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Ⅰ级公路大桥工程施工图设计CAD_第1页
重庆 Ⅰ级公路大桥工程施工图设计CAD_第2页
重庆 Ⅰ级公路大桥工程施工图设计CAD_第3页
重庆 Ⅰ级公路大桥工程施工图设计CAD_第4页
重庆 Ⅰ级公路大桥工程施工图设计CAD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说明1、设计依据1.1、xx市交通委员会及xx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关于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xx巫山至奉节段高速公路招标文件。1.2、xx市交通委员会及xx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下达的中交二院中标通知书。1.3、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xx巫山至奉节段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勘察设计合同。1.4、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xx巫山至奉节段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审意见。1.5、交通部《关于巫山(鄂渝界)至奉节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1.6、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并呈报xx市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渝东分公司审定的《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xx巫山至奉节段高速公路定测暂行规定》及《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xx巫山至奉节段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原则》。1.7、交通部组织本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后由评审专家组提交的《巫山(鄂渝界)至奉节公路初步设计审查咨询意见》。1.8、xx市交通委员会、xx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颁发有关技术规定及有关会议纪要、规定。1.9、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2、设计规范2.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2.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2.4、《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D60-01-2004。2.5、《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2.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2.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2.8、《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2.9、《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2.10、《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3、设计标准3.1、设计速度:80Km/h。3.2、荷载:公路—Ⅰ级。3.3、桥宽:总宽度24.5m0.5m(防撞护栏)+11m(行车道)+1.5m(中央分隔带)+11m(行车道)+0.5m(防撞护栏)。3.4、高程:黄海高程系统。3.5、坐标:北京坐标系。3.6、地震作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按0.1g设防。3.7、桥面横坡:半径为1200m的圆曲线部分为3%的全超高段;缓和曲线部分为超高渐变段或3%的全超高段。4、基本设计资料4.1、地形、地貌本桥位于xx市巫山县两坪乡溪沟村境内,呈约270°走向,沿溪沟南侧山坡展布,横跨顺坡发育的“V”型冲沟。渝巴(xx~巴东)公路在桥址南側约4~4.5KM桥址区属构造溶蚀、剥蚀深切谷地斜坡地貌区,地表为缓陡相间的折线型斜坡,总体坡向NNW,斜坡上部延伸至渝巴公路,坡顶地面标高在800m左右,坡麓溪沟地面标高在240m左右,相对高差560m,切割深度大。桥址处于区域斜坡中下部较陡坡段,自然坡度35°~55°,坡面植被不发育,生长少量灌木,距斜坡坡麓溪沟300~400m,高差20~160m。桥址在顺线路方向上跨越近南北走向的“V”型次级冲沟,宽约20m,桥轴线经过地段地面标高在256~420m之间,相对高差164m,东西两端桥台位于冲沟两侧岸坡之上,东桥台临冲沟方向山坡相对较缓,自然坡度约40°,西桥台临冲沟方向山坡陡峭,自然坡度约60°。线路右侧山坡上分布少量居民点。4.2、工程地质条件桥址处于齐耀山背斜南东翼、巫山向斜的北西翼,地层主要为三迭系中统巴东组第三段(T2b3)泥灰岩夹灰岩、第二段(T2b2)泥质粉砂岩,岩层产状182°~193°∠15°~28°,桥轴线走向与地层走向成2°~13°小角度斜交。桥址区浅部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多切割成块状。火烧庵(巫山)端桥台斜坡下方基岩(T2b2)主要发育有L1、L2、L3三组(裂隙)节理,奉节端桥台斜坡上基岩(T2b3)主要发育有L4、L5、L6三组(裂隙)节理,这些裂隙对桥梁基础不会产生不利影响。桥址区出露、揭露的地层由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亚粘土、残坡积碎石土、块石土层和三迭系中统巴东组第三段(T2b3)泥灰岩夹灰岩、第二段(T2b2)泥质粉砂岩构成,根据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及室内试验结果,其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Ⅰ1-2残坡积含碎石亚粘土(Qe+dl):灰黄色,湿,硬塑状,层厚1.00~1.10m。Ⅰ2-3残坡积碎石土、块石土(Qel+dl):灰色、灰黄色,湿,稍密~中密状,层厚0.70~15.60m。Ⅳ2-2强风化泥灰岩夹灰岩(T2b3):暗灰色,隐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多充填泥质;岩体破碎,岩质较硬,岩芯呈1~5cm碎石状及砂砾状。该层仅分布在桥址两端局部地段,层厚1.60~2.60m。Ⅳ2-3弱风化泥灰岩夹灰岩(T2b3):灰~浅灰色,隐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多充填方解石细脉,局部发育溶蚀现象,溶蚀形态为溶孔及溶隙,溶孔孔径0.5~10mm,无充填物;岩体较破碎,岩质较硬,岩芯多呈碎石~碎块状,块径2~9cm,少数呈柱状,节长10~30cm。该层分布在桥址东西两端桥台区,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22.60m。Ⅴ2-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T2b2):紫红色,风化强烈,原岩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岩体破碎,多呈原岩碎块夹土状,碎块块径1~5cm,质软,手捏易碎,失水后易开裂。该层主要分布在桥址中部,钻孔揭露厚度1.00~5.50m。Ⅴ2–3弱风化泥质粉砂岩(T2b2):紫红色,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局部间夹灰绿色粉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闭合~微张,多充填方解石细脉、泥质,局部发育孔径0.2~1cm的溶孔,无充填物。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少量碎块状,柱状节长10~50cm,碎块块径2~9cm。该层主要分布在桥址中部,钻孔揭露最大厚度43.20m。桥址区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火烧庵端的椒子坪滑坡(H16)、奉节端的崩塌及岩溶,具体描述及成因分析详见地勘报告。经过分析研究该不良地质现象,设计时全桥墩台基础均采用桩基础,持力层为弱(微)风化岩层;杭州岸主墩、过渡墩和引桥桥墩均在山体斜坡上方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用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方法加固山体边坡;兰州岸陡峭边坡基岩出露,施工时将局部不稳定的危岩予以清除。具体布置方法和工程数量详见本桥《山体边坡防护设计图》。同时基础施工时应做到尽量少扰动滑坡体。4.3、水文条件桥址区地表水系较发育,桥梁所跨的冲沟为常年性溪流,由南向北汇入桥址北侧的溪沟,其洪水位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具“暴涨暴落”的特点。地表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为当地农田灌溉、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部分地表水沿基岩裂隙、溶隙下渗,转变为地下径流。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总体径流方向自南向北,受地形切割,以裂隙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桥址北侧的溪沟。桥址区主要含水地层渗透性强,桥址处于斜坡之上且地势较高,区域侵蚀基准面标高较低,地下水径流条件好,具“下雨有水,无雨干涸”的特点。区内地下水径流条件好且枯水期水量较贫乏,除雨季外,地下水对拟建桥梁墩、台基础施工基本无影响,但应注意暴雨期的局部入渗。据线路段所取水样简分析结果,桥址区地表、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4.4、气象与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宜,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261.9mm,最大日降雨量161.4mm,下半年(5~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6%,且集中在夏季(6~8月)。最大相对湿度超过85%。多年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43.1℃(7月),极端最低气温-9.2℃(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29.5℃,月平均最低气温2.2℃4.5、地震及区域稳定性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桥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根据国家科委组织的“三峡库区地壳稳定性与水库诱发地震问题”的专题研究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考虑工程的重要性,依据《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椒子坪大桥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桥址区属构造溶蚀、剥蚀深切谷地斜坡地貌区,根据区域资料,喜山运动的挽近构造活动在区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上升隆起。上升作用至今仍在进行,部分断裂重新活动,引起轻微地震现象。区内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弱,地震震级低,强震活动弱,属地壳相对稳定区块。桥址区下伏基岩强度较高,区域内岩体稳定性良好。5、结构布置5.1、平曲线本桥起点~K21+721.481平面位于A=480.988的右偏缓和曲线上;K21+721.481~K21+907.051平面位于A=471.894的左偏缓和曲线上;K21+907.051~本桥终点平面位于R=1200的左偏圆曲线上。超高渐变范围K21+613~K21+802,长189m;左、右幅横坡均由左高右低的4%变至左低右高的3%,按三次抛物线方式渐变。桥梁墩、台中心线按路中心线法线方向布置。5.2、竖曲线及纵坡竖曲线顶点桩号K22+070。顶点标高403.725m,曲线要素为R=50000m;T=187.5m;E=0.352m;i1=-3.25%;i2=-2.5%。5.3、桥跨布置考虑到杭州岸存在椒子坪滑坡体,桥孔布置时尽量使台后不出现填方。左幅桥桥跨布置4×20+(65+120+65)m,右幅桥桥跨布置5×20+(65+120+65)m,其中65+120+65m部分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桥,4×20或5×20m部分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刚构预制T梁引桥。全桥共分两联,左半桥0号桥台及右半桥0’号桥台设D80型伸缩缝,4号墩顶及7号桥台设D160型伸缩缝。主桥两端设GPZ(Ⅱ)4DX盆式橡胶支座和GPZ(Ⅱ)4SX盆式橡胶支座,引桥联端设GPZ(Ⅱ)1.0DX盆式橡胶支座,右半桥0号墩墩顶设GPZ(Ⅱ)1.5DX盆式橡胶支座。6、主要材料6.1、沥青混凝土:用于桥面铺装,全桥桥面铺装厚度为9cm。6.2、C55混凝土:用于主桥120m连续刚构上部构造箱梁。6.3、C50混凝土:用于引桥20m预制T梁,T梁现浇桥面板和现浇连续段。6.4、C40混凝土:用于主桥120m连续刚构上部构造箱梁现浇调平层及主墩墩身。6.5、C30混凝土:用于桥墩帽梁,引桥桥墩及过渡墩墩身、系梁,主墩承台与桩基,桥台帽梁与耳背墙,护栏与搭板。6.6、C25混凝土:用于引桥桥墩及过渡墩承台、桩基、桩帽,桩柱式桥台桩基。6.7、钢筋:R235热轧光圆钢筋,其材质应符合GB13013—1991的规定,HRB335热轧带肋钢筋,其材质应符合GB1499—1998的规定,焊接的钢筋均应满足可焊要求。6.8、Q235A钢材::其材质应符合GB/T700—1998的规定。6.9、JL32或JL25精扎螺纹钢筋:标准抗拉强度785Mpa,张拉控制应力为标准强度的0.9倍,用于主桥竖向预应力筋。6.10、高强钢绞线:符合美国ASTMA416—97a标准270级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标准强度fpk=1860Mpa,弹性模量Ep=1.95×105Mpa,松弛率小于0.035,张拉控制应力采用0.75fpk,用于全桥纵向预应力钢束和主桥横桥向预应力钢束。6.11、伸缩缝:按SSFB仿毛勒伸缩缝的技术标准设计。若选用其它系列伸缩缝,应注意伸缩缝预留槽尺寸是否满足要求。6.12、支座:主桥箱梁采用GPZ(Ⅱ)4DX和GPZ(Ⅱ)4SX盆式橡胶支座,引桥T梁采用GPZ(Ⅱ)1.0DX和GPZ(Ⅱ)1.5DX盆式橡胶支座。6.13、预应力管道:主桥箱梁纵向预应力管道采用塑料波纹管,其余预应力管道采用镀锌金属波纹管。7、设计要点7.1、主桥结构计算上部构造为预应力混凝土弯箱梁连续刚构,考虑到平曲线半径较大,结构以纵向受力为主,设计计算中将桥梁按路中心线展开后按平面杆系程序进行纵向计算,采用我院编制的《桥梁综合设计程序》进行。施工的工艺流程为:下构施工完成后,在墩旁托架上浇筑0号块,其余块件(除合拢段及边跨现浇段外)均以挂蓝悬臂对称浇筑,并张拉各阶段预应力钢束,直至最大悬臂,然后由边跨向中跨依次合拢,最后进行桥面系施工。按此流程共划分为59个施工阶段和1个运营阶段。逐阶段计算结构各截面内力、应力和位移。每个悬臂的施工包括梁段浇筑、张拉预应力及挂蓝前移等三个主要工况。在运营阶段,按成桥状态下的自重恒载、活载、预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支座强迫位移、体系温度升降、非线性温度变化及风力对结构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据此进行有关截面的配束设计。活载采用公路—Ⅰ级,按三车道加载并以规范规定的折减值进行折减。(1)、计算参数永久作用:持久状况永久作用,除考虑了混凝土结构自重、混凝土收缩及徐变作用、预加力等作用外,还考虑了基础变位作用。基础变位按15mm不均匀沉降位移考虑。可变作用:包括汽车荷载、温度(均匀温度和梯度温度)作用和静风荷载。其中汽车荷载按公路—Ⅰ级,横向按三车道加载并以规范规定的折减值进行折减。温度作用计算时混凝土线性膨胀系数取1E-5,考虑以下4组温度变化模式:第1组温度作用为:合拢温度15~200C,结构整体升温25℃第2组温度作用为:结构整体降温25℃第3组温度作用为:结构梯度温度效应。验算过程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第4.3.10条规定的梯度温度变化模式效应计算。竖向日照正温差为——桥面板表面温度取14℃,桥面板以下10cm处的温度取5℃第4组温度作用为:结构梯度温度效应。竖向日照反温差为——桥面板表面温度取-7℃,桥面板以下10cm处的温度取-3℃。静风荷载:不与汽车荷载组合时,取设计基本风速V10=26.3m/s;与汽车荷载组合时,按《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D60-01-2004),取桥面高度处的风速Vz=25m/s。(2)、计算结果通过对结构整体分析验算,综合考虑了短暂状况与持久状况时的各种工况,包括自重、施工荷载、预应力、预应力二次力、收缩徐变次内力、非线性温差、活载、基础变位等作用;对箱梁施工、使用阶段各截面的内力、应力,以及使用阶段的强度等均进行了计算分析。主要结论如下: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强度满足规范要求。短暂状况混凝土正截面压应力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第7.2.8条规定。使用阶段混凝土正截面压应力及使用阶段受拉区预应力钢筋的最大拉应力,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第7.1.5条规定。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短期效应组合时,混凝土正截面抗裂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第6.3.1条规定。正常使用阶段短期效应组合时主梁部分截面的主拉应力最大值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第6.3.1条斜截面抗裂要求。7.2、主桥上部构造主桥上部结构为65+120+6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面宽24.5m,分两幅,每幅桥箱梁采用单箱单室截面,箱梁顶宽12m,箱梁底宽6.5m,两侧悬臂长度2.75m。箱梁根部梁高7m,跨中及端部梁高2.6m,悬臂板端部厚15cm,根部厚70cm。箱梁根部底板厚70cm,跨中底板厚28cm,梁高及底板厚从根部到跨中采用2次抛物线变化,腹板厚0~6号梁段为65cm,8~10号梁段为55cm,12~15号梁段为40cm,利用一个箱梁节段直线变化。箱梁顶板厚度25cm。箱梁顶设有3%的单向横坡。按路中心线展开计算,墩顶0号梁段长13m,两个“T构”的悬臂各分为14对梁段,其梁段数及梁段长度从根部至跨中各为:7×3.5m、7×4m,边、中跨合拢段长2.0m,边跨现浇段长4.0m。主桥上部构造按全预应力混凝土设计,采用三向预应力,纵、横向采用美国ASTMA416-97A标准270级高强度低松驰钢绞线,标准强度1860Mpa,设计锚下张拉控制应力1395Mpa。箱梁纵向钢束每股直径15.24mm,大吨位群锚体系;顶板横向钢束每股直径12.7mm,扁锚体系;竖向预应力筋采用精轧螺纹钢筋。纵向预应力束管道采用预埋塑料波纹管成孔。7.3、主桥下部构造5号、6号桥墩为主桥桥墩,左、右幅桥墩身分离,承台和基桩连成整体。墩身顺桥向上端40m高度采用双薄壁墩,壁厚1.5m,薄壁净距6.5m,横向与箱底同宽,下端为整体箱形断面。主墩承台厚4.0m,基础采用桩径2.0m的钻(挖)孔灌注桩,每墩共18根桩(全桥宽)。7.4、引桥引桥20mT梁先简支后连续刚构设计计算采用我院《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综合设计程序》、《简支梁计算程序》进行计算,横向按刚接梁考虑,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横桥向采用5片梁,梁间距2.40m,预制梁高1.4m。引桥T梁均位于曲线段上,沿测设中心线采用20m标准跨径,墩、台中心线均径向布置。T梁设计图详见本路段桥梁通用图及本桥所补充的设计图纸。引桥下部构造采用双柱式墩、台,钻(挖)孔桩基础。8、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8.1、上部结构施工(1)、预应力混凝土悬浇连续刚构上部构造采用挂篮悬浇逐段施工,箱梁0号块待桥墩施工完成后,在主墩顶利用托架浇筑,因0号块结构及受力较为复杂,加之纵向及竖向预应力管道集中,钢筋密集,混凝土方量大,为了确保结构强度并防止有害裂缝出现,浇筑时需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采用分层浇筑时,应注意合理确定分层的位置,且各层混凝土龄期差应尽可能的小,避免因各层混凝土收缩的差异导致混凝土的开裂。另外在顶板浇筑后,应切实注意0号块件内外的浇水养生,加强块件内的通风降温,以避免内外温差造成混凝土的开裂。(2)、箱梁0号节段施工完成后,在其上面拼装悬浇挂蓝。由于本桥平面位于曲线上,挂篮向前移动时,其前支点必须能向曲线内侧作适当偏移以适应曲线要求,施工中应对挂篮设置相应横移措施。设计时采用的挂篮技术参数为:空挂篮重104吨(包括模板及机具设备),前支点与后锚点距离4.7米,空挂篮时前支点反力152.7吨,后锚点拉力48.7吨。施工单位挂篮的技术参数与上述大体相当时,可不必验算;若两者间相差较大,则应根据实际挂篮参数进行详细计算,重点验算箱梁悬浇阶段的预拱度和边跨的施工程序(压重要调整)。挂篮要有足够的刚度,以免因挂篮变形较大而导致块件结合面的开裂。挂蓝拼装完毕后,应进行预压测试,尽可能消除非弹性变形,并记录预压时的弹性变形曲线,以获得高程控制依据。(3)、箱梁逐段悬浇过程中,梁段混凝土的浇注、钢束的张拉、挂篮和机具的移动等,均应遵循对称、均衡、同步进行的原则,平常梁面上应尽量少堆放材料和施工机具,并注意悬臂两端对称堆放。悬臂块件浇注时混凝土必须由悬臂端向已浇块件方向浇注,以免造成新旧混凝土接缝面处出现竖向裂缝。(4)、所有预应力施加都应在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等级值的85%且混凝土龄期不少于4天后方能张拉钢束,张拉钢束采用张拉力和伸长量双控。箱梁纵向预应力钢束在箱梁横截面应保持对称张拉,同一根纵向钢束张拉时两端应保持同步。(5)、预应力钢束和精轧螺纹钢筋张拉完毕,严禁碰撞锚头和钢束(筋),钢绞线和精轧螺纹钢筋多余的长度应用砂轮切割机切除。(6)、预应力钢束编束时应逐根理顺,绑扎牢固,严禁相互缠绕。(7)、箱梁截面各部分尺寸应按施工规范严格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梁段自重误差应在-3%~+3%范围内。(8)、边跨现浇段在支架上一次浇筑完成,支架应按100%的恒载进行预压以确保安全和消除非弹性变形,并按实测的弹性变形量和施工控制要求,确定立模标高和预拱度。(9)、主桥箱梁采用先边跨后中跨的合拢顺序,边、中跨合拢段采用吊架施工,吊架重量按50吨考虑。施工时首先安装平衡现浇段混凝土重量的压重(如水箱),安装内、外刚性支承并部分张拉钢束,浇筑现浇段混凝土并同步卸除压重重量,待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等级值的85%且混凝土龄期不少于4天后张拉合拢钢束。合拢段混凝土浇筑后永久钢束张拉前,应尽量减少箱梁悬臂的日照温差,为此可采取覆盖整跨箱梁或加强整跨箱梁顶部的浇水降温等减少温差的措施。混凝土达到要求的强度和龄期后,应尽快张拉预应力钢束。合拢温度应控制在15~20℃。(10)、因边跨现浇段端部预应力钢束张拉净空要求,应考虑过渡墩墩顶引桥侧的盖梁上半部分后浇。(11)、竖向预应力精轧螺纹钢筋施加的准确与否,对腹板斜截面主应力的影响极大,要求采取可靠的施工方法确保竖向预应力施加的准确,建议通过试验确定正确的施加方法:选取若干根长短不一的精轧螺纹钢筋,在锚下设压力盒,用扭力扳手张拉钢筋至设计张拉力的95%,测得扳手扭矩,经换算后作为其它精轧螺纹钢筋张拉的依据。竖向预应力施加一段时间后,用可靠机具(例如扭力扳手)或可靠试验方法检查竖向预应力数值。同时要求每根竖向预应力钢筋锚固后,必须进行二次张拉,严禁遗漏。施工时应切实注意严禁水泥砂浆进入竖向预应力钢筋的管道。(12)、主桥纵、横、竖向预应力钢束的张拉顺序为:张拉n节段纵向钢束后,张拉n-3节段的横、竖向预应力钢束。全桥合拢后,张拉剩余节段的所有钢束。(13)、所有预应力管道的位置必须按照预应力钢束设计图用“井”字型定位钢筋进行精确定位,管道应严格保证弯曲坐标和角度,确保管道顺直,定位钢筋应与箱梁纵横向钢筋点焊连接。锚垫板必须保证与钢束端部垂直。主桥纵向预应力钢束采用塑料波纹管,真空辅助压浆工艺。(14)、预应力钢束锚固齿板应与箱梁同时浇筑,以保证齿板与主梁的良好结合。对齿板上的锚具,压浆后应浇筑混凝土封锚。(15)、所有普通钢筋均应按设计图的要求布置,任何情况下均不能取消。凡因施工需要而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等强度焊接,并应符合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凡与预应力束发生冲突的普通钢筋,可适当移动以避开预应力束,以保证预应力束管道位置的准确;钢束锚固处的普通钢筋如影响预应力钢束时,可适当弯折,待预应力施工完毕后因及时恢复原位;如锚下螺旋筋与分布钢筋相互干扰时,可适当移动分布钢筋或调整分布钢筋的间距。(16)、引桥上部构造T梁均采用预制吊装法施工,先简支后连续—刚构。预应力混凝土T梁就近预制。(17)、引桥20mT梁采用本路段桥梁通用图,有关施工注意事项请参见此通用图。8.2、下部结构施工(1)、施工正式开工前,施工单位宜对本桥下部构造基桩中心点坐标进行一次全面的校核。如与施工图文件有出入,请尽快与设计部门联系。(2)、本桥主桥桥墩较高,桥墩施工时应严格做好施工控制。桥墩可采用爬模或滑模施工。桥墩上端施工时,顺桥向双壁间应设置一道临时横撑,临时撑可采用两根φ800mm钢管。(3)、为防止主墩墩身在分段施工过程中出现收缩裂缝,一方面要求采取温控措施,在材料上应反复优化配合比,在工艺上应尽量降低骨料的入模温度,缩短节段之间的混凝土龄期差,特别是承台与墩底第一节段之间的混凝土龄期差(建议承台与墩底第一节段之间的混凝土龄期差不大于5天),并加强混凝土养生。另一方面为使墩身节段施工时节段刚度能平顺过渡,施工接缝应严格禁止设置在横隔板交界面的顶端,应在其交界面上不小于3m的位置处。(4)、为了有效地控制主墩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根据骨料、水泥等材料的热特性进行温控设计,合理确定配合比,采取设置冷却管、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缩短节段混凝土龄期差、加强混凝土养生等有效措施控制水化热,以防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5)、在能够保证主墩承台混凝土浇注时温控措施得到可靠控制的条件下,承台混凝土以一次浇注为宜。由于本桥主墩承台的混凝土方量较大,如一次浇注有困难,最多分两次浇注完成。分层浇注时应对先浇注的混凝土表面进行严格的拉毛处理,浇注下一层的混凝土前将顶面的浮浆、油污清除干净,以保证新、老混凝土的良好结合。(6)、基桩施工可采用人工挖孔或机械钻孔施工。基桩施工时,清底和竖向偏差应严格按施工规范执行,尤其是主桥桥墩基桩,应从严执行。孔底的沉淀厚度应≯5cm。对采用人工挖孔干处施工的桩基每次混凝土浇注高度不超过1m,并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振捣密实,每层混凝土初凝前,浇注下一层混凝土,并对上一层混凝土进行充分的二次振捣。(7)、应严格按有关标准检验基桩质量。(8)、全桥桩基础均按嵌岩桩设计,施工时如达到设计标高后,若发现地质情况与地质钻孔资料不符,应及时与有关方面商量,酌情处理。8.3、其它注意事项(1)、引桥安装D160伸缩缝的预制梁端,设计时在端部有加厚翼缘,这部分主梁与其它大部分主梁不一样,预制时一定要十分注意,安装时要对号入座。加厚翼缘也可在主梁安装后,整体在桥上现浇,预制主梁时注意预埋相应的钢筋,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伸缩缝成套定货后,应将伸缩缝安装说明与本通用图伸缩缝预埋钢筋进行对照,建议请伸缩缝供货单位阅读相关图纸并配合安装。(2)、锚具要成套定货,不得用承包商自制的任何构件取代成套锚具的一部分,锚具的所有构件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3)、桥面防水采用FYT—1改进型防水剂(也可采用其他渗透型防水剂,要求质量可靠),施工步骤和方法请参照厂家说明办理。(4)、本桥护栏、泄水管、桥头搭板(长度8m)等详见桥涵设计通用图《桥梁公用构造》,注意泄水管应布置在横桥向低的一侧。(5)、引桥预制T梁或主桥箱梁混凝土现浇时,注意护栏及伸缩缝等预埋件的设置。(6)、桥墩开挖时应注意基坑防护,以免对本来就不够稳定的山体边坡产生较大扰动而引起地质灾害,同时应注意保护环境。(7)、其它未尽事宜,请详细阅读相关设计图,并按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办理。9、桥梁使用阶段的检查和养护为了保持桥梁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保证行车安全、畅通,桥梁管养单位应做好桥梁的日常养护工作。9.1、桥梁的检查桥梁检查分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经常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定期检查的周期最长不超过三年,桥梁交付使用的第一年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1)、为了建立主桥检查的初始依据,施工单位应在桥梁竣工后,编制能反映施工实际情况竣工文件(特别重要的是应记录桥梁成桥阶段平纵面线型数据)。(2)、应在连续刚构桥设立永久性观测点,观测点位置布置如下:桥墩(台):墩台身距地面0.5m~2.0m,桥台侧墙(耳墙)尾部上、下游各1~2点。桥面高程:测点设在左、右半桥两侧边缘处,每孔桥跨中,L/4、L/8和支点等处不少于七个位置(14个点),测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