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安全监理细则_第1页
施工安全监理细则_第2页
施工安全监理细则_第3页
施工安全监理细则_第4页
施工安全监理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市地铁一期工程试验段工程监理一标段施工监理细则安全监理细则编号:中原大连监理细则—012编制:廉忠苗晓波审批:李进中煤邯郸中原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地铁一期工程试验段监理部二○○九年八月安全监理细则目录一、编制依据二、一般规定三、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管理四、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五、施工机械安全使用管理六、施工高处作业安全管理七、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管理九、脚手架安全控制管理一、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91号)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理》(国务院令第279号)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4、《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5、《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8、《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GJ65-8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10、《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11、《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2000)1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13、《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1986-3-1)14、《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03)15、《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一2004)16、《消防安全管理标准规范》17、《消防法》二、一般规定2.1监理工程师应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2.2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下列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一)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

(二)土方开挖工程;

(三)模板工程;

(四)起重吊装工程;

(五)脚手架工程;

(六)拆除工程;

(七)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

对前款所列工程中涉及深基坑、地下暗挖工程、高大模板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还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2.3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项目监理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2.4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2.5施工单位对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应当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2.6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安装拆卸工、爆破作业人员、起重信号工、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2.7在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2.8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2.9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安装完毕后,安装单位应当自检,出具自检合格证明,并向施工单位进行安全使用说明,办理验收手续并签字。2.10条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使用达到国家规定的检验检测期限的,必须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2.11检验检测机构对检测合格的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出具安全合格证明文件,并对检测结果负责。2.12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2.13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2.14施工单位应当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2.15施工单位应当将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性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休息场所等应当符合卫生标准。施工单位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2.16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应当符合安全使用要求。施工现场使用的装配式活动房屋应当具有产品合格证。2.17施工单位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2.18施工单位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施工现场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在城市市区内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围挡。2.19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定用火、用电、使用易燃易爆材料等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并在施工现场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2.20

施工单位应当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并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2.21作业人员有权对施工现场的作业条件、作业程序和作业方式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2.22在施工中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2.23

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2.24施工单位采购、租赁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查验。2.25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废。2.26施工单位在使用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前,应当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验收;使用承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出租单位和安装单位共同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使用。2.2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施工起重机械,在验收前应当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2.28施工单位应当自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验收合格之日起30日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设备的显著位置。2.29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2.30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2.31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2.32施工单位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2.33

施工单位应当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三、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管理3.1

发电设施、变电设施、配电设施3.1.1发电设施3.1.1.1在远离电源或电源不能满足要求的施工现场,可装设柴油发电机、列车电站等发电设施。3.1.1.2发电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3.1.1.2.1靠近负荷中心3.1.1.2.2交通运输及线路引出方便。3.1.1.2.3设在污染源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3.1.1.2.4远离施工危险地段。3.1.1.3

发电站站区内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3.1.1.3.1建筑物力求紧凑,符合生产运行程序。3.1.1.3.2

发电机房设在站区内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控制室、配电室设在机房的下风侧。3.1.1.3.3冷却水池、喷水池设在机房和室外配电装置冬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3.1.1.3.4站内地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5%。3.1.1.4

燃油罐宜采用钢制油罐,其数量不应少于22个。3.1.1.5

事故油池应设在发电机房外,其与发电机房外墙的距离不应小于5m。事故油池的贮油量不应少于全部日用燃油量。3.1.1.6

柴油机应有单独的排烟管道和消音器;发电机房内架空敷设的排烟管应设隔热层。地沟内的排烟管穿越油管路时应采取防火措施。发电机房外垂直敷设的排烟发电机房的距离不得小于1m;排烟管的管口应高出屋檐,且不小于1m。3.1.1.7

移动式柴油发电机停放的地点应平坦,并宜高出周围地面0.25~0.3m。柴油发电机拖车的前后轮应卡住。3.1.1.8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的拖车应有可靠的接地。3.1.1.9移动式柴油发电机拖车上部应设防雨棚。防雨棚应牢固、可靠。3.1.1.10

移动式柴油发电机周围4m内不得使用火炉和喷灯,不得存放易燃物。3.1.1.11柴油发电机的总容量电动机起动时的要求。起动时母线电压不应低于额定电压的80%。3.1.1.12并列运行的柴油发电机应装设同期装置。3.1.1.13柴油发电机的出口侧应装设短路保护、过负责保护及低电声压保护等装置。3.1.1.14发电站内应设可在带电场所使用的消防设施,并应设在便于取用的地方。

3.1.2

变电设施、配电设施3.1.2.1变电所、配电所的所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3.1.2.1.1靠近电源,交通运输方便。3.1.2.1.2接近负荷中心,便于线路的引入和引出。3.1.2.1.3所区不受洪水冲浸、不积水,地面排水坡度不小于0.5%。3.1.2.1.4设在污染源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下风侧,并避开易燃易爆危险地段和有剧烈振动的场所。3.1.2.2变压器室、控制室及配电室的建筑应符合下列要求:3.1.2.2.1

防雨,防风沙;防火等级不低于三级,其中变压器室不低于二级。3.1.2.2.2采用百叶窗或窗口装金属网,金属网孔不大于10mmx10mm。3.1.2.2.3邻街采光高窗的下檐与室外地面高度不小于1.8m。3.1.2.2.4门向外开,其高度与宽度便于设备出入。3.1.2.2.5面积与高度满足配电装置的维护与操作所需的安全距离,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1.2.3容量在400kVA及以下的变压器,可采用杆上安装。杆上变压器的底部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5m。3.1.2.4容量在400kVA及以上的变压器应采用地面安装。装设变压器的平台应高出地面0.5m,其四周应装设高度不小于1.7m的围栏。围栏与变压器外廓的距离不得小于1m,并应在其明显部位悬挂警告牌。3.1.2.5室外变电台变压器的高压侧和低压侧应分别装设高、低压熔断器;熔断器距地面的垂直距离,高压不宜小于4.5m,低压不宜小于3.5m。各相熔断器间的水平距离,高压不应小于0.5m,低压不应小于0.3m。3.1.2.6位于人行道树木间的变压器台,在最大风偏时,其带电部位与树梢间的最小距离,高压不应小于2m,低压不应小于1m。3.1.2.7变压器的引线与电缆连接时,电缆及其终端头,均不应与变压器外壳直接接触。3.1.2.8采用箱式变电站供电时,其外壳应有可靠的保护接地。接地系统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装有仪表和继电器的箱门,必须与壳体可靠连接。3.1.2.9箱式变电站安装完毕或检修后,投入运行前应对其内部的电气设备进行检查和电气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3.2架空配电线路及电缆线路3.2.1电杆选择及埋设3.2.1.1电杆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杆。钢筋混凝土电杆不得露筋,并不得有环向裂纹和扭曲等缺陷。若采用木杆和木横担,其材质必须坚实,不得有腐朽、劈裂及其他损伤。木杆总长度不宜小于8m,梢径不宜小于140mm。3.2.1.2

电杆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3.2.1.2.1不得有倾斜、下沉及杆基积水等现象,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加底盘或卡盘。3.2.1.2.2填土时应将土块打碎,每回填0.5m夯实一次。杆坑应设防沉土台,其高度应超出地面0.3m。3.2.1.2.3电杆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宜符合表3.1.2的规定。电杆埋设深(m)

表3.1.2杆高8.09.010111213埋深1.51.61.71.81.92.0注:遇有土质松软、流砂、地下水位较高等情况时,应做特殊处理。3.2.1.2.4严寒地区应埋在冻土层以下。3.2.1.2.5装设变压器的电杆,其埋设深度不宜小于2m。3.2.1.3拉线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3.2.1.3.1拉线坑的深度宜为1.2~1.5m。3.2.1.3.2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不宜小于45o,当受到地形限制时不得小于30o。3.2.1.3.3终端杆的拉线及耐张杆承力拉线与线路方向应对正;分角拉线与线路分角方向应对正;防风拉线与线路方向应垂直。3.2.1.3.4拉线从导线之间穿过时,应装设拉线绝缘子。拉线绝缘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5m。3.2.2线路架设3.2.2.1供电线路路径的选择应合理,应避开易撞、易碰、易受雨水冲刷和气体腐蚀的地带,并应避开热力管道、河道和施工中交通频繁等场所。3.2.2.2施工现场内的低压架空线路在人员频繁活动区或大型机具集中作业区,应采用绝缘线。绝缘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并不得直接捆绑在电杆、树木、脚手架上,不得拖拉在地面上;埋地敷设时必须穿管,管内不得有接头,其管口应密封。3.2.2.3导线截面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3.2.2.3.1导线中的负荷电流不应大于导线允许载流量。3.2.2.3.2线路末端的允许电压降不应大于额定值的5%。3.2.2.3.3导线跨越铁路、公路或其他电力线路时,铜绞线截面不得小于16mm2;钢芯铝绞线截面不得小于25mm2;铝绞线不得小于35mm2。3.2.2.4

线路相互交叉时,不同线路导线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表3.2.4的规定。线路交叉时导线之间最小垂直距离(m)

表3.2.4线路电压(kV)<11~10交叉电力线路(kV)<1121~10223.2.2.5

线路导线与地面的最小距离,在最大弧垂时应符合表3.2.5的规定。

在最大弧垂时导线与地面的最小距离(m)

表3.2.5区域线路电压(m)<11~10人员频繁活动区66.5非人员频繁活动区55.5极偏僻区44.5公路67铁路轨顶7.57.53.2.2.6

线路导线在最大弧垂和最大风偏时与建筑物凸出部分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3.2.6的规定。

导线与建筑物凸出部分之间的最小距离(m)

表3.2.6项目线路电压(kV)<11~10垂直距直2.53.0边导线水平距离1.01.53.2.2.7

当施工现场几种线路同杆架设时,高压线路必须位于低压线路上方;电力线路必须位于通讯线路上方;同杆架设的线路横担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表3.2.7的规定值。

同杆架设的线路横担最小垂直距离(m)

表3.2.7同杆线路直线杆分支杆或转角杆高压与高压0.80.45/0.6注高压与低压1.21.0低压与低压0.60.3低压与通讯1.2

注:转角或分支线为单回路,其分支线横担距主干线横担为0.6m;为双回路时,其分支线横担距上排主干线横担为0.45m,距下排主干线横担为0.6m。

3.2.2.8线路不同档距时的弧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10kV及以下架空线路安装曲线的规定。3.2.2.9在同一档距内,一根导线的接头不得多于1个;同一条线路在同一档距内接头不应超过2个。3.2.2.10

架空线路跨越公路、铁路或其他电力线路及厂内道路处不应有接头。

3.2.3电缆敷设

3.2.3.1供电电缆应沿道路路边或建筑物边缘埋设,并宜沿直线敷设;转弯处和直线段每隔20m处应设电缆走向标志。3.2.3.2

电缆直埋时,其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0.2~0.7m;电缆上下应铺以软土或砂土,其厚度不得小于100mm,并应盖砂保护。3.2.3.3电缆与铁路、厂区道路交叉处,应敷设在坚固的保护管内;管的两端宜伸出路基2m。3.2.3.4低压电缆(不包括油浸电缆)需架空敷设时,应沿建筑物、构筑物架设,其架设高度不应低于2m;接头处应绝缘良好,并应采取防水措施。3.2.3.5电缆直埋时,电缆之间,电缆与其他管道、道路、建筑物等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3.3.5的规定。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设于管道的上方或下方。特殊情况应按下列规定执行:3.2.3.5.1电力电缆间、控制电缆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在交叉点前后1m范围内,当电缆穿入管中或用隔板隔开时,其交叉距离可减为0.25m。3.2.3.5.2电缆与热力管道(管沟)及热力设备平行、交叉时,应采取隔热措施,使电缆周围土壤的温升不超过18℃3.2.3.5.3电缆与热力管道(管沟)、油管道(管沟)、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管沟)、热力设备或其他管道(管沟)之间,虽距离能满足要求,但检修管路可能伤及电缆时,在交叉点前后1m范围内,尚应采取保护措施;当交叉距离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将电缆穿入管中,其距离可减为0.25m。

电缆之间、电缆与管道、道路、建筑物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距离

表3.3.5项目最小距离(m)平行交叉电力电缆之间及其与控制电缆之间0.100.50控制电缆间_0.50热管道(管沟)及热力设备2.000.50油管道(管沟)1.000.50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管道(沟道)1.000.50其他管道(沟道)0.500.50铁路路轨3.001.00公路1.501.00城市街道路面1.000.70电杆基础(边线)1.00建筑物基础(边线)0.60排水沟1.00

0.503.2.3.6

进入变电所、配电所的电缆沟或电缆管,在电缆敷设完成后应将管口堵实。3.3接地保护及防雷保护

3.3.1接地保护

3.3.1.1当施工现场设有专供施工用的低压侧为380/220V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时,其低压侧应采用保护导体和中性导体分离接地系统(TN-S系统)或电源系统接地,保护导体就地接地系统(TT系统)。但由同一电源供电的低压系统,不宜同时采用上述两种系统。3.3.1.2

I类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及与该电气设备连接的金属,必须采取可靠的接地保护。

注:I类电气设备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3.3.1.3

接零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3.3.1.3.1架空线路终端、总配电盘及区域配电箱与电源变压器的距离超过50m以上时,其保护零线(PE线)应作重复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3.3.1.3.2接引至电气设备的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必须分开。保护零线上严禁装设开关或熔断器。3.3.1.3.3保护零线和相线的材质应相同,保护零线的最小截面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保护零线最小截面

表4.1.3相线截面(mm2)保护零线最小截面(mm2)S<16S16<S<3516S>35S/2

3.3.1.3.4接引至移动式电动工具或手持式电动工具的保护零线必须采用铜芯软线,其截面不宜小于相线的1/3,且不得小于1.5mm2。3.3.1.4用电设备的保护地线或保护零线应并联接地,并严禁串联接地或接零。3.3.1.5当施工现场不单独装设低压侧为380/220V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而利用原有供电系统时,电气设备应根据原系统要求作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3.3.1.6保护地线或保护零线应采用焊接、压接、螺栓连接或其他可靠方法连接。严禁缠绕或钩挂。3.3.1.7低压用电设备的保护地线可利用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等自然接地体,但严禁利用输送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或爆炸性气体的金属管道作为保护地线。3.3.1.8利用自然接地体作保护地线时应符合下列要求:3.3.1.8.1保证其全长为完好的电气通路。3.3.1.8.2利用串联的金属构件作保护地线时,应在金属构件之间的串联部位焊接金属连接线,其截面不得小于100mm2。

3.3.2

防雷保护

3.3.2.1位于山区或多雷地区的变电所、配电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高压架空线路及变压器高压侧应装设避雷器或放电间隙。3.3.2.2

施工现场和临时生活区的高度在20m及以上的井字架、脚手架、正在施工的建筑物以及塔式起重机、机具、烟囱、水塔等设施,均应装设防雷保护。3.3.2.3高度在20m以上的大钢模板,就位后应及时与建筑物的接地线连接。3.4常用电气设备3.4.1一般规定3.4.1.1采用的电气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合格证件,设备应有铭牌。3.4.1.2

使用中的电气设备应保持完好的工作状态,严禁带故障运行。3.4.1.3电气设备不得超铭牌运行。3.4.1.4

固定式电气设备应标志齐全。

3.4.2配电箱和开关箱

3.4.2.1配电箱和开关箱应安装牢固,便操作和维修。3.4.2.2

落地安装的配电箱和开关箱,设置地点应平坦并高出地面,其附近不得堆放杂物。3.4.2.3配电箱、开关箱的进线口和出线口宜设在箱的下面或侧面,电源的引出线应穿管并设防水弯头。3.4.2.4配电箱、开关箱内的导线应绝缘良好、排列整齐、固定牢固,导线端头应采用螺栓连接或压接。3.4.2.5具有3个回路以上的配电箱应设总刀闸及分路刀闸。每一分路刀闸不应接2台或2台以上电气设备,不应供2个或2个以上作业组使用。3.4.2.6照明、动力合一的配电箱应分别装设刀闸或开关。3.4.2.7配电箱、开关箱内安装的接触器、刀闸、开关等电气设备,应动作灵活,接触良好可靠,触头没有严重烧蚀现象。

3.4.3熔断器和插座

3.4.3.1熔断器的规格应满足被保护线路和设备的要求;熔体不得削小或合股使用,严禁用金属线代替熔丝。3.4.3.2熔体应有保护罩。管型熔断器不得无管使用;有填充材料的熔断器不得改装使用。3.4.3.3熔体熔断后,必须查明原因并排除故障后方可更换;装好保护罩后方可送电。3.4.3.4

更换熔体时严禁采用不合规格的熔体代替。3.4.3.5插销和插座必须配套使用。I类电气设备应选用可接保护线的三孔插座,其保护端子应与保护地线或保护零线连结。

3.4.4移动式电动手持式电动工具

3.4.4.1手持式电动工具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应符合现行国家《手持式电动工具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3.4.4.2长期停用或新领用的移动式电动手持式电动工具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并应测绝缘。3.4.4.3移动式电动工具、手持式电动工具通电前,应做好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3.4.4.4移动式电动工具、手持式电动工具应加装单独的电源开关和保护,严禁1台开关接2台及2台以上电动设备。3.4.4.5移动式电动工具的电源开关应采用双刀开关控制,其开关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地方。3.4.4.6移动式电动工具、手持式电动工具采用插座连接时,其插头、插座应无损伤、无裂纹,且绝缘良好。3.4.4.7

使用移动式电动工具因故离开现场暂停工作或遇突然停电时,应拉开电源开关。3.4.4.8移动式电动工具和手持式电动工具,应加装高灵敏动作的漏电保护器。3.4.4.9移动式电动工具和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电源线,必须采用铜芯多股橡套软电缆或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电缆应避开热源,且不得拖拉在地上。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防止重物压坏电缆等措施。3.4.4.10移动式电动工具和手持式电动工具需要移动时,不得手提电源线或转动部分。3.4.4.11移动式电动工具和手持式电动工具使用完毕后,必须在电源侧将电源断开。3.4.4.12

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应戴绝缘手套或站在绝缘台上。

3.4.5电焊机

3.4.5.1根据施工需要,电焊机宜按区域或标高层集中设置,并应编号。3.4.5.2布置在室外的电焊机应设置在干燥场所,并应设棚遮蔽。3.4.5.3电焊机的外壳应可靠接地,不得多台串联接地。3.4.5.4

电焊机各线卷对电焊机外壳的热态绝缘电阻值不得小于0.4MΩ。3.4.5.5

电焊机的裸露导电部分和转动部分应装安全保护罩。直流电焊机的调节器被拆下后,机壳上露出的孔洞应加设保护罩。3.4.5.6电焊机一次侧的电源线必须绝缘良好,不得随地拖拉,其长度不宜大于5m。3.4.5.7电焊机的电源开关应单独设置。直流电焊机的电源应采用启动器控制。3.4.5.8电焊把钳绝缘必须良好。3.4.5.9电焊机二次侧引出线宜采用橡皮绝缘铜芯软电缆,其长度不宜大于30m。

3.4.6起重机

3.4.6.1起重机电气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3.4.6.2

塔式起重机上的电气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中的要求。3.4.6.3起重机电源电缆的长度,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3.4.6.4轨道式起重机电源电缆收放通道附近应清洁,不得堆放其他设备、材料和杂物。3.4.6.5轨道式起重机自动卷线装置动作必须灵活可靠;电缆不得在地上拖拉。3.4.6.6中、小型起重机上或其附近,应设能断开电源的开关。3.4.6.7起重机械的电源电缆应经常检查,必要时应设专人维护。3.4.6.8未经有关人员批准,起重机上的电气设备和接线方式不得随意改动。3.4.6.9起重机上的电气设备应定期检查,发现缺陷应及时处理。在起吊过程中不得进行电气检修工作。3.4.6.10起重机电气设备的检修和试运行,必须取得其他专业人员的配合。3.4.6.11塔式起重机的防雷及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的规定及产品技术要求,其接地应可靠。利用自然接地体时,应保证有良好的电气通路。3.4.6.12轨道式起重机轨道两端,应各设一组接地装置,当轨道较长时,每隔20m应加装一组接地装置。3.5特殊环境

3.5.1易燃、易爆环境3.5.1.1施工现场供用电电气设备及电力线路的选型和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设计规范》及《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3.5.1.2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严禁产生火花。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安全措施。3.5.1.3照明灯具应选用防爆型,导线应采用防爆橡胶绝缘线。3.5.1.4使用手持式或移动式电动工具应采取防爆措施。3.5.1.5严禁带电作业。更换灯泡应断开电源。3.5.1.6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的外露导电部分,必须接地或接零。保护零线不得随意断开;当需要断开时,应采取安全措施,工作完结后应立即恢复。

3.5.2

腐蚀环境

3.5.2.1变电所、配电所宜设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不宜设在有腐蚀性物质装置的下风侧。3.5.2.2

变电所、配电所与重腐蚀场所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6.2.2的规定。

变电所、配电所与重腐蚀场所的最小距离(m)

表6.2.2

I类腐蚀环境II类腐蚀环境露天变电所、配电所5080室内变电所、配电所3050注:I类腐蚀环境和II类确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3.5.2.36~10kV配电装置设在户外时,应选用户外防腐型电气设备。3.5.2.46~10kV配电装置设在户内时,应选用户内防腐型电气设备。户内配电装置的户外部分,可选用一级或两级电压的电气设备。3.5.2.5

在腐蚀环境的10kV及以下线路采用架空线路时,应采用水泥杆、角钢横担和耐污绝缘子。绝缘子和穿墙套管的额定电压,应提高一级或两级。1kV及以下架空线路,宜选用塑料绝缘电线或防腐铝绞线。1kV以上架空线路,宜选用防腐钢芯铝绞线。3.5.2.6配电线路宜采用全塑电缆明敷设。在I类和II类腐蚀环境中,不宜采用绝缘电线穿管的敷设方式或电线沟敷设方式。3.5.2.7腐蚀环境中的电缆芯线中间不宜有接头。电缆芯线的端部,宜用接线鼻子与设备连接。3.5.2.8密封式配电箱、控制箱等设备的电缆进、出口处,应采取密封防腐措施。3.5.2.9重腐蚀环境中的架空线路应采用铜导线。3.5.2.10重腐蚀环境中的照明,应采用防腐密闭式灯具。

3.5.3特别潮湿环境3.5.3.1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电气设备、电缆、导线等,应选用封闭型或防潮型。3.5.3.2电气设备金属外壳、金属构架和管道均应接地良好。3.5.3.3移动式电动工具和手提式电动工具,应加装漏电保护器或选用双重绝缘设备。长期停用的电动工具,使用前应测绝缘。3.5.3.4行灯电压不应超过12V。3.5.3.5潮湿环境不宜带电作业,一般作业应穿绝缘靴或站在绝缘台上。3.6照明

3.6.1照明灯具和器材必须绝缘良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3.6.2照明线路应布线整齐,相对固定。室内安装的固定式照明灯具悬挂高度不得低于2.5m,室外安装的照明灯具不得低于3m。安装在露天工作场所的照明灯具应选用防水型灯头。3.6.3现场办公室、宿舍、工作棚内的照明线,除橡套软电缆和塑料护套线外,均应固定在绝缘子上,并应分开敷设;穿过墙壁时应套绝缘管。3.6.4照明电源线路不得接触潮湿地面,并不得接近热源和直接绑挂在金属构架上。在脚手架上安装临时照明时,在竹木脚手架上应加绝缘子,在金属脚手架上应设木横担和绝缘子。3.6.5照明开关应控制相线。当采用螺口灯头时,相线应接在中心触头上。3.6.6使用行灯应符合下列要求:3.6.6.1电压不得超过36V。3.6.6.2在金属容器和金属管道内使用的行灯,其电压不得超过12V.3.6.6.3行灯应有保护罩。3.6.6.4行灯的手柄应绝缘良好且耐热、防潮。3.6.6.5行灯的电源线应采用橡套软电缆。3.6.6.6行灯变压器必须采用双绕组型。行灯变压器一、二次侧均应装熔断器;金属外壳应做好保护接地或接零措施。3.6.7严禁将行灯变压器带进金属容器或金属管道内使用。3.6.8变电所及配电所内的配电盘、配电柜及母线的正上方,不得安装灯具(封闭母线及封闭式配电盘、配电柜除外)。3.6.9照明灯具与易燃物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普通灯具不宜小于300mm;聚光灯、碘钨灯等高热灯具不宜小于500mm,且不得直接照射易燃物。当间距不够时,应采取隔热措施。3.7安全技术管理

3.7.1供用电设施投入运行前,用电单位应建立、健全用电管理机构,组织好运行、维护专业班组,明确管理机构与专业班组的职责。3.7.2用电单位应建立、健全供用电设施的运行及维护操作规定;运行及维护人员必须学习这些操作规定,熟悉本单位的供用电系统。3.7.3用电单位必须建立用电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用电安全负责人。3.7.4用电设施的运行及维护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3.7.4.1经医生检查无妨碍从事电气工作的病症。3.7.4.2掌握必要的电气知识,考试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书。3.7.4.3掌握触电解救法和人工呼吸法。3.7.5用电单位的运行及维护人员,必须学习和熟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并应每年考试一次。因故间断工作3个月以上者,必须重新学习本规范,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恢复电气工作。3.7.6新参加工作的维护电工、临时工、实习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在正式电工带领下,方可参加指定的工作。3.7.7变电所(配电所)值班人员应具备的条件:3.7.7.1熟悉本变电所(配电所)的系统、运行方式及电气设备性能。3.7.7.2持证上岗,掌握运行操作技术。3.7.7.3能认真执行本单位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3.7.8变电所(配电所)值班负责人或单独值班人,应由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3.7.9变电所(配电所)值班人员单独值班时,不得从事检修工作。3.7.10变电所(配电所)内必须配备足够的绝缘手套、绝缘杆、绝缘垫、绝缘台等安全防护设施。3.7.11供用电设施的运行及维护,必须配备足够的常用电气绝缘工具,并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电气性能试验。电气绝缘工具严禁挪做它用。3.7.12各种电气设施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每次巡视检查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应记入运行日志内。3.7.12.1低压配电装置、低压电器和变压器,有人值班时,每班应巡视检查1次。无人值班时,至少应每周巡视1次。3.7.12.2配电盘应每班巡视检查1次。3.7.12.3架空线路的巡视和检查,每季不应少于1次。3.7.12.4车间或工地设置的1kV以下的分配电盘和配电箱,每季度应进行1次停电检查和清扫。3.7.12.5500V以下的铁壳开关及其他不能直接看到刀闸的开关,应每月检查1次。3.7.13室外施工现场供用电设施除经常维护外,遇大风、暴雨、冰雹、雪、霜、雾等恶劣天气时,应加强对电气设备的巡视和检查;巡视和检查时,必须穿绝缘靴且不得靠近避雷器和避雷针。3.7.14

新投入运行或大修后电气设备,在72h内应加强巡视,无异常情况后,方可按正常周期进行巡视。3.7.15

供用电设施的清扫和检修,每年不宜少于2次,其时间应安排在雨季和冬季到来之前。3.7.16电气设备或线路的停电检修,应遵守下列规定:3.7.16.1一次设备完全停电,并切断变压器和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开关或熔断器。3.7.16.2

设备或线路切断电源并经验电确无电压后,方可装设接地线,进行工作。3.7.16.3工作地点均应悬挂相应的标示牌。3.7.17在靠近带电部分工作时,应设监护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正常活动范围与带电设备的最小安全距离,应符合表8.0.17的规定。

工作人员正常活动范围与带电设备最小全安距离

表8.0.17设备电压(kV)距离(m)6及以下0.35100.63.7.18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3.7.18.1现场需要用电时,必须提前提出申请,经用电管理部门批准,通知维护班组进行接引。3.7.18.2接引电源工作,必须由维护电工进行,并应设专人进行监护。3.7.18.3施工用电用毕后,应由施工现场用电负责人通知维护班组,进行拆除。3.7.18.4严禁非电工拆装电气设备,严禁乱拉乱接电源。3.7.18.5配电室和现场的开关箱、开关柜应加锁。3.7.18.6电气设备明显部位应设“严禁靠近,以防触电”的标志。3.7.18.7接地装置应定期检查。3.7.18.8施工现场大型用电设备、大型机具等,应有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四、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4.1用电管理4.1.1临时用电的施工组织设计4.1.1.1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5台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以上者,应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4.1.1.2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以下和设备总容量在50kW以下者,应制定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

4.1.1.3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应包括:

(一)现场勘探;

(二)确定电源进线,变电所、配电室、总配电箱、分配电箱等的位置及线路走向;

(三)进行负荷计算;

(四)选择变压器容量、导线截面和电器的类型、规格;

(五)绘制电气平面图、立面图和接线系统图;

(六)制定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

4.1.1.4临时用电工程图纸必须单独绘制,并作为临时用电施工的依据。

4.1.1.5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审核,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4.1.1.6变更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履行4.1.1.5规定手续,并补充有关图纸资料。

4.1.2专业人员4.1.2.1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电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

4.1.2.2各类用电人员应做到:

(一)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用设备的性能;

(二)使用设备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和配备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检查电气装置和保护设施是否完好。严禁设备带“病”运转;

(三)停用的设备必须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

(四)负责保护所用设备的负荷线、保护零线和开关箱。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

(五)搬迁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经电工切断电源并作妥善处理后进行。

4.1.3安全技术档案4.1.3.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建立安全技术档案,其内容应包括:

(一)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的全部资料;

(二)修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的资料;

(三)技术交底资料;

(四)临时用电工程检查验收表;

(五)电气设备的试验、检验凭单和调试记录;

(六)接地电阻测定记录表;

(七)定期检(复)查表;

(八)电工维修工作记录。

4.1.3.2安全技术档案应由主管该现场的电气技术人员负责建立与管理。其中《电工维修工作记录》可指定电工代管,并于临时用电工程拆除后统一归档。

4.1.3.3临时用电工程的定期检查时间;施工现场每月一次,基层公司每季一次。基层公司检查时,应复查接地电阻值。

4.1.3.4检查工作应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对不安全因素,必须及时处理,并应履行复查验收手续。

4.2施工现场与周围环境4.2.1在建工程与外电线路的安全距离4.2.1.1在建工程不得在高、低压线路下方施工,高低压线路下方,不得搭设作业棚、建造生活设施,或堆放构件、架具、材料及其它杂物等。

4.2.1.2在建工程(含脚手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必须保持安全操作距离。最小安全操作距离应不小于表3.1.2所列数值。

表3.1.2在建筑工程(含脚手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最小安全操作距离注:上、下脚手架的斜道严禁搭设在有外电线路的一侧。

4.2.1.3施工现场的机动车道与外电架空线路交叉时,架空线路的最低点与路面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表3.1.3所列数值。

表3.1.3施工现场的机动车道与外电架空线路交叉时的最小垂直距离

4.2.1.4旋转臂架式起重机的任何部位或被吊物边缘与10kV及以下的架空线路边线最小水平距离不得小于2m。

4.2.1.5施工现场开挖非热管道沟槽的边缘与埋地外电缆沟槽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5m。

4.2.2外电防护4.2.2.1对达不到第4.2.1.2条至4.2.1.4条中规定的最小距离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增设屏障、遮栏、围栏或保护网,并悬挂醒目的警告标志牌。

在架设防护设施时,应有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或专职安全人员负责监护。

4.2.2.2对第4.2.2.1条的防护措施无法实现时,必须与有关部门协商,采取停电、迁移外电线路或改变工程位置等措施,否则不得施工。

4.2.2.3在外电架空线路附近开挖沟槽时,必须防止外电架空线路的电杆倾斜、悬倒。或会同有关部门采用加固措施。

4.2.2.4在有静电的施工现场内,积聚在机械设备上的静电,应采取接地泄漏措施。

4.3接地与防雷4.3.1一般规定4.3.1.1在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中必须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

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零线连接。专用保护零线(简称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的零线或第一级漏电保护器电源侧的零线引出。(例如图4.1.1所示)。

1―工作接地;2―重复接地;3―电气设备外露导电部分;PE―保护零线;L1、L2、L3―相线;N―工作零线;

图4.1.1具有专用保护零线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示意图

4.3.1.2城防、人防、隧道等潮湿或条件特别恶劣施工现场的电气设备必须采用保护接零。

4.3.1.3当施工现场与外电线路共用同一供电系统时,电气设备应根据当地的要求作保护接零,或作保护接地。不得一部分设备作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作保护接地。

4.3.1.4作防雷接地电气设备,必须同时作重复接地。同一台电气设备的重复接地与防雷接地可使用同一接地体,接地电阻应符合重复接地电阻值的要求。

施工现场的电气设备和避雷装置可利用自然接地体接地,但应保证电气连接并校验自然接地体的热稳定。

4.3.1.5在只允许做保护接地的系统中,因条件限制接地有困难时,应设置操作和维修电气装置的绝缘台,并必须使操作人员不致偶然触及外物。

4.3.1.6一次侧由50V以上的接零保护系统供电,二次侧为50V及50V以下电压的降压变压器,如采用双重绝缘或有接地金属屏蔽层的变压器,此时二次侧不得接地。

如采用普通变压器,则应将二次侧中性线或一个相线就近直接接地。或通过专用接地线与附近变电所接地网相连。

4.3.1.7施工现场的电力系统严禁利用大地作相线或零线。

4.3.1.8保护零线不得装设开关或熔断器。

4.3.1.9接地装置的设置应考虑土壤干燥或冻结等季节变化的影响(见表4.1.9),接地电阻值在四季中均应符合4.3.3.1~4.3.3.9的要求,但防雷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值只考虑在雷雨季节中土壤干燥状态的影响。

表4.1.9接地装置的季节系数ψ值注:大地比较干燥时,则取表中的较小值,比较潮湿时,则取表中较大值。

4.3.1.10保护零线应单独敷设,不作它用。重复接地线应与保护零线相连接。

4.3.1.11保护零线的截面,应不小于工作零线的截面,同时必须满足机械强度要求。保护零线架空敷设的间距大于12m时,保护零线必须选择不小于10mm2的绝缘铜线或不小于16mm2的绝缘铝线。

4.3.1.12与电气设备相连接的保护零线为截面不小于2.5mm2的绝缘多股铜线。保护零线的统一标志为绿/黄双色线。在任何情况下不准使用绿/黄双色线作负荷线。

4.3.2保护接零4.3.2.1正常情况下,下列电气设备不带电的外露导电部分,应做保护接零:

(一)电机、变压器、电器、照明器具、手持电动工具的金属外壳;

(二)电气设备传动装置的金属部件;

(三)配电屏与控制屏的金属框架;

(四)室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框架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和金属门;

(五)电力线路的金属保护管、敷线的钢索、起重机轨道、滑升模板金属操作平台等;

(六)安装在电力线路杆(塔)上的开关、电容器等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及支架。

4.3.2.2正常情况时,下列电气设备不带电的外露导电部分,可不作保护接零;

(一)在木质、沥青等不良导电地坪的干燥房间内,交流电压380V及其以下的电气设置金属外壳(当维修人员可能同时触及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和接地金属物件时除外);

(二)安装在配电屏,控制屏金属框架上的电气测量仪表、电流互感器、继电器和其它电器外壳。4.3.3接地与接地电阻4.3.3.1电力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工作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4Ω。

单台容量不超过100kVA或使用同一接地装置并联运行且总容量不超过100kVA的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工作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10Ω。

在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Ω·mm地区,当达到上述接地电阻值有困难时,工作接地电阻值可提高到30Ω,但应采取第4.1.5条规定的措施。

4.3.3.2保护零线除必须在配电室或总配电箱处作重复接地外,还必须在配电线路的中间处和末端处做重复接地。电动机械的重复接地应符合第八章的规定。

保护零线每一重复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0Ω。

在工作接地电阻允许达到10Ω的电力系统中,所有重复接地的并联等值电阻应不大于10Ω。

4.3.3.3每一接地装置的接地线应采用二根以上导体,在不同点与接地装置做电气连接。

不得用铝导体做接地体或地下接地线。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不宜采用螺纹钢材。

4.3.3.4电气设备应采用专用芯线作保护接零,此芯线严禁通过工作电流。

4.3.3.5手持式用电设备的保护零线,应在绝缘良好的多股铜线橡皮电缆内。其截面不得小于1.5mm2,其芯线颜色为绿/黄双色。

4.3.3.6Ⅰ类手持式用电设备的插销上应具备专用的保护接零(接地)触头。所用插头应能避免将导电触头误作接地触头使用。

4.3.3.7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作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设置漏电保护装置。

4.3.3.8移动式发电机供电的用电设备,其金属外壳或底座,应与发电机电源的接地装置有可靠的电气连接。

4.3.3.9移动式发电机的接地应符合固定式电气设备接地的要求。下列情况可不做保护接零:

(一)移动式发电机和用电设备固定在同一金属支架上,且不供给其他设备用电时;

(二)不超过两台的用电设备由专用的移动式发电机供电,供、用电设备间距不超过50m,且供、用电设备的外壳之间有可靠的电气连接时。

4.3.4防雷4.3.4.1在土壤电阻率低于200Ω·m处的电杆可不另设防雷接地装置。在配电室的进线或出线处应将绝缘子铁脚与配电室的接地装置相连接。

4.3.4.2施工现场内的起重机、井字架及龙门架等机械设备,若在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以外,如在表4.4.2规定范围内,则应安装防雷装置。

若最高机械设备上的避雷针,其保护范围按60°计算能够保护其它设备,且最后退出现场,则其它设备可不设防雷装置。

表4.4.2施工现场内机械设备需安装防雷装置的规定4.3.4.3施工现场内所有防雷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30Ω。

4.3.4.4各机械设备的防雷引下线可利用该设备的金属结构体,但应保证电气连接。

4.3.4.5机械设备上的避雷针(接闪器)长度应为1~2m。

4.3.4.6安装避雷针的机械设备所用动力、控制、照明、信号及通信等线路,应采用钢管敷设。并将钢管与该机械设备的金属结构体作电气连接。

4.4配电室及自备电源4.4.1配电室

4.4.1.1配电室应靠近电源,并应设在无灰尘、无蒸汽、无腐蚀介质及无振动的地方。

4.4.1.2成列的配电屏(盘)和控制屏(台)两端应与重复接地线及保护零线做电气连接。

4.4.1.3配电室和控制室应能自然通风,并应采取防止雨雪和动物出入措施。

4.4.1.4配电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配电屏(盘)正面的操作通道宽度,单列布置不小于1.5m,双列布置不小于2m;

(二)配电屏(盘)后的维护通道宽度不小于0.8m(个别地点有建筑物结构凸出的部分,则此点通道宽度可不小于0.6m);

(三)配电屏(盘)侧面的维护通道宽度不小于1m;

(四)配电室的天棚距地面不低于3m;

(五)在配电室内设值班或检修室时,该室距电屏(盘)的水平距离大于1m,并采取屏障隔离;

(六)配电室的门向外开,并配锁;

(七)配电室内的裸母线与地面垂直距离小于2.5m时,采用遮栏隔离,遮栏下面通行道的高度不小于1.9m;

(八)配电室的围栏上端与垂直上方带电部分的净距,不小于0.075m;

(九)配电装置的上端距天棚不小于0.5m;

(十)母线均应涂刷有色油漆(以屏(盘)的正面方向为准),其涂色应符合表5.1.4-2规定。

表5.1.4-2母线涂色表

(十一)配电室的建筑物和结构物的耐火等级应不低于3级,室内应配置砂箱和绝缘灭火器。

4.4.1.5配电屏(盘)应装设有功、无功电度表,并应分路装设电流、电压表。电流表与计费电度表不得共用一组电流互感器。

4.4.1.6配电屏(盘)应装设短路、过负荷保护装置和漏电保护器。

4.4.1.7配电屏(盘)上的各配电线路应编号,并标明用途标记。

4.4.1.8配电屏(盘)或配电线路维修时,应悬挂停电标志牌。停、送电必须由专人负责。

4.4.2电压为400/230V的自备发电机组4.4.2.1发电机组及其控制、配电、修理室等,在保证电气安全距离和满足防火要求的情况下可合并设置也可分开设置。

4.4.2.2发电机组的排烟管道必须伸出室外。发电机组及其控制配电室内严禁存放贮油桶。

4.4.2.3发电机组电源应与外电线路电源联锁,严禁并列运行。

4.4.2.4发电机组应采用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并须独立设置,其接地电阻值应符合第4.3.3.1条要求。

4.4.2.5发电机控制屏宜装设下列仪表;

(一)交流电压表;

(二)交流电流表;

(三)有功功率表;

(四)电度表;

(五)功率因数表;

(六)频率表;

(七)直流电流表;

4.4.2.6发电机组应设置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

4.4.2.7发电机并列运行时,必须在机组同期后再向负荷供电。

4.5配电线路4.5.1架空线路4.5.1.1架空线必须采用绝缘铜线或绝缘铝线。

4.5.1.2架空线必须设在专用电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木、脚手架上。

4.5.1.3架空线导线截面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导线中的负荷电流不大于其允许载流量;

(二)线路末端电压偏移不大于额定电压的5%;

(三)单相线路的零线截面与相线截面相同,三相四线制的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截面不小于相线截面的50%;

(四)为满足机械强度要求,绝缘铝线截面不小于16mm2,绝缘铜线截面不小于10mm2;

跨越铁路、公路、河流、电力线路档距内的架空绝缘铝线最小截面不小于25mm2,绝缘铜线截面不小于16mm2。

4.5.1.4在一个档距内每一层架空线的接头数不得超过该层导线条数的50%,且一根导线只允许有一个接头,线路在跨越铁路、公路、河流、电力线路档距内不得有接头。

4.5.1.5架空线路相序排列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同一横担架设时,导线相序排列是: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为L1、N、L2、L3;

(二)和保护零线在同一横担架设时,导线相序排列是: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为L1、N、L2、L3、PE;

(三)动力线、照明线在两个横担上分别架设时,上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为L1、L2、L3;下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为L1、(L2、L3)、N、PE;在两个横担上架设时,最下层横担面向负荷,最右边的导线为保护零线PE。

4.5.1.6架空线路的档距不得大于35m;线间距离不得小于0.3m;横担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得小于表6.1.6-1所列数值;铁横担应按表6.1.6-2选用,木横担截面应为80×80mm2;横担长度应符合表6.1.6-3的规定。

表6.1.6-1横担间的最小垂直距离(m)

表6.1.6-2铁横担角钢型号选用表(m)

表6.1.6-3横担长度选用表(m)4.5.1.7条架空线路与邻近线路或设施的距离应符合表6.1.7规定。

表6.1.7架空线路与邻近线路或设施的距离4.5.1.8架空线路宜采用混凝土杆或木杆,混凝土杆不得有露筋、环向裂纹和扭曲,木杆不得腐朽,其梢径应不小于130mm。

4.5.1.9电杆埋设深度宜为杆长1/10加0.6m。但在松软土质处应适当加大埋设深度或采用卡盘等加固。

4.5.1.10直线杆和15°以下的转角杆,可采用单横担,但跨越机动车道时应采用单横担双绝缘子;15°至45°的转角杆应采用双横担双绝缘子;45°以上的转角杆,应采用十字横担。

4.5.1.11架空线路绝缘子应按下列原则选择:

(一)直接杆采用针式绝缘子;

(二)耐张杆采用蝶式绝缘子。

4.5.1.12拉线宜用镀锌铁线,其截面不得小于3×φ4.0。拉线与电杆的夹角应在45°~30°之间。拉线埋设深度不得小于1m。钢筋混凝土杆上的拉线应高于地面2.5m处装设拉紧绝缘子。

4.5.1.13因受地形环境限制不能装设拉线时,可采用撑杆代替拉线,撑杆埋深不得小于0.8m,其底部应垫底盘或石块。撑杆与主杆的夹角宜为30°。

4.5.1.14接户线在档距内不得有接头,进线处离地高度不得小于2.5m。接户线最小截面应符合表6.1.14-1规定。接户线线间及与邻近线路间的距离应符合表6.1.14-2的要求。

表6.1.14-1接户线的最小截面

表6.1.14-2接户线线间及与邻近线路间的距离4.5.1.15配电线路采用熔断器作短路保护时,熔体额定电流应不大于电缆或穿管绝缘导线允许载流量的2.5倍,或明敷绝缘导线允许载流量的1.5倍。

4.5.1.16配电线路采用自动开关作短路保护时,其过电流脱扣器脱扣电流整定值,应小于线路末端单相短路电流,并应能承受短时过负荷电流。

4.5.1.17经常过负荷的线路、易燃易爆物邻近的线路、照明线路,必须有过负荷保护。

4.5.1.18装设过负荷保护的配电线路,其绝缘导线的允许载流量,应不小于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或自动开关延长时过流脱扣器脱扣电流整定值的1.25倍。

4.5.2电缆线路4.5.2.1电缆干线应采用埋地或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设,并应避免机械损伤或介质腐蚀。

4.5.2.2电缆类型应根据敷设方式、环境条件选择,电缆截面应根据允许载流量和允许电压损失确定。

4.5.2.3电缆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应不小于0.6m,并应在电缆上下各均匀铺设不小于50mm厚的细砂,然后覆盖砖等硬质保护层。

4.5.2.4电缆穿越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及引出地面从2m高度至地下0.2m处,必须加设防护套管。

4.5.2.5电缆线路与其附近热力管道的平行间距不得小于2m、交叉间距不得小于1m。

4.5.2.6埋地敷设电缆的接头应设在地面上的接线盒内,接线盒应能防水、防尘、防机械损伤并应远离易燃、易爆、易腐蚀场所。

4.5.2.7橡皮电缆架空敷设时,应沿墙壁或电杆设置,并用绝缘子固定,严禁使用金属裸线作绑线。固定点间距应保证橡皮电缆能承受自重所带来的荷重。橡皮电缆的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2.5m。

4.5.2.8电缆接头应牢固可靠;并应做绝缘包扎,保持绝缘强度,不得承受张力。

4.5.2.9在建高层建筑的临时电缆配电必须采用电缆埋地引入。电缆垂直敷设的位置应充分利用在建工程的竖井、垂直孔洞等,并应靠近负荷中心,固定点每楼层不得少于一处。电缆水平敷设宜沿墙或门口固定,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1.8m。

4.5.3室内配线4.5.3.1室内配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采用瓷瓶、瓷(塑料)夹等敷设,距地面高度不得小于2.5m。

4.5.3.2进户线过墙应穿管保护,距地面不得小于2.5m,并应采取防雨措施。

4.5.3.3进户线的室外端应采用绝缘子固定。

4.5.3.4室内配线所用导线截面,应根据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确定,但铝线截面应不小于2.5mm.2,铜线截面应不小于1.5mm2。

4.5.3.5潮湿场所或埋地非电缆配线必须穿管敷设,管口应密封。采用金属管敷设时必须作保护接零。

4.5.3.6钢索配线的吊架间距不宜大于12m。采用瓷夹固定导线时,导线间距应不小于35mm,瓷夹间距应不大于800mm;采用瓷瓶固定导线时,导线间距应不小于100mm,瓷瓶间距应不大于1.5mm;采用护套绝缘导线时,允许直接敷设于钢索上。

4.6配电箱及开关箱4.6.1配电箱及开关箱的设置4.6.1.1配电系统应设置室内总配电屏和室外分配电箱或设置室外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实行分级配电。

室内总配电屏的装设应符合第五章第一节的规定。

室外总配电箱,分配电箱简称总配电箱、分配电箱(下同),如无特指,合称配电箱。

4.6.1.2动力配电箱与照明配电箱宜分别设置,如合置在同一配电箱内,动力和照明线路应分别设置。

4.6.1.3开关箱应由末级分配电箱配电。

4.6.1.4总配电箱应设在靠近电源的地区。分配电箱应装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超过30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3m。

4.6.1.5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场所;不得装设在有严重损伤作用的瓦斯、烟气、蒸气、液体及其它有害介质中。不得装设在易受外来固体物撞击、强烈振动,液体浸溅及热源烘烤的场所。否则,须作特殊防护处理。

4.6.1.6配电箱、开关箱周围应有足够二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和通道。不得堆放任何妨碍操作、维修的物品;不得有灌木、杂草。

4.6.1.7配电箱、开关箱应采用铁板或优质绝缘材料制作、铁板的厚度应大于1.5mm。

4.6.1.8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端正、牢固、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坚固的支架上。

固定式配电箱、开关箱的下底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应大于1.3m,小于1.5m;移动式分配电箱、开关箱的下底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大于0.6m,小于1.5m。

4.6.1.9配电箱内的电器应首先安装在金属或非木质的绝缘电器安装板上,然后整体紧固在配电箱箱体内。

金属板与配电箱箱体应作电气连接。

4.6.1.10配电箱、开关箱内的开关电器(含插座)应按其规定的位置坚固在电器安装板上,不得歪斜和松动。

4.6.1.11配电箱、开关箱内的工作零线应通过接线端子板连接,并应与保护零线接线端子板分设。

4.6.1.12配电箱、开关箱内的连接线应采用绝缘导线,接头不得松动,不得有外露带电部分。

4.6.1.13配电箱和开关箱的金属箱体、金属电器安装板以及箱内电器的不应带电金属底座、外壳等必须保护接零。保护零线应通过接线端子板连接。

4.6.1.14配电箱、开关箱必须防雨、防尘。

4.6.2电器装置的选择4.6.2.1配电箱、开关箱内的电器必须可靠完好,不准使用破损、不合格的电器。

4.6.2.2总配电箱应装设总隔离开关和分路隔离开关、总熔断器和分路熔断器(或总自动开关和分路自动开关),以及漏电保护器。若漏电保护器同时具备过负荷和短路保护功能,则可不设分路熔断器或分路自动开关。总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应与分路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相适应。

4.6.2.3总配电箱应装设电压表、总电流表、总电度表及其它仪表。

4.6.2.4分配电箱应装设总隔离开关和分路隔离开关以及总熔断器和分路熔断器(或总自动开关和分路自动开关)。总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应与分路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相适应。

4.6.2.5每台用电设备应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必须实行“一机一闸”制,严禁用同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二台及二台以上用电设备(含插座)。

4.6.2.6开关箱内的开关电器必须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电设备实行电源隔离。

4.6.2.7开关箱中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的装设应符合第4.3.3.7条要求。

36V及36V以下的用电设备如工作环境干燥可免装漏电保护器。

4.6.2.8漏电保护器应装设在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和开关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

4.6.2.9漏电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国标GB6829—86《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

使用于潮湿和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应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

4.6.2.10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分段保护的功能。

4.6.2.11漏电保护器必须按产品说明书安装、使用。

对搁置已久重新使用和连接使用一个月的漏电保护器,应认真检查其特性,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或更换,漏电保护器的正确接线方法见表7.2.11。

4.6.2.12手动开关电器只许用于直接控制照明电路和容量不大于5.5kW的动力电路。容量大于5.5kW的动力电路应采用自动开关电器或降压起动装置控制。

4.6.2.13各种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应与其控制用电设备的额定值相适应。

4.6.2.14配电箱、开关箱中导线的进线口和出线口应设在箱体的下底面,严禁设在箱体的上顶面、侧面、后面或箱门处。

进、出线应加护套分路成束并做防水弯,导线束不得与箱体进、出口直接接触。

移动式配电箱和开关箱的进、出线必须采用橡皮绝缘电缆。

4.6.2.15进入开关箱的电源线,严禁用插销连接。

表7.2.11漏电保护器的接线方法注:L1、L2、L3―相线;N―工作零线;PE―保护零线;PEN―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合用线;1―工作接地;2―重复接地;3―保护接地;M―电动机;H―灯;FQ―漏电保护器;T―隔离变压器

4.6.3使用与维护4.6.3.1所有配电箱均应标明其名称、用途,并作出分路标记。

4.6.3.2所有配电箱门应配锁,配电箱和开关箱应由专人负责。

4.6.3.3所有配电箱、开关箱应每月进行检查和维修一次。检查、维修人员必须是专业电工。检查、维修时必须按规定穿、戴绝缘鞋、手套,必须使用电工绝缘工具。

4.6.3.4对配电箱、开关箱进行检查、维修时,必须将其前一级相应的电源开关分闸断电,并悬挂停电标志牌,严禁带电作业。

4.6.3.5所有配电箱、开关箱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按照下述操作顺序:

(一)送电操作顺序为: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

(二)停电操作顺序为:开关箱——分配电箱——总配电箱(出现电气故障的紧急情况除外)。

4.6.3.6施工现场停止作业一小时以上时,应将动力开关箱断电上锁。

4.6.3.7开关箱的操作人员必须符合第4.1.2.2条要求,并熟悉开关电器的正确操作方法。

4.6.3.8配电箱、开关箱内不得放置任何杂物,并应经常保持整洁。

4.6.3.9配电箱、开关箱内不得挂接其它临时用电设备。

4.6.3.10熔断器的熔体更换时,严禁用不符合原规格的熔体代替。

4.6.3.11配电箱、开关箱的进线和出线不得承受外力。严禁与金属尖锐断口和强腐蚀介质接触。

4.7电动建筑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4.7.1一般规定4.7.1.1施工现场中一切电动建筑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的选购、使用、检查和维修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选购的电动建筑机械、手持电动工具和用电安全装置,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和安全技术规程:并且有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二)建立和执行专人专机负责制,并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

(三)保护零线的电气连接符合第4.3.2.1条要求,对产生振动的设备其保护零线的连接点不少于两处;

(四)在做好保护接零的同时,还要按第4.3.3.7条、第4.6.2.9条和第4.6.2.11条要求装设漏电保护器。

4.7.1.2塔式起重机、室外电梯、滑升模板的金属操作平台和需要设置避雷装置的井字架等,除应做好保护接零外,还必须按第4.3.3.2条规定做重复接地。设备的金属结构架之间应保证电气连接。

4.7.1.3手持电动工具中的Ⅱ类工具和Ⅲ类工具可不做保护接零。

4.7.1.4电动建筑机械或手持电动工具的负荷线,必须按其容量选用无接头的多股铜芯橡皮护套软电缆。其性能应符合国标GB1169-74《通用橡套软电缆》的要求。其中绿/黄双色线在任可情况下只能用作保护零线或重复接地线。

4.7.1.5每一台电动建筑机械或手持电动工具的开关箱内,除应装设过负荷、短路、漏电保护装置外,还必须按第4.6.2.6条要求装设隔离开关。

4.7.2起重机械4.7.2.1塔式起重机的电气设备应符合国标GB5144—85《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中的要求。

4.7.2.2塔式起重机与外电线路的安全距离,应符合第4.2.1.4条要求。

4.7.2.3塔式起重机的重复接地,应在轨道两端各设一组接地装置,两条轨道应作环形电气连接。轨道的接头处,应做电气连接。对较长的轨道,每隔30m应加一组接地装置。

4.7.2.4塔式起重机应按第四章第四节要求设置防雷装置。

4.7.2.5塔式起重机的供电电缆不得拖地行走。

4.7.2.6需要夜间工作的塔式起重机,应设置正对工作面的投光灯。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