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教育共同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_第1页
2023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教育共同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_第2页
2023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教育共同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_第3页
2023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教育共同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_第4页
2023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教育共同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3231/32/四川省泸县高2023届教育共同体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原乡观念根深蒂固,也使相关情感表达成为文学艺术的母题。在人类为认识、把握世界所创设的各种概念中,可能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历史更有赖于人的记忆。人有记忆就会有历史,有历史就会有对过往的追思,有追思就会有乡愁。乡愁作为广义的历史追思,往往被神圣化。比如,在个体生活中,童年总与诗情记忆深度关联,“遥想当年”是遍被士庶的自我叙事方式;在文化上,厚古薄今是常态,历史上的古今争论,往往以复古一方的胜利为终局;在哲学上,形而上的道被历史化,时间的久远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真理性。基于这种时间和历史意识,在中国,从旧国旧乡旧人到古物古玩古画,似乎凡是与过往相关的一切均会被珍视。而所谓乡愁,则无非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历史意识在人情感领域的表征形式。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由此,个体性的关于历史的回望,就最终汇入到整个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论述之中。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由此看来,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对此,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表现出了对诸多对立问题的协调和兼顾能力。比如,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既重视父母之孝又重视兄弟友爱、家国之忠以至天下情怀。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情感多元生发模式,它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化,也使乡愁表达充满弹性。(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时间和历史意识,中国人特别珍视过往,比如喜欢古旧物品,对曾有的生命记忆难以忘怀。B.乡愁围绕个体的情感经验建构,似乎只关乎个人经历,民族共同记忆就是无数个体乡愁的总和。C.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的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被称为文化共同体的深层原因。D.中国式乡愁的核心指向和父母的血缘关系,愈趋于边缘愈淡化,甚至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乡愁的产生说起,继而探讨乡愁的性质和意义,再分析乡愁的圈层式结构,层层推进,思路严谨。B.第二段从个体生活、文化和哲学三个方面举例论证了乡愁被神圣化的观点,表明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C.文章对个体乡愁和民族共同记忆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由此把对乡愁的理解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D.文章分析了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演变过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因此我们记忆中的童年可能比真实童年更美好,甚至完全是一种审美虚构。B.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可以作为中国式的乡愁是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的一种佐证。C.相比于理性和哲学化的人,一个富于感性和诗性的人更容易克服本能,生发出无家可归的悲情意识。D.中国人都具备情感多元生发模式,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平人情的常识,有处理对立问题的协调能力。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革命传统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出门旅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强烈愿望,正成为旅游发展新亮点。②建党百年之际,红色旅游迎来更快发展。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包括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20条“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主题线路,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这些线路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的重要“导览图”。③随着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有的红色旅游景区持续推动“红色旅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新产品加速涌现;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拥抱智慧化、数字化,通过运用AR、VR等新技术,让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和旅游政策中心副主任翟向坤认为,讲述历史要有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契合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需求。④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年轻化、家庭化趋势,需要更多创新产品和创新模式。⑤红色旅游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也带动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各地大力发展“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红色+科技”等新业态,推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深度融合。许多革命老区凭借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优质的乡村产业,走出发展新路子,乡村振兴的脚步更为坚实。(摘自王珂《红色文旅人气旺》,《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0日)材料二: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生发展,结合当地的所有资源,通过融合路径,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以红色文旅资源内生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生融合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共生体,而推动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共生体的进化发展,不仅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互动融合的现实目标,也是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构建的重要方向。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摘自邵明华等《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21年第四期)材料三:①红色旅游正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地开展。但是,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红色旅游在少数地方有所走样,亟需引起主管部门的警惕。②在有的红色旅游景点,一些导游不尊重历史事实,乱讲一气,哗众取宠,以博得游客一乐。在个别地方,一些经营者不择手段搞创收。据报道,某地文化部门准备将红岩革命先烈的部分事迹开发成游戏程序,小萝卜头、华子良等将“变身”为游戏主角。如此“创意”,实在荒唐。这些现象说明,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一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片面追求“卖点”,不惜走向庸俗与媚俗。③发展红色旅游,固然要讲经济效益,重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兴趣精心设计,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充分尊重革命历史的严肃性,确保红色旅游开发真正寓教于游,在此前提下,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摘编自王学江《新华时评:警惕媚俗文化使红色旅游变味》)4.下列对“红色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B.红色旅游既可以通过与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来推出创新产品,也可通过新科技的使用来丰富游客体验。C.红色旅游可结合当地资源共生发展,融合生态、民俗、乡村等旅游资源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D.如果红色旅游的发展走向庸俗与媚俗,就会丧失其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很难获得经济效益。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文旅资源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和红色精神的载体,更是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的重要资源。B.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功能互补关系,二者基于市场主体共生可以实现深度融合。C.文化创意是红色文化旅游的生命力所在,这也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家庭参与到红色旅游中。D.如果能重视市场需求,从旅游者兴趣出发来设计“卖点”,就能让红色旅游的发展更有品位。6.2021年,国务院下发指导意见,鼓励“推动沂蒙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市场调查显示,沂蒙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虽然遍布区域较广,但发展实力、消费吸引力与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根据材料,请你为如何推动沂蒙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愿以偿[美]吉尔博特?莱特坐在联合火车站的检票室内,我能看清走上台阶的第一个人。我左侧杂志亭的主人托尼研究概率学,因为他喜欢赌赛马。他宣布根据他的理论可以算出,如果我在这儿再工作120年,我就会看见世界上所有的人。于是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你在像联合火车站这样的大站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你将看到旅行的每一个人。我将我的理论告诉给许多人,可除哈里外没有人为之所动。他3年前来此,接9:05的火车。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哈里的那个晚上。当时他很瘦,很焦急。他穿戴整齐,我知道他在接他的恋人,而且见面马上就结婚。我不用解释我是怎样知道这一切的。如果你像我一样在观察人们等在台阶尽头中度过18年,你也会很容易地得出上述结论。瞧,旅客们上来了,我得忙一阵儿。直到9:18的车快到时,我才得闲看一眼台阶尽头,令我吃惊的是那年轻人还在那儿。9:18的车过去了,她没来。9:40的车也过去了。乘10:02的车的旅客来了,又纷纷离去了,哈里绝望了。他来到我的窗前,我问他,她长的是什么样。“她小个儿,有点黑,19岁,走路很端庄。她的脸,”他想了一下说,“看起来很精神,我的意思是她会发疯,但从不持续很久。她的眉毛中间皱起一个小疙瘩。她有一件棕色皮装,不过也许她不穿那件。”我不记得见过那样的人。他给我看他收到的电报:星期四到,车站接我。爱你爱你爱你爱你,梅。发自纳伯拉斯卡州的奥麦哈。“那么,”我最后说,“为什么不给你家打电话?也许她先到了。”他不自然地看了我一眼。“我到这儿才两天。我们打算见面后去南部,在那儿我有一份工作。她,她没有我的地址。”他指着电报,“我收的是普通邮件。”说完他走向台阶的尽头,察看乘11:22的火车到来的旅客。我第二天上班时,他又在那儿,他一看见我就走了过来。“她有工作吗?”我问。他点点头:“她是个打字员。我给她以前的老板发过电报,他们只知道她辞了工作去结婚了。”这就是我们相识的开始。以后的三四天,哈里接每一趟火车。当然,沿线做了查找,警察也参与了此事,但是没能帮上忙。我看得出,他们都认为梅显然是愚弄了他。但不管怎样,我从不相信。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哈里和我闲聊。“如果你等得足够久,”我说,“总有一天你会看见她走上这个台阶的。”他转过身看着台阶,就像我们从未见过面似的,但我仍继续解释着托尼由概率学得出的结论。第二天我来上班,哈里就站在托尼的杂志亭柜台后面。他难为精地看着我说:“你瞧,我总得有份工作,是不是?”于是,他成了托尼的伙计。我们再也没有说起梅,也没有提到我的理论。但我注意到,哈里总是看着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年底,托尼在一次赌博的争吵中被杀了,托尼的遗孀将杂志亭交给哈里经营。过了一段时间,她又结婚了,哈里便买下了杂志亭。他借钱安装了苏打水机,不久他的生意便初具规模。昨天,我听到一声惊叫,接着是很多东西纷纷掉落的声音。惊叫的是哈里,哈里跃过柜台时碰掉了许多布娃娃和其他东西。他冲过去,一把抓住一个离我的窗口不足10码处的姑娘。她小个儿,有点黑,眉毛中间皱出一个小疙瘩。好一阵子,他们相互拥抱着,笑着,叫着,语无伦次。她似乎说:“我原本指的是汽车站……”他抢着告诉她为了找她他做了许多事。显然,3年前梅是乘汽车而不是乘火车,她电报中指的是汽车站而不是火车站。她在汽车站等了很多天,为找哈里花掉了所有的钱,最后她找了一份打字的工作。“什么?”哈里说,“你就在镇上工作?一直都是?”她点了点头。“噢,天哪,你为什么不到火车站来?”他指着他的杂志亭,“我一直在那儿,那是我的,我能看见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她的脸色有些苍白。好长时间她都看着台阶,并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我以前从未走上这个台阶。你知道,我昨天才为了业务上的事走出这个镇子……噢,哈里!”她用双臂搂着他的脖子,真的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退一步指着火车站的北端说:“哈里,3年了,整整3年啊,我就在那儿,就在这个车站工作,打字,就在站长办公室。对我来说,惊奇的是概率学对这对有情人如此苛刻,最终使梅走上台阶竟需要如此长的时间。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我”能看清走上台阶的第一个人,这意味着“我”检票工作要开始了;后文写哈里能看见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表明他是在找梅。B.“我不用解释我是怎样知道这一切的。”这句看似与小说情节无关的话,既引出下文,又留下悬念,还能表现作者写作的“读者意识二C.小说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写哈里等梅,详细生动;写警察参与找梅,一笔带过,并用“他们都认为梅显然是愚弄了他”反衬哈里的坚守。D.哈里等梅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先是每天到火车站接每一班车,后来成了托尼的伙计,深得托尼夫妇信任,最后买下杂志亭做了老板。8.有评论家说:“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坚守,使人感动,也令人遗憾。”你对此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小说中三次写到“我”的“概率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二、文言文阅读(34分)(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任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延祜元年,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宛平尹盗官钱,丞相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百余万缗。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有诏同刊定《大元通制》,伯启言:“五刑者,刑异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于人也,法当改易。”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卒,年七十九。(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B.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C.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D.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汉族男子20岁行冠礼,并赐字,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擢拜,指提拔授官。专指官职升迁的说法还有“升”“迁”“进”“除”等。C.缗,本指穿铜钱用的绳子或钓鱼绳,后用于指成串的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D.引年,本指对年老而贤者加以尊养,后用以称官员年老辞官。文中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伯启断案公允。有百姓诬告县尹不法,他查实后判其诬告罪;丞相要诛杀盗官钱案中的守卫者,他执意不肯。B.曹伯启好恶分明。许衡倡导道学出了很多人才,伯启奏请表彰他功绩;阔阔木以苛征百姓闻名,伯启就免了他的官。C.曹伯启行事机变。法忽鲁丁贪污一案,他对其子晓之以理,劝说他上报收受贿赂的数目,由官府替他征收,成效显着。D.曹伯启仗义执言。他弹劾台臣未尽谏言之责致使清明时代有杀谏臣之名;认为刑分五等但实行有违公允,应予以改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2)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二)(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①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⑧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B.“斗牛光焰”与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空”均是空荡的意思。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1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这首《水龙吟》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说明理由。(三)默写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认为应把别人当作自己修身养性参照,且应该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表达(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非现金支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民币。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有国家信用保障的法定货币,是数字形式的人民币。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在可的将来,数字人民币和纸币将长期共存。数字人民币比目前移动支付工具的先进之处在于它具有“离线”支付功能。在无网或弱网条件下,用户进行交易时不后台系统,而是在数字钱包中验证用户身份、确认交易信息并进行支付,这能大大提升用户的支付体验。目前,数字人民币在深圳、苏州、成都等地进行试点测试,今年2月,成都举行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抽奖活动,约有20万幸运儿分得4000万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这只是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的,但也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开始进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应运而生预见连接冰山一角B.水到渠成预见链接九牛一毛C.水到渠成预料连接冰山一角D.应运而生预料链接九牛一毛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约有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B.目前我国约有10%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C.目前我国约有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D.目前我国约有10%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离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儿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B.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有时候也可以“做减法”。C.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D.2021年2月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开启火星探测新篇章。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二是(1)____。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在的节奏韵律,自然就会形成(2)______。而这个声音形式只靠眼睛来看,只靠默读的方式是无法体现的,(3)______。所以说:声音既是古诗文意义得以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吟诵恰恰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21.请简要说明下列漫画的画面内容,并点明漫画寓意。要求内容完整,语句通顺,不超过100字。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参加会议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他们当中30岁以下的有9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共有58人,其中35人是19世纪的“90后”,5人是20世纪的“00后”。后来改变国家面貌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就是由这么一群敢作敢为的年轻人建立的。材料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00后”可谓生逢其时,或许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便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甚至发展成为个人事业。”材料三:习近平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他还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学校即将为高三的学生举办成人礼活动,校园文学社将增发“成人礼特刊”,为此面向全体高三学生征集优秀文稿,请你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写一篇征文。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体裁(诗歌、戏剧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四川省泸县高2023届教育共同体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原乡观念根深蒂固,也使相关情感表达成为文学艺术的母题。在人类为认识、把握世界所创设的各种概念中,可能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历史更有赖于人的记忆。人有记忆就会有历史,有历史就会有对过往的追思,有追思就会有乡愁。乡愁作为广义的历史追思,往往被神圣化。比如,在个体生活中,童年总与诗情记忆深度关联,“遥想当年”是遍被士庶的自我叙事方式;在文化上,厚古薄今是常态,历史上的古今争论,往往以复古一方的胜利为终局;在哲学上,形而上的道被历史化,时间的久远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真理性。基于这种时间和历史意识,在中国,从旧国旧乡旧人到古物古玩古画,似乎凡是与过往相关的一切均会被珍视。而所谓乡愁,则无非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历史意识在人情感领域的表征形式。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由此,个体性的关于历史的回望,就最终汇入到整个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论述之中。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由此看来,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对此,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表现出了对诸多对立问题的协调和兼顾能力。比如,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既重视父母之孝又重视兄弟友爱、家国之忠以至天下情怀。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情感多元生发模式,它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化,也使乡愁表达充满弹性。(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时间和历史意识,中国人特别珍视过往,比如喜欢古旧物品,对曾有的生命记忆难以忘怀。B.乡愁围绕个体的情感经验建构,似乎只关乎个人经历,民族共同记忆就是无数个体乡愁的总和。C.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的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被称为文化共同体的深层原因。D.中国式乡愁的核心指向和父母的血缘关系,愈趋于边缘愈淡化,甚至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乡愁的产生说起,继而探讨乡愁的性质和意义,再分析乡愁的圈层式结构,层层推进,思路严谨。B.第二段从个体生活、文化和哲学三个方面举例论证了乡愁被神圣化的观点,表明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C.文章对个体乡愁和民族共同记忆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由此把对乡愁的理解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D.文章分析了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演变过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因此我们记忆中的童年可能比真实童年更美好,甚至完全是一种审美虚构。B.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可以作为中国式的乡愁是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的一种佐证。C.相比于理性和哲学化的人,一个富于感性和诗性的人更容易克服本能,生发出无家可归的悲情意识。D.中国人都具备情感多元生发模式,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平人情的常识,有处理对立问题的协调能力。【答案】1.B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民族共同记忆就是无数个体乡愁的总和”错误,根据原文“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可知,民族共同记忆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章对个体乡愁和民族共同记忆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有误,“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民族共同记忆”是“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没有运用对比分析。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甚至完全是一种审美虚构”错误,原文是“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没有说“完全是一种审美虚构”。C.“一个富于感性和诗性的人更容易克服本能”错误,原文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选项曲解文意。D.“中国人都具备”错误,原文是“比如,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既重视父母之孝又重视兄弟友爱、家国之忠以至天下情怀。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情感多元生发模式”,文中的“比如”只是列举有这种情况,并不是说中国人都具备情感多元生发模式。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革命传统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出门旅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强烈愿望,正成为旅游发展新亮点。②建党百年之际,红色旅游迎来更快发展。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包括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20条“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主题线路,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这些线路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的重要“导览图”。③随着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有的红色旅游景区持续推动“红色旅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新产品加速涌现;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拥抱智慧化、数字化,通过运用AR、VR等新技术,让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和旅游政策中心副主任翟向坤认为,讲述历史要有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契合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需求。④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年轻化、家庭化趋势,需要更多创新产品和创新模式。⑤红色旅游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也带动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各地大力发展“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红色+科技”等新业态,推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深度融合。许多革命老区凭借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优质的乡村产业,走出发展新路子,乡村振兴的脚步更为坚实。(摘自王珂《红色文旅人气旺》,《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0日)材料二: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生发展,结合当地的所有资源,通过融合路径,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以红色文旅资源内生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生融合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共生体,而推动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共生体的进化发展,不仅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互动融合的现实目标,也是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构建的重要方向。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摘自邵明华等《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21年第四期)材料三:①红色旅游正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地开展。但是,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红色旅游在少数地方有所走样,亟需引起主管部门的警惕。②在有的红色旅游景点,一些导游不尊重历史事实,乱讲一气,哗众取宠,以博得游客一乐。在个别地方,一些经营者不择手段搞创收。据报道,某地文化部门准备将红岩革命先烈的部分事迹开发成游戏程序,小萝卜头、华子良等将“变身”为游戏主角。如此“创意”,实在荒唐。这些现象说明,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一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片面追求“卖点”,不惜走向庸俗与媚俗。③发展红色旅游,固然要讲经济效益,重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兴趣精心设计,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充分尊重革命历史的严肃性,确保红色旅游开发真正寓教于游,在此前提下,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摘编自王学江《新华时评:警惕媚俗文化使红色旅游变味》)4.下列对“红色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B.红色旅游既可以通过与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来推出创新产品,也可通过新科技的使用来丰富游客体验。C.红色旅游可结合当地资源共生发展,融合生态、民俗、乡村等旅游资源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D.如果红色旅游的发展走向庸俗与媚俗,就会丧失其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很难获得经济效益。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文旅资源不仅是革命历史见证和红色精神的载体,更是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的重要资源。B.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功能互补关系,二者基于市场主体共生可以实现深度融合。C.文化创意是红色文化旅游的生命力所在,这也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家庭参与到红色旅游中。D.如果能重视市场需求,从旅游者的兴趣出发来设计“卖点”,就能让红色旅游的发展更有品位。6.2021年,国务院下发指导意见,鼓励“推动沂蒙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市场调查显示,沂蒙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虽然遍布区域较广,但发展实力、消费吸引力与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根据材料,请你为如何推动沂蒙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答案】4.D5.B6.①依托沂蒙当地革命故地、名人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主题线路,并融合自然风光、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其他资源,形成多业态共生发展;②以沂蒙革命精神为核心,提炼主要元素形成红色文化IP,通过文化创意增加竞争力;③运用数字化、智慧化等方式,加强游客参与方式的科技化,增强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④提高沂蒙当地红色旅游景点相关从业人员的素养,尊重革命历史的严肃性,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很难获得经济效益”错误。根据材料三的举例,红色旅游的媚俗化在一些地方可以带来创收和商业利润。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更是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的重要资源”递进关系颠倒,红色旅游要坚持把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C.“文化创意是红色文化旅游生命力所在”错,红色文化旅游的生命力应该是红色文化精神。D.“如果……就”错,从材料三第二段中所举出的“小萝卜头、华子良等将‘变身’为游戏主角”和“‘一渡赤水’即红烧鲤鱼”等例子说明,如果设计的“卖点”简单迎合部分旅游者的兴趣,会变成庸俗和媚俗,反而会降低红色旅游的品位。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各地大力发展‘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红色+科技’等新业态,推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深度融合”“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生发展,结合当地的所有资源,通过融合路径,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可概括出:依托沂蒙当地革命故地、名人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主题线路,并融合自然风光、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其他资源,形成多业态共生发展;由“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结合材料二的图表可概括出:以沂蒙革命精神为核心,提炼主要元素形成红色文化IP,通过文化创意增加竞争力;由“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拥抱智慧化、数字化,通过运用AR、VR等新技术,让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可概括出:运用数字化、智慧化等方式,加强游客参与方式的科技化,增强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由“但是,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红色旅游在少数地方有所走样,亟需引起主管部门的警惕”“在有的红色旅游景点,一些导游不尊重历史事实,乱讲一气,哗众取宠,以博得游客一乐”“发展红色旅游,固然要讲经济效益,重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兴趣精心设计,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充分尊重革命历史的严肃性”可概括出:提高沂蒙当地红色旅游景点相关从业人员的素养,尊重革命历史的严肃性,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愿以偿[美]吉尔博特?莱特坐在联合火车站的检票室内,我能看清走上台阶的第一个人。我左侧杂志亭的主人托尼研究概率学,因为他喜欢赌赛马。他宣布根据他的理论可以算出,如果我在这儿再工作120年,我就会看见世界上所有的人。于是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你在像联合火车站这样的大站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你将看到旅行的每一个人。我将我的理论告诉给许多人,可除哈里外没有人为之所动。他3年前来此,接9:05的火车。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哈里的那个晚上。当时他很瘦,很焦急。他穿戴整齐,我知道他在接他的恋人,而且见面马上就结婚。我不用解释我是怎样知道这一切的。如果你像我一样在观察人们等在台阶尽头中度过18年,你也会很容易地得出上述结论。瞧,旅客们上来了,我得忙一阵儿。直到9:18的车快到时,我才得闲看一眼台阶尽头,令我吃惊的是那年轻人还在那儿。9:18的车过去了,她没来。9:40的车也过去了。乘10:02的车的旅客来了,又纷纷离去了,哈里绝望了。他来到我的窗前,我问他,她长的是什么样。“她小个儿,有点黑,19岁,走路很端庄。她的脸,”他想了一下说,“看起来很精神,我的意思是她会发疯,但从不持续很久。她的眉毛中间皱起一个小疙瘩。她有一件棕色皮装,不过也许她不穿那件。”我不记得见过那样的人。他给我看他收到的电报:星期四到,车站接我。爱你爱你爱你爱你,梅。发自纳伯拉斯卡州的奥麦哈。“那么,”我最后说,“为什么不给你家打电话?也许她先到了。”他不自然地看了我一眼。“我到这儿才两天。我们打算见面后去南部,在那儿我有一份工作。她,她没有我的地址。”他指着电报,“我收的是普通邮件。”说完他走向台阶的尽头,察看乘11:22的火车到来的旅客。我第二天上班时,他又在那儿,他一看见我就走了过来。“她有工作吗?”我问。他点点头:“她是个打字员。我给她以前的老板发过电报,他们只知道她辞了工作去结婚了。”这就是我们相识的开始。以后的三四天,哈里接每一趟火车。当然,沿线做了查找,警察也参与了此事,但是没能帮上忙。我看得出,他们都认为梅显然是愚弄了他。但不管怎样,我从不相信。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哈里和我闲聊。“如果你等得足够久,”我说,“总有一天你会看见她走上这个台阶的。”他转过身看着台阶,就像我们从未见过面似的,但我仍继续解释着托尼由概率学得出的结论。第二天我来上班,哈里就站在托尼的杂志亭柜台后面。他难为精地看着我说:“你瞧,我总得有份工作,是不是?”于是,他成了托尼的伙计。我们再也没有说起梅,也没有提到我的理论。但我注意到,哈里总是看着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年底,托尼在一次赌博的争吵中被杀了,托尼的遗孀将杂志亭交给哈里经营。过了一段时间,她又结婚了,哈里便买下了杂志亭。他借钱安装了苏打水机,不久他的生意便初具规模。昨天,我听到一声惊叫,接着是很多东西纷纷掉落的声音。惊叫的是哈里,哈里跃过柜台时碰掉了许多布娃娃和其他东西。他冲过去,一把抓住一个离我的窗口不足10码处的姑娘。她小个儿,有点黑,眉毛中间皱出一个小疙瘩。好一阵子,他们相互拥抱着,笑着,叫着,语无伦次。她似乎说:“我原本指的是汽车站……”他抢着告诉她为了找她他做了许多事。显然,3年前梅是乘汽车而不是乘火车,她电报中指的是汽车站而不是火车站。她在汽车站等了很多天,为找哈里花掉了所有的钱,最后她找了一份打字的工作。“什么?”哈里说,“你就在镇上工作?一直都是?”她点了点头。“噢,天哪,你为什么不到火车站来?”他指着他的杂志亭,“我一直在那儿,那是我的,我能看见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她的脸色有些苍白。好长时间她都看着台阶,并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我以前从未走上这个台阶。你知道,我昨天才为了业务上的事走出这个镇子……噢,哈里!”她用双臂搂着他的脖子,真的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退一步指着火车站的北端说:“哈里,3年了,整整3年啊,我就在那儿,就在这个车站工作,打字,就在站长办公室。对我来说,惊奇的是概率学对这对有情人如此苛刻,最终使梅走上台阶竟需要如此长的时间。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我”能看清走上台阶的第一个人,这意味着“我”检票工作要开始了;后文写哈里能看见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表明他是在找梅。B.“我不用解释我是怎样知道这一切的。”这句看似与小说情节无关的话,既引出下文,又留下悬念,还能表现作者写作的“读者意识二C.小说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写哈里等梅,详细生动;写警察参与找梅,一笔带过,并用“他们都认为梅显然是愚弄了他”反衬哈里的坚守。D.哈里等梅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先是每天到火车站接每一班车,后来成了托尼的伙计,深得托尼夫妇信任,最后买下杂志亭做了老板。8.有评论家说:“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坚守,使人感动,也令人遗憾。”你对此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小说中三次写到“我”的“概率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案】7.D8.使人感动在于:(1)哈里望眼欲穿,在火车站坚定守候,苦等三年;(2)梅用尽盘缠,痴心不变,在镇上打字度日;(3)二人如愿以偿,终得相聚。令人遗憾在于:(1)哈里主观臆断,滞留火车站;(2)梅死守当初想法,在汽车站久等,在镇子里谋生从未到过火车站;(3)两人各执一念,错过三年。9.第一次是在小说开头,介绍“我”的“概率学”的来历,引出主人公哈里,展开故事情节;第二次写到“我”的“概率学”,是在哈里苦等梅两星期后,表现他初心不改、决心守候,推动情节发展;第三次写“我”的“概率学”,是在小说结尾男女主人公已经相聚时,表达“我”的感慨,引人深思,回味无穷。【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深得托尼夫妇信任”错误,小说中没有足够支撑这个说法的相关表述。文章相关信息“年底,托尼在一次赌博的争吵中被杀了,托尼的遗孀将杂志亭交给哈里经营”“过了一段时间,她又结婚了,哈里便买下了杂志亭”。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使人感动在于,“这就是我们相识的开始。以后的三四天,哈里接每一趟火车。当然,沿线做了查找,警察也参与了此事,但是没能帮上忙”“第二天我来上班,哈里就站在托尼的杂志亭柜台后面”“过了一段时间,她又结婚了,哈里便买下了杂志亭。他借钱安装了苏打水机,不久他的生意便初具规模”,可知哈里望眼欲穿,在火车站坚定守候,苦等三年;“显然,3年前梅是乘汽车而不是乘火车,她电报中指的是汽车站而不是火车站。她在汽车站等了很多天,为找哈里花掉了所有的钱,最后她找了一份打字的工作”,可知梅用尽盘缠,痴心不变,在镇上打字度日;“她用双臂搂着他的脖子,真的哭了起来”,可知二人如愿以偿,终得相聚。令人遗憾在于,“我原本指的是汽车站……”,可知哈里主观臆断,滞留火车站;“我,我以前从未走上这个台阶。你知道,我昨天才为了业务上的事走出这个镇子……噢,哈里”,可知梅死守当初想法,在汽车站久等,在镇子里谋生从未到过火车站;两人各执一念,错过三年。【9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第一次是在小说开头,“于是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你在像联合火车站这样的大站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你将看到旅行的每一个人”“我将我的理论告诉给许多人,可除哈里外没有人为之所动。他3年前来此,接9:05的火车”,即介绍“我”的“概率学”的来历,引出主人公哈里,展开故事情节;第二次写到“我”的“概率学”,是在哈里苦等梅两星期后,“他转过身看着台阶,就像我们从未见过面似的,但我仍继续解释着托尼由概率学得出的结论”,即表现他初心不改、决心守候,推动情节发展;第三次写“我”的“概率学”,是在小说结尾男女主人公已经相聚时,“对我来说,惊奇的是概率学对这对有情人如此苛刻,最终使梅走上台阶竟需要如此长的时间”,即表达“我”的感慨,引人深思,回味无穷。【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文言文阅读(34分)(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任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延祜元年,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宛平尹盗官钱,丞相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百余万缗。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有诏同刊定《大元通制》,伯启言:“五刑者,刑异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于人也,法当改易。”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卒,年七十九。(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B.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C.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D.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汉族男子20岁行冠礼,并赐字,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擢拜,指提拔授官。专指官职升迁的说法还有“升”“迁”“进”“除”等。C.缗,本指穿铜钱用的绳子或钓鱼绳,后用于指成串的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D.引年,本指对年老而贤者加以尊养,后用以称官员年老辞官。文中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伯启断案公允。有百姓诬告县尹不法,他查实后判其诬告罪;丞相要诛杀盗官钱案中的守卫者,他执意不肯。B.曹伯启好恶分明。许衡倡导道学出了很多人才,伯启奏请表彰他的功绩;阔阔木以苛征百姓闻名,伯启就免了他的官。C.曹伯启行事机变。法忽鲁丁贪污一案,他对其子晓之以理,劝说他上报收受贿赂的数目,由官府替他征收,成效显着。D.曹伯启仗义执言。他弹劾台臣未尽谏言之责致使清明时代有杀谏臣之名;认为刑分五等但实行有违公允,应予以改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2)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答案】10.C11.B12.C13.(1)豪强黄甲,倚仗自己有钱杀了人,却买通佃户让他去顶罪服刑。伯启审得实情,于是判定黄甲杀人罪。(2)当时诏令建西山庙宇很急迫,御史观音保等因是荒年请求缓建,激怒了皇上,于是杀了谏阻的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驻扎沅州,路不通,伯启恐怕带兵前往就会让那些人受惊,将会导致暴乱,于是先派遣令史杨鹏单人匹马去告诉新帅,并详备地了解到有关情况,只奏请惩办前帅擅杀之罪,边境百姓得以安宁。“则彼惊”是前面伯启担心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这个句子中“喻新帅”是“杨鹏单骑往”的目的,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除”指授予官职,不能专指升迁。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劝说他上报收受贿赂的数目”错误。应该是行贿别人的数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恃”,依仗,凭借;“诬伏”,无辜而服罪;“谳”,审判定案;“坐”,定罪。(2)关键词:“敕”,皇帝的诏令;“亟”,急迫;“岁饥”,饥荒年;“上听”,“上”指皇上,“听”通“厅”,厅堂,办公的地方。这里代指皇帝。参考译文:曹伯启,字士开,是济宁砀山人。二十岁时,跟从东平的李谦游历,专心求学。至元中,任兰溪主簿,县尉捕获盗贼三十人,戴上刑具游街,伯启因无证据,没有相信;不久抓获了真正的盗贼,县尉因此被免了职。连续升迁为常州路推官,土豪黄甲,倚仗自己有钱杀了人,却买通佃户让他去顶罪服刑。伯启审得实情,于是定黄甲杀人罪。升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一齐举荐,提拔做西台御史,改任为都事。关陕地区自从许衡倡导道学后,出了很多人才,伯启奏请立祠堂,设立学校,来表彰许衡的功绩,朝廷认为这个提议很对。泾阳有人诬告县尹不守法,伯启查实后,判了这个人诬告罪。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征百姓闻名,伯启免了他的官。延佑元年,升迁内台都事、刑部侍郎。宛平县尹偷盗官府的钱,丞相铁木迭儿要同时诛杀守卫的人,伯启执意不同意,后改为杖刑后放逐。八番帅擅自杀人,引起边境事端,朝廷已经派人代替了他,又命伯启前去追查此事。驻扎沅州,路不通,伯启恐怕带兵前往就会让那些人受惊,将会导致暴乱,于是先派遣令史杨鹏单人匹马去告诉新帅,并详备地了解到有关情况,只奏请惩办前帅擅杀之罪,边境百姓得以安宁。大同的宣尉使法忽鲁丁,强迫岭北的百姓运粮,每年达几万石。他肆意欺上蒙下,累计贪赃数以万计。朝廷派使臣去监督征收,先后受他的贿赂,都反而替他说假话。最后派伯启去处理,此人已经过世,伯启开导他的后代子弟说:“欠官府的钱,虽然人死了也一定要征收。与其用钱向别人贿赂,不如偿还给官府。只要列出你父亲行贿的数目,官府替你征收。”那些受贿赂的人都很害怕,把钱偷偷送还给他的儿子,仅钱钞就有五百余万缗。伯启后出任真定路总管。崇尚刑法宽容,治理简明,百姓过得非常安稳。英宗即位后,召他任山北廉访使,当时诏令建西山庙宇很急,御史观音保等因是荒年请求缓建,激怒了皇上,于是杀了谏阻的人。伯启说:“皇上英明果断,这样就不能不诤谏。”于是就弹劾台臣缄口,使政治清明时代有杀谏臣的名声,帝听后不禁有些惊恐。不久授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诏令他参加修订《大元通制》,伯启说“所谓五刑,即刑分五等,如今受黥刑、流放、杖刑等不同处罚的人均服役于千里之外,百人中无一人能活着回来,这是一个人身受五种刑法.而不是五等刑法分别给哪一个人。这法应当修改调整。”丞相认为这个意见很对,正好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这个建议未能实行。泰定初,伯启告老还乡,在乡里悠闲地生活,砀山的人因他贤德,称他的住处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逝世,享年七十九岁。(二)(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①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⑧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B.“斗牛光焰”与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空”均是空荡意思。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1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这首《水龙吟》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说明理由。【答案】14.C15.①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②“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③“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体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对“空”的理解错误。两个“空”的意思不一样,“潭空水冷”指空荡;“泪空流”中指徒劳的。说还没有灭胡鬓发就白了,白白地流了。陆游《诉衷情》中的“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故选C。【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词的情感的题目,是古诗词的常考的题目之一。此类试题解答时,回答词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回答词句的表现手法,要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再回答此手法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联系词文作答是鉴赏的必然步骤。本题需要明确观点——情感相同。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情感相同的原因。本词中“廉颇老矣”句,运用廉颇的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显然是对廉颇当年人虽老而心犹壮的敬仰,同时也暗含对他最终未被任用的同情和感慨。联系词人自己的经历,词人慨叹自己报国无门的忧虑之情。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章”,用反语,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两句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愤懑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默写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认为应把别人当作自己修身养性的参照,且应该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使六国各爱其人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焉、贤、秦、复。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表达(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非现金支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民币。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有国家信用保障的法定货币,是数字形式的人民币。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在可的将来,数字人民币和纸币将长期共存。数字人民币比目前移动支付工具的先进之处在于它具有“离线”支付功能。在无网或弱网条件下,用户进行交易时不后台系统,而是在数字钱包中验证用户身份、确认交易信息并进行支付,这能大大提升用户的支付体验。目前,数字人民币在深圳、苏州、成都等地进行试点测试,今年2月,成都举行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抽奖活动,约有20万幸运儿分得4000万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这只是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的,但也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开始进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应运而生预见连接冰山一角B.水到渠成预见链接九牛一毛C.水到渠成预料连接冰山一角D.应运而生预料链接九牛一毛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约有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B.目前我国约有10%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C.目前我国约有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D.目前我国约有10%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离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儿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B.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有时候也可以“做减法”。C.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D.2021年2月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开启火星探测新篇章。【答案】17.A18.B19.B【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水到渠成,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结合前面“随着非现金支付在中国快速发展”可知,此处是说数字人民币随着这一形势而产生,应使用“应运而生”。第二处,预见,根据事物的规律预先料到将来;预料,事前推测、料想,也指事前作出的推测。“预料”着重在“料”,指事先推测的意思。“预见”着重在“见”,指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预先见到将来的意思。语境强调的是根据前面所说的规律而预先见到将来的情况,使用“预见”。第三处,连接,一是“(事物)相互衔接”,二是“使连接”;链接,利用技术手段将网址、文字、图片等与相应的网页联系起来。语境是说用户进行交易时不与后台系统连接,应使用“连接”。第四处,冰山一角,指显露出来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九牛一毛,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渺小、轻微,或很大数量中的极少数。结合语境“这只是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的”可知,是说表现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应使用“冰山一角”。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目前我国约有10%左右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支付,发行数字人民币非但不是为了消灭现金,而是替代一部分现金第一个问题,“约有10%左右”重复赘余,“约”和“左右”二者留一,排除AC两项;第二个问题,“非但不是……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但”是表递进的关联词,“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应删除“非但”,排除AD两项。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离线”的双引号表特殊含义。B.表特殊含义。A.表否定,使用反语,表讽刺。C.表引用。D.表特定称谓。故选B。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二是(1)____。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在的节奏韵律,自然就会形成(2)______。而这个声音形式只靠眼睛来看,只靠默读的方式是无法体现的,(3)______。所以说:声音既是古诗文意义得以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吟诵恰恰是表现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