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21课件_第1页
城市规划21课件_第2页
城市规划21课件_第3页
城市规划21课件_第4页
城市规划2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城市规划

第一节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的性质、定义与特点城市规划又称城市计划,是社会规划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随城市的发展而形成,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关于城市规划的内容,各国因国情,经济发展水平,体制的不同而不同。日本的一些文献指出:“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的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的环境。”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条目中指出:“城市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及其他的各种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目标。城市规划的实现要靠政府的运筹,并需运用调查分析、预测和设计等专门技术。所以城市规划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职能、更是一项专门职业。”美国国家资源委员委员会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种政策活动、是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同济大学所编《城市规划原理》中指出: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有关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条件,确定城市的性质、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发展的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要求,综合城市各项措施并对各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也有不少学者具体的把城市规划直接定义为:它是用计划的思想和方法对城市人口,产业结构,建筑物,公共场所,交通等进行通盘筹划和安排。

然而实现城市规划的手段从古代沿袭至今从未发生改变——通过政府干预,只是现代的政府干预转变成为了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旧区改造、扩展道路、移民、改善生态环境等手段,使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科学,以设计新的城市社会,泽被城市居民。干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补救性干预,即发现当前问题并设法解决,也叫适应性和策略性干预。另一种是思想性干预,即政府设想未来社会的重大变迁和规划,以此来影响城市建设,也叫远景性干预,常常以目标形式表现出来。城市规划的制定决非仅仅是理念性的构画,它必须具有未来实现的可能性。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力图在广阔的社会实践领域中寻求改造社会的道路,《马丘比丘宪章》中指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订,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规划的实践活动——实施,是城市规划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规划实施的关键并不在于城市规划本身,而在于将城市规划内在于城市建设的活动和过程中,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决策的依据。

城市规划要想成为政策的依据,必须对城市规划实施的对象、内容、方法以及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也就要求有一个讨论与协商的政治参与过程。公众的利益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在这种参与过程中得以体现。这样经过社会共同决策确立的各方的“契约”关系——规划文本就有相对较为综合的、平衡的、可信的和可操作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各方在今后的行动中有了相互制约的、共同遵守的规范,使他们在谋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接受社会整体的价值基础,从而制约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结果,使城市规划能够得以顺利、合理地实现,城市规划的过程便带有了一种明显的社会实践意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城市工程必须从综合的角度加以考虑。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全面的观点、具有综合工作能力。总之,城市规划是集形态、生态、社会、经济等城市众多因子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此外,城市规划还应有地方特色。

虽然学术界对城市规划的定义与内容各异,但都体现出城市规划的共同特性:首先、城市规划是一种计划,一种手段。是政府干预城市发展的手段,政策性的计划。体现政府政治、经济、和军事需要。第二、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空间等有形实体的建设,还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诸种因素的协调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工作。第三、城市规划是一项实践性的活动。城市规划是为城市建设服务,是要以解决城市问题,满足人们生活发展的需要为己任,是现实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的方案不能仅满足与理论方面,更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第四、城市规划要有地方特色。城市各有其性质,不同的城市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现状、特色不同,因此不同城市的城市规划要反映自身的特点与重点,这是城市规划的内容之一。(3)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的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需求;(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5)能使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7)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居民及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利;(9)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到健康服务;(10)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二、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搞好城市规划是保证城市合理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我国目前权威城市规划专业把城市规划的任务界定为:“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1996年5月8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指出:“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首先要按照城市远景发展目标,根据城市自身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科学布局城市空间。

其次,要系统科学的管理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经济系统,合理组织和布局城市的功能部分,以此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例如城市人口增多,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城市基础设施缺乏,这些严重波及了人民的生活,也对当局者提出了挑战。因此,从全社会需要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西方学者提出了诸多城市规划理论,到19世纪末,城市规划理论进入成熟阶段.具体城市规划的任务是:(1)查明城市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地理条件、现有经济基础和历史特点,结合区域生产力布局及周边城镇相互关系,确定本市的地位和作用。(2)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拟定城市发展合理规模。明确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如产业发展方向、城市主要功能、建筑物主要特点;明确城市空间所能容纳人口数、城市发展近中远各阶段的范围。

西方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时期,那时城市建筑中存在希波丹模式,提出方格形的道路系统和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建筑原则;庞贝城的挖掘和古罗马在统治全部地中海时建造的大量营寨城,表明当时城市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平。古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它的市政工程上。由于战争和防御的需要,古罗马军事公路也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同时城市交通也得到了发展。当时采用了世界上最早的单向交通方式,为了避免城市交通拥挤,在城市中心的繁华街道对车辆限时通行,并且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交通法规,后来适应实际需要又进一步作了修改和补充。欧洲中世纪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以防御为出发点的斯卡莫模式(此模式以小桥、流水和尖顶等艺术原则为中心思想)。16世纪到17世纪,巴黎、伦敦、柏林、维也纳等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改建和扩建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以巴黎为代表的城市建设则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最高峰,凡尔赛的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对后世建筑艺术、城市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

城市规划理论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日益发展。虽然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城市规划可以溯源至希腊时期的“希波丹模式”,而东方则有《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周代王城建设制度的记载,但是真正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理念的形成则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且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作为代表,其中较为著名的理论有:1、“田园城市”理论(gardencity)田园城市的概念是英国人E.霍华德(E.Howard)在19世纪末提出的,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所谓田园城市其含义就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田园城市理论是霍华德针对工业革命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诸如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提出的独特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依据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理论,翁温和帕克设计了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始建于1903年,位于伦敦东北64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40公顷,规划人口35000人,但到1917年,仅达到18000人;1919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27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五万人。田园城市的设想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翁温和帕克于1905~1909年在伦敦西北建设了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居住区,这是创造“社会性综合社区“的一个成功实验,是当时英国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成就。田园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城市中心部分是花园,建成区有农田和绿地隔开,内有道路和铁路相连。具体的说,田园城市应该是:2、邻里单位理论邻里单位理论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居住区规划理论。它主张: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形成邻居关系,他们共同享受邻里单位内的一切社会服务设施,而且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和社会活动都毗连居民住所。它的理论的提出最初是为了适应由于机动交通的发展所引起的城市规划结构的变化。因此该理论认为城市规划应把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其理论的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邻里单位的形成做了限定:①邻里单位必须是完整的地域。只有完整的地域,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安置住宅,种植绿化,设置社区中心以及为邻里单位服务的区域性交通网。②邻里单位能够安排地方性公用事业和行政机构。例如:治安、给水、排水、文化、教育等部门及图书馆,并且这些部门应布局在单位的中央地带。③人口要具有相对的同质性。种族,信仰,年龄的相似性有助与减少社会冲突。④区域内可以提供社会、商业服务。为了满足居民生活娱乐的需要,邻里单位内应建立公园、娱乐场、幼儿园、商店等各种必备设施。

其次邻里单位理论认为只要在较大范围统一规划居住区,才能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居住区的“细胞”。这主要是因为邻里单位内需要有诸种设施,并要防止外部交通从邻里单位内通过。“邻里单位”的规模要由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最后邻里单位理论还提出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一起,安排一定的公共建筑。这与资产阶级搞阶级调和与社会改良主义的意图相呼应。二战后,“邻里单位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小区规划”理论。它是把小区作为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其规模也不限于以一个小学规模来限制。小区也开始以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界线为界。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控制和疏散人口成为了突出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发展卫星城镇的规划思想。如霍华德的追随者恩维认为,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城市人口;美国规划师惠依顿提出,用绿地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并在绿地外建立卫星城镇,在那里设立工业区,与大城市保持一定的联系。

英国的翁文克.阿伯克罗比在主持大伦敦规划时,采用在外围建立卫星城镇的方式,大大减少了伦敦人口。在建设卫星城镇过程中,相继出现了白天工作、晚上离开的“卧城”,半独立的卫星城,以相对独立的新城。前两者对母城有很大的依赖,而新城在工业、经济、管理、服务方面均能自成体系。这种可叫做新居民点(newsettlement)城市规划方法在英国取得了成功。邻里单位理论(neighbourhoodunit)的形成有如下几个共性:第一、地域的完整性。第二、能安排设置地方性公用事业和行政机构。第三、人口相对同质性。第四、就地提供社会、商业服务。邻里单位理论盛行于英国及欧美各国的原因,是适应了现代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被置于重要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发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下面将结合北京卫星城发展情况进一步介绍卫星城。北京市卫星城人口发展状况一、北京市卫星城的确立与发展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卫星城的思想就被引用到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而北京市明确提出要建设卫星城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随着北京市区人口规模的膨胀以及远郊区县经济的发展,建设卫星城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当时,随着北京市区人口规模的膨胀以及远郊区县经济的发展,建设卫星城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1984年,《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出台;

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明确提出北京市要建设十四个卫星城,即通州、亦庄、黄村、良乡、房山(含燕山)、长辛店、门城、沙河、昌平(含南口、捻头)、延庆、怀柔(含桥梓、庙城)、密云、平谷和顺义(含牛栏山、马坡);2001年《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对北京市十四个卫星城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卫星城的发展要为分担市区功能和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选择了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通州、昌平、亦庄、黄村、良乡、顺义六个卫星城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城有所不同,北京的卫星城在功能定位上,不仅有分解中心城市发展压力的功能,还承担着带动卫星城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二、五个卫星城的人口现状及变动特点(一)人口规模1、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增长幅度差异明显2000年五个卫星城中,通州常住人口规模最大,为25.7万人;其次是昌平和顺义,分别为20.7万人和19.6万人;黄村位于第三位,为16.5万人;良乡最少,只有10.1万人。

与1990年相比,各个卫星城的人口规模都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各不相同。其中,黄村人口增幅最大,人口增长了1倍以上,增幅达105.5%;良乡次之,为73.2%;而昌平、顺义和通州人口增长较少,增长幅度在50%—60%间。1990年相比,各个卫星城的人口规模都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各不相同。其中,黄村人口增幅最大,人口增长了1倍以上,增幅达105.5%;良乡次之,为73.2%;而昌平、顺义和通州人口增长较少,增长幅度在50%—60%之间。(二)人口迁移1、三分之一人口为1995年以后迁入,主要来自卫星城所在区县和外省市卫星城的人口主要为迁移人口。出生后一直在本地区居住的仅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其余三分之二都是从其他地区迁入的。从迁入时间来看,一半是1995年以前迁入的,一半是1995年以后迁入的,即1995年以前和1995年以后迁入的人口各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1995年以后迁入的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其中50%是1999年和2000年迁入的。卫星城中的迁入人口主要来自卫星城所在区县和外省市,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北京的其他区县。由于各个卫星城的发展方向、发展状况不同,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有所差异。根据1995年以后迁入人口的来源地状况,可将卫星城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良乡和顺义,迁入人口以本区人口为主,60%以上是由本区迁入的;其次是由外省市迁入的,占35%;而由本市其他区县迁入的很少,不到5%。第二类是昌平和黄村,迁入人口以外省市人口为主,由外省市迁入的占60%以上,由本区迁入的不到30%,由本市其他区县迁入的只占10%。

第三类是通州,迁入人口中近90%来自本区和外省市,并且来自本区和外省市的人口比例基本一致,而由本市其他区县迁入的只占12%。

黄村卫星城的迁入人口中,迁移原因以务工经商、学习培训、随迁家属为主,其中:务工经商人口占1/4,学习培训人口占1/5,随迁家属占1/7。务工经商人口多来自外省市;学习培训人口主要来自外省市和本区;随迁家属以外省市和本区人口为主。(三)人口就业1、就业人口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慢于总人口2000年五个卫星城的就业人口分别为:良乡5.1万人,通州12.7万人,顺义11.2万人,昌平9.8万人,黄村7.9万人。与1990年相比,五个卫星城的就业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良乡、顺义、黄村三个卫星城就业人口增长幅度最大,分别为54%、53%和65%,通州和昌平两个卫星城就业人口增长幅度较低,只有25%。虽然就业人口有所增长,但是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总人口。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顺义就业人口与总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一致外,其余四个卫星城就业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低于总人口。其中,差距最大的是通州和昌平。2、就业人口产业分布日趋合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状况反映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990年以来,各区县都把加快卫星城建设放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突出地位,各个卫星城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调整经济结构,使得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从1990年到2000年,五个卫星城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由1990年“二、三、一”型转变为2000年的“三、二、一”型,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日趋合理,其变化趋势与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是一致的。3、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看,五个卫星城中就业人口排在前两位的行业是一致的,其中:制造业人口最多,排在十六大行业之首;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次之,位于第二。虽然排序相同,但是五个卫星城中制造业人口的比重存在差异。其中:通州、顺义、昌平就业人口中制造业人口占三分之一,而良乡和黄村制造业人口只占五分之一。

与1990年相比,就业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主要有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另外,良乡卫星城中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员增长也较快,这与良乡于1998年成为房山区政府所在地有很大关系。(四)人口住房状况 1、住宅较为宽敞,约一半建于1990年以后卫星城的住宅较为宽敞,住房间数和面积明显高于城近郊区。五个卫星城平均每户住房间数都在2.4间以上,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22.5--25平方米之间。而城区户均住房间数只有1.9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15.4平方米。近郊区虽然户均住房间数(2.3间)与卫星城相差不多,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20.7平方米。可见,卫星城住房的总体水平要优于城近郊区。

从住宅建成年代看,卫星城中30%的住宅建于1980年—1989年,50%的住宅建于1990年—2000年,这表明卫星城的住宅建设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1990年以后得到了较快发展。分地区看,良乡、顺义、黄村的住宅建设在1980年—1989年期间要慢于通州和昌平,而在1990年—2000年期间则快于通州和昌平。1980年—1989年期间,良乡、顺义、黄村新建住宅占30%,通州和昌平占35%;1990年—2000年期间,良乡、顺义、黄村新建住宅达到55%,而通州和顺义只有45%。2、多为6层以下楼房,宅内设施状况良好从住宅类型看,卫星城的住宅分为平房、6层以下楼房和7层以上楼房三种类型。其中:6层以下楼房比例最高,其次是平房,而7层以上楼房很少,不到全部住宅的1%。五个卫星城中6层以下楼房比重最高的是黄村,占72%;其次是通州,这一比例为67%;良乡和昌平略低,6层以下楼房占61%;顺义最少,只有53%的住宅是6层以下的楼房。卫星城宅内设施状况良好,地区差异较小。这表明各个卫星城在大力开发住宅小区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宅内设施的配套与安装。五个卫星城中82%--90%的住户都拥有独立使用的厨房;70%以上的住户都使用燃气,其中:通州使用燃气的比例最高,达到89%,其次是黄村、良乡和昌平,顺义最少,为71%;卫星城中97%以上的住户都能饮用自来水;60%以上的住户有洗澡设施,洗澡设施大多为家庭自装,统一供热的很少,除良乡统一供热的洗澡设施比例较高(为10%)外,其他卫星城这一比例都在3%以下;

除通州(72%)外,其他四个卫星城中80%左右的住户都拥有独立使用的卫生间。与近郊区比较,卫星城在饮用自来水、洗澡设施、卫生间的使用等方面与近郊区基本相同;在拥有独立厨房方面要优于近郊区;在炊事燃料方面要略差一些。近郊区的炊事燃料以燃气为主,近90%的住户使用燃气,而卫星城使用燃气的住户比例要低于近郊区,还有一部分住户使用煤炭。三、卫星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及制约因素(一)卫星城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卫星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即要不断拓展和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使卫星城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卫星城的发展要为分担市区功能和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良乡、通州、顺义、昌平、黄村卫星城,要进一步增强作为本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功能,注重开发独具特色的功能,并承担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同时成为市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其中:良乡卫星城要发展成为仓储物流基地和高教及科研基地。

通州卫星城,要着重开发物流集散功能,发展成为京东地区商品交易及物资交流集散地。顺义卫星城要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基地。昌平卫星城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开发科技创新功能,发展成为北京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黄村卫星城要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二)卫星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从对卫星城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五个重点卫星城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与1990年相比,各个卫星城的人口总量及在全区人口中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表明卫星城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在不断增强。就业人口产业分布日趋合理反映出卫星城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表明卫星城住宅建设发展较快。但是,与卫星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相比,卫星城的人口发展还存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卫星城不能有效分担市区功能,吸引市区人口北京市的卫星城有两大功能,一是要分担市区的相应功能,吸引市区人口向卫星城转移,缓解市区人口压力;二是要承担本地区的综合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五个卫星城的人口发展状况来看,卫星城的第一个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远未达到预期目的,对市区人口的吸引能力较弱,并不能有效缓解市区的人口压力。虽然迁入五个卫星城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但是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卫星城所在区县和外省市,这一比例高达90%,而来自本市其他区县的人口则在10%左右甚至更低,其中:来自城近郊区的人口则在10%以下。卫星城不能有效吸引市区人口,必将增加近郊区的人口压力。目前,近郊区既是城区人口的疏散地,又是外来人口的居住地,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2000年近郊区人口已达638.8万人,将近全市人口的一半。与1990年相比,近郊区人口增加了240万人,占全市增加人口的87.3%。如果卫星城仍然按照目前的模式发展,以吸引本区和外省市人口为主,不能有效吸引城近郊区人口,那么市区的人口压力将不会得到缓解,市区人口会继续出现“摊饼式”的扩张,使北京城市的总体布局受到影响。2、卫星城发展不平衡虽然五个卫星城的建设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从总体来看,通州、昌平、黄村三个卫星城的发展要快一些,良乡次之,顺义相对慢一些。

卫星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卫星城非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较低。非农业人口比重是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高,表明这一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五个卫星城中,只有顺义的非农业人口比农业人口少,非农业人口比重只有46%。而通州、昌平、黄村非农业人口比重都在70%以上。这表明顺义的城市化水平要低于其他卫星城。二是对市区人口吸引能力存在差异。从分担市区人口的功能看,良乡和顺义对市区人口的吸纳能力最弱。1995年以后迁入良乡和顺义的人口中,分别只有1.2%和1.8%来自本市的城近郊区,而通州和黄村这一比例则在9%--10%之间。三是住宅条件存在差异。与其他卫星城相比,顺义的住宅条件略显不足。五个卫星城中,顺义6层以下楼房的比例、使用燃气的比例和饮用自来水的比例都是最低的。卫星城发展不平衡与卫星城的建设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通州、昌平、黄村是1982年就确定的卫星城,而良乡和顺义则晚了11年,是1993年确定的卫星城。

由于通州、昌平、黄村卫星城的建设起步较早,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在城市规划、投资环境、城市管理水平、卫星城的承载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因此这三个卫星城的发展要快于良乡和顺义。(三)影响卫星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卫星城对市区人口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充分发挥分担市区人口的功能,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两点:1、交通问题近几年,北京市的城市交通有了迅猛发展,五个卫星城与市区之间都有高速公路连接。京石高速路通往良乡,京通快速路通往通州,首都机场高速路通往顺义,京昌高速路通往昌平,京开高速路通往大兴,使人们在卫星城与市区之间往返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交通问题仍然影响着市区人口的迁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影响卫星城对市区人口的吸引力。目前,卫星城与市区之间还没有形成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网络,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仍然存在着线路较少、车次较少、运行时间较长、路况不太好等问题,影响卫星城居民的方便出行,

不能满足卫星城居民在卫星城与市区之间往返的交通需要,从而降低了卫星城对市区人口的吸引力。二是高速公路收费影响卫星城对市区人口的吸引力。设想一下,如果某人从市区迁至卫星城,因为某种原因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在卫星城与市区之间频繁往来。如果每次都走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收费将会成为他一笔不小的费用支出。如果不走高速公路而走其他道路,那么他将会因为道路拥堵而付出更多的交通时间。权衡利弊,也许他会因为交通问题放弃从市区迁入卫星城。2、各类设施问题虽然卫星城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得到重视和发展,城市面貌有了新的气象,但是与市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卫星城的商业不如市区繁华、生活不如市区便利、各种服务设施不如市区齐全,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也比市区少,因而对市区人口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卫星城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设施建设,缩小与市区的差距,才能吸引更多的市区人口。

3、有机疏散理论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为此他认为应当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这样城市与大自然的距离便拉近了。

1934年,伊利尔·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该理论是针对城市扩展过程中,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诸种“城市病”而提出的。是对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理论,邻里单位等理论的总结,及对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该理论认为大城市在向周围扩展的同时,内部出现称之为“瘤”的贫民窟,而且贫民窟不断的蔓延,伊利尔·沙里宁把它们比作人体的各种“疾病”。指出要根治这种疾病,就要从改变成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他主张,有机疏散理论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从而是无秩序的集中变为的分散;他还提出应该把密集地区分裂成为一个个的集镇和社区,彼此之间用绿化带分割开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随城区扩大,城市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加大,城市居民对接近大自然的渴望也增加。有机疏散理论则随着城区的分散,来缩小城市与大自然的距离,使居民更加接近大自然。

伊利尔·沙里宁除了从生物有机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解释有机疏散理论之外,也用物理学、化学的理论和现象来解释该理论。4、“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召开以城市规划为主题的会议,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之为著名的“雅典宪章”。这个大纲集中反映了当代“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大纲主张,城市要与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大纲的具体观点是:大纲认为居住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过,缺乏空地及绿化,厂居距离太近,生活环境不卫生,日照不良,噪声干扰,公共服务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因而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的地段要有不同的人口密度。大纲认为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离居住区太远,因此大纲建议有计划的确立工业与居住的关系。

大纲认为游憩的主要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中居民所需要的绿地逐渐都被占用光了”。因而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以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大纲认为,城市道路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并指出过去学院派那种追求“姿态伟大”、“排场”及“城市风貌”的做法,只可能是交通更加恶化。大纲认为,道路改宽,改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按功能分类,车辆行使速度是道路分类的依据,要按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大纲认为,大城市中办公搂、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过分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也是造成市中心交通过分拥挤的重要原因。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

大纲最后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有区域规划为依据。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应以住宅为细胞组成邻里单位,应按照人人的视域、视角、步行距离来估量城市各部分的大小范围。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不仅是长宽两方向,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受到宪章思想影响,此后一系列城市规划得以实践。《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中提出要把德方斯建设成为工作、居住和游乐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商业事务区,以作为公元2000年巴黎的“橱窗”。德方斯区规划注意利用城市空间,通过开辟多平面的交通系统,严格实行人车分流的原则:车辆全部在地下三层的交通道行驶,地面全作步行交通之用。在区的中心部位建造了一个巨大的人工平台,长600米,宽70米,有步行道、花园和人工湖等,不仅满足了步行交通的需要,而且提供了游憩娱乐的空间。商业服务设施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九个邻里商业中心,下面约有100个小商店,分设在办公楼和住宅底层。居民可以就近购买生活用品。集中的商业中心规模巨大,如欧洲最大的“四季”商业娱乐中心,设有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电影院、饭店和舞蹈学校等,总面积105000平方米。这样一个规划成果被人评价为“将与埃菲尔铁塔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城市建筑”。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首都利马集合,对“雅典宪章”40多年来的实践作了肯定评价。同时指出,“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基本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解决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他们提出,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未来城市发展重要的是有效使用人口、土地和资源,解决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二战以来,受到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影响,城市规划吸收了一些外来的理论概念,城市规划学科已成为一门综合学科。

5、马丘比丘宪章1978年l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四十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并提出城市规划应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宪章肯定了雅典宪章关于城市与其周围地区之间区域的统一性。并指出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及其他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宪章指出世界人口倍增对生态学、能源和粮食供应造成严重威胁,并且提出当城市人口增加,生活质量就下降。宪章否定了雅典宪章关于分区的概念,指出了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有机构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人类活动要求流动、连续的空间。主张城市必需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城市要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住房不能再当作一种商品来看待,必须把它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宪章强调了城市运输以公共交通为主,把公共交通看作是城市发展现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将来的交通政策应当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运输系统是联系市内外空间的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网络。宪章再一次强调了雅典宪章提出的土地立法,坚持建立一个立法纲领以便在满足社会用地要求时可以有秩序地并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私人利益应当服从公共利益。宪章呼吁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认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环境污染加剧到了空前的具有潜在的灾难性程度,同时,强调对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并提出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这个宪章强调了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强调建筑设计应当是在自然条件下创造适合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的过程,除了特殊情况外,反对依赖人工气候与照明的建筑环境。这个宪章强调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个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为了要与自然环境、现有资源和形式特征相适应,每一特定城市与区域应当制定合适的标准和开发方针,防止照抄照搬来自不同条件和不同文化的规划方案。6、《华沙宣言》1981年华沙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四届大会召开,本次会议围绕“人类的城市与环境”这一主题讨论,并发表了宣言,称之为“华沙宣言”。该宣言重申了马丘比丘宪章的许多观点,特别重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宣言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宣言号召各国制定和保持对发展的控制,有效地确保环境发展的平衡;制定和贯彻人类居住建设规划和政策,使其与工业化、农业、社会福利和提高环境和文化的政策相协调;立即采取步骤防止环境恶化,并按照可以接受的公共卫生和福利标准去恢复环境的基本完整性。宣言承认人民的基本需要和权利。居住建设必须为人类提供自由、尊严、平等和社会公证的保证。居住建设规划的目的应该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建设规划应有市民参与并应反映出对全部需要和权利的充分尊重,并考虑到与大自然相协调的平衡发展的必要性。

宣言号召必须采取缔小城市与非城区中生活标准和机会上的差别为目的的政策。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的共同目的必须是体现和满足人类的需要。《华沙宣言》补充了《马丘比丘宪章》的某些观点,认识到人类、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它和国际建协历次大会的宣言一样,即保持城市规划理论的连续性,又体现时代的特征。城市规划理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其经历了以建筑学为主,到城市功能协调发展,公共建设为主,以及当前城市规划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涉及范围不断扩大,规划过程更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规划更是注入了越来越多了人文关怀。城市规划是一个与时代发展密切相连的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的学科。

第三节中国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隋唐长安城、洛阳城,以及元大都的建成,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布局制度,即强调中轴线对称、分区明显、形态严整。这一特征几乎贯穿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皇帝权利至高无上、统治秩序的平稳有序的理念。因此都城代表了整个封建时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虽然,古代曾经出现过诸如扬州、杭州等盛极一时的城市,但终究不能超越都城。这一状态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元大都平面图隋唐长安城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综合起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为:第一是在城市职能中政治性一直是第一位的,不论是早期的宫庙一体,或后期的以宫为主的封闭式里坊制和开放式街巷制,都是以政治性为主的;第二是从公元3世纪曹魏邺北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了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面南、左右对称,加强了中轴线的纵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市设计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悠久的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城市从一诞生便是以政治性为主要职能的,都汉代以前以宫庙为主,汉代则以宫为主,尚无全城的整体规划,是宫殿的组合体。从曹魏邺北城开始出现了全城整体的规划。都城的规划和地方城市的规划各不相同,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从一开始便紧密地与当时的政治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是政治性城市的特质。因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始终是以统治者的意志为主导的。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初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五个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初期阶段包括从仰韶时代末期到整个龙山时代,大约经历了两千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从氏族社会聚落向文明社会城市之转变,如河南登封王城岗、河南淮阳平粮台、河南郾城郝家台、山东寿光边线王、山东邹平丁公、湖北天门石家河、浙江良渚莫角山等。它们绝大多数有夯土城垣和濠沟;城内的建筑物多用夯土奠基,墙体用土坯;主体建筑有的仍用排房式;个别城市中出现街道和下水道设施。初期城市的形态是从聚落向城市过渡的形态。先秦城市规划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城市规划,这个阶段的城市规划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是夏商和西周,后段是东周。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很有可能是夏的遗存。商代都城有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西周初期的都城也在陕西岐山发现。它们表现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城市的主体皆以宫庙为主,布局上是宫庙杂处,祭祀遗迹掺列其间。尤以歧山凤雏发现的西周早期宫庙遗址最为重要;它是一组建于夯土台基上的封闭式院落,有门道、前堂、过廊、东西厢房和回廊,前后两进,中轴分明,左右对称。

3000多年前的建筑布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北京的四合院。商代方国城市发现有山西垣曲和湖北黄破盘龙城遗址,城市的布局和主体建筑仍以宫庙为主。东周时代,周室衰微,列国都城并起,在城市的建设上加强了王的地位,把宫城和平民居住的郭城分开,或两城并列,或宫城处于地势较高的一隅,互为犄角之势。这种以社会阶层来区划人们居住区域的“两城制”的城市规划,是东周城市规划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上带有转折性变化的形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三个阶段是秦汉时期。秦立国短暂,秦咸阳只见宫殿遗迹,未见城垣遗迹。汉以长安为都,在秦旧宫(兴乐宫)上修建长乐宫,同时建未央宫和北宫;惠帝时才围绕各宫修筑长安城。是先建宫后建城,宫的面积约占全城的三分之二。东汉洛阳城先有南宫,后建北宫,虽较西汉长安城宫苑占地稍小,但以宫殿为主体的城市结构仍很突出。三代以来都城中最重要的宫庙,在秦汉都城中起了变化。秦咸阳和汉长安都以宫为主,宫与庙分离,庙退居次要地位。汉长安城中原有太上皇庙、高祖庙,但自文帝以后,店与陵相结合,皆在陵园附近建庙。

东汉光武帝时立高庙于洛阳,祀西汉元帝以前诸帝;光武帝死后,陵上不立原庙,明帝立世祖庙于洛阳城内,其后东汉清帝皆人世祖庙,开后世太庙之制。《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之制,与商周以来宫庙一体的制度完全不合,似乎是反映汉以后的制度的。说明自秦汉以来,都城中的皇帝宫殿为全城规划之中心的设计思想已经确立,这在中国都城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市民居住的里坊和商业市场正式纳入城市之中。就城市规划而言,秦咸阳无规划,汉长安是宫殿的组合体,如果说有中心的话,便是未央宫,但全城没有一条类似中轴线的设计;东汉洛阳则以南宫、北宫为中心,南宫为西汉以来之旧宫,北宫是新设计的宫殿区,但就全城来看,中轴线的设计思想并不明确。秦汉地方城市确立,与秦汉郡县制的地方行政管理系统相结合,地方城市皆是各郡县之首府,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化的特质愈加巩固,一直延续至今。这不论在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上或是在中国社会历史上都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第四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个阶段的城市是逐步发展为完备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的阶段。封闭式里坊制城市发端于曹魏的邺北城。

其规划特点是:宫城位于城北部中央,西为铜雀园三台,东为贵族居住区戚里,中央官署集中于宫城前司马门外。东起建春门,西至金明门的一条横街,将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横街以北为宫苑、戚里和中央官署,横街以南为里坊。里坊占地面积约为全城面积的二分之一弱,大大超过了西汉长安城。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中轴线,从南城垣中央城门中阳门,经止车门、端门至文昌殿,这是外朝;内朝的听政殿在其东侧;内外朝东西并列。曹魏邺北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结束了三代秦汉以来以官庙和宫殿为主体的城市布局,开创了有城市中轴线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北魏洛阳城则改变了邺北城内外朝井列的形式?宫城向纵深发展,自宣阳门、铜驼街、阊阖门至太极殿,形成了一条更为明确的中轴线,在中轴线铜驼街两侧布置中央官署和太庙、太社。外郭城内规划了三百二十坊,每坊一里,坊开四门,坊内辟十字街,这是我们了解的封闭式坊制最早的材料。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的城市规划,集魏晋南北朝以来城市规划之大成,发展成为中国中古时期封闭式里坊制的典型城市。

其特点是:宫城在全城北部中央,宫城前为皇城,集中央官署和太庙、太社于皇城之内;朱雀门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南起明德门,北抵朱雀门和承天门而达太极宫;全城分为一百零九坊和东西两市,坊内开十字街,市内井字街,坊市四周皆有墙封堵,商业活动被官方严格控制,夜晚宵禁;城市景观是一片萧煞之色,这便是中国中古时期城市景观的特点。唐代的地方城市更为制度化、规整化,按城市的行政等级规划城市平面,城内一般为十字街,府州以上城市用井字街。中国南方城市因地形水道复杂,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第五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封闭式里坊制由于社会经济之发展,开始崩溃,从唐代末期到北宋前期(公元10世纪),封闭式里坊制逐渐为开放式街巷制所代替。北宋末年汴梁的城市景观,是临街设店,夜市达旦,与唐长安城的城市景观截然不同,这是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上的一个大变化,标志着中国社会历史已迈人另一个新阶段。

开封北宋汴梁和杭州南宋临安这两个城市,都是在唐代州城旧址上改建的,其城市规划受旧城之约束,只能因;日改建,完全按照规划蓝图平地而起的新城市是北京的元大都城,它彻底废除了中古时期封闭式里坊制的城市规划,转变为近古时期开放式街巷制的城市规划。明清北京城沿用了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只改建了皇城、宫城,街道系统相沿未变。地方城市仍以地方衙署为中心,或用十字街,或用丁字街,明代以后街心设钟鼓楼,这在中原北方几乎已成为定制。以工商业经济性的城镇开始出现,如湖北的沙市和江西吉安南宋永和镇,前者是从不定期集市发展为“一条街”式的城市;后者是南宋著名的吉州窑产地,前店后场,是中国近古时期手工业城市之典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租界的出现,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中国。以后大约百年岁月,征战纷起,国运多变,城市建设没有大进展。但在局部地区,中国城市规划出现与世界接轨的端倪。在这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首当是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

北京老照片北京老照片北京老照片北京老照片

鸦片战争前,上海县城只是一个方圆10多平方千米的江南小城。“人口稠密,几无隙地”,河流淤塞,水质混沌,夏日臭气熏天;道路狭窄,宽只有两米。外国人说,立租界时“最早的发现之一,是在指示的租界内没有一条像的路”。自1845年签定的《土地章程》,上海出现了位于城北的第一块租界,之后租界一再扩大,到1942年,租界已占上海总面积的6%,租界人口占全上海的62.2%,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地区最繁华的大都市、东方的巴黎,形成外滩银行一条街,系中国金融中心所在;南京路万商云集,无出其右的商业街;西郊徐汇休闲别墅区,上海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交通以越界筑路为先导,使租界交通非常发达,马路纵横,宽敞整齐。公用事业非常发达,电、水、煤、电话,均在19世纪最后40年内出现,与当时世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当然,在整个华界,城市规划显得比较落后,而且在闸北、普陀、杨浦、浦东等地出现了几百万平方米的棚户。但是,国民政府成立,尤其是成立上海特别市以后,曾经通过了宏大的“大上海建设计划”或“新上海的建设计划”。

正当大上海计划处于实施高潮之际,“一二八”战争爆发上海华界遭到日寇空前浩劫,损失惨重,战后重建工作影,响了大上海计划的顺利完成;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宏大的大上海计划被迫中止。大上海计划虽因日寇入侵而中断,以后几十年中再也没有恢复,但是这一规划是运用了当时国际上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想,从勘察、决策、筹款到实施,均是科学的和可行的,它凝聚了我国工程技术、城市规划等专家的聪明才智。这是值得记上一笔的。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缺点有:(1)未能形成长久一致的规划,因多种事件中断。(2)重工业建设,长期结构单一,导致一些城市进入“衰退期”。老上海照片老上海照片5E2B+x(u%rZoWkThQeMbJ8G4D1z-w*t!qYnVjSgPdLaI6F3C0y)v&s#pXlUiRfNcK9H5E2A+x(u$rZoWkThPeMbJ7G4D1z-w&t!qYmVjSgOdL9I6F3B0y)v%s#oXlUiQfNcK8H5E2A+x*u$rZnWkThPeMaJ7G4C1z-w&t!pYmVjRgOdL9I6E3B0y(v%s#oXlTiQfNbK8H5D2A-x*u$qZnWkShPdMaJ7F4C1z)w&s!pYmUjRgOcL9I6E3B+y(v%r#oXlTiQeNbK8G5Ds#pXlUiRfNcK9H5E2A+x(u$rZoWkThPeMbJ7G4D1z-w*t!qYmVjSgOdLaI6F3B0y)v%s#pXlUiQfNcK8H5E2A+x*u$rZnWkThPeMaJ7G4C1z-w&t!pYmVjRgOdL9I6E3B0y(v%s#oXlTiQfNbK8H5D2A+x*u$qZnWkShPeMaJ7F4C1z)w&t!pYmUjRgOcL9I6E3B+y(v%r#oXlTiQeNbK8G5D2A-x*t$qZnVkShPdMaI7F4C0z)w&s!pYmUjRfOcL9H6E3B+y(u%r#oWlTiQeNbJ4C1z)w&t!pYmUjRgOcL9I6E3B+y(v%r#oXlTiQeNbK8G5D2A-x*t$qZnVkShPdMaJ7F4C0z)w&s!pYmUjRfOcL9H6E3B+y(u%r#oWlTiQeNbJ8G5D1A-x*t$qYnVkSgPdMaI7F3C0z)v&s!pXmUiRfOcK9H6E2B+y(u%rZoWlThQeNbJ8G4D1A-w*t$qYnVjSgPdLaI7F3C0y)v&s#pXmUiRfNcK9H5E2B+x(u$rZoWkThQeMbJ7G4D1z-w*t!qYmVjSgOdLaI6F3C0y)v%s#pXlUiRfNcK8H5E2A+x(u$rZnWkThPeMbJ7G4C1z-w&t!qYmVjRgOdL9I6F3B0y(v%s#oXlUiQfNbK8H5D2A+x*u$rZnWkShPeMaJ7G4C1z)w&t!pYmVjRgOcL9I6E3B0y(v%r#oXlTiQfNbK8G5D2A-x*u$qZnVkShPdMaJ7F4C0z)w&s!pYmUjRgOcL9H6E3B+y(v%r#oWlTiQeNbK8G5D1A-x*t$qZnVkSgPdMaI7F4C0z)v&s!pXmUjRfOcK9H6E2B+y(u%rZoWlThQeNbJ8G4D1A-w*t$qYnVkSgPdLaI7F3C0z)v&s#pXmUiRfOcK9H5E2B+x(u%rZoWkThQeMbJ8G4D1z-w*t!qYnVjSgOdLaI6F3C0y)v%s#pXlUiRfNcK9H5E2A+x(u$rZoWkThPeMbJ7G4D1z-w&t!qYmVjSgOdL9I6F3B0y)v%oWkThQeMbJ8G4Dv&s!pXmUjRfOcL9H6E2B+y(u%r#oWlThQeNbJ8G5D1A-w*t$qYnVkSgPdLaI7F3C0z)v&s#pXmUiRfOcK9H5E2B+x(u%rZoWkThQeMbJ8G4D1A-w*t!qYnVjSgPdLaI6F3C0y)v&s#pXlUiRfNcK9H5E2A+x(u$rZoWkThPeMbJ7G4D1z-w&t!qYmVjSgOdL9I6F3B0y)v%s#pXlUiQfNcK8H5E2A+x*u$rZnWkThPeMaJ7G4C1z-w&t!pYmVjRgOdL9I6E3B0y(v%s#oXlTiQfNbK8H5D2A-x*u$qZnWkShPdMaJ7F4C1z)w&t!pYmUjRgOcL9I6E3B+y(v%r#oXlTiQeNbK8G5D2A-x*t$qZnVkShPdMaI7F4C0z)w&s!pXmUjRfOcL9H6E2B+y(u%r#oWlTiQeNbJ8G5D1A-x*t$qYnVkSgPdMaI7F3C0z)v&s!pXmUiRfOcK9H6E2B+x(u%rZoWlThQeMbJ8G4D1A-w*t!qYnVjSgPdLaI6F3C0y)v&s#pXmUiRfNcK9H5E2B+x(u$rZoWkThQeMbJ7G4D1z-w*t!qYmVjSgOdLaI6F3B0y)v%s#pXlUiMbJ8G4D1A-w*t$qYnVjSgPdLaI7F3C0y)v&s#pXmUiRfNcK9H5E2B+x(u$rZoWkThQeMbJ7G4D1z-w*t!qYmVjSgOdLaI6F3B0y)v%s#pXlUiQfNcK8H5E2A+x(u$rZnWkThPeMbJ7G4C1z-w&t!qYmVjRgOdL9I6F3B0y(v%s#oXlUiQfNbK8H5D2A+x*u$qZnWkShPeMaJ7F4C1z)w&t!pYmVjRgOcL9I6E3B0y(v%r#oXlTibJ7G4C1z-w&t!qYmVjRgOdL9I6F3B0y(v%s#oXlUiQfNbK8H5D2A+x*u$rZnWkShPeMaJ7G4C1z)w&t!pYmVjRgOcL9I6E3B0y(v%r#oXlTiQfNbK8G5D2A-x*u$qZnVkShPdMaJ7F4C0z)w&s!pYmUjRfOcL9H6E3B+y(v%r#oWlTiQeNbK8G5D1A-x*t$qZnVkSgPdMaI7F4C0z)v&s!pTiQ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