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 毕业论文_第1页
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 毕业论文_第2页
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 毕业论文_第3页
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 毕业论文_第4页
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 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摘要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社会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城市公共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的现状,找出了在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快速反应、统一应急、联合行动成为现实,为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安全管理;应急救援AbstractsafetysafetyKeywords:city;publicsafety;safetymanagement;emergencyrescue目录1绪论……………………11.1课题的提出…………………11.2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现状………………11.3国内外研究现状……………21.4研究的主要内容……………32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42.1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42.2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53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及作用…………93.1建立并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93.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113.3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113.4建立应急救援指挥系统…………………123.5普及安全文化知识………133.6政府重视,加强引导……………………143.7加速培养综合性的公共安全管理人才…………………143.8完善城市公共安全法规体系,为公共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保障…………154结论…………………16参考文献………………17

1绪论1.1课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国际公共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城市面临的灾害形势从传统的自然灾害、火灾、瘟疫等为主扩大到传统灾害和生命线系统故障、信息安全、恐怖事件等非传统灾害共同影响的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量级加大,经济损失更严重;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事故灾难以及复合型事件的影响日益突出;生物和公共卫生危机严重威胁和影响公众健康;恐怖主义威胁呈现出新型化、大规模化和强灾难性的特点;经济危机连锁反应,各种社会危机交相激荡。为此,OECD总结21世纪初世界危机的教训,在2004年向全世界发出劝告:“城市新兴系统风险的出现,水、电、气、卫生、服务、运输、能源、食品、信息和电讯产业领域的要害系统容易遭受单一或一连串灾难性事件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发达国家的重点从单纯防灾减灾转向到高质量的、高效率的民主型危机管理。各国除了重视快速、高效、透明公开、责任明确的危机事态的应急处置外,而且把应急处置的关口前移,重视安全街区和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国外许多城市在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中均把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联合国防灾战略事务局特别强调,各国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社区安全与降低自然危险、人为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的关系。因此,寻求科学、合理、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安全时间的重要课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非典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问题,布置了“一案三制”工作,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正如华建敏秘书长在今年5月19日“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我国公共安全的形势仍然是很严峻的。自然灾害事故的强度会进一步加剧;影响安全生产和缓解安全生产诸多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事故灾难仍处于易发期;因此我国公共安全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还是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我国,城市的灾害体也呈多样化,暴雨、洪涝、高温、干旱、暴雪等极端气候灾害频发;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信息安全、恐怖活动等非传统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日夜增多。但是,城市和市民等承灾体的能力增强不大,城市的复杂性和社会对城市过分依赖,导致城市的脆弱性也同时增加。城市的建筑与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安全运行,很难达到公共安全的标准。因此,在我国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市民对城市公共安全需求高涨的时期,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向以综合防灾为基础并兼顾传统灾害与非传统灾害的“公共安全规划”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城市应急管理建设体系纳人公共安全规划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5]。1.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摸索,已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如欧洲国家处理疯牛病等危机,美国“”面对恐怖活动采取有效迅速的国际写作等。目前,世界各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大体上可划分为:以联邦应急计划为法律基础,总统直接领导,联邦紧急食物管理局等核心机构协同运作的美国危机管理体系;以内阁总理负责,内阁官房直接管辖,国防安全危机管理—防灾减灾为一体的日本内阁危机管理体制;归司法部所属,承担民防职能,协调联邦政府对重点灾害地区物质帮助,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澳大利亚应急管理体制;由国防部领导,其他部门密切配合,承担安全保障和灾害预防的加拿大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与应急办公室制度。在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上,国际上由较大影响的系统由三个,即美国的EMS系统、欧洲尤里卡计划中的EMMbrain系统、日本的DRS系统。这些系统采用先进的CIS、RS、GPS及选用网络系统等,实现了公共安全管理的体系集成与辅助决策支持。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管理体系,如:深圳成立的处置紧急事件委员会,建立总值班室制度,并在1998年正式颁布实施《深圳市处置紧急事件工作预案》;上海成立了减灾领导小组,其下设办公室、减灾专家委员会、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对全市“测、报、防、抗、援”等减灾资源的统一组织和指挥;沈阳将“人防”与“民防”结合,成立城市应急救援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应急联动;南宁市成立了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利用集成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将110、119、122、120、市长公开、水、电、气、防洪、防震、防空等应急救助系统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实现了统一接警、统一处警、资源共享、统一指挥、联合行动[3]。1.4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我国,近年来历经了包括SARS、禽流感、雪灾、地震以及有增无减的矿难在内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后,各级政府已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迫在眉睫。为提高我国各级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分析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对社会和谐发展所起的作用。2、阐述了国内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现状及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3、针对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式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构建思路和建立有效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和措施。2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2.1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矛盾凸显、国际斗争形势复杂时期,处理好公共安全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保障公共安全是政府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各界对公共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2003年初春突如其来的“非典”和2004年不期而至的“禽流感”、2008年的小儿手足口病,以及发生在北京的“”重大伤亡、吉林市特大火灾、重庆特大中毒污染,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矿山特大伤亡事故、翻船伤亡事件、中小学和幼儿园暴力侵害案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建立公共安全日常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由于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的多发,人们更多地关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而对如何预防和化解公共安全危机,加强公共安全的日常管理,建立科学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重视不够。如城市中的一些加油(汽)站、化学物品经营点比邻居民区,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大量地下人防工程,由于缺乏资金保障,通过以商养护的办法进行出租,或用于办旅馆、办歌厅、办洗浴中心等大量外来人员和社会闲杂人员涌人,不仅带来社会治安问题,也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由于权属单位不同,缺乏统一的日常管理机制,将会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雷区”。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学角度看,危机应急是一种被动的补救措施,而日常防范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化解手段,最能体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及应急机制建立上,应着力放在日常管理机制的建设上,要对危机的发生有超前的预测,对区域内危险源的控制有积极的措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有系统的预案。政府应该建立统一的公共安全管理预案,不管什么危机发生,都有事先的组织体系和应对策略,一旦危机发生立即启动预案,减少工作环节,提高救援效率。图2.1森林火灾近年来,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管理体系,如:深圳成立的处置紧急事件委员会,建立总值班室制度,并在1998年正式颁布实施《深圳市处置紧急事件工作预案》;上海成立了减灾领导小组,其下设办公室、减灾专家委员会、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对全市“测、报、防、抗、援”等减灾资源的统一组织和指挥;沈阳将“人防”与“民防”结合,成立城市应急救援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应急联动;南宁市成立了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利用集成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将110、119、122、120、市长公开、水、电、气、防洪、防震、防空等应急救助系统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实现了统一接警、统一处警、资源共享、统一指挥、联合行动。2.2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城市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目前主要是对各级政府现有的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机制的依赖,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的危机管理机构,地方政府亦没有专门的危机管理组织,更缺乏跨部门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1、条块职责划分所形成的“指挥孤岛”是协同的最大障碍。我国实行的是部门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应急管理模式。系统设计时对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内的要素考虑比较充分,而对于指挥中心之外的要素考虑不够。因而,在出现重大紧急事件时,应急指挥中心内部虽然有良好的系统支持,但对外部,高层决策部门和一线指挥部门往往采用相对传统的指挥手段,信息获取与协调指挥的效率与指挥中心不匹配,形成了“指挥孤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急事件的快速协调和处理能力。同时,由于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所形成的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缺乏协调配合,不同部门和单位自成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不仅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大大降低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并导致衍生灾害的发生。实践提示我们这种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地方政府层面,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对诸多参与主体、社会资源进行必要整合,形成对危急事件管理的合力。2、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高,防范风险能力薄弱。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社会组织、社区、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在危机管理中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实践上看,目前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公众,都认为应对突发事件是政府和专业人员的事,对社会参与城市应急管理重视不够,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主动参与程度都十分薄弱。3、法制体制不健全,系统管理模式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我国目前对公共紧急状态的对抗手段比较分散,从立法的角度来看,我国先后制定了对付社会动乱的《戒严法》,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法》等。不过,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部门管理色彩很重,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处理上也存在着协调等方面的问题[4]。4、教育落后,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公共安全管理的建设步伐。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服务性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共治性。这里所说的合作共治性是人们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理念。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中,人们看到,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单靠政府唱独角戏,无法实现目标的最优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公共安全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念,推崇在公共安全治理活动中依靠全体公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维护社会安全。这也是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然而,对照2003年以来发生在我国的重大伤亡事故、特大火灾事故的有关统计资料,从中不难看出,78%以上的灾害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同时,事故中的遇难群众多为妇女、老人和儿童。所有这些情况均反映出我国目前在安全意识教育、逃生自救技能训练和救援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和公民具有较高的公共安全素质和应急指挥处置水平,如2004年发生在俄罗斯的地铁事件中,司机和乘客听从指挥,忙而不乱,处置紧张有序。应该说,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参数。“群防是基础,国防是保障”,只有全民积极参与和响应,才能推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才能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做实、做出成效。因此,切实建立、完善公共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当务之急。5、注重应急、忽略防范,使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发展不平衡。“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是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但同时也适用于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事务的方方面面。由于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的多发,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而对如何预防和化解公共安全危机,加强公共安全的日常管理,建立科学的公共安全评价体系,重视不够。从管理学角度看,危机应急是一种被动的补救措施,而日常防范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化解手段,最能体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及应急机制建立方面,着力点应放在日常管理机制的建设上,要对危机的可能发生有超前的预测,对区域内危险源头的控制有积极的措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有系统的预案。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应该建立统一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预案,不管什么危机发生,都有事先的组织体系和应对策略,一旦危机发生立即启动预案,减少工作环节,提高救援效率。6、职能分散,各自为政,造成资源和能力的严重浪费。广义上的公共安全主要指生产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但涉及的具体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生产事故、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地下空间、社会治安、金融安全、国家安全等30多种有关政治、社会、经济和自然方面的安全防范内容,涉及几十个部门。为了抵御各种灾害的威胁,更好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在公安、卫生等部门组建了110、119、120、122等应急通道,充实了灾害救援力量。但各种灾害救援力量分散于不同行业,隶属于不同部门,基本上是分兵把守,各负其责,没有联动举措,没有从总体上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社会救援组织体制和自如高效的运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能全面了解区域内的公共安全信息,不能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不能事先有效阻止各种危机的发生。同时,为了维持所有部门的正常运行,加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此外,发生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后,往往是组建一个临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事件的应急处理及事后恢复,随着危机事件消失,应急领导小组使命也就完成了,周而复始,经验教训无人系统总结借鉴,造成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8]。3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及作用公共安全管理是一项关系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必须提前谋划、尽早实施、重点发展的减灾工程。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谁重视了公共安全管理,谁就会在同灾害的生死搏斗中赢得主动权。3.1建立并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应重点包含以下2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城市公共安全日常管理体系。公共安全日常管理体系是指在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前,实现对公共安全危机预防、化解的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任务是成立城市公共安全协调管理委员会,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预测、监管、控制、规划、协调和处置。该委员会下设组织管理、危险源控制、目标监测、教育培训和救援保障五大系统。而在这五大系统的人员组成中,应由政府牵头,成员涉及市政管理、商业、城市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文化、公安、卫生、药品监督、交通、消防、水务、环保、技术监督、民政、人防、房管、工商、城管、宣传等有关职能部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整合国家已初具规模的分散资源,建设一个国家安全综合管理平台,使原本各部门的单打独斗,变成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治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由于该体系中包含了各部门的主要人员,因此可保证任何部门掌握的信息,都及时汇报国家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组织相关公共安全领域的专家对信息和危机事件现场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之后,统一部署,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的综合资源,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如此既缓解了目前消防、安检等重要安全管理部门严重缺编的现象,又有效控制了国家资源的重复配置。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危机处理体系。城市公共安全危机处理体系是指危机发生后,由日常管理体系转入应急、救援、恢复等一系列行动的统称。即实现日常管理体系向危机处理体系的有效转化。危机发生时,城市公共安全协调管理委员会自动转换为城市公共安全危机应急指挥系统。城市公共安全领导小组作为危机应急指挥的决策系统,根据危机的危害程度,审定、启动相应等级应急预案,实施危机事件的应急组织指挥工作。来自各领域的专家立刻对有关危机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危机事件的危害程度,提出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综合国家各部门处置该项危机事件的能力和资源,合理调配参与救援的力量,与110、119、122、120、999等急救平台保持顺畅的联系,根据事态的严重程度和预案,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其次,有关宣传的职能部门立刻启动信息发布平台。以城市政府信息平台和主要新闻媒体平台为依托,及时有效发布权威的公共安全信息,对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指导和适应性的心理调试,组织社会公众广泛的进行自防自救,防止信息闭塞导致的人心恐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发生。最后,危机情形一旦被控制或消除后,城市公共安全危机应急指挥系统又自动转化为城市公共安全协调管理委员,他们除了组织认定灾害原因、进行事故分析评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外,更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组织危机后的重建工作,尽力将财产、设备、生产、工作和人的精神调整到正常状态。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能有效避免危机出现时,临时组建系统所带来的工作不协调,时间仓促,分工不明以及事后工作难以落实,政府压力过重等问题。突发事件群众举报突发事件群众举报当地厅局主管公安当地武警当地城管狙击准备设卡拦截跟踪追捕控点封门线上警戒卡口封路立体包围条块分割控制局面现场谈判攻心劝服突击抓捕击毙主犯结束处置做好善后3.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公共安全信息的披露和管理,在重大危机出现时,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给千家万户,发布正确的舆论宣传来引导社会、引导群众。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的有效工作有赖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信任是在相信基础上的认同,即公民相信政府并同政府保持一致的行动。因此,政府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就必须保证在第一时间对外公布口径一致的、可靠的信息;如果隐瞒信息、信息不实或用虚假信息愚弄公民,不仅会导致更多毫无权威的信息发布源,更重要的是失去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加大百姓的恐慌心理程度,导致集中购物和提款这样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行动;失信于民还会失去克服危机的最佳时机和最有利的条件。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危机管理时期由专门的新闻官员负责发布相关的消息,一方面保持权威的消息来源,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控制消息的公布,特别是涉及案件的细节和破案进展的并不适合随时公布的内容,也可以防止不准确消息的流通。加快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结合“数字城市”的建设,搭建城市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的技术平台,为公共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近期内,应加快各专业子系统及其数据库的建设,完成对全市重大危险源和重点保护目标的辨识调查,建立全市公共安全管理、评估、预警、制定预案和事后紧急处理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库。3.3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制定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应当严格遵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紧密依靠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杜绝流动人口失控现象。再次,可以在流动人口聚居区或者其原籍为同一地区的流动人口设立自治、自律组织,争取流动人口对管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最后,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服务意识,解决流动人口存在的实际困难,关心流动人口的疾苦,在就业、子女人学方面不得对流动人口实行限制和歧视政策。加强对本地居民的教育,努力消除他们的优越感和对流动人口的排斥、歧视心理,使他们树立与流动人口在就业等方面平等竞争的观念。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坚决打击,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3.4建立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由计算机信息系统、GIS电子地图系统、通信系统、移动指挥系统、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大屏幕系统、GPS定位系统、会议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防病毒、防雷系统组成,如图3.2所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计算机信息系统GIS电子地图系统通信系统移动指挥系统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大屏幕系统GPS定位系统会议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防病毒、防雷系统图3.2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网络结构图1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功过平台,已经将所有的重大危险源信息采集到数据库里,并制订了相应的应预案,结合网络化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技术,能在电子地图上方便、快捷、形象地展示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地理分布总体概况、及发生事故后抢险、应急指挥最佳救援路径和预案等信息。2通信系统指挥中心通信系统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系统,是应急指挥系统协调指挥的主要手段。开通报警,实行重点时段值守,建立呼叫中心,形成与公安、消防、交警、急救统一的接警平台和建立群呼对讲机系统。3移动指挥系统移动用户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平台上的一个虚拟的实体,把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结合,利用公共网络构建虚拟指挥中心私有网络,可以让指挥员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途径了解事故发展动态,实时处理事务。4GPS为了利于指挥中心了解到各种救急车辆的位置、运送危险品车辆情况、实现车辆行驶路线的科学正确选择,我们在指挥中心的二期工程中将使用GPS进行定位,使得应急指挥中心处警人员能实时的掌握车辆位置信息。GPS系统将有线、无线GIS、数据库资源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完成车辆智能调度、管理、车辆定位、行驶导航等功能[6]。3.5普及安全文化知识安全文化知识普及是公众“免疫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如在每年定期的山洪、城市暴雨、台风等灾害来临前,就制定并普及新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关洪灾管理的研究认为,足够超前的洪灾警报可使公众损失减少1/5~1/3,但如果没有前期开展的对公众进行的组织、宣传及演练等大量工作,这种有效性将难以实现。必须看到,目前我国乡村建设规划欠缺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地点的选择易受山洪等多重威胁,这就需要管理者及公众提高避灾意识与能力,建设时不仅应科学地避开灾害易发地区,给洪水留下“宣泄”的通道,在人口稠密的低洼地区,还要提高地基,主动为避灾留足“退路”。安全文化知识普及重在启动保险减灾机制。无论是防洪还是防火,无论是应对突发气象灾害还是防御地震“突袭”,强化安全文化教育重在平时,绝不能是特定时期的“一阵风”,灾后“亡羊补牢”更不可取。因此,要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普及机制,尤其要使安全文化教育日常化,其中保险是最为有效的减灾救灾措施。2005年,“麦莎”台风使上海受灾,各方面造成的理赔总额达2亿元人民币,其中有农业险、企财险、家财险、工程险、车险等。保险对于建构城市安全减灾抗灾体系意义重大。从普及公众安全文化上讲,保险应与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共同发挥保险经济补偿、灾后恢复、防灾降损、救援保障等方面的功能;通过提高公众的防灾保险意识,可有力地促[2]。3.6政府重视,加强引导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国际形式日益严峻,恐怖主义空前猖獗,在这样一个全球动荡的大背景下,国内形式也呈现复杂态势,一些不稳定因素悄然出现,再加上教育和传播渠道的不畅通,导致对一些事件的控制上一度出现紧张局面。如“法轮功”及“非典”等事件的发生和传播,均暴露出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时的不成熟。但由于公共安全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单靠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将工作贯彻落实。因此,政府在谋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中,应当像对待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一样,把重视公共安全作为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来认真对待。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合理支配和管理各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国有资源,协调解决各类矛盾和安全隐患,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针对所处的社会阶段,有预见地指导有关部门,做好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充分准备。一旦灾害发生,迅速协调有关部门作好事件的正确报道与引导,同时作好善后工作[8]。3.7加速培养综合性的公共安全管理人才综合性公共安全管理人才的短缺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灾害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一切社会活动中,人既是一切命令的发出者,又是执行命令、完成任务的主力军。人的知识水平,文化层次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方向。尤其在公共安全管理事务中,一个决定的正确与否,密切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不容许任何失误,而这个正确的命令和行动往往受所学知识的限制。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发生爆炸事故和21日哈尔滨紧急停水,就是实证。因此,在加强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近两年,国内的行政管理专业以及工商管理专业迅速发展,生源越来越多,均表现出人们对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重视。3.8完善城市公共安全法规体系,为公共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保障考虑到我国目前还没有综合性公共安全法规,特别是缺乏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法规这一现实,应尽快在城市立法权限范围内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立法体系的研究,强化公共安全工程建设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建立有序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秩序,应通过法制化的部门联动,快速调度和高效配置公共安全资源,实现对紧急状况的应急处理。在近期内,可考虑研究的立法内容主要有:应急法、事权法、工程法、警告法、计划法等,具体而言,应尽快制订“城市公共安全紧急状态管理条例”、“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城市重大公共安全工程建立管理办法”等。企事业单位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