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3.9《说“木叶”》_第1页
【导学案】3.9《说“木叶”》_第2页
【导学案】3.9《说“木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3/3/3.9《说“木叶”》教导案一、知人论世知人——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着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着《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着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知人——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知识卡片-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二、预习1.正音征戍(shù)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涔阳(cén)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寒砧(zhēn)桅杆(wéi)秋风袅袅(niǎo)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2.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点拨: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的顺序层层深入来展开的。划分文章层次。点拨:发现问题(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是为诗人所钟爱的艺术形象。分析问题(4-6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解决问题(第7段)总结全文,一字之差,相隔千里。三、探究鉴赏1.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点拨:①“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色彩较强,不利于大众的接受与理解;②“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2.本文用到哪些论证手法,有何作用。点拨:①例证法。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②引证法。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诗句,引用这些诗句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的分析做铺垫。3.《说“木叶”》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点拨: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4.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点拨:①选题小,道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②深入意境,比较分析。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③巧妙联想,丰富内涵。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开始,联想到历代诗人笔下的“木”与“叶”,并且对这些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分析,这种巧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随堂练习】讨论交流: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阻隔)“问君能有几多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