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哲学观念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西方哲学史论文_第1页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哲学观念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西方哲学史论文_第2页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哲学观念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西方哲学史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哲学观念探究结束语与以下为参考文献,西方哲学史论文【题目】:【第一章】:【第二章】:【3.1】:【3.2】:【3.3】:【第四章】:【结束语/以下为参考文献】: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哲学观念探究结束语与以下为参考文献五、结束语米德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借鉴之前的黑格尔哲学及当时盛行的实用主义,站在行为主义的立场上开创建立了自个的社会哲学理论,能够讲,米德的社会哲学是行为主义的,是行动决定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征,且社会、失误以及有机体与行动的关系也是如此。7,这就注定了其思想与社会心理学不可分割,也正是这一点,成就了米德思想上的独树一帜,虽有对相关哲学的借鉴,但他不是这些理论的追随者,其理论的独特、内容的细腻以及独特的研究方式方法仍值得我们深切进入研究。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米德的社会哲学,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心灵、自我怎样从社会中产生,社会又是怎样产生并维持发展,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沟通互动,等等。这些观点都是围绕社会这一概念及社会与个体的关系展开的,用米德的话来讲:既然存在一个社会行为,就会有一个社会客体,而且我的观点是正是社会控制将个体行为包含在了社会客体的关系之中3.在仔细研读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之后,我以为,即便存在一些批评声,米德仍然是成功的。以哲学的角度观之很多人经常只是从他对社会心理学所获得的成就的角度来肯定他的哲学研究,只注重其哲学的心理学特点,4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评价,米德确实成就了他独特的社会哲学理论,而且其与心理学的巧妙结合能够讲是成功的。米德被尊称为符号互动论之父,其符号互动的思想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远,使得现代所有关于符号互动的理论都没有能摆脱其影子,我们所知的布鲁默与库恩的互动论学讲正是继承并发展了米德的思想。除此之外,米德的符号互动学讲不仅影响了本领域,还衍生出了另外的两种着名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哲学家、心理学家对米德的思想进行了研究,文学界、艺术界等领域都有用米德的互动思想来分析与解决问题。需要讲明的是,我们对米德思想的研究多是基于其学生整理出版的着作,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由于米德生前没留下一本完好的着作,所以其思想内容稍稍缺乏严密性。引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一句话总结,虽讲内容零散,但却是一笔混乱的财富.7另外,由于米德的社会哲学是行为主义的,其社会哲学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界线问题很难划分清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切进入研究。以下为参考文献1.书给类[1]Aboulafia,Mitchell.TheCosmopolitanSetGeorgeHerbertMeadandContinentalPhilosophy[M].Illinois: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2001.[2]Blumer,H.Morrione,T.J.GeorgeHerbertMeadandHumanConduct[M].NewYork:AltamiraPress.2004.[3]CarlRansonRogers.Theselfconcept:Areviewofmethodologicalconsiderationsandmeasuringinstruments[M].Lincoln:UniversityofNebraskaPress.1974.[4]GeorgeHerbertMead.ThePhilosophyoftheAct[M].editedbyCharlesW.MorriswithJohnM.Brewster,AlbertM.DunhamandDavidMiller.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38.[5]GeorgeHerbertMead.Mind,Self,andSociet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34.[6]GeorgeHerbertMead.Thephilosophyofthepresent[M].editedbyCharlesW.Morri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38.[7]HansJoas.GeorgeHerbertMead,AContemporaryRe一~inationofHisThought[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8]HerbertBlumer.SociologicalImplicationsoftheThoughtofGeorgeHerbertMead}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9.[9]HerbertBlumer.Symbolic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andMethod[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6.[10]MaryJoDeegan.Self,War,andSociety:GeorgeHerbertMeadsMacrosociology[M].NewBrunswick,N.J.:TransactionPublishers.2008.[11]Si1va,F.C.G.H.Mead,ACriticallntroduction[M].Cambridge:PolityPress.2007.[12]T.VSmith.TheSocialPhilosophyofGeorgeHerbertMead[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31.[13]埃米尔涂尔干。渠东译。(实用主义与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安东尼吉登斯。(当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15]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丁东红选编。(米德文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7」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化与社会合理化〔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20]侯钧生。(西方社会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1]库利。(人的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援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21.[2幻刘放桐。(实用主义述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23]刘放桐。(当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倪梁康。〔〔自识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乔治H米德。〔〔}C}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8]乔治H米德。(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M].陈虎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9]乔治瑞泽尔。(古典社会学理论〕[M].王建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构造〕[M].邱泽奇、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1〕斯蒂文。}J、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2]苏国勋。(现代西方哲学家评传〔社会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3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期刊、论文、报纸类[1]GeorgeHerbertMead.Thegenesisoftheselfandsocialcontrol[JJ.InternationalJournalofEthics35〔3〕,1925.[2]GeorgeHerbertMead.thePhilosop妙ofJohnDewey[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Ethics.1936.[3]GeorgeHerbertMead.TheMechanismofSocialConsciousness[J].JournalofPhilosophy,PsychologyandScientificMethods9,1912.[4]GeorgeHerbertMead.TheSocialSe}J].JournalofPhilosophy.PsychologyandScientificMethods10,〔1913〕。[5]JohnDewey.thePhilosophyofGeorgeHerbertMead[J].UniversityofChicagojourney〔10〕,1931.[6]TomBurke.TheroleofabstractreferenceinMeadsaccountofhumanorigins[J].TCP,2005,Vo1,XLI,N0.3.[7]WilliamJames.WhetherConsciousnessExistsornot?[刀。JournalofPhilosophy,PsychologyandScientificMethods.1902[8J丁东红。从社会哲学视角看米德符号互动论[JJ.(校学报〕。2008第1期。[9J付宗国,张爱玲。米德的符号互动自我理论初探【J7.(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lo〕方文。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思想述评【JJ.〔〔}}}理科学〕。1989年第5期。[111李美辉。试论米德哲学中自我理论的社会学转向〔D].2003.[12]林玲,彭小虎。互动与自我-米德的互动主义观【J7.(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3期。[13」李美辉。米德的自我理阐述评[JJ.(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总第144期。[14」毛晓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J7.(国外社会科学〕。2001.[15」莫里斯。美国哲学中的实用主义运动〔JJ.(世界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