染给底端的根和茎看,染给千百双仰望的眼眸看,也染给对面那株无言的梧桐看,然后金箔一般风风光光飘洒下来。而这棵大树,在秋风的万千呼唤下,才逐渐将绿叶变黄,再过渡到深褐,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⑤渐入深秋,梧桐竟似未觉,依然笑对风霜。它伸开高冠,仿佛大自然母亲摊开手掌安抚我们。寒意点点的黄昏,走在树下,我感受到脉脉温情被纷乱的叶子滤筛后,斑斑驳驳洒落肩头,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⑥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楞。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⑦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思绪翩跹间,我竟然入眠了……⑧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⑨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楞,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⑩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⑪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写出了梧桐的高大繁茂,为下文“我”再次关注和读懂梧桐做了铺垫。B.第⑥段写母亲的来信,表现了母爱的细腻体贴,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和赞美,突出了文章的中心。C.第⑦段文章描写寒风中叶叶枝枝互相簇拥的梧桐,又提到外祖父,点出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荫庇一方的坦荡。D.这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由树写到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坚强、从容、大度精神的赞美。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6.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和第⑩段两个“落寞”含义的理解。①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②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7.文中多次提到外祖父,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述。【答案】4.B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甲骨文喻梧桐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落尽叶子后的梧桐树光秃苍老、虬树挺干的外形特征,表现了梧桐树的傲骨铮铮、坚忍不拔。6.①“落寞”指人寂寞的心境或状态。②“落寞”是一种禅意,是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是一种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7.对外祖父热爱家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敬佩和赞美,对外祖父英年早逝的惋惜和悲痛。【解析】【导语】本文通过描绘一棵梧桐树,以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了对坚强、从容、大度精神的赞美。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将梧桐的高大繁茂与秋风中的静默形成对比,象征了一种不屈服于环境、从容面对生死与时间流逝的心态。同时,结合对外祖父的回忆,体现了人生的韧性与内心的坦荡。文章在自然景物与人情之间穿插,展示出宁静中蕴藏的力量,具有哲思与诗意的意境。【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第⑥段虽然提到了母亲的来信,但这并不是为了表现母爱的细腻体贴,也不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和赞美。此段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外祖父的回忆和思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梧桐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说这段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是不准确的;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首先明确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甲骨文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梧桐树经过一夜风雨后只剩下虬树挺干的景象,突出了其苍劲有力的形象,表面写梧桐树的铮骨铮铮、桀骜不驯,实则运用道劲爽朗的笔墨凸现了作者自身坚忍不拔的情志,也表达了作者对梧桐坚韧精神的赞美。【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首先明确观点:不一样。然后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作答。①第⑤段中的“落寞”是指人们对梧桐的一种普遍印象或情感投射,认为梧桐在秋日里叶子逐渐凋零,显得孤寂而冷清,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相联系。但实际上,作者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发现梧桐在秋风中依然笑对风霜,展现出一种从容和坚韧的精神,因此这种“落寞”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表达的是人寂寞的心境。②第⑩段中的“落寞”则是指作者通过深入理解和感悟梧桐后,所体会到的一种禅意、宁静和虚空的玄奥。这种“落寞”不是哀怨或消沉,而是一种超然物外、从容淡泊的大度。作者认为梧桐虽然经历了风雨的摧残,但依然保持着傲骨和坚韧,这种精神让作者深感敬佩和赞叹。因此,这里的“落寞”实际上是一种对梧桐精神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扬。【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文章第⑥段“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的内容可知,文中提到外祖父的遗像和“我”对外祖父的追忆,表现出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由文章第⑦段“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思绪翩跹间,我竟然入眠了……”的内容可知,作者通过梧桐树的坚韧精神联想到外祖父的一生,感慨他坚持原则、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思考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无奈和悲哀。由文章第⑩段“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外祖父和梧桐树都具有这种精神,表达了对这种精神的由衷赞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二](12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宋代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消费在宋代社会的逐渐深入和扩展,不仅在文化领域自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带动了与文化类产品和服务相关行业的生产与供给。②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二者的目的不同。物质消费主要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而文化消费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与人的心灵诉求和文化交流息息相关。(选自秦开凤《宋代文化消费研究》,有删改)材料二:①人们通过观看、闻嗅等方式欣赏花卉来获得感官上的愉悦、精神上美的享受以及轻松、美好的心情,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宋人爱花风气浓厚,其中爱赏花即是表现之一,尤其喜爱新奇品种的花卉。然而宋人赏花不同于前代,因而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不仅是这种浓厚的赏花风气,还有出钱赏花,日常游人入园赏花且游观要付费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消费习惯。②宋人赏花的去处一般是官方园林、私家花圃、寺庙道观等地方。宋代官私园苑与前代最大的区别或者说进步就是定期开放,让市民观赏游玩。如汴京琼林苑、金明池基本上定于每年三月至四月八日开放,所谓许士庶“嬉游一月”。政府采取鼓励、招徕的措施,吸引市民前往游观。其他官私园林也纷纷效仿。③那么宋代花市的具体情况又怎样呢?④如北宋汴京“是月(三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卖花人以马头竹篮盛装时令鲜花,以一种特别的声音吆喝兜售,成为都市里一道独特的卖花景观。⑤南宋临安城里,从花卉种类到花市设立都超过了汴京。“是月(三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如牡丹、芍药、棣棠、木香、 荼靡、蔷薇、金纱、玉绣球、小牡丹、海棠、锦李、徘徊、月季等花,种种奇绝。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这是在春暮百花尽开时节,小商贩沿街叫卖的情况。宋代花价表花名地点单位价格(嫁接过的牡丹)姚黄洛阳1枝5000文(刚嫁接的牡丹)魏花洛阳1枝5000文茉莉临安1枝214文素馨番禺1枝2文(牡丹)双头红(初出)天彭1株30000文祥云(初出)天彭1株7000-8000文彭州牡丹彭州1株数万文(选自魏华仙:《宋代花卉的商品性消费》,有删改)材料三: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花卉买卖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在了文学作品中。②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③透过卖花,诗人不但感知着时序的改换,而且感知着都城特有的日常节拍。汤炳龙《西湖杂咏》云:“马塍鸡唱曙初回,几处严关次第开。多少卖花人已到,剩将春色入城来。”展示了临安卖花活动的特有图景:商贩在鸡鸣时分就开始劳作,自临安近郊的花卉基地马塍准备货品,在凌晨通过层层关卡后,散布于临安城内的各个角落,开始一早的生意。对于商贩而言,进城卖花是生活的需要;对诗人而言,他们不但是春天的使者,而且还宣告着每日都城生活的开启。④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梦柔录》的“歌叫于市,买者纷然”,“沿街市吟叫扑卖”,都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是叫声中最具美感的一类,卖花人甚至引入流行曲调,演化出《卖花声》的词牌。(选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有删改)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宋代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领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B.南宋临安城里,从花卉种类到花市设立都超过了北宋汴京,包装鲜花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C.宋代花价的统计表明,不同种类的花卉价格差别较大,牡丹是非常贵重的花。D.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甚至演化出《卖花声》的词牌,说明听觉美感比视觉享受更重要。9.宋代人付费赏花行为是否属于文化消费?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理由。10.学校将开展义卖活动,你的班级决定卖花,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扩大销售、提高利润?【答案】8.C9.属于文化消费。宋人付费赏花的是为了满足感官,获得美的享受。就是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欣赏、享受和使用。同时,宋人赏花的园林、花圃等地多是官方或私家花圃,且多是政府与私人支持鼓励的,这种消费是属于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10.①准备新奇品种花卉。②沿路叫卖,扩大销售范围。③利用精美包装吸引客户。④结合流行音乐或传统文化,提高商品吸引力。⑤结合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和心灵诉求,赋予花朵文化意义。【解析】【导语】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宋代的赏花文化和花卉经济。材料一介绍了宋代文化消费的概念及其发展,强调了文化消费在宋代的重要性。材料二详细描绘了宋人赏花风气的浓厚及花卉销售的具体情况,展现了北宋和南宋花卉市场的繁盛景象。材料三通过文学作品中对卖花活动的记录,展示了宋代卖花文化的独特美感和社会意义。整体分析表明,宋代花卉不仅是一种商品,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中“宋代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文中只是说文化消费是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说“最重要”;B.根据材料二第⑤段“南宋临安城里,从花卉种类到花市设立都超过了汴京”可知,此句仅提及南宋临安在花卉种类和花市设立方面超过汴京,未涉及包装鲜花方式的内容,所以不能得出包装鲜花方式发生变化的结论;D.根据材料三第④段中“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卖花声是叫声中最具美感的一类,卖花人甚至引入流行曲调,演化出《卖花声》的词牌”可知,原文只是阐述卖花能带来视觉和听觉享受,以及卖花声演化出词牌等内容,但并没有对听觉美感和视觉享受进行重要性的比较,所以不能得出听觉美感比视觉享受更重要的结论;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人们通过观看、闻嗅等方式欣赏花卉来获得感官上的愉悦、精神上美的享受以及轻松、美好的心情,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宋人爱花风气浓厚,其中爱赏花即是表现之一,尤其喜爱新奇品种的花卉。而且宋人出钱赏花,日常游人入园赏花且游观要付费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消费习惯”可知,表明宋人付费赏花,目的是通过观看、闻嗅花卉,获得感官愉悦和精神享受,满足了自身精神层面的需求。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文化消费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与人的心灵诉求和文化交流息息相关”可知,宋人付费赏花的目的与之相符,说明付费赏花属于文化消费。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宋人赏花的去处一般是官方园林、私家花圃、寺庙道观等地方。宋代官私园苑与前代最大的区别或者说进步就是定期开放,让市民观赏游玩。政府采取鼓励、招徕的措施,吸引市民前往游观。其他官私园林也纷纷效仿”以及材料一第①段中“文化消费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可知,宋人赏花的园林、花圃等场所,是由官方或私人提供,并在政府与私人的支持鼓励下向市民开放。市民付费赏花,实际上是对这些由社会及他人提供的观赏场所(可视为物质形态的精神财富)的一种消耗,这与文化消费的实质相契合,进一步证明了宋人付费赏花属于文化消费。【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中“宋人爱花风气浓厚,其中爱赏花即是表现之一,尤其喜爱新奇品种的花卉”可知,从宋代人的赏花喜好可知,新奇品种的花卉更受青睐。在学校义卖活动中准备新奇品种花卉,能迎合大家追求独特的心理,吸引更多同学购买,从而扩大销售、提高利润。比如引进一些平时少见的珍稀花卉品种,相比常见花卉,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据此可概括为:准备新奇品种花卉。根据材料二第④段中“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装时令鲜花,以一种特别的声音吆喝兜售,成为都市里一道独特的卖花景观”以及材料三第④段“《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梦粱录》的‘歌叫于市,买者纷然’,‘沿街市吟叫扑卖’,都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可知,宋代卖花人沿街叫卖的方式效果显著。在学校义卖活动中,同学们可以拿着花在校园内人流量大的区域,如教学楼走廊、食堂门口等地,通过叫卖的方式吸引过往同学的注意,扩大销售范围。相比于固定在一处售卖,主动出击能让更多同学知晓卖花信息,增加销售机会。据此可概括为:沿路叫卖,扩大销售范围。从现代消费心理和销售经验来看,精美包装能提升商品的吸引力。在学校义卖活动中,用漂亮的包装纸、彩带等对花卉进行包装,能让花卉看起来更加美观、精致。比如用彩色的皱纹纸包裹花束,再系上可爱的蝴蝶结,使花卉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满足同学们对美的追求,从而吸引更多客户购买,提高利润。根据材料三第④段中“卖花声是叫声中最具美感的一类,卖花人甚至引入流行曲调,演化出《卖花声》的词牌”可知,宋代卖花人引入流行曲调,说明结合流行元素能提升卖花的吸引力。在学校义卖活动中,可以在售卖现场播放一些当下流行的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同时,也可以挖掘花卉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如牡丹象征富贵、梅花象征高洁等,向同学们介绍花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同学们在购买花卉时,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学到文化知识,提高花卉的附加值和吸引力,促进销售。据此可概括为:结合流行音乐或传统文化,提高商品吸引力。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文化消费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与人的心灵诉求和文化交流息息相关”以及材料二第①段中“人们通过观看、闻嗅等方式欣赏花卉来获得感官上的愉悦、精神上美的享受以及轻松、美好的心情,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可知,花卉本身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在学校义卖活动中,进一步挖掘花卉满足人精神生活需要和心灵诉求的特点,赋予花朵更多文化意义。比如针对不同的节日或活动,赋予花卉特定的寓意,如情人节时,将玫瑰包装成爱心形状,强调其爱情的象征意义,满足同学们在特定情境下表达情感的需求,从而提高商品的吸引力和销售量。据此可概括为:结合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和心灵诉求,赋予花朵文化意义。[三](13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中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信神、向神求福。1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2)衡于虑衡:______(3)王数封我矣数:______(4)而子辞辞:______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13.请用“/”在下面句子中划出两处停顿。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14.[乙]文中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甲]文分析。【答案】11.①.兴起,指被任用②.同“横”,梗塞、不顺③.多次④.推辞,谢绝12.(1)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13.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14.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居安思危的意识,他知道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遭兵家争夺,没有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这样的土地能够长期占有,所以在将死之时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利”的土地。【解析】【导语】这篇文章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吕氏春秋》,通过甲乙两个文段,表现了古人对逆境与忧患的看法。甲文强调人在逆境中成长,通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句子,讲述了逆境锻炼人心志的重要性。乙文则通过孙叔敖的遗言和其子选择“不利”之地的故事,突显了智慧和远见的重要性。两个文段共同反映了在困境中保持坚定信念和智慧决策的重要性,对读者有深远的启迪作用。【11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兴起,指被任用。(2)句意:思绪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3)句意: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数,多次,屡次。(4)句意: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辞,推辞,拒绝。【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曾,同“增”,增加;益,增加。(2)知,通“智”,智慧;以,把;恶,厌恶。【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为我死”是一个假设的前提条件;“王则封汝”承接前文假设,主谓宾结构完整;“必无受利地”对“王则封汝”进行补充说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部分。故断为: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乙文“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可知,孙叔敖多次拒绝大王封地,临死还特意叮嘱儿子不要接受肥沃之地,这体现出他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深知肥沃之地虽眼前有利,但可能因众人争夺带来后患。这种不贪图眼前安逸,预见潜在危险的思考方式,与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倡导的忧患意识相契合。根据乙文“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中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知,孙叔敖选择让儿子请封“寝之丘”,是因为该地不利且名声不好,楚人怕鬼、越人迷信,都对此地有所忌讳。这样特殊的土地不会成为众人争夺的焦点,儿子能长久保有。这反映出孙叔敖像甲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所强调的,不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能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因贪图安乐而陷入困境。【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乙】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叫寝之丘的地方,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神,而越人迷信鬼神以求福。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大概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之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失去。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之人的原因。三、写作(3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保设备安装与维护服务合同
- 快递合作协议合同
- 教育在线培训服务协议
- 建筑项目设计及施工合作协议
- 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 环保科技项目研发与推广合同
- 总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
- 买卖手房反担保合同
- 承包合同养殖合同
- 私人拖拉机买卖合同书
- 第五部分茶艺馆的经营与管理
-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课件ppt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讲座稿
- 大学生返家乡志愿服务证明
- (新版)网络攻防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建筑工程资料档案盒侧面标签
- 工程设计变更工程量计算表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英语课件
- 幼儿系列故事绘本课件达芬奇想飞-
- 出纳收入支出日记账Excel模板
- 给水排水用格栅除污机通用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