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与电子自旋共振波谱_第1页
核磁共振与电子自旋共振波谱_第2页
核磁共振与电子自旋共振波谱_第3页
核磁共振与电子自旋共振波谱_第4页
核磁共振与电子自旋共振波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Xinjianguniversity第11章核磁共振与电子自旋共振波谱OUTLINE11.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11.2化学位移11.3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11.4

1H1NMR谱图的解析11.5

13C6NMR谱简介3---因此有机分析被称为有机合成者的眼睛。

确定化合物分子的结构是有机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1、从生物体内提取的天然产物若不知道它的结构就难以对它的性质和作用做深入的了解,更无法对它进行仿制合成或改造合成;2、在实验室合成的化合物若不测定它的结构就无法证明你的合成成功与否;11.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4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四大谱紫外光谱(紫外线):△E=145-627KJ.mol-1;λ=200-

800nm

由电子能级的跃迁产生,主要用于揭示分子中的共轭体系。红外光谱(IR):△E=4-

63KJ.mol-1;

λ=2-

15μm

由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产生,

用来确定分子中的官能团。核磁共振谱(NMR):

△E=1.2×10-2-

4×10-6KJ.mol-1,

λ=1厘米-

1m由核自旋能级的跃迁产生,用来确定化合物分子的骨架。质谱(MS):不属于吸收光谱,用来确定分子量和分子骨架。本章基本要求:原理做一般了解,重点是掌握波谱数据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能够应用波谱数据来推测简单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的认识。11.1.1NMR的基本原理NMR的发展史1953年美国Varian公司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NMR谱仪(EM-300型,质子工作频率30MHz,磁场强度0.7T)。1964年后,NMR谱仪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其一是磁场超导化,其二是脉冲傅立叶变换技术(PFT)的采用,从根本上提高了NMR的灵敏度,谱仪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1964年美国Varian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超导磁场的NMR谱仪(HR-200型,200MHz,场强4.74T)。从70年代后期起,随着计算机和NMR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完善,NMR无论在广度、深度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已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地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由于核磁共振的重要性,从核磁共振的发现到如今,共有12位因对核磁共振做出重要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1944年I.Rabi1952年F.Block1952年E.M.Purcell1955年W.E.Lamb1955年P.Kusch1964年C.H.Townes1966年A.Kastler1977年J.H.VanVleck1981年N.Bloembergen1983年H.Taube1989年N.F.Ramsey1991年R.R.Ernst。人们在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实际用途,化学家利用分子结构对氢原子周围磁场产生的影响,发展出了核磁共振谱。从最初的一维氢谱发展到13C谱、二维核磁共振谱等高级谱图,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分子结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进入1990年代以后,人们甚至发展出了依靠核磁共振信息确定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技术,使得溶液相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精确测定成为可能。量子数不同的n值,对应于不同的电子壳层:2345……..KLMNO……...(1)主量子数n

用来描述核外电子离核的远近,决定电子层数,决定电子的能量高低,n越大,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2)角量子数l:1.表示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形状,l=0,s轨道,球形.2.l取值0,1,2,3,4……n-1(共n个值)

s,p,d,f,g…表示同一主层中不同的分层(3)磁量子数m1代表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2M可取0,±1,±2……±l(2l+1个值)例如:l=2,m=0,±1,±2表示d轨道在空间有5个伸展方向。(4)自旋量子数ms:

1.代表电子的自旋方向。

2.取值+1/2:顺时针自旋↑-1/2:逆时针自旋↓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自旋角动量:I:自旋量子数;h:普朗克常数;核磁子=eh/2Mc;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质量数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数I 偶数 偶数0

偶数 奇数1,2,3…. 奇数奇数或偶数1/2;3/2;5/2….核磁矩:1、原子核的磁性1.I=0的原子核O(16);C(12);S(22)等,无自旋,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2.I=1或I>1的原子核

I=1:2H,14N

I=3/2: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3.I=1/2的原子核1H,13C,19F,31P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讨论

(a)自旋的氢核(b)右手定则(c)与自旋氢核相似的小磁棒氢核自旋产生的磁场当氢核围绕着它的自旋轴转动时就产生磁场。由于氢核带正电荷;转动时产生的磁场方向可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a),(b)。由此可将旋转的核看作是一个小的磁铁棒(c)。自旋量子数I=1/2的原子核(氢核),可当作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绕自旋轴转动时,产生磁场,类似一个小磁铁,由无序变为有序排列。当置于外加磁场H0中时,相对于外磁场,可以有(2I+1)种取向:氢核(I=1/2),两种取向(两个能级):(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子数m=+1/2;(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子数m=-1/2;2、核磁在外磁场中的行为(1)核磁与外磁场之间的作用力0=20=H0磁旋比;H0外磁场强度;两种进动取向不同的氢核之间的能级差:E=

H0(磁矩)(2)拉摩(Larmor进动)原子核的运动状态除了自旋外,还要附加一个以外磁场方向为轴线的回旋,它一面自旋,一面团绕着磁场方向发生回旋,这种回旋运动称进动(Precession)或拉摩尔进动(LarmorPrecession)。进动时有一定的频率,称拉摩尔频率。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需要吸收能量。能级量子化。射频振荡线圈产生电磁波。对于氢核,能级差:E=

H0(磁矩)产生共振需吸收的能量:E=

H0=h

0由拉莫进动方程:0=20=H0;共振条件:0=

H0/(2)3、核磁共振条件(1)核有自旋(磁性核)(2)外磁场,能级裂分;(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H0=

/(2)共振条件:在外磁场作用下,核自旋能级的裂分示意图因此在磁场中,一个核要从低能态向高能态跃迁,就必须吸收2H0的能量。换言之,核吸收2H0的能量后,便产生共振,此时核由m=+1/2的取向跃迁至m=-1/2的取向。共振条件:0=

H0/(2)(1)对于同一种核,磁旋比为定值,H0变,射频频率变。(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要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3)固定H0,改变(扫频),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发生共振(图)。也可固定,改变H0(扫场)。扫场方式应用较多。氢核(1H):1.409T共振频率60MHz2.305T共振频率100MHz磁场强度H0的单位:1高斯(GS)=10-4T(特拉斯)讨论:在1950年,Proctor等人研究发现: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其结构(化学环境)有关。在高分辨率下,吸收峰产生化学位移和裂分,如右图所示。由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可获得质子所处化学环境的信息,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结构。11.1.2核磁共振谱线特征谱线的宽度

应为无限窄,但由于一些原因,总有一定宽度:如自然宽度,偶极加宽,非均匀加宽和驰豫加宽同和调制加宽。2.谱线的线型

溶液中的NMR谱线一般为罗伦兹型,固态中的线型为高斯型。3.谱线的强度

一般积分强度正比于产生此峰的核数。如CH3CH2OH中CH3,CH2,OH基团质子峰相对强度比为3:2:1.4.化学位移

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同类核,因化学环境相异而引起的共振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5.核自旋---自旋偶合作用

每条谱线进一步分裂为更多谱线,它们间的距离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共振条件:

0=

H0/(2)产生单一的吸收峰;实际上,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电子影响。在外磁场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的感应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

H=(1-)H0

:屏蔽常数。

越大,屏蔽效应越大。

0=[

/(2)](1-)H0由于屏蔽作用的存在,氢核产生共振需要更大的外磁场强度(相对于裸露的氢核),来抵消屏蔽影响。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结构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即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同类核,因化学环境相异而引起的共振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化学位移1.位移的标准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没有绝对的标准。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Si(CH3)4(TMS)(内标)

位移常数TMS=02.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1)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一、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与裸露的氢核相比,TMS的化学位移最大,规定TMS=0,其他种类氢核的位移为负值,负号不加。=[(样-TMS)/TMS]106(ppm)小,屏蔽强,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现,图右侧;大,屏蔽弱,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小,在低场出现,图左侧;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常见结构单元化学位移范围化学位移是分析分子中各类氢原子所处位置的重要依据。

值越大,表示屏蔽作用越小,吸收峰出现在低场;

值越小,表示屏蔽作用越大,吸收峰出现在高场。常见质子的化学位移:

质子类型δ(ppm)

RCH3

0.9R2CH2

1.3R3CH1.5质子类型δ(ppm)

-C≡CH2—3

RCH2F4RCH2CI3~4RCH2Br3.5RCH2I3.2ROCH33.5~41.电负性与质子相连元素的电负性越强,吸电子作用越强,价电子偏离质子,屏蔽作用减弱,信号峰在低场出现。-CH3,=1.6~2.0,高场;-CH2I,=3.0~3.5,-O-H,-C-H,

小低场高场二、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价电子产生诱导磁场,质子位于其磁力线上,与外磁场方向一致,去屏蔽,有化学位移增大。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2苯环上的6个电子产生较强的诱导磁场,质子位于其磁力线上,与外磁场方向一致,去屏蔽,化学位移增大。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3每类氢核不总表现为单峰,有时多重峰。原因:相邻两个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5核自旋---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多重峰的峰间距:偶合常数(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与核对磁的原子序数,化学键数目,核的电荷密度及分子中的取代基团有关。峰裂分数与峰面积峰裂分数:n+1规律;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系数符合二项式的展开式系数;峰面积与同类质子数成正比,仅能确定各类质子之间的相对比例。11.1.3核磁共振实验方法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场,要求稳定性好,均匀,不均匀性小于六千万分之一。扫场线圈。2.射频振荡器:线圈垂直于外磁场,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信号。60MHz或1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NuclearMagneticResonanceSpectrometer3.射频信号接受器(检测器):当质子的进动频率与辐射频率相匹配时,发生能级跃迁,吸收能量,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毫伏级信号。4.样品管:外径5mm的玻璃管,测量过程中旋转,磁场作用均匀。核磁共振波谱仪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不是通过扫场或扫频产生共振;恒定磁场,施加全频脉冲,产生共振,采集产生的感应电流信号,经过傅立叶变换获得一般核磁共振谱图。(类似于一台多道仪)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磁场强度<25kG超导磁体:铌钛或铌锡合金等超导材料制备的超导线圈;在低温4K,处于超导状态;磁场强度>100kG开始时,大电流一次性励磁后,闭合线圈,产生稳定的磁场,长年保持不变;温度升高,“失超”;重新励磁。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200-400HMz;可高达600-700HMz;样品的制备:试样浓度:5-10%;需要纯样品15-30mg;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需要纯样品1mg;标样浓度(四甲基硅烷TMS):1%;溶剂:1H谱四氯化碳,二硫化碳;氘代溶剂:氯仿,丙酮、苯、二甲基亚砜的氘代物;2.核磁共振实验方法

一、H谱图中化合物的结构信息(1)峰的数目:标志分子中磁不等性质子的种类,多少种;(2)峰的强度(面积):每类质子的数目(相对),多少个;(3)峰的位移():每类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化合物中位置;(4)峰的裂分数:相邻碳原子上质子数;(5)偶合常数(J):确定化合物构型。不足之处:仅能确定质子(氢谱)11.1.4核磁共振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一级谱的特点非一级谱(二级谱)一般情况下,谱峰数目超过n+1规律所计算的数目组内各峰之间强度关系复杂一般情况下,和J不能从谱图中可直接读出裂分峰数符和n+1规律,相邻的核为磁等价即只有一个偶合常数J;若相邻n个核n1个核偶合常数为J1,n2个核偶合常数为J2,n=n1+

n2则裂分峰数为(n1+1)(n2+1)峰组内各裂分峰强度比(a+1)n的展开系数从谱图中可直接读出和J,化学位移在裂分峰的对称中心,裂分峰之间的距离(Hz)为偶合常数J三、谱图解析谱图解析步骤由分子式求不饱合度:Ω=n4+((n3-n1)/2)+1由积分曲线求1H核的相对数目解析各基团首先解析:再解析:(低场信号)最后解析:芳烃质子和其它质子活泼氢D2O交换,解析消失的信号由化学位移,偶合常数和峰数目用一级谱解析参考IR,UV,MS和其它数据推断解构得出结论,验证解构研究高聚物的主链结构二、谱图解析6个质子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单峰。没有直接与吸电子基团(或元素)相连,向高场移动。1.谱图解析(1)谱图解析(2)质子a与质子b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两个单峰。单峰:没有相邻碳原子(或相邻碳原子无质子)质子b直接与吸电子元素相连,产生去屏蔽效应,峰向低场(相对与质子a)移动。质子b也受其影响,峰也向低场位移。谱图解析(3)裂分与位移对比2.谱图解析与结构确定(1)5223化合物C10H12O2876543210谱图解析与结构确定(1)正确结构:U=1+10+1/2(-12)=5δ2.1单峰三个氢,—CH3峰结构中有氧原子,可能具有:δ7.3芳环上氢,单峰烷基单取代δ3.0δ4.30δ2.1

δ3.0和δ4.30三重峰和三重峰

O—CH2CH2—相互偶合峰谱图解析与结构确定(2)9δ5.30δ3.38δ1.37C7H16O3,推断其结构61结构确定(2)C7H16O3,u=1+7+1/2(-16)=0δ3.38和δ1.37四重峰和三重峰

—CH2CH3相互偶合峰δ3.38含有—O—CH2结构结构中有三个氧原子,可能具有(—O—CH2)3

C7H16O3-C6H16O2=CHδ5.3CH上氢吸收峰,低场与电负性基团相连正确结构:谱图解析与结构确定(3)化合物C10H12O2,推断结构δ7.3δ5.21δ1.2δ2.35H2H2H3H结构确定(3)化合物C10H12O2u=1+10+1/2(-12)=5δ2.32和δ1.2—CH2CH3相互偶合峰δ7.3芳环上氢,单峰烷基单取代δ5.21—CH2上氢,低场与电负性基团相连哪个正确?正确:B为什么?一、13CNMR(CMR)的特点1、位移值范围广,分辨率高.碳的化学环境稍有不同,谱图就有明显的差别。更能反映出分子的精细结构。

1H1NMR(pmr):

δH=0~10ppm±5ppm

13CNMR(cmr):

δC=0~250ppm±100ppm11.513CNMR谱简介2、1H谱中峰的强度(面积)与产生吸收的质子的数目成正比,13C谱中峰的强度与碳原子的数目之间没有定量关系。3、在1H谱中,必须考虑相互邻近氢核之间的偶合作用;在13C谱中,由于13C的相对丰度仅为1.1%一般情况下偶合机会极少,可以忽略不记,但是13C与自身连接的H和邻位C上的H之间有偶合作用。二、13C—NMR的去偶处理由于自身连接的H和邻位C上的H的偶合作用,使得13C谱显的非常复杂难以辨认,故常常采用去偶的方法,除去H核对13C共振吸收的干扰。常采用的方法如下:1、质子去偶(也叫宽带去偶)

——

用于确定分子中有多少种碳核将所有1H对13C的偶合作用都消除掉,使13C的信号都变成单峰,即:使所有的13C都有自己单独的信号。如:CH3COCH3

的质子去偶谱JCCH=5.5HZJCH3=125.5HZ羰基碳甲基碳(a)偶合谱(b)质子去偶谱2、质子偏共振去偶(又称部分偶)只消除相邻碳上的H对13C的偶合,而保留与13C直接相连的H对13C的偶合。2—丁酮的偏共振去偶C——用于确定每个碳上连有几个氢三、13C的化学位移与氢核的化学位移一样,13C的化学位移也是由碳自旋核周围的电子屏蔽所造成的。对碳核周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