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总结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点概述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
并能作简单的解释。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
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考查“重
要概念”常常以理解某个词语的含义的形式考查,常见的“重
要概念”包括: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反映文章深层
意义的词语;③代表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
关键作用的词语;⑤内涵丰富或者容易混淆的词语;⑥具有
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查形式对这类概念的考查
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
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
3.“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查着力点善于把握概念的
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轻重程度等,多侧面、多
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设题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考查科学术
语或说明对象的内容特征。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点概述论述类文本中的“重
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要
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含着某些深层意义
的句子;
②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某种新意、比较形象生动的句
子;
③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比
较容易误解的句子;
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
⑤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
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
⑥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句子;
⑦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须要认真品味的句
子;
⑧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
⑨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等。理
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该句子的形式、内容及在文
中的位置。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
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形式近几年新课标
卷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在论述类文本中频率
不是很高。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中某句话含意的理
解。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侧重考查
考生对文本语境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点概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信息”,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的第条
要求,能力层级为C级。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
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
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
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
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形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为客观选择题。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着力点这一考点通常是与
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
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四、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
述。“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作者对
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
段落传达出来。“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
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它们可以是指全
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
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一句简明的话扼
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
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
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是把
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
整”的归纳整理过程。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
意图。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
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
查形式。“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
中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
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一种综合命
题趋势。从中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
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2022
年中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
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五、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概述。
(1)论点。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
点有如下特点: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
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
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
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现在文
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而是要考
生自己概括。
(2)论据。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
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证据、
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时间检验的格言、原理、
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
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
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
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
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
明的问题。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
新颖、有说理性。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形式分析论点、论据
和论证方法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为客观
选择题。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着力点。
(1)分析文本的论点和分论点。
(2)分析文本所用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本所用论据的作用。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点概述“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能
力层级中的另一项要求,是考查的重点之一。所谓“观点”,
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作者在文中
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中作
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鲜明、直接、集中。但有时则比较分散,
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
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形式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近三年的必考考点,
主要为客观选择题。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着力点。
(1)从全文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
出来的观点态度。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在筛选整
合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
概括。
方法指导
一.找关键句
1、找中心论点句。在文本开头,首句圈点勾画,开宗
明义;或在文本结尾,卒章显志,篇末点题;或在中间,先破后
立。
2、分论点句。即段落内容的中心句
3、论据句。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论据、史实等语句;充
当理论论据的诗文、名言、哲理、事理等语句
4、统摄句
①领起句,领起全篇或者全段的语句,位于文本或段落
的开头。
②总括句,包括篇章总括(观点、结论),段落总结(结
论,推论)。
5.过渡句。段落之间、层次之间、句群之间起承上启下
的作用。
二.标重要词语
1.时间词。古代、现在、目前、当下、年份(年代)等;
2.次序词。第一第二、首先、其次、还有、另外、最后
等;
3.列举词。例如、再如、还有、举凡、诸如此类等;
4.范围词。多数、少量、凡、所有、都、仅仅等;
5.程度词。凡是、几乎、很、将、基本、仅仅等;
6.指代词。这、那、他、它、其、彼、此、如此、对方
等;
7.修辞词。比喻词、借代词、对比词;
8.①关联词:只要、只有、因为、如果、因此、所以、
但是、然而等;
②部分与整体:整体与局部、个别与一般等;
③主要与次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原因与次要原
因、主流与支流
已然未然等;
④偶然与必然、或许与往往、一定、既成事实等;
⑤设想、理念、推测、憧憬与实验、测试、制造或者是
完成、取得成果等;
⑥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等提示信息的词,文中
反复出现的词;
三.辨明关系
厘清论证关系
1、从语段间逻辑关系层面,看文段之间是否存在着总
分、照应、并列、承接、归结等逻辑关系;
2、从语段内语句逻辑关系人手,寻找体现文章思路的
语句,如领起句、提挈句、过渡句等,或领起下文,或收束上
文,或承上启下,或勾连埋伏,或首尾照应;
辨明叙议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叙述和议论是两种主要表达方式:叙述引
用材料,是论据部分议论是说理,往往包含观点。
辨明论证手法
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等
辨明语句特征
①位置句,包括领起句、收束句、过渡句、独立成段句等;
②内容句,包括论点句、论据句、论证句等;
③表达句,包括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④逻辑句,即能够表明各种逻辑关系的语句。
专项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
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
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
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
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
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
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
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
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
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
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
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
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
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
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
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
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
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
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
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
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
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
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
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
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
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
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
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
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
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
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
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
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
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
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
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
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
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
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
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5
分)()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
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
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
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
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
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
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
像过去那么紧密。
答案B
解析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原
文第二段中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
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意思是早期小说和故事只是流传形式略有差异,本质并无太
大区别。故B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本质差异,与原文不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5
分)()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
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
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
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
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
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
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
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
小说艺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最后
一段中说“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
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
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由此
可见讲故事的方式的重要性,C项中的“现代小说不太注重
一个故事如何来讲”表述有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X)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
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
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
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
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
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
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
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
能消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原文
最后一段中“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
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
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
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可见虚构对于现代小说的
重要意义,所以B项“现代小说家尝试……这将降低小说对
虚构的依赖”说法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即使是审美力
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
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也
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
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
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
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了。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
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
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
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
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
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
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
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
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
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
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
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
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
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
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
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
世纪“哥特式”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
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
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的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
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
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
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
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
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
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
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
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
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
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
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
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
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
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举了一些例子来引出观点,下面所举例子
与文中例子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X)
A.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罐在当时也不过
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很稀有的艺术品。
B.某艺术品在前几年表现平平,可是在今年的拍卖会
上却拍出了惊人的价格。
C.小时候在乡下,早晚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
几排青山,便觉得它们是单调无味的,现在回忆起来,却不
免有些留恋。
D.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
答案B
解析文中所举例子是为了引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
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
去看”这个观点,艺术品在短时间内有价格的起伏,往往与
艺术的审美价值无关。
2.对文中例子所谈到的人生经验的理解,作者认为其
缘由是什么?下面的论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X)
A.态度和观点决定一切。
B.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
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C.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
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D.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答案D
解析其他三项都没有直接回答原因。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照作者的看法,人生和自然有了缺陷,弥补的途
径不可能在人生和自然中而只有在艺术中才能找到,弥补这
些缺陷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B.作者认为一般人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
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
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C.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思
痛”就是这两个诗人在写切身的情感时,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将这种情感加以客观化的过程。
D.作者虽然强调艺术家要站在一定的距离将切身的情
感客观化,这样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
情感是创造好作品的基本前提。
答案A
解析夸大了艺术的作用,太绝对化。
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月球诞生新说
蒋蕨
关于月球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不久前来自南非和荷兰
的两位科学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
在约45亿年前的一次大型核爆炸中与地球分离,并逐渐演
变成地球的一颗卫星。此次大爆炸的强度相当于400亿颗在
广岛投下的原子弹。
两位科学家是根据一种裂变理论提出这种观点的,这种
裂变理论早在19世纪初就有科学家描述过。该理论认为,
地球和月球都来自宇宙中同一旋转的熔岩,后来一部分分离
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然而,除了碰撞原因以外,19世纪
初的科学家无法用其他理由来解释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
岩是如何分离出去的。
目前,关于月球形成,主流科学界中最流行的就是这种
大碰撞学说。该学说认为,地球在形成初期曾遭到火星体大
小的外星体撞击,而月球就是在此次碰撞中形成的。然而,
不久前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对月球岩石进行了化学
分析,他们发现月球和地球拥有相同的氧、硅和钾等同位素
元素,这表明两个星体有可能具备相同的起源,月球的物质
组成应当仅仅源自地球。因为太阳系进化的模型显示,地球
的化学组成和撞击天体的化学组成不可能是同样的。
如果地月同源的话,只有大型核爆炸才有能力将地球物
质喷射到太空中从而形成新的星体。此前有关地球内部构造
的传统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由部分结晶的铁和镁铁合金
组成的,内核外面是由液态的铁、镁和一种或多种较轻的元
素组成的流体核。从1940年以来,这一理论在地球物理学
领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最近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亨顿经过
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核地球的新观点。亨顿认为,在我们脚下
6500千米深的地方,有一个由铀和坏构成的直径达8千米
的巨大的核反应堆内核,正在不断地进行核反应,从而产生
了地球磁场并为火山和大陆板块运动提供能量。这正好可以
解释传统地球构造理论难于解释的神秘现象:地球磁场平均
每20万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主题工作计划
- 建筑工程公司文员岗位职责(3篇)
- 福建省百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测评英语试卷(含答案)
- 消防安全常记心间的广播稿(34篇)
- 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二原因分析类含答案
- 测量初步与简单机械运动(原卷版)-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练
- 山东省德州禹城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科学试题
-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物质的共存检验鉴别和除杂(专项训练)-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
- 《活着》读后感-课件
- 体检报告汇总分析中风险的防范
- 国际航空运费计算
- 《静载试验讨论》课件
- 《光伏屋顶系统简介》课件
- 村里建群管理制度
- 消防车事故培训课件模板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5300字】
- 2024年中核汇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市2024届高三7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等级考)(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