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详解_第1页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详解_第2页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详解_第3页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详解_第4页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详一、经济学导论①经济学研究对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 沉淀成本,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 资源的配置、利用与经济体 经济学分 ②经济学的研究方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假 个量分析与总量分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 经济模 二、需求、供给与均衡价 需求和需求变 需求的概 影响需求的因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 供给和供给的变 供给的概 均衡价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模 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 均衡价格理论的运 需求和供给弹 弹性的概 需求弹 供给弹 蛛网模 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的应 三、消费者行为理论 关于效用的基本概 边际效用递减规 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消费者均 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几个假 无差异曲 预算 消费者均衡条 消费者均衡比较静态分析:价格、收入变化对均衡的影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 消费者剩 不确定性(风险)条件下的消费者行 不确定性的描 期望效用与期望值的效 消费者对风险的态 降低风险的途 四、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理 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经营目 生产函 短期生产函 长期生产函 规模成本理 成本函 短期成 长期成 五、市场理 市场结构、行业与厂商利润极大 市场及市场结构类 厂商与行业的区别与联 行业与市场的区别与联 厂商的收益与利 完全竞争市 完全竞争市场概 完全竞争的短期均 完全市 完全市场概 厂商的均 厂商的价格....................................................................竞争市 (1)竞争市场概 (2)竞争厂商的均 寡头市场和策 寡头市场竞争模 博弈论与寡头市 六、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 生产要素与分配理论概 生产要素市场的特 边际生产力分配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均衡价格决 要素供给与供给 厂商所的要素供给曲 不同市场情况下生产要素均衡价格的决 工资、利息和地租的决 工资的决 利息率的决 地租的决 欧拉定 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 七、一般均衡与效率一般均衡的性质及存在条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 一般均衡存在需要满足的条 一般均衡理论及其应 经济效率的定义和边际条 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 效率与均衡——福利经济学第二定 效率与公 效应可能性曲 社会函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公平的标 公平与效率的替 八、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 与反政 (1)与低效 对的公共........................................................................经济活动的外部 外部性的含义及分 外部性和资源配置失 解决外部性的办 解决外部性的新思路:科斯定 公共物 公共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 公共物品的种类: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商 公共物品和市场失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公共资源的保 信息不对 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 信息传递与机制设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办 公共选 公共选择与阿罗的不可能定 直接投票与资源配 收入分配不均及其对 市场竞争与收入差 调节收入差距的对策:和社会保 一、经了解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的分类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稀缺性的定义:所谓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而言,资源总是有选择行为的必然性:由于人们的是无限的,而用于生产满足人们各种各样资是缺,此每时们都须出择以定稀缺的资源配置于哪一类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满足人们哪一方面的。由此可见配给社会各个;所谓何时生产,是指生产时机的选择。沉淀成本,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内容: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现在,假定一国现有资源用来生产两种产品X(消费品)和Y(资本品。如果全部用来生产X产品,可生产OD单位;如果全部用来生产Y产品,可生产OA单位;如果同时用来生产XY两种产品,则可能有各种不同的XY的产量组合。将X和Y的各种不同的产量组合描绘在坐标图上,便可得出生产可能性曲线。么,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资本品这两大部类的生产,到底是选择FC4、如果资源和技术同时,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假定资源有限并且各种生产要素已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社会生产A和B两种商品,要增加A的生产必然减少B的生产,随着A的生产量越来越大,每增加一单位A,将需要放弃的B的生产,因而机会成绩呈现递增趋势。这就是机会成资源的配置、利用与经自给自足经济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所有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都是由自己的生产来满足的。这种体制下的社会经济规模比较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所有,生产的产品的品种及数量都市场经济是一咱由个人和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体制。每个理性人根据自的标所握资、息技决定何产如分、何消费等经济问题。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来完成的。这种经济又称为自由放任经济制 制富差较。少有完全的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大多数社会都是既有对资源的计划调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又称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亦称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分析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进行的供给和收入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础上发展的。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了市场机制失灵时,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 张伯仑和英国罗宾逊的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选择,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作用,以及如何试图影响它们的选择。微观经济学问题包括解释消费者如何应对产品价格的变化以及企业如何决定收取什么样的价格。微观经济学还涉及到政策问题,如分析减少未成年人吸烟的最有效方法,分析批准销售一种新处方药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分析降低空气污染的最有效方法。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整体的经济,包括诸如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这样一些问题。宏观经济学问题包括解释为什么经济会经历和失业不断增加的时期,以及为什么在长期内有些经济体比其他经济体增长得快得多。宏观经济学也涉及政策问题,如干预能否降低的严重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分并不是严格且固定不变的。许多经济情况既涉及微观经济也涉及宏观经济的层面。例如,企业投资于新机器和设备的总体水平有助于确定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但要了解企业决定多少新的机器设备,我们又需要分析单个企业所的激励—而这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经济模型可以用于分析许多领域的决策。我们把有些领域归入微观经济学中,而把其他领域归入宏观经济学中。作为一个经济社会,不仅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所以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各具功效、彼此补充、不可的整体。实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按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与规范经济学相对应的一个分支。是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部分,因此又称为描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殊的观念的,不涉及价值判断,旨在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类的实证问题。它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一般化的理论体系,用来对有关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的预测。对这种理论的解释力,可以通过它所取得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对照的精确度、一致性等指标来加以。规范经济学考虑“应该怎样”,诸如公共政策价值判断,或公共政策目标之类的问题。因此规范经济学又称为价值判断经济学。规范经济学涉及信条和提出价值的判断。穷人必须工作才能得到帮助吗?应该提高失业率以确保通货膨胀不会迅速上升吗? 应否因为微软了反托拉斯法而将其拆分?由于这类问题涉及到、价值而非事实本身,因此其答案也就无所谓正确或错误。它们只能靠政治辩论和决策来解决,而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分析。人们在研究经济学时,会有两种态度和方法,若对经济现状及变化要做出好不好的评价,或对该不该如此作出判断,这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称为规范经济学。注重人与人的关系研究的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它关心人们的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研究经济学中涉及道德规范与价值判断的问题,以一定的价值判断原则来评价人们经济行为的是非善恶。换言之,它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人们经济行为的规范(即标准),并探讨和制定满足这些行为规范的行动步骤和政策建议。它的重点在于如何建立规范,如何运用规范于经济行为。经济主张做出“好”与“坏”、“应该”与“不应该”的判断。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归纳为四点:1、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这里的“价值判断”,通俗地讲就是对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认定。如果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则为规范经济学;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坏,仅仅是就事论事,那么就是实证经济学。“实证”,就是实例证明。2、解决问题不同。如果解决的是“是什么”问题,则是实证经济学,反之,如果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则为规范经济学。3、是否具有客观性。规范经济学中的主要集中于对不为的成本收益的价值判断的差异上。正因为如此,其分析结果带有较浓的色彩;而实证经济学是就事论事,所以分析结果是客观的。4、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在现实经济分析中,两种方法是经常混合使用的。比如,对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热点,就常常两种分析都会使用。分析通货膨胀的,一般属于规范分析;讨论采用何种措施反通货膨胀,亦是规范经济学的范围;一旦方法选定,具体的政策设计则属于实证经济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假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理论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众多不同经济理论的各自不同的假设条件中,有一个假设条件是所有的经济理论均具备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人”的假设条件。西方,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个量分析与个量分析:个量分析研究单个商品的效用、供求量、价格等是如何决定的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所谓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假定外界诸因素(自变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能衡转即的刻也能达到但均分中一般只达到假想中的均衡时的情况。一般均衡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经济模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二、需求、供给与需求的概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非线性函数形式为 式 为需求量 为价格 为正的任一常数恩格尔系数 影响需求的商品本身价格(P。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收入分配的程度。当消费者的收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由Pa→Pb则需求量由Qa→Qb,这种情况就是需求量的变动。供给的概图示法就是把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用一条曲线表示出来。从明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正向的依如果只考虑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函数的线性形式为:非线性函数形式为 式 为需求量 为价格 为正的任一常数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生产的成本。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技术水平。一般而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量。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均衡价格的决定与模设需求函数为 ,供给函数为当需求等于供给 则有均衡价格 图中,D0是原需求曲线,D0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E0,决定了均衡价格P0,均衡数量Q0曲线由D0移到D1意味着需求的增D1与S相交于E1,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P1,均衡数量为Q1,P1>P0,Q1>Q0,这表明由于需求的增加,均图中,S0是原供给曲线,S0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0,决定了均衡价格为P0,均衡Q0。供给曲线由S0S1意味着供给的增加S1D相交于E1,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P1<P0,Q1>Q0。这表明如下图所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均衡点由E移至Eo。在如下图所示,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均衡点由E移至Eo。在如下图所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均衡点由E移至Eo。在此过程中,均衡产量的变动不能确定,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各自变动的强度。如如下图所示,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均衡点由E移至Eo。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微观经济学的是要论证通过价格机制能够对社会经济自发地做出合理格政策来克服这些副作用。常用的价格政策主要有限制价格和支持价格政①支持价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该行业产品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但为了支持该行业的生产,确定了支持价格为P1,P1>P0,即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这时需求量为Q1,而供给量为Q2,Q2>Q1,即供给大于需求,Q2-Q1=ΔQ为供给过剩 ②限制价计划。所以,住房不足的基本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的高低,了划房过也原一由房过,住房的还少,这就造成住房部门严重不足,建房。以及住房的分配等因素,造成严重。因而须创造条件,推动住实,利社的定但种策长行引严的利第不于制求从在同造严的费第制价格之下所实行的配给,会引起社会风尚败坏,产生寻求活动、黑市和正以原,般都期用价政,般在自然等特殊时期使用。Q1Q2Q1>Q2,Q1-Q2=ΔQ种限制价格,会采用配给制,市场上会出现抢购现象与黑市。行价格的国家必然导致对商品供求实行数量。③和补贴对均衡价格的影(主要是针对生产企业的),将使厂商的生产成本或供应成相应高,给曲左移均衡格上,衡产减少贴使厂商的生产成本或供应成本相应降低,供应曲线右移,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弹性的概弹性本是物理学里的概念,适用于研究某一物体对外界力量的反应程度。经济学中也引入了这个概念,主要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中一个变量变动(自变量而带来的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变化程度。比/x变动的百分比。需求弹 图 需求曲线为直线的弹图 需求曲线为曲线时的弹在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弹性是不同的,沿着曲线向左上方运行,E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缺乏弹性、单元弹性、富于弹性1、Ed=0,则称为无弹性,即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固定不变。其2 3 Ed=1,单位弹性,即需求量和价格同比例变动4、Ed>1,富于弹性,即价格变动比例小于它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5、0<Ed<1,缺乏弹性,即价格变动比例大于它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②需求收入弹需求收入弹性用来反映需求量的变动对的敏感度,或者说,需求 表示的百分比。 如果一商品 >O,则该商品为正常商品如果一商品的<O,表明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则该商品为劣如果一商品的>1,表明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则该商品为奢如果一商品的0<<1,表明需求量增加的幅度随小于收入增加③需求交叉价格弹 如 >0,则二种商品X、Y为替代品 Y商品价格上升导致X品需求量上升,如和牛肉 <O,则二种商品X、Y为互补品。Y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如 =0,则二种商品X、Y为互不相干其中,表示供给价格弹性系数;表示商品的供给量;表示该商品的价格;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表示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一般而言,由于供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所以 为正值(1)供给完全无弹性=0,即价格无论怎样变动,供给量都不会变动,所(2)供给无限弹性 (3)单位弹性=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与价格的变动%是相等的,所以,其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450线。供给缺乏弹性0< 供给富有弹性1< 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对拥有相同技术的生产者而言,拥有多余生产能力的生产者的供给会更高有弹性,因为它在价格变动时,特别是价格升高时更容易调整产量。生产者调整供给量的时间(生产时间),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生产者对供给量进行调整需要一定时间,时间越短,生产者越来不及调整供给量量的变化,则其供给弹性可能很大。 本期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 代表下期的产量,则有收敛型蛛网(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 产量收敛于均衡产量。发散型蛛网(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 封闭型蛛网(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 但是,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这是因为,根据该模型分析,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样,上一期的价格同时也就是生产者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而事实上,在每一,生产者能按照本的市场来由预价格(即一期价格所决定的产量.o例:设电视机的|Ed|=2,500$,Q1=100TR1=P1xQ1=500$x100=50000现价格下降百分之十,即P2=450元,因|Ed|=2,所以销售量增加20%即Q2=120台,此时,TR2=P2xQ2=450×120=54000元加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假定面粉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Ed|=0.5,原来的价格P1=0.2,此时,销售量Q1=100斤,TR=P1xQ1=0.3×100=20元。现价格上升10%,即P2=0.22元,因为|Ed|=0.5,故销售量减少斤,此时TR=P2xQ2=20.90元例:如果家用轿车的需求价格弹性|Ed|=2,轿车的需求收入弹性EI=2.5,解:设轿车的需求量的百分比为,因价格变动影响的轿车需求量为,因依据需求价格弹性计算 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该地区今年轿车需求量将增加12%( 8%=12%三、消关于效用的际效用小于后者。如果把一元钱从富人那里转移到穷人那里,整个社会的效用序数效用论是希克斯1939年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该理论认为,效独考虑商品效用的大小多少来选择和商品。没有找出这些愿望背后的次的经济因素和经济动力,因此,它们就成了边际效用递减规总和,记为(Tu),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以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记为Mu。随着消费者消费某物品数量的增加,任何行为都是一种交换行为,消费者以货币交换所需求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消费者支出的货币有一定的边际效用,所的商品也有一定的边际效他愿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就越低,反过来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可见,增加而减少的,于是价格也就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或者需求量随价格的降低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在西方经济学里虽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有位学者盛晓白颇有见地的提出了这个规律“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使用得越多,增加该商品消费量的就越强,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并从质量和性能、需要层次、知识含量三个方面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递增规律进行了区别。边际效用递减涉及的产品或服务总存在一个限度,多是比较简单的物质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没有变化,简单重复性的消费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而边际效用递增涉及的产品或服务,在质量和性能上不断改进,在消费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不断给人们以新的刺激、从而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满足程度;且针对人们的社会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这种需要几乎是无限的。因此人们的满足程度就不会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是恰恰相反;如果消费者拥有的知识越多,他对知识、信息的需要就越多,因而在拥有一定的知识后,就会对掌握的知识产生更加迫切的需要,形成知识的累积效应。其实,盛学者边际效用递增规律都是建立在不同产品消费时的边际效用。作者认为质量和性能上不断改进,不断给人们新的刺激,提高满足程度,质量和性能提高后的产品与原产品是不同的新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本来就不相等;对社会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就要分情况讨论,到底是指什么呢?丰富多彩的生活当然越多越好,但是简单重复的社会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也是满足递减规律的,譬如与人民生活日益紧密的网络,它提供的信息如果重复,也就落得一场;最后,知识累积效应需要许多不同知识的叠加累积,相同的知识是没有裨益的。由此可见,边际效用递增阐述的现象都是变动的、复杂的、进步的事物,这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简单重复条件迥然不同。边际效用递增阐述根据?这也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消费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消费者的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消费者的效用均衡条件: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购 mm 2: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商品的边际效用呈正比关系。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几个对商品组AB两个商品组合,A是由3个鸡蛋和5个苹果组成,B是由是由4个鸡蛋和4个苹果组成。消费者应该能够判断:或者A组合比B组合好,或者B组合比A组合好,或者A组合与B组合相同。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第三,假定所有的商品都是“好的”(值得拥有的。这是所谓的“越多越好”原则,即在其他状况都一样的条件下,某商品越多,消费者就越满意无差异曲经济意义:假如X对商YMRS5,它表示消费者为了获得1位商X而愿意5单位商Y.也可以理解者为了1单位商Y而愿意放弃1\5单位商品X。费数量的费者为了获得1单位这种商品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原因: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的这种 MRSxy=0,垂直于横轴的MRSxy=无穷。如下图所示:预算①预算线的含义与数学的表 M=QY=M/PY-PX/这是一条直线方程式,其斜率为-PXPY上所表示的X与Y商品的组合才达到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效用最大。其他者以商,算向上方移,果币入少预算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向内旋表示商品Y的价格不X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预算线移动。XY消费者均衡这是因为,如果Ux/Px>MUy/Py,这就表示用每一元X物品的边际效用大于Y物品,因此,就要增加X物品的,随着X物品的增加,X物品的边际效jMUx/Px=MUy/PyX物品,也不减品品=MUy/Py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相同。因为如果MUx/Px>MUm,就会增加X物品的,如果目标函数maxTU 约束条件 YI (4.7TU

IP ) dTUff(PX) ffPX YXf XY MUX 即:

2f

2

(

2

PX)2 2f2 2 即 式(4.11)X,Y上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相等。如的边际效用下降,而所减Y消费量的边际效用上升,X,Y的边际效用最终会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也可以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LagrangemaxTUf LI(PXPY) LfP LfP f MUX f 至于求L最大的充分条件,比较复杂,这里从略

为证明λ为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 dIPXdXPYdY 式(4.16)X,Y上最后一元所取得的边际效用都消费者均衡点E有两个明显特征:E商品数量的组合(OM,ON)满足预算方程:。EE(OM,ON)由此可见,序数效用论得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与基数效用论相同。即在消费者满足预算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用每单位货币买到的边际效用相等。因此价格—消费曲线PCC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随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只有价格在变,其他东西是不变的,如收入。此外亦只有一种物品的价格在变。若果两种价格也变,则有两条PCC。根据消费者的价格扩展线可以得到每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某商品(X品)的需求量,从而画出消费者对某商品(X)的需求曲线。平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最佳组合点组成的轨迹。入变化和X消费量变化的曲是以德国十九世纪后期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正常商品中,恩格尔曲线由左下朝右上倾斜,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X的消费量也随之增加,而劣质商品则相反,随着收入的增加,X的消费量下降。恩格尔一直致力于研究家庭收入和各项支出之间的关系,在1857的恩格尔定律,即随着收入的上升,食品在总支出中的是下降的。从统计结恩格尔系数即食品在总开支中的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通常认50%的经济尚处于维持温饱的生计经济,而小于30%的则是富裕经济。当然,这一标准并不是,个别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出现经恩格尔曲线可以用收入弹性来表示。恩格尔通过把统计数据资料列表m>1,恩格尔曲线的形状,奢侈品的情况便是如此。如果需求收入弹性0<e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改变了消费者的效用水是正常物品。在商品价格变化之前,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B,该预算线与无差异在图中,由于商品X的价格PX下降,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提高了,消费者的新的均衡点E2不是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I1而是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I2上。为了I1上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利用补偿预算线这一分析工具。(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就可以用来表示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到得以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I1上去,其具体的做法是: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且与无差曲线I1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这种做法的含义是:补偿预算线FG与无差异曲线I1相切,表示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减少(由预算线的位置由AB向左平移到FG表示)刚好能使消费者回到原有的效用水平。补偿预算线FG与预算线AB平行,则以I1E3E1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它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在这里,PX下降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1X2,是一个正值,即替代效应的符号为正。也就是说,正常在这里,收入效应X2X3是一个正值。这是因为,当PX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消费者必定会增加对正常物品商品X的。也就是说,正常如果我们的是非吉芬低档物品,那么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会在相反量的增加量为X1X2,这便是总效应。运用与上一节相同的方法,即通过作与预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具体地看,PX下降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消费者E2E1、E3它是正的替代效应X1X3和负的收入效应X2X3之和。由于替代效应X1X3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X2X3的绝对值,或者说,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所以,总效应X1X2是一个正值。英国人吉芬于19世纪,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图中的横OX和纵OY仍分别表示商XY的数量,其中,商X是吉芬物品。商品X的价格PX下降前后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E1点和E2点,相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1X2,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得:X2X3为替代效用,它是一个正值;X1X3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运用以上分析的结论就可以解释“吉芬难题”了。在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的人们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劣等物品土豆的,这样形式的收入效应是很大消费者剩方济认,致量少、源浪和术的效。仅使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而且还涉及制造和竭力防止这类转移的成。于位的业为求利的织必造较低量较价际入损,或于关、或他坏引的消者余生规一都公利的,实过中往偏这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每一项规制措施出台的背后都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由此规制将倾向于保护小的,而以牺牲更大团体的利益为代价。古老的问题之一,杜标特在1844年的著作中已经进行了论述。到20世纪初,西方一个国家不一定能真正从贸易中受益。一般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竞争中到利大国生者的失即内费剩的加大相比,公有在资源配置方面一定是无效的。一般情况下,私有的高 了增加费者余。此制要意几个面(1消费者利益应是政制策目。市经条下用数标是实社福利最大前下的效最大。斯曼为,消者益应制政策(2明定增共能蒂把的职能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市场运转秩序的司法保护者,宏观经济的调节控制者公(3)消费者权益。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总是对的消者是的的能保消者余需做不去图消接价,是消者益,识保消者际上就是保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放松,鼓励竞争干预也存在着“失灵”的问题。实施的出发点是提高经济效率,追较大差距,甚至大相径庭,而本身也会社会成本。保护性规制由于重视持的基本观点。斯密不主张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只应充当市场的“守才能使人们达到最好的境界,因为只有这种制度使人们得到的消费者剩余最合理的宏观税负是增进消费者剩余的有效途径。根据现代西方财政理论合理的宏观税负是按照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而实现的规模。最一般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伯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值之谜,指有些东西效用很大,但价格很低(,有些东西效用很小,但价不足道了。相反,相对于水而言,钻石的总效用并不大,但由于我们的钻石消费者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不确定性的利的可能性为40%,亏损的可能性为60%。均数,用表示。数学表达式为:期望效用与期望值的效期望值期望值的效用:U[πW1+(1-π)消费者对风假定消费者在无风险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确定性收入与他在有风险条件下所UU(I),IUU(I)为增函数。风降低风险的多样化是指在从事的活动将要风险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③较少财产转移会提高消费者的总效用。恰好达到了这一目的。四、生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经营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内部化可以减少成本。机会主义行为(人在不违背合约的情况下,以违背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生产函量,QsQs=f(x1,x2.理解长期和短期的概念要注意:这里谈的时期的长短并不存在一个λ(λ>1)Q=f(L,k,···)则,齐数函数为:f(λL,λk···)=λnf(λL,λk···)其中,线性齐次生产函数的首要特征是规模不变。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式中Q代表产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A、a和ß为三个参数,且0<a,ß<1。酬递减;a+ß>1,则生产为规模递增。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要素,则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nL+bK。特别地,当参数n=b=1时,生产函数变为:Q=L+K,这就是完全替产函数。在完全替产函数下,增加一单位劳动L,同时减少一单位资本K,一般形式为:Q=min(L/U,K/V)。Q短期生产函投入量是可变的,用L表示,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Qs=f(L,K)通常简写为TP。产量,通常简写为AP。如以劳动为可变投入,则表示为APL,即为:动部分,通常记为MP。1、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MPΔTP/ΔLdTP/dL可知,当投入L时,MPTP曲线上相应点的斜率;MP>0时,TP上升,MP<0TP下降;2、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AP=TP/L知,当投LAP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MP>AP时,AP上升;MP<AP时,AP下降MP=AP,AP 第二,第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即技术水平不变、第三,第三,技术进步、其它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会推迟生产要素递减的出现,但不会消灭递减规律。第二阶段,从平均产量的最高点到总产量的最高点,即从边际产量与平均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均递减,但边际产量仍为正值,总产量将一直增加到最高点C,但是这一阶段总产量的增加速度逐渐减慢。这是由于可变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不变投入的使用效率,因而不变投入的平均产量在继续上升,可变投入的平均产量在下降。第三阶段,从边际产量等于零之后的阶段,即总产量达到最高点之后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递减。这是边际收益递减法则对于一个有理性的生产者来说,决不会在第三阶段从事生产活动,因为在这一阶段,追加任何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不仅不能使总产量增加,反而会引起总产量的减少。长期生产函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用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为:由此可见,此时MPL<0。根据生产阶段的划分方法可知:由点C向右便进入了零的点,在这些点上均表示MPL=0。如果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可得一条OT曲线,此曲线称其为脊线(RidgeLine)。在这条脊线的右侧劳动L与资本K的的资本已经使总产量达到了最大。如果此时再增加资本的投入量(即沿着无穷大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可得一条脊线OS,凡属于OS线左上方的L与K由上述分析得出,由OT,OS两条脊线围成的区域属于生产的第二阶段。在这个区域内,MPL和MPK都大于零、表明两种生产要素有效的替代范围,是生产的合数学表达式为示总费用减少,能够的要素数量减少。6(即成本状况E,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斜率相等。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两种生产 这意味着厂商为了能在既定产量下所费成本最小或能在既定成本下所生产是两种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原则。Q1,可以在既定的成本条件下生产,但不经济;较高水平的产量Q3,虽经济,以获得最大产量。E点为生产者均衡点。maxQf(L,K C= Z=f(L,K)+(C-PK·K-PL·L PQ/ ZQP PQ/

Z C-PK·K-PL·L=KKL L 分别C1C2C3的三条等成本线。其中K1L1代表的成本最低K2L2次C3Q,但不经济;用较低成本QC2的切点E C= Qf(L,K ZPL·L+PK·K+[Q-f(L,KZPQ Q KL K L MP1MP2MP3L Q1、Q2Q3T1、T2和T3,而且这三条切线是相互平行的。这意味着,这三条等产量曲线各自在切线OS上的每一点的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是相等的,都为

dK

2、扩张线(扩展线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张线。规①规模的含义及其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区②规模的三种类规模分为规模递增、规模不变和规模递减三种情况。规模递增的原因:规模不变的原因受到技术的限制,厂商只有靠“”正在进行的生产方式来增加产量。规模递减的原因规模的表示方法Q=f(K,L,…,M)1

f(K,L,L,M)f(K,L,L,M)则称规 递减。对于1,则将以上定有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Q3和一条由原点出发的射线型的扩展线OR,图中的等图1表示规模递增:例如由A点到B点,两要素的增加比例L1L2K1K2 图2表示规模不变;例如由D点到E点,两要素增加的比例L1L2K1K2 图3表示规模递减:例如由G点到H点,两要素增加的比例L1L2K1K2 成本函1、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的比较。所谓会计成本是指或生产某种物品过程中过去或现在发生的财务费用或历史成本,指的是所归他人的生产要素形成的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和和。它不仅包括了会计成本,还包括了所归企业主自己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3、回收成本和沉淀成本。已发生的成本中,有的可以通过或出4、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5、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从事生产所发生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长期成本是指厂商在长期内由于厂商的生产函数分为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因此成本函数也产规模是可以改变的。短期成短期总成本TC是指厂商在短期生产中所耗费的全部成本,由总固定成本短期固定成本TFC是指在短期内,厂商花费在所有固定投入上的费用,如厂短期可变成本TVC是指在短期内,厂商花费在所有可变投入上的费用、如劳SMCQ1上达到最小值。因为STC曲线可以由VC曲线向上垂直平移而得到,所以在每一个产量上,这两条曲线具有相同的斜率,当SMC曲线在Q1达到最小值时,VC曲线如同STC曲线一样,也相应地存在一个拐点D。在点D之前,VC曲线斜率递减;在点D之后,VC曲线斜率递增。因 同理,因 BOQ2AVCHEdAC

1(TCTC)

d

d

d

d

1(MC( ( d

为负,AVCd

d

点w=5这种产量与可变成本的对应关系描绘在以横轴代表产量QC的线的变动趋势来看,TPL曲线随投入要素数量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平缓,而STC曲线则随产量的增加变得越来越陡直。因 同时由TVC(Q)=wL(Q)

dTFCOMCdTCw MC即

MC;MPLMC一步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凸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凹的;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凸的;当然产量TPL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也各存在一个拐点。AVCTVCwLw1 ①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APL和平均可变成本AVC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当递增时,AVC递减;当APL递减时,AVC减增;APL的最高点对应AVC的最低点②由MC曲线AVC曲线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MPL曲线APL曲线交APL曲线的最高点,所以,MCAVC曲线的交点与MPL曲线APL量是增,到大以再。边递规的用可着种应。种应系为边的增对的是边际递阶边递段的成的阶与边际报酬的极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极小值。正因为如此,MCU长期成 而STC不经过原点。区别LTC与STC就是看曲线在纵轴上是否有截距,有截距的是STC,没有截距的是LTC.LACLACSACC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作为SAC包络线的LAC曲线的每一点,都是与某一既定的SAC曲线相切之点。但每一个相切之点,并不都是该SAC曲线的最低点。当LAC处于递减阶段时,LAC曲线与SAC曲线之切点,必然位于该SAC曲线最低点的左上方;当LAC处于递增阶段时,LAC曲线与SAC曲线之切必然位于该SAC曲线最低点的右上方;只有当LAC曲线本身处于最低点时,与之相应的SAC曲线的切点才是该SAC曲线的最低点。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型,这种形状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很相此外,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会影响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位置。外在经济使LAC1曲线向下移至LAC2曲线的位置,如下图所示;相反,外在不经济使LAC2曲线向上移至LAC1曲线的位置。还需要的是,关于LAC曲线的形状,西方近些年来的经验性的下降的LAC曲线需在经历了很大范围的产量变化以后,才会转变成上升的经济分析中,仍然使用LAC曲线为U型的假定。长期边际成本LMC指长期中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长期总成本,LMCLTCQLMCLTCQLMCdLTCdQ。相切,这说明这两条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由于LTCLMC图中的每一个产量上的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都有一条相应的SMCSMCSACQ1的产量上,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相应的短期边际成本由点P给Q2LMCSMC2RQ2Q3LMCSMC3SQ3。在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无数个类似线也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型曲线,它可以由LTC曲线推导出来。点时,LTC曲线斜率最小,长期边际成本最小。际点。如图6.12所示。在相交之前,长期平均成本递减,LAC>LMC;在相交之后,长期A<MCA=LC。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分工与专业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成本呈现U型特征,在LAC下降阶段是由于规模经济决定的,在LAC上升阶段是由于规模不经济决定。3、学习经验曲线(中级,了解即可五、市了解市场结构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即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和寡方法;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特点和非价格竞争;博弈论的初步知识和寡头垄曲线的特征,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供给曲线的推导方法;掌握市场结构中总掌握价格的含义、分类及实施价格的前提条件,竞争所导致的资本情况,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及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计算方法,市场及市场2、完全市完全是只有一家企业市场的供给。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对竞争是既有又有竞争,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这种市场与完厂商与行业的区别与联独立经营单位。厂商从事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业是指为同一个行业与市场的区别与联厂商的收益与利AR、边际收益MR。 TRQ

就是边际收益MR,同样,

<它表示,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要大于边际收益函数的斜率完全竞争市场概线意味着,厂商只能地接受给定的市场价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并不意味着完全竞如下图所示,a表示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b表示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来说,在既定市场价格下的任何需求量上都有P=AR=MR,而完全竞争厂商所完全竞争的在生产中的不变要素投入量是无法改变的,即厂商只能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生MR=MC当市场价格高为P1,相应的厂商所的需求曲线为d1时,根据MR=SMC均成本为F1Q1,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厂商在单位产品上所获得平均利润为E1F1,E1F1·OQ1,H1P1E1F1由P1为P应为d2线d2本SACE2SMCSMCMR2E2Q2Q2E2Q2,E2Q2,厂商的利润为零,但厂商的正常利润全都实现了。由于在这一点上,厂商既无利润,SMCSAC,厂商仅仅获取正常利润。它小于平均收益E3Q3。此时,厂商虽然亏损,但仍然生产。因为,,当市场价格下降为更低的P5,相应的厂商所的需求曲线为d5,MR5=SMC的短期均衡点为E5,均衡产量为Q5。这时,平均收益为E5Q5,它小于平均可变成本上图中,根据P=MC或MR=MC的短期均衡条件,当市场的商品价格为P1时,厂商所选择的最优产量为Q1;当商品的价格为P2时,厂商所选择的最优产品为Q2;当商品的价格为P3时,厂商所选择的最优产量为Q3,等等。因为每一个商品价格Qs供给曲线就是由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构成的。或者说把完全竞争行业内所有厂商的SMCAVC假定某完全竞争行业中只有两个相同的厂商,每一个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SMCAVC(a)所示。那么,将这S(a)和图(b)中可见,在每一个价格水平,行业的P120×2=40P2在上图(b)中,LMC曲线和LAC曲线分别为该行业中单个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d1、d2曲线分别代表单个厂商在两个不同的市利润最大化原则,单个厂商在E1点实现均衡,并获得利润。新的厂商因利润的(a,价格P1下降为P2,相应地,单个厂商所的需求曲线d1会向下平移到d2。 均衡点E2,单个企业的平均收益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单个厂商在长期内业供给的增加过猛,从而使得市场价格直降为P3,单个厂商所的需求曲线E3Q3SMC3SAC3产规模作出相应的调整。或亏损都为止。这就是说,厂商最后必然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最低点E2实现长期均衡,相应的均衡产量为Q2,生产Q2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MC2曲线和SAC2曲线所代表,如下图所示。在长期均衡点E2上,厂商所的需求曲线d2LAC曲线的最低点,LMCSAC2与LAC曲线相切于两者的最低点;最优生产规模的SMC2曲线也经过该点。此时,生产的平均成本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商品价格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LAC的格这,们引生者余概。产剩是生获(实际收入额或实际支付额(愿意接受的数额或愿意支付的数额消下,供给曲线之上。在完全竞争市场里,代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A和先以价 P1FCA。这表P1FGP0原来的生产者剩余转为消费者剩余。但是,我P1Q1的产量,所以Q1到Q0这部分产品所创造的福利便了。在图中,原来的均衡点为点E1,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现在向生产者征税,导致生产者的供给曲线S1向右上方移动到S2,在点E2形成新的均衡点,新的均衡价格为P2,新的均衡数量为Q2。图中的阴影部分即为税赋引起的效率损失消费者剩余由原来的P1E1A减少为P2E2A,生产者剩余由原来的BE1P1减少为BSPS,面积SE1E2是税赋引起的效率损失。面积PSSE2P2则分别由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转为的收入,所以这一部完全市完全市场概1、完全厂商的需求和收益曲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厂商所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在完全市场上,不仅厂商的平均收益随着商品的销售量的增加而减少2、完全厂商边际收益曲线的特线型的,那么,d曲线和MR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是相等的,MR曲线在横轴上的截d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的一半,即MR曲线平分由纵轴到需求曲线d的任P= TR(Q)=PQ= MR(Q)= = 值–2b)正好是其需求曲线的下降速度(即斜率值–b)的2倍。由此不难理解上 1价格弹性三者之间还存在以下关系:MRP(1–ed edHCHAAO HACDCEDEDE是价格CE边际收ed

PMR MRP–edP(1–ed)。于F点,这时厂商价格降低不会引起总收益发生变化。最后需要的是,以上对完全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所作的分厂商的厂商获得利润。单位产品的平均利润为AB,总利润为CP1×OQ1,相当于图动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需求曲线d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切的状况,如下图中A点。厂商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将产量和价格分别调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点E上,厂商的平均收益为AQ1,平均成本也为AQ1,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厂商获得正常利润。 Q当厂商的需求曲线低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时,在MR=SMC的短期均衡点上厂商也是亏损的(尽管亏损额是最小的。造成厂商短期需求曲线低于短期线的位置过高,也可能是厂商所的市场需求过小(在下图中,厂商需求曲线d在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下。厂商遵循图中矩形ABP1C的面积。综上所述,在完全市场上,厂商达到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完 图中的d曲线和MR曲线分别表示厂商所的市场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LAC曲线和LMC曲线分别为厂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中的矩形面积AP1CB。长期均衡原则,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E2,长期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表。此时,厂商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其利润量相当于图中的矩形面积从上图可知,在厂商的MR=LMC的长期均衡产量上,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LAC曲线相切,相应的SMC曲线,LMC曲线和MR曲线相交于一点。所以,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③权的度量—勒纳指 为:L=(P-MC)/P。式中:强弱。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在市场完全竞争时,勒纳指数等于0。例如MC=5价格=10则勒纳指数就等于10-5=0.550%意味着实际价格发生了变动。所以研究者想要通过计算勒纳的指数来②勒纳指数是对厂商实际行为的一种量度,它没有测算厂商潜在的力量。例如,某厂商从其规模或市场占有率来看,已经拥有较强的潜在,入造成价格和边际成本差异的具体原因,而把这种差异全部归之于行为。实标上在很多情况下,造成价格和边际成本差异的原因有多种,比较复杂不单是。2、它反映的是企业的实际行为,并不反映企业潜在的或竞争行为。如企业降低价格有可能是驱除竞争对手的策略行为,但并不表明市场就是竞争的正是因为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3、造成的净损失假定长期平均成本对于厂商和行业都不变,并通过直线Mc=Ac来表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出将为Qc,在这位置上,Mc与需求曲线DD相交。如果卖方是一个者,他可以生产QmP售出而获得最大利润。他的利润不可用矩形ABCP表示。消费者盈余的损失则以梯形AECP计量。但是,ABCP表示的这企业合并会产生,而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但是企业合并也(只要企业合并后,规模经济产生的社会福利大于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则这种合并就是合理的。反之,就是不合理的。②实施价格的条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第二 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的第三,在相互的市场上,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不同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日常生活中,二级价格较为普遍,典型例子是电力公司实行的分段定价。如上图所示,假定当消费者的耗电量在Q1以下时,他需按价格P1付电费;当耗电量达到Q2时,其超过Q1部分的电费按价格P2支付;当耗电量达到Q3时,价格可进一步降低,按P3。图见级格不是价格厂商不是对每一不同单位制定不同价格,而是对不同的数量制定不同的价格那,二价的利如何算呢假厂商平成等于当消费者的耗电量在Q1以下时,利润应为矩形面积P3P1AB,由此类推,厂商的垄断利润应该是三角形面积P3DC。3、三级价格。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 CMRCMR(CMR)收益曲线相加得到的。者将把他的整个产销量(OQ这样地分配于两个市场之间:每个市场所销售的产量的最后一个单位取得的收益MRA=MRB=CMR=MC如上图所示,他将在A为OQA,在B为BOQA+OQB=OQAB是A(PA于BPB边一点可证明如下: 1 A

PB(11PA(11)PB(11

1 1

在日常生活中,厂商经常通过报纸等途径散发产品的券。凡持有厂商利用不同收入的人对券的不同偏好,通过散发券实施价格。两部制,又称双重,是指消费者首先为某一产品支付一定的3、销 (1)竞争市场概织。它既包括因素,又包含竞争因素。①竞争市场结构的特1、同一行业中的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既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又具有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