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信息技术与美国新经济引言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美国新闻界首先提出了“新经济”的(theNewEconomy)概念,并认为信息技术以完全不同于工业化时期的增长模式,塑造了现代美国经济。对“新经济”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学习目标掌握美国“新经济”的现象与实质。了解“索洛悖论”的内容及解释。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加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了解美国“新经济”的负面影响。本章内容“新经济”的提出“新经济”与信息技术如何看待美国“新经济”一、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经济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2001年3月,美国GDP持续增长了10年。其中,大部分年份GDP增长率维持在3.5~4%的水平。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非农部门每小时产出增长率稳定上升,由1995年的0.5%升至1999年的2.9%。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第一节
“新经济”的提出图3-1美国重要经济指标(1990-2000年)单位:点,%股票指数迅速上升道·琼斯工业平均数从1990年的2678.94点一路飙升至2000年的10734.90点,而后者也是2006之前的历史至高点。标准普尔综合指数从1990年的334.59点升至2000年的1427.22点,此后便下降,直至2007年才回到这一水平附近。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更令人吃惊,从1990年的409.17点升至2000年的3783.67点,成为历史至高点。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直至消失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二、“新经济”概念的提出在人们的议论纷纷中,一个崭新的概念——“新经济”(theNewEconomy)应运而生。最早使用“新经济”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商业周刊》中Mandel的文章,文中指出,“股市上涨是新经济对增长的强劲推动力的精确反映”;“新经济浪潮使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一次根本性的结构调整”。Paulre
认为“新经济”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是指有关信息通讯技术(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的经济活动;是指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绩效;是指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的技术和经济变革。三、“新经济”的实质信息化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丰厚利润和高回报率造成了股市的繁荣,从而通过巨大的财富效应,刺激了美国的个人消费,并对其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此外,美国的就业空间也由此得到了深层次拓展,失业率得以保持在较低水平;高科技产业还有一个特点,虽然投资巨大,但随着需求和产量的上升,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都下降很快,从而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带动物价上涨,这对于保持低通胀的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信息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二)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高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美国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大力推动贸易自由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外交,推动双边或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利用跨国并购或直接设厂,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或其他成熟技术和产品生产线,以利用他国廉价资源和生产要素,从而使美国可以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并通过进口满足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日常消费品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市场更加开放,美国获取利润的渠道越来越广,世界市场份额的扩大及贸易利益的增加,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全球性的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为美国资本谋求巨额利润创造了条件。第二节“新经济”与信息技术一、索洛悖论索洛悖论早在1987年,“新经济”一词出现之前,RobertM.Solow就已研究过信息通讯技术(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投资量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著名的“索洛悖论”(Solowcomputerproductivityparadox)。Solow认为,从统计资料上看,ICT投资量的增加并没有推进生产力增长。而随后的事实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结论。1990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9%,而到了1991年则降为-0.2%!这意味着,“新经济”丝毫无助于克服供给面冲击。一般而言,我们的生产力用生产率来衡量,而生产率主要有两种:劳动生产率(ALP,AverageLaborProductivity)和全要素生产率(MFP,MultifactorProductivity)。我们通常讨论的生产率指劳动生产率(ALP),全要素生产率(MFP)反映的是由新技术的引进、劳动力技能和精神动力的提高及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效率的增加。假定产出,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三个部分构成:资本深化(capitaldeepening,每个工人所使用的资本的增加,用来衡量)、劳动质量的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1990-1991年的数据来看,劳动生产率并不高,那么ICT投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无推动作用?如果有,有多大?索洛认为它的影响微乎其微。(二)对索洛悖论的解释许多学者参与了关于“索洛悖论”的讨论。其中有支持的观点,也有反对的声音。支持的观点认为,计算机并未在“有针对性的经济意义”上“无处不在”。Gorden
的研究支持“索洛悖论”的存在,他认为计算机投资对产出的影响是微弱的Triplett则部分认同“索洛悖论”,他认为应当承认生产力的提高,但这种“生产力的提高”并未超越历史上的其他技术进步。一些学者对索洛悖论进行了解释。Denison认为“索洛悖论”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ofEconomicAnalysis,BEA)的hedonic计算机价格指数存在严重问题。我们所使用的价格指数并未考虑到计算机性能显著改进这一因素,因此低估了价格下降的比率,从而也低估了生产力增长的速度。也许计算机并非“无处不在”,但在最密集使用计算机的行业中,产出并未被正确衡量。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目前的生产力统计中尚未显示出计算机的作用,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它的显著作用。二、高登质疑及其讨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急剧反弹;9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GD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这一时期,学术界对“新经济”作用的存在性已基本达成共识,而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新经济”对生产力推动力量的大小等问题上。Gorden认为,计算机革命不能与19世纪末的伟大发明相提并论,即使在1995-2000年期间,“新经济”对GDP、非农行业的贡献率分别仅为0.64%、0.78%。这就是著名的“高登质疑”。
(一)“新经济”对经济增长推动力大小及来源“新经济”到底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它为什么具有推动力?首先,ICT行业在“产出”层面对GDP增长的推动。其次,ICT产品作为“投资品”对GDP的推动。再次,ICT资本投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四,ICT的生产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表3-1ICT资本投入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Oliner和Sichel的估计)单位:%1973-19951995-1999变化量1995-2002变化量1.劳动生产率(ALP)
(1)资本深化来自ICT资本来自其他资本
(2)劳动质量(LQ)
(3)全要素生产率(MFP)来自ICT资本来自其他非农产业1.410.720.420.300.270.420.300.112.360.980.950.030.300.980.720.260.960.260.53-0.260.030.560.410.152.611.200.930.270.251.150.700.451.200.490.51-0.02-0.020.740.400.342.ICT资本总贡献0.721.660.941.630.913.ICT资本对ALP进步的贡献率51.670.498.062.675.5(二)为何信息技术在1995年之后才表现出巨大的推动力、如果ICT投资确实如此重要,为什么信息技术对劳动生产率的强大推动力直至1995年之后才得以显现?即便是1995年之后,为何信息技术的稳步提高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在1995-2000年与2000年之后这两时期也大相径庭?尽管计算机、蜂窝电话、光纤、激光和互联网等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发明,但在90年代,计算机硬件、软件、信息交换设备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和密切结合,促成了以上技术能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进行全新的互补。这对于计算机的意义就象公路及高速公路帮助内燃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一样。
然而,新千年之后的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2002年7月31日公布的修正数字,美国的第10次经济衰退始于2001年第1季度。在信息技术的稳步提高的情况下,为何它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在1995-2000年与2000年之后这两时期大相径庭呢?此次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技术部门受挫,股票价格缩水,能源价格飙升,利率的提高,“9·11”恐怖袭击等。而其中ICT的过度投资是重要根源。股市的繁荣来源于对利润的乐观预期,而信息产业的受挫又使得股票市值急剧下降,进而也影响到了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最终使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三、欧洲为何没有美国式的“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生产力增长在欧洲(欧盟国家)的表现与美国大不相同。为何欧洲没有在信息技术发展热潮中受益?1990-1995年,美国实际GDP增长率为2.4%,欧盟国家为1.6%;1995-2000年,美国实际GDP增长率上升至4.0%,而欧盟国家为2.7%,并于2001-2002年下降为1.3%。1995-2001年期间,美国每小时产出的年增长率为1.69%,欧盟则为1.46%。Daveri
(2002)文章指出“看来著名的‘索洛悖论’已经离开美国,来到了‘欧洲’”。Gorden认为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欧洲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许多国家(如爱尔兰、芬兰、瑞典、丹麦、挪威等)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超过美国了,而某些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等)的个人电脑使用率和ICT花费却很低。除此之外,至关重要的是,欧美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上存在差异,这是造成二者在“新经济”中表现不同的主要原因,这与Phelps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从“制度和文化”原因上看,自1993年以来,美国政府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上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美国的企业界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这个方面上,欧洲的确与美国有极大的差距。从人力资本来源角度看,虽然欧洲的教育不逊色于美国,但是美国政府相对开放的移民政策从世界各地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创新能力。与此相反,为了保证本国就业,大部分欧洲国家采取了保守的移民政策,即便是在ICT领域急需外来专家的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从“新经济”部分相关指标看,欧盟的ICT投入、发展及应用总体上落后于美国。从ICT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角度看,欧盟也逊色于美国。因此,对于欧洲经济来说,创建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环境,强化人力资本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经济学界已经基本不怀疑美国“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新经济”是没有瑕疵的。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新经济”,就要一贯地秉承“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新经济出色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同样离不开宝贵的信息“资源”。有一种观点认为新经济可以使经济无限发展,不受经济周期制约、不考虑供求关系,这是对新经济的极大误解。同时,新经济也带来一些矛盾。第三节如何看待美国“新经济”一、“数字鸿沟”问题美国是信息技术革命中最大的赢家,但由于不同社会经济团体之间使用信息通讯技术(ICT)的不平等状况,美国国内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鸿沟”一般称为“DigitalDivide”,有时叫做“DigitalGap”或“DigitalDivision”。数字鸿沟来自于种种原因:第一,阶层差异。据调查,美国年收入7.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87%拥有电脑,68%家庭上网,而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家庭中,只有7%有电脑,2%与因特网相联。第二,行业差异。美国信息技术业工人的平均年薪比其他行业工资高85%,1992年至1998年,信息产业工人与其他行业工人的年平均工资差距扩大了1万美元。第三,年龄差异。根据美国官方统计,36~45和66岁以上的年龄阶段间的数字鸿沟最为明显,在家庭接入率、家庭上网率、户外上网率和上网率上分别相差37.9、39.2、36.2和46.2个百分点。此外,教育水平、种族等也是形成数字鸿沟的重要影响因素。
“数字鸿沟”加剧了美国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CongressionalBudgetOffice)2003年的报告指出,美国贫富差距之大为70年来之最。占美国人口总数15%的最富有的人所占有的财富,超过占人口总数40%的贫困人口拥有的财富总和。美国的基尼系数在1950-1990年期间,从0.388增长到0.428,年均增长0.001,到了1998年这一数字为0.456,即1990-1998年期间,美国基尼系数年均增长0.003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以ICT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产生收入分配上的马太效应。
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个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影响了市场效率。二、新经济与竞争性垄断的出现这里的垄断与传统经济中的垄断有所不同,它更多地指“垄断地位”而非“垄断行为”。新经济的主要资源是信息。在一定范围内,信息不存在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信息复制、使用、销售的成本甚至接近零,所以,传统的“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原则受到强大冲击。个别企业的价格控制能力也因此被强化,甚至趋向于垄断。
此外,与传统经济不同,新经济强化了竞争获胜者的市场力量。传统经济中,比如不同技术水平生产出的服装在市场上共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信息产品的适用规则则不同,质优价廉的信息技术新产品一出现,就会很快占领整个市场,Windows系统的问世使DOS和MS-DOS等迅速遭到淘汰就是这一点的有力证明。微软公司通过技术创新途径获得竞争性垄断市场地位,其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但其自身雄厚的研发实力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创新。它对经济发展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很难加以精确衡量。三、新经济与美国的贸易赤字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增长与“贸易赤字”并行不悖,在一定程度上,前者加剧了后者的恶化。毫无疑问,美国“新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是分不开的。美国的国民储蓄率很低,而投资(包括ICT投资)总额却是迅速扩张的。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显然靠大量的外资来弥补。1991年美国国内私人总投资约为10000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已经超过20000亿美元。其中,大量的外资以IT产业——而非制造业——为投资对象。1996年,美国私人部门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投资占私人固定投资总额的24%;到2000年,该比重上升至27.3%;即使是在2002年经济“衰退”时期,该比重仍高达25.54%。随着大量外资的不断涌入,美国的贸易赤字进一步上升。1991年美国的贸易赤字为311亿美元,GDP占比为0.52%;2000年为3775.6亿元,GDP占比为3.85%。2004年则为6177亿美元,GDP占比为5.28%。一定程度上,“贸易赤字”的扩大成为IT行业日益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IT行业的迅速发展,又反过来要求“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本章小结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对经济增长动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新经济”问题的激烈争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新经济”的提出,并探讨了“新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美国“新经济”等问题。从1991年4月开始,美国GDP持续快速增长了10年。为此,美国新闻媒体刊文指出,经济周期已经消除,通货膨胀已经死亡等。商业周刊首先提出“新经济”概念,认为美国经济正经历根本性的结构调整。“新经济”问题的实质在于“信息化”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信息传输与储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6 Be a ChampionLesson 34 Modern Olympics教学设计(新版)冀教版
- 一年级数学上册 六 认识图形(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
- 骨科人文科普课件
- 2024年秋新人教PEP版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课件 Unit 3 Part A 第1课时
- 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
- 二零二五版工人工资发放承诺书
- 委托居间公司合作合同
- 房地产VIP认筹标准协议
- 转让三方协议范例
- 二零二五售后服务承诺书珠宝行业
- 车间注塑工艺表
- SH30182019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8精选文档
-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八纲辨证课件
- 3 春夜喜雨课件(共16张PPT)
- DB32∕T 3921-2020 居住建筑浮筑楼板保温隔声工程技术规程
- [推选]高墩翻模施工技术PPT课件
- 现代住宅风水全解(含文字及图解)(课堂PPT)
- Q∕GDW 12131-2021 干扰源用户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技术规范
- 图解副热带高压
- 美标管壁厚等级表
- 话剧基础知识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