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教师版)_第1页
2021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教师版)_第2页
2021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教师版)_第3页
2021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教师版)_第4页
2021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242021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1.(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亿计的人才,不过,教育短板依然突出,尤其是考试模式、教育公平等问题广受诟病,又叠加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中央近期的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主动谋变之举。教育治理须重视两点。首先,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唯其如此,教育治理举措才能切中要害,避免左支右绌。教育,说到底是人的培养,它贯穿人的一生。在漫长的过程中,理想的成效与潜藏的问题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一旦发生偏差,后果非常严重。这就要求每项教育政策出台时慎之又慎,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其次,教育须革故鼎新,培养的人才须适应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不同的教育体系可以支撑不同的经济产业形态,比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保障了德国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而过往四十多年,中国成功将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大规模传授富有成效,这在中国经济昔日处于追赶阶段时是适用的。然而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避免“卡脖子”现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无疑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需要调整。有学者感叹中国教育“均值不低,方差过小”,如果这一现状不改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难有保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正努力打造“全方位,高水平”社会新格局,教育自不例外。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通过学术交流、人才交换、合作办学等途径,中外教育已经建立起紧密联系。如今,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教育的开放之门也应越开越大。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至今日,“三个面向”依然是中国教育的正确方向。站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央一再重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其要义是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这,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材料二在近期教育治理中,教育部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而过去几十年,义务教育阶段按照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的做法沿用已久,而这种惯例被冠以“因材施救”之类的理由广为人们接受。但这样真的合理吗?埃里克•哈努谢克和卢德格尔•沃斯曼因在《国家的知识资本》一书中讨论了对教育公平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政策,其中就包括学校分级,“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是有争议的”。他们介绍,在第一次将孩子分到不同级别学校的年龄方面,各个国家的安排差别很大。在大多数OECD(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学校分级发生在学生15岁或16岁期间,九年级或十年级之前没有分级。而在对比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数据之后,他们表示,根据假定的同伴效应,同质学伴的学习状况可能会达到最优,不过,弱势组学生如果过早与优势组学生分开,他们的情况会系统性变差。因此,他们认为推迟学校分级的年龄也许可以提高公平性。上面讨论的是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在不同学校间分级。那么,是否需要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班教学?分班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吗?这些问题困扰着国内外教育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此众口难调。从国际上看,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而大多数英国中小学会在不同科目上根据学生对应的科目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在印度,伯乐林(注:一个非政府组织)也倡导“按实际水平施教”,其基本思想是在某个时期,根据孩子掌握的知识将之分组,然后让教学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匹配。可见,按照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并不是中国特色。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通过教育治理,对这种习惯做法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纠正。比如,北京市2010年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都必须承担小升初划片就近入学的任务,取消重点校不接受电脑派位生的特权,强调必须平均分班。但直至教育部最近的新政出台,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一直难以根除。许多人反对分校或分班教学做法的一大理由,是这必然对重点班落选者的心理产生不好的暗示。而重点班入选者也可能因“鸡头变凤尾”而承受一定心理压力。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与迈克尔•克雷默等人于2005年在肯尼亚开展的一项早期多干预实验显示,分班教育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所有样本学生都获得收益。其中,快班里垫底的学生和慢班里拔尖的学生从分班教育中获得的收益相当。总之,在是否按成绩分级教学中,人们意见不一,各国选择不同,似乎均有其理据,而选择的最终效果可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逐渐显现。(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曾为中国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B.教育过度商业化,是教育部门采取教育治理举措的根本原因。C.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德国保障了本国的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D.为打造社会新格局,中国应阻止尖端人才流动到其他的国家。(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教育治理”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谋划要着眼长远,应尊重数千年来中外教育实践的普遍规律。B.过往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做法,在新时代应被取消和禁止。C.为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昔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都需要调整。D.对外开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开放之门应继续开放。(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分校、分班”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广泛接受按成绩分校或分班,其中一个原因是因材施教。B.数据对比表明,从理论上说学校分级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C.丹麦的中学不会根据成绩和能力分班,分班教学是中国特色。D.国内不少地方不同程度纠正过义务教育“分校、分班”的做法。(4)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支右绌B.革故鼎新C.众口难调D.假以时日(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中国近期为什么采取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请分条简要概括。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2.(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记旧本韩王后[北宋]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曾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顾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宗)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弟,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木尝有道韩文者。子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集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而视之打开B.能者取科第,擅名声获取C.而韩文遂行于世印刷D.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掩盖(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因乞李氏以归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回B.然予犹少其道当然也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故予之仕D.以夸荣当世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正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B.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索求别人家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自己收藏的《昌黎集》C.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孔子、孟子(不仅)美盛一时,并且被千世万代学习效法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废弃的时候(4)根据文意,下列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年少时家贫无力购书,后从李氏处得《昌黎集》六卷,一直很是珍爱。B.欧阳修十七岁应考失利。后因为尽力钻研韩文,最终考得进士,到洛阳做官。C.欧阳修具有进不喜、退不忧的豁达态度,这与他的志向和所学密切相关。D.欧阳修收藏的《昌黎集》文字雕刻虽比如今版本精良,但其中脱漏错误很多。(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6)欧阳修对韩愈文章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分条作答。3.(6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1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秋山(其二){1}顾炎武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2}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3}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4}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注:[1]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2]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3]元、脰(dòu):皆指头颈。[4]据《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mí)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B.“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的降临。C.“楚人”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D.“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2)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5.(12分)默写。(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2)子曰:“②,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③,然后君子。”(《论语》)(4)屈原是我们伟大的诗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开篇说“屈原者,名平”,而《离骚》中屈原却说“④⑤”,表明他有另外的“名”和“字”,这与《史记》的记载不同。(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⑥。(《荀子•劝学》)(6)青泥何盘盘,⑦。(李白《蜀道难》)(7)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⑧,用之不竭,⑨,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剥,以趋于亡。⑩!(苏洵《六国论》)(9)塞上长城空自许,⑪。(陆游《书愤》)(10)日上,⑫,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姚鼐《登泰山记》)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21分。6.(21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人生树下王开岭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庇”“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⑩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⑬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⑭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树,是岜沙人的神。他们尊崇树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谅恕。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裁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⑯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⑰“我们都认得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⑱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⑲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人生树下”为题,点明了文章主要内容即人与树的关系,也引发读者阅读兴趣。B.第⑧段“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及对其实用价值的肯定。C.第⑪段“树,在马路上流浪”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人与树形同陌路的哀痛。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意和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2)文章引用《诗经》的语句开篇,有何效果?(3)请赏析第⑩段画波浪线的语句。(4)请根据第③一⑧段的文章内容说说“这样的树,犹若亲属”有哪些含义?写完这些树后,作者在文末又写了在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匠心。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7.(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各题。①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本次红学论坛邀请欧阳奋强先生与大家重温经典,共话红楼,其到来可谓是蓬荜生辉。②红学论坛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立项举办的学术活动: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站在学术前沿、注重学科建构和跨学科发展,使红学研究自成体系。③其宗旨在于推出学术话题、活跃思想、引领发展为目标。④一百年前,胡适、俞平伯、顾颉刚开创了新红学;也是在一百多年前,罗曼•罗兰在创作《贝多芬传》时感慨世纪初的欧洲:“鄙俗的物质主义压制着我们的思维。”⑤时代的“异”与“同”都让我们深思与忧虑,何以解忧?唯有经典。⑥韩子勇先生在发言中指出:《红楼梦》散发出只有经典才具有的经久不衰的魅力,它可以让无数后来者叩问自己思想的质地,感受情感的温度。(1)关于文段中的加点词语和划线语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第①句中的加点成语“蓬荜生辉”使用错误,改为“众望所归”更合适。B.“红学论坛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立项举办的学术活动: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一句中的冒号可以改为句号。C.“其宗旨在于推出学术话题、活跃思想、引领发展为目标”这句话应该删去“为目标”三个字。D.“它可以让无数后来者叩问自己思想的质地”一句中的“叩问”不可以替换为“质问”。(2)“87版《红楼梦》是影视改编的经典,欧阳奋强塑造的贾宝玉是荧屏形象的经典,而这一切又都结缘于《红楼梦》这一文学经典”这句话放在原文中的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A.放在②③句之间B.放在③④句之间C.放在④⑤句之间D.放在⑤⑥句之间六、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8.(10分)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有人说,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名著,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自圆其说。9.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学校即将举办2022届高三学生成人仪式。现面向高三各班征集仪式主题词。请你代表自己的班级拟定一个主题词,并说明拟定该主题词的原因。要求:条理清楚。10.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很多成语都是一幅图景。请你展开想象,从“披星戴月”“春风沂水”“车水马龙”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将该成语描摹的情境写成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要求:符合成语意义,描写细致,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11.(50分)作文。微信、微博、抖音、B站……当下表达方式多元;网络课堂、腾讯会议、共享文档、线上博物馆……当下资讯的分享渠道便捷。与此同时,网络暴力、新闻反转等却带来了难以弥合的裂隙和难以化解的冲突。有人为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改变而欣喜,也有人表示深切的担忧。上述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有话好好说”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700字。12.作文。请以下面文段作为文章开头,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700字。“嘟嘟嘟……”被摁断了的电话发出阵阵忙音,此时显得特别清晰特别刺耳。“就不能好好说话吗……”我忍不住嘟哝了一句。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2021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语文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1.【分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进行逐一对比。(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立足于材料,将选项与相应原文进行对比、判断。(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判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提及信息与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成语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判断。(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信息,结合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概括。【解答】(1)B.“根本原因”错。材料一表述是“教育短板依然突出,尤其是考试模式、教育公平等问题广受诟病,又叠加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中央近期的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主动谋变之举”,可见“教育过度商业化”只是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并未体现其是“根本原因”。C.“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德国……”张冠李戴。材料一表述是“比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保障了德国工业多年来长盛不衰。而过往四十多年,中国成功将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红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可见利用人口红利的是中国,而不是德国。D.“中国应阻止尖端人才流动到其他的国家”无中生有。材料一表述是“如今,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教育的开放之门也应越开越大”,可见应是参与到尖端人才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而不是阻止尖端人才流动到其他的国家。故选:A。(2)B.“在新时代应被取消和禁止”错。材料一表述是“中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大规模传授富有成效,这在中国经济昔日处于追赶阶段时是适用的。然而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避免‘卡脖子’现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无疑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需要调整”,可见只是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并非说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做法应“被取消和禁止”。故选:B。(3)C.“分班教学是中国特色”错。材料二表述是“可见,按照成绩和能力来分班教学并不是中国特色”。故选:C。(4)C.“众口难调”表示吃饭的人多,很难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比喻不容易使所有的人都满意。语境是说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分班的问题意见并不一致,应用“莫衷一是”。故选:C。(5)结合材料一“教育短板依然突出,尤其是考试模式、教育公平等问题广受诟病,又叠加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中央近期的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主动谋变之举”可知,采取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因为我国当前教育短板依然突出,教育还存在考试模式、教育公平、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等各种问题。结合材料一“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避免‘卡脖子’现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无疑摆在了突出位置。因此,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需要调整”,可见采取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因为要适应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避免“卡脖子”现象。结合材料一“从小学到大学,通过学术交流、人才交换、合作办学等途径,中外教育已经建立起紧密联系。如今,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教育的开放之门也应越开越大”,可见采取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因为要适应当今世界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需要。结合材料二“过去几十年,义务教育阶段按照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的做法沿用已久,而这种惯例被冠以‘因材施救’之类的理由广为人们接受。但这样真的合理吗”“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通过教育治理,对这种习惯做法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纠正”“但直至教育部最近的新政出台,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一直难以根除”,可见采取一系列教育治理举措是因为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未必合理。答案:(1)A(2)B(3)C(4)C(5)①我国当前教育短板依然突出,教育还存在考试模式、教育公平、个别环节过度商业化等各种问题;②要适应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避免“卡脖子”现象;③要适应当今世界尖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需要;④根据考试成绩来分校或分班教学的做法未必合理。【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2.【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翻译是否正确。(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C.“行”不是“印刷”的意思,而是“流行”的意思。句意:于是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故选C。(2)A.都是连词,表顺承,于是。B.连词,表转折,可是;指示代词,这样。C.指示代词,这;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D.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故选A。(3)C.“孔子、孟子(不仅)美盛一时”理解错误,文中指孔子和孟子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整句话翻译为: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故选C。(4)B.“后因为尽力钻研韩文,最终考得进士,到洛阳做官”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为“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并没有提及是因为尽力钻研韩文才考取进士。(5)“岂”,难道;“所以”,用来……的方法;“干”,谋求,取得。译文: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6)由第一段“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可知作者起初阅读虽限于年幼和理解不深,但已感到深厚雄博。游第二段“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可见作者之后的阅读一方面感叹学者当以韩文为目标,另一方面也感叹求得仕途之后要好好学习韩文。由从文章后面四段的内容,“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等可见作者感觉到韩愈文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答案:(1)C(2)A(3)C(4)B(5)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6)①起初阅读虽限于年幼和理解不深,但已感到深厚雄博;②之后的阅读一方面感叹学者当以韩文为目标,另一方面也感叹求得仕途之后要好好学习韩文;③最后,感到韩愈文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叫李尧辅颇为喜好学习。我在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中有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藏着一些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的纸张已经脱落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很是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时间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前后共三十多年时间,一听到有善本的人,就一定要求取来改正我收藏的文集,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因为应该慎重对待增添文集内容的缘故。我家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啊。唉,韩氏的文章,韩氏的学说,万世所共同尊敬,天下所共同传承并享有啊。我对于这套文集,尤其因为这是旧物而特别爱惜。【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解答】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知,我们要通过正当渠道去追求快乐。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我们要学会安贫乐道。总而言之,贫而乐,就是一个人在经济贫乏的时候,也能达观安然快乐的生活,这样社会上无论贫和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安定了。贫而乐,即“人穷志不穷”,这应当是穷人的行为准则,经济上的贫困虽然不利,但是,不要忘了“古来忠烈士,多出贫贱门”的历史事实。穷人有权利思富,有理由变富,可是由穷变富也要运用正当手段。贫富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悲观快乐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努力与否决定今后的生活,豁达与否决定人的心境。一个人也许很贫穷,但可以活得快乐,活得精彩,活得充实。贫而乐,告诉我们无论什么环境,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我们都应该保有人的尊严和气节,坚守自己的平常心。不为贫苦而自卑轻视自己,能安于贫困享受快乐。答案:“贫而乐”,通俗地说就是安贫乐道、甘贫如饴。虽身处贫困但不会为了摆脱贫困而无所不用其极。衣食住行不求奢华,吃饱穿暖即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更在于诗和远方,人生最高的境界不是物质的优渥,而是精神的丰足,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愉悦和满足,坚守信仰,修养德行,乐在其中。三个字充分表达了孔子教育弟子抑制物质欲望,追求真理精神的基本主张。人要抑制自己物质欲望求,重视精神世界的追求,满足于现有的位置,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论语•学而》)①孔子说:“富裕和尊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去摆脱它们的。”(《论语•里仁》)②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论语•述而》)【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1分。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在准确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传情达意的字词句,把握诗人感情。【解答】(1)C.“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错误,句意为楚人坚持焚烧麋城,打赢了仗,死者还可以期望享受以前规模的祭祀。此处作者强调要和敌人血战到底。(2)“秋花红未已”一句,写那一望无际的殷红的秋花,岂不是抗清军民的鲜血所染!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写苏州失陷事。秋风萧杀,鬼火入城,给人带来灾祸。天狗星落在苏州城的巫门上,凶险的兵象——白色的虹连缀着一座又一座军营。敌人杀气腾腾,苏州横遭蹂躏。诗人将清军比作“磷火”“天狗”“白虹”,表现对敌人鲜明的憎恨之情;“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二句写当时南明的官吏军民视死如归,以身殉国。赞扬江南人民抗清的决心;“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用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再次强调存亡继绝,自今开始,大有希望,应当踏踏实实地干下去。答案:(1)C(2)①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抗清的决心。以“秋花红未已”“归元”“断脰”表现江南人民的意志与抗争。②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虐的憎恨之情。诗人将清军比为“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③坚信自今开始,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诗中以勾践得到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要坚持战斗和必胜的信心。译文:秋山连着一道道秋水,秋花火红一片盛开不败。狂风猛烈吹着山冈,战死者尸骨的磷火飘来到市街。凶恶的天狗星直坠巫门,不祥的白虹连接着军垒。可惜一座座雄壮的县城,旦夕之间荆杞丛生,一片荒废。头颅复位的原是贤能的大夫,断了项颈的本是良家子弟。楚国人坚持焚毁麇城焦土作战,也许这样才能保持原有的祭祀。勾践栖居会稽山中卧薪尝胆,百姓们都能为国家献身殉难。叹息往事啊,我思念古人,国家存亡的命运就始自今天。赏析:从起笔到“一旦生荆杞”,描写了酷烈的抗清战争的惨败结局。晋大夫先轸在晋狄作战中免胄入狄师。燕伐齐,齐人王蠋忠君不降。作者用了这两个典故,表现了南明臣民在抗战中可歌可泣,英勇壮烈的民族精神。以下四句,意在借古谏今,希望南明君臣能像子期焚麇那样,为挽救国亡而不顾一切,像勾践兴越那样,为复明而率励国人,面对残局,振怀斗志。诗的结尾两句是作者的誓言:从今以后,将像范蠡那样,以存亡国为己任。这首诗与前篇所咏情致略同,但其表意的重心则有所转移。诗的前半部分,同样是描写战败,但没有采用前一首那徉直接表现的手段,而是以烈风、磷火、天狗、白虹,浓墨重彩,着力渲染出了战前浓重的酷烈氛围,然后以“一旦生荆杞”顿笔,托出了战后的惨景。显头露尾,身藏其中。这种跳跃跨越的手法使人们先是严峻紧张,然后突然转向了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心理反应。这种感受既令人悲憾,又能激发壮烈。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连续列出了君、臣、民、己,同仇敌忾,归元、断脰、焚麇、致死,这些元素完成了悲壮的乐章。【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5.【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其恕乎(重点字:恕)(2)知者不惑(重点字:惑)(3)文质彬彬(重点字:彬)(4)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重点字:均)(5)金石可镂(重点字:镂)(6)百步九折萦岩峦(重点字:萦)(7)取之无禁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重点字:藏)(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重点字:劫)(9)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鬓、斑)(10)正赤如丹(重点字:赤)【点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21分。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了解引用常有丰富内涵、增加文采、表达……内容和情感的作用。大体是结合文意作答,不要生搬硬套。(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先要整体感知文本,把握其情感基调,然后从文体类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其语言表达的特色。(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时要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特点,从而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解答】(1)B.“表达了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及对其实用价值的肯定”分析错误。这里既有对香樟树的喜爱,也有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与期盼。故选B。(2)文章用《诗经》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一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在这么久远的诗集中就有桑树与梓树的记载,表明了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它们几乎就伴随中国历史的成长,它们就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这就点明了种树的价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这一开头,与文章的标题“人生树下”相呼应,凸显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树”,从而引出了了下文对树的描写,下文中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就是对这一开头的回应。(3)画线句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表明了树对于人类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与树是有着“共栖”的契约,没有树就没有人类,同时,树也是人类的精神支柱,是人类与自然交流的媒介。这一排比句,运用抒情的语调,写出了树与人的亲密关系。同时,这一句中的用词典雅,“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等词语富有古文的韵律,透露出典雅之美。这些词语的运用,既让语句凝练简洁,又赋予句子一种古典之美。(4)在文中作者写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通过阅读第③—⑧段的文章内容可知,“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体现的是树和人的亲密关系,在第③段中,作者写了祖宅院子里粗壮的枣树,犹如亲人一般见证了一辈辈人的成长。第⑤段,写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帮助人们度过灾年。第⑥段写人在离家和返乡时对树的依赖。第⑦段,写江南人家种植香樟树,使之成为女儿的终身陪伴。这些内容都是对人和树关系的例证。据此可以总结出第一问的答案。而对于第二问,作者描写岜沙苗寨的见闻,这就为作者的抒情提供了现实的例子,证明作者前面的论述不是空想和矫情。在现实中,确实有作者所说的树与人的那种相依的关系,这样,这一内容就与上文的抒情形成呼应。答案:(1)B(2)①内容上: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结构上:照应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3)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树对于人类的巨大作用,也写出了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同时,句子用词典雅,“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等词语优美凝练,非常好的体现了文章的特点。(4)①祖宅院子里粗壮的枣树,犹如亲人一般见证了一辈辈人的成长;②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帮助人们度过灾年;③人在离家和返乡时对树的依赖;④江南人家种植香樟树,使之成为女儿的终身陪伴。这些都是树和人犹如亲属的明证。作者最后写到岜沙苗寨的见闻,从实证上证明了树与人类确实有这前文所述的那样的紧密关系。这样,就让文章形成了前后呼应,让作者的抒情更加有的放矢。【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7.【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语言基础知识。此题包含了成语(词语)、标点符号、病句的考查。因此,将涉及的知识点代入具体题干中进行分析,明确答案。(2)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衔接。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1)A.蓬荜生辉:指使寒舍增加光彩,多用于对他人来访或题赠诗文字画等表示感谢,语境中说的是邀请欧阳奋强先生参加红学论坛,运用正确。故选:A。(2)补充的句子提到的是影视经典人物和文学经典,原文中关于“经典”讨论的句子是⑤⑥,因此,应放在⑤⑥之间。故选:D。答案:(1)A(2)D【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六、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8.【分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考生先要理解“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名著从“有意义”和“有意思”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时候“意义”和“意思”要兼顾,“意思”指趣味和情致,应在内容中体现;“意义”是阅读后给读者带来的影响,能启迪读者思考。【解答】好的小说既要表达深刻思想,又要能够吸引人。缺乏前者,则内容主题显得浅薄;缺乏后者,则少有读者愿意去读,深刻的主题也无法被传达。《呐喊》中小说便可以算是好小说。《孔乙己》中将孔乙己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孔乙己“读书人”的言论既让人觉得好笑,也让人反省科举制度的缺陷。阿Q的故事波澜起伏,所谓“精神胜利法”,既让人觉得有趣,又能让人领悟到这种自我麻痹、自我满足的弊端。有意义能让一本书流传得更广更久,而有意思会让更多人愿意阅读,也才能更好地传达思想意义。【点评】赏析文章的篇幅较小,绝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可以宽题窄做,大题小作。譬如“艺术手法赏析”,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多个方向;其中“表达方式”,又包括叙事、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多个方面;而“叙事”这一方面,又含顺序、人称、详略等若干个“点”。我们鉴赏某一类别时只需抓住一个方向或一个方面或一个点集中笔墨,讲深讲透,不宜全面开花。9.【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写作的背景和要求,如此题的写作背景是学校即将举办高三学生成人仪式,并面向高三各班征集仪式主题词。而要求则是,“你”作为自己班级的代表拟定一个主题词,并说明拟定该主题词的原因。然后我们可以围绕这些背景和要求,思考适合高三这些即将成人的青年学生的一些主题词,如“责任”“担当”“感恩”“奉献”“梦想”“追求”“奋斗”“拼搏”等,并围绕这些词解说一定的理由即可,比如,选择“责任”这个主题词,然后可以用名人名言阐释责任的重要性,论据充分,析理深入。如: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意字数为150字左右。【解答】主题词:责任原因:学校举办高三学生成人仪式,代表高三学生已经成人,学生成人之际,必须要懂得责任的重要性。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怎可避责任而远之呢?一个时时刻刻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成人,才是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好公民。立人之要在于“责”,所以我认为成人礼主题词应为“责任”。【点评】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表达方式看,我们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10.【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展语句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和提供的成语分析作答。【解答】这是一道情境扩展题,内容围绕“披星戴月”“春风沂水”“车水马龙”三个成语展开,首先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内涵:“披星戴月”,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一般,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然后要结合成语的含义,展开想象,描摹图景,如“披星戴月”适合描写劳动者辛苦艰辛的劳作,“春风沂水”适合描绘在大自然中的情趣,“车水马龙”适合描绘城市街头的繁华热闹。注意语言要生动形象,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答案:披星戴月:大街为伴,扫帚为伍,她们,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手清洁每一个角落。她们,就是环卫工人。高相莲,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从事这份工作已经15年。每天,她和姐妹们凌晨四点多从家里出门,五点准时开始工作……夜色笼罩,她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行走在朦胧月色中,身后留下一片洁净的世界。【点评】扩展语句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审清题意,辨析试题类型(情境型或单句扩展型),明确扩展重点(重点部分要占到整个扩展部分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字数)。②必须“伸展、扩大”,这是前提。试题中给定的字、词、句就是起点,就是基础,特别是关键词须用全、用尽。这是扩展的原则。③要合理的扩展。所谓“合理”包括两个方面:扩展后的句子必须正确,不能扩展成病句;扩展后的内容和文字要与所需表达的语境相符。1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要求以“有话好好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材料给出了写作背景,信息时代,表达方式多元,信息分享渠道便捷,这是优点,是令人“欣喜”的地方;“网络暴力”“新闻反转”等又带来“难以弥合的裂隙和难以化解的冲突”,这是缺点,是让人“担忧”的弊端。再来审读题目,“有话好好说”,明显是针对“网络暴力”“新闻反转”等“弊端”而言的。“有话好好说”针对的是信息时代所有的网民,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网络素养是否缺失;“话”指的就是在网络上的发言,包括自己的文章,跟风的评论等;“好好说”,对于网络世界而言,就是即使是有不同的意见,也应当注意表达的分寸,而不能出现“网络暴力”。信息时代,“有话好好说”并不容易,网络世界的监管不像现实世界那样严格,但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任意妄为。中国古代讲究君子“慎独”,越是无人监管,越要约束自我。当然光靠公民个人素养提升还不足以让人“有话好好说”,还需要外部的压力和约束,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的是网络平台,也是政府职责。“有话好好说”既需要个人素养,也需要法律监管。另外,除了自己“有话好好说”之外,还应当思考,当别人没有“好好说”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是盲目跟风,还是理智思考,理性表达意见,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先列举自己知道的网络暴力的事例,然后分析如何做到“有话好好说”,从个人、到平台到政府到法律,各自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写成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不失为一种好的写法。参考立意:1.摒弃盲从,方为智者。2.各方齐努力,有话好好说。3.净化网络环境,你我责无旁贷。【解答】有话好好说你是否也曾因大众的语言暴力而彷徨不安、夜不能寐?你是否也曾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语言暴力的施加者,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你自以为大义凛然的“正义之词”,便是向着那一个个鲜活生命挥去的致命屠刀。请仔细想一想吧,别让语言暴力成为伤人于无形的利刃。《饥饿的苏丹》本欲唤起人性的善良,摄影师却被无知的人中伤,那些尖刻的言语带走了凯文•卡特同样年轻的生命;“憨豆先生”本是我们快乐的源泉,却因影评家“哗众取宠”的批评,失去了自己生命中的亮色;吴京的100万捐款,本是发自内心的善举,却在“键盘侠”的攻击下,成为大收益下的不义……此类现象时有发生,每当这样的新闻被爆出后,人们往往唏嘘不已,一面为受害者叫屈,一面谴责那些施加语言暴力的元凶。可你有没有想过,当那些非理性谴责出现时,你在做什么?你是不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归根结底,语言暴力源自人们日益模糊的是非观。面对网络上、生活中的某些不恰当言论,很多人无法明辨是非,或者说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只是因为大众的煽动,便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地投入到那些“正义的谴责者”的阵营中去。更重要的是,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那是错的,知道我们不应该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去谴责别人,可我们却无可奈何。面对声势浩大的谴责大军,有人不敢说,不敢于站在多数人的对立面;也有人勇敢地站出来指责那些人,可他的声音太微弱,瞬间便被湮灭。何其悲哀,可我们无能为力!若要解决语言暴力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