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2/62《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3001014环境化学(EnvironmentChemistry)二、开课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年制本科。先修课程: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四、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掌握有害化学物质在地球系统各圈层中的迁移和转化的机制;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及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五、基本要求
1、掌握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水、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中存在的形态和环境化学行为。
2、掌握有害化学物质在地球外部系统各圈层(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中迁移和转化的机理,以及产生的各种环境效应.ﻫ3、掌握大气、土壤及水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ﻫ4、了解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ﻫ5、用此学科知识来避免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6、培养学生利用系统论的方法,来思考有害化学物质在地球系统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效应。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学分:1.6学时:32,理论学时32学时(一)绪论(理论学时2)1、环境及环境问题2、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的起因3、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4、几个基本概念(二)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理论学时6)1、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及水循环2、水的特性及环境效应3、水质标准和水质指标4、天然水的组成5、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三)水环境化学(理论学时8)1、水环境中的沉淀—溶解反应2、天然水的配合反应3、水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反应4、水中的胶体物质及其吸附作用(四)大气环境的组成与性质(理论学时4)1、大气污染化学概述2、天然大气环境特征及化学组成3、大气中重要污染物的源与汇(五)大气环境化学(理论学时6)1、大气光化学反应基础2、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3、碳氢化物的氧化与光化学烟雾4、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型污染5、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6、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7、酸性降水8、大气颗粒物(六)土壤环境化学(理论学时4)1、土壤的形成、组成与性质2、土壤污染3、土壤中的重金属的积累与迁移4、土壤有机(农药)污染及其迁移转化5、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八、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推荐教材:《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参考书目:1、《环境化学》,王晓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环境化学》,刘绮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3、《环境化学实验》,董德明、朱利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16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Monition)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中一门综合性的实用技术和应用科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中常用的化学分析和简单仪器分析的手段,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布点方法、采集原理与方法、分析方法等,具备制定监测方案的能力并用控制的手段保证监测过程的质量,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五、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的布点、采样方法,并根据不同污染状况选择合理的监测方案.2.熟悉掌握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中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原理、方法及仪器分析。3.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手段并用之指导监测全程,能正确处理监测数据和表述监测结果.4。了解生物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的监测方法及全程。5。了解简易监测方法和自动监测,遥感遥测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6.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3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8。(一)绪论(理论学时4)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2、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3、环境标准。(二)水和废水监测(理论学时6,实验学时6)1、水质污染与监测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4、水样的预处理5、物理指标检验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7、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8、有机污染物的测定9、底质监测10、活性污泥性质的监测(三)大气和废气监测(理论学时6)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3、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5、颗粒物的测定6、降水监测7、污染源监测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四)固体废物监测(理论学时4)1、固体废物概述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3、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4、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恶毒监测5、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五)土壤污染监测(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1、土壤基本知识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3、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4、土壤样品的预处理5、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六)环境生物污染监测(理论学时4)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3、污染生物监测4、生态监测(七)噪声监测(理论学时4)1、声音和噪声2、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3、噪声物理量与主观听觉的关系4、噪声测量仪器5、噪声标准6、噪声监测7、振动及测量方法(八)放射性污染监测(理论学时4)1、基础知识2、环境中的放射性3、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4、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5、放射性监测(九)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理论学时2)1、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2、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3、监测实验室基础4、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5、实验室质量保证6、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7、环境标准物质8、环境监测管理9、环境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十)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理论学时2)1、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2、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3、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4、遥感监测技术5、简易监测方法6、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奚旦立等主编,《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目: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2、何燧源主编,《环境污染物分析监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环境规划》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12环境规划(Environmentalproject)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规划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学科理论成果,学会重整和系统化,学会运用综合方法开展环境规划工作。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掌握环境规划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五、基本要求掌握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理论、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掌握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以及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开发区环境规划、乡镇环境规划、以及绿色社区规划的内容、技术措施.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以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学为先修课程.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3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一)绪论(理论学时2)1、环境规划概述2、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类型4、环境规划的发展和趋势(二)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学时4)1、环境承载力2、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3、复合生态系统4、空间结构理论(三)境规划的内容(理论学时8)1、环境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2、环境评价和预测3、环境功能区划4、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四)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理论学时6)1、环境预测方法2、大气污染预测方法3、水污染预测方法4、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方法(五)水环境规划(理论学时9)1、水环境规划内容和类型2、水环境规划基础3、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4、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5、水环境规划实例(六)大气环境规划(理论学时9)1、大气环境规划内容和类型2、大气环境规划组成3、大气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4、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5、大气环境规划实例(七)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理论学时6)1、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内容2、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程序3、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类型4、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实例(八)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理论学时4)1、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内容2、应用实例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环境规划学》,郭怀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2。参考书:1、《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欧阳志云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城市环境规划》,徐肇忠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齐康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环境评价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19环境评价学(Environmentalassessment)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属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包括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两个部分,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是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准分类方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识别、预测和评价,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技术。五、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了解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掌握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模型、计算以及现状及影响评价。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环境监测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学时0.(一)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目的及其发展概况(理论学时4)ﻫ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与目的ﻫ2、环境质量评价发展概况
3、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
4、环境标准
(二)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理论学时4)
1、污染源概述
2、污染源分类
3、污染源调查内容ﻫ4、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方法ﻫ(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理论学时4)ﻫ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的分类ﻫ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方法ﻫ(四)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学时6)ﻫ1、开发决策与环境影响评价ﻫ2、环境影响的类型ﻫ3、环境影响识别ﻫ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步骤及评价等级
5、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
6、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的调查
7、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ﻫ8、环境影响预测
9、厂址选择原则ﻫ10、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ﻫ1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1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五)环境质量评价图的绘制(理论学时2)
1、环境质量评价图的分类
2、环境质量评价图的绘制方法
(六)水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学时8)
1、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ﻫ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ﻫ(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学时8)ﻫ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评价等级
2、大气环境调查前期工作
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大气污染源调查5、污染气象调查ﻫ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ﻫ7、工程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八)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学时3)ﻫ1、概述
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土壤环境影响评价5、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与替代方案(九)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学时3)1、噪声的分类、声音的物理特性与量度2、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和昼夜等效声级3、噪声标准4、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十)环境风险评价(理论学时3)
1、概述2、环境风险识别3、环境风险的度量4、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环境评价(第二版),陆雍森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参考书:1、环境质量评价,刘绮、潘伟斌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ﻫ2、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国家环保总局监督管理司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
4、环境评价教程,张从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11环境管理学(environmentalmanagementscience)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课,它是一门研究环境管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上指导。通过讲述环境管理学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运动与环境变化之间协调的规律性,掌握环境管理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与环境管理方法,具有从事环境管理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解决环境管理问题的能力。五、基本要求1、了解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对象与内容、职能与手段。2、了解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与原则,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可持续的环境战略。3、掌握环境管理的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了解环境管理模型、三种生产理论的含义、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4、掌握我国环境法的适用范围、环境法体系,了解环境行政执法、执法机关、程序、环境行政处罚。5、了解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掌握我国的环境政策.6、了解环境质量管理中的环境标准体系、分类、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和依据、环境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管理方法、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7、了解环境规划的原理、原则、类型、环境调查、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法、环境预测、环境目标的确定、环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8、了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内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基本原则、基本形式、清洁生产、工业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产品的生态设计、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措施、工业环境管理的考核。9、了解区域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3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一)绪论(理论学时6)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任务、对象与内容职能与手段,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3、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二)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8学时)1、可持续发展理论2、管理科学理论3、行为科学理论4、系统、共赢、控制和协同(三)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6学时)1、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2、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3、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四)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4学时)1、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2、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3、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4、环境管理的信息方法(五)区域环境管理(4学时)1、城市环境管理2、农村环境管理3、流域环境管理4、区域开发行为的环境管理(六)废弃物环境管理(3学时)1、气体废弃物环境管理2、水体废弃物环境管理3、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七)产业环境管理(3学时)1、政府作为主体的宏观产业环境管理2、企业作为主体的微观产业环境管理3、ISO1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体系简介(八)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7学时)1、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3、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4、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5、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7、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九)全球环境管理(理论学时6)1、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点2、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行动3、中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1、周强.《环境管理学》[M].吉林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2、玉秀娟.《环境管理》环境管理[M].哈尔滨市: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环境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17环境教育学(Environmentalpedagogy)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选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教育学是以环境教育为研究客体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等。环境教育学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决定了环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由于环境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关于环境教育途径、内容、方法、评估的研究都需要建立和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充满创造意识。五、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环境教育规律,掌握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教育观;使学生学会运用环境教育理论知识分析环境教育问题,为今后从事环境管理及教学提供有关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深造奠定基础。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环境学导论、环境管理学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1。5学时:30,其中理论学时30。(一)绪论1、环境教育学概述2、环境教育的概念、任务与目标(二)环境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现状1、.环境教育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2、当前学校环境教育的三个取向3、欧洲环境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4、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现状(三)环境教育内容(上)1、环境问题2、环境保护与人口教育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四)环境教育内容(中)1、人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3、环境伦理与规范4、环境保护与法律(五)环境教育内容(下)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战略2、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态势3、关于《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六)环境教育途径与方法1、环境教育途径2、环境教育方法的意义3、自然教育方法4、可视化与主持式环境教育方法5、小组合作互助式教育方法6、探究式学习方法7、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环境教育(七)环境教育实践活动1、环境教育实践概述2、环境教育实践的基本程序3、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设计(八)环境教育评价1、环境教育评价的含义2、环境教育评价目标3、环境教育评价的功能4、环境教育评价的原则5、环境教育评价的具体操作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马桂新,《环境教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参考书目;1、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中国教育史纲,董宝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3、外国教育史简编,吴式颖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环境污染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20环境污染控制原理(Environmentalpollutioncontrol)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污染控制原理》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必备的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水体、大气、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其他物理污染的来源、污染组成及其相关治理和处置方法及措施,从而对各类环境污染物及其控制方法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五、基本要求1、掌握环境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2、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污染的来源、污染组成及其相关治理和处置方法的原理。3、掌握水体、大气、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其他物理污染的来源、污染组成及其相关治理和处置方法及措施。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各类环境污染物及其控制方法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监测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学时0(一)导论(理论学时8)1、环境污染概述2、环境污染控制的有关理论3、有关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性概念4、环境污染控制现状及趋势(二)污染源识别与解析(理论学时4)1、污染源2、污染源的识别3、污染源解析(三)物料衡算法(理论学时8)1、物料衡算的原理及步骤2、单纯物理变化过程的物料衡算3、有化学变化过程的物料衡算(四)工业生产过程及污染源控制(理论学时20)1、生产工艺与污染控制技术的选择确定2、钢铁工业污染及控制3、有色金属冶炼污染及控制4、煤的清洁利用、火力发电的污染及控制5、石油化工的污染及控制6、化学工业污染及控制7、轻工业污染及控制8、建材行业污染及控制9、高技术、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及控制(五)农业污染及控制(理论学时8)1、农业生产及污染概述2、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危害3、农业污染及控制(六)交通运输污染及控制(理论学时8)1、交通污染概述2、交通污染及控制3、船舶水域污染及控制(七)生活污染及控制(理论学时8)1、生活污染概述2、生活污染的发生现状3、生活污染及控制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环境污染控制,冯裕华
付仲逑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环境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21环境系统工程(EnvironmentalSystemEngineering)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系统工程》不仅是一门理性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应用学科。环境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关联性、最优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综合体。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的途径及其应用,并培养对这一领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或采用环境信息系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五、基本要求1.要求了解系统的概念、分类和特征,以及系统工程的原则,掌握模型的分类和模型化的程序。2、要求熟悉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系统分析的步骤和方法。3、要求掌握线性规划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及动态规划。4、要求掌握数学模型的定义、应用和基本理论,熟悉河流水质模型及其模型参数的估算,熟悉一维稳态河流水质模拟,了解其他各种与环境有关的模型.5、要求掌握预测原理、步骤和定量预测方法,熟悉大气质量预测和水环境污染预测.6、要求掌握决策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确定型、不确定型、风险型及多目标决策.7、要求了解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所涉及的基本内容,掌握排放管水力设计方法.8、要求了解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掌握水污染控制规划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的方法。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环境学导论。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16。(一)系统与系统工程(理论学时4)1、系统2、系统工程3、系统工程的重要方法―模型化4、系统工程的应用领域与实例(二)系统分析(理论学时5)1、系统分析概述2、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3、系统分析的步骤4、系统分析的方法5、应用举例(三)最优化技术(理论学时5)1、线性规划2、整数规划3、非线性规划4、动态规划(四)环境系统数学模型(理论学时12)1、数学模型概述2、河流水质模型基本方程及其解析解3、河流水质模型4、水质模型参数的估算5、一维稳态河流水质模拟6、河口水质模型7、湖泊(水库)水质模型8、非点源污染水质模型9、大气污染控制数学模型(五)系统预测(理论学时6)1、预测科学2、定性预测技术3、定量预测技术4、环境预测5、大气质量预测6、水环境污染预测(六)决策分析(理论学时4)1、基本概念2、确定型决策3、不确定型决策4、风险型决策5、多目标决策(七)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理论学时6)1、概述2、城市污水排海(排江)系统规划设计3、混合现象4、排放管水力设计5、排海管施工方法6、水下结构的侵蚀和养护(八)环境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理论学时6)1、城市环境规划2、城市排水系统规划3、废水回用系统规划4、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5、河口水质规划6、大气污染控制规划7、非点污染源控制措施简介实验:(实验学时16)建议在学习了课程理论部分后,选取具体案例:①系统地提出问题,明确其目标和范围;②选择评价系统功能的指标或目标函数;③明确系统的组成因素或提出各种可选用的方案;④建立数学模式或进行数学模拟;⑤分析模式的特点,确定选优的方法,以便使系统最优化;⑥按选定的最优方案建立环境污染控制系统。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1、《环境系统工程》韦鹤平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参考书目:1、《环境系统工程》(日)高松武一郎等编著,刘鸿竞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2、《环境系统工程》侯克复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3、《环境系统工程》(美)L.G。列奇著,[环境系统工程]翻译组译,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3001026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EnvironmentalMonitionandevaluation)二、开课对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选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是环境科学中一门综合性的实用技术和应用科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可使学生掌握区域环境污染的布点、采样方法,并根据不同污染状况选择合理的监测方案。熟悉掌握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中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原理、方法及仪器分析。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手段并用之指导监测全程,能正确处理监测数据和表述监测结果。了解生物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的监测方法及全程。了解简易监测方法和自动监测,遥感遥测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五、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实验、作业、答疑、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2、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3、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课前预习—泛读,课后复习-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4、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1。5学时:30,其中理论学时22、实验学时8。(一)绪论(4学时)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二)水和废水监测(理论4学时,实验8学时)1、水质污染与监测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4、水样的预处理5、物理指标检验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7、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8、有机污染物的测定9、底质监测10、活性污泥性质的监测(三)大气和废气监测(理论4学时)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3、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5、颗粒物的测定6、降水监测7、污染源监测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四)固体废物监测(4学时)1、固体废物概述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3、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4、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恶毒监测5、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五)土壤污染监测(理论2学时)1、土壤基本知识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3、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4、土壤样品的预处理5、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六)环境生物污染监测(4学时)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3、污染生物监测4、生态监测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建议教材:奚旦立等主编,《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2、何燧源主编,《环境污染物分析监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空气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土壤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2003117土壤学(SoilScience)二、开课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的性质必修、专业核心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ﻩ《土壤学》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服务于环境生态建设、农业持续发展、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等。是园林、生态、生物、土地资源、植保、农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课程。
主要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环境过程、管理和保护。学习本课程不仅有利于学习资源与环境专业其它核心课程,而且所学知识可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五、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
1.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2.了解土壤母质的形成,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质组成和性质;3。了解土壤的环境过程,包括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过程等;4。了解土壤耕作和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5、掌握研究土壤肥力必要的实验手段。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地学基础和微生物学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18。(一)绪论(理论学时2)1、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2、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3、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二)土壤矿物质(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2)1、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2、粘土矿物;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4、实验内容: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三)土壤有机质(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3、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5、实验内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四)土壤生物(理论学时2)1、土壤生物多样性;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4、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五)土壤质地和结构(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1、土壤三相组成;2、土壤质地;3、土壤结构;4、土壤孔性和土体构造;5、实验内容:土壤容重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六)土壤水(理论学时3、实验学时2)1、土壤水分类型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2、土壤水的能态;3、土壤水的运动;4、土壤中的溶质运移;5、实验内容:土壤含水量的测定。(七)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理论学时2)1、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2、土壤热量及其平衡;3、土壤温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八)土壤形成和发育(理论学时3)1、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2、土壤形成过程;3、土壤发育。(九)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理论学时2)1、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2、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交换反应;3、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学时3、实验学时2)1、土壤酸、碱性的形成;2、土壤酸度的指标;3、土壤氧化还原反应;4、土壤缓冲性;5、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生物环境;6、实验内容:土壤酸度的测定。(十一)土壤养分循环(理论学时6、实验学时6)1、土壤氮素循环;2、土壤磷和硫的循环;3、土壤中的钾钙镁;4、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循环;5、土壤养分平衡及有效性;6、实验内容:土壤速效氮、磷、钾测定。(十二)土壤分类和调查(理论学时3、实验学时2)1、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3、美国土壤系统分类;4、中国土壤系统分类;5、土壤调查及其应用;6、实验内容:观看我国及西藏个主要土壤特性的幻灯片。(十三)土壤耕作和管理(理论学时3)1、土壤耕作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2、土壤力学性质;3、土壤耕性和耕作管理;4、几种主要耕作方法。(十四)土壤污染与防治(理论学时3)1、土壤污染的概念;2、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3、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4、酸性沉降物对土壤的影响;5、土壤污染的防治。(十五)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理论学时4)1、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2、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3、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4、土壤质量及评价。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黄昌勇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参考书目:1、朱祖祥主编,《土壤学》,农业出版社,1983。2、林成谷主编,《土壤学》,农业出版社,1983。《土地资源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1003120土地资源学(LandResourcesScience)二、开课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的性质必修、专业核心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ﻩ主要介绍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概述了世界和中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学习本课程是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配置计划和土地资源开发的完整过程提供依据。五、基本要求通过对《土地资源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能够牢固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意识;2、在认识土地、土地资源等基本概念和土地资源构成因素的基础上,掌握如何认识土地资源类型以及对土地资源进行类型划分的方法与技能;3、在认识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属性的基础上,明了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4、在明确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概况、分布以及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土壤学、气象学、地学基础等.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64。(一)绪论(理论学时4)1、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2、土地的属性;3、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二)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理论学时6)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3、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4、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5、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三)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理论学时4)1、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2、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3、土地产权制度与利用;4、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5、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6、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四)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理论学时6)1、土地类型及其划分;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3、区域土地类型的结构;4、土地类型的演替;5、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五)土地资源调查(理论学时6)1、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2、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5、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六)土地资源评价(理论学时6)1、土地资源评价概述;2、美国土地潜力评价;3、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
5、土地经济评价;6、农用地分等定级。(七)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理论学时6)1、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涵义及其研究意义;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4、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计算;6、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八)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学时4)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涵义;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九)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理论学时4)1、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2、土地资源的退化与其防治;3、土地资源的保护。(十)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理论学时4)1、土地开发;2、土地复垦;3、土地整理;4、土地储备。(十一)世界土地资源概况(理论学时2)1、世界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2、世界土地资源的问题与对策.(十二)中国土地资源概况(理论学时8)1、中国土地资源形成的背景;2、中国的农业用地资源;3、中国的建设用地资源;4、中国的未利用土地资源;5、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概况(4学时).(十三)中国土地资源分区(理论学时4)1、土地资源分区原则及方案;2、中国土地资源分区概述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参考书目:1、刘黎明主编,《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第4版).2、朱德举,刘友兆,王秋兵等编著,《土地资源学教程》,海洋出版社,1999。《土壤改良》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1053土壤改良(SoilAmelioration)二、开课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的性质科类选修课程。四、教学目的和任务主要介绍改良和保护土壤的系统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具有改良和保护土壤资源、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际调控能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五、基本要求了解土壤改良及其发展过程、了解土壤改良与保护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水利土壤改良、区域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农田保护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熟悉掌握农田灌溉的一般原理;熟练掌握现代节水农业与现代灌溉技术;熟练掌握盐碱地、低产田、风沙土改良原理及改良技术;熟练掌握土壤侵蚀类型、过程、机理;熟练掌握水土保持原理、方法及其技术.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土壤学、水分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土保持学。七、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学分:1。5学时:30(均为理论学时)绪论(理论学时2)土壤改良的定义、作用、内容和发展历史;土壤改良与保护方法;现代土壤改良基本内容与技术。水利土壤改良(理论学时10)农业水资源与水文学基础;灌溉原理和地面灌溉系统;节水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排水技术.区域土壤改良(理论学时10)中国土壤和耕地资源及其区域性差异特征;西藏高原土壤和耕地资源及其区域性差异特征;中国与西藏土壤资源概况;西藏土壤改良利用分区;作物盐害和耐盐力、土壤盐分运移规律;西藏盐碱土改良利用技术;西藏低产田类型、成因及其改良利用技术;西藏风沙土类型、成因及其改良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农田保护(理论学时8)土壤侵蚀过程;土壤侵蚀类型与危害;土壤侵蚀信息系统;中国、西藏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分区治理对对策;基本农田保护。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暂无适合西藏的现成成熟版本之前,建议自编)参考书目:《农业土壤改良与保护》,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黄昌勇主编,《土壤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02003116《土壤农化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2003116土壤农化分析(analysisofsoil)二、开课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核心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土壤农化分析既是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应用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土壤、植物和肥料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常规分析方法及仪器测定土壤、植物及肥料样品的常规项目,为将来从事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操作基础。五、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土壤农化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土壤、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2.熟练掌握土壤、植物、肥料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方法;3.熟练掌握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分析原理;4.掌握土壤主要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和技术以及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水溶性盐、碳酸钙的分析技术;5.掌握植物灰分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测定方法及原理;6。熟练掌握农产品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脂、粗脂肪的分析方法和技术;7。了解土壤无机污染物的分析技术。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化学、环境化学、土壤学.七、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16(一)绪论(理论学时2)1、土壤农化分析的定义、作用、内容和发展历史;2、现代土壤农化分析技术。(二)土壤农化分析的基本知识(理论学时2)1、土壤农化分析用纯水2、试剂的标准、规格、选用和保藏;3、常用器皿的性能、选用和洗涤。(三)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理论学时2)1、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2、现代土壤样品采集方法介绍。(四)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理论学时4)1、土壤有机质的肥力意义;2、土壤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比较和选用;3、有机碳的校正系数及其计算。(五)土壤氮素分析(理论学时4)1、土壤氮素的测定意义及其方法选择;2、土壤全氮的测定及其意义;3、土壤速效氮的测定及其意义;(六)土壤磷素分析(理论学时6)1、土壤磷素的测定意义及其方法选择;2、土壤全磷的测定及其意义;3、土壤速效磷的测定及其意义。(七)土壤钾素分析(理论学时4)1、土壤钾素的测定意义及其方法选择;2、土壤全钾的测定及其意义;3、土壤速效钾的测定及其意义。(八)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理论学时6,实验学时2)1、土壤有效硼测定原理;2、土壤有效铜、锌的测定原理;3、土壤有效锰的测定原理;4、土壤有效钼的测定原理;5、实验内容:土壤有效硼的测定.(九)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分析(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4)1、酸性土交换量和交换性阳离子的测定;2、石灰性土壤交换量的测定;3、盐碱土交换量及交换性钠的测定。4、实验内容: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5、实验内容:土壤碳酸钙的测定。(十)土壤水溶性盐的分析(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2)1、土壤水溶性盐的浸提原理;2、实验内容: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十一)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水分测定(理论学时2,实验学时2)1、植物组织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2、果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3、籽粒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4、植物水分、干物质的测定意义;5、实验内容: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水分测定。(十二)植物灰分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测定(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1、植物灰分的测定;2、植物常量元素的测定;3、植物微量元素的测定4、实验内容:植物样品中磷的测定.(十三)农产品品质分析(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1、农产品中蛋白质的分析;2、农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析;3、籽粒中油脂和脂肪酸的测定;4、有机酸和维生素分析;5、验内容:农产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十四)肥料分析(理论学时4)1、无机肥料分析;2、有机肥料的分析。八、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鲍士旦主编:《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目:1、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土壤农化分析》(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土壤理化分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土壤与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土壤与地质学基础(SoilandbasicGeology)二、开课对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主要介绍土壤形成相关的地学知识,土壤的组成、性质,土壤的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学习本课程为学好专业课打基础。五、基本要求1、掌握与土壤形成相关的地学知识;2、掌握土壤的组成、性质;3、了解土壤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4、掌握土壤资源的利用、管理和保护途径;5、掌握研究土壤必要的实验手段。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化学、微生物学、气象学、植物学。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8。(一)绪论(理论学时2)1、土壤在农林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二)地质学基础(理论学时8)1、地球的一般特征;2、矿物;3、岩石;4、地质作用和地貌;(三)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理论学时3,实验学时2)1、风化过程;2、土壤形成;3、实验内容: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四)土壤有机质(理论学时3)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3、土壤腐殖质;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调节;(五)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1、土壤质地;2、土壤结构;3、土壤孔性;4、实验内容:土壤容重测定。(六)土壤水分(理论学时3)1、土壤水的类型及有效性;2、土壤水的能态;3、土壤水的运动;土壤水分平衡;(七)土壤空气和热量(理论学时3)1、土壤空气;2、土壤热量;3、土壤水、气、热的调节。(八)土壤胶体和阳离子交换(理论学时4)1、土壤胶体构造和性质;2、土壤胶体类型;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4、土壤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九)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理论学时3,实验学时2)1、土壤酸碱反应;2、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3、土壤酸碱性调节;4、土壤缓冲性.5、实验内容:土壤酸碱度测定。(十)土壤养分(理论学时3,实验学时2)1、土壤养分的来源、消耗和循环;2、土壤中的大量元素;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4、实验内容:土壤速效氮测定。(十一)土壤资源利用和管理(理论学时3)1、土壤退化及其防治;2、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十二)土壤分类与分布(理论学时2)1、土壤分类;2、土壤分布规律;3、西藏土壤分布规律。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孙向阳主编,《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参考书目:黄昌勇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宋春青主编,《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梁成华主编,《地质与地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03001065植物营养学(PlantNutrition)二、开课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的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四、教学目的和任务全面介绍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对植物营养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五、基本要求了解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研究方法;熟悉大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微量营养元素、有益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和营养机理;熟练掌握植物对大量营养元素的吸收、同化过程;熟练掌握植物缺乏大量营养元素的一般症状及其调控机制;熟悉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熟悉养分吸收过程以及离子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养分运输和分配过程;熟悉矿质营养与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了解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与改良;10、熟练掌握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土壤学、微生物学、土壤农化分析。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5学时:80,其中,理论学时:70,实验学时:10.绪论(理论学时4)植物营养学发展概况及其最新进展;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和现代研究方法;大量营养元素(理论学时10,实验学时2)植物营养的一般概念;植物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植物对氮、磷、钾素的吸收、同化和运输;植物缺乏氮、磷、钾素的一般特征;实验内容:作物根系脱氢酶活性诊断(TTC法)中量营养元素(理论学时4)植物体内钙、镁、硫的含量与分布;钙、镁、硫的营养功能;植物体钙、镁、硫缺乏症状.土壤微量元素(理论学时10,实验学时2)植物体内铁的含量与分布、营养功能及缺铁症状;植物体内硼的含量与分布、营养功能及缺硼症状;植物体内锰的含量与分布、营养功能及缺锰症状;植物体内铜的含量与分布、营养功能及缺铜症状;植物体内锌的含量与分布、营养功能及缺锌症状;植物体内钼的含量与分布、营养功能及缺钼症状;植物体内氯的含量与分布、营养功能及缺氯症状;实验内容3:石灰性土壤作物营养失调的缺锌诊断(DTPA—TEA浸提—AAS法)有益元素(理论学时4)1、有益元素的定义;2、有益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分布与形态;3、有益元素的营养功能;4、植物有益元素缺乏的症状。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理论学时6)土壤养分化学有效性及养分强度因素、容量因素;土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根系与养分有效性及影响根系生长的环境因素;植物根际养分的有效性。养分的吸收(理论学时8)养分进入根细胞的机理;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植物其它器官对养分的吸收及影响因素.养分的运输和分配(理论学时8)养分的短距离运输;养分的长距离运输;植物体内养分的循环;养分的再利用。矿质营养与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理论学时6,实验学时4)矿质营养与植物生长及影响养分效应的因素;库——源关系与产量;库—-源关系的转化;植物激素在库——源关系调节中的作用;矿质营养对库——源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矿质营养与品质的关系。实验内容1:植物营养的土培试验;实验内容2:植物营养的水培试验.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与改良(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2)植物营养的遗传变异性与基因潜力;植物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的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特性;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研究技术和改良方法;实验内容:植物营养的砂培试验.(十一)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理论学时6)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植物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机理;盐渍土盐分危害的原因及植物耐盐机理;石灰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植物对石灰性土壤的适应机理;渍水和淹水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7、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陆景陵主编:《植物营养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参考书目:史瑞和主编,《植物营养原理》(第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何念祖主编,《植物营养原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03002101《植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3002101植物学(botany)二、开课对象农资、园林、水保、环科、森保、林学、农学、园艺、草学等四年制本科生三、课程的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五、基本要求1、了解植物界的类群及多样性、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人类关系以及植物学发展概况。2、了解和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方式3、了解细胞分化及细胞全能性,掌握植物组织的结构、类型及维管束的构成及类型。4、了解种子的结构及类型;掌握根、茎、叶的基本构造与功能.5、了解和掌握被子植物繁殖器官(花)、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孢子叶球)的构造和发育过程,掌握种子和果实的发育过程。6、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裸子植物繁殖器官的构造和发育过程。7、7、掌握植物的分类单位及植物的命名方法;掌握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征;了解植物发育的进化规律。8、植物的分类单位及植物的命名方法;掌握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征.9、了解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掌握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术语;掌握植物的鉴定方法,了解西藏常见科、属、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分布及利用等.六、本科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植物学是园林、水保、农资、林业、农业等一切以植物为生产对象或研究对象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研究植物界和植物体的生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园林树木学、植物生理学、森林生态学、花卉学、造林学、森林学、果树学、植物病理学等学科的基础课,是园林专业、林学与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七、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学分:5学时:77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5,实验学时22,实习0。5周(一)讲授部分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掌握植物界的类群及多样性.难点:植物界的类群及多样性。一、植物界的类群及多样性二、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人类关系三、植物学发展概况及分科第二章植物细胞(5学时)重点: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分裂方式。难点:植物细胞壁的结构。第一节关于植物细胞的认识1、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2、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3、细胞的多样性.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5、非细胞结构的生命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原生质及其理化性质2、原生质体3、液泡及细胞内含物4、细胞壁第三节植物细胞的分裂1、细胞周期2、染色质和染色体3、有丝分裂4、减数分裂5、无丝分裂第三章植物组织(6学时)重点:植物组织的概念及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及保护组织的结构与功能。难点:维管束的构成及类型。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组织形成1、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2、植物组织的概念。第二节植物组织的类型1、分生组织2、薄壁组织3、保护组织4、输导组织5、机械组织6、分泌组织、第三节植物体内的维管系统1、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2、维管束的构成及类型。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8学时)重点:双子叶植物根、茎的初生构造及次生构造;双子叶植物及裸子植物叶的基本构造与功能。难点:形成层细胞的结构、类型;根、茎次生构造的形成;根与茎过渡区的变化.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与营养器官的发生1、种子的构造和类型2、种子的萌发与幼苗形成.第二节根1、根的来源与种类2、根系的类型3、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4、根的伸长生长与初生构造5、根的增粗生长与次生构造6、根瘤与菌根.第三节茎1、茎的功能与基本形态2、茎的类型与分枝关系3、茎尖的构造与发育4、茎的解剖构造5、根与茎过渡区的变化。第四节叶1、叶的功能与形态2、叶的发生与生长3、叶的解剖构造4、叶的形态构造与条件的关系5、叶的寿命与落叶。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8学时)重点: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裸子植物繁殖器官的构造和发育过程.难点:雄蕊的发育与构造;雌蕊的发育与构造;裸子植物种子的形成。第一节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1、花的形态构造及发育2、雄蕊的发育及构造3、雌蕊的发育及构造;4、开花与传粉5、受精6、种子和果实7、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植物。第二节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1、大、小孢子叶球的构造及发育2、雌、雄配子体的构造及发育3、传粉与受精4、胚与胚乳的发育和种子形成。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8学时)重点:植物的分类单位及植物的命名方法;掌握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征。难点:植物的双命名法第一节概述1、植物的分类单位2、植物的命名3、生物界划分4、植物界的类群急分类第二节低等植物1、藻类植物2、菌类植物3、地衣植物。第三节高等植物1、苔藓植物门2、蕨类植物门3、种子植物门。第四节植物界的基本类群的进化1、植物的系统发育2、植物系统发育的进化规律。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14学时)重点: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术语;植物的鉴定方法。难点: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及使用.第一节被子植物的分类方法1、分类学及其发展2、分类系统3、被子植物的原始与进化形状的概念。第二节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基础知识1、茎的形态术语2、花的形态术语3、花序的形态术语4、果实的形态术语第三节植物的鉴定方法1、等距检索表2、平行检索表第四节被子植物分科1、双子叶植物纲:藜科、蓼科、石竹科、毛茛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大戟科、堇菜科、伞形科;报春科、萝摩科、唇形科、玄参科、茜草科、桔梗科、菊科。2、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莎草科、百合科(二)实验内容基本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2、能够熟练掌握徒手切片方法及临时制片和压片的制作。3、掌握植物绘图技术,能够形象绘制植物组织、器官的详图及简图。4、能够熟练地掌握植物分类工具书的使用。5、能够正确识别西藏地区常见的草本植物。6、能够独立完成某地区植物资源调查及标本制作、鉴定等工作。7、培养独立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植物分类工具书的使用难点:植物分类工具书的使用实验内容:1、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徒手切片法、永久制片法)、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观察(3学时)。2、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的观察(3学时)。3、种子和幼苗、根的形态与解剖构造-—双子叶无胚乳种子、双子叶有胚乳种子、多子叶有胚乳种子、单子叶有胚乳种子的观察;双子叶植物根初生构造的观察(3学时)。4、茎的形态与解剖构造——茎尖的构造、茎的初生构造、茎次生构造(4学时)。5、茎的解剖构造——裸子植物木材三切面的解剖构造、单子叶植物茎构造的观察(3学时)。6、叶的解剖构造——双子叶植物叶构造的观察、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叶构造的观察(3学时)。7、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裸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被子植物花药结构、子房结构的观察;裸子植物大、小孢子叶球及花粉粒构造的观察(3学时)。8、种子与果实的形成——种子的发育过程、果实的发育与结构(3学时)。课程实习内容:9、树木冬态识别、植物拉丁文—-树皮、枝条、冬芽、叶痕及维管束痕、宿存物的特征(4学时)。10、细菌与藻类、真菌与地衣——念珠藻、衣藻、水棉、轮藻、海带的结构、黑根霉、青霉、伞菌、地衣的结构(4学时)。11、苔藓与蕨类、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学基础(叶)—-葫芦藓精子器及颈卵器的结构、蕨原叶体与幼孢子体、孢子囊群的结构;叶形、叶裂、脉序、单叶与复叶的观察(4学时)。12、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学基础(花和花序、果实)-—花的类型及结构、花城式与花图式、花序的类型;果实的类型(4学时).13、裸子植物观察、春天开花树种观察——裸子植物球花、球果的观察;木兰科、蔷薇科、黄杨科、木犀科树种的观察(4学时)。14、植物检索表的编制(4学时).15、工具书的使用(4学时).(三)实习部分植物学教学实习0。5周五、推荐的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推荐教材1、《植物学》曹慧娟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二版)2、《森林植物学》(西藏本)刘一樵、李士汤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版。(二)参考书目1《植物学》北京林学院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版2《植物学》上、下册李扬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3《植物学》徐汉卿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4《植物学》山东农业大学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5.《植物学》吴万春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其他6《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中山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种子植物分类学》汪劲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8《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册,补编1-2册)科学出版社9《中国植物志》(有关各分册)科学出版社10《西藏植物志》(1-5册)科学出版社11《西藏经济植物》科学出版社12.《植物生物学》杨世杰主编科学出版社;13。《植物生物多样性》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各称03003002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二、开课对象环境本科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的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目前,该学科知识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治理、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筑等,如生态建设规划、区域生态环境预警、土地生态评价与规划、森林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设计、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旅游资源的评价与规划等,尤其是通过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等工作,对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介绍这些知识,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达到能运用该学科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五、基本要求具有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景观生态学学科的内容、任务及理论基础,熟悉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景观结构、景观生态过程、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掌握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持续利用以及全球变化的关系。掌握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能够综合应用该学科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所以地理学、生态学,系统论,控制论等为景观生态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景观生态学又促进了这些学科的深入发展.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分:3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46,实践2.(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理论学时2)1、课程情况介绍2、景观与景观生态学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4、景观生态学的展望
(二)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斑块、走廓和本底(理论学时5)1、系统论与景观生态学2、自然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3、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异质种群4、渗透理论5、地域分异规律6、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与核心概念(三)景观结构(理论学时6)1、景观发育2、斑块3、廊道4、基质5、景观异质性6、景观空间格局7、网络8、生态交错带
(四)景观生态过程(理论学时4)1、干扰与景观格局演变2、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3、景观中的物种运动4、景观中的水分和养分运动5、景观中的人文与文化过程(五)景观动态变化(理论学时3)1、景观稳定性2、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3、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4、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六)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理论学时3,实习实践2)1、景观生态分类2、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评价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4、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七)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理论学时4)1、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2、景观生态规划3、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实例(八)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理论学时4)1、景观空间格局指数2、景观格局分析模型3、景观模拟模型(九)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学时5)1、生物多样性2、景观多样性3、景观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4、景观破碎化与异质种群动态5、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多样性的关系6、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设计(十)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理论学时4)1、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2、土地质量指标体系3、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4、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过程与方法(十一)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理论学时4)1、全球环境变化2、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3、景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4、景观生态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十二)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理论学时2)1、遥感技术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2、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景观生态学》徐化成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参考书目:1、《景观生态学》肖笃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2、《景观生态学》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邬建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及名称:0100503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Economics)二、开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三、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四、教学目的和任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主要研究环境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保护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环境、资源和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提高环境与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资源与环境的评价、优化配置方法,并能够将它们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五、基本要求了解人口经济理论,掌握资源与环境的经济评价方法。学生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概念,了解环境的发生、发展;认识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环境要素(大气、水等)的污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装修改造合同
- 无锡市房屋出租合同
- 农村医疗工程施工合同
- 2025年中国盐酸苯海拉明片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学校办公桌购销合同
- 2025合同模板奖杯采购合同
- 女装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化学试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公司劳动合同精简
- 垃圾处理场建设施工合同
- 物业民法典知识培训课件
- 2023年初中毕业生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详解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寒假作业(综合复习能力提升篇)(含答案)
- 《万方数据资源介绍》课件
- 医生定期考核简易程序述职报告范文(10篇)
- 第一章-地震工程学概论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解读
- 初级创伤救治课件
- 交通运输类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