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刷题附答案_第1页
5月11日刷题附答案_第2页
5月11日刷题附答案_第3页
5月11日刷题附答案_第4页
5月11日刷题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月11日刷题[复制]1.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单选题]*A.色觉B.知觉(正确答案)C.感觉D.统觉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如果只看到颜色、闻到气味属于感觉,能够看见并且知道它是玫瑰花则属于知觉。2.地理老师讲到地形时,使用彩色图片的效果比只用黑白图片的效果好。这主要体现了知觉的()[单选题]*A.整体性B.选择性(正确答案)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解析:2.【答案】B。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使用彩色图片的效果比黑白效果好是因为彩色更容易被区分出来,体现的是知觉的选择性。3.我们熟悉的某位身材高大的人,不会因为他站得远,看上去矮小,就把他知觉为一位身材矮小的人。这是知觉的()[单选题]*A.整体性B.意义性C.恒常性(正确答案)D.选择性答案解析:3.【答案】C。解析: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等。题干描述的是典型的大小恒常。4.教师课件字不宜太小,这是运用感知规律的()[单选题]*A.差异律B.活动律C.强度律(正确答案)D.组合律答案解析:4.【答案】C。解析: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一般人对雷鸣电闪是容易感知的,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高;而对于昆虫的活动,如对蚂蚁行走的声音就难以觉察。教师课件字不宜太小是运用感知规律的强度律。5.古诗句“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心理现象是()[单选题]*A.空间错觉B.时间错觉(正确答案)C.运动错觉D.视觉错觉答案解析:5.【答案】B。解析:题干中提及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欢乐高兴时觉得夜晚太短,而寂寞孤独时则觉得夜很长。它描写的是不同状态下对同一时间的感觉不同,即产生了时间错觉。6.晚上当我们从比较暗的室外来到明亮的室内时,视觉的感觉阈限会()[单选题]*A.降低B.提高(正确答案)C.不变D.不一定答案解析:6.【答案】B。解析: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感觉阈限提高;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感觉阈限降低;7.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是()现象。[单选题]*A.感觉补偿B.感觉对比C.感觉后效(正确答案)D.感觉适应答案解析:7.【答案】C。感觉后效又叫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就是感觉后效。8.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支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所致。[单选题]*A.知觉适应B.明度恒常性(正确答案)C.知觉的理解性D.颜色恒常性答案解析:8.【答案】B。略。9.心理学家用“视崖实验”考察个体的()[单选题]*A.大小知觉B.运动知觉C.时间知觉D.深度知觉(正确答案)答案解析:9.【答案】D。略。10.进入嘈杂的闹市,刚开始觉得噪音很强,一段时间过后,嘈杂声减弱,这属于()现象。[单选题]*A.听觉掩蔽B.听觉对比C.听觉疲劳D.听觉适应(正确答案)答案解析: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包括视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皮肤觉的适应、听觉的适应、味觉的适应等。其中,听觉适应是指声音较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时,听觉感受性会降低。题干中,进入嘈杂的闹市,噪音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听觉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属于感觉适应中的听觉适应。D项正确。

A项: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听觉对比是指不同的刺激作用于耳朵这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听觉疲劳是指在强噪声下暴露一段时间后,听觉上引起暂时性听阈上移,听力变迟钝,但是这种情况持续时间并不长,只要离开噪声场所到安静的地方待一段时间,听觉就会逐渐恢复原状。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11.小王说,每当他听见有东西擦玻璃发出的“滋滋”声,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单选题]*A.适应B.对比C.联觉(正确答案)D.综合答案解析: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感觉的相互作用。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题干中,小王说每当他听见有东西擦玻璃发出的“滋滋”声时,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即由听到擦玻璃的声音引发身体感觉不舒服。因此,这一现象是联觉的表现。C项正确。12.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的感觉现象是()。[单选题]*A.适应B.对比C.后像D.联觉(正确答案)答案解析: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联觉。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题干中“甜蜜的声音”是指声音不仅仅引起了听觉,还引起味觉。“冰冷的脸色”指的是脸色这个刺激物,不仅仅引起了视觉,还引起了冰冷的肤觉,属于联觉。D项正确。13.人们吃完糖再吃橘子会感觉橘子是酸的,这是()。[单选题]*A.先后对比现象(正确答案)B.同时对比现象C.联觉D.错觉答案解析: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其中,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题干中,吃完糖再吃橘子会感觉橘子是酸的,即糖和橘子先后刺激,这是继时对比,即先后对比现象。A项正确。14.个体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单选题]*A.差别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绝对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正确答案)答案解析: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感觉的一般规律。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通过关键词“感觉能力”“最小差异量”,即可知道体现的是差别感受性。D项正确。15.在学校某些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通常都会用红色或者黄色的警示线进行区分和隔离,从感觉的角度来看,这符合()的规律。[单选题]*A.感觉适应B.联觉C.感觉对比(正确答案)D.感觉后像答案解析: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题干中,学校用红色或黄色的警示线与其他区域进行区分和隔离,利用了视觉对比,让学生注意到危险区域,符合感觉对比。C项正确。16.到了晚餐时间,小杨同学本来不饿,但他到食堂转了一圈,闻到香气,看到炒菜的色泽,顿时感觉饥肠辘辘,这体现的是()规律。[单选题]*A.联觉B.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正确答案)C.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D.感觉对比答案解析: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主要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主要有:感觉的补偿作用、联觉、感觉的相互影响。其中,感觉的相互影响是指一种感觉影响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题干中,小杨同学本来不饿,但是闻到气味、看到色泽,就感觉饥肠辘辘,说明不同感觉之间互相影响。B项正确。17.为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课件中能制成动画的图就不用静止的图。这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单选题]*A.差异律B.活动律(正确答案)C.协同律D.组合律答案解析: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活动律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如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B项正确。18.看见一条大河时,工程师想到的是建造水坝来发电,诗人想到的是写诗歌颂,画家想到的是绘画创作,渔夫想到的是能捕鱼。这反映了知觉的()。[单选题]*A.准确性B.选择性C.理解性(正确答案)D.恒常性答案解析: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拥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看到相同的物体时会有不同的理解。题干中,看见一条大河,不同的人想到的事物不同,反映了知觉的理解性。C项正确。19.古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这种现象是()。[单选题]*A.感觉对比B.感觉适应(正确答案)C.感觉补偿D.联觉答案解析: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感觉的一般规律。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题干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均属于嗅觉适应。B项正确。20.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你会看到静止的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单选题]*A.诱导运动B.自主运动C.动景运动D.运动后效(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有四种形式。(1)动景运动。(2)诱导运动。(3)运动后效。(4)自主运动。其中运动后效是指人们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题干正好是运动后效的定义。D项正确。21.土兵在战场上穿迷彩服以达到隐蔽的效果,主要利用了知觉的()。[单选题]*A.选择性(正确答案)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解析:21.【答案】A。解析:略。22.似动知觉包括()。

*A.真动知觉B.时间知觉C.动景运动(正确答案)D.自主运动(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2.【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1)动景运动。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2)诱导运动。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3)自主运动。自主运动(游动效应)是指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着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在不停地游走。(4)运动后效。运动后效是指人们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例如,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C、D两项正确。23.按照心理学的研究,“鹤立鸡群”反映出的心理现象是()。

*A.感觉对比(正确答案)B.无意注意(正确答案)C.兴趣D.注意的选择性(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3.【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感知觉与注意。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鹤”与“鸡”体现感觉对比,A项正确;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就是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某一种刺激物在强度、距离、大小、形状、颜色、声音等方面与周围其他事物具有显著差异,形成强烈对比,就容易引起无意注意。“鹤”与“鸡”对比强烈,易引起无意注意,B项正确;注意的选择性指的是通过注意,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