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温江探索_第1页
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温江探索_第2页
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温江探索_第3页
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温江探索_第4页
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温江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温江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重点围绕绿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监管等内容进行了重点部署,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1]。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的成都温江区,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作为统领全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的超顶层规划,充分发挥和利用温江良好的生态本底优势,发掘温江千年生态红利,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围绕“打造天蓝地绿亲水之城”的目标,探索集生态科技、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区域生态综合体,形成生活、生产与生态的“三生共赢”发展路径,为四川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温江样本”。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为了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方面的建设成果总和。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方面系统性建设发展,生态文明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力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选择一条既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又能保持生态平衡、资源持续利用的和谐共生道路。如何选择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取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演变与选择。生态文明理念经历了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到“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变过程,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发展中逐步被丰富、被完善,是生态文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双重升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核心要义是尊重自然规律,采用集约、高效、循环、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从根本上将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关系由“对立”变为“统一”。它揭示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一种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2]也正是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将关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系统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较容易地转换成为一种对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及其经济性利用的绿色感知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不意味着对现代化本身的抛弃,是引向更加激进或全面的整治、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文明性革新,其长远效果是使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难题得到初步克服的同时,区域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真正建立在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理与理念上。四川一直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其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位要求四川必须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寻求推动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其重要生态地位的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指明了转换动能、实施路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二温江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成都市温江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心,介于北纬30°36′~30°52′、东经103°41′~103°55′之间,东与青羊区、金牛区接壤,南与双流县毗邻,西与崇州市相连,北与都江堰市、郫县相接。全区面积277平方公里,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温江区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更加明显,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与非农业建设的矛盾比较突出。温江区近年来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战略,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围绕建设“天蓝地绿亲水之城”目标,不断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健康产业高地、宜业宜居宜游国际化都市新区提供坚强的生态环境保障和重要战略承载地。2016年温江区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区”“中国农业公园”等荣誉称号,这些是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极大肯定。(一)立足生态优先理念,突出规划引领,凸显生态顶层设计一是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生态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在成都市率先启动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温江区制定了全局性战略规划、各领域专项规划和创意规划,从全局出发,剖析温江区环境、产业、制度等方面优劣势,为适应温江未来环境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制订总体性和长远性战略规划,在《温江生态文明总体规划》、《中国(温江)生态文明特别实验区创建方案》和《成都市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基础上开展各行业领域、行政区域的战略规划;根据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工业、农业、林业、能源、水利、生态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行业领域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评估,积极开展《温江区水系统规划》《温江区绿地系统规划》《成都市温江区排水专项规划》《成都市温江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温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温江区服务业产业倍增发展规划》《温江区生态林业发展规划》《温江区湿地保护规划》《温江区水利建设规划》《温江区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温江区流域治理综合规划》《温江区环境保护规划》《温江区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的修编和新编。此外,还打破常规规划,突出新颖性和创造性,对温江区生态文明从环境、产业经济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具有突破性创意规划。通过实施《温江区生态节日包策划方案》《温江区生态奥斯卡盛会策划方案》《生态文化中心策划案》《生态影视基地策划方案》《生态旅游博览会策划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讨会策划案》等创意规划,推进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图1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3.积极落实国家各项生态部署2015年被环境保护部纳入城市生态资产价值评估四个试点单位之一,已形成初步成果;2016年10月率先完成城市生态价值评估;2013年入选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2015年按照《成都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推进试点工作,2017年6月成都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评估验收顺利通过并获得验收专家组肯定,“成都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理念先进、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成效卓著,实现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总体目标”。(二)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探索社会共治模式一是创新协同工作机制,形成了分层管理、相互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并定期召开推进和协调会,紧扣目标倒排进度,强化全区各级各部门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所有创先评优均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快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实现综合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一体化、环境监管可视化、绩效评估规范化、环境决策科学化。探索建立“环保管家”机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新举措,提高污染治理专业化水平和治理效果,推动全区环境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探索建立24小时全天候环保监管机制,加强与经信、城管、公安等部门的联动配合,切实增强环境执法的刚性和震慑力。二是坚持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绿色考核”,出台了《成都市温江区部门、镇街主要领导干部离任生态指标审计工作制度》,编制了《温江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全面推行总河长领导下的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管理体系,积极探索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考核等制度。构建大生态环保监管联动机制。强力推进新修订的《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认真落实“水十条”“气十条”行动计划,强化部门、镇(街)履职尽责的督促落实,探索建立年度监管评估工作机制。三是探索社会共建共治,推行基层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建立村(社区)环保协管员制度,在全区各镇(街)配备147名专(兼)职网格监督员,实现了环境监管全域覆盖。构建大生态环保监管联动机制,加强与法院、检察、公安等部门的司法联动,增强环保执法和联动控污的执行力。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多元良性投入机制,全区首个PPP服务项目“温江区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已进行竞争性磋商招标。同科研院所、高校、智库等合作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开展战略合作,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高标准编制《中国(温江)生态文明建设特别实验区创建方案》。(三)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风险控制,筑牢生态安全本底一是加大力度整治空气污染。当前颗粒物对温江区空气质量影响较大,是导致温江区大气污染的关键因素,但由于影响可吸入颗粒物因素较多,治理难度也较大。目前正实施蓝天工程,全面开展大气环境整治,成效显著。2016年温江区优良天数为161天,优良率为44.1%,较2015年下降4.8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205天,重污染天数占比为56.2%,较2015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虽然2016年较2015年优良天数占比有一定下降,重污染天数占比有所提升,但是空气中有害污染物SO2等的浓度经过控制处理在持续好转。表12014~2016年温江区空气污染物年均值浓度变化情况单位:μg/m3,%污染物SO2NO2PM10PM2.5O3CO2014年2736113791432.12015年2533109781822.22016年1833122761031.22016年较2015年变化-32.03.45.6-7.9-4.5-13.6表12014~2016年温江区空气污染物年均值浓度变化情况二是严格整治水体污染,实施碧水工程,以境内4条主要河流为重点进行全流域综合整治,加大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力度,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和永盛、和盛污水处理站的扩容改造,加快实施城市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地表水质量稳定向好,地表水水质经断面监测为Ⅲ类水质,境内主要河流金马河、江安河和杨柳河地表水环境质量属良好,无明显污染情况(见表2)。表22015~2016年温江区地表水水质类别单位:%年份Ⅰ-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2015010000020160100000表22015~2016年温江区地表水水质类别三是生态系统保护有力,温江区属于开发历史较长、人类活动较多的平坝区,生物多样性及生物丰富度指数均低于丘陵区、山地区域,但通过大力发展花木产业、实施林业工程建设、城市绿化等措施加强保护生态系统(见表3)。表32011~2015年生态环境指数指标情况年份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EI生态环境状况分级201130.750.664.412.591.859.6良201230.750.664.412.591.859.7良201333.551.164.412.591.859.8良201433.551.164.412.591.959.9良201533.551.164.412.591.959.9良表32011~2015年生态环境指数指标情况四是环境风险防范严格,建立了污染场地环境全过程监管体系,出台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防范的调查、监测、评估、修复等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开展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顿,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和个体户,宣判温江首例污染环境罪;关闭、取缔违法排污企业。2016年温江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为100%,外排量为零。温江区的危险废物主要来源为医院医疗废物和部分工业企业产生的油墨废渣等,危险固体废物全部由指定部门集中处理。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方面,建立起了固废管理档案;无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四)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严守生态红线,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一是率先高标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温江区在2013年被选定为四川省首批开展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区后,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于2016年编制完成《温江区生态红线区划纲要》,成为四川省首个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区(县)。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生态敏感/脆弱区保护红线区”“其他生态保护红线区”共128块生态红线区域,叠加后总面积为21.79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7.8%。同时,按照保护和管理严格程度的不同,温江还将生态红线区域进一步划分为“一类管控区”和“二类管控区”,分类实施差异性的管理措施与环境准入制度。二是加大受保护地区建设力度,建设的天然林、花木生态开发保育区、湖泊湿地保护区、城市林木主题公园,以及“幸福田园”“水立方”等一批区域生态综合体,有效衔接生态公园、金沙湖和鲁家滩湿地等生态项目,保护区面积逐步增大。2016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扩大了生态保护区域范围,扩展了引用水源地、成都环城生态区温江片区之外的水土流失敏感区、重要生态绿地、生态型林盘、重要湿地等保护区域。同时还加快推进万春镇、寿安镇区域生态综合体建设,实施城区中心公园、大区公园、片区公园三级公园绿地体系建设,构建“一环两楔两湖四河”和北部生态旅游区“六湾五林三湿地”的生态格局。此外,2017年7月省政府已批复原则同意温江区金强寿安水厂天师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三是优化完善城乡空间格局,初步构建了生态田园与现代城市和谐共融的新型城乡形态。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基础承载功能,推动城市功能有机更新,实施“生态细胞”工程,加快生态社区建设、生态综合体建设、小城市(特色镇)建设、小组微生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总纲,制定完善了城市空间的立体规划,蓝道、绿地、开敞空间等系统规划,构建了完备的生态保护规划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划定“城市三线”(绿线、蓝线、紫线),合理布局城市“三生空间”(生活、生产、生态),从严控制“三旁”(路旁、河旁、房旁)空间距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完善都市新区功能体系,构建“一心两轴多板块”的空间格局。按照国际化都市新区建设要求,温江区将深入实施城建攻坚行动,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基础承载功能,努力打造成都都市核心区的重要组团和西向枢纽城市。2016年实施6个棚户区、24个城中村、60个老旧院落改造,完成红桥片区、城南片区小街区规制。加快小城市(特色镇)建设,实施小组微生项目4个,建成省级“四好”新村80%以上。(五)生态经济态势良好,生态旅游相融,特色花木发展有序一是现代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全面推行“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三产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都市农业为基础的现代生态绿色产业体系。2016年“中国-瑞士低碳城市”项目之中瑞(成都)低碳生物医学产业园示范项目在温江区揭牌。循环产业稳步发展,建立“养殖-有机生物肥-花卉”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切实提高秸秆、畜禽粪污处理综合利用率(见图2)。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也在逐步下降,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不断提高(见表4)。图22015~2016年温江区产业循环发展状况表42015~2016年资源节约与利用情况年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万元/亩)20150.30151.088020160.28847.3785表42015~2016年资源节约与利用情况二是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确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全域景区化开发,以功能多元拓展为重点,强化“精品”概念,加快推进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协调发展。确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全域景区化开发,以功能多元拓展为重点,强化“精品”概念,加快推进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协调发展,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园区、基地和项目。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幸福田园成功创建4A级景区,荣获四川省旅游强区、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鱼凫原乡”中国农业公园、中国美丽新村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等称号。2016年全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亿元,是2011年的6.2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就业人数近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5%,技能培训面达到90%以上。三是打造“温江花木”优质品牌,优化产业结构,做长、做粗、做精产业链条,深入推进花木(园艺)产业研发、交易、信息“三中心”建设,打造立足四川、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现代化花木集散中心。2016年温江花木首次搭乘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出口到欧洲,开启了全国花卉苗木通过蓉欧铁路出口欧洲的先河,并且截至2017年初,温江区花木的出口额就已达1280万元;启动成都市温江区“中国绿色(园艺)产业跨境交易平台”战略,以“蓉欧+”、跨境电商为媒介,以“一带一路”和“蓉欧+”为纽带,开启西南地区园艺产业发展繁荣的新格局。(六)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工作生活绿色化,生态文化日趋繁荣一是城乡环境治理有效。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在农村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长效处理模式,城乡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加快完善环保设施建设,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站和配套管网,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5.6万吨。固化推行“全时全域”环卫模式,建立量化管理标准体系。依托20万亩的花木资源,全面启动城市植绿、绿道建设,打造“两带、两横、三纵、多节点”的景观生态,建设1499.5公顷天然林、花木生态开发保育区,以及湖泊湿地保护区,建成绿道200公里,绿化面积达1718.78公顷,平原绿化率达90%以上。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处理实现全覆盖,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全域温江的理念建设城乡排水体系,建成了遍布城区、工业园区、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处理站及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同步推进,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为15.6吨,污水收集处理率为87%以上。实施90个村(社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形成全时全域温江环卫模式,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市前列。二是绿色出行体系基本建立,优化公交线网,增加清洁能源车辆,实行公交延时服务,推行公交智能化建设及发展共享单车,加快“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的快速公交转换系统建设,发展“步行+公交”“自行车+地铁”的慢行交通体系,倡导市民“绿色、低碳、环保”出行。2016年建成东坡路西五段(光华8线)、柳金路等一批交通项目,第二绕城高速万春出入口、成温邛高速温江北出入口(一期)开通运营,修建市政道路20条,打通温郫大道等断头路6条,新改建村道101.8公里。万春客运站投入运营,新投入公交车346辆,新开行和优化公交线路29条。三是生态文化日趋繁荣,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见图3),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公众参与能力,居民已基本形成节水、节电、节气等生活习惯。培育和引导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基本形成全社会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四是资源节约已见成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提升行政效能节约行政成本,2015年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2015年完成157类事项办事流程再造,全区受理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按时办结率达100%;2016年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工作部门由26个减至23个。固化推行“全时全域”环卫模式,建立量化管理标准体系,2015年完成12个镇级村再生资源回收站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图3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知晓度图4公众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五是绿色消费逐渐形成,绿色消费意识逐渐树立并转化为行为自觉,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引导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人们注重保护自然,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绿色产品消费,扩大绿色消费市场。推广无公害及有机、绿色食品。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办公,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大力推动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开展全社会反对浪费行动,反对过度包装、过度消费等行为,有效遏制奢侈浪费。三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挑战长期以来,温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初步构建了科学的生态环保规划体系、生态产业支撑体系、生态环境安全体系、生态城乡人居体系,狠抓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和难点,有效突破生态治理薄弱环节,生态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以及成都市“西控”“中优”发展战略要求下,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推行工作还存在如下不足。1.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基于目前发展情况,温江空气环境基础相对薄弱,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温江生态环境容量扩充有待加强,经济发展和生态压力呈现部分失衡,重大项目环境制约大,生态压力大。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还有待挖掘,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水土保持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亟须相应的改革创新提高其环境容纳能力。2.生态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仍显得不足生态建设显得单一,特别是如何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医药项目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含量,加大环保技术的投入,强化医药城等重点园区的生态约束。进一步淘汰落实产能、关闭污染中小企业的实施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3.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机制体制还须完善环境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在一些环节存在一定的管理“真空区”;环境监管主体责任落实有待进一步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各级部门仍然将生态建设作为环保局一家事情,各个部门的合力尚未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职责亟须细化明确。4.居民生态意识有待增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但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及“从众心理”的影响,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相对还比较滞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活垃圾乱丢乱放现象还存在,因此,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使其切实落实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确保居民生态意识常态化。政策在引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通过对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剖麻雀式观察,四川应充分挖掘并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找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动能,走生态、生产、生活进一步和谐共融发展的道路,实行如下路径选择。1.要打破旧有路径依赖,助推生态经济提质增效以温江区为例,以区域生态本底及发展基础为依据,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坚持“创新引领、高端突破、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新型工业为支撑,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其一,以低碳、高附加值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如依托温江生态优势资源发展现代高层次服务业,全力推进总部经济、高端医疗、现代商贸、文创旅游、健康服务业等的融合发展。其二,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国际化卫星城定位和建设“三医融合产业之城”目标,以坚持“巩固优势支柱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低碳产业”为发展导向,向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形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巩固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地位,捕捉新兴增长点,培育和壮大高附加值新兴低碳产业。其三,加快发展都市现代生态农业。不断延伸现代农业发展内涵,改变原有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向精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建成宜业宜游宜居国际化卫星城的生态屏障和大成都的休闲乐园,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样板。2.要突破原有体系弊端,突破发展“新瓶颈”,形成“生态立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其一,深度融合经济发展,有效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经济发展中,以生态促经济,有效打破区域生态环境容量瓶颈;其二,强化生态建设组织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有效明确任务分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着力形成党委组织领导、政府具体实施、部门各司其职的项目发展格局。其三,完善生态发展运行机制。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跨部门环保协调机制,统筹实现全覆盖管理;不断优化配置环境保护监管力量,积极动员全民参与,明确落实企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保事务,积极举报、监督环境违法行为。鼓励公众对改进政府部门环保工作积极表达建议,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应广泛听取公众意见。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事业参与、全民监督的良性发展体系。3.要聚力创新驱动改革,形成区域生态发展新动能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以打造生态经济升级版为目标,以生态产业集聚化、特色化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为主要手段,以“提升-组合-引进-创新”为主要方式推动温江产业全面升级,构建集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于一体的战略性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其一,不断完善创新驱动顶层设计,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始终保持政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深化创新创业,实施“头雁计划”“瞪羚计划”“雏鹰计划”,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同时促进现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保持温江经济跨越发展。其二,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在加速推动生态产业转型发展阶段,积极谋划高等院校、高端企业、高级人才、创新平台等“三高一平台”的创新资源集聚,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如温江区可以选择与海峡两岸科技园、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生态环保科技企业等科研机构探索建立生态科技联盟,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科技成果转化区;推进新经济平台等载体建设,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债权融资,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鱼凫英才”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打造“创业天府·圆梦温江”双创品牌,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探索创新PPP、BOT等资金运作方式,建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以政府为主导,鼓励企业、个人等投资主体进入,盘活资金市场,创造更具潜力的温江生态建设投融资模式。其三,加快完善科技服务链条,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以高校为创新服务的智核,加快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咨询、法律等综合创新服务平台建设。4.要立足提升宜居品质,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推手,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