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_第1页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_第2页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_第3页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_第4页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一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材料二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请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Xing)势的发展。

第一页,共四十页。第十八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Fang)潮流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高三历史备课组第二页,共四十页。考纲考情分析和要求维新思想这是高频考点,2011年北京、天津、安徽文综,江苏单科均有考查,2010年北京、福建、课标全国文综及江苏单科均有考查,2012年、2013年全国卷均有考查,备考时要关注:①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表现;②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活动;③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实践及影响。第一讲从“师夷(Yi)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三页,共四十页。课本基础(Chu)知识第四页,共四十页。知识点一

“师夷长技”1.“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君臣闭目塞听,对西方国家情况一无所知。(2)表现(Xian)①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影响: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梳理课本查漏补缺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五页,共四十页。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2)代表:奕、曾国藩(Fan)、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3)主张:“中体西用”,“自强”“求富”。(4)活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地主阶级洋务派梳理课本查漏补缺第六页,共四十页。知识点二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六七十年代)(1)背景:洋务运(Yun)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梳理课本查漏补缺第七页,共四十页。2.维新变法思想(九十年代)(1)背景:(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Li)论基础;撰写《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③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3)实践:发动戊戌变法。(4)地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甲午战争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典例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梳理课本查漏补缺[答案]

D第八页,共四十页。互动探究核心突破导(Dao)与练第九页,共四十页。【互(Hu)动探究】1

根据所学归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1)从动因看:(2)从趋势看:(3)从方式看:(4)从主体看:(5)从目的看:(6)从结果及作用看: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以失败告终,但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互动探究核心突破导与练从被动走向主动学习。不断深入,表及里。向西方学习。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主要是挽救危亡。第十页,共四十页。典例

(2011年安徽文综)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Ying)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答案]

C互动探究核心突破导与练第十一页,共四十页。互动探究核心突破导与(Yu)练【互动探究】2根据所学从背景方面分析19世纪60至90年代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结果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将侵略的重点放在亚洲大陆,特别是90年代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19世纪中叶在中日两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就整个国家而言,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远远落后于日本。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对待外来文化方面:政治体制:日本是幕藩体制国家,每个藩国有很强的独立性;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没有任何的势力可以与君主对抗。这样,在出现反政府现象的时候,日本比中国更容易“改朝换代”并很快实现“改朝换代”。文化传统和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中国的封建文化已经存在2000多年,不可能一下子就将其放下,这不免在学习西方文化中产生了很大的负担;日本则与中国正好相反,他们能够无顾虑的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来发展自己。根本原因第十二页,共四十页。典例.日本福泽谕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Kan)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展的活动应该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答案:C第十三页,共四十页。关注新史观高(Gao)考典例分析从文明史观看东西方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文化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近代史上,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中国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西方文化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逐步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当今社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依旧存在巨大的差异,要避免文化或文明的冲突最重要的莫过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从这一视角命题立意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第十四页,共四十页。典例(2012·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Cong)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第十五页,共四十页。【解析】思路提示:(1)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冲击”)后,中国人学西方(“反应”)的层次性(器物——技术——制度——思想)着手回答。(2)若“反对”。则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3)若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Mian)。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第十六页,共四十页。小(Xiao)结自鸦片战争以来到19世纪末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人,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第十七页,共四十页。余时巩固提(Ti)高第十八页,共四十页。1(2013·大纲全国卷)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Zhe)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答案]

D第十九页,共四十页。2

(2013·重庆卷)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Gai)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资政新篇》[答案]

B第二十页,共四十页。3.(2014·全国1卷)

29.1898年(Nian),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遮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页。4.(2014·天津卷)

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Yin)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答案:C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页。5.(2014·浙江卷)

15、清未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Yan)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答案:A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页。6.(2013·天津卷)“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Zu)。”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答案:D第二十四页,共四十页。7.(2012·天津卷)

戊戌变法期间,湖(Hu)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答案:D第二十五页,共四十页。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Shuo)过“以夷变夏”。请回答:(1)材料一中“以夏变夷”反映了统治者何种心态?推测材料一是谁的观点?答案:(1)愚昧无知、狂妄自大;反对学习西学,是典型的地主阶级顽固派观点。第二十六页,共四十页。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Shi),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请回答:(2)材料二中“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这里的“道”“器”分别指什么?(2)道:传统文化,纲常名教;器:器物技术。第二十七页,共四十页。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严复批评:“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讨论。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猎取近似陈言,谓(Wei)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彼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之类的说法,“令人呕哕”。请回答:(3)材料三严复批判的“于古书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是何观点?(3)反对“西学中源说”,属于资产阶级的维新派。第二十八页,共四十页。本讲(Jiang)结束谢谢再见高三历史备课组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二十九页,共四十页。(14年全国2)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Jie)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录A第一章17世纪英国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近代史编》,2011年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第三十页,共四十页。答案示例: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Chu)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第三十一页,共四十页。例如:“冲击——反映”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中国“反映”其“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映”,于是接着第二(Er)次鸦片战争,在第二(Er)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着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第三十二页,共四十页。5.(2014·浙江卷)

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甲图是(Shi)清初男子剃发蓄须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弱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B第三十三页,共四十页。视(Shi)角二新材料·新情境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内讧B.清朝皇帝没有实权C.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D.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答案]

D第三十四页,共四十页。典例2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道:“三十年来之制造(Zao)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制造派”是指(

)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B互动探究核心突破导与练第三十五页,共四十页。合作探究:鸦片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