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故都的秋》限时训练01_第1页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限时训练01_第2页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限时训练0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限时训练01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B.郁达夫小说奖审读委员、《文学自由谈》杂志主编任芙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名投票、评语公开’是郁达夫小说奖独树一帜、区别于国内其他文学奖项的重要标志。”C.着名作家郁达夫写文章,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D.《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在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赞颂了自然之秋、北国之秋。文章内容充分展开,酣畅淋漓。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长篇电视纪录片《追寻郁达夫》,跟踪记录了在郁达夫诞辰110周年之际,日本郁达夫研究学者铃木正夫教授陪同郁达夫后人,追寻他的足迹、寻找他的遗骸。B.《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也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C.秋天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繁花似锦,云海翻腾,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今年天气好,秋景又格外美丽,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D.《故都的秋》一文写于1934年,文中蕴含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5.下列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B.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C.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南国之秋的“清淡”特色的眷恋之意。D.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6.《故都的秋》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夸张)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因为风,许多在乡村里①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副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郁郁葱葱的,可是经不住风的轻轻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树杈上。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②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灵魂。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③。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B.你若不想说我就不逼你了,但是你要想清楚其间的利害关系。C.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作品中流露出的赤忱的爱国之心叫你不得不为之感动。D.请你选择一位老师做你的导师。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②③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故都的秋》限时训练01答案基础知识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秋蝉就是一种虫子,它像家虫是为了表明它的常见,不是比喻的修辞。B.句中将“枣子颗儿”比作“橄榄”和“鸽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中“阵”和“层”都是汉字,二者在北方人发音中相似,这是客观事实,不是比喻的修辞。D.运用“何尝……呢”的句式,是反问的修辞。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等等……”省略号使用错误,“等等”就是表示省略,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3、【答案】C【解析】A项,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畏路途遥远。B项,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这里指郁达夫小说奖区别于其他文学奖项,自成一家,使用正确。C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这里用于写文章,使用对象不当。D项,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等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4、【答案】D【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遗骸”后加“的过程”。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将“也”改成“还”。C项,“秋天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繁花似锦,云海翻腾,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错误。“秋天”是“季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不是“季节”,属于搭配不当。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C.“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南国之秋的‘清淡’特色的眷恋之意”错误,这句话通过对比表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和喜爱之情。并且通过这一对比,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故选C。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声音的作用,在基调偏于欢快的文章中,声音可能是突出生机,增加欢快气氛的重要环境氛围;而在格调偏于宁静、悲哀、伤感的文章中(也包括诗词),声音是作用大抵是“以动衬静”。文中对两种声音的描写,均是以声写静,为表现主题服务。即写出北国秋的特点,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故选D。7、【答案】B【解析】A项,无比喻。C项,无夸张。D项,无对比。二、语言文字运用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词语的意义的能力。文中画线处的“你”是泛指,没有指具体的某个人。A.“同桌的你”是特指。B.句中的“你”是特指。C.句中的“你”代表读者,是泛指,没有指具体的人。D.句中的“你”是特指。故选C。9、【答案】(1)习以为常(司空见惯)(2)可有可无(无足轻重)(3)息息相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画线处是用来形容“事物”的,而根据后文可知,这些事物指的是“炊烟”“树木”“鸟巢”这些我们眼中常见的景象,故可填“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常常如此成了习惯,就当作应该的事情了。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第二处,根据后文“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灵魂”可知,风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故前文应是表示要我们意识到风的重要性,而不能认为它不重要,故可填“可有可无”或“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第三处,根据语境,此处是说乡村的事物与风关系密切,应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10、【答案】把风中的炊烟比喻成一幅狂草。虚实相间,富有诗意,生动形象地把平常的事物因风而产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