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教师版)_第1页
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教师版)_第2页
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教师版)_第3页
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教师版)_第4页
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5/45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一.选择题(共37小题)1.(2012•北京)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2012•上海)“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3.(2012•山东)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2012•天津)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2012•福建)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6.(2012•上海)关于伊斯兰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伊斯兰教的产生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关系密切②伊斯兰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③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④伊斯兰教属于多神信仰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7.(2012•上海)“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25年没有交往了。”这句话出现在如下哪一情境中()A.毛泽东与田中角荣会面 B.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 C.周恩来与尼克松总统会面 D.乔冠华与联合国秘书长会谈8.(2013•江苏)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9.(2013•广东)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10.(2013•安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C.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D.中美关系正常化11.(2014•上海)唐代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海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12.(2014•海南)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13.(2014•四川)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14.(2014•福建)如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15.(2014•上海)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直接挑战了()A.《圣经》的权威 B.国王的权威 C.贵族的权威 D.天主教会的权威16.(2014•江苏)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联大”会议17.(2014•广东)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D.与新兴民族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18.(2015•安徽)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19.(2015•海南)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20.(2015•广东)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21.(2015•江苏)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22.(2015•安徽)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23.(2015•浙江)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在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24.(2015•上海)“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25.(2015•浙江)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说的是古代中外贸易主要商路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26.(2016•新课标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27.(2016•上海)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28.(2016•江苏)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29.(2016•海南)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30.(2016•海南)如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A.商 B.周 C.秦 D.唐31.(2017•江苏)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2.(2017•上海)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A.日内瓦会议召开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上海公报》发表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3.(2017•上海)“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A.朝贡贸易推行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张骞出使西域34.(2017•天津)马丁•路德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彻底摧毁了罗马教廷统治 C.实现了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和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35.(2017•浙江)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据此可知该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36.(2017•浙江)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他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观察如图()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37.(2018•浙江)如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200020062010201120122013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7.752.3165.3185.8213232.3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10.535135.8210.2246.4270.3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二.材料题(共8小题)38.(2012•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cú往)东山,虽不三年,卿等何为而违前诏?”﹣﹣(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39.(2013•新课标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40.(2014•浙江)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删除: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材料三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41.(2015•北京)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阅读如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42.(2015•上海)“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43.(2015•福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44.(2017•浙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洲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势头有了迅猛发展。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在各成员提交的计划中,澳大利亚承诺到2000年关税总水平分阶段降低到0~5%,该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中国承诺到2000年以前简单平均关税率降到大致15%,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活力。﹣﹣据《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太经合组织运行方式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简要指出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有益经验。45.(2017•北京)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2012-2021高考真题历史汇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37小题)1.(2012•北京)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因此①符合题意,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因此②③④均不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的认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2.(2012•上海)“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解答】重点理解“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即是指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BCD项错误、中美建交和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都体现不出“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等材料信息。故选:A。【点评】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和破坏,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3.(2012•山东)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为了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这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故A项正确。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是二战后新兴力量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C项。故选:A。【点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原因与目的: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3、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意义:(1)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国际:①它具有国际强行法性质,对国际事务具有普遍约束指导作用;②它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了国际法原则体系;③它为国与国交往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④它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⑤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装军事干涉内政行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4.(2012•天津)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故①排除;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扫除台湾问题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已经达成共识。故选:C。【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5.(2012•福建)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意在考查学生所学知识。【解答】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功,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排除B,排除C,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生应掌握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相关内容。6.(2012•上海)关于伊斯兰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伊斯兰教的产生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关系密切②伊斯兰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③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④伊斯兰教属于多神信仰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宗教的相关知识。考查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需要对伊斯兰教的产生、信仰范围、创始人、信仰的神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把握。【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基督教的关系密切符合史实,符合题意。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此外,故②正确。伊斯兰教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故③正确。伊斯兰教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不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7.(2012•上海)“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25年没有交往了。”这句话出现在如下哪一情境中()A.毛泽东与田中角荣会面 B.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 C.周恩来与尼克松总统会面 D.乔冠华与联合国秘书长会谈【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题中的总统先生应该是尼克松总统,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解答】A不符合题意,排除;B时间是19894年不符合题意;C1972年尼克松访华,符合题意;D题意考查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不符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1971年乒乓球推动了两国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3年基辛格再次访华;1979年两国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从此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8.(2013•江苏)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分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阶段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成就。【解答】由题干中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激增的信息可知,由于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D项符合;A项应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应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72年”不符。故选:D。【点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从国家利益出发,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并理解新时期推行不结盟政策的含义。9.(2013•广东)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分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言论切入考查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考查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毛泽东讲述亚非拉地区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体现了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应排除。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苏主张相反。故选:B。【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或方针。10.(2013•安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C.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D.中美关系正常化【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解答】A是1979年,排除;B不符合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等于成为同盟;C与题干相反,排除;联系所学可知,1972年,发表上海《中美联合公报》,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尼克松访华及其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2014•上海)唐代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海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考查丝绸之路的作用,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马球,史称“击鞠”,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称“波罗球”,故A项正确。国家财富的增长与体育活动的广泛多样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海禁与朝贡贸易出现在明朝,故排除CD两项。故选:A。【点评】丝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贡献。12.(2014•海南)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分析】本题考查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以及文化交流(课标外).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唐代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外来文化只能说是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在唐代有外国的丝织品传入中国,并不能说明我国手工业衰落,应该是、C两项错误。从材料“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选:D。【点评】丝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贡献。13.(2014•四川)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50年代的外交成果,意在考查学生所学知识。【解答】题干叙述了现代中国50年代外交成果,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故B项正确,说法是错误的,C项不符合题意,无法反映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和缓和。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50年代的外交成果,学生应掌握相关知识点。相关知识点: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总的来看,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前。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第二个阶段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14.(2014•福建)如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中美保持了领导人的互访和高级官员的磋商,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解答】中美进出口总额的波动与中美关系的演变密不可分,故A正确;由图片柱状图的波动可以首先排除B,故B错误;1977年进出口总额有所下滑,不能体现C选项中“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中国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合。故选:A。【点评】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15.(2014•上海)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直接挑战了()A.《圣经》的权威 B.国王的权威 C.贵族的权威 D.天主教会的权威【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解答】宗教改革确立人文主义宗教观,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希望把君权神授,建立民族教会,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点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以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宗教教义的异化和教会组织对民众的压迫而闻名,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组织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16.(2014•江苏)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联大”会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这是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A。【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7.(2014•广东)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D.与新兴民族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是“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解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大背景就是因为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例如印度,所以才可能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18.(2015•安徽)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分析】本题以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解答】A、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兴起,A不符题意;B、由地图中的“德意志”“英国”“日内瓦”“瑞典”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与宗教改革相关;C、启蒙运动的高潮主要在法国,C项不符题意;D、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时间不符。故选:B。【点评】本题以地图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9.(2015•海南)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解答】A项“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B项“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排除,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才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20世纪70年代,经济援助是其中的重要手段。故选:D。【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相关知识点的理解。20.(2015•广东)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第一年302149第二年41.30.458.3第三年51.7590.00348.238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答】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与表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21.(2015•江苏)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解答】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时间不符;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时间不符;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故C项错误;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故选:D。【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22.(2015•安徽)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得以恢复后,美国代表发表的感叹,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是在1971年,故AB两项时间不符。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总的来看,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前。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第二个阶段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23.(2015•浙江)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在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分析】本题考查的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主要知识点是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1970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解答】20世纪50年代当时尼克松不是总统,故排除,排除AB。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早已改善,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注意熟记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斯访华基本内容。24.(2015•上海)“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解答】材料是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演讲词倡导求同存异,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点评】周恩来关于“求同存异”的方针,是求同而不模糊界限,存异而不放弃斗争。在尖锐的矛盾中求同,在适当的条件下存异,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原则,也体现了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刻而鲜明的体现,因此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原则。这一方针后来也充分体现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25.(2015•浙江)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说的是古代中外贸易主要商路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需要掌握丝绸之路在历代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丝绸之路在历代的作用史实的识记。【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是在唐宋以来,符合题意。BCD三项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丝绸之路在历代的作用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26.(2016•新课标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考查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解答】题干限定时间是“1965年”,中苏两国从1959年开始破裂,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C项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排除C项。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故选:B。【点评】新中国的外交方针:1、50年代﹣一边倒2、50年代末﹣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3、60年代末﹣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4、80年代、90年代,无敌国外交,国家利益27.(2016•上海)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分析】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表现为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解答】A项图中第三次高潮的时间是1979年。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同日本、英国等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掀起新中国第三次外交高潮。B项是1953年提出,不符合图片中的时间;C项是2001年加入,不符合图片中的时间;D项中日建交是由于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28.(2016•江苏)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成就﹣﹣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答】A.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B.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也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1961年召开的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故选:A。【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了解,从题干材料可以很明显看出答案,难度不大。29.(2016•海南)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要求了解天主教与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之间的区别,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解答】材料中威廉•廷得尔主张教徒自由阅读《圣经》,体现了宗教改革的思想。因此选D,C项既与材料不符也与史实不符。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对欧洲宗教改革,要求了解改革的社会背景,在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天主教的改革具有必然性。30.(2016•海南)如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A.商 B.周 C.秦 D.唐【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以及古代手工业的相关知识。【解答】葡萄最早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故ABC三项错误,西汉武帝时是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葡萄。因此这面铜镜的制作是在唐朝。故选:D。【点评】冶金技术,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代。那时,丰富的冶铜技术就成为了中国冶金行业的源头,并迅速把整个青铜技术推到更高的阶段,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之后,我国的冶金技术在世界上又率先取得了突破:人们在漫长的冶炼过程中逐渐掌握了金属冶炼所需要的高温技术和较高水平的冶金处理技术。如柔化处理技术、炒钢技术、百炼钢技术、灌钢技术等。公元十五世纪,在明带中叶我国已大量开始生产金属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五金》中有关于密封加热冶炼“倭铅”(即锌)方法的记载。明代的钱币“永乐通宝”也具有较高的含锌量。而欧洲到了十八世纪才开始冶炼锌。此外,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等钢铁热处理工艺等。31.(2017•江苏)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需要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对“20世纪50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符合题意。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与“亚洲及世界各地”不符。日内瓦会议涉及的印度支那问题,材料没有体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涉及的是中国与苏联签定的条约,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查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32.(2017•上海)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A.日内瓦会议召开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上海公报》发表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侧重于考查的是历史事件。【解答】A.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间是1953年;C.《上海公报》发表的时间是1972年;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历史大事件的考查,学生只要做好识记即可。33.(2017•上海)“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A.朝贡贸易推行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张骞出使西域【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需要掌握宋代对外贸易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和市舶司的职能的理解。【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市舶司是元,依据题干“市舶之利,印证了海上丝路繁荣。朝贡贸易是官府贸易,不在市舶司管辖范围内。B项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是在汉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宋代对外贸易的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34.(2017•天津)马丁•路德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彻底摧毁了罗马教廷统治 C.实现了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和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解答】依据材料“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得到农民、下层僧侣的支持”,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没有动摇。故排除A。B说法绝对。故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5.(2017•浙江)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据此可知该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需要掌握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解答】依据题干“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求同存异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36.(2017•浙江)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他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观察如图()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解答】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③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8日;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10月12日。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37.(2018•浙江)如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200020062010201120122013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7.752.3165.3185.8213232.3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10.535135.8210.2246.4270.3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形势及中国外交的特征来分析。【解答】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来。②材料体现不出世界银行的作用。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使得中国同,亚洲国家关系不断的发展。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选:C。【点评】新时期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推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这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点,解答时学生一定要准确把握。二.材料题(共8小题)38.(2012•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cú往)东山,虽不三年,卿等何为而违前诏?”﹣﹣(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应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应把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1)“夹领小袖”是鲜卑服装,“责留京之官”可见是其执行改革不力,执行起来又反复说明了旧风俗的顽固性。(2)结合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和1934年中国的政治形势比较容易归纳这两种主张,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进步意义。(3)结合材料三文字和图的数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基本原则,其重大影响可从政治、民族。故答案为:(1)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列举相应史实【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关系、民族政策主题,坚持“古今贯通”命题特点,同时做到必修、选修有机融合,材料多样化、陌生化(抗日战争、西部开发),设问角度多样,梯度感强。39.(2013•新课标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分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为古代的对外贸易、科技文化传播、海禁政策等内容;近代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通商口岸、魏源、对外贸易、洋务运动、民族工商业兴起等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调用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特点,分析并认识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的能力【解答】题干部分通过提供两段文字材料设置了关于海洋利用的新情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推动商业往来、著书立说增进了解,材料二则以记叙的方式提供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利用通商口岸发展生产,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的相关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第(1)小问的引导语为概括指出,关键词是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分类概括出对外贸易范围、海洋活动的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三教材中所学的内容。第(2)问的引导语为分析指出,关键词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示”。关键的问题在于要找到明确的比较切入点、主动与被动、交往方式的变化、影响的变化等,另一方面要结合时政需要作答。故答案为:(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和平利用;海洋意识不足。(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通商口岸增加;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点评】本题以海洋利用为主题设置情境,设问的要求上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所以学生是有话可说的。由于材料的新颖,调用所学知识来源分散,给学生作答也带来一些不便。所以学生认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40.(2014•浙江)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删除: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材料三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应把握中法关系。(2)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文学成就。应把握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对拿破仑的评价。应把握拿破仑的相关知识。(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1)依据题干要求,从新中国外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