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考点22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详解)_第1页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考点22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详解)_第2页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考点22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详解)_第3页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考点22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详解)_第4页
备战202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精讲专练考点22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22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命题趋势】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鉴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写景手法等,一般要结合诗歌的

内容分析作答。答题时先辨析、再分析最后答出艺术效果。

【真题再现】

-、【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龚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

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

安抚巴蜀百姓。(4)铜提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昵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

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考点、详解】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

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一

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

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一一崔颍《黄鹤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

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

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辘,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一《木兰诗》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

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一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

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向,一片冰心在玉壶。一一王昌龄《芙

蓉楼送辛渐》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一杜牧《清明》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

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一刘禹锡《竹枝词》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

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

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

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

意闹。一一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一高适《燕

歌行》答题模式:

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

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3.答出效果。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

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

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

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

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

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

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

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

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三、写景手法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四、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

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

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一一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

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

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

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

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

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

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

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

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

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

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

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

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

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

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乐

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

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

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

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

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

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

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烧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

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中吕1•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

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

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

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

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苛⑴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2】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霭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

闭縻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释:【1】蔚:种植。【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鹿”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2.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插秧歌》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

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

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俯《畲田词五首》其四)

D.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

四十四)

3.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

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苻,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③将已矣。

注释:①言:发语词,无义。②趣:通"趋③垂钓:指严子陵隐居富春江。

4.下列对诗中词语的理解,不无颈的一项是()

A.“每逐”,写出诗人常常循青溪进入黄花川游历,观赏美景。

B.“趣途”,指走过的路途,暗指诗人曲折漫长的人生坎坷路。

C.“喧”“静,,二字,动静相生,描摹出青溪的清幽宁静之景。

D.“漾漾”和“澄澄”,两个叠字的运用,使该句音韵更和谐。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无珍的一项是()

A.一二句交代描写对象,引出下面对青溪景色的具体描绘。

B.三四句写青溪虽不足百里,却随山势千回万转,貌似很长。

C.五至八句,写出青溪既喧闹沉静,又幽深肃静的环境特点。

D.本诗语言清淡素雅,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画面生动丰富。6.结合最后四句,谈谈作者是如何抒发自

己情感的。

三、阅读杜甫的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兴八首①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回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②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②直北:正北,长安之北,指

回纥入侵的方向。征西:指唐军向西出发抵御吐蕃。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外忧内患:回纥、吐蕃乘虚而

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宦官专权。

7.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秋兴”,是遇秋感发诗兴、触景生发慨叹的意思。诗人用“秋”将长安与夔州相联结,寄寓忧思。

B.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写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定下全篇萧瑟哀残的基调。

C.颈联写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思念之情随着江上孤舟的飘荡而远去,只能徒然面对从菊再次开放而落泪。

D.尾联借人间秋声抒绵绵不尽之情:风霜凄紧,家家户户的“刀尺声”“捣衣声''急切响起,更增客愁。

8.下列对《秋兴八首》(其四)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道”一词强调事情并无依据,“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百年世事”句总写诗人面对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自身的流亡,不禁悲难自胜。

C.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借代,写出朝廷人事的变更,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D.颈联将当时外患造成的国家危局历历画出,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的高度统一。

9.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雕琢。请任选诗歌中画线的一联,从艺术手法和表达

效果两方面赏析诗句的“惊人”之处。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1】(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2],论功还欲请长缨【3】。

注释:【1】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2】投笔吏:西汉时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

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终以功封定远侯。【3】请长缨:

西汉时终军曾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常被用来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指燕地。“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客"指远道而来的

诗人自己。

B.“箫鼓”一句与《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在讽刺将士在营帐

中寻欢作乐。

C.“海畔”一句突出了蓟门关独有的地理优势,一个“拥”字形象地写出了蓟门关被大海、高山环绕的情状,

极富感染力。

D.全诗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着力勾画边关的山川景象;紧扣一个"惊'’字,抒望中所感,写出了诗人

内心的感受。

11.本诗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种手法的是()

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将进酒》)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12.明代桂天祥在《批点唐诗正声》中评价此诗有“壮健之气”,是说此诗气势雄壮,充满豪情。请结合诗句

谈谈你对上述评价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嬴病卧残阳。

【注释】李纲,抗金名臣。本诗作于他被排挤而谪居武昌时。1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生理的

一项是()

A.首句极言牛劳动重、收获多,"千”是实指。

B.第二句运用反问,强调牛积劳成疾后的境遇。

C.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赞美病牛高尚的品格。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

14.下列各句中“牛”的意象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回的是()

A.尘事久相弃,沈浮皆不知。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李远《闲居》)

B.雨歇河珠定,云开谷鸟还。田苗映林合,牛犊傍村闲。(李郢《夏日登信州北楼》)

C.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遥陂过秋水,闲阁钓鱼船。(李建勋《田家三首》)

D.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梅尧臣《耕牛》)

15.本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泼。

倚杖柒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⑴,狂歌五柳前⑵。

注释:【1】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遁世;这里借指裴迪。【2】五柳:陶渊明因宅旁有五株柳树而以

之为号。

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不亚颐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首联都点明了所写景象的时令为秋季。B.两首诗的颔联都有从听觉角度表现的自然景象.

C.两首诗中写到的山,都极其幽静,且空无一人。

D.两首诗中写到的水,或淌过山石,或缓缓流动.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氐理的一项是()

A.两首诗首联所用形容词“新”与“寒”都恰切地表现了景物的特征。

B.两首诗颔联所用动词“流”与“听”分别写出了清泉与裴迪的动作。

C.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典故,其中“王孙”和“五柳”都暗指诗人。

D.两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都表达了在山中居住的闲适之情。

3.请简要描绘这两首诗颈联表现的景象,并指出其所用描写手法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1]

杜甫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这首诗写于此时。

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

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

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

5.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

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峭鸽飞。(李白《越中览古》)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释:①唐肃宗至德元年秋,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被叛军抓获。第二年春,杜甫脱逃,沿长安曾经

的风景胜地“曲江”潜行,因事感怀,创作此诗。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吞声”“潜行”二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悲愤压抑、愁肠百结、有苦难言的无奈情感。

B.诗歌五、六句写诗人回想起当年霓彩旗帜飘扬、御驾游苑时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映得花木也五光十

色绚丽无比、苑中的花草树木朝气蓬勃、万物生辉的情景。

C.诗歌七、八句用班婕妤不愿与君王同辇的典故,与杨贵妃形成比照,直抒胸臆,批判唐明皇与杨贵妃二

人纵情声色误国,致使国家趋于衰亡。

D.诗歌九至十二句写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用来维护天下的

太平和国家的统一,而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

8.“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下列诗句运用此手法的一项是()

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B.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C.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9.诗歌最后两句:“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曾子固[11王安石

斗粟⑵犹惭报礼轻,敢嗟吾道独难行。脱身负米⑶将求志,勃力乘田岂为名?

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

注释:【1】子固:曾巩的字。【2】斗粟:指少量的粮食。汉文帝之弟谋反失败,押解路上绝食而死。民间

歌谣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斗粟”讥兄弟不和或不相容。【3】

负米:子路少时家贫,为双亲负米百里之外。

1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嗟吾道独难行”一句,作者嗟叹自己所选择的为政之路走下去非常艰难。

B.“脱身负米将求志”一句,作者自比子路,是希望能像子路那样负米孝敬双亲。

C.“壮怀难值故人倾”一句,作者说自己从政为国为民的情怀很难赢得故人理解。

D.“荒城回首山川隔”一句,既写山川阻隔视线,又表明自己“行道”时遇到阻碍。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寄”与《夜雨寄北》中的“寄''意思相同,托人传达或递送之意。

B.作者借用孔子做乘田时敬业勤职的故事,表明自己勤于政事,不求声名。

C.颈联上句表现作者对衰颓世俗全盘否定,认为自己曲高和寡、知音难得。

D.本诗以描述作者的窘状作结,“白发”与“秋风”同时出现,画面感非常强。

12.本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两例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稣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I】。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

道功名藁尔【2],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3],来日且扶头[4]o

注释:【1】物华幽,物华,美好的景物。幽,清幽。【2】葭尔,微小的样子。【3】费分说,一时难以说

清。【4】扶头,扶头酒,一种易醉人的酒。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氐碘的一项是()

A.“客子”句说朋友久未来登楼远眺,此刻楼外秋景仍值得观赏。

B.“西楼”句是对马叔度说尽可专心吟诗赏景,不用管时间早晚。

C.“唤起”句说明月之下我寒彻心扉,报国之念如百川付诸东流。

D.“英雄老矣”让人联想到作者《永遇乐》中“廉颇老矣”一句。14.“剑气已横秋”句中,以“剑气”喻指建功

立业的豪迈志向。下列诗句中“剑气”不令这种志向的一项是()

A.囊锥脱颖久峥噪,剑气干霄恨莫平。(杨冠卿《次韵王宣干秋怀》)

B.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C.拂牛剑气洗兵威,定乱归功更是谁。(释正觉《颂古一百则•其六十八》)

D.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王令《寄洪与权》)

15.“借景抒情”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22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命题趋势】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鉴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写景手法等,一般要结合诗歌的

内容分析作答。答题时先辨析、再分析最后答出艺术效果。

【真题再现】

-、【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龚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

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

安抚巴蜀百姓。(4)铜提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昵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

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答案】1.D2.A

3.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

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

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

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

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2.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

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正确。东

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

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B项,“赤壁矶头千古浪”,错在“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

项,错在“表达对友人的担忧”。D项,错在“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

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

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

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

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

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

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

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

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

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

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

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

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

缓”。【考点详解】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

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一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

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一一崔颍《黄鹤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

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

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鞠,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

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一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

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一王昌龄《芙

蓉楼送辛渐》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一杜牧《清明》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

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一刘禹锡《竹枝词》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

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

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

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

意闹。一一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一高适《燕

歌行》答题模式:

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

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3.答出效果。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

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

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

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

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

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H、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

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

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

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三、写景手法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四、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

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

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一一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

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

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

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

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

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

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

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

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

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

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

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

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

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

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乐

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

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

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

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

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

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

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姨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

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

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

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

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

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鳌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苛⑴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2】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霍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酎劳苦辛。

闭縻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释:【1】苻:种植。【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縻”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2.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插秧歌》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

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