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总报告_第1页
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总报告_第2页
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总报告_第3页
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总报告_第4页
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总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总报告

2013~2014年是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媒介环境日趋多元和复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新的媒体平台和样态的出现和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步伐加快,为媒介与女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2013~2014年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状况从整体来看,2013~2014年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呈现五大特征:媒体继续通过性别议题设置和性别问题呈现推动立法和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新型性别关系模式和性别观念,丰富性别文化内涵;网络和社交媒体为妇女组织、妇女群体和个人及媒体提供了性别传播的新平台;国内、国际在媒介与女性发展领域互动性增强。(一)媒体继续通过性别议题设置和性别问题呈现推动立法和公共政策媒体作为社会“拟态环境”的构建者,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其议程设置的功能实现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自媒体之间相互设置议程,实现议程互动,并为广大公众设置议题,引导公共舆论,渗透文化生活。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性别议题经常与女性发展和女性权益相关。一些侵犯女性权益的事件进入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后通常能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传统媒体舆论场、网络媒体舆论场、民间舆论场之间交流和互动,最终能共同推进社会舆论进程,促进司法机关等相关部门对侵犯女性权益事件的处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对性别议题的议程设置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女性权益保护的相关知识,推动了整个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推动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性别暴力事件是2013~2014年媒体议程设置中的一大重要内容。性别暴力是性别歧视的突出表现形式。1992年,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第11届会议通过的《第19号一般性建议: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指出,“基于性别的暴力”即“因为女人是女人而对之施加暴力,或女人受害比例特大。它包括施加身体的、心理的或性的伤害或痛苦,威胁施加这类行动,压制和其他剥夺自由行动”;确认基于性别的暴力属于歧视范畴。立法和公共政策是消除性别暴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武器。2013~2014年,我国的反家庭暴力工作最终向法制化进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3年7月,反家庭暴力法被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立法规划,10月,反家暴法立法项目论证正式启动。2014年11月25日~12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推动反家暴立法的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在中国,媒体对“家庭暴力”的观念的传播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1994年“国际家庭年”和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为契机,媒体开始关注“家庭暴力”。媒体报道使“家暴”这一被普遍认为发生在私领域的、属于个人隐私的社会问题“可见”起来,而且通过其议程设置功能,引发公众广泛讨论,引导舆论。此外,媒体为家暴受害者、各反家暴机构或团体搭建了信息、知识及观念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反家暴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出台。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为搜索时间,在百度中搜索到的新闻全文中出现“家庭暴力”的新闻报道约65400篇。2014年9月12日至9月19日每晚20:07,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连续播出系列片《中国反家暴纪事》。该片是中国第一部以反对家庭暴力为内容的大型人文纪录片,旨在以中央电视台这一国家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引导力,促进中国反家暴立法的进程。纪录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天涯论坛一位网民在9月12日当晚看完第一集后马上发了题为“大家看央视12的《中国反家暴纪事》,没想到有那么多女人过得生不如死”的帖子[1],该贴点击次数达到541905次,回贴总计达3177条,网民们就家暴尤其是针对妇女的家暴展开了热烈讨论。2014年11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站发布消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报道。人民网设立专版“反对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其中设立“反家暴工作历史进程”“各地实践探索”“背景资料”“最新消息”等内容版块。《法制日报》发表《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六大看点解析》[2],等等。媒体的议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为意见稿的意见征集做了舆论准备。2013~2014年,中国在取消嫖宿幼女罪这一有悖国家保护妇女儿童基本政策的刑事处罚的进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3年7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3939号建议的答复》中,对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持续3年提出的取消嫖宿幼女罪的建议表示完全赞成。201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意见》第20条规定,以金钱财物等方式引诱幼女与自己发生性关系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幼女被他人强迫卖淫而仍与其发生性关系的,均以强奸罪论处。教育等有关部门也下发了加大对儿童保护的文件。2014年5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全国妇联权益部召开女童保护座谈会,围绕女童保护特别是嫖宿幼女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在这过程中,媒体的议程设置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3年5月13日,《南国都市报》报道“万宁某小学校长带4学生开房一中年男子带另2学生开房”。该报道迅速被网络媒体如中新网、腾讯网及微博转载,转载次数达126次。5月14日,除了更多的传统媒体如《京华时报》《新京报》跟进外,新浪网站新闻中心开设专题,报道类型包括最新消息、视频报道、分析评论、案件回顾、网友热议等多个版块。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纷纷跟进,除了报道事件进展外,各媒体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大量的深度报道。海南校长性侵女童的案件之后,有关儿童性侵问题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更多关注。2013年全年被媒体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件高达125起,平均3天就曝光一起。受害者以8岁到14岁的小学生居多。[3]媒体对儿童受性侵事件的议程设置还引发了社会团体的高度关注。2013年6月1日,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热心公益的女记者共同发起女童保护项目,项目设立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安全基金下,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项目建立后开展了多项活动,如女童保护工作人员已经走进多个地方乡村学校给学生和老师开展防性侵讲座。2014年两会期间,在全国多地开展小学“防性侵一堂课”。发布《2013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2013~2014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披露大量统计数据,数十家媒体报道,数百家网站转载。这些活动都引发了全国性反响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除了性别暴力事件,2013~2014年,就业性别歧视是媒体议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女性在就业市场上遭受不平等对待的现象由来已久。2011年,全国妇联曾对此问题发布报告指出,有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性机会更少”。自201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推出“求职呵,请别把我们挡在门外(就业性别歧视怎么破?)”专栏,关注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的现状。12月5日,《人民日报》推出专栏下篇“单位生育负担是歧视女性首因(就业性别歧视怎么破?·下篇)”。这两篇文章得到了各大报纸(如《中国日报》)、网站(如新华网、网易)广泛转载,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纷纷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例如,12月4日,中国新闻网发布《聚焦就业性别歧视痼疾怎么破户口何时不再是北漂梦》一文,将性别歧视与地域歧视联系起来;12月6日,新华网推出《求职路上,还有多少就业歧视该打破?》一文,探究就业歧视的种种情形,寻找解决就业性别歧视的途径,并在《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寻找法律依据,等等。在媒体的密切关注下,就业性别歧视得到了社会和司法部门的重视。2013年12月18日“中国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调解结案,被告方巨人环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因在招聘时“仅限男性”向原告赔礼道歉,并承诺支付3万元给原告曹菊,作为“关爱女性平等就业反性别歧视专项资金”。曹菊案打开了就业性别歧视进入法律程序的通道。2014年6月,浙江法院首次以判决形式确认河南某女性应届毕业生在应聘时所遭遇的性别歧视,判决杭州市西湖区东方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第一次正式地、以判决的形式确认了招聘中的就业性别歧视,并判决被告予以赔偿。(二)媒体传播新型性别关系模式和性别观念,丰富性别文化内涵媒体不仅再现现实社会中现存和主导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关系模式,还构建并形塑新型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关系模式,丰富性别文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互动中所形成的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这些新观念和模式迅速为受众所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为公众所接受。2013~2014年,“女汉子”和“暖男”这一组词汇在互联网和微信上成为热点话题,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走红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引发有关女性气质、男性气质、对女性和男性的新要求以及两性关系等的种种热议,冲击着人们对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关系模式的认识。从网络媒体流传的“女汉子”种种标准来看,“女汉子”指的是不具备传统的女性生理性别所对应的,如温柔、娇弱、依赖他人等的女性气质,而在性格言行举止方面具有男性气质如强悍、独立的女性。传统媒体对“女汉子”的传播给这一名词增添了更多的新内涵。主流媒体的一些新闻报道塑造的“女汉子”常被描述为职场上的技术标兵与劳动模范。她们具有独立、自主、坚强的积极正面女性力量,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意识。[4]“女汉子”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女性这一群体的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丰富了人们的性别观念。与“女汉子”相似,“暖男”形象在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传播和热议,在无形中为公众构建了另一种男性气质,这种男性气质与传统的威猛强悍和刚强的男性气质无关,更多地贴近传统女性气质中细心、温柔和体贴的特点。2014年7月,新浪博客《暖男》一文爆红整个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创下3天点击量达到500万次的纪录。“暖男”是会关注女性,懂得和理解女性的需要,知道女性需要被心疼和被关注的一种男性[5]。“暖男”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多元的男性气质的期待和需求;另一方面反映当代中国女性对两性关系模式需求的变化。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已高达71.1%。女性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参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一元两性关系模式,女性对男性在情感方面的交流需求越来越多,对相互关爱的两性关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除了“暖男”媒介形象,2013~2014年的亲子互动节目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男性角色的深层思考。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的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开播。央视索福瑞媒介收视率数据显示,节目首播当日,全国网收视率1.1%,收视份额7.67%,城市网收视率1.46%,收视份额6.45%,在同期推出的卫视周五晚综艺节目中胜出,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获得第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带动了中国以父子和父女为主题的亲子互动节目形成一个小高潮,以父子为主题的综艺节目有2013年10月陕西卫视推出亲子节目《好爸爸坏爸爸》,2014年7月浙江卫视推出亲子节目《爸爸回来了》等。这些亲子节目为人们再现了“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模式影响下的传统父亲形象,即忙于事业疏于陪孩子,在家庭亲子教育中缺位的父亲形象。调查显示,幼儿教育中,妈妈的参与程度远远超过了爸爸,有近七成爸爸基本淡出幼儿教育[6]。除此之外,明星父亲的明星效应,使其在节目的“成长”故事中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引发了人们反思自身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以及对男性在家庭教育和亲子教育中的角色的思考。不管是“女汉子”还是“暖男”形象的媒介传播,抑或是家庭亲子教育中的明星父亲角色的广泛传播和热议,媒体和社会在传播性别观念和构建两性关系模式时都应该营造一种鼓励多元性别气质、两性和谐发展、平等参与的氛围。对男性和女性的界定不应该局限在“家庭”与“事业”中,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非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与将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一样,将多元的男性形象在工作领域中释放出来,原有的性别气质文化体系才可能得以改变。[7](三)网络和社交媒体为妇女组织、妇女群体和个人及媒体提供了性别传播的新平台2013~2014年,中国的社交媒体发展迅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7月底,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8]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4亿,微信公众账号总数580万个,每日新增1.5万个。[9]微博、微信与新闻客户端作为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其方便快捷、高度自主、即时互动等特征为妇女组织和整个妇女群体搭建了发声渠道,为女性提供了进入公共领域的途径,提供了更多的传递性别平等观点、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的新平台,为性别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014年2月20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新浪官方微博“女性之声”上线。第一条微博的内容是:“亲们!妇联小美来了,寻找最美家庭,学习看‘家’宝典。把你家的好故事告诉我,我们一起快乐分享。”[10]全国妇联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妇女组织,其微博平台定位很明确,即充分发挥其桥梁和“喉舌”作用,宣传党和政府妇女工作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同时为妇女服务。2014年2月到7月,微博内容主要围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展开,除此之外,有维权内容、性别调查报告分享,也发起过一些微调查。除了全国妇联,16个省级、40个地市级妇联组织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开展工作。除了官方妇女组织,一些非官方的妇女组织和群体也充分利用微博和微信平台,就性别相关话题发表观点,积极传播和倡导促进妇女权利,推动性别平等。如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开设的“女权之声”微博和微信平台,广州性别平等倡导机构新媒体女性的微博平台等,对一些社会事件进行性别视角解读,报道中国草根组织和女权主义者维护女性权益的行动和活动[11]。2013~2014年,这些微博平台在家暴、校园性侵、教育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女性权益、性少数者权益、女德班等热点性别议题中积极发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制造舆论,引发社会反响的作用,对培育和提升整个社会的性别意识,促进公众关注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推动性别平等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外,女性媒体在微博空间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全国妇联直属女性媒体《婚姻与家庭》杂志于2009年8月31日、《中国妇女》杂志于2010年12月15日、全国妇联旗下《中国妇女/法律帮助》杂志于2011年1月23日、全国妇联机关报《中国妇女报》在2011年12月13日,开设了微博平台。在自媒体时代,这些女性媒体的微博平台在很大程度能起到补充和增强“母媒体”的传播效果的作用。从性别传播的角度来看,女性媒体利用微博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性别相关议题的进展,其“微博化的评论方式更容易为公众接受,打破传统新闻评论一贯的严肃风格,逐渐消弭‘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之间的隔阂”[12],能更有效地引导舆论,培养公众的社会性别意识,积极推动性别平等。(四)在媒介与女性发展领域国内和国际互动性增强“媒介与女性”既是媒介传播与社会性别的研究,也是同媒介和女性发展、性别平等息息相关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题,不仅需要在研究层面展开国内国际合作,而且要在实践层面开展互动与合作。毕竟媒介与女性发展、性别平等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媒体、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酌情同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构合作……通过媒体宣传,促进平等分担家庭责任,在宣传中强调两性平等以及妇女和男子在家庭中的非陈规定型的性别角色,并传播旨在消除虐待配偶和儿童的行为和对妇女的一切形式暴力、包括家庭暴力的资料。”[13]2013~2014年,在媒介与女性发展领域,国内国际交流互动频繁,中国正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推进媒介与性别平等的事业中。1.在国家层面的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框架下,建立和发展妇女交流机制,推进媒介与女性发展2013~2014年,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得到进一步发展。2013年1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共同主持第四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并代表两国政府续签《关于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2014年7月9日至10日,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表重要讲话。奥巴马总统专门发来书面致辞。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国务卿约翰·克里共同主持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从2010年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建立以来,中美妇女交流一直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9月,中欧妇女交流纳入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美国和欧洲都是全球妇女运动的先行者,在维护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此外,媒介与女性研究最早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在美国和欧洲出现。不管是从媒介与女性研究的层面,还是从女性发展的层面而言,这种高层的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媒介与女性发展方面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2.在媒介与女性发展研究领域,与国际展开积极互动第一,与教科文组织合作,积极在中国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体性别敏感指标(GenderSensitiveIndicatorforMedia,GSIM)。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推出“旨在不考虑技术使用的前提下,通过一切形式的媒体以及在一切形式的媒体中为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做贡献”、“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优先事项之一的性别平等”[14]的媒体性别敏感指标。作为中国唯一的以“媒介与女性”命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教席的执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承担了翻译和推广媒体性别敏感指标的工作。2012年11月底,教席在其承担的主题为“提升中国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意识”国际传播发展计划(IPDC,InternationalProgrammefortheDevelopmentofCommunication)工作坊中向参与媒体推出GSIM简版。2013~2014年,教席运用GSIM做了一系列的媒体监测活动。2014年4月,推出GSIM中文译稿全文。从目前GSIM的推广历程来看,中国是全球走在前沿的国家。[15]第二,参加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首届全球媒介与性别论坛”,发出中国的声音。论坛是对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回应,旨在整合各方力量,以在媒体中并通过媒体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会议发起建立“媒介与性别全球联盟”,力求在媒体结构发生大改变的环境下,在媒体行业和媒体传播中利用新的契机,应对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所面临的新挑战。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代表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这一盛会。3.在媒介与女性实践领域,展开了国际合作,推动女性发展2013~2014年,我国的一些女性媒介机构展开国际合作,培养公众社会性别意识,推动女性发展。从2010年开始,我国知名女性频道——网易女性频道与联合国妇女署合作,设立“女性传媒大奖”,旨在见证中国女性自身能力、女性整体形象在大众传媒行业的进步。[16]“女性传媒大奖”设立“年度女性榜样奖”“年度突破女性奖”“年度女性影响力奖”“年度影响力男性奖”,还设立“年度男性榜样奖”以表彰积极参与支持性别平等工作的男性。2013年起,以“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是实现女性价值、体现性别平等的重要标准”[16]理念,新增“年度榜样家庭奖”,2014年特别设立“年度风尚女性奖”和“年度精英女性奖”。候选人评审团由联合国妇女署官员、网易门户网站负责人、专家与学者共同组成,并参考网友建议做最终评定。来自各行业的知名女性和积极参与并支持性别平等工作的知名男性以及企业纷纷上榜,借助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和名人的“角色榜样”作用,涵化受众,提升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二2013~2014年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存在的问题2013~2014年,我国媒介与女性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媒介议程设置中,女性和女性发展仍属于边缘议题2013~2014年,一些女性和女性发展方面的议题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从总的报道情况来看,女性和女性发展在媒体的议程中仍然处于较边缘的地位。“主流媒体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度不高,女性媒体中充斥的仍多数是时尚美容、情感八卦等信息,缺少真正与女性自身利益相关的新闻报道”[17]。相比之下,“剩女”在媒介议程的高出现度值得深思。以“剩女”为关键词,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为搜索时间,在百度中搜索到的新闻全文中出现“剩女”词汇的新闻报道约99200篇。相亲综艺节目仍然保持较高的收视率,2010年首播的综艺节目《非诚勿扰》在2014上半年的综艺节目收视率位居第二,达到2.392%,市场份额达7.47%。[18]此外,婚姻网站不仅与电视台联手[19],为相亲节目提供合适的嘉宾,还制作“剩女”题材的媒介产品。2014年2月百合网“因为爱不等待”的逼婚广告,8月世纪佳缘的“为剩女代言”广告就是典型的例子。媒介议程设置上,剩女已经远非一个我们的文化所普遍认定的、在“适婚年龄”未找到合适结婚对象的女性群体,而是成为“被消费、被规训、被观看的对象”,而且被编码成了一种符号。“媒介在转换‘剩女’内涵的文化编码过程中,表现出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及主体认同上的消极反向引导,归根究底,这是对女性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隐形钳制”[20]。(二)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有待提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培训规划,提高媒体决策和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2013~2014年,我国开展了不少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培训,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有2014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全国新闻媒体社会性别意识培训班以及2013年、2014年TA视角系列工作坊等。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但从总的媒体报道来看,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还有待提升。2013~2014年,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的媒体报道屡见不鲜。一些媒体在报道女性和性别议题时,将性别议题让位于其他议题的现象比较多。比如,有研究者发现,《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人民网四家主流媒体从2013年2月17日至2013年7月17日对李天一涉嫌强奸案的报道中,关注女性或女性相关话题的报道仅占报道的7.7%,性别议题被掩盖在社会公正、教育议题之下。[21]2013年“海南女童遭性侵”报道中,还有媒体在谴责涉案人员陈校长和政府职员冯某的同时,指出“六名小学女生生活方式失范”[22],对受害者进行责难。这些都是媒体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的集中表现。(三)网络媒体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维护女性权益的媒介平台的影响力亟须提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监管方面的制度缺失,网络媒体“三俗”(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比较严重。女性的身体被商品化、被消费的状况在网络比较突出。一些网络媒体在女性报道中,为获取点击率,经常使用一些消费女性身体的内容。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传播,使网络媒体成为满足男性对女性的偷窥欲和消遣心理的重要载体,这些都固化着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网络平台中,带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的言论比较突出。2013~2014年,一些专家学者在微博空间中发布的带有性别偏见的言论,如“强奸陪酒女比良家女危害小”[23]、“女生化妆说”[24]等,带来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为女性权益发声时,经常遭遇持负面意见的网民,甚至是没有性别意识的“公知”的攻击,甚至是赤裸裸的语言暴力。女权主义者以及积极倡导性别平等的个人在网络被“污名化”的现象仍然较严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女性的自我表达倾向于私人领域的生活记录与娱乐话题,一些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维护女性权益的妇女组织、群体及个人微博的粉丝的数量不少[25],但影响力却不够强。在这些平台中粉丝和媒体之间的互动不够活跃,维护妇女权利、推动性别平等的声音经常被淹没在各种“杂音”中。一些公共账号所推出的性别平等调查、女性权益知识方面的宣传获得的反响平平。2014年7月,全国妇联新浪官方微博“女性之声”发布的一条性别平等调查的微博:“现实生活中,你理解的性别平等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是男女同工同酬、男女同龄退休?还是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或者其他方面?期待您的答案。”该微博获得的点赞次数仅为3次,评论2条(均为同一人所发),转发次数仅3次。三未来展望及政策建议(一)未来展望1.媒体之间的融合将极大地提升媒体性别传播的效力,更深刻、全方位地渗透和影响社会、文化生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促使传统媒体发生变革。传统媒体纷纷朝数字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实施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化战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加强,这种发展态势将极大提升媒体的渗透力和传播力。媒体的性别传播效力也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影响人们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问题的认识,丰富性别文化内涵。2.媒体成为各种观点交锋的重要场域,继续开启公众对性别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公众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媒体作为舆论的风向标,是各种观点交锋的重要场域。社会生活中,性别议题与其他议题密切相关。1995年世妇会以来,随着我国妇女工作的深入展开,媒介与性别研究和实践的推进,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媒体从业人员、妇女组织、群体和个人越来越多。媒体对性别相关问题的报道,传统媒体和网络空间中有关性别及性别议题的不同观点之间的激荡和交锋,将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并涵化受众,培养公众社会性别意识。3.微平台成为性别传播和女性发声的重要平台2013~2014年,微博的使用人数虽然比以前有所下降,但微博将继续成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维护女性权益的妇女组织、群体及个人性别传播的平台。她们将在这一平台展现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激励更多女性参与话语表达。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女性手机网民的人数将大幅度增长,妇女组织、女性媒体和群体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将以小众传播的形式更有效地开展性别传播,提升传播效力,成为女性发声的重要平台。4.妇女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媒介与女性发展相关公共政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95年世妇会以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第一次对媒介与女性做出了明文规定,要求“制止影视、书报刊中对妇女形象的贬低和污辱性描绘”。《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妇女与环境”部分,都提到了对媒介与女性发展的一些要求,如“制定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和传媒政策”、“完善传媒领域的性别平等监管机制”等。随着性别平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完善和发展,妇女权益保障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全方位渗透,妇女运用媒体获取知识和信息,参与社会生活,这些都将促进性别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完善和发展。5.媒介与女性发展领域中,中国与国际的互动和对话进一步增强,开启推动性别平等的新时代在1995年世妇会召开2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将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总结20年以来在履行1995年世妇会《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承诺,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问题,以及困难和挑战。“95+20”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动和对话,切实为提高妇女地位、促进妇女发展、实现男女平等继续行动。(二)政策建议1995年世妇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两大目标:“在媒体和新的通讯技术内并通过媒体和新的通讯技术增强妇女参加表达意见和作出决策的能力”、“促进媒体对妇女作出均衡和非陈规定型的描绘”[26]。审视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现状,这两大目标尚未完全实现。需要聚焦现存的问题和挑战,营造女性发展友好型的舆论环境,促进两性平等和女性赋权事业,需要政府、学界、业界等社会各界积极合作,国际国内开展合作与互动。为此我们提出促进媒介与女性发展的五大建议。1.高度重视媒体在促进男女平等国策实施中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1995年世妇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在“妇女与传媒”这一重大关切领域部分指出媒体在刻画妇女形象及妇女现状方面出现的问题的同时,还指出:“大众传媒很有潜力来促进妇女的地位和男女平等”[27],这是第一次明确地以国际纲领的形式指出媒体在女性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在1995年世妇会开幕式上提出男女平等是我国基本国策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及了媒体在实施男女平等国策上的作用。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0周年会议上指出,“我们将继续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及舆论等多种措施,使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真正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13年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了做好党的妇女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这是他继2011年在妇女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后,再次在公开场合提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13年妇联章程(修正案)、工作报告都对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明确要求。当今媒体发展迅速,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媒体时代。媒介传播的新样态迭出,消费主义对媒体的浸淫,媒体中充斥着对女性客体化和物化的内容,信息的碎片化,各种歧视女性思想和行为的回潮……这些都在不断消解传媒空间中的男女平等话语。要真正落实“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必须由国家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