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茶树叶部病害_第1页
第一节茶树叶部病害_第2页
第一节茶树叶部病害_第3页
第一节茶树叶部病害_第4页
第一节茶树叶部病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茶树叶部病害第一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概述我国已发现的茶树病害100多种,其中常见的病害30余种。由于我国种茶历史悠久,茶区面积大,生态条件差异明显,各地茶树病害种类不尽相同。有些病害是普遍发生的,如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等;也有些病害的发生表现一定的区域特点,流行模式也不一致。茶树病害中,有些是叶部病害,有些是枝干部病害,还有一些是根部病害,其中以叶部病害对生产具有直接的影响。第二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主要内容第一节叶部病害第二节枝干部病害第三节根部病害第三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叶部病害茶树是常绿植物,叶部病害种类多,它们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从发病部位看,可分为嫩芽、嫩叶病害,成叶、老叶病害。因病原物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这些病害发生在茶树生长季节的不同时期。高湿度往往是叶部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叶部病害的控制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治理策略。第四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一、茶饼病

1.分布与危害:茶饼病是危害性最严重的茶树病害之一。国外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高山茶园发病严重。全国各产茶省(区)的局部茶区(一般局限于高山茶区)有发生,以西南云、贵、川三省茶区发病最重。此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对茶叶产量影响极大。若用病叶制茶,则成茶味苦碎片多。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第五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症状:此病危害茶叶的嫩叶和新梢。叶片的任何部位都可受害,而以叶尖及叶缘发病最多。叶片发病时,正面初呈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直径为2-10mm的病斑。并在叶片正面向下凹陷,而在叶背凸起呈饼状,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病斑边缘黑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发病严重时,病部肿胀,卷曲畸形,新梢枯死。第六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七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病原:ExobasidiumvexamsMassee。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科,外担子菌属的茶饼病菌。病菌不形成担子果,在叶背病斑突起部分表面所生的白色粉状物,是病菌的子实层,由无数担子聚集而成。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顶端膨大,基部较细、无色、单胞,大小为49-150μm×3.5-6μm微米,在担子顶端生有2-4个(一般为2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为无色单胞,椭圆形或肾脏形,顶端略圆,基部稍尖,大小为9-16μm×3-6μm,易从担子梗上脱落。发芽前形成中隔,变成2个细胞,发芽时从各个细胞抽出芽管侵入寄主。担孢子寿命较短,一般成熟后2-3天或在日光直射下经0.5-1小时即失去发芽力。在35℃下1小时亦即死亡。此病菌寄生性强,只能在活的组织中生活,当病组织死亡后,潜伏其内的菌丝体也随之死亡。第八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病害循环:茶饼病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活的病叶组织中越冬或越夏。次年春秋季,当平均气温在15—20℃时,相对湿度85%以上时,生长发育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茶树幼嫩的叶片及枝梢上,在水膜中孢子发芽,侵入组织。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不断扩展,同时刺激细胞膨大,形成馒头状突起病斑。在叶背产生白粉状的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成熟的担孢子继续飞散随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不断扩大蔓延。茶饼病的循环周期,各地长短不一。据贵州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观察春茶期间为15天左右,夏茶期间为12天左右,秋茶期间为13-14天左右,全年循环周期可达16次左右。病菌借风雨进行近距离传播,带病的苗木可作远距离传播,由于病菌的寄生性强,枯死的病叶和枝干不起传病作用。4、侵染循环第九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影响发病的因素:(1)气候条件:茶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它对高温、干燥和强烈光照极其敏感,因此该病的分布有区域性。一般分布在我国各茶区的高山茶园中,因高山区气温低而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当气温在16—20℃范围内,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最利于病害发生。在海南,由于夏季气温较高,茶饼病有越夏现象。在一般茶树上不能侵染,但在沿河、低洼、潮湿和阴蔽的地方温度较低、湿度大,茶饼病可继续发生。

第十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地形:长期保持高湿度的地势,茶饼病易于发生。尤其在多雾的高山茶区或雾多露重、日照少湿度大的山峦,凹地及阴坡茶园,发病较早且重,常成为发病中心。(3)茶园管理:一般管理粗放,杂草从生,施肥不当、采摘、修剪及遮荫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则易发病害。因为杂草丛生,引起茶行通风不良,湿度大因而造成了有利于发病的环境。茶园偏施氮肥或施肥时间不当,可以加重病情。如秋茶前施肥过多,促进茶树秋梢生长旺盛,枝叶柔嫩,抗病力下降,这样不但当年发病重,而且也相应地增加了越冬病菌数量,次年病情也可能加重。(4)品种:茶树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一般小叶种比大叶种较抗病。第十一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6.防治方法:(1)植物检疫:茶饼病主要依靠苗木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因此,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从病区调运带病苗木。(2)农业防治:

a.除草:勤除茶园杂草,以利通风透光,减少荫蔽程度,以降低湿度。

b.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力。

c.分批多次采摘:尽量少留嫩梢、嫩叶,以减少侵染的机会。

4.摘除病叶:彻底摘除病叶和有病的新梢,可以减少再次侵染的菌源。第十二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药剂防治:加强预测预报:在病害流行期间,如果连续5天每天上午平均日照数少于3小时,或日降雨量在2.5—5mm以上,应发出预报,进行喷药防治。目前国内药剂防治上以喷施铜素、汞素和有机硫杀菌剂为主。铜素杀菌剂耐雨水冲刷,因一般茶饼病的发生期大多为降雨季节,因此铜素杀菌剂的防治效果较好。

a.对历年发病较重的茶园,秋季采茶结束或早春开采前喷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喷0.2—0.5%的硫酸铜也有较好的防效,一般喷后10天即可采茶。

b.海南报道,于11月间喷布0.2%硫酸镍液或硝酸镍液等镍盐对茶饼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它不但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还有治疗作有。

c.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疗效也很显著。用多抗霉素100PPm防治茶饼病效果良好一般5—7天即可采茶。印度报道,用2000PPm的萎锈灵类药剂防治茶饼病也有良好的效果。第十三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二、茶芽枯病

1.分布和为害:目前仅知分布在我国,最早的报道是1976年,其它各产茶国未见记载。我国各茶区中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湖南等省。茶芽枯病是近十多年来茶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加害春芽幼嫩芽叶。发生严重的茶园,梢发病率达70%,罹病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产量,可使春茶减产约30%,而且品质下降,是我国江南和江北茶区的一种重要病害。第十四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症状:茶芽枯病仅加害春茶期的幼芽和嫩叶,尤以一芽一叶至第三叶发生为多。成叶,老叶和枝条不发病。从春茶萌芽起,幼芽、鳞片、鱼叶均可产生褐色病斑,病苯萎缩不能伸展,后期呈现黑褐色枯焦。嫩叶被侵染2—3天后,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褐色或黄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边缘有一深褐色隆起浅,有时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上散生细小黑褐色粒点,以叶片正面居多,病叶易破裂并扭曲。第十五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十六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病原:PhyllostictagemmiphliaeChenetHu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科,叶点霉属。病叶上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叶组织内,球形至扁球形,直径90—234μm×100—245μm,器壁薄,膜质,暗褐色或褐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的孔口,孔口直径为23.4--46.8μm。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形,两端圆,无色单胞,周围有一层粘液,内有1—2个绿色油球,大小1.63-3.96μm×2.33-6.52μm,平均2.35×4.57μm。尚未发现病菌的有性世代。病菌菌丝体的生长最适温度20--27℃,在8--10℃下生长缓慢,29℃以上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5--27℃,在8--10℃低温下仍可萌芽,29℃以上分生孢子不能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为5.40--6.82,PH低于4.5或高于7.5,分生孢子的发芽力明显下降。第十七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侵染循环:茶芽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树上病叶和越冬芽叶上越冬。翌春在有雨水和露水时,分生孢子随雨水溅泼而传播,单凭风力不能传播病害。茶芽枯病在3月底—4月初(春茶萌芽期)开始发生,4月中旬—5月上旬(春茶盛采期)为发病盛期。5月下旬—6月上旬(夏茶期)病情发展重,6月中旬以后停止发病。第十八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影响发病的因素:

茶芽枯病的发生和气温关系密切。它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严重,属低温高湿型病害。平均气温在10℃左右,最高气温15℃,开始发病,但发病缓慢。当旬平均气温在15--20℃,最高气温在20--25℃(浙江、安徽茶区一般在4月中旬—5月上旬),病情增长迅速。当旬平均气温超过20℃,最高气温超过25℃,病情发展缓慢,当最高气温持续超过29℃,即停止发病。在温度适宜时,降雨天数多,相对湿度大能促进病害的发展;反之,发病率相对减少。但在高温季节,即使雨日多,湿度大,病害也不再发展。除温度因素外,茶叶中的内含成份也是制约病害发生的一个因素。春茶期间,茶叶嫩梢中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而夏秋茶期相反。研究表明,氨基酸可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这是茶芽枯病仅限于春茶期发生的原因之一。第十九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6.防治方法:

(1)利用抗病品种:茶芽枯病的发生在品种间有很大有差异。在发病初期,一般发芽早的品种发病率达30%以上,如黄叶早、清明早等;而发芽迟的品种发病率低,如乐清青茶、鸠等品种。这是一种避病作用。(2)及时分批采摘:可以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也就减轻了发病。所以采取早春萌芽期喷药结合早采、勤采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茶芽枯病的收效更为显著。

第二十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防治茶芽枯病的一个重要措施。采用的药剂:①50%托布津800—1000倍液,150克/亩;②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80--120/亩;③50%多菌灵WP800倍液,150克/亩,以上防效均75%以上;④40%杀菌灵800X;⑤0.6%石灰丰量式波尔多液,④⑤防效为50%左右。喷药日期是防治茶芽枯病成败的关键,春茶萌芽期喷药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在春茶萌芽期和发病初期各喷药一次,即可收到良好的防效。在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秋茶结束后再喷药一次,全年喷药2—3次,能阻止病害的流行。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三、茶白星病

1.分布与危害:茶白星病又名白斑病。国外主要分布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此病在日本发生严重,它与茶炭疽病、网饼病称为日本茶树三大病害。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但多分布在高山茶园、平地茶园发生较轻。此病主要为害芽叶,形成大量小型病斑。芽重减轻,产量降低。采下的茶叶在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易发酵变质,加工后的成茶味苦涩,汤色浑暗,破碎率较高,饮用后往往肠胃有不适感,对茶叶的品质影响很大。第二十二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症状:此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尤以芽叶和新叶最多。叶片受害后初先呈淡褐色湿润状小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灰白色小斑,中央凹陷,其上有小黑点,边缘具褐色略隆起的纹线,病健交界处明显。病斑直径,多时可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嫩梢及叶柄发病时,病斑呈暗褐色,后逐渐变为灰白色圆形病斑。严重时,病部以上组织全部枯死。第二十三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四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病原:PhyllostictatheaefoliaHara。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病斑上所见到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暗褐色,直径60—80μm,其顶端有一孔口。分生孢子器内长有许多分生孢子,孢子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单胞,大小为3-5×2-3μm,成熟后遇水湿,即从孔口溢出分生孢子角。菌丝体在2-25℃之间均可生长发育,但以18-25℃为最适宜,28℃以上发育停止。分生孢子在2-30℃之间都可发芽,以22—25℃为最适宜。相对湿度大于90%时,分生孢子才能发芽。日本的茶白星病菌是ElsinoeleucospilaBitancoumJinkins。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多腔菌目,痂囊腔菌科,痂囊腔菌属。其无性阶段为SphacelomatheaeKurosawa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痂园孢属。中国和印度则以Phyllostictatheaefolia(叶点霉属)为主,但中国茶叶研究所的陈宗懋、陈雪芬在浙江也曾分离到前一种病原。第二十五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六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落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当气温在10℃以上,在有水湿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借风雨传播。在遇到新梢芽叶时,便可萌芽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或从叶背茸毛的基部细胞侵入。叶面游离水的存在是实现侵染的必要条件。据研究,叶面必须有5小时以上的湿润,病菌孢子才能萌芽侵入。新形成的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又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第二十七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影响发病的因素:(1)温、湿度:白星病属低温高湿性病害,每年以春秋多雨季节发生最盛,夏秋高温干旱发病较轻。温度在16-24℃下病斑最多,当旬平均气温大于25℃时,对发病不利。(2)海拔高度:茶白星病的发生和茶园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在海拔200—900米范围内,有海拔愈高,发病愈重的趋势。这是由于海拔较高的茶园具有适于发病高湿、多雾、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3)施肥:氮肥施用量和茶白星病的发生程度无明显相关,但过分贫瘠的土壤上生长的茶树一般发病较重。(4)品种: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据浙江调查:福丁大白茶表现抗病(发病率0.8%),清明早和藤茶感病(发病率大于10%)。第二十八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6.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注意培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合理采摘,促进树势健壮,增强抗病力。冬季清除园间病叶,减少越冬菌源,可减轻次年病害发生。(2)药剂防治:我国对茶白星病的防治研究中以以下药剂防治效果较好:50%福美双WP600倍液;50%托布津或70%甲基托布津WP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WP1000倍液;65%代森锌WP600倍液。茶白星病化学防治的时间至关重要,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应提倡早治,在春茶萌芽鱼叶展开期进行第一次喷药,必要时在7-10天后再喷第二次。第二十九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四、茶云纹叶枯病1.分布与危害:分布很广,是我国茶树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苏联、日本、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越南、马兰西亚等国均有发生。国内在各产茶省(区)均有分布,已经报道发生此病的省份有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东、台湾。茶云纹枯病在树势衰弱和台刈后的茶园发生严重,扦插苗圃发生也较多。主要为害成叶或老叶,但芽叶,枝梢及果实均能受害。茶树感病后,生长不良,芽梢瘦弱,致使茶树末老先衰,产量下降。发病严重时,茶园成片枯褐色,叶片早期脱落,顶端枝条枯死,幼龄茶树则可整株亡。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和山茶等。第三十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症状:主要加害叶片,但茶树其它部位,如新梢,枝条和果实也可被感染。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多在叶缘或叶尖发生,初呈黄褐色,水渍状半圆形或淡绿色的圆形病斑,逐渐呈散射状扩展。色泽呈暗褐色或赤褐色,一周后病斑由里向外变灰白色,组织枯死,边缘黄绿色,形成灰色、暗褐色和赤褐色相间的不规则斑块,形似云纹状波纹,故名云纹叶枯病。后期病斑上产生扁圆形灰黑色的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实体(孢子堆常呈肉红色,在病斑上成不规则状或轮状排列。)病斑背面黄褐色,病斑可蔓及全叶,最后干枯脱落,从症状初现到落叶历时25-50天。如嫩叶受害,常由叶尖向下变黑褐色枯死。枝条上呈灰褐色斑块,也生有黑色小粒点。果实受害则产生黄褐色圆形病斑,以后呈灰色,并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病斑部分有时裂开。第三十一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二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三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病原:茶云纹叶枯病菌有性时期为Guignardiacamelliae(Cooke)Butler。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科,黑腐菌属。无性时期为CollectotrichumcamelliaeMassee。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炭疽菌属。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主要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散生在寄主表皮下,成熟时表皮破裂,涌出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圆形,直径为187-290um,底部薄而平,形成子座,内有分生孢子梗和刚毛。分生孢子梗短线状,不分支,无色,大小9-19μm×3-3.5μm,顶生一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圆筒形,两端圆或一端稍细,直或稍弯,单胞,平滑,无色,内有1-2个油球,大小为10-21μm×3-6μm。萌芽时大多在中间生1分隔,变为双胞。(厚垣孢子生在菌丝顶端,球形至卵形,外膜淡褐色,有2-3个油球)刚毛针状,基部粗,向顶端渐细,暗褐色,有1-3个分隔,大小为40-70μm×3-5μm。有性世代少见,有时也能产生子囊壳。子囊壳散生在病斑的两面,半埋生在寄主组织内,黑色,球形至扁球形,直径160-200μm,壁膜质,孔口圆0形,直径7-18μm,子囊棍棒形至卵形,顶端圆,基部有小柄,大小40-66.5μm×9-18μm,内有8个子囊孢子,排列成2行,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0-18μm×3-6μm。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7-29℃,最高温度为37.5℃。本菌对低温和高温的抵抗力很强,在-2-4℃低温下30-60天仍可存活,致死高温为50℃,10分钟。第三十四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五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侵染循环:

(1)病菌的越冬:茶云纹叶枯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树上病组织或土表落叶中越冬,成为翌春的初次侵染源。此外,病菌也可在土层5cm处的落叶中越冬,但病菌在土内落叶中的越冬后存活力决定于病叶的腐烂程度。在自然条件下,有性世代较少出现,仅在初夏以及秋季多雨的潮湿条件下在“回枯”的枝梢上出现较多,因此病菌在侵染循环中以无性世代起主要作用。由此病菌对低温抵抗力强,因此在冬季没有明显冰冻的我国南方,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2)传播和侵入:病菌越冬后,翌年春季,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由于分生孢子产生于粘质的分生孢子盘中,主要依靠雨水传播。根据田间孢子捕捉的结果,孢子捕捉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病菌借雨水和露滴在茶树上由上往下传播。孢子不能单凭风力传播,风雨结合才能促进病害的蔓延。当分生孢子溅落在茶树叶片或其它组织上时,遇水滴萌芽后长出芽管,并形成附着器,凭借机械压力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通过伤口侵入,并在细胞间蔓延扩展,形成新病斑。第三十六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潜育期:茶云纹叶枯病病原菌以侵染开始到出现病斑的潜育期为5-18天,其长短决定于气温的高低;气温高潜育期短,气温低或昼夜温差大则潜育期长。第三十七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茶云纹叶枯病是一种高湿高湿型病害,因为高温可以促进病菌的生长繁殖,潜育期也较短;高湿多雨有利于孢子的产生、萌芽、附着胞的形成以及病害的传播,但在高温干旱时病害发展很慢。因此,在适温范围内,降雨和高温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当旬平均气温≥28℃,降雨量>40mm,平均相对湿度过80%,在有一定菌源数量和感病的寄主植物时,病害往往流行。上述条件可用作茶云纹叶枯流行预测的指标。(2)土壤: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贫瘠,土层较浅的茶园,由于对茶树根系的生长发育不利,故发病较重。第三十八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品种:茶树品种间的抗病性强弱有明显差异。一般大叶种比小叶种发病重。中国茶叶研究所的调查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有清明早,瑞安白毛茶、藤茶、梅茶、梅占、龙井群体种,福鼎白毫、铁观音等品种;高度感病的品种有福建水仙、广东水仙、云南大叶种、湘波绿、广西大苗山等品种。(4)栽培管理:茶云纹叶枯病的发生和茶树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由于本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兼性腐生菌,凡茶树树势健壮,抗病性强,发病也轻,相反茶树生长衰弱,抗病性弱,发病也较重。因此,茶园管理粗放,施肥过多或过少,采摘过度或受到螨类为害,都会影响树势,降低抗病性,发病就重。第三十九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6.防治方法:(1)利用抗病品种:由于茶树品种间对云纹叶枯病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在发病严重的地区,进行新茶园种植时,应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是防治本病的一项根本性措施。(2)注意茶园卫生:对发病严重的茶园,冬季或早春清除枯枝落叶及茶树残留病叶,减少次年病菌来源。在发病期摘除病叶,可减少病菌再次侵染的机会。

(3)加强茶园管理:合理施肥,勤除杂草,做好茶园排水和抗旱工作,防止茶树早春冻害,促使茶树健壮抗病。茶园冬耕时,将土表的病叶埋入土中,加强病叶腐烂,也可消灭部分越冬病菌。

第四十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化学防治对茶云纹叶枯病菌有效的杀菌剂有:①25%灭菌丹wp400X.;②75%百菌清wp800X;③40%百多胶悬剂1000X;④50%多菌灵wp1000X;⑤50%苯菌灵1500X;⑥70%甲基托布津1500X,防治效果均有80%以上;⑦0.7%波尔多液对成茶品质有一定影响,而且铜素的残留量高,须过25天方可采摘,因此只一般在非采摘茶园或幼龄茶园使用。杀菌剂的喷施时期,在春茶结束后至夏茶开采期前(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第一次喷药;幼龄茶园在6月份气温上升时,常出现叶片枯焦现象,此时必须进行喷药保护;7-8月高温干旱季节,叶片大量干枯,当出现有利于病情发展的气候条件(即旬平均气温>28℃,降雨量>40mm,相对湿度>80%)时,应立即进行喷药。以后视病情发展趋势,决定是否再进行防治。全年一般喷药2―3次。第四十一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五、茶轮斑病1.分布和为害:几乎在所有的产茶国都有茶轮斑病的发生。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马来西亚、越南、土耳其、老挝等国已有报道。茶轮斑病在我国茶区分布普遍。台湾早在1915年有报道;此外、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也有报道。茶轮斑病为害成叶和老叶,可引起大量落叶,在高温高湿季节为害性更大。第四十二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症状:茶轮斑病主要加害成叶和老叶,但也可为害芽梢。在病叶上的初期病斑很小,边缘褐色,和茶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其它叶部病害的初期症状较难区别,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直径1cm左右或更大,病斑通常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浅褐色至褐色,中央部灰色,病斑大型。后期病斑正面可见到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浓黑色墨汁状的小黑点,小黑点沿同心轮纹排列。病斑边缘常有褐色隆起线与健全部分界明显。第四十三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十四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病原:Pestalotiopsistheae(Sawada)Steyaert.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拟盘多毛孢属。病斑上的浓黑色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初埋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其上丛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丝状、无色、单胞,顶生一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有4个横隔,形成5个细胞,横隔处稍为缢缩。中间3个细胞色深,两端两胞无色透明,孢子顶端有附属毛3根,少数为2―4根,无色,近圆柱形,尖端成结状膨大。附尾毛很长,25-50μm。基胞小柄直,无色,末端稍膨大。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温度低于18℃时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萌芽的温幅为25―34℃,最适温为28―32℃。病菌生长所需的PH为5。第四十五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十六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侵染循环:茶轮斑病是一种弱寄生菌,常侵害生长衰弱的茶树,管理粗放的茶园和衰老的茶树易于发生。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环境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萌芽后主要从茶树叶片的伤口处(如采摘,修剪和机采的伤口,害虫加害的部位)侵入。菌丝体在寄主组织的细胞间隙蔓延,径1—2周后即可发生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在潮湿的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盘。每张病叶可形成7×105个孢子。孢子成熟后由雨水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茶轮斑病菌孢子对无伤口的健全叶片一般无致病力。第四十七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茶轮斑病是一种高温高温型病害,因此一般在夏秋茶季发生较重,春茶期发生少。茶轮斑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属湿型孢子类型,在高湿条件下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孢子的附属毛在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可协助孢子在水中游动和传播。因此,在此病在排水不良的茶园,密植茶园和扦插苗圃中由于湿度较大,发病也较重。另一方面。茶轮斑病的发生和最高气温成明显正相关。(2)品种:不同茶树品种对茶轮斑病菌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抗病品种有:红誉、金谷绿、红光、云枫、唐红等品种。感病品种有:云南大叶种、凤凰水仙、湘波绿等大叶品种(3)栽培管理:树势衰弱,管理粗放的茶园易于发病。第四十八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6.防治方法:(1)减少茶树伤口:茶轮斑病菌的侵入主要是从伤口侵入,减少伤口的出现,也就减少病原菌的侵入能力,减少发的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在发病严重的地区,采摘或修剪后要喷药保护。(2)加强茶园管理:加强培肥管理,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统可以使茶树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发病。(3)利用抗病品种:在发病严重的地区,进行新茶园更新时,种植抗病品种(4)化学防治:在春茶结束后(5月中、下旬)和修剪后,喷施以下药液:50%多菌灵WP1000倍液;40%百多胶悬剂(百菌清:多菌灵可2:1)1000-1500X;50%苯菌灵WP1000X;75%甲基托布津WP1500X。喷药后间隔10天左右再喷一次,以控制病情的发展。第四十九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六、茶炭疽病1.分布与为害:茶炭疽病仅分布于日本,斯里兰卡和我国,其它国家末见报道。此病是日本茶叶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此病发生普遍,各产茶省均有分布,在浙江、四川、湖南、云南、安微等产茶省湿度大的年份季节中发生严重。茶炭疽病一般都发生于当年生的成叶上,嫩叶偶有发生。春秋季发生较多,发病严重时,茶树大量落叶,致使势衰弱,芽叶减少,对夹叶增多,叶片薄,品质差,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除这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等近缘植物。第五十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症状:茶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茶树成叶上,老叶和嫩叶上也偶有发生。病斑先从叶缘或叶尖部发生,初期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小圆病斑常沿叶脉蔓延扩大,并变为褐色或红褐色,后期可变为灰白色。病斑形状不一,但一般在叶片近叶柄部,成大型红褐色枯斑,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斑正面可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的突起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茶炭疽病的鉴别特征是病斑红褐色,其上的分生孢子盘粒点细而密呈黑色。而茶云纹叶枯病病斑上的粒点较大,扁平并呈灰黑色,这是两种病害的主要症状区别。茶炭疽病病叶质脆,易于破碎,也易于脱落,因此在发病严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嫩茎部一般不会罹病。第五十一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五十二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病原:病原菌为:Gloeosporiumtheae―sinensisMiyake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盘长孢属)园盘孢属。病斑中的黑色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孢子盘最初在叶表皮下形成,成熟后即突破表皮,释放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底部平而薄,形成子痤。孢子盘直径80―150um,孢子梗由孢子盘底部长出丝状不分枝,无色,大小为10-20um×1.5-2um。分生孢子纺锤形或略呈椭园形,单胞,较小,大小3-6μm×2-2.5μm,两端平滑而细,近两端各有1个小油球。此菌的发育适温为25―27℃,低于6℃或高于35℃均停止发育,酸碱度以PH5.2左右为宜。分生孢子萌发以温度数25℃,相对湿度100%或水滴中为最好。在相对湿度95%时,即不能发芽。第五十三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五十四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侵染循环:茶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春气温上升到达20℃以上,在有雨的情况下或相对湿度大于80%以上,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源。由于这种真菌的分生孢子是一种湿型孢子,也就是在分生孢子盘中有一种粘液状物,因此单凭风力不能传播,必须借助雨滴的反溅作用。风雨结合在一起的传播效率更高。茶炭疽病菌不能直接以表皮穿透侵入,而只能从叶背面茸毛基部侵入。当茶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到茶树叶片背面时先粘附在茸毛上,茸毛的分泌物对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萌芽,形成侵入丝侵入茸毛,侵入丝沿着茸毛的空腔向基部蔓延,并进入叶组织内部,在细胞间扩展。茶炭疽病菌一般只能侵染三叶以下的嫩叶,成叶茸毛壁加厚,管腔被堵塞,炭疽病菌即无法侵入和实现侵染。病斑的形成一般以侵入的茸毛为中心,向周围扩展。从孢子在茸毛上附着到叶面出现圆形小病斑一般需8―14天,到形成赤褐色大形斑块需15—30天。由于炭疽病的潜育期长,因此虽然炭疽病菌多在嫩叶期侵入,但在成叶期才出现症状。第五十五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影响发病的因素:在我国茶炭疽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两个高峰:一是在5―6月梅雨期;另一是在秋季多雨条件下。尤其以秋季发最多。茶炭疽病的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如下3个条件:(1)侵染源:侵染源提供病原菌的来源。据日本报道,茶炭疽病每年秋季发病的程度和第二年春、夏季罹病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秋季发病严重的茶园和年份,第二年春或夏季也发病较重。(2)降雨:在影响茶炭疽病发病程度的气候因素中以降雨最为重要。因为降雨和孢子形式、传播、萌芽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梅雨期多雨和盛夏期过后雨量较多时,茶炭疽病发件。早春由于气温偏高并常干旱少雨,因此不利于炭疽病的发生。(3)茶树状况:氮肥施用较多的茶树,叶片柔嫩,利于发病。树势衰弱使抗病性降低。此外,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抗病差异。第五十六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6.防治方法:

(1)注意田间卫生:秋冬季将落在土表的病叶埋入土中。摘除树上病叶对减轻第二年发病有显著作用,可使翌年发病程度减轻型50―60%。(2)施肥: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3)选用抗病品种:不同茶树品种对茶炭疽病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大叶种茶对茶炭疽病菌有强的抗病性。不同品种的抗炭疽病性和叶片茸毛数量,木质化速度有关。一般叶片茸毛数量少,茸毛短而小,木质化速度快的品种表现抗病。第五十七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化学防治:治疗剂主要有:①50%苯莱特2000X;②25%托布津1500X;③75%百多胶悬剂500X;④75%百菌清WP500-1000X;⑤50%多菌灵WP800-1000X。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应掌握在发病盛期前。在我国,茶炭疽病全年发生有两个高峰。一是在6月;另一是在9月。由于茶炭疽病的盛发和多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在春茶结束后(在浙江、安微、河南等省一般为5月下旬)至夏茶萌芽期(6月上)间进行喷药防治。由于上述农药的残效期一般约7-10天,如果遇连续降雨,应过10天左右再喷药一次。在夏季干旱期结束后至秋茶雨季开始前的喷药防治至关重要,因为秋季是茶炭疽病在全年中发生最重的时期。在各轮新梢中,又以一叶期前后喷药的防效最高。第五十八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七、茶赤叶斑病1.分布与为害:最早是1926年在意大利Pavia植物园的茶树上发生,目前已知还分布在印度、日本、越南和我国。我国各主要产茶省均有报道,发生普遍,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引起大量成叶和老叶枯焦脱落,致使树势衰弱,影响茶树生长。第五十九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症状:茶赤叶斑病主要发生在成叶和老叶上,发病初期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形成淡褐色不规则形病斑,以后变成赤褐色,故名茶赤叶斑病。病斑部颜色比较均匀一致,病斑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病部和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上生有许多黑色稍微突起的细小粒点,病叶背面黄褐色,较叶正面色淡。第六十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第六十一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病原:Phyllostictatheicolapetch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病斑上的黑色粒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在叶片两面均可形成,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彩,大小75-107μm×67-92μm。器壁由薄壁组织构成,构成的细胞多角形,大小4-10μm。分生孢子器有孔口,成乳头状突起,直径7-10μm。孢子器壁内着生许多孢子梗,无色、单胞、棒形或圆筒形,顶端着生分孢子。分生孢子广椭园形、单胞、无色,大小8-11μm×6-7μm,内有1-2个油球。未发现有性世代。第六十二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侵染循环:茶赤叶斑病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树上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在有雨水的条件下,借雨水的溅泼而传播,侵染叶片。在高温的气候条件下,不断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第六十三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5.影响发病的因素:(1)气候:茶赤叶斑病是一种高温高湿型病害,在高温度件下发生严重。在浙江、安徽茶区每年5—6月间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9月上旬病叶脱落。每年夏季干旱,由于水分亏缺,茶树抗病性降低,利于发病,病害易流行。(2)茶园管理:台刈后新萌发的茶树,枝叶生长密,遇干旱,地下供水不促,茶树上常出现大量枯焦斑。往往成为梯田茶园,以及土层浅,根系列发育不良的茶树发病较重。第六十四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6.防治方法:夏季抗旱和加强茶树培养,改良土壤物理性能,增强茶树根系吸水力,是茶赤叶斑病防治关键。化学防治参考云纹叶枯病,在夏季干旱期前防治。第六十五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八、茶煤病

1.分布及为害症状: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症状:发病初期在叶表面发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色煤层斑,逐渐扩大,以致覆盖整片叶,后期在黑色烟煤上产生短刺毛状物,色泽深黑,煤层厚而疏松,病叶背面有时可见黑刺粉虱、蚧壳虫、蚜虫等。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暗黑色,影响茶树正常的光合作用,使芽叶生长受阻。第六十六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茶煤病为害症状第六十七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病原有多种,主要有NeocapnodiμmtheaeHara称茶新煤炱或浓色煤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浅褐色,从菌丝的隔膜处缢断后产生星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四分杈,无色至褐色,每个分杈上具多个分隔。分生孢子器圆筒形至不规则形,生在单一或分枝的长柄上,褐色,顶部膨大,具孔口,器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卵圆形。有性态子囊壳圆柱状,顶端膨大,暗褐色,内生多个子囊。子囊卵圆形,基部有小柄,内生子囊孢子8个排成2列。子囊孢子椭圆形,初无色,后呈暗褐色,具隔膜1—3个。此外还有富特煤炱、中心煤炱、头状胶壳炱、山茶小煤炱、刺三叉孢炱、光壳炱等。

第六十八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3.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全年以第一轮茶和第四轮茶发生较严重,同时与蚧类(长绵蚧、角蜡蚧、红蜡蚧等)、黑刺粉虱、蚜虫的发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孢子随风雨飞散到上述害虫的分泌物上,并从中摄取养料进行扩展,过着腐生性生活,并通过上述害虫的活动传播。其病菌主要为害叶片表面,不深人组织内部,在低温潮湿的条件下易于发生。第六十九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4.防治方法:适当修剪,除净杂草,增强树势,以利通风透光,冬季结合深翻将枝落叶埋人士中,可减轻发病。杀灭蚧类、黑刺粉虱及蚜虫。对蚧类的防治在卵孵化末期进行,对黑刺粉虱的防治在初孵幼虫期进行。药物防治,停采期用0.6%~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波美0.5度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其余参照黑刺粉虱、蚧类、蚜虫的防治方法。第七十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九、藻斑病1.分布和为害:茶藻斑病是一种由藻类引起的茶树叶片和枝干病害,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南亚产茶园,发生普遍而严重。在我国分布在南部热带和亚热带产茶省,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贵州、台湾等省(区)发生严重。目前此病正向北部茶区扩展蔓延,因此必须重视。此病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茶树感染了此病后树势衰弱,大量落叶,以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还可为害柑桔、玉兰、冬青、梧桐、山茶和油茶等。第七十一页,共七十九页,2022年,8月28日2.症状:此病在叶片正反面均可表现症状,但以正面为主。病叶初生针尖状黄褐色的小圆点,开始近乎十字形,病斑后期成放射状,向四周扩展蔓延,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