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_第1页
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_第2页
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_第3页
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_第4页
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历史学系本科基础课)课程号:02130020

周学时:4

学分:4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China’smodernhistory)一、基本目的本学期“中国近代史”属历史学系本科生主干基础课,为历史学系两门“通史”中的一部分,上承中国古代史,下接中国现代史。主要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至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历史。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基本掌握此时段中国历史的大要梗概,主要线索及发展走向;掌握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的研究状况和重要前沿学术动态;了解重要的基本史实、史籍和知识点。同时对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及科研能力等进行基础性训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一、中国近代史的起止与基本线索

1、时间概念:1840年-1919年的中国历史时段,1919年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史的起止关系。教学讲授的时间范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分期与基本线索,旧史学的“王朝分期法”;1950年代提出的“三大革命高潮说”;1980年代提出的“四个阶梯说”等等。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点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定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时代特点:外力冲击;变化急剧;矛盾复杂;新旧杂陈。三、怎样学好中国近代史

1、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自觉性

2、教材、课时安排、教学要求及各教学环节的说明第一讲、鸦片战争(7学时)第一节、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战前中外关系的两种类别

1、亚洲藩属国体系。2、欧美国类型。

二、中英矛盾的由来

1、英国对中国的早期侵略与贸易的发展(古代的丝绸与近代的茶叶,白银问题)

2、清政府的闭关政策3、鸦片泛滥与中国的禁烟4、英国政府对华战争决策。第二节、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一、战争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第三节,战后的中国社会

一、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初步确立

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第四节、香港与澳门问题

一、香港被英国割占的历史

二、澳门历史问题第二讲、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9学时)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一、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二、金田起义与定都天京

三、政权建设与主要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2、各项制度和措施(工商、妇女、城市、外交政策)。

四、基督教对运动的影响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战争的进程

二、战争的后果第三节、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与失败

一、天京事变

二、曾国藩与湘军

三、太平天国的后期形势

四、运动的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第三讲、晚清统治集团与洋务运动(8学时)第一节、北京政变和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派系

一、北京政变

二、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派系

1、湘、淮集团。2、洋务派与顽固派。3、清流派。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促成运动兴起的几个因素

二、运动的基本内容第三节、边疆危机

一、新疆、台湾和西藏危机

二、中法战争第四讲、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8学时)第一节:甲午战争

一、战争的进程

二、中日议和第二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1、三国干涉还辽。2、《中俄密约》。3、“租借地”与“势力范围”的瓜分。

4、“门户开放”政策。

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第三节: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维新运动的初步发展

1、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

2、“公车上书”

3、学会组织(强学会;保国会等;戊戌及近代社团的分析)。

4、报刊杂志(《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戊戌及近代报刊的分析)。5、“帝党”与维新派的联合

三、维新运动的高潮及失败

1、百日维新。2、北京大学的诞生及早期历史。3、改革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4、戊戌政变。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第五讲、义和团运动(4学时)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一、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义和团的内部情况

1、多源合流。2、组织形式。3、宗教信仰。4、成员构成。5、“扶清灭洋”。

三、运动的开展

1、义和团起山东。2、直隶。3、天津。4、北京等地区。第二节:清政府的“宣战”及宣战后的国内局势

一、西摩联军和大沽失陷

二、统治集团内部的不同动向及“宣战”决策的作出。

三、攻打使馆

四、“东南互保”第三节:八国联军战争与义和团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辛丑条约》

三、关于义和团评价的几个问题第六讲、辛亥革命(10学时)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与清政府的自救活动

一、日俄战争及英国侵略西藏

二、“新政”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三、中国同盟会第三节:立宪运动与保路运动

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二、立宪派的主要活动

三、保路运动第四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结局

一、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二、南京临时政府

三、辛亥革命结局的分析第七讲、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8学时)第一节: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二、护国运动第二节:段祺瑞的军阀统治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艰苦奋斗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二、张勋复辟

三、护法运动第三节、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二、新文化运动

三、教学方式本学期教学共计18周,周4学时。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另辅以教学实习、读书辅导、撰写读书笔记及作业、课堂讨论、复习讲评等教学环节。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教材:龚书铎: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修订版第四版。参考书: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译本。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2000年中译本再版。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985年。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

戚其章:《甲午中日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70年。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译本。

章开沅等:《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参考资料: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及其续编、《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及其续编、《清末教案》、《中日战争》及其续编、《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2000年版,中华书局1996年版等。钱实甫:《清代职官表》,中华书局1980年。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华书局1981年。另将根据课程讲授情况开列其它参考书。

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成绩评定的主要指标: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