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文学及其特点,外国文学论文_第1页
维多利亚文学及其特点,外国文学论文_第2页
维多利亚文学及其特点,外国文学论文_第3页
维多利亚文学及其特点,外国文学论文_第4页
维多利亚文学及其特点,外国文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维多利亚文学及其特点,外国文学论文马修阿诺德(MatthewArnold)(18221888)是英国近代着名诗人、散文家、教育家、评论家。他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担任了10年的牛津大学教授。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强调文学的客观性、文化性和社会性。他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多fo海岸〕作为阿诺德诗歌的代表作,十分能具体表现出其文学批评理论的内涵,值得深切进入挖掘和研究。要想更好地理解这篇诗作,就需要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阿诺德生活的时代属于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被以为是英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文学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了解维多利亚文学及其特点,对于我们深切进入研究阿诺德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有很大帮助。一、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维多利亚时代指的是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在位的63年。在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到达顶点。尤其是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还要大。因而,维多利亚时期的典型特征就是富庶。然而,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使得这种富庶更像是对普通群众犯下的罪行。一方面,有贵族奢侈豪华的庄园;另一方面,有农人破败的茅舍。一方面,是工厂主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挣扎。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国家存在着天堂与地狱的鸿沟。维多利亚文学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或浪漫地或现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中各种宏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也诞生了一大批文学巨匠,包括小讲家、散文家和诗人。华而不实,有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讲家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他们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对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在作品中真实描绘叙述了人民的生活,无情批判了残酷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努力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社会介入意识。以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为代表的散文家同小讲家一起,也对不公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口诛笔伐。这一时期的诗歌在风格和语言表示出上具有标新立异的特点。诗人罗伯特布朗宁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讲,即把小讲对人物的塑造方式用到诗歌中。从小讲的角度看,它将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从诗歌的角度看,它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为20世纪的当代诗歌开拓了道路。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与时代精神,它所具体表现出出的高度的社会活力、兢兢业业的精神、好心的诙谐与无羁无绊的丰富联想都是空前的。二、关于马修阿诺德阿诺德的声名首先来自他的诗歌,而其诗歌灵感则来自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歌德、华兹华斯。他的诗歌数量固然不多,但诗歌创作成就卓着。尽管如此,但阿诺德的兴趣早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就发生了转向,先后从事散文创作、文学批评、社会批评、政治批评、宗教批评和教育批评等,并且在每个领域里都硕果累累、罕逢对手。阿诺德的诗歌创作集中在19世纪50年代,1860年后主要从事散文写作,写下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社会评论。阿诺德的诗作主要收集在(诗集〕(Poems,1853)、(诗歌二集〕(Poems:SecondSeries,1855)和(新诗集〕(NewPoems,1867)中。其批评论着有(评论集〕(EssayinCriticism,1865)、(文化与无状态〕(CultureandAnarchy,1869)、(文学与教条〕(Litera-tureandDogma,1873)、(评论荷马史诗译本〕和(评论集〕等。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所等待的百科全书式人物,正如今日英国着名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的评价:阿诺德无疑代表了维多利亚最后一代文化伟人既非学人亦非以文谋利者,而是穿越诗歌、批评、期刊杂志和社会评论之间,能够讲是一种发自公众领域内部的声音与柯尔律治、卡来尔和罗斯金等人一样,阿诺德表现出知识分子的两大古典标志,而与学术知识分子构成对照:他拒绝被绑缚在单一的话语领域内,他寻求使思想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三、阿诺德的文学批评理论阿诺德一生都在研究广义的教育和人的内心转变这一问题,他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理论也建立在这一认知之上。概括而言,其文学批评理论就是超然无物、宣扬善美、高度严肃和人类行为。(一)超然无物(Disinterestedness)马修阿诺德以为,文学批评的就描绘叙述了大海、潮水、月光三个自然存在的事物,这也是夜晚的多fo海岸一眼可望的景色。然而如此美丽的景色不会是永远恒久的存在,由于就在这里时,法兰西海岸的灯火/渐趋迷离,终至消隐;英格兰的悬崖屹立,/在宁静的海湾里显出宏大的阴影。(ontheFrenchcoastthelight/Gleamsandisgone;thecliffsofEnglandstand,/Glimmeringandvast,outinthetranquilbay.)(L.3-5)渐趋迷离,终至消隐表示清楚光阴无情地流逝,宏大的阴影暗喻再美妙的事物仍然暗藏污垢。开篇几句中的is和lies表示清楚诗人盼望美妙事物长存,而第一节以大海以颤抖缓慢的节拍,送来/千古悲鸣(Withtremulouscadenceslow,andbring/Theeternalnoteofsadnessin)(L.13-14)作结,则表示清楚了诗人情绪的转变,他终于意识到光明与黑暗的交替、潮水的涨落、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自然的法则、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文化性把文化置于文学批评理论的中心地位,马修阿诺德是第一人,他因而而被后世文学批评家誉为统领英国批评界那片荒芜之地的、最出色的批评家和英国文学学术批评的奠基人。他生活在物质丰富但精神信仰缺失的维多利亚时代,面对精神荒原化和社会巨变,阿诺德举起了文化的大旗,推崇以文化愈合新旧世界的裂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阿诺德所言的文化是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一切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的总和。这样的文化需要通过阅读、观察和考虑等手段获取。把握了文化就使我们能做到尽可能接近事物之坚实的可知规律,使我们的行动有根基,不至于那么混乱,使我们能到达比如今更全面的完美境界。而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是西方文化的精华真髓。因而在诗歌(多fo海岸〕的第二小节,诗人引入了索福克勒斯的意象。索福克勒斯是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个的行为负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的特征。他以为命运不再是详细的神,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因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即便处在命运的把握之中,也不丧失其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索福克勒斯就是希腊精神的化身。这样一位关注人类命运的智者,也在爱琴海边听到这吼声,/心中想起人类的苦难/如潮汐涨落;我们/在这里遥远的北海之滨聆听,/也听到了思想的声音。(Sophocleslongago/HearditontheAegean,anditbrought/Intohismindtheturbidebbandflow/Ofhumanmisery;we/Findalsointhesoundathought,/Hearingitbythisdistantnorthernsea.)(L.15-20)同样的涛声,/也给我们启示。(Findalsointhesoundathought.)(L.19)讲明在文化的指引下,人们能够以愈加睿智的目光审视当今的社会。希伯来精神作为信仰之海固然也一度满溢,好似灿烂的腰带,/把世界的海岸缠绕。/但如今,我只听到/它落潮悠长的哀号,/伴随晚风的呼吸,撤离。(TheseaofFaith/Wasonce,too,atthefull,androundearthsshore/Laylikethefoldsofabrightgirdlefurled./ButnowIonlyhear/Itsmelan-choly,long,withdrawingroar,/retreating,tothebreath/Ofthenightwind)(L.21-27)索福克勒斯听到的悲鸣、信仰之海的消退,都在讲明文化精神在诗人所处的时代极度缺失,思想的荒原引发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危机,这表示清楚了诗人对文化重要性的肯定。(三)社会性阿诺德一生都在履行教育人,以期转变人的内心的诺言。这样的认知同样具体表现出在他的文学作品之中。在(多fo海岸〕中,诗人提到了代表希腊文明的索福克勒斯和代表希伯来文明的信仰之海,这两大文明正是社会及道德的基础,但如今,我只听到/它落潮悠长的哀号,/伴随晚风的呼吸,撤离。我们仿fo置身于黑暗的原野,/无知的在黑夜中交锋,/混乱、挣扎、逃逸、惶恐。(Andwearehereasonadarklingplain/Sweptwithconfuseda-larmsofstruggleandflight,/Whereignorantarmiesclashbynight.)(L.35-37)这些无知的(ignorantarmies)是什么?阿诺德在(文化与无状态〕这本书中指出,野蛮人(Barbarians)(贵族阶级)、非利士人(Philistines)(中产阶级)和群氓(Pop-ulace)(劳动者)是存在于当时英国的三大阶级,这三大阶级之间的斗争、实力和权利的此消彼长,造成社会的动乱,引发无状态的恶果,而这正是阿诺德最担忧的问题。他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还无力诞生。马修阿诺德生活在繁盛的维多利亚时代,却具有先见之明,看出这一世界精神荒芜的真相,之后,以过人的目光和清楚明晰的判定对这一时代发出了自个尖锐的批判之声。五、结束语作为诗人、批评家的马修阿诺德不同于生活在同时代的其他英国文人,他们被看似强大的国家景象所迷惑,民族的激情与豪情掩盖了其精神世界的荒芜,而阿诺德清楚地看到这眼前的世界/固然看似梦乡,/五彩缤纷、瑰丽新奇,/其实没有欢乐、没有爱情、没有光明,/没有坚贞,没有和平,没有对痛苦的援助。他冷静客观地认识到社会的病症所在,并在其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直面社会问题,提出以文化复兴来解决信仰缺失的问题。他走在了时代思想的前列。以下为参考文献:[1][英]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M].朱新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2]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