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历史、现状与对策_第1页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历史、现状与对策_第2页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历史、现状与对策_第3页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历史、现状与对策_第4页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历史、现状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历史、现状与对策

本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历史进程;第二部分总结分析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面对的困难;第三部分,面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现状及国际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一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历史(一)1920~1949年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电影初兴,不断有民族资本投入制片业中,有力地推动了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1922~1926年间,包括香港、台湾在内,全国一共摄制各类影片近三百部。前两年每年生产十来部,而1926年竟达一百二三十部。电影创作生产呈上升的趋势,出现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1]然而,由于受到影院数量的制约,出现了拍摄完成的影片无法进入影院的尴尬局面。“到1926年为止,中国影业中心上海才有影院18座。”[2]“直到1928年前后,北京的电影院也不过11家,其中较具规模的只有真光、平安、开明三家;同样,天津、济南影院数量也很少,济南只有三家,其他诸如青岛、杭州、苏州、常熟、南京等地的影院规模都无法与上海比。”[3]面对拥有影片资源却没有放映渠道的窘境,在国际市场谋求发展,便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的出路之一。1923年由任彭年导演、商务印书馆影片部摄制的古装片《莲花落》开启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历史。一位中国商人携此片前往菲律宾等地,受到当地华侨的好评,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益,后来这位南洋商人又亲赴上海购买影片拷贝发行至美国。这一时期,由于中国连年内战,加之影院的发展跟不上制片业的发展,以及当时南洋有大量华侨等原因,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发行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及地区,也有少数影片在英、法、美等欧美国家和地区上映。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虽然早期中国电影很难进入欧美电影市场,但还是有少量影片流向了海外。“1928年,由民新公司出品、侯曜编导的影片《西厢记》在法国公映,次年移到伦敦爱文利戏院上映,被认为是最早在西方公开放映的中国电影。”[4]1929年,由上海影戏公司出品、但杜宇导演的无声影片《盘丝洞》(1927)曾在挪威等北欧国家上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极具电影史研究价值的影片由于战乱在我国并未得以保存,201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获知,挪威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时长60分钟的中国古老影片拷贝残本,经两馆反复比对鉴定,确认其为中国珍宝影片《盘丝洞》。2014年4月,在挪威国家图书馆的热情支持下,此片复制拷贝和修复数字母版已重返中国,收存于中国电影资料馆。而同样在我国失传的侯曜导演的《海角诗人》一片的残片则是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发现的。在国外公映的影片,有的是因为影片本身在国内反响强烈而引起南洋片商的青睐,如《孤儿救祖记》;有的是由于制片公司在海外享有良好的口碑,片商较早就关注了他们投拍的影片,如“天一”拍摄的影片《梁祝》和《白蛇传》。为了迎合南洋华侨的观影趣味,影片的类型除了古装神怪片和侦探片以外,也有梅兰芳的《春香闹学》和周信芳的《琵琶记》等戏曲纪录片,以及根据弹词小说改编而成的《珍珠塔》、《三笑》等。20世纪20年代末期,国际和国内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辱华影片,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强烈抵制。人们在呼吁控制外国进口影片的同时,也呼吁对在海外上映的中国影片进行严格控制,以避免诋毁中国形象的影片流到国际上。1932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国产影片应鼓励其制造者之标准》,首要一条为“表现中华民族之尊严者,激励民族意识者,发扬中国历史的光荣者,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者,表演中国国民刻苦耐劳精神、和平中正之精神者”[5]。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民政府通过选送国产影片参加国际影展等方式进行电影的国际宣传,其中包括1933年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电影片比赛会”,1935年在苏联举办的“国际电影展览会”,以及“农村电影国际竞赛会”等。其中,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渔光曲》(1934)获得了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这是中国影片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对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在1938至1940年3年间,仅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海外就发行了183个拷贝,共有18部影片在全球92个城市放映过。”[6]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战事的深入,“国防电影”成为战时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电影的国际传播角色也发生了逐步的转变。夏衍在《中国电影到海外去》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积极地争取主动,自由地在中国摄制专为输出的影片,并且衷心地欢迎欧美制片家的合作和援助”[7]。在此期间,《貂蝉》(“新华”出品)和抗战影片《热血忠魂》在美上映,尤其是后者展示了中国军人尽忠报国的伟大精神。1939年1月10日,《新华日报》刊发的施焰《关于“电影出国”》一文提出:“电影是对外宣传强而有力的一种武器。我们目前迫切需要产生大量的关于抗战的影片,运到国外去放映,来介绍我们英勇抗战的意义与真相,暴露敌人的兽行,同时针对着敌人的反宣传作有力的驳斥和打击。”[8]从《民国时期官营电影发展史》中列出的《中制出品国外发行一览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期,以抗日为主题的影片发行到英国、新加坡、缅甸、法国、美国、荷兰、泰国等国。同时,还向苏联、瑞士、缅甸和德国等国赠送了相关影片。总体而言,自中国电影诞生至1949年的四十多年间,尽管战争等因素对电影海外推广构成了不利影响,但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领域还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部分影片还引起世界的关注,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1949~1976年新中国的建立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在1949~1966年这十七年间,在国际上传播的中国影片在题材、类型、传播渠道、职能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1.政策支持195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产影片输出暂行办法》,在税收和外汇结算等多个方面给予影片输出以优惠政策,以鼓励影片的国际传播。1951年初,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对电影宣传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成立,并设立专门的处室负责电影的输入与输出。2.影片内容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人民电影”。在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局势下,“十七年”影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我国革命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宣传我国人民革命的精神面貌”[9]。《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万水千山》、《红色娘子军》、《董存瑞》、《白毛女》等影片得到了亚、非、拉美国家观众的欢迎,尤其以《上甘岭》、《战上海》和《海鹰》等反美题材的影片最受欢迎。走向国际的影片包括故事片、舞台艺术片、纪录片、美术片、科教片、风光片等。3.传播特点“十七年”影片的国际传播基本上都局限在社会主义阵营内,尤其是在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进行,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参加电影节展映或影片推广活动较少。即便输出影片,也不以票房收益为最终目的。随着国际反帝斗争的推进和亚非拉人民革命运动的高涨,我国外交地位不断提高,电影的对外交流也日渐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年输出“各种影片158部,争取到50多个国家”进行了展映。截至1966年,中国“共向84个国家和地区商业输出长短片1231个节目,7770部次”[10]。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主要以文化交流为主,发挥电影“铁盒大使”的作用,影片的商业属性淡化,处于从属地位。4.传播渠道从1950年起,我国正式开始影片的对外商业输出,当年向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七国输出了《中华儿女》、《赵一曼》、《白毛女》和《光芒万丈》等十部长短影片。此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陆续在捷克、埃及、印度尼西亚、印度、古巴、阿尔及利亚等国设立驻外代表处或常驻代表,从事面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影片输出业务。参加国际电影节,并在国际上举办中国电影周,是“十七年”影片国际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1950~1966年,中国电影多次出现在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包括《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等28部影片在电影节中获奖,在第二届亚非电影节、第四届国际非洲电影节、印尼第三届亚非电影节、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第一届科教片电影节、大马士革第三届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第五届加拿大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澳大利亚第十三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电影节中也均有斩获。参展影片类型既有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也有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传记片《聂耳》,动画片《大闹天宫》,可谓品种多样,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神笔》等动画片屡屡在国际影展中获奖,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学派”。综上所述,“十七年”期间的中国电影在国际的传播以政府行为为主,影片主题较为单一,没有通过营销推广获得商业回报,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较小,仅在政治宣传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十七年”时期生产的影片被封存,整个国家的电影国际交流与传播处于全面停滞状态。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只向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和罗马尼亚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输出一部分“样板戏”影片。驻外代表处和常驻代表也被悉数撤回。这十年间,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遭受重创。(三)1977年~200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禁的影片得以平反,《红旗谱》、《平原游击队》、《上甘岭》、《南征北战》、《烈火中永生》等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影片重返影院,引发了观众的观影热潮。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政治、文化环境给电影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西方文艺理论的涌入丰富了国产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而批判历史、反思人性等主题更成为此时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吴永刚和吴贻弓执导的《巴山夜雨》,谢晋导演执导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79年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中国电影公司”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重新恢复原名,并经文化部批准,中影公司输出输入部正式改称中国电影输入输出公司,[11]国产影片的国际推广和外国影片的引进交流活动得以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得以重启,大量新老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进行展映。例如,《马路天使》(1937)和《三毛流浪记》(1949)两部影片曾在1981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放映。1982年,由岑范执导的《阿Q正传》(1981)第一次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参赛。“1983年,美术长片《大闹天宫》(1961)在法国巴黎12家电影院上映长达一个多月。历史题材影片《西安事变》(1981)在香港连映21天,受到港澳同胞的热烈欢迎。”[12]1983年12月,谢晋导演前往法国南特参加三大洲电影节,1985年4月赴美参加“谢晋电影回顾展”,这是美国首次举办中国大陆导演的个人展映。[13]如果说“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在新时期的最初脚步,是从电影节获奖和亚洲国家的合作开始的”[14],那么1984年以后,以陈凯歌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横空出世,则开启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在国际A级电影节的获奖时代。陈凯歌执导的影片《黄土地》(1984)先后获得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银豹奖、伦敦电影节萨特奖兰杯奖、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等多项国际大奖。1987年,陈凯歌的另一部作品《大阅兵》(1986)获得第1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同年,由吴天明导演、张艺谋主演的《老井》(1986)荣获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和评委会特别奖。1988年2月,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1987)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最高荣誉,也是亚洲电影第一次在该电影节荣获大奖。[15]此后《红高粱》又陆续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可谓风光无限。自此,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进入一个高潮期,先后出现了《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霸王别姬》(1993)等优秀作品。对中国电影而言,西方媒体最先认识的就是第五代导演和他们的影片,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电影时,还说“中国电影从第五代开始”[16]。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王小帅、娄烨、张元、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他们作品中的青春眷恋和城市空间与第五代电影历史情怀和乡土影像构成主体对照:第五代选择的是历史的边缘,第六代选择的是现实的边缘;第五代破坏了意识形态神话,第六代破坏了集体神话;第五代呈现农业中国,第六代呈现城市中国;第五代是集体启蒙叙事,第六代是个人自由叙事。”[17]无论是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还是张元的《北京杂种》等影片都体现着“第六代”的反叛姿态。虽然创作风格迥异,但第六代导演延续了第五代导演通过国际电影节获奖走向国际的传播方式。与第五代导演不同的是,第六代导演的拍摄资金多来自海外或民间资本,没有纳入当时的国内电影生产体制,因此也导致多部影片成为“禁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欧美学术界也逐渐认识到中国电影的重要性,关于中国电影的课程开始出现在西方的学院中,更有中国学者应邀赴美开课,这些都为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总体而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整装再出发的中国电影以崭新的面貌和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并在国际影坛引起关注。自1993年中国启动电影体制改革后,电影对外传播的功能也从“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向商业化的市场推广过渡。(四)2001年至今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举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被国际传播与国际传播成为电影业急需适应、把握的关键性问题。自21世纪初起,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趋扩大。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化结构逐渐形成并不断优化。虽然曾有研究学者认为“中国片在美国绝不可能到达主流市场”[18],但很快张艺谋就以转型之作《英雄》(2002)成功打入美国主流市场,并连续两周蝉联票房冠军,总票房达到3525万美元,而影片的出品方也从米拉麦克斯公司获得了2100万美元的发行版权收入,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英雄》的商业化海外推广不仅收获了票房和口碑,同时也改写了中国电影对外输出的历史。从2003年开始,《十面埋伏》(2004)、《无极》(2005)、《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等影片均在国际市场获得过亿元人民币的票房。2006年6月,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改制为股份制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简称“海推公司”,致力于通过组织中国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电影周等多种传播方式,促进国产影片的国际推广和文化交流工作。根据“海推公司”的统计,“2002~2008年,国产影片共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市场取得一百多亿元的销售收入”[19]。但由于文化差异、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很多投资不菲的商业大片在推向国际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遭受票房惨败。2006年冯小刚执导的《夜宴》,2008年吴宇森导演的《赤壁》,2010年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冯小刚执导的《非诚勿扰2》,2012年徐峥执导的《人在囧途之泰囧》,以及张艺谋斥资一亿美元打造的《金陵十三钗》等影片,虽然从创作到宣传都延续了国际路线,国际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在文化生产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将民族文化资源转为世界观众乐于接受的现代娱乐产品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2013年,我国共有45部影片(247部次)销往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超过14.14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33%。同时,我国还在境外48个国家及地区举办了113次电影节展活动,展映中国影片951部次。电影频道在非洲十多个国家落地开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俄罗斯文化部分别互办了高规格的电影节活动,并获得圆满成功。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领域还有三种方式值得称道。1.跨国合作与海外并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了加速中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海外并购成为中国电影企业提高竞争力和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从2011年开始,华谊兄弟国际有限公司与美国传奇娱乐联合成立制片公司“传奇东方”,后又与博纳影业集团在美国洛杉矶宣布共同参股北美华狮电影发行公司。万达集团通过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院线公司;上海东方传媒等三家企业通过与梦工厂动画公司合资组建东方梦工厂;小马奔腾公司与美国数字王国签约合作项目落户北京。这些跨国合作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搭建了有利的平台和更为便捷的渠道。2.“经典电影”国际展映2006~2013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以其独特的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成员的身份,利用其馆藏的经典电影和修复影片,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以色列、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共举办或送影片参加了30多次中国经典电影展映。在这些展映期间,中国电影资料馆多次派出研究学者赴参展国,积极向国外观众介绍中国电影。201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承办了第68届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北京年会,4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中国电影资料馆利用大会发言和珍宝级世界动画电影展映之机向电影收藏利用机构展示了中国动画电影历史与经典作品。北京年会后,利用世界电影资料馆这一平台进行的中国经典影片展映活动明显增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6月5日至8月11日,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两岸电影资料馆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IFF)组委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百年电影展在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隆重举行,共有80余部中国经典电影,分为“黄金时代”、“新中国”、“新浪潮”、“新趋势”等系列主题展映,加拿大主流媒体都予以报道。而数字储存和数字修复为这些展映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海外展映更青睐数字化修复的经典影片,并逐步过渡到使用数字母版放映,其中经典修复影片使用62部次。3.在“请进来”的平台上拓宽国际传播通道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电影“走出去”,“请进来”成为拓宽中国电影国际交流渠道不可或缺的手段。从1996年开始,经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中影”公司举办一年一度的“北京放映”,活动每年邀请数十部优秀国产影片参展,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典、南非、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片商和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前来选购和选看中国影片,且每年都有一定的成交额。目前,“北京放映”已成为中国电影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除此之外,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吸引了大批海外片商的目光,2012年、2013年、2014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交易市场签约项目额分别达到52.73亿元、87.31亿元,105.21亿元。“请进来”也成为中外达成合拍意向与协议的重要途径,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中影股份公司、大盛国际投资等分别与美国派拉蒙公司等签署了合作拍片协议。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改革的历练中保持了连续十年的高速增长,到2013年,其在本土市场中的独特表现和在艺术创作上的崛起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世界电影人的目光。在本土市场上表现方面,2013年全球电影总票房达359亿美元,较2012年上升4%,其中,中国贡献了36亿美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58.65%),增幅26%,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美国之外的年度总票房超过30亿美元的国家。在艺术创作方面,在201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白日焰火》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熊奖,影片男主角廖凡获得了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推拿》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摄影),这是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第一次集中获奖。无疑,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通道正在加速打开。二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短板何在?尽管我国电影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绩,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也不乏建树,但在国际电影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还很小,国际竞争力还很弱,没有形成中国电影的品牌优势。这样的表现与影响力还远远达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求,与世界电影第二大生产国和占全球票房10%的地位并不相称。从图1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在海外的票房及销售收入不但总额较低,而且并未呈持续增长态势。图12010~2013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与销售收入那么,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短板究竟在哪里呢?(一)文化认同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电影作品时时处处表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而文化差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让那些热爱文化交流的外国人着迷,也会把那些普通观众拒之千里之外。《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的票房佳绩充分证明,中国影片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具有相当大的潜力。2013年,由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不仅在亚洲地区好评如潮,甚至还发行了美国版。然而,《大腕》、《人再囧途之泰囧》、《让子弹飞》等在国内叫好的影片,在海外推广时却遭遇窘境。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和”为美的价值观念等,构成了一种特有的“中国文化符号”,生存成长于另一个国家、地区文化圈中的观众可能会偶然尝天下先,但长期趋之若鹜是完全不现实的。(二)国际表达与本土化色彩并非相互依存关系中国电影在国内市场的迅速成长与其中国式表达有重大关系。所谓中国式表达不单单指中国生活故事、中国风格、中国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中国市场营销策略、中国电影环境以及大多数作品挥之不去的国家时代烙印等。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强烈的本土化色彩是国产电影在国内市场上战胜好莱坞大片的法宝,而在国际传播中却必然造成越来越远离西方人观赏视线的结果,这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文化地位也是相互适应的。而走向世界既要在内容上融汇中国文化,又要在形式上去中国化,实现国际表达。(三)境外生活体验是海外传播必备的实践条件在中国影视业中,从创作者到制片人,鲜有长期国外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从业人员,他们更多的是从国外电影学习国外电影。而从事国际传播的工作者更几乎没有融入过海外国家和地区主流文化生活的经历。无论哪个层面,我们对传播对象国观众观影习惯、文化推广路径和商业运营规则还不够熟悉,这样的“走出去”工作必然具有某种“一厢情愿”的色彩。(四)语言是观众观影的最大障碍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普通观众并不习惯通过字幕观看电影。但目前中国电影完全靠制作外文字幕来解决语言障碍问题,而在北美好莱坞影片有绝对优势的商业院线中,观众更多的是为娱乐而来,让他们选择一部需要通过字幕来欣赏的电影的概率极低。三对策与建议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又强调要更好地推进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这些讲话中有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做到“融通中外”,这也是中国电影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对象国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特性,讲好中国故事任何文化样态的存在都不是无本之源,尤其与其政治经济地位不可分割。时下,中国经济总量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二,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人均GDP还较为落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为我国赢得了国际声誉,但在世界版图上中国文化并不能为全世界所认同。这样的地位决定了我们首先要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为之选择或摄制相应的电影作品。其次,要了解对象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人文环境。各个国家发展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环境,院线与校园、艺术机构影院、政府与政界、民间与公共组织、城市与社区都可能成为文化传播的区域,这些区域在每个国家发挥效益的程度各不相同,选准文化活动区域可能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可能成为自娱自乐。(二)要使用“他们”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产业化程度还不够健全,尚不能完全适应西方电影市场的需要,要想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国门,必须要把握国际电影市场和非本土电影传播规律。具体措施如下。1.拓宽中国影片的海外放映和发行渠道加快海外电影传播机构的建立。在北京,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德国有歌德学院、法国有法语联盟、韩国有韩国文化中心,作为各自国家的文化传播机构,这些机构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不遗余力地推广包括电影在内的本国文化。反观中国在海外设立的文化传播机构,还远未发挥应有的职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各种途径,将其打造成中国电影长期且稳固的推广渠道。通过国家资助,与版权方达成共识,为优秀的国产影片提供翻译,使语言不再成为阻碍文化交流的壁垒。此举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影片的海外推广,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驻外文化机构的片源。近年来,华谊兄弟和博纳影业等国内民营企业为扩展各自的电影产业链,抢占电影院线这一重要的终端市场,采取海外并购或合资等方式,谋求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回报。由此,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发行推广,不再局限于由海外片商主导的选择性购买影片放映权的被动输出方式,而是转为“以我为主”,集制作、发行、放映合一的主动输出模式。2012年万达集团斥资31亿美元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美国AMC院线有银幕5000余块,收购AMC意味着万达院线成功地建立了从影视制片、发行公司,到国内和国际电影院线的自上而下的完整产业链。对北美电影市场具备一定的掌控力也许并不意味着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开中国电影在北美地区的营销渠道,但是为万达自身投拍的影片安排更多的放映场次变得实际可行。2.推动多国和跨地区的电影合拍市场发展加大与海外的合作力度是获得海外市场最为容易、有效的方法之一。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和好莱坞明星蒂姆·罗宾斯参演了冯小刚导演的影片《一九四二》;由中韩明星章子怡和张东健主演的影片《危险关系》由韩国的许秦豪担任导演;中国女星许晴参演了中美合拍片《环形使者》;中国新原野娱乐传媒公司参与好莱坞影片《云图》的投资;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邀请了好莱坞男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娄烨在拍摄《浮城谜事》时,获得了法国制片方的资金支持,以上案例均有力地说明,合拍已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一大趋势。根据“海推公司”的统计,2004~2012年合拍片在海外销售的总量一直持续增长,国内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借船出海”,以合作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本和更为便利的海外推广渠道。当下,几乎每一部国产商业大片都有国际团队的加盟,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获益不少。3.进一步发挥公共外交优势,配合国家领导人高层互访,认真策划并推动落实走出去工程重点项目积极开展双边务实合作,深入参与国际组织多边活动。充分发挥驻外使馆文化机构、文化中心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映活动宣传推广中国文化。在戛纳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以及美国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市场设立展台,创造性地举办中国电影展映活动。4.增进与各大国际电影节的交流各大国际电影节,既是电影艺术的盛宴,又是各国进行电影交流、交易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1949~2013年,有近百部国产影片在A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增进与国际电影节的交流与合作,选送富有本土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高质量影片参加电影节,增加中国导演和演员的曝光率和出镜率,有益于扩大中国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积极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或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不必走出家门,就可以向海外片商推荐本国影片。5.高度重视利用新兴媒体“走出去”据英国娱乐业零售协会最新数据,2013年英国数字视频增长40.2%,达到6.214英镑(约合人民币62.27亿元),其中苹果公司的iTunes、奈飞(Netflix)以及爱电影(LOVEFilm)成为三大主要驱动力。2014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已经与英国电影协会签订了英格兰地区中国经典电影视频点播协议。要发挥新媒体天然落地优势,有效拓展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空间。6.加大对数字化修护工程的支持力度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影的创作、保存和推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35毫米胶片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数字影片使海外推广变得更为安全便捷,同时也大大地节省了制作成本和运输成本。高昂的胶片复制费和运输支出曾是困扰中国影片走出国门的一大难题。而现在,在中国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数字化修护工程使早期的经典影片开始穿上整洁、漂亮的“外衣”,轻松地走出国门,获得了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等数十个国家的赞誉,继续加大这一工作力度意义重大。7.加大“请进来”的力度,为外国影片在国内放映提供便利通道加强“请进来”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电影是大银幕上的艺术,同样的影片,在大银幕观看和在显示器上看下载的版本或者DVD光盘,得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应加强以学术观摩、电影回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