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和繁殖单位是()。A.种类B.个体C.种群D.群落

2.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

A.气候项级

B、偏途顶级

C、土壤顶级

D、地形项级

3.下列关于生物小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循环时间长,是闭合式循环B.循环时间长,是开放式循环C.循环时间短,是闭合式循环D.循环时间短,是开放式循环

4.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的植物是()。A.水稻B.油菜C.甘蔗D.冬小麦

5.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

A.种群衰退B.种群平衡C.种群爆发D.生态入侵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B.能量流动是循环波动的C.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增的D.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载体

7.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8.农业生态系统属于()。

A.无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B.自然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C.人类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D.燃料供能生态系统

9.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当种群数量低于环境容纳量时,则趋向于()。A.减少;减少B.减少;增加C.增加;减少D.增加;增加

10.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

A.伴生种B.优势种C.习生种D.劣生种

11.小型动物、低等生物的存活曲线为()。

A.A型B.B型C.C型D.混合型

12.下列能源燃烧时,易形成酸雨的是()。A.石油B.煤C.天然气D.煤气

13.在适宜的条件下,r对策生物的种群增长速度比K对策生物的种群增长速度()

A.快B.慢C.相似D.不确定

14.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是()。A.地球化学循环B.生物循环C.沉积型循环D.气相型循环

15.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属于非生物环境组分的是()

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太阳辐射

16.北方针叶林主要分布在()

A.热带B.亚热带C.暖温带D.寒温带

17.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A.成群型B.均匀型C.随机型D.聚集型

18.下列哪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鸟与树的关系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D.青蛙与水稻的关系

19.逻辑斯蒂方程中的修正项(K-N)/K,是逻辑斯蒂系数,其意义是()。A.环境压力的度量B.环境负荷量C.增长量D.常量

20.判断下列生物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校园里的所有植物B.校园里的所有树木C.校园里的所有松树D.校园里的所有草本

21.引起种群数量非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A.水因子B.光因子C.气候因子D.土壤因子

22.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种食物只能被一种消费者取食

B.多条食物链可形成食物网

C.一种消费者不能同时取食多种食物

D.营养级是有一定顺序的,不是错综复杂的

2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下列哪种生产力指标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A.初级总生产力B.初级净生产力C.群落净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

24.地球上的碳素绝大部分存在于()。A.岩石圈B.大气圈C.水圈D.土壤圈

25.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A.光照B.水分C.温度D.O2

26.下列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起直接作用的因子是()

A.光能B.水分C.养分D.以上三者皆是

27.下面关于动物婚配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单配偶制B.群婚制C.一雌多雄制D.一雄多雌制

28.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较简单的是()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草原D.苔原

29.每个蒲公英的种子都有一把小伞,以适应于()

A.风传播B.人为传播C.水传播D.动物传播

30.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A.捕食链B.腐屑链C.寄生链D.混合链

31.下列因素属于非周期因素的是()

A.光B.暴雨C.季节D.温度

32.绵羊、山羊和鹿这类动物总是在秋天进入生殖期,这主要是因为()

A.生长健壮B.水草丰美C.气候适宜D.短日照的到来

33.一年生作物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

A.氧B.湿度C.温度D.营养物质

34.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科学家是()。A.海克尔B.坦斯利C.马世骏D.竺可桢

35.阳性植物的特点是()。A.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B.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C.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D.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36.森林的年龄是森林()指标。

A.稳态的B.年龄结构的C.密度的D.发育的

37.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

38.与K对策生物相比,r对策生物一般()。A.出生率高、寿命较短B.生率低、寿命长C.出生率低、寿命较短D.出生率高、寿命长

39.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40.进入海洋的物质重新回到陆地上,通过的方式是()。

A.海水中的各种元素被浪花飞沫带进大气中

B.一些海洋生物进入陆地生态系统

C.由于生物的死亡,不断会有一些物质进入海底沉积层,在分解者还来不及把它们分解之前,就被淤泥和泥沙所覆盖

D.海底沉积物被冲积到陆地上

41.顶极—格局假说的优势顶极,相当于单元顶极论的()。A.后顶极B.前顶极C.亚顶极D.气候顶极

42.下列因子中,属于非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A.乌对筑巢位置的竞争B.动物对食物的竞争C.干旱D.植物对光的竞争

43.生态系统中,补充能源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总生产B.减少系统用于自我维持的消耗C.增加系统的初级生产力D.增加系统的次级生产力

44.下列群落中,动物种类最少的是()

A.北方针叶林B.草原C.苔原D.荒漠

45.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物群落中首先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

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分解者C.食肉动物和分解者D.草食动物和分解者

46.物质循环指的是()。

A.生物为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将这些元素在各个营养级之间传递,并合并起来构成物质流

B.物质存在于大气、水域或土壤,通过以绿色植物为代表的生产者吸收进入食物链,然后转移到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等消费者

C.物质被以微生物为代表的还原者分解转化回到环境中

D.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循环运转

47.生态系统中,能量从太阳能到化学能、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同化过程为()。A.初级生产B.次级生产C.初级生产量D.次级生产量

48.落叶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

49.相同的群落类型()

A.可重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B.不会重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C.只能出现在同一地区D.只能出现在不同气候区

50.核小体是()

A.染色质的一种基本结构

B.原生动物空泡状核中着色深的小体

C.染色体畸变时无着丝粒的片断

D.真核细胞中可用苏木精染色并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小体

二、填空题(20题)51.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分为冷害、______和冻害三种。

52.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__。

53.单位面积或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数量称为种群______。

54.一个生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__________种群组成的。

55.形成生殖隔离的因素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56.能够被植物叶绿素吸收利用的太阳辐射称______。

57.在生态交错区中的生物种类、群落密度和结构功能发生变化的现象叫______。

58.大象、鲸鱼、恐龙属于______对策者。

59.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的______。

60.防风林有三种不同林带类型,即紧密林带、______及通风林带。

61.内禀增长率是种群在最适条件下表现出来的______增长率。

62.生物的______作用就是一种生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63.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______。

64.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温度等因子而对生物起作用,因而属于______因子。

65.竞争排斥原理又叫______。

66.淡水生态系统可简单的分为静水生态系统和______生态系统。

67.群落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这样的群落称为______。

68.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被称为______。

69.植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包括垂直地带性和_______地带性两大类型。

70.群落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也就是以______所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顶点。

三、判断题(10题)7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72.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驯化生态系统()

A.正确B.错误

73.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是可变的。()

74.春化现象反映的是植物开花与日照长度的关系。()

75.绿色植物在不同的高度出现不同的种类、数量的现象是由于降水在垂直方向上沿高度而变化的规律引起的。()

A.正确B.错误

76.引起歇地现象是他感作用的生态意义之一。()

77.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A.正确B.错误

78.种群的三种内分布型中最常见的是均匀型分布。()

A.否B.是

79.为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应该彻底消灭害虫种群。[]

A.正确B.错误

80.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82.简述物质循环的特点。

83.简述土壤组成及其特性。

84.土壤微生物性质的生态作用。

85.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遵循的定律。

五、论述题(2题)86.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87.论述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六、单选题(0题)88.某二森林中的所有马尾松在生态学上可称为一个()。A.群系B.群落C.群丛D.种群

参考答案

1.C

2.A

3.D

4.A

5.D

6.A

7.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8.C

9.B

10.B

11.C

12.B因为酸雨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以煤是最容易引发的,煤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13.A

14.B生物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的循环。

15.D

16.D

17.C只有当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随机型。

18.B

19.A

20.C

21.C

22.B

23.C

24.A

25.C

26.D

27.B动物的婚配制度存在单配偶制、一雌多雄制、一雄多雌制。

28.D

29.A

30.A

31.C

32.D

33.C解析:春化指植物必须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诱导进入生殖期,所以春化阶段主导因素是温度。

34.B

35.C阳性植物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方能进行正常生长,光补偿点较高。

36.D

37.D

38.Ar对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强,但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入侵新的栖息地,并通过高增长率而迅速繁殖。

39.A

40.B

41.D

42.C解析:非密度制约因子是指种群外部环境因子,故选C。

43.B解析: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过程,有消耗就得有补充,这样才能维持系统循环。故选B。

44.C

45.B

46.D

47.A

48.A

49.A

50.A

51.霜害

52.机体论观点机体论观点

53.密度

54.微生物

55.合子前隔离;合子后隔离

56.生理辐射

57.边际效应

58.k

59.生态型生态型

60.硫透林带硫透林带

61.最大最大

62.他感他感

63.生态因子生态因子

64.间接间接

65.高斯原理

66.流水

67.共建种群落

68.全球变暖

69.水平

70.顶级群落顶级群落

71.Y

72.A

73.Y

74.N

75.B

76.Y

77.A

78.N

79.B

80.A

81.(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常绿阔叶林为世界面积最广大、最典型的地带。(2)生境: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无太明显的干燥季节。(3)群落特征:种类组成丰富(不及热带雨林),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板根、茎花等现象少见,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无明显季相变化。

82.(1)具有生命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2)具有空间结构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系统;(3)是动态平衡系统;(4)是开放系统。(1)具有生命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2)具有空间结构,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系统;(3)是动态平衡系统;(4)是开放系统。

83.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包含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以及特定的微生物区系。土壤的特性:①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母质、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②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无机质、土壤酸碱度;③土壤生物性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84.(1)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它们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2)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可以直接分解。(3)微生物产生一些生长激素和维生素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有具体作用。(4)某些微生物与某些植物形成共生体。

8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其含义是: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转换、流动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要从浓缩的有效形态变为可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也就是说,在一切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失去做功能力而使能质(能的质量)下降。

86.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就成为地球上的主人、操纵者人类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自身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企图建立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所能依赖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无限增长而去盲目地对自然进行征服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人类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就会越来越小甚至遭到破坏。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就成为地球上的主人、操纵者,人类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自身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企图建立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条件。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