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复旦版_第1页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复旦版_第2页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复旦版_第3页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复旦版_第4页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复旦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6/66第一章当代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第一节广播电视的诞生广播的诞生:19世纪20世纪初,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相继成功,导致了广播的诞生最早利用无线电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金纳德*奥布利*费森登和“无线电之父”李*德福雷斯特美国正规的每日广播:底特律德福雷斯特的8MK电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最早的一个民间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匹兹堡KDKA电台(美第一家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1920年11月2日KDKA正式广播1922年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正式开播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写信给无线电实验所称广播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电视的诞生:电视的关键首先在于:解决光电转换的问题(把光的图像变成电信号传出去,接收时再把电信号复原为光的图像)电视发明的基础:1817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发现硒,1873,英科学家约瑟夫*梅发现硒的“光电作用“特性;1884德工程师保罗*尼普柯发明机械性的无线电图像扫描盘1906澳工程师罗伯特*里埃本设计出放大的电子管,对无线电放大技术和电视发展至关重要1907俄国罗津格研制电子射束管的电视实用模型,显示了简单的电视图像1925“电视之父”英科学家贝尔德利用机械扫描盘成功完成了传送和接收画面的实验,26年在伦敦公开表演1929英开始实验性电视广播,第一次公开播出的电视节目是工程师弗莱明的电视讲话世界上最早开始电视试验广播的国家是:美国,1928年第一座实验台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和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11月2日正式播送电视节目(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英国1941美国第一家商业电台:全国广播公司WNBT电视台正式播出1946美国第一次播出全电子扫描电视,从此,电视有机械扫描时代进入电子扫描时代1940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开始实验彩色电视,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的国家当代广播电视概况:1957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视传播手段发展为利用同步卫星转播节目,进入洲际传播的时期1962美国“电星一号"发射成功,世界上最早用来传播电视节目的通讯卫星有限电视发展起来,前途广阔国际间的短波广播和卫星电视斗争激烈,1984年11月15日,美新闻署“世界电视网”系统正式对外定时播出节目,目的是“要把它办成播发图像的美国之音那样的机构”欧洲电视机构开始注重抵制美国“媒介殖民主义"电视文化的入侵和商业电视台冒险事业的侵袭第二节我国广播电视的诞生早期广播发展简史第一个无线电台: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和一旅日华侨合作,在上海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1923年1月开始播音(音乐和上海《大陆报》的新闻)中国自己筹办的广播电台:1925年2月,北洋政府在天津,北京等地筹建电台.1927年5月1日天津无线电台COTN开始广播,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COPN开始播音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诞生:延安,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中共领导下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43年被迫停止,45年9月5日重新播音。1949年6月5日党中央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领导全国广播事业,从此广播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9月27改名“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广播中华人民开国大典实况,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转播(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进行的实况广播)。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电视业的产生1957年5月1日,大陆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现中央台),试播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采用直播方式到65年)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播出(我国第二座电视台)1958年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开始试播1958年生产第一批国产电视机文革期间,电视事业受到很大冲击,基本停滞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第三节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况什么是广播电视广播:通过无限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统称为广播按传播信号分:只传送声音的,叫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传送声音和图像的,叫电视广播,简称电视。按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传送的—-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的—-卫星广播;通过因特网传送的——网上广播按覆盖范围分: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按技术标准分: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广播电视与其他大众媒体在物质技术基础和信息载体方面的不同:报刊书籍——纸质媒介,物质技术基础是印刷技术设备,信息载体是纸张,通过一定的发行渠道被受众所获得电影——视听媒介,物质技术基础是感光技术设备,信息载体是胶片,通过发行和放映渠道传递给受众广播电视——电子媒介,物质技术基础是电子技术设备,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或导线,不需要发行渠道,在信号发射的同时只要打开接收机,就可立即收到.卫星传送使电视广播覆盖范围遍及世界每个角落,有线电视双向传播的技术可能性拓展了印刷媒介的传播功能,建立起与受众的直接联系。广播电视的(传播)特征优势:对象广泛—-不受到受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受发行渠道和其他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渗透性强.只要是无线电波可以覆盖的范围内,没有人为的强大干扰,都可收听收看。时效性强-—是其他媒介不具备的,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可以直接被受众接受,更重要的是现场实况直播充分体现出现场事件发生发展、节目播出和受众收听收看的共时同步。丰富直观--综合了文学电影音乐等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传播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视听传播直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接受随意--电视创造了以客厅和家庭成员为主要依托的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家庭接收有随意性、连续性和近距离观赏的特点。弱点:顺序接受——广播电视节目视按时间线形展开,必须按照节目播出的时间顺序收听收看。转瞬即逝—-除非使用录像录音设备,否则无线电信号是转瞬即逝、过耳不留的。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无线电频率的使用与分配:在发射广播电视信号时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范围分别称作广播波段和电视频道.由于广播载波和音频信号的不同变化关系,分为调幅广播—长波、中波、短波,频道窄,现长波电台很少见,中短波可容纳较多电台。调频广播—载波频率在米波段的88—108兆赫的超短波广播,占用频带宽,抗干扰能力强,声音保真度高、音质好,尤其适合音乐节目。电视频道分为:甚高频VHF—低频率范围(频道2到6)高频率范围(7到13),之间用于FM掉调频电台广播超高频UHF—需要更强的发射功率(频道14至69)彩色电视的制式:NTSC(大多数欧美国家使用)PAL(许多亚洲和西欧国家、中国)SECAM(许多东欧国家)三种制式并存的格式给广播电视的交流带来困难。彩色电视三基色:红、绿、蓝第四节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广播电视机构的不同管理机制和各自特点:1国家拥有和经营型特点:所有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为国家所拥有。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非盈利性质事业单位,其运作的全部费用由国家拨款,不播放商业广告,也基本不进行节目买卖。如前苏联的中央电视台和全苏广播电台、美国之音(VOA)、80年代以前的中国广播电视事业。8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播电视逐渐走向“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改革之路.1979,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电视台率先恢复和播出了商业广告。1983是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把“广开财源,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广播电视改革方针之一。1985第一次将广播电视使用列为第三产业.1992要求第三产业机构应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8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指出,国家今后对广播电视在内的大多数事业单位,逐年减少拨款的三分之一,三年后自收自支,广播电视业要全面推向市场.目前,经济发达地区,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商业经营性收入,已成为广播电视的经济支柱。1997年8月,国务院颁布《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肯定中国广播电视宣传管理、事业建设、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殊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体制。由于中国的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机关,因此《条例》规定,我国的广播电视台要由党和政府授权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严禁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设立广播电视塔,禁止设立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广播电视台,以确保和促进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2公共机构经营型特点:广播电视台(公司)由国家委托/特许公共机构经营.运作费用来源:收取受众的收音机和电视机的执照费(又称视听费),各种民间、私人和企业捐助,以及部分国家财政拨款。一些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不播放商业广告,有一些允许少量的商业广告或赞助商的企业形象,但赞助不得影响节目内容。如日本NHK、英国BBC、美国PBS。实行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基于:广播电视频道资源的“公共性和稀有性”的传统信条,通过国家特许和委托公共机构经营广播电视媒介,保障社会利益。除卢森堡以外,传统上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将广播电视视为公共服务事业。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些欧洲国家都基本遵循国家垄断或国家管理下公营和少量私营广播电视媒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商业化的美国,公共电台和电视系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广播电视行业发生巨大变化,根本冲击是市场化和商业化.1、有线电视和通讯卫星的发展,打破了公共广播电视赖以存在的基于“公共性和稀有性”的传统信条,大大拓展了广播电视的服务范围。2、市场竞争激烈,公共广播电视所依赖的视听执照费在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很难提升,而节目成本年年增加。欧洲政府对其做出调整和改变:1、自由化,通过国家干涉,进入新的私有竞争者,打破公共广播电视的一统天下,形成新的竞争格局。2、商业化,广义:在经营中更多的强调市场因素和盈利倾向,狭义:国家减少对广播电视业的公共投入,使其财政收入中的国家拨款和视听费比重下降,广告和其他商业性收入比重增加。3、非规则化,国家放宽对其产业结构和节目内容方面为确保公众利益而曾经做出的限制。于是,商业广播电视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例子:英国BBC,1992年成立,其公共经营理念之余全社会都根深蒂固。1988英政府公布白皮书《90年代的广播电视:竞争、选择、节目质量》。1990英新的广播法案生效,实行商业广播电视开放政策。在1991年开设24小时盈利的国际电视服务WSTV,95年和私营公司合作开办两个欧洲卫星电视频道.通过商业性的国家广播电视服务来维持国内的非商业特色,成为BBC目前尚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私有商营形特点:有财团或个人所有和经营,赢利是其重要目的。财政收入来源:商业广告、节目销售和其他经营性收入。国家只是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例子:美国是最典型的私有商营形广播电视管理系统,大多数广播电视公司都是由财团拥有和运作,联邦通讯委员会FCC通过一定条款对其产业结构、节目播出内容等进行管理。美国商业广播电视系统得存在和发展所基于的动态作用:1、联播网全国范围内的节目分配和发行。2、各种各样的节目制作公司和辛迪加(节目购销的中介公司)所提供的大量节目。3、商业广告的经济支撑.4、地方附属台和独立台对受众的大面积覆盖.FCC对财团有各种限制性条款,最著名的就是节目播放的“公正准则”(又称“对等原则”),以确保不同的意见观点都能够在广播电视上发表。80年代大规模的广播电视“非规则化”,FCC许多规定被取消(包括公正原则),三大商业广播网CBS、NBC、ABC的霸主地位一路滑落.“非规则化”使美国商业广播电视的兼并案不断出现,出现了“巨无霸”型的媒介公司,改变了整个广播电视市场结构。98最大的广播电台CHANCELLOR,顶尖媒介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索尼.第五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递信息、监测环境、使社会文化代代相传。例子:“火星人入侵地球”—-美国一家电台播出一个关于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恐慌,体现了广播的强大威力。客厅里的民主--电视和当代政治。电视一方面给政治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活动场景,另一方面也把政治带进家庭和客厅,进而由于其传播的渗透性而确立起自身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形象政治、电视明星总统已成为当代美国政治的重要特点。电视的一代——电视与青少年社会化.在一定社会因素影响下,儿童接触印刷媒介频道越高、越喜欢媒介纪实性内容,就越有利于儿童道德、现代观念、社会化的发展.即传播有利于儿童的影响条件是:儿童接触印刷媒介的频度高和儿童喜欢媒介纪实性内容。媒介对青少年产生正面影响的条件是“少看电视多看书”.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传播功能的新发展广播电视业变革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市场推动、技术推动.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即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又是现代信息产业。1993年,美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全国信息基础结构(信息高速公路)”NII的政策,引起反响。是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化信息革命。我国广播改革的第一次浪潮:80年代中期开播的广东珠江经济电台,“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办台方针和主持人直播、大板块节目的“珠江模式”。1990年,南京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引进听众电话参与方式,引起了广播电视界和新闻界的重视。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开创了一个城市两家平级的广播电台平行合作、相互竞争的新格局。第一节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观和实效观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信息与实效1广播电视新闻与信息的关系:首先,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新闻的魅力主要是信息本身的力量。新闻是经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其次,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信息量的多少。新闻信息量指一条新闻的信息含量,即其量与质相统一的有效信息量。加强信息容量是通过提高单位时间的有效新闻量来实现。2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特点:时效性强.信息采集、处理约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使信息从其发送到接收的过程,可以同步完成。传播覆盖面广.我国已成为真正的电视大国。受众层次分布丰富、面广。传播接收方便。传播的“搭车”效果好。广播电视中夹杂的广告,板块节目中一次几分钟的信息,两人难以剔除。传播的容量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观念与时效观念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信息。要树立信息观念:重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中心地位;重视反馈和受众参与。广播电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2广播电视要适应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信息传播是受众对广播电视的最基本要求之一。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和实效的竞争。4从实践来看,新闻节目数量增多、节奏加快、信息量加大、深度加深,的确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主旋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每条新闻长度不断加长,新闻节目播出时间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大信息量和快节奏——广播电视传播信息观与实效观的具体体现有效发挥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功能,在硬件上要建立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改进信息渠道,减少信息损耗;具体操作上要充分体现大信息量和快节奏的要求。1新闻直播。广播电视的直播是节目“直接播出"的简称,指不经过预先录像或录音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1997年—中国电视直播年。在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江泽民访美、三峡截流等重大事件成功直播。这些大型社会事件的电视直播的特点:题材的重大性和多样性;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方式;丰富的背景资料的灵活运用;先进的电视技术手段.当今广播电视新闻正朝着缩小事件发生和报道的时间差的方向发展,新闻的时效观从TNT变为NNN。2滚动播出。指广播电视新闻首播后,以正点位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后续播出时视新闻重要车高浓度增减删改,并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每次播出都增加新信息、淘汰旧内容,非简单的重播。滚动播出是发挥广播电视传播优势、高密度大信息量播发新闻的重要方式,使增加新闻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并不是所有新闻都需要滚动播出,突发性新闻的后续报道、重大新闻的相关背景和深度补充、独家新闻的必要重复等,使滚动播出的主要内容。我国在90年代初以后推出新闻直播和滚动播出,在增加信息密度和信息量、提高新闻时效方面取得积极效果。3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他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优势:可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而深度不够的弱点;可满足各群众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可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例子:在全国引发一场广播热的上海东发广播电台,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是其特色。4增强新闻视听性和报道深度。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可听性,以群众关心的话题,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兼顾新闻节目的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实现新闻信息价值.深度报道一方面适应了受众对新闻事件寻根问底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对视听性差宣传性强的新闻,在插入背景资料和相关情况后,变得容易入耳入眼。例子:《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与实效观念1广播电视信息传播要坚持质与量的统一。一方面,要扩大信息源,加强实用性信息的及时性、服务性和超前性.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要开拓报道领域,加强评论性栏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2要防止“信息误导"和“信息污染”.“信息误导"指虚假信息、过时信息、无效信息传入社会造成人们判断失误、决策失误;“信息污染”一种是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进入传播市场,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另一种是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心灵、破坏国家安定、妨害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信息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广电媒介要提高受众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技术上消除信息误导和信息污染产生的机会条件,使建立信息占传播通道的注意空间。3要把高时效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新闻时效性受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的适时性制约.要消除超前新闻、虚假报道。第二节现代社会的分群化及广播电视“窄播化”趋势自主性、分群化社会的形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下,社会结构由“总体性”向“自主性”、“分群化”转变。在自主性、分群华社会中受众的特点:受众兴趣趋于多元化;受众更关注自身利益;受众权利意识增强。广播电视应积极满足自足性、分群化社会中的受众的需要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信息传播领域内“非群体化传播时代”的到来。“非群体化传播"要求传播者不再把受众视作一个无分别的整体,要针对受众的不同群落和不同需求层面,分别实施特定的传播策略。1广播电视要提高满足受众需要的自觉性。满足受众需求的观念包含三层意思:a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包括实在需求和现在需求,是确定传播内容、选择和取舍材料的主要依据。b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针对受众层次“两头小,中间大”的情况,做到深入浅出,逐步提高受众的欣赏品味。c适应受众的接受习惯。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内容,避免过去“你播我看"的做法。2满足受众的主要需要内容.我国受众普遍需要的新闻内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信息;国内外重大事件信息;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事件、经济发展的报道;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造等信息;涉及社会难点、疑点和热点的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3正确把握受众需要的个性、共性特征。受众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系列台与专业频道-—广播电视的窄播化趋势窄播化的基础:现代社会受众分群化的特点,受众对媒介的需求越来越专门化;卫星、光缆及其他广播电视技术的普遍运用.1系列广播电台(频率)系列台(频率)是指广播电台从所有频率都播出综合性广播节目向不同频率播出不同的专门性节目转化形成的新型广播格局,即一个电台下的不同频率传播节目各有侧重,内容取向上各有分工。最早出现在80年代中期的广东人民广播电台.86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更名为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我国有明确职能性分工的专业体格局,如新问题、经济台、音乐台、交通台等,大多是有两个以上频率资源的省级广播电台。系列台的格局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广播电视行业内部,使其朝更贴近受众、实际、生活的方向发展。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专业台(频率)的传播内容和功能日趋具体化,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来实现对人口的最大限度覆盖。新闻台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占特殊重要地位.系列台关键在于统一领导和专业化。统一领导意味着整个系列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宗旨和规划;专业化意味着系列中的各个频率面向各自特定的受众群,提高特点领域的信息.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2专业电视频道技术性基础: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所提供的丰富的频道资源.三大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垄断地位动摇,非群体化传播时代到来.例子:中央电视台今后发展方向:精办一个满足社会各界共同需要的主频道(综合频道),同时办好专业频道,提供特殊的传播服务。第三节广播电视传播功能的拓展-—服务与娱乐广播电视的主功能与多功能我国广播电视基本属性: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舆论宣传工具。经济属性:第三产业的产业属性.第三产业的基本性质是服务性。主功能:广播电视通过信息传播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主功能与多功能的关系: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舆论宣传主功能不能削弱,同时要积极拓展广播电视的服务、娱乐等多功能。要使广播电视立于不败之地,要加强它的服务性;如何满足受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是大众传媒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受众选择的自主性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要更好的发挥主功能,就必须更多的依赖于拓展多功能,实现“寓教于服务"、“寓教于乐".但多功能的发展不能以冲击、损害广播电视的宣传功能为代价.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功能服务型节目广义:即宏观看广播电视的服务型,凡不宜归入新闻、教育、文化娱乐的节目均可划入服务性节目,如天气预报、正点报时、广告、市场信息。狭义:特指实用的、能直接帮助受众解决工作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节目,如“消费者之声”等.服务性节目闭传统大众媒介更具广泛性,服务方式更亲切、生动。受众的广泛性要求触角伸到社会每个角落,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对服务性节目要求新角度、新内容、新观点。服务性节目一般采用杂志性板块方式,融新闻性、服务性、知识性为一体,在内容衔接上由分割式变为粘连式,增强节目连贯性。广播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娱乐功能对宣传主功能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发挥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功能.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1教育、引导功能.一是直接的教育、鼓舞、激励作用,如革命歌曲,反映时代主题的电视剧。二是渗透作用,即通过艺术感染的方式,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陶冶作用,通过健康、清新的艺术作品,培养人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精神情操。2审美功能.通过生动的形象,揭示事物的美学特征和本质,为人民审美活动提供广阔天地。3休闲功能。缓解压力,提供休闲空间.4寄托和移情功能。发挥抒发、安抚、移情、宣泄的功能,由个体的心理平衡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安乐和谐。人们从满足于纯欣赏性娱乐转为追求“自娱自乐"的大众型娱乐方式,娱乐节目呈现多样化趋势。积极拓展广播电视多功能,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广播电视要由总量扩散向优质高效转轨.1办台增时热中出现的战线过长、质量不高的问题要交易宏观调控;2要再创新闻优势,精办名牌节目;3转换和完善内部机制,增强在时代挑战面前的应战能力。加强宣传管理,提高播出质量,精办节目,多出精品,才能有力的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第三章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板块化与节目意识的形成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板块化广播电视板块化节目的定义及特点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具有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也称“杂志型节目"。与传统节目编排方式相比,特点:1板块式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传统节目编排结构分散,时间长度随意性大。如《东广早新闻》,6点到9点,包含《东广快讯》等子栏目。2板块式节目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传统结构中节目内容基本互相独立,缺少联系。3板块式节目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的特点;传统结构的节目内容界定明确,指向单一。板块式节目内容的组合模式1内容集约模式。指受众在某一时段希望获得的信息和普遍有兴趣的内容集中统一编排的板块式节目编排模式。如《东广早新闻》就是典型的内容集约模式.这种节目往往将受众相对集中的需求指向作为其内容相关联的基础。2对象集约模式。指按照节目的目标受众群的特殊需要来集中编排节目内容的模式.这种节目的目标受众一般比较明确。并且其目标受众有明确的指向性,其节目内容是为满足特定的受众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广泛需要.如《半边天》、《三五流行音乐》等。3混合模式。一般以时段为标志,以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多方面的受众的需求,是介于内容集约模式和对象集约模式之间的节目编排的结构模式。其受众群广泛,决定了它内容的宽泛。如浙江卫视的双休日板块。这三种模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播出过程不断修正,尤其是混合模式,易转向内容集约或对象集约模式。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方式1传统个体式节目编排。即多个节目以简单线性顺序排列,节目个体间缺乏内在联系和联结标志。优点:简单易操作,个体节目内容清新,制作独立等。缺点:编排缺乏内在联系,易使受众在节目间产生关机意识,节目系统整体效应难以发挥,不利于受众对节目的方便选择.目前应用面较窄。2传统及板块混合式编排。即基本保持传统个体节目编排的方式,同时划出部分时段用以开办板块式节目。保留了传统节目编排结构中节目宗旨明确等长处,又发挥了板块式节目的综合优势.更适合电视台制作费用不高,时间长短不一的特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电视台,除少数周末节目或专用频道外,多采用此种方式;仍有一些电台保留这种混合模式,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是这种方式的代表。3亚板块式节目编排。即把播出时间划分若干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再设置针对不同受众及不同内容的节目,节目时间跨度小,一般不超过1小时。即能充分顾及到受众面,节目内容也容易编排。是当前广播电台使用最多的方式;电视方面,在专业频道有较多使用,如上海有线电视台的体育频道、音乐频道等以此方式编排.4大板块节目编排方式。即将广播电视播出时间按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划分为若干个大的时间段,根据不同受众在不同时段的接受习惯、兴趣,在不同时段安排不同的板块式节目.节目时间跨度较大,内容丰富,一般由主持人直播串联而成。多用于广播专业电台(频率),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全天播音24小时,划分为15个左右板块节目,其中《相伴到黎明》长达6小时;除少量周末电视板块外,这种方式少运用于电视节目编排。以上方式各有长短,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式.确定节目编排方式的基本原则:1提高黄金时段的收听(收视)率与开发非黄金时段收听收视率相结合的原则。板块式可改变非黄金时段安排节目重播的传统做法,开发非黄金时段的传播效果,增加整体效益.2满足普遍受众需求与满足特点受众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节目编排的最高宗旨是尽可能满足最广泛的受众需求.内容集约模式、对象集约模式和混合模式的板块节目相互穿插显得十分重要。3节目播出分和结合、适度重播的原则。节目稍纵即逝,重要节目有必要重播,但重播全部内容是不必要和不现实的.按分和原则安排重播,将一定需要重播的内容单独在板块里重播,大板块里合,小板块里分;板块节目里合,传统编排节目里分。需完整重播的节目一般仅限于文艺、戏曲、科体育赛事等,新闻、信息类则通过滚动播出,并不断更新。广播电视板块式节目的传播优势1板块式节目有连贯性强的特点.较符合受众收听收看习惯,易于吸引受众的联系注意力。传统编方式的节目间相互割裂,缺乏联系。2板块式节目有较明确的选择性。按受众的接受习惯来编排,受众可在短时间内集中接受到其需要的节目,选择性明确。而传统的节目呈散点式分布,受众寻找其需要的节目的费力程度会妨碍他的收听收视兴趣。3受众的接受兴趣集中,有助于收听收视率的提高。更易形成稳固的受众群体,形成高收视收听率.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板块化三种代表性的模式:1中央台模式。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节目以录播为主,审察严格,制作精良,强调思考型和艺术性的统一,也穿插一些直播板块节目。优势:权威性高,分类清新,制作严谨。劣势:风格单一、单向传播、缺少必要的反馈等。2珠江经济台模式。以1986年推出的主持人中心制和直播大板块节目为代表.1986.12。15开播。优势:以直播为主,强调双向交流,风格生活化,节目容量大,操作手法灵活。劣势:节目分类不明确,粗放制作,内容随意性大等。3东广模式。1992年10月28,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开播,使广播节目的板块化达到了新的高度,其节目设置是较完整意义上的板块节目,采用主持人直播串联,基本实现24小时全天直播.东广792全部采用板块式,体现出板块式节目的特点,同时强调节目出精品,既一改传统广播训话式的广播腔,又避免了节目流于粗糙、失控的倾向.广播节目的板块化应该以“新观念、新内容、新形式、新技术”构筑节目体系的思路:1以节目主持人魅力体现节目个性;2实行制作人制,下放“人事聘用、经费使用、节目操作"三权;3注重新闻类节目,构建以大容量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节目体系;4宽窄结合的梯形节目层次:白天节目大众化,定位宽泛;晚间节目受众针对性强,定位精准;5强调精品意识,推行“直播节目录像化,录像节目直播化”的制作方式;6加强对热线电话的控制,做到“事先有设计,播前有准备,对象有选择,交流有导向"7倡导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节目形式;8多种广播手段和艺术手法的综合使用等。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开播是电视节目板块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东方时空》作为一个融深度新闻、背景、人物报道为一体的新闻类板块,与《早间新闻》一起组成了早晨新闻节目板块。它的成功,带动了后面一系列的节目改革: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与《新闻联播》一起构成晚间黄金时间的新闻板块;95年4月午间档《新闻30分》开播;96年10点档《晚间新闻》改版,推出以《中国报道》、《世界报道》和《体育新闻》组成的晚间新闻板块.板块化、杂志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前景展望1新闻、信息类节目的比例将继续逐步增大。新闻类节目播出时间占总播出时间的百分比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地区)传播业的发展水平,人们衡量一个电台、电视台的水准,首先是比较它的新闻采编能力。2服务类节目比例应继续稳定增长.服务类节目具有与受众直接关联的密切性,又很大的潜力.类型:信息服务:包括提供天气、交通路况、市政、购物广告、旅游、生活常识及节目预告等信息;经济服务:主要为企业及从事经贸、金融、财政等工作的受众群服务.特殊服务:是针对社会上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服务的节目,帮助特定受众群体克服生活困难、舒缓心理压力等.如上海东方电视台1995。12。29开播的电视手语节目《迎着阳光》,专为残疾人服务。其他服务节目:包括反馈受众来信、来电,沟通有关部门等.3教育类节目保持稳定的发展。在我国,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广播电视的遥距教育节目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4文娱、体育类节目的专业频率频道机会继续发展,而综合频道频率中的文娱节目稳中有降.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动因1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是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体现。信息时代,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广播电视新闻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层次、节目内容、性质和功能等因素来划分若干的固定栏目,形成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群体。2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管理的专业化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规范化、栏目化。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变得生动、简便、快捷,由此带来的新闻制作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推动其栏目化的形成。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传播优势1从广播电视媒介的地位看,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利于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上保持竞争优势和地位。增设广播电视节目并赋予栏目规范化的制作、管理模式是增加广播电视新闻信息密度的有效途径。2从广播电视功能上说,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能有效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各种文化功能。广播电视新闻具有认识、教育、审美等基本功能,新闻栏目根据新闻传播的性质、任务、传播对象的不同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即将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新闻信息,以栏目规范化形式传播给受众,发挥新闻的认识教育审美作用。3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和爱好者的受众的需要。新闻栏目有规律的传播便于受众收听(收视),有利于培养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使栏目拥有较固定的受众群,也能相对稳定和扩大收听(收视)面。4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整体水平的提高。栏目化的新闻传播内容的选择比必须要求具有连续性、可持续性发展特点,由于新闻栏目有特定的内涵界定,对新闻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1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间为1958-—1978年其间的新闻节目初步开始了新闻栏目的尝试,但基本上仍处于非规范化阶段,尤其是新闻节目基本处于“纪录片”的阶段.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开始能播出一些新闻片,如:第一部新闻片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片《到农村去》.1960年元旦起,北京台实行固定的节目表,设立了每周三次的《电视新闻》栏目,但只是简单粗燥的新闻片与纪录片的组合。文革,10年停滞时间。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重新开始试办固定的新闻节目;1978年1月1日开办的《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简称《新闻联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固定栏目,产生了巨大的效应。2从《新闻联播》的创办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办,时间为1978——1987年,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兴盛发展期。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并把《新闻联播》栏目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形象标志,大力加强对《新闻联播》的重点建设,1980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通过国际卫星收录应该维斯新闻社和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国际新闻,并采用新华社稿件变编发国际新闻,从此《新闻联播》成为包括国内、国际新闻,既有图像报道又有口播报道,较为系统的动态性固定电视新闻栏目,此后又开始涉足电视连续报道,强化节目的深度和影响力。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把镜头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处,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报道,近期观众的思考。1987年,率先设立了新闻栏目的固定主持人,每周黄金时间播出。1981年,上海电视台《国际纵横》栏目是全国地方台的第一个国际新闻知识栏目,83年的《国际瞭望》更是今人注目,广东电视台的《港澳动态》、《国际纵横》同样成为新闻栏目的佼佼者。3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和福建电视台《新闻半小时》的创办,时间为1987——1992年。新闻栏目化开始走向成熟,开始进入广播电视新闻杂志型的发展兴盛期。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推出了国内第一个社会多视角的杂志型电视新闻栏目《新闻透视》,形式上是大板块欠小板块,播音员主持串联。作为杂志型新闻栏目,不仅具有动态新闻容纳不下的内涵,且具有生动的风格和深沉的思辨,栏目系统化、固定化、综合性特点充分融为一体.1988年元旦,福建电视台推出《新闻半小时》,以敢于揭露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腐败现象、探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实施舆论监督为主要特色。4大型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与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的创办(93年至今).新闻栏目向高层次、高品位、全方位、大型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它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革的产物,是集新闻性、社会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杂志节目。其题材广泛、包容量大、时代感强、构思精巧,标志着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在总体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它是在黄金时间推出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将镜头投向受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节目定位:实时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它是电视新闻向评论拓展和深化的起点,也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尝试标志。电视新闻栏目呈现的特色:1社会化趋势。从社会发展大背景出发,反映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覆盖面广而内涵深,真实感强,对受众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2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专门化地位确立。广播电视评论历来是电视的弱项,《焦点访谈》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东方论坛》等栏目,强化广播电视评论,每天播出,使评论节目规范化、专门化。3由记者直接主持栏目代替了播音员客串主持的传统模式。如《东方时空》的白岩松、《焦点访谈》的方宏进、水均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的左安龙。4一概国企单纯注重新闻报道内容而忽视栏目自身视觉、听觉形象设计的局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特技电子手段来实现编导的设计意图,强化栏目对受众的吸引,如《东方时空》的片头片尾设计给观众有“一见钟情"的心理感应。第三节广播电视双向传播与热线电话的介入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参与受众参与,是广播电视节目以受众参与传播过程为要素或要素之一.今年我国的手掌参与节目呈现由浅及深、由低至高的发展态势。1受众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a受众点播节目。是受众参与的传统形式,有数十年的历史。50至70年代,听众来信,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编辑按节目编排计划和听众来信来排定节目内容。这时期的点播形式从功能到影响都有限;80年代,向功能多样化发展,吸引的受众面越来越广.形式上除受众来信,增加了现场点播和热线电话点播等,已从满足自我娱乐需要的层次上升到包括社会交流、节目参与的层次.并开始向经济领域延伸,开办付费电报节目。b受众电话参与节目。电话参与手段有传统媒介不具备的特长,一是可你来我往连续交流;二是可在同时态基础上跨空间交流;三是受众都有主动权选择是否参与交流。c受众现场参与节目.指广播电视节目的直播现场,使最能体现广播电视传播优势的受众参与形式。在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对现场受众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的同时,现场受众也会对传播者产生相应的心理影响和工作促进,比一般的受众参与传播更有深刻的社会意义。2受众参与对传播者的要求.广播电视传播模式应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变灌输型为沟通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变指导型为服务型。要充分发挥双向传播模式的效力,广播电视媒体应注意:a研究受众心理,把握传播规律。即研究各类受众群特殊的一面,又研究其共同的和变化的一面;既办好综合型节目,又办好对象型节目.b贴近生活,贴近受众,从受众角度充满感情的传播.c通过研究群众生活中的交流方式和常用语言,是加强传者和受者情感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3受众参与的优点:促进广播电视的多功能趋向,强化广播电视的平民性,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建立较直接的联系方式,融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为一体,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热线电话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热线电话介入直播节目现场的本质是受众同步反馈并参与节目制作。1采访报道类。即利用电话,特别是移动电话作为通信工具,对有关事件进行现场报道,在广播中使用尤为广泛。优势:实现远距离同步报道、异地采访等功能;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并可将受访者与直播室电话连线,接受受众热线电话直接提问,比记者转述更有吸引力。例子:1993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手提电话直播总理、副总理选举,开地方台“两会报道"之先。2公共事务谈话、讨论类节目。是受众通过电话直接参与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或百姓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并可邀请有关专家或政府领导到场或电话连线参与讨论,增加节目的可听性和权威性。既是受众通过媒介实行舆论监督,参与社会时政的有效途径,也是反映民意、引导舆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良好渠道。例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1993年请黄菊、夏克强等市领导在直播室与市民对话,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1998年6月30,来访的克林顿与上海市长徐匡迪一起,用热线电户与听众直接交流,是第一次现场直播的外国首脑与中国听众的空中对话。3情感倾诉类节目.既由受众通过电话向主持人倾诉,话题一般涉及事业、家庭、婚恋等个人话题,使受众得到感情上的宣泄和心理慰藉。一般在子夜播出,主持人需具备一定人文科学背景和社会阅历,或直接邀心理学等专业人士担任客座主持,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夜鹰热线》、《相伴到黎明》。4综艺、游戏类节目。在综艺节目中,引入热线电话直接参与节目,受众可与主持人、嘉宾交谈,参与竞猜游戏,点播节目,甚至表演节目。是近年来适应现代化受众自娱自乐、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等参与需要而兴起的新型娱乐方式。5服务类节目.指通过电话参与,为受众提供各类服务的节目。一般设在经济类、交通信息类或生活服务类大板块节目之中,有电话路况报道、电话购物、消费者电话投诉、寻物、信息咨询等形式,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东方寻呼》.热线直播节目的作用和意义1改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统模式.使传者和受传者直接交流、双向互动交流,反馈及时。使广播电视的大众传播属性中兼容了人际传播的特征,是全新的双向的大众传播模式。2在多方面延伸了广播电视的时空界限.a扩大节目源,实现异地采访。b通过电话实现多台节目联播,或者不同媒体之间的节目联合,一般只在广播节目中使用。如上海东广台与美国洛杉矶华语电台联办的《上海—-洛杉矶友情双通道》,通过国际电话线路实现两地联播.c通过电话实现受众参与节目双向或多向交流。如1991年广东新闻台在中秋节播出的《家庭咏叹调》之特别节目《南极人,您好!》,在节目中实现了北京——广州——南极站的多方通话。3增加了广播电视传播的实际效果.丰富了节目内容,增强节目的现场感、时效性,活跃节目气氛。4奠定了新的传受关系。热线直播节目的问题与对策1宏观容量的失控,影响到热线直播节目的总体质量。全国上下争先开办热线直播节目.这种宏观失控的状况造成了热线直播节目交叉重复、话题趋同,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总体质量。2参与节目的受众面较窄。城市参加多,农村参加少。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沉默的螺旋"模式,指出这部分隐性受众存在的必然性.所以,不应忽视传统的延后反馈(受众来信、视听率调查等)手段的作用.3内容随意性大,格调不高。由于传播者和受众的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内容随意性大,格调不高。4热线节目定位不清,节目水分较多.对策:1培养和提高热线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2适当选择话题,事前精心准备.3精选参与受众,做好把关工作.由于广播电视传播的不可逆性,错误内容一旦传播出去,很难挽回影响.应做好把关工作,即让群众各抒己见,又不让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对特别敏感的话题,要做好技术安全保障,如电话延时装置,以便主持人有缓冲时间来处理突发情况。第四节节目定位与非黄金时段的开发和利用节目定位与节目意识的形成1广播电视节目定位的理念传统的广播电视有“小—-大——小"的特点,即频道小,受众数量大和节目数量小;现代广播电视有“大——小-—大”的发展趋势,即频道数量大,单个频道受众人数相对较小,节目数量大。现代电子媒体从“广播”向“窄播"发展。节目定位,是指节目制作人员对播出节目的思想内容、目标受众、节目样式、制作风格等划定,对节目设置的目的和宗旨所作的事先规划。节目定位的意义:在广播电视的实践中成为制约和规范节目内容、风格、特色的重要“风标”,定位的成功与否直接体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艺术的水准,也体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节目定位需要事前周密搜集、分析材料,根据其覆盖区域特征、目标受众的新闻敏感度、感知热点和兴趣爱好所在,以及主创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主持人驾驭调控现场节目的能力等诸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将受众的需求、兴趣作为广播电视节目定位的重要依据,寻找自己的节目风格,是广播电视现代节目意识和精品意识逐步形成的重要标志.2广播电视节目定位的方式全面定位:要求在大制作的前提下规范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在节目策划、准备过程中,强调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合作,消除个性因素的影响,突出团队精神及整体化风格,是节目呈现出统一的节目风格,以独有的节目特色来吸引其稳定的受众群。从节目开播到节目统一风格的形成到吸引稳定的受众群体,其间会有一段时间差,同时维持节目风格的制作成本等都要求节目的资金来源非常充裕。对实力有限的小台或非主档节目而言,往往会因效果慢不能采用.但全面定位的节目风格一旦确立,生命力会相当长久.受众定位:关键在于事前确定节目的目标受众,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大致了解目标受众的兴趣与需求,根据节目的宣传宗旨等要素,确定节目的整体风格。可操作性强,为大多数的广播电视节目所采用。由于事前将受众因素考虑在内,播出后会更快地为受众所接受;但由于受众兴趣的转变,这类节目相对全面定位而言,稳定性较低.两者比较——相同点:定位方式的本质相同,即以一定的节目内容样式和风格来吸引节目的目标受众群体,节目风格与受众需求是相匹配的。不同点:出发点不同,全面定位是以风格吸引受众,受众定位是以受众需求来确定风格。3节目定位的影响因素a政策因素:包括一个时期的宣传任务、舆论重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因素在新闻时政、纪实类节目中尤为重要,在一般文娱节目中也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b环境因素:节目传播范围和地域因素.包括该地域现阶段和未来的经济模式、功能定位,发展趋向等;该地区民族、文化属性和特征;及地理、历史背景等地域因素。c节目的结构因素:以不同结构模式组织编排的节目在定位上必然有不同的要求,在节目定位时必须将节目的结构形式等因素考虑在内.d媒介竞争因素:媒体间的竞争会影响节目定位的确定。尤其是同时段播出的节目的类型风格,会对节目定位产生较大的影响。4节目定位的调整对节目播出效果的判断,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播出后,一般是三个月左右,组织领导、专家学者、受众代表等组成评判小组,对节目播出效果作定性的分析与评估。同时也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绝对收听(收视)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100%相对收听(收视)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100%节目经济回报率=节目的广告收入+节目版权等其他收入/节目制作及播出成本*100%“节目欣赏指数"也是一个衡量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重要指标。此概念来源于英国,二战期间,英国广播公司就用这个指标来评价广播电视节目的优劣。另外还有,美国“吸引指数”、加拿大“享受指数”、法国“兴趣指数”。对于一个节目的播出效果的评估,应结合定性、定量方法综合评估,才会得到有效的评估效果。节目播出后出现下列一些现象,必须作出调整,甚至重新定位:a节目发生舆论导向的偏差;b无法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和吸引特定的受众群,收听(收视)率下滑;c节目形式多次改版,收听(收视)率仍无提高;d广播电视宣传任务或国家工作重心转移;e扩大传播区域或节目制作规模扩大;f自主经费的栏目的经济回报率明显下降。非黄金时间的开发与利用广播电视出现两个方向上的增长:横式大量新兴电台、电视台、专业频道纷纷成立;纵是每天的节目播出时间不断增加。目前国内已有一些电视台率先实现了电视节目的24小时全天候播出,如山东卫视、安徽卫视、上海卫视等。黄金时间(primetime):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中一些特定时段受到较多受众的欢迎,在该时段播出的节目一般能获得较高的收听(收视)率保证,同时也因此得到较高的广告收益。根据长期研究表明,广播节目的黄金时段一般在清晨、中午、傍晚和深夜等时段;而电视节目的黄金时间一般出现在晚间及节假日的白天。黄金时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制约:1该时段内的节目质量.这是形成黄金时段的最主要的一个影响要素,只有其节目质量在一定水准之上,才有可能使该时段成为黄金时段。2媒介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广播要求受众的注意率较低,受众可以一边处理别的事,一边收听广播,因此容易在早晨及傍晚时段形成收听率的峰值;由于广播收听的设备简单,所以在中午休息时间及晨昏交通高峰时间容易形成峰值。电视以其丰富视听的优势,在晚间受众较空闲的时间,比广播容易形成收视率的高率。3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并不是绝对不变的。由于广播电视的“窄播”化发展趋势,受众的分层分类日益明显,不同类型的受众会有不同的收听(收视)习惯,因此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对黄金时段的作用比较分散。随着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不断延长,节目播出量不断增加,像过去一样形成极端高峰收听(收视)率已经不太可能。同时黄金时间的容量已接近饱和。对非黄金时段的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于:1对节目目标受众的特定兴趣、需求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只有有清楚、精确的节目定位才会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2节目必须适应特定时段的指向受众群体的兴趣和需求.非黄金时段的开发利用包含发现适合该时段的目标受众和适应该目标受众的节目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较电视而言,根本有设备简单,普及率高,携带方便等优势,在非黄金时段的开发利用上进行的更深入。如广东佛山台在1991年8月实行了24小时全天候播音,率先提出了“广播冲入新的空间—-下半夜”的口号.在深夜节目中定位最明确、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相伴到黎明》,每晚午夜至次日早晨6点播出,是全国首家通宵设立主持人服务的节目.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的界限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可以转换,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专业化、窄播化、丰富化,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的划分会越来越模糊。有学者提出“任何时间都是黄金时间”的观点.第四章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导性体现在:1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性节目占据主导地位,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广播电视媒介的主功能;2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影响力日渐增加,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广播电视获取新闻信息。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现场性与时效性的高度结合广播电视新闻的概念广播电视新闻就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概念的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1943年9月);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1981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宁树潘1984年)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1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广播的基本特点是以广播电台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同时播送和听众以收音器材同步接收。广播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无线广播靠发射电波是开放式传播,有线广播有导线连接是封闭式传播。广播新闻传播的优势:a突破时空限制。这是广播电视区别于印刷媒介的共同优势所在。广播电视新闻在采集制作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大,传播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小;印刷媒介在新闻采集制作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小,传播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大.广播是国际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外广播,这也体现了广播的跨空间传播特长。b抗灾害能力强。体现在战争、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情况下,广播以无线电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体现出特有的渗透力和穿透力。1996年12月30日夜间,31日早晨申城的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大雾,造成极大的困难。报纸无法共时态报道,电视无法在迷雾中表达,而上海广播电台交通信息台做到了同步报道,同步信息服务,《浓雾锁申城电波寄深情》的报道后来获得了“96上海广播电视奖广播社教类一等奖”。这个事例说明了广播先声夺人的“共时态"报道,覆盖面广、渗透力强、接收方便等独特优势,更是广播抗灾害的典范。c普及率高,群众性强。广播是一种对受众要求最低的媒体,体现在:一是收听广播可以“一心多用”,对受众的专注度要求低;二是收听广播的费用较低;三是广播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很低。因此,我国一些文化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对广播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其它媒体。广播新闻传播的劣势:a线形顺序播出,接受选择性差.与报纸作比较。b稍纵即逝,难有深层理解。2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电视分为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电视新闻特有的传播特点:a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要经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即媒介把信息符号化,比如转化成文字,然后由受众进行解读.信息的损耗,噪音烦扰就出现在编码和译码过程中.现场同步直播传播的是原生态的信息,从根本上免去了编码和译码过程,所以电视同步直播的噪音含量最小,是最接近事实的信息传播.b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主要指一种心理参与.电视给受众构筑一个现实的场景,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也有突破时空限制;普及率高,群众性强;抗灾害能力强等优点。电视新闻传播的弱点:a电视图像的浅显性.既是优点又是弱点.从图像角度讲,电视是不可能有深度的,而电视图像也极大抑制了受众的想象和理解.b电视图像的多义性。尤其在一些经济报道中,有些生产画面既可以用于这条报道,又可以用于那条报道,这种“万能图像"的出现是广播电视新闻难避免的问题。另外还有选择性差、稍纵即逝等弱点。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主导性就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特型决定的。这些传播的优势,特别是现场性和时效性奠定了广电新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广电新闻的现场性和时效性广电新闻的现场报道分为:一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现场同步直播,使广电新闻现场性和时效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另一种是不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就是指在报道中加一段记者同期声,在实际工作中,被称作记者做一段“现场”。这种现场报道播出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不同步的,但仍有强烈的现场感.记者出现的意义:1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出现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代替”受众看新闻事件,而且还“带领”受众看新闻事件,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采摄分开优势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突出.2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用出境采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电视新闻声画两张皮的现象。3记者是否出现在新闻现场,对新闻真实感强弱影响很大。现场与时效的极致结合-—现场同步直播广电新闻最迷人的魅力就是现场同步直播,这种集现场性与时效性为一体的传播方式是实现广电新闻节目主导性的有力保证。新闻的现场同步直播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在为受众提供大量的心理参与空间的同时,也将地雷采播人员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只有在社会的民主程度和文明程度达到一定阶段,才能实现新闻现场同步直播。我国广电的现场直播节目在新中国诞生之初,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做了长达6小时的开国大典直播,全国各地电台转播。1986年12月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全面采用主持人直播的板块式节目。1996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结束可18年的录播方式,正是开始直播,肯定了直播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电新闻的现场同步直播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1实验期(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广电新闻工作者感到受众对“共时态”新闻报道的需求,同步直播的尝试应运而生。198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采用现场直播报道第五届全运会朱建华创造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全过程。1984年1月24日,上海电视台直播结束对美、加访问的国务院总理回到上海的新闻,并将信号同时送到北京,中央电视台中断正常播出,同时向全国转播了这一新闻。这是上海斯电视台首次尝试电视新闻同步报道。2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的大面积运用。1993年被称为中国“广播直播年”,这一年里,大多数电台都有新闻现场同步直播作品。1996年“上海广播电视奖”奖最高荣誉颁给两篇现场同步直播报道,是新闻现场直播进入全面发展的明证。广播新闻的特别奖是1996年7月21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通过移动电话进行2分58秒的现场同步报道《乐靖宜勇夺奥运会女子100米自由泳金牌》;电视新闻特别奖是1996年4月26日上海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报道—-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订军事信任协定。“外交无小事”,对这一重大外交事件进行直接不加任何剪裁的报道,开创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重要外交事件的先河。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1997年的新闻直播,内容之多、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操作之复杂、前所未有。《中山舰打捞出水实况》、《海尔-波普彗星与日全食同现天空》、《香港回归特别报道》、《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特别报道》鞥是新闻现场直播的典范。1997年称为中国“电视直播年”。1998年7月1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向全国直播法庭审判实况,使直播新闻报道的领域进一步拓展。1999年1月,南京电视台与南医大附属医院合作,现场直播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2001年6月30日,中央电视台直播了云南玉溪抚仙湖水下勘测的现场实况,第一次运用水下设置设备,并设立了水下主持人。第二节“焦点现象”与广电新闻深度报道的崛起广电新闻向报纸深度报道的借鉴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是一种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道方式。西方传播学者把其特点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意义”。它要求把报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性、全程性的系统来考察,对新闻背景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着眼于“是什么”what的同时,更向“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的深度发展.深度报道诞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和受众需要。科技和受众知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受众不再满足于知道何时何地何事,更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走向,及这一事件与其它事件的关联,对社会和个人意味着什么。深度报道的崛起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只有传媒事业蓬勃发展之时,有特色的报道方式的崛起才有可能;另外,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问题日趋复杂,人们迫切需要知道新闻的深层内容。深度是报纸的特长,不是广电的强项。深度报道最初是在报纸领域引起关注,广电也开始尝试,其深度报道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向报刊借鉴的产物.“焦点现象”在广电新闻领域的出现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电视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把报道触角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初见深度报道的端倪;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又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多视角、杂志型的电视新闻栏目《新闻透视》,节目融宏观和微观,深度和广度为一体,准确捕捉社会热点问题报道,反映群众呼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生动的风格和深沉的思辨色彩位观众喜爱;此后福建电视台的《新闻半小时》、山西电视台《新闻纵横》、北京电视台《看世界》等栏目,都较好把新闻性、社会性、评论性结合起来,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深度报道形式,得到观众喜爱;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和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使电视的深度报道达到新阶段。《焦点访谈》的崛起和这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各地访台的广泛运用被称为“焦点现象",深度报道的水平已被视作是电视台新闻实力的重要标志。1996年3月中央电视台推出《新闻调查》,报道方式上,以公众光注的某一具体事件或话题为主题,进行多侧面的跟踪调查与追究分析,着重将调查的过程展示给受众,使新闻带有人物感情、故事情节和悬念。在制作方式上,引入双机拍摄等现代电视制作手法,将采、编、主持融为一体,受到良好传播效果。“焦点现象”与新闻主导性有密切关系。深度报道的成功,是广电新闻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力巨大的重要表现。对广电深度报道的认识《新闻学大辞典》对深度报道的解释: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导新闻的方式。1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首先,它不是新闻体裁,已普遍地被传播/新闻界接受,因为体裁是由区别性的,广电新闻节目的体裁可分为消息类、社教类(电视社教类包括专题片和纪录片)、评论类和连续报道、组合报道等,这些体裁都可以做深度报道,因此深度报道被视为一种报道方式。其次,深度报道是一种综合的报道方式,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报道方式的组合与交融。2广电传播优势的新发展.深度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电传播的弱项,使其传播优势有了新发展。要充分发挥广电新闻节目的主导性,就必须在“补短”的同时,继续注重“扬长”,即发挥现场性和时效性,这是广电发展的必然方向。在以“焦点现象"为标志的深度报道“热”中,对其进行理性的“冷”思考,才真正有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3深度报道体现于对事件背后本质的揭示和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两国层面:一是需要了解信息本身;二是了解信息与信息之间关系。深度报道的深在于:对本质的揭示和信息相关性的分析,因此被称为全息组合的报道.“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意义”就形象地指明了深度报道关注的是今日信息与昨日信息、明日信息的相关性。深度报道在广电新闻领域的成功,就是充分用广电传播的优势,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信息关联性的分析的成功。新闻背景的运用十分重要,新闻的重要性和深度就是在过去信息和现在信息的关联比较中产生的。但有时很难找到作为新闻背景的音像资料,使广电搞深度报道的难度之一。4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一方面,深度报道在广电新闻领域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这说明全息组合的综合报道方式已为受众所接受,受众不仅需要了解信息,还需要了解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深度报道要发展下去,就必须着力发挥广电新闻传播的优势,即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上海电视台《新闻观察》的栏目定位:新闻性、评论性的结合,强调在不违背新闻报道客观真实原则的基础上,在新闻事件现场应该能够看到记者活跃的身影,以伴随式的拍摄方式强化现场感。第三节广电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广电的主功能世界上最早的有线声音广播出现于1893年匈牙利,西奥多*普斯卡将布达佩斯市的700多条电话线连接起来进行新闻广播.无线广播发明与1906年美国,意大利裔科学家leeDeforest和加拿大裔科学家分别取得用无线电传播声音成功。1920年11月2日成立的匹兹堡KDKA电台,使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开播的第一条新闻就播出了当天举行的总统大选结果.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记者奥斯邦和一旅日华侨1922年底合作建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办起的。1923年1月23日,这家“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音,播送音乐和《大陆报》的新闻。中国最早的电视台是1958年5月开播的北京电视台,每周新闻节目之有一至二次。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进入黄金时期,但存在着过度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经过“治滥治散”,在电台电视台的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有所提高。同时新闻节目的比重月来越大。新闻性节目在广电节目的主导性的体现方式:1准点滚动播出体现新闻性节目的权威与主导。准点播出是指保证节目在正点或半点准时播出。准点播报新闻一方面方便受众在某一固定的时间里获知新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闻性节目的绝对重要性。只要时间一到,新闻片头音乐就会想起,插入新闻报道,即使其他节目没有放完。这种插播新闻的做法运用广电线形播出的传播特点,使新闻的重要性得用体现,也体现了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广电新闻的重要地位。滚动播出时一种有效增加新闻的播出档次,加强新闻信息时效性的做法。但不是重复播出,更重要的是不断有新的新闻信息加入。2不断探索以期达到广电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新闻节目的主导性还体现在新闻业务的不断革新。首先,新闻性节目增多,时间延长,播出时段向更黄金的时间靠拢;另外采用精办名牌新闻,启用知名度高的节目主持人,采用采、编、摄一体的制作手法等方式来增加广电新闻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其次,新闻节目不断尝试新的报道方式,如深度报道、现场报道、现场直播等.广电新闻社会影响力的三个体现1信息传递.广播电视成为现代人们获知新闻的重要渠道。2舆论导向。我国的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党的舆论宣传工作。1996年,江泽民指出: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闻传播手段还不够发达的时代如此,在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更是如此。首先,广电新闻在传播上受时空限制小,它虽受众的文化要求低,在社会中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广电新闻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的力度是报纸难达到的,又以现场性与时效性的优势增强新闻舆论宣传的可信度和现实意义;另外,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也是它强大舆论威力的原因;广播电视在收听和收看同时伴有近距离的人际传播,例如家庭对新闻内容的讨论,从整个社会角度讲,也是一个极大的舆论力量.朱镕基在1998年高度称赞了《焦点访谈》的作用,并提出“政府镜鉴,人民喉舌,舆论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