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615/16/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23年高考语文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仿真模拟卷第二模拟本试卷共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子曰:居无求安,,。(《论语?学而》)。(2),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楼》)(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国风》,《小雅》。【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无边落木萧萧下。(3)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解析】本题考点:默写常见名句名篇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本题考察的主要是相似句不同的修饰限定,主要考察准确记忆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敏于事”“慎于言”、“萧萧下”、“好色而不淫”、“怨诽”。2、按要求选择。(5分)(1)小明想引用中国古代清代以前古人作的诗词赞美我国的棉花或棉花种植,找出合适的一句是()(2分)A.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B.扳枝只为低垂手,肯傍人间栏槛春。C.花开不为人赞美,花放不求谁闻香。D.入手凝筐暖更妍,装成衣被晚秋天。【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默写常见名句名篇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因我国棉花种植较晚,古代很少有咏棉花的诗。因此,题干已经作了提示,选项中可能混杂了现代人写的诗。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语言特点的感受能力。A.“虚名”“洁身”有现代气息。作者为当代诗人左河水。B.出自(《木棉花歌?其二》明代:李云龙俯视东邻桃李尘,婆罗高不问由旬。扳枝只为低垂手,肯傍人间栏槛春。从“扳枝”“低垂”可推断描述的是树。此处木棉是一种会开花的树,可入药,又名英雄树。C.从“花开”与“花放”“赞美”“不为”“不求”可推断不是古人惯用词语。现代诗人:叶千华D.出自清代方观承《采棉诗》:入手凝筐暖更妍,装成衣被晚秋天.谁家十月寒风起,犹向枝头拾賸棉。另有清乾隆:实亦称花花实同,携筐妇子共趋功。〔清代〕马苏臣: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等。故选D。(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在今天,家里的大部分空间都被各式各样的家具填满了。家中但凡来了客人,大多就把大樟木箱子拿出来,让客人坐在箱子上一起吃饭,我们这些晚辈往往也就挨着箱子坐下,用箱子当餐桌。这记忆太鲜活,以至于每次提到樟木箱,总能让我想起逢年过节,亲戚朋友济济一堂,其乐融融一起吃饭的场景。①以至于不得不经常搬动它们来满足不同的需求,②但是实际上五百年前的古人们家具很少,③这也就是为何“家具”一词在众多语言中都有“移动”的含义。④似乎每个上海家庭在那个时候都有一个大“樟木箱”,⑤这唤起了我幼时的记忆,⑥弗兰德斯在《家的起源-西方居所五百年》一书中介绍了箱子这种常用的家具直到17世纪中晚期都兼具储存、座椅和桌面多种用途。A.①③②⑥⑤④B.②①③⑥⑤④C.⑥③④①②⑤D.⑥③②①④⑤【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本题可用倒序法和排除法。排除法:④⑤两句不用结合全文即可推断,⑤句在前,这样可排除C项D项。比较A项B项,无非是①③②还是②①③,而③是一个明显结论句,应该在后,排除A。故选B。也可从题干“家里的大部分空间都被各式各样的家具填满了”到“家中但凡来了客人”会发现所需要排序的是穿插的议论部分或回忆部分,用倒序法也会排除C项D项,因为④句与“家中但凡来了客人”衔接更自然,再比较①②与“家里的大部分空间都被各式各样的家具填满了”的衔接,也可得出B为正确答案。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文艺研究需要“数字”吗?①钱钟书的《谈交友》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髦的学者不需要心,只需要几只抽屉,几百张白卡片,分门别类,做成有引必得的‘引得’,用不着头脑更去强记。但得抽屉充实,何妨心腹空虚。”这段话放在十年前,恐怕仍然会为许多学者认同,只不过揶揄的对象由“卡片”变成了“数据库”。然而,在数字时代汹涌而来的今天,我们回顾近十年来的学术动向,是否可以重审这一问题:当下的文艺研究需要“数字”吗?通过爬梳学界数字人文研究中有关文艺研究的议题,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开展讨论。②第一个问题是,文艺研究的对象是否需要“数字”化?毋庸置疑,我们必须进行基本文献数字化工作,这样的工作使得当代学人得以从“各抱一经”转为“各抱一机”,获得不分时间地点从事学术研究的条件。对于古代的阶段性文学面貌,研究者还能通过通读《全唐诗》《全宋文》这样的总集来实现,但对于近百年来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恐怕很难依靠博闻强识去观其大较。因为现代文献的发生时间切近,资料数量巨大且相对丰富完整,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常常可以通过关联文献追溯到确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连小报上的一则启事都可能成为线索。这时,数字技术能为文献学研究提供的支持,想必是传统文献学所无法想象的。③因此,文艺研究对象特别是现当代文献亟待“数字”化,藉以衔接古籍数字文献与当代原生电子文献,打通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文献研究。当然,能够用好数字文献方法的学者绝不是以此取代勤勉读书,而是能够以此在宏观上拓宽视野、发现问题,在微观上提高精准度、获得线索。数字文献学打破了物理媒介和时空条件的限制,这正是“数字”能为文艺研究带来的初步且重大的改变之一。④第二个是呈现方式和可视化技术对文艺研究的改变与其重要性等问题,这涉及研究成果的形态、研究对象或研究过程的视角转换,以及文学研究的“视觉转向”等面向。从新批评到文化研究,从“视觉转向”到“数字人文”,视觉信息与文艺理论的关系越来越近,使得今天的视觉传达既是艺术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人文学术的研究手段和呈现方式。一个经典的案例来自清华大学的家族谱系可视化研究。过去研究者较少将家谱视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团队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大量复杂散乱的家谱文献材料通过数据处理转换为一眼千年的谱系图,这样的图文数据为接受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与信息量。⑤即使是一位从未听说过知识图谱、也不曾使用过文本比对、甚至拒绝查询与检索的研究者,想必在最近的疫情期间也不得不使用知网等信息平台搜寻和筛选研究资料。可以想见,在这种数字化交互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信息的接受与阐释都将不同以往,而以他们为接收者和输出者的未来学术方向,也必然随之改变。⑥第三个是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问题,亦即在文艺研究中,如何面对基于数字方法所提出的新文艺理论与方法,以及如何回应既有的文艺研究问题、方法和成果,乃至于在文艺研究方法更新后所带来的新的学术伦理挑战。在“数字人文”被命名之前,人文学者已经在人文和计算相结合的领域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最早的起点发生在阐释学和语言学领域。1949年,意大利神学博士罗伯托?布萨开创了语言自动处理的先河,极大缩减了传统卡片式索引编纂的工作量。而在今天,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同样的工作甚至可以在以月计算的项目周期中完成。⑦新世纪以来,“数字人文”的提法代替“计算人文”逐渐为学界所接受。这一时期,莫莱蒂提出的“远读”理论常常为数字人文学者所征引,用以解释研究者在与字句、文本和具体现象拉开距离之后,于更大比例尺中所观察到的趋势与概貌。这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优势不谋而合--在处理巨量文本信息时,合适的技术手段显然比经验阅读更高效、更客观。莫莱蒂对《哈姆雷特》人物关系网络的可视化分析实践,也与另一个“数字人文”的重要研究方法相联系,即借助数字方法发掘和呈现的“社会网络”研究。这一方法本身并不必须依赖计算机辅助,莫莱蒂最初也曾手工绘制《哈姆雷特》人物网络,发现了其中的“死亡三角”关系。但新的数字环境显然可以为这类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可能性。⑧综上,“数字”之于文艺研究即便不是必需,显然也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且多有裨益。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回应钱钟书对“卡片学问”的担忧呢?()如果说有什么是当下研究中的“必需”,相比于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更重要的是依赖人文积累提出问题的眼光。数字技术可以辅助人文学者拥有新的视野,提出过去不曾有过的问题,将数字技术引入文艺研究不但具有可能和必要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亦当着力推动文艺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进步,使之成为未来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理论时,不可忽视的特色与亮点。(有删改)3.第①段中的“通过爬梳学界”的“爬梳”用原文中的词语加以解释可以是。(2分)【答案】回顾和重审【解析】本题考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研究第①段“我们回顾近十年来的学术动向,是否可以重审这一问题:当下的文艺研究需要“数字”吗?通过爬梳学界数字”句子,结合“爬梳”中的“梳”有“梳理”之意,不难发现答案应该是有两部分组成:“回顾”和“重审”。4.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2分)A.古籍“数字”化已经在进行中并有了成果,现代文献数字化处理工作还不够。B.现代文献可以追溯到古代阶段性文学中确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C.家族谱系可视化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但不需要依赖计算机辅助。D.“远读”理论认为合适的技术手段比经验阅读更高效、更客观。【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B项,第②段“因为现代文献的发生时间切近,资料数量巨大且相对丰富完整,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常常可以通过关联文献追溯到确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连小报上的一则启事都可能成为线索。”得知,“追溯到确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指的“现代文献”。C项,第④段“一个经典的案例来自清华大学的家族谱系可视化研究。过去研究者较少将家谱视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团队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大量复杂散乱的家谱文献材料通过数据处理转换为一眼千年的谱系图”,从“团队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数据处理转换”词句依据常识可以推断“需要依赖计算机辅助”。D项,第⑦段“莫莱蒂提出的“远读”理论常常为数字人文学者所征引,用以解释研究者在与字句、文本和具体现象拉开距离之后,于更大比例尺中所观察到的趋势与概貌。这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优势不谋而合--在处理巨量文本信息时,合适的技术手段显然比经验阅读更高效、更客观。”中,前句是说“远读”理论“常常为数字人文学者所征引,用以解释……”,并且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优势不谋而合”,但没有说“远读”理论认为“合适的技术手段比经验阅读更高效、更客观”。A项,第②段“对于古代的阶段性文学面貌,研究者还能通过通读《全唐诗》《全宋文》这样的总集来实现,但对于近百年来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恐怕很难依靠博闻强识去观其大较。因为现代文献的发生时间切近”可以得知,“已经在进行中并有了成果”的主要是“古代的阶段性文学”,但是“近百年来”的“现代文献”工作做的还不够。故选A。5.下列表述或解说与文章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A.从“各抱一经”转为“各抱一机”,说明文艺研究工作不再区分时间地点。B.从“视觉转向”到“数字人文”,说明视觉传达可以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对象。C.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艺研究提出了新的学术伦理挑战。D.“数字”不是当下文艺研究的“必需”,但具有必要性。【答案】(2分)A【解析】本题考点: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第②段“这样的工作使得当代学人得以从“各抱一经”转为“各抱一机”,获得不分时间地点从事学术研究的条件。”全句意思是从“各抱一经”转为“各抱一机”只是“获得……条件”,不能说明文艺研究工作不再区分时间地点。故选A。6.概括本文论证思路。(4分)【答案】示例:本文首先以钱钟书对“卡片学问”的担忧引出议题,(1分)然后从研究对象与数字文献、呈现方式和可视化、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证,(1分)或理论分析,或举例,或比较展开论证,回答了文艺研究需要“数字”吗?”这一问题,(1分)得出数字技术引入文艺研究不但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更推动了文艺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进步这一结论。(1分)【解析】本题考点: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论证思路题目主要是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从每一段起首句、结尾句和每一段大意加以概括并串联整理组合即可。“首先”如何“引出议题”,“然后”如何“论证”,“最后”提出怎样的“结论”。全文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第①段,“钱钟书的《谈交友》中有这样一段话”引出话题,文末“通过爬梳学界数字人文研究中有关文艺研究的议题,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开展讨论“,第②③段/第④⑤段/第⑥⑦段/分别是三个方面,第⑧段“综上,“数字”之于文艺研究即便不是必需”之句显然是与⑨⑩段进行总结。再结合起首句、结尾句文意加以总结不难得出答案。7.⑧段划线语句后面的括号部分是一段约120字左右的文字,被删去了,实际是对划线部分作出解释或回应,请结合下面的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进行补充。(6分)在电子书、大数据及检索功能被应用于历史研究前,历史学家们主要靠一张张索引“卡片”来完成积累史料、记录心得的工作。卡片上一面是书目索引编号或页码,另一面有史料摘录或读书心得。据钱穆《师友杂忆》载:“诚之师(吕思勉)案上空无一物,四壁亦不见书本,书本尽藏于其室内上层四围所架之长木板上,因室小无可容也。及师偶翻书桌之抽屉,乃知一书桌两边八个抽屉尽藏卡片。遇师动笔,其材料皆取之卡片,其精勤如此。”钱钟书先生在光华大学时,与吕思勉有过节,按此必是借吕思勉事,以为“恶谑”。【答案】答案示例一(原文):事实上,钱氏在《围城》中以为恶谑的“卡片”掌故,其原型很可能来自钱氏父执吕思勉的治史卡片。(1分)显然,吕思勉的工作绝非“引得学问”,相反正是前辈学人精勤治学的典范。(1分)在任何一个时代,学者若仅仅以检索拼凑为能,而不知考镜源流,都是不可取的。【解析】本题考点: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以及探究能力结合作品,对其评论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本题主要是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而位置又是在文末,因此,出题本意显然是要考生结合全文主要内容进行以及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总结概括和分析评价。所提供的材料实际是对有对“卡片学问”的正面评价以及对钱钟书为何持批评态度进行的解释,因此,考生答案中有“卡片学问”的分析评价,有对背景的解释,意思对理由恰当即可。参考示例二:钱钟书的担忧不无道理。虽然“卡片”或者“数字”可以完成积累史料、记录心得的工作,(1分)但是如果研究者仅仅满足于占有大量的资料/数据库或者仅仅满足于检索查询,(1分)而不去对资料/数据库作充分学习研究或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思考,(1分)也是不可取的。(1分)参考示例三:钱钟书的担忧是对“卡片”/“数据库”的误解/调侃。(1分)在电子书、大数据及检索功能被应用于学术前,这种索引“卡片”是前辈学人精勤治学的典范。(1分)在数字技术引入研究之后,研究工作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1分),推动研究向更广阔更深入更具体的开展。(1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月光满地曾冠华是夜,清风拂过,月光满地。②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整齐地码满新模板。模板两分厚,一米二宽,两米长,古铜颜色,既漂亮又庄重。金宝家里的猪舍一直没门板,之前想装上它又不舍得花那个钱,不装上嘛又好像那屋子总缺个啥。③金宝家跟晒谷场只隔不足四米宽的村道。近水楼台,顺走一块模板实在是得天独厚。④晚上竟然没人值班,金宝轻而易举地把事情办了。老话说,偷吃要会擦嘴。在自家楼上,金宝用两罐红油漆给模板换了新装。忙完后,开了瓶烧酒准备喝一杯,他倒酒时手机响起来。村主任有千里眼?做坏事被他抓住把柄?金宝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金宝盯着电话,大气都不敢出。村主任说:“明天推上大板车到村委会来——”⑤金宝要哭了。村主任年轻时是土围村的团支书,后来出门包工程赚足了钱,结果不干了,响应号召回来当村主任,响当当的人物。金宝与村主任两家曾经有过节。看来,金宝要成靶子了。金宝从摩托车油箱抽出汽油,赶紧把未干的红油漆洗掉,连夜背起模板还到晒谷场上去。气是松下了,但金宝依然睡不好觉,村主任人高马大,尤其他那双杀气腾腾的铜鼓眼格外骇人。天亮,金宝乖乖地推上大板车到村委会,准备听从发落。⑥金宝的心像大板车的轮胎跳得响,一路“咚咚咚,咚咚……”⑦金宝多虑了。原来,村委会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村主任笑着敲响金宝的光头轮胎说:“你家六百斤,它扛得住吗?”金宝鸡啄米似的点头,同时卸下压在心坎的大石。⑧金宝几乎飞也似的拉回化肥,不能白花那两罐红油漆和两斤汽油。晚上,金宝毫不犹豫去背回那块模板。这世道,怕个啥?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⑨只是,事情却没有过去。次日早上,当天卸下模板的瘦司机,协同腆着老板肚的村主任,以及驻村干部大刘一行集中到了晒谷场,这让金宝的耳朵竖起来。⑩瘦司机说:“我卸下的模板数量包够。不过,好像被人动过——”?金宝好像挨上一锤。?村主任眼盯瘦司机说:“什么话?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驻村干部大刘也打圆场说:“按单付运费,不会少你一分钱。”?金宝趁机跨过村道主动招呼大家:“我家红薯刚出锅,择日不如撞日,欢迎领导们尝鲜。”说毕折回家端出大锅热气腾腾的红薯,大家好生高兴。?在响应重修水利的动员大会上,金宝方知晒谷场上新模板的用处,同时也听出村主任的话里有话:“敬请大家珍惜我们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新水利惠民工程正要开工,很多材料比如沙石、水泥、钢筋等跟新模板一样会相继进场,希望大家爱护公共物资、支持国家建设——”?金宝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脸红。晚上,金宝不容多想,赶紧再次把模板退回晒谷场。?水利工程开工头天,驻村干部大刘跟施工队的负责人说:“我调走了五块模板分发给几位困难户,让他们把猪舍、粪屋等的门板装好。”?驻村干部大刘真是好干部!那模板用途原来是有弹性的。金宝心里那个乐哟。晚上,金宝再背起模板时,没想到竟然遇上村主任,吓得抛下模板便跑。金宝那狼狈样像极了当年红薯地上村主任的爹。?那个非常时期,金宝的爹守护队里红薯地,村主任的爹摸上地去。金宝的爹吼,村主任的爹不听;金宝的爹再吼,村主任的爹服软了。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金宝的爹竟错扳了枪钩。那次事故,一人落下残疾,另一人坐牢。?村主任修理金宝无须太多理由。金宝知道轻与重,满脸沮丧回头说:“这什么模板,天大地阔为啥偏靠我家旁来,这不是成心折磨人吗?”?村主任递烟,金宝没接,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村主任足够威严。金宝振臂举起模板归回原位。?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8.本文第⑤段写道“金宝与村主任两家曾经有过节”,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此句的作用。(3分)【答案】8.(3分)答案示例:小说插叙金宝与村主任两家的“过节”,既交代了金宝害怕成为“靶子”的原因(1分),又为村主任修理金宝做了铺垫(1分)。引起悬念,与后文补叙和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作了伏笔或对照(1分)。【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而文章思路也大多是悬念、伏笔、交代背景等作用。回答本题,主要抓住词句中“金宝与村主任两家曾经有过节”中关键“有过节”,即矛盾点、由此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即可。9.本文第?段写道“金宝知道轻与重”,试指出“轻与重”的内涵。(3分)【答案】9.(3分)答案示例:“轻”指一块模板、金宝家的猪舍门,“历史过节”(虽重犹轻)等,“重”指公家利益、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当代人与人的理解宽容(虽轻犹重)等。【解析】本题考点:依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推断。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轻与重作为一对反义词,在文中同时出现,内涵显然要从文章内容并结合作品人物去查找、联想、推断。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公”与“私”的矛盾,第?段对“那个非常时期”穿插回忆、第?段“这什么模板,天大地阔为啥偏靠我家旁来”,模板是公家的集体的,而“家”是个人的私有的,出现了矛盾,孰轻孰重,何谓“轻”何谓“重”,展开联想即可。10.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说明。(4分)【答案】10.(4分)答案示例:①善用伏笔,照应巧妙。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如对分发化肥关心村民,村主任同司机的对话等,巧妙暗示了故事的结局。②平中见奇,一波三折,多次反转。金宝“三盗模板”“两次归还”,情节曲折。③欲扬先抑。小说先对村主任“骇人”及两家过节多有铺陈,引人担忧,结局表现村主任的宽容、理解,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④善用补叙反差,突出主题。将沉重历史与美好现实形成强烈对照。过去,“一人落下残疾,另一人坐牢”,历史教训严重;现在,村主任一句话即轻松化解了历史恩怨,突出现实美好与文明进步。历史上,金宝爹代表正义,村主任爹代表非正义,当今,村主任代表正义,金宝代表非正义,强烈反差,突出主题,发人深思。【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本题特点2分,事例分析2分。仅答出特点无事例分析1点1分。1.善用伏笔,照应巧妙。“原来,村委会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说明村委会执行惠民政策,这与后文“我调走了五块模板分发给几位困难户,让他们把猪舍、粪屋等的门板装好”相照应;“瘦司机说:‘我卸下的模板数量包够。不过,好像被人动过——’金宝好像挨上一锤。村主任眼盯瘦司机说:‘什么话?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村主任同司机的对话巧妙暗示了故事的结局。2.平中见奇,一波三折,多次反转。由原文“晚上竟然没人值班,金宝轻而易举地把事情办了。老话说,偷吃要会擦嘴。在自家楼上,金宝用两罐红油漆给模板换了新装”“金宝从摩托车油箱抽出汽油,赶紧把未干的红油漆洗掉,连夜背起模板还到晒谷场上去”“晚上,金宝毫不犹豫去背回那块模板。这世道,怕个啥?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金宝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脸红。晚上,金宝不容多想,赶紧再次把模板退回晒谷场”“晚上,金宝再背起模板时,没想到竟然遇上村主任,吓得抛下模板便跑”可知,一块模板,金宝偷了还,还了偷,“三盗模板”“两次归还”,情节曲折,刻画了他贪图小便宜,被物质诱惑,又胆小怕事的一面。3.欲扬先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由原文“那个非常时期,金宝的爹守护队里红薯地,村主任的爹摸上地去。金宝的爹吼,村主任的爹不听;金宝的爹再吼,村主任的爹服软了。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金宝的爹竟错扳了枪钩。那次事故,一人落下残疾,另一人坐牢”“村主任递烟,金宝没接,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可知,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金宝的爹竟错扳了枪钩,一人落下残疾,另一人坐牢;当金宝偷模板遇上村主任时,村主任却说“有困难,跟我们说——”。小说先对村主任“骇人”及两家过节多有铺陈,引人担忧,结局表现村主任的宽容、理解,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11.本文以“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结尾,请综合本文情节赏析其艺术效果。(5分)【答案】11.(5分)答案示例:小说情节以金宝在夜间多次盗取归还村模板,最终在村主任的宽容下将模板归位,(1分)①与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相照应,营造了一种温馨、静谧、祥和的氛围。(2分)②折射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表现了村主任对金宝的宽容理解,金宝诚心改错。(2分)有意蕴,以清朗的景物表现对人性美好的期待,也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人深思。(2分)【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评分标准中,简要叙述小说情节得1分,作用1点2分,满分为止。结合原文“村主任递烟,金宝没接,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村主任足够威严。金宝振臂举起模板归回原位”可知,当金宝偷模板遇上村主任时,村主任却说“有困难,跟我们说——”,可见村主任对金宝的宽容理解;金宝振臂举起模板归位,也表现了金宝诚心纠错。所以结尾以这温馨、静谧、祥和的氛围折射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月光照亮了夜晚的乡村,这是景象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美好的气氛。富有意蕴,以清朗的景物表现对人性的美好的期待,亦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人深思。(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4题(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注)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刘长卿有一朋友侯令仪,时任浙西节度使,人称侯中丞。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侯令仪因此被除名,远地流放岭南康州。12.根据注释及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1分)A.送侯中丞流康州B.庆赠侯中丞流康州C.饯别侯中丞D.与中丞辕门怀古【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回答此题。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诗,再逐项排除最不可能的选项。从本文注释中可以了解到“侯中丞”是因为“归罪”,“因此被除名,远地流放岭南康州”,因此,B项“庆赠”错误明显,可先排除。C项“饯别”,所谓“饯别”,一定会在诗中有词句体现“酒食”,但从全诗内容看来,没有词句提到或从侧面写与“饯别”有关的,也可排除C。再比较A项和D项,D项“怀古”不如“送”更加贴切,因为诗中有“长江极目”,“长江极目”、“驿路青山”“独看湘水”等体现被“送”的人孤独,行旅漫长艰难的诗句。故选A。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B.颈联上句想象友人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C.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13.(2分)【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赏析古诗文内容以及艺术特色。“想象友人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错。“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流放到康州的情景。故选B。14.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5分)①屈原精忠报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解析】本题考点:赏析古诗文内容以及艺术特色。诗歌尾联“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大意是“那高高的九重皇宫中的重臣,谁能够为侯中丞抱屈喊冤?只能让他面对湘江水像屈原一样泪洒衣襟”。“独看湘水泪沾襟”运用了屈原的典故,屈原正道直行、精忠报国却遭到流放,只能独自泪洒湘江。诗人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而“北阙九重谁许屈”则是对那些朝廷重臣的质问和鞭挞,语气中包含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再联系注释可知,诗人与侯中丞一样遭受贬谪,对侯中丞的同情也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伤,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①任圜,京兆三原人也。为人明敏,善谈辩,有容止。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园观察支使。梁兵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后嗣昭与庄宗有隙,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嗣昭卒免于祸,圜之力也。②张文礼弑王镕,庄宗遣嗣昭讨之。嗣昭战殁,圜代将其军,号令严肃。既而文礼子处球等闭城不下,圜数以祸福谕镇人,镇人信之。圜至城下,处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尽,而久抗王师,若能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其如据守经年,伤吾大将,一朝困竭,方布款诚,以此计之,子亦难免。然坐而待毙,曷若伏而俟命?”处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遣人送状乞降,人皆称圜言不欺。③明年,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改圜行军司马。圜与崇韬素相善,又为其司马,崇韬因以镇州事托之,而圜多所违异。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④明帝嘉其平延孝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圜选辟才俊,抑绝侥倬,公私给足,天下便之。⑤故时使臣出四方,皆自户部给券,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而使臣给券卒自内出,圜益愤沮。重诲尝过圜,圜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诲欲之,圜不与,由是二人益相恶。圜不自安,因请致仕,退于磁州。⑥朱守殷反于汴州,重诲诬圜与守殷连谋,遣人矫制杀之。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而死。愍帝即位,赠圜太傅。(选自《新五代史?唐书?任圜传》,有改动)15.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辨释谗构()(2)若能自归()【答案】(1)(挑拨离间/诬陷/说坏话)(2)(认罪/投案自首/投降)【解析】本题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评分标准:1空1分,意思对即可。句意:解释所受到的诬陷句意:如果我自愿服罪投案自由16.为下列句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方布款诚()A.公布B.施舍,布施C.表达D.发布(2)人皆称圜言不欺()A.称呼B.赞扬C.认为……符合D.推举【答案】16.(1)C(2)B【解析】本题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句意:才宣布要效忠于晋王句意:人们都称赞任圜的话没有骗人17.文章②段体现了任圜很强的说服力,请加以分析。(4分)【答案】17.答案:运用了归谬反证法。(1分)先从法令角度讲明处球投降本来就可以减轻处罚的依据,目前处于主动地位;再从反面进行假设推理,得出继续反抗的结果不但会使目前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全面丧失,还会导致双方遭受的伤害继续扩大,结果是即使投降也会受到处罚。(1分)再从反抗最终结局的危害确定性与投降结果的不确定性上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投降比反抗更有利的结论。(1分)说理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1分)【解析】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手法及其作用。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归谬反证法学生未必能够识别,但只要能够根据前后文语境进行充分分析说服力即可。分析论证思路,主要分析原文第②段中任圜劝说处球的话语中蕴含的逻辑辩证思想。原文句意为为“因为您的父亲(的罪过),本来难以得到宽恕,(先从法令角度讲明依据)但是处罚不牵连后代,您可以从轻(处罚)。(主动投降更会掌握主动权)然而像现在这样坚守了一年,伤了我方大将,等到自己处于兵尽粮绝之时,才宣布要效忠于晋王,以此看来,你也难以逃脱处罚。然而坐以待毙,何如降伏等待命运的安排?18.第③段划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答案】18.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解析】本题考点: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句意:张彭全部把贪污的公款献给了郭崇韬,崇韬很感激张彭,没有杀他,从此跟任圜有隔阂。关键词语:“隐”、“德”19.把第⑤段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答案】19.安重诲上奏请求从内库出具(给券),任圜凭借旧例与安重诲争辩,没有成功,于是同安重诲在明帝跟前辩论,任圜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解析】本题考点: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评分标准:1句1分。把握重点词语:“出”“故事”“声色俱厉”。20.全文展现了任圜的哪些性格特征?请依据原文分条加以概述。(4分)【答案】(1)任圜为人明敏,善于谋划。在李嗣昭危难之际,任圜劝他一心坚守,因此受到庄宗高度赞赏;后又奉使往来于李嗣昭和庄宗之间,化解两人矛盾。(2)任圜临危受命,重诺守信。在李嗣昭战亡时,任圜代理其职;讨伐张处球,兵临城下,以利害晓谕镇人,并劝降了张处球,人们称赞他为守信之人。(3)任圜任人唯贤,刚直不阿。担任朝廷要职,能够选辟才俊;对不合礼法之事,能够据理力争,在使臣给券问题上,甚至敢于在皇帝面前严辞争辩。(4)任圜急流勇退,看淡生死。在与安重诲交恶后,深感不安,为避祸离开朝廷退于磁州;在安重诲构陷并假托君命置他于死地时,任圜能坦然受命。【解析】本题考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评分标准:有概括有分析1点1分,给满为止。仅有概括无分析,最多2分。3点以上1分起算偶数采点。对于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文段上下文能体现人物鲜明特色的语段叙述中加以提炼、概括。为人明敏,善于谋划: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其后嗣昭与庄宗有隙,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临危受命,重诺守信:嗣昭战殁,圜代将其军,圜数以祸福谕镇人,(处球)乃遣人送状乞降,人皆称圜言不欺。任人唯贤,刚直不阿:圜选辟才俊,抑绝侥倬,公私给足,天下便之,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急流勇退,看淡生死:圜不自安,因请致仕,退于磁州,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而死。【参考译文】任圜是京兆三原人。为人聪明机敏,善于言谈辩论,有美好的仪容举止。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征召任圜任观察支使。梁兵包围了潞州,过了一年,晋王去世,来救援潞州的晋军都撤兵了。李嗣昭非常危险,他向任圜询问去留之计,任圜劝他坚守潞州等待援兵,不可有不忠之心。不久庄宗攻破梁兵的营垒,听说了任圜为李嗣昭谋划守城的计策,非常赞许他,任寰因此更加出名。后来李嗣昭与庄宗产生了矛盾,任圜多次带着使命往来,为李嗣昭解释所受到的诬陷,李嗣昭最后免于招致灾祸,这都是任圜之力。张文礼杀了王镕,庄宗派李嗣昭去讨伐张文礼。李嗣昭战死,任圜代理掌管他的军队,号令非常严明。不久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球等人关闭城门坚守城池,城攻不下来,任圜多次把祸福告诉镇州人,镇州百姓相信任圜的话。任圜来到城下,张处球登上城墙对任圜呼喊:“城中的兵员和粮食都没有了,但是这么长时间抗拒君王的军队,如果我自愿服罪投案自由,就是怕无法弥补罪责,希望您可怜我,为我指一条生路。”任圜告诉他:“因为您的父亲(的罪过),本来难以得到宽恕,但是处罚不牵连后代,您可以从轻(处罚)。然而像现在这样坚守了一年,伤了我方大将,等到自己处于兵尽粮绝之时,才宣布要效忠于晋王,以此看来,你也难以逃脱处罚。然而坐以待毙,何如降伏等待命运的安排?”处球流着眼泪说:“您说的对啊!”于是派人送出求降信,人们都称赞任圜的话没有骗人。第二年,郭崇韬兼成德军节度使,改任任圜为行军司马。任圜与郭崇韬一向关系很好,又是郭崇韬的司马,崇韬于是把镇州的事务委托给他,可是任圜行事多与崇韬相违背。当初,任圜的推官张彭为人阴险且贪污,后来事情被察觉。张彭全部把贪污的公款献给了郭崇韬,崇韬很感激张彭,没有杀他,从此跟任圜有隔阂。明帝赞许他平叛康延孝的功劳,授任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代理三司,(任圜)选拔征召才俊,遏制杜绝侥幸之人,公私给养充足,天下(有文才的人)因他得到便利。旧时使臣出使四方,都是户部提供配给券,安重诲上奏请求从内库出具,任圜凭借旧例与他争辩,没有成功,于是同安重诲在明帝跟前辩论,任圜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然而使臣配给券最终从内库出,任圜更加愤懑沮丧。安重诲曾经拜访任圜,任圜让歌妓出演,(歌妓)擅长唱歌且有姿色,安重诲想占有她,任圜不给,因此二人更加彼此憎恨。任圜感到不安,于是请求退休,退居在磁州。朱守殷在汴州反叛,安重诲污蔑任园与朱守殷合谋,派人假传君命杀他。任圜安然接受君命,与同族人欢饮而死。愍帝即位,追赠任圜为太傅。(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桃花涧修禊诗序(明)宋濂①浦江县北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①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穷泉石之胜。②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其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真若飞雨之骤至,曰飞雨洞。洞旁皆山,峭石冠其巅。③还至石坛上,各敷茵②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③,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④。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句有未当,掻首蹙额向人,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④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⑥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⑦哉!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有删节)[注释]①葱蒨:色青绿而茂盛。②茵:坐褥。③觚翰:指纸笔。④觥:一种盛酒器。⑤溱、洧:溱水和洧水,郑国的两条水名。⑥舞雩: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⑦勖:勉励21.可填入第①段划线处的虚词是()(1分)A.或B.亦C.且D.则【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原文“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穷泉石之胜”中“修禊事”和“穷泉石之胜”可以看出是要做两件事,A项“或”是可能,B“亦”一般不在句首,“则”表承接或推论,C项“且”表并列。故选C。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段写了桃花涧的位置,交待桃花涧得名的由来。B.②段写了士大夫们修禊时,各自带了酒壶和酒杯。C.③段写了士大夫们先饮酒后赋诗,最后因为都赋诗了所以没再饮酒。D.④段写了作者写序的原因,表达成立党派的愿望。【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概括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A项:①段写了桃花涧的位置,但没有看到交待桃花涧得名的由来的语句。B项:②段“既出,……以壶觞随”,带了酒壶和酒杯。C项:③段“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gōng)”,有没有写诗的要被罚酒。D项:④段“为吾党者,当追……”,主要是考察古今异义。“党”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党派。故选B。23.试结合第③段对本文写作手法加以赏析。(4分)【答案】(答案示例以便于采点得分)第③段用九个“或”字连接,(1分)对赋诗人构思诗篇时的种种情态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1分)既各具特点又相映成趣,人情物态各尽其妙,与第②段桃花涧的自然景致融合为一幅优雅、快乐、和谐、美好的画面,(1分)又与第④段借议论表达人生志向形成呼应对照。(1分)结构严谨,层次井然,(1分)融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1分)前者堪称一幅山水长卷,后者则是一幅定格了的赋诗图,形神兼备。(1分)最后的议论引经据典,(1分)由物态写到人情再归结到抒发雅集的神韵,(1分)深化主旨,互相烘托。(1分)做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同体,风神摇曳而风采独具。(1分)【解析】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评分标准:有概括有分析1点1分,给满为止。答案详尽,是为考生采点得分提供最大可能,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原文主要有“或”字是最大特征,对“或”字的语句内容加以概括的即可组成答案。如原文:“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这是写人构思诗篇时的种种情态,以此并列,相映成趣又各尽其妙。结合前文第②段的自然景致,人景融合,第④段“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的议论,呼应对照。24.第④段划线句中,作者典用了《论语》中孔子师徒关于人生志向的对话:子曰:“亦各言其志也。”(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作者在此用典是要表达怎样的情怀?请用自己的话作具体说明。(4分)【答案】作者借此典故既否定了东晋士大夫借修禊事而进行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类的活动,(1分)又否定了兰亭集会中的人崇尚清虚、无所作为的道家人生观和价值观。(1分)作者认为应追随和效仿孔门弟子(1分)那种求知乐学、修养身心的儒家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志向与情怀。(1分)【解析】本题考点: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评分标准:有概括有分析1点1分,给满为止。解答时可先通读全文,分析作者言及此典要表达的情怀,然后用自己的话进作具体说明。第①题,“浴沂”“舞零”出自《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原文是:子曰“点,尔何如?”……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据此可知这是曾晳所言之志。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借此典故既否定了东晋士大夫借修禊事而进行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类的迷信活动,又否定了兰亭集会中的人崇尚清虚、无所作为的道家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认为应追随和效仿孔门弟子那种求知乐学、修养身心的儒家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志向与情怀。【参考译文】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高耸而葱茏茂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