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_第1页
2019北京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_第2页
2019北京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_第3页
2019北京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_第4页
2019北京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02019北京高一(上)期中历史汇编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单选题1.(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2.(2019·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期中)《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知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相权过大威胁皇权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中央机构仿照宋朝3.(2019·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一期中)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表达形式从汉赋、唐诗转变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渐提高4.(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明朝5.(2019·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一期中)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6.(2019·北京·临川学校高一期中)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7.(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8.(2019·北京·临川学校高一期中)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这一措施A.促进了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B.终结了蒙古贵族特权政治C.体现了人才选拔地域公平 D.加速了元政权封建化进程9.(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在下列四幅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是A. B.C. D.10.(2019·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一期中)“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在宋朝称为普遍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政府控制较为松弛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11.(2019·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一期中)下列能为元朝社会生活状况提供直接证据的是A.《清明上河图》 B.元曲 C.京剧 D.《红楼梦》12.(2019·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一期中)宋神宗曾评价与宋对峙的北方民族政权“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由此可判断他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A.宋朝守外虚内,军队作战能力不强B.少数民族政权组成对抗宋的军事联盟C.少数民族政权历史悠久,自汉代已存在D.这些政权走向了封建化,有别于传统游牧部落13.(2019·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一期中)小明发现了一张破损的古地图,依稀能看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字。绘制这张地图的朝代不早于()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14.(2019·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一期中)判断以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

)A.辽、西夏、金B.西夏、北宋、辽C.金、辽、北宋D.金、西夏、南宋15.(2019·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期中)隋唐时期我国科技进一步发展,体现在①《黄帝内经》编定

②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③出现《九章算术》

④出现雕版印刷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16.(2019·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期中)“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成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A.词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发明 B.词的格调不高,为士大夫不耻C.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有关 D.词的出现标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17.(2019·北京·临川学校高一期中)“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青苗法负责官吏)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18.(2019·北京·临川学校高一期中)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A.对知州进行严格监督 B.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C.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 D.和知州彼此制约与平衡19.(2019·北京·临川学校高一期中)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这种制度A.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B.是辽政权的基层行政、军事组织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融 D.使西夏力量迅速壮大20.(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2018年2月《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的是A.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B.宣政院印C.驻藏大臣令牌 D.达赖喇嘛金印21.(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了富国强兵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引发党争直接导致北宋衰亡22.(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融与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23.(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年代农业税(万贯)商税(万贯)农业税:商税至道三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五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C.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 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24.(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下列语句中,能够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苏湖熟,天下足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25.(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能体现以上观点的是A.发明司南 B.发明造纸术C.发明火药 D.发明活字印刷术26.(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孙思邈著作《千金方》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②①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②④③D.②③④①27.(2019·北京·临川学校高一期中)《元史·释老传》说:“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此处“领之于帝师”是指A.巡检司B.宣政院C.中书省 D.军机处28.(2019·北京丰台·高一期中)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29.(2019·北京·临川学校高一期中)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30.(2019·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一期中)北宋统治者为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进行了制度设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太祖既得天下,召普(指宰相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是怎样吸取教训“尽夺藩镇之权”的?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代)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知,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谨,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进士及第尤为尊贵,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根据材料“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西夏中央机构仿照宋朝,D项正确;“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的说法太过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西夏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B项正确;自然经济的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的限定上,排除C项;儒家思想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项中的“逐步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材料是对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的描述,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5.B【详解】据图片信息“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大都”可知,这是元朝的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统治大都的机构是“中书省”,B正确;尚书省是隋唐时期中央的执行机构,长官是丞相,A错误;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C错误;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机构,D错误。6.D【详解】由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可知,士大夫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体现了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故选D;宋代实行的仍是君主专制,不存在集体统治的说法,排除A;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并不能起到有效防止的作用,排除B;士大夫不等于丞相,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7.D【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泉州客商李充携带一系列商品出海,这反映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宋代商业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不等于不受监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方贸易和朝贡体制,故排除BC项。8.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元朝恢复科举制,以《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并按民族分化政策进行考试并分别录取的制度,有利于元政权封建化进程,D正确;A、B与材料无关;C不是材料主旨。【点睛】材料的关键词是“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终实现了封建化。9.C【详解】1125年金联合北宋灭了辽,1127年北宋灭亡,同年南宋建立,所以辽不可能与南宋并立。C符合题意,故选C;根据所学可知ABD都与史实相对应,故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0.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局面,是因为“不抑兼并”的政策,即政府的控制较为松弛,故B正确;宋代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故A错误;坊市制度崩溃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政府放松控制不等于失去控制,故D错误。11.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能为元朝社会生活状况提供直接证据的是元曲,故B正确;《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作品,京剧和《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故ACD错误。12.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中的“城国”指的是有城郭的国家,“行国”指的是游牧人的国家。由此可知,材料信息“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因为建立了城郭,即实现了封建化,所以难制,故D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宋朝的防御策略,故A错误;材料没有少数民族政权军事联盟的信息,故B错误;此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辽和西夏,分别建立于916年和1038年,故C错误。13.C【详解】根据材料“辽阳行省”、“岭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可知该制度是行省制,最早是在元朝时期出现的,C选项符合题意;选项A、B、D均不是行省制确立的朝代,排除。【点睛】准确记忆行省制创制于元朝即可。14.B【详解】①是兴庆,是西夏都城,②是东京,是北宋都城,③是中京,是辽的都城,故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西夏、北宋、辽,故B正确;①是兴庆,是西夏都城,故ACD错误。15.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①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时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②正确;《九章算术》是汉朝时期的成就,③错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16.C【详解】根据材料“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可知,词是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有关,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词的繁荣发展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没有体现由谁来发明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词的发展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没有强调词适合的群体,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的关系,没有强调词的出现标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17.B【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认识和理解。材料中主要介绍了王安石的青苗法,从“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个州定额”可以看出官吏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获取财富而强行摊派,故B项说法正确;给各州摊派定额不能说明政府经济帮助农民,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完全违背题意,排除;材料的角度并未体现对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打击,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18.D【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宋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中的“知镇州”,可以看出知州享有对当地的最高行政权,从“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可以看出通判享有监督检举权,彼此之间制约与平衡,故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只反映了材料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B项说法比较笼统,不是最佳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央的巡视,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19.A【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金代基层组织的了解和认识。“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故A项正确;“猛安谋克”是金代政权的组织,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的地方行政组织,对不同民族的区分比较明显,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猛安谋克”是金代的地方组织,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20.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故B正确;唐朝金城公主进藏,清朝设立驻藏大臣,清朝中央政府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ACD时间不符合“元朝”,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联系所学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21.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变法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并未真正使北宋富强,排除B项;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排除C项;党争并未直接导致北宋衰亡,排除D项。22.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和西北的西夏、东北的金并立,故C正确;辽于1125年被金所灭,南宋1127年建立,南宋不可能与辽并立,排除ABD。23.A【详解】由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看出,商业税逐渐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纸币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排除C;材料与边境战争无关,排除D。24.B【详解】“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苏湖指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说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A是南朝,C是唐朝,经济重心还没有转移到南方,排除AC;D是明朝流传的谚语,反映纺织业发展情况,无法体现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排除。25.D【详解】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D正确;战国发明司南,西汉发明造纸术,在唐朝以前中国已经发明火药,ABC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造极于赵宋之世”,联系所学宋朝科技成就分析解答。26.A【详解】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是在北朝时;②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③孙思邈著作《千金方》是在唐朝;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按照时间顺序为②①③④,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7.B【详解】根据题干“《元史·释老传》…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故B项正确;A项,元因宋金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书省为元代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军机处为清代中央机构,排除。28.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送“岁币”有利于边境安定,促进了贸易往来,但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①②正确,C项符合题意;送“岁币”有利于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官僚队伍膨胀与“岁币”无关,故③④错误,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9.(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