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明与革新_第1页
技术发明与革新_第2页
技术发明与革新_第3页
技术发明与革新_第4页
技术发明与革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灵魂,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第一页,共31页。技术创新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发明;一种是技术革新;第二页,共31页。发明指的是创造发明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革新指的是对原有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发明和革新是技术的源泉第三页,共31页。二、技术发明人类历史无数的技术发明,勾绘出了技术创新的轨迹。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的灵魂是创新,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四页,共31页。造纸术的发明第五页,共31页。造纸术的发明

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桂阳县)人。公元88年(东汉永和九年)发明了造纸术。

一次偶然在郊外看见茂密的树再度触发了他造纸的灵感。他命人剥取大量树皮,磨成浆粉,经高温蒸煮,然后以固定尺度木模,造成纸型,再曝晒、风干,终于造出了纸。

第六页,共31页。集成电路的发明

美国硅谷是微电子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轰动世界的集成电路,最早就是在这里发明的。美国贝尔实验室经过精心研究,发现了半导体的电流放大原理,并发明了可代替电子管的晶体管。1958年,硅谷的一家公司发明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用半导体硅制成的集成电路。此后,许多科技人员进行了无数次应用技术实验、研制出了从装有1000个以上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到自身具有完整功能单元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装有10万~100万个晶体管的集成度更高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轨迹,其实就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第七页,共31页。第八页,共31页。集成电路的发明,促进了计算机的支新换代,同时对航空、航天、通信以及家用电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技术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都离不开集成电路。第九页,共31页。莱特兄弟和第一架飞机

电话的发明者是贝尔第十页,共31页。USB键盘吸尘器第十一页,共31页。苹果均分器第十二页,共31页。包饺子器第十三页,共31页。平板夜读灯第十四页,共31页。鼻梁增高器挺鼻器美鼻夹第十五页,共31页。第十六页,共31页。三、技术革新技术革新是技术创新的另一种形式。那么,技术革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第十七页,共31页。㈠多功能缝纫机的诞生

近年来,家电产品的热销势头有增无减,而缝纫机则处于滞销状态。一家公司的设计师深入市场调研后发现,缝纫机的单一功能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于是,他们借鉴西欧流行的一机多用的特色,设计出了一种带电脑的多功能通用机。这种通用机既能缝纫,又能进行文字处理和设计多种几何图案花纹;同时,它的造型美观,操作简便。投放市场后,迅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第十八页,共31页。第十九页,共31页。袖珍手动缝纫机第二十页,共31页。㈡日本的技术革新从1945年到1970年,日本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政策,从欧美国家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然后加以改造、提高。日本生产的微型数码照相机、微型化(掌上)摄像机(图1-7)、超薄型电视机、小型化汽车、微型家用洗衣机等,无一不是技术革新的成果。它们并不是新的发明,而是对原有某项成熟技术的改进。然而,正是这些新颖、实用、技术含量颇高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第二十一页,共31页。第二十二页,共31页。仔细分析上面的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技术革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本身并不是发明,而是在别人的技术发明(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改进,使其逐步完善、提高,以适应各种新的需求。第二十三页,共31页。小结:上述两类技术革新都是立足于对原有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是技术创新的良好形式和途径。与技术发明一样,技术革新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第二十四页,共31页。技术的不断革新是通向技术发展之路的重要机制。例如:自行车的更新换代手机的更新换代大哥大——4G--5G第二十五页,共31页。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有时一个产品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技术的不断革新是通向技术发展之路的重要机制。

第二十六页,共31页。比较: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相同点:

都是新的事物取代陈旧落后的事物;都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意义或作用)。不同点:

技术发明: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技术革新: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

第二十七页,共31页。四、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技术的综合性)第二十八页,共31页。实例:

杂交水稻技术包含植物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第二十九页,共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