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教育的内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综述摘要:劳动力教育在我国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建国70年来,劳动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原有的设计、政治化、原有的现代化、变革化、一体化发展和新时期的发展。从教育政策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更多地体现了其功能的社会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实施的规范化,同时也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教学大纲、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发展。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模式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重视劳动教育的学科建设,强化和完善劳动教育的实施机制和保障关键词:劳动教育;历史演变;内涵一、远古社会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就是人类社会的诞生。教育劳动起源理论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理论为基础的,它认为“劳动造就人”,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前两种理论(生物学起源理论和心理学起源理论)为基础的批判。在马克思哲学中,劳动首先是指生命的活动,因为劳动不仅是维持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创造生命的方式,它是一个人通过实践创造世界,并表现出意识的存在。教育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源泉,劳动的产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必要的条件。我们的祖先在平地上行走时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对人类来说。语言也是在这时产生的。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道应训》一文谈到的《邪许》:“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为了使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得到持续和发展,从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将传给下一代。年轻一代会和长辈一起学习打猎钓鱼。教育是在种植、建筑和其他技能的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原始祖先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石器、骨骼工具和其他工具。他们开发了一种人工灭火技术。从现在开始,渔业和狩猎、种植、纺织技术和初级陶瓷制造业也得到发展。我认为生产和劳动力的过程就是教育。在教育中学习生产和生活技能。工作被认为是“整个历史的基本概念”和“人类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起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逻辑起点。我们国家的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古代劳动教育的例子。《尸子》中载:“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二、先秦时期原始社会结束时物质资源丰富,劳动成果增多,社会也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差距。有些人只对工具负责,而阶级和国家就出现了。尽管少数在艺术和科学领域中享有特权的部分工作,但这种最简单、最自然的形式却是奴役。“工作”和“教育”是公民社会的两个对立的整体。虽然工作是“受雇者”的生存方式,“培训”是“受过教育”的特权,但接受公民教育的特权是“目标”“雇用员工”,受过教育的人称自己为“心理工作者”以争取自己的权利。知武子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劳动分工导致了阶级的形成。统治阶级、体力劳动者是统治阶级,教育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维持统治的工具。体力劳动者被压迫和排挤,而精神劳动被认为是神圣和光荣的,并非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管理阶层及其后代才能接受教育。学校是历史和阶级的产物。创建学校必须满足四个要求:提高生产力;明显的精神和体力劳动分工;科学和文化的更大进步;建立类别。这四个基本概念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形成的。夏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禹在治水过程中发明了“禹步”,教人们丈量面积,同时“作宫室”“造粉”和“造独木船”,可见其十分重视劳动及劳动技术。夏以后,学校便出现了,“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后还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教育包括德行艺礼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以后,统治阶级及其子嗣所享有的学校教育更倾向于与体力劳动相背离的德育、智育和美育(脑力劳动教育),这在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也必然导致身心发展的背弃与分离。在儒家思想文化中,从来都是重视脑力劳动,即提倡礼教、有“教养”的教育,而轻视甚至鄙视劳动教育。孔子曾提出“庶富教”的思想,可谓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思想家,然而他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不仅不重视劳动教育,甚至轻视劳动者。在诸子百家中,也不乏对劳动与劳动教育重视的思想家及学派。如农家学说,作为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徐行,他反对统治阶级“厉民以自养”,应“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法家倡导“耕战”,重视农业,奖励垦荒,正是这一政策使秦国走向富强之路。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的墨家,其创始人墨翟,提倡兼爱、非攻、勤俭,十分重视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擅长于在劳动中学习。墨子《非命下》中提出“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可见其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重视。就教育的内容来看,处于五经之首的《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重要的教科书。其有许多内容都是关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例如“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的《噫嘻》,描绘的是大规模的农事耕作情形。此外还有《南山》《大田》《丰年》《良耜》以及《周书》内的《金滕》《无逸》等篇,大都描绘了农事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讴歌。先秦的统治者们意识到老百姓只有劳作才能使天下太平,也是十分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在“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奴隶制等级社会里,劳动与劳动教育是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事情,他们为了生存,必须劳动,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将手艺、技术等代代相传,以便延续劳动以及劳动生产技术。劳动是生命存在的标志,为生存就必须劳动,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三、秦到清末秦始皇统一后,中国进入了一种社会形态:地主侵占土地,剥削农民或奴隶。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正统思想。孔子认为礼仪、礼仪、文化、道德修养、信息教育和廉价劳工技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在封建社会,教育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统治阶级也证明了教育的工具性,它将成为维持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个忠于皇帝统治阶级的统治者。教育的目的是“忠于文学和活动”。教育的内容是四书五经,方法和手段都是帝国的研究系统。一些“工人”和有远大理想的人明白“工作”是权力与资本关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地位。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归田务农,写下了许多参与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篇,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描写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秋浦歌》《丁都护歌》《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来讴歌劳动人民。杜甫的许多诗篇,都体现了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如《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以及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等,都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唐朝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把劳动者的勤苦写到了极致。到了宋朝,描写劳动场景、歌颂劳动人民的词作更多了,如苏轼的“微雨过,何处不催耕”“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张俞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辛弃疾“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朱熹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其子孙后代要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颜元把参加劳动也视为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他认为常劳动可以“筋骨飒,气脉舒”,久之则“魂魄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将劳动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两千多年的阶级实行劳动教育,反对劳动教育或以劳动为基础的劳动教育。学生们都在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他们能鲤鱼跃龙门,挣脱枷锁,重新做人,成为“工人”之一。阅读是工作,而农业是工作,所以阅读和农业是相反的,这意味着分离体力劳动和精神劳动。统治阶级重视教育,轻视工作,轻视工作。权利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封建地主阶级及其子女可以在私立学校接受“硬心”教育和“增强”教育。大部分农民、奴隶和工匠无法上学,只能从事生产工作。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从父亲到儿子,再到教师,都可以得到“劳动教育”和劳动教育。人工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单一性和异化最终会限制和摧毁人的各种发展。随着所有专业开发工作的结束,个人的普遍性要求和全面开发的趋势开始显现。四、近代1840年鸦片革命导致国门“大开”,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张之洞系统地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西学为用”是指西方劳动、自然科学技术教育的成果,并以此为己用,促进我国的经济科技发展。劳动力培训不仅依赖于西方,而且还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融入当地。蔡元培首先倡导“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适应现代生产。1913年出版的《壬子癸丑学制》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以及工作和生活技能培训。在1923年出版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中小学部分增加自然园艺科,初中必修科目有自然、手工等,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分普通科和职业科,职业科分为农、工、商、师范、家事等门类。马克思说:“最先进的工人们完全了解阶级的未来,也因此了解人类的未来。这完全取决于一代工人的教育。”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规定小学教育劳作课强调以生产劳动为主,老解放区小学教材中也增加了生产劳动知识,如“拾粪”“打柴”“种子发芽实验”“种棉”“种谷”“种菜”等课程,以及一些宣传劳动光荣和劳模事迹的课文。当时的各类学校都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师生参加劳动,乃至将劳动列为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校的校舍都是师生自己动手建造起来的,他们还参加种植、纺织等劳动,支援群众生产。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民办公助”的办学形式,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教学内容上要求学会记账、开路条、写信、打算盘等,教学方式上灵活机动,中午开午学,冬季农闲开冬学。此间,有些教育界同仁对于劳动教育的思想也有涉猎。如倡导乡村教育和兴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要求“在劳力上劳心”。晏阳初大力提倡知识分子与农民一起劳动和生活,提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乡村教育实验。黄炎培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思想。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阶级对立的教育,表现为体脑分离、教育与劳动分离;提出了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教育的普及和未来平等的教育。结语我国劳动教育史是一部历史发展演进史,它浓缩了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进和创新、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对文化的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人的本性和人性这种法律存在于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实践中。根据培训内容或类型,劳动力培训具有明确的课堂或分层功能。劳动力市场是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劳动教育也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制约,在劳动和劳动教育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物质丰富的社会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参考文献[1]牛贺源,吴一孔,赵宏宇.新时代高校强化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现实意蕴与实践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