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50张)_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50张)_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50张)_第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50张)_第4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5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程回顾:中古时期的欧洲1、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上呈现出什样的特点?2、中古时期的欧洲经济上呈现出什么样的额特征?3、中古时期的欧洲教会教权与世俗皇权的斗争阶段及标志性事件?4、中古时期的欧洲教会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与控制5、中古时期的欧洲城市发展及自治的发展、作用及影响?6、拜占庭帝国是怎样建立、发展,最终走向灭亡的?7、俄罗斯帝国的兴起与扩张?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课程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古时期的欧洲,那中古时期的亚洲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那我们接下来就来领略一下中古时期的亚洲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

(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风貌。

(二)课标分析中古时期的亚洲有两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兴起于公元7世纪,到8世纪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崛起于小亚细亚,再度建立了统一东部地中海地区的帝国。南亚次大陆上先后兴起笈国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东亚的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但随着庄园制的形成,日本进入以幕府为中心的武政治时代。受地理、历史、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古时期的亚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封建文明。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三)教学目标1、通过历史地图和时间轴,梳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笈国帝国和德里苏丹国、日本、新罗等国家的兴衰,分析影响国家兴衰的因素,并探究其规律。2、通过材料分析,了解阿拉伯文明的内容,理解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作用。3、归纳梳理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分析其影响,认识唐文化对东亚其他国家影响,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多样性与交融性。(四)教学重难点

1、中世纪亚洲各国的兴衰

2、阿拉伯文明、日本大化改新。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阿拉伯半岛欧洲亚洲非洲赤道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波斯湾北回归线海自然条件:炎热干旱、绝大部分地区为草原与沙漠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阿拉伯半岛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一、阿拉伯帝国1、帝国兴衰

根据教材和右图,梳理阿拉伯帝国的演变历程,填充下面的示意图中空白。7世纪初622年632年8世纪中1528年————创立被蒙古西征军灭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东到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接黑海和里海南包整个半岛在地图上指出阿拉伯帝国全盛时期疆域的范围。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8—9世纪鼎盛,10世纪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灭西南尼罗河下游“大食国”,当时唯一与中国大唐相提并论的国家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穆罕默德人物扫描

穆罕默德(约570-632)出生于麦加城,幼年丧失父母,12岁随叔父的商队来往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见多识广,25岁与麦加富孀结婚。此后,他潜心思考社会与人生问题,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顺从”,即顺从和信仰真主阿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人的一切也都是安拉赐予的,只有生前服从安拉,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号召人们“圣战”信仰知识等等。“每个穆斯林是另一个穆斯林的兄弟(姊妹),所有穆斯林都是一族。”“真主命令人们把斋,以便让富人穷人平等”伊斯兰教义表达了哪些思想?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610年创立伊斯兰教622年麦加传教失败622年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630年,占领麦加。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形成中起什么作用?精神力量,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帝国的形成。促成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的形成。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节日,即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穆斯林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白天不能吃饭喝水,称为守斋。斋月结束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并举行会礼和庆祝活动,也是中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开斋节那天,身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人们走访亲友,互相馈赠礼品,互相祝福。斋月开斋节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一、阿拉伯帝国1、帝国兴衰2、社会文明政治:经济:文化:辅助机构

政治、军事、宗教政务令状与文告收支哈里发宰相枢密院财政部政教合一,君主专制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完成课本P24的“学思之窗”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1)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首创,因为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所以得名为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代数学医学成就-西医医学家:拉齐斯──《天花与麻疹》和《医学集成》伊本·西那──《医典》──“医学之王”阿拉伯医学解剖图《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文学成就《天方夜谭》,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国译为《天方夜谭》,该书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渔夫和魔鬼》《阿拉丁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旅行记》是其中的名篇。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

材料

伊斯兰教也是一条强有力的纽带,一条比基督教更有力得多的纽带,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信仰,而且是社会的和政治的体系以及生活的总方法。如同语言为阿拉伯世界打下基础一样,宗教信仰也为伊斯兰教文明提供了基础。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文明在征服后几个世纪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基督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和阿拉伯宗教的成分,带有希腊-罗马、波斯-美索不达亚米的行政、文化和科学各成分的综合体。因此,它不仅仅是古代各种文化的拼凑,而是原有文明的新的综合。它虽然来源不一,但却明显带有阿拉伯伊斯兰教的独特印记。----(美)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明的特点及伊斯兰教在其发展中的作用。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一、阿拉伯帝国1、帝国兴衰2、社会文明政治:经济:文化:政教合一,君主专制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多方面的成就突出,沟通、影响东西方文明,独特的伊斯兰教印记。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①政局稳定,国家统一。②经济繁荣③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④吸收、融合了东西方优秀文化。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1.一本历史书中对某帝国有以下描述:“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此帝国最有可能是()A.阿拉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罗马帝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相关史实。解题时紧扣“盛行伊斯兰教”“首都巴格达”,据此可以直接判断该帝国指的是阿拉伯帝国,回顾已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在征服和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化,定都巴格达,故选A。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2.下列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C.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B.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地跨欧亚非的奴隶制帝国,罗马于公元2世纪时成为地跨三洲的国家,拜占庭帝国基本继承了原古罗马帝国的东部领土,本身建立时就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阿拉伯帝国于8世纪地跨欧亚非的封建制帝国。由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3.小凌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指的是()A.古代阿拉伯 B.古代埃及 C.古代罗马 D.古代希腊【答案】A【解析】A.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利用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民族后,其后人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他们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传入西方。故A符合题意;BCD.综上,这三项均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BCD。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4.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地方设总督,但税收与司法权直属中央。由此可以了解阿拉伯帝国的社会形态处于()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C【解析】C.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建立于公元8世纪中叶,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这符合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故C正确;ABD.据上,这三项均和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ABD。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5.下图反映了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B.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者是穆罕默德C.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D.阿拉伯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与中国唐朝军队有过正面交锋【答案】B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7.列宁曾指出:“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这个“历史联系”就是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下列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A.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闭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最终被历史的大潮所淘汰,史实与结论相符;B.根据所学知识,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史实与结论不符合;C.中古西欧城市兴起,在政治上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力量,城市往往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国内的封建大贵族,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统一,史实与结论不符;D.马可·波罗来华,是沿着“丝绸之路”东来的,“丝绸之路”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的,史实与结论不符合。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8.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②《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③把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加以改造传到欧洲④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⑤中国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 D.①③⑤【答案】D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帝国兴衰2、社会文明政治:经济:13世纪1453年16世纪17世纪14世纪

衰落兴起发展灭拜占庭帝国地跨三洲政教合一,君主专制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实行采邑分封,农民承担沉重财税。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材料二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材料一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拉丁商人经常从小亚细亚南部的安塔利亚和西部的巴拉特(Balat)购买奥斯曼帝国生产的地毯,以销往欧洲。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锡诺普在中古时期就以出产铜而闻名。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金银当然也在贸易之列。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张楚乔《奥斯曼帝国崛起研究——从文明交往角度探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奥斯曼帝国有东西方剂贸易中的作用。一方面,帝国一度成为东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另一方面,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贸易,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拓展思考:同为伊斯兰国家,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方式上有何不同?阿拉伯帝国:对外来文化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使伊斯兰文化内容更丰富。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南亚古国南海丝路上的古国:印度越南东海丝路上的古国:朝鲜日本三、南亚与东亚国家4世纪:笈多帝国(印度教)13世纪:德里苏丹王国(伊斯兰教)1、中古时期的南亚地区先后建立了哪些国家?其主要宗教是什么?2、中古时期的东亚地区有过哪些国家?其国家管理有什么共同点?日本新罗越南中国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古代印度结合图文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古代印度是怎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汲取中国“文化因子”?中国史籍对印度的最早记载见诸《史记·大宛传》,唐朝初年,统一改称为天竺。如《汉书》“从东南天竺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在印度人眼中,中华大地地处东方,是太阳初升之地,所以形象的称谓:震旦。如《佛说灌顶经》卷六载:“阎浮界内有震旦国。”

德里苏丹国(1206-1526),是实行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教合一制度。苏丹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伊斯兰教最高教长,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穆斯林人数剧增,伊斯兰教上升为与印度教并列的主要宗教。中央政府有36个部,还建立了行省制的地方统治体系,由穆斯林地方军事贵族掌权。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大量传进印度并且渗入土著的古老文化之中,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古代印度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一个大帝国,经历了约一百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时期。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经济富庶、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为中心,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另外,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笈多王朝控制着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对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主要是沿“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印度商人经马六甲海峡到达过中国的广州进行贸易。

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古代日本

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梁书·扶桑国传》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汉书·地理志下》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颜师古注引《魏略》汉:倭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中国东汉光武帝赐(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发现)唐:遣唐使、仿唐大化革新明:倭寇——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清: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现代:抗日战争

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历史上“闹钟”闹过了几次,中国又有几次惊醒?阅读史料,探讨历史上的中日关系。《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古代日本:日出之国唐代长安城与日本奈良城

被誉为日本《红楼梦》的《源氏物语》

日本幕府时期的将军

10世纪时,日本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班田制经济逐渐被封建庄园经济取代,武士集团开始形成,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武士勇武尚义,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在二战中,武士道同神道一起,充当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12世纪末,武士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天皇成为虚君,日本自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19世纪中叶,幕府统治最终在倒幕战争中崩溃,天皇恢复最高权力。武士与幕府北海道本洲四国九洲公元1世纪前后,日本各地形成100多个小国公元3世纪中叶,大和兴起大和兴起的地方古代日本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公元6世纪下半叶开始,大和国出现统治危机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背景:国内: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内容:(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2)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开始标志: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影响: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北海道本洲四国九洲公元1世纪前后,日本各地形成100多个小国公元3世纪中叶,大和兴起大和兴起的地方古代日本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公元6世纪下半叶开始,大和国出现统治危机公元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经济和武士集团兴起12-19世纪,幕府统治: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

材料……日本天皇离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当然首脑相差甚远……他们(幕府)实际统治国家,为天皇选择皇后,担任行政和军事的高级职务。而天皇则过着奢侈的隐居生活,既不治理朝政,也不与民众接触,…………他们(幕府)的权力始终只限于京都及其近郊。在日本其他地区,地方封建主为控制尽可能多的土地而你争我夺。结果,是大地主即“大名”的兴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幕府统治的特点天皇是名义的中央首脑,没有实权幕府掌握实际的中央权力

藩国掌握实际的地方权力,造成封建分裂割据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材料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百度百科5-15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朝代?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有哪些?对东亚其他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课程

回顾课程

导入新知讲解新知练习课堂小结9.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属于该民族在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的是()A.实行贵族世袭制

B.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C.设立“智慧官”

D.改穿汉服、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