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字艺术论笔记_第1页
2023年数字艺术论笔记_第2页
2023年数字艺术论笔记_第3页
2023年数字艺术论笔记_第4页
2023年数字艺术论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艺术论第一章引论第一节数字艺术研究的对象与现状数字艺术的概念:P12我们认为,所谓数字艺术可被诠释为这样一种艺术形态:即艺术家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类数字信息解决设备,通过构建在数字信息解决技术基础上的创作平台,对自己的创作意念进行描述和实现,最终完毕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作品,并通过各类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传播媒介将作品想欣赏着群体发布,供欣赏着以一种可参与、可互动的方式进行欣赏,完毕互动模式的艺术审美过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数字设备只是平台,一种工具,重要的还是有自己的创意,工具只是提供一种表达的方式。因此只是把一幅画扫描到电脑上不算是数字艺术。当你把自己的创意借助数字设备实现后,还要通过网络等传播媒介传播出去,让欣赏者可以以互动的方式欣赏,进行反馈,而不是单纯的像看电视同样只是被动接受。互动是数字艺术一个重要特性。因此,数字艺术固然是以技术为基础,但它不是单纯的技术表现,而是包含了几乎社会构成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研究的核心就是技术和艺术的关系,这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一个大命题。数字艺术的形式数字图像(涉及数字绘画、数字摄影和数字录像)、互动装置(涉及电脑游戏在内的虚拟现实环境)、只读光盘艺术、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电脑动画和全息照相作品、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的生物艺术、数字设计、数字特效、DV、数字摄影以及数字音乐等第二节数字艺术研究的问题与方法问题:如何看待高科技时代艺术发生的种种变化?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艺术生产应当如何面对数字技术的挑战?(例子)当下一些摄影大赛获大奖的作品,有运用电脑技术将原本拍摄的艺术作品加工合成的。如你去拍某座名山的晨曦、旭日等,其他精美的东西都给抓拍到了,唯独缺少一点晨曦或旭日初霞的旭光,这样整个照片作为一个艺术品就由于没有预先设想之中的特色而流于一般。早先的摄影家,往往为拍这么一个镜头,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好几年恐怕也抓不到一个满意的美景,可现在好了,只要电脑给你加上一点晨曦或旭日初露的霞光,那么,这张照片就一下变了样,成了一幅完美的所谓艺术品。同样的例子,尚有像战士在一个特殊使命下的风雨突击,拍不到雨,电脑可以给你加,拍不到雪,电脑也可以给你做。甚至画面的现场排列你不满意,可以让某某突出一些,或者让几匹马中的一匹马的头高昂一些,以增长雄壮感与立体感等,电脑都可以给你弄出来。现场的抓拍实景——凝固的美,在这里已被可以任意加工切削的电脑化为乌有。美,不是被瞬间发明出来,而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制造出来,美的真谛何在?这成了当下美学的一大困惑。一些票房数额飚升的影片,以科技手段替代艺术情节,制造夺人眼球的场景,导致年轻一代认为大片中不切实际的恐怖场面、惊险镜头就是电影艺术,更有各地千篇一律且又以破坏本地自然生态为代价去赢票房价值,正在扭曲我们的审美视野。你怎么看?辨证的态度,一方面要肯定科技的作用,可以用它的辅助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创意。但是不能过度依赖科技,高科技只能成为艺术所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工具),决不是艺术的直接发明者,只有具有审美意识的人,才会是艺术的发明者。方法:以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为指导,对数字艺术的创作、传播、消费中出现的问题,以历史的、逻辑的方法探索研究。从艺术实践中发掘问题,从数字艺术的社会影响和现实发展中寻求答案。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艺术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艺术鉴赏则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互相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这样,对整个艺术系统来说,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创作者、艺术品与欣赏者,生产与消费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假如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因而,艺术生产适应着欣赏者的消费需要来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这就规定数字艺术的创作要适应欣赏者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传播,同时要吸取欣赏者的反馈,以此指导数字艺术创作。艺术生产领域要尽也许提供可以满足人们多种需要的多种性质的艺术产品。在全球化和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指望单一性质和风格的艺术产品占据或主导我们的文化市场,显然是不也许的。多元共存,利益分享,是当代艺术生产的基本格局。并且在如今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生产还要考虑到我们一直提到的技术和艺术统一的问题。过度运用技术,比如电影中的人物全由虚拟人物表演,观众不会喜欢;但假如完全不用特效,观众也觉得没意思。要恰到好处地使用技术,使艺术更好地表现。在传播时要充足运用网络的互动性,使欣赏者也加入作品中,甚至可以对作品进行再创作,欣赏者也成为创作者。欣赏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乐趣,充足投入,而创作者同时也得到反馈,可以更好地对作品进行改善。在分析问题时,结合哲学里的辩证法,从正反两面看,实践论,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观,结合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看,等等,这些思想都可以拿来分析数媒的问题。第三节数字艺术研究的特色与目的解决好艺术和科技、艺术和市场、艺术和产业的关系。数字艺术和网络艺术不同。数字艺术包含网络艺术,但数字艺术植根于网络。我们前面讲到艺术生产理论,数字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它运用网络,将艺术生产者、作品、消费者联成了一个整体,使它们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更为容易了。第二章数字化:从技术到艺术第一节被高科技宰制的当代世界一、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近年来,科技不再是科学家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不少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工作者对科技也达成“痴迷”限度。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沉浸于欣喜中,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人们越来越依赖机械化、自动化和程序化,科技让我们减少了思考,减少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反抗精神。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威力无法抗拒一方面:科学和技术发明出了空前规模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此外:科学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技术越来越复杂,而我们的普通民众,对这些主宰我们生活的艺术所知却越来越少,有些问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几乎是匪夷所思,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我们普及义务教育的结果事实上只是普及了科技教育,对此,人们似乎没有拒绝的权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层面以及普通大众的无意识层面。将政治化的手段变成了纯技术的操作规则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有一个重要特点。很多科学家就曾就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在发达工业社会发挥着宰制大众意识,诱导大众行为的操纵功能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他们相信,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越来越物质化和世俗化,大众越来越沉迷于纵情享乐,尽情宣泄的生活之中,于是,人由自主性的个体沉沦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丧失了反对社会支配的否认精神,达成了和统治秩序的妥协与和解,而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单单科学技术就能一手包办这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的生产得以工业化,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大规模地生产各式各样的文化复制品,如电影拷贝。通过文化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与消费,就能把统治阶级欣赏的行为模式、道德规范、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当作自然而然的最合理的东西强加给个人,使人们思想统一化、行为标准化,个体的心理和意识完全受控至于统治者所赞赏的意识形态。要对科技保持一种辩证的见解,看到它对我们不利的一面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方面,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奔腾。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送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并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假如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倍效应,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强调科技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被称作数字时代的新世纪,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数字技术将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与科技意识形态有什么样的关联,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数字艺术之前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至少,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表述上,我们应当有一个明朗的态度或立场,譬如说,我们之所以对科技艺术形态理论如此关注,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数字艺术自其面世以来,就一直在科技工具理性和艺术审美律令的双重规约之下,无论相对于科技而言还是相对于艺术而言,数字艺术的科技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性都是其最为深层的本质属性。数字技术的所有其他属性,如虚拟性、游戏性、主观性、娱乐性、交互性等,都是由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基本的意识形态双重属性所决定的。至于数字艺术的审美艺术形态性,在当下的文艺理论研究领域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识性的学术命题,假如数字艺术的科技意识形态属性也是一个少有争议的理论命题,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忽略前面这些相对离题的笔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数字主题。三、数字化:技术帝国的当务之急P30第三自然段目前中国广电正在建设IP网和网络数字网(记住这本书的历史性),这是加速中国广播电视走向国际的重要措施。新一代高速互联网将以广播电视网及其他宽带网为基础。我们常提到数字化和网络化,也正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数字化是迈向成长的通行证,与过去的模拟系统相比,数字系统可以不断地、有机地发展和改变,开始是传输手段和数字化,涉及卫星、有线、地面和其他传输手段的数字化是信息发展的基础,因此,数字化是必须率先完毕的环节。一方面是卫星数字电视的发展,涉及卫星电视广播和卫星电视直播,随后是数字有线电视,最后是数字地面电视。仅仅传输的数字化只是将传送内容的通道数字化,只是选择了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从信息互换的层次来说,是最底层物理层。要互换信息,还必须网络化。网络化的结果是使各种业务,如语音、音乐、电视和数据能在任何传输媒体中传输,从而使各业务网能互相连接,组成一个统一的各有分工、互通互联的整体网络,要把千家万户的网络内容提供者和网络业务提供者连接在一起,这在信息互换的层次中是链路层、传输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这才是真正的网络化。什么是数字化,和模拟不同样的地方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数字化是必须率先完毕的环节,一方面是卫星数字电视的发展,随后是数字有线电视,最后是数字地面电视。要互换信息还须网络化。网络化是数字化后的必然环节,结果是各种业务,如语音、音乐、电视和数据能在任何传输媒体中传输,组成一个各有分工、互相连通的整体网络。三网合一第二节信息社会与数字艺术二大点自己看讲的是数字化给当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p34石破天惊的NII计划信息社会的数字化生存信息社会与数字艺术(重点看!)P40技术和艺术一直是互动交融的比如:几何透视学使绘画更加逼真,技术的发展才有了电影的出现,摄影艺术也是依赖技术才产生的。因此,科技为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媒介、新方法,并且把艺术带到我们的平常生活中。本来,艺术只是上层阶级的人才干欣赏的东西,但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使艺术走入千家万户。照片、音乐、电影我们都可以在网上欣赏,不仅为我们提供更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甚至你还可以自己对其进行修改,成为创作者,数字技术把艺术和美带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摄影能让我们看到宏观、微观甚至我们身体的内容,使当今艺术家的视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博。数字艺术不仅带来了创作工具和手法的革新,在表现内容、思维方式、艺术题材方面也为艺术家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要注意到技术在推动艺术发展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缺陷和局限性:一方面,人的视野被各种新奇图像拓展,但同时想象力在消失。艺术家在创作时有了更多信息,但他们的思维、想象却只能围着这些信息打转,而不像以往可以天马行空地联想。(生产)艺术消费观念的改变例如,就文学艺术而言,经典文本的数字化和影视化使用使得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这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主、客体的交互性、形象的可视性、检索的快捷性、视听的趣味性、资料的丰富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艺术门类的融合性等方面,数字艺术使得传统文艺形式无法望其项背。但是,它也在一定限度上导致了艺术韵味的淡化和飘逝,在促使艺术生产欲望话和游戏化、艺术消费商品化和快餐化的过程中,数字艺术在不知不觉中掠夺了读者理性鉴别的情趣和耐心。传统艺术,假如不能将数字媒介开辟的新领域变成一片新的绿州,那么它就有也许如同沙漠上的水流慢慢消失于无形,麦克卢汉曾经指出:自摄影技术诞生以来的世界,如同一座没有围墙的妓院,这句话对于互联网来说更为恰当。总之,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他为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但它同时也布下了形形色色的陷阱。马克思曾经警告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华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因此,对于数字技术的胜利,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运用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好处的同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运用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好处的同时,要始终保持着人文主义的警惕性和理性文化的批判精神。第三节数字媒介与艺术创新P45一方面强调了媒介的重要性:媒介和信息密不可分,数字时代,数字媒介几乎与数字信息等同。在这里,对于媒介,或者说媒体,你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什么是传统媒体?比如电视、电影。现在的新媒体是什么?比如网络、手机,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它们的特点对于艺术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你要知道一些,这部分内容书的后面会具体讲,这里先提一下。比如,网络对艺术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自由、开放、互动。再回到书上,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以某种新技术的问世为基础。诗文—印刷术,印刷术使得文艺复兴时知识冲破教会的束缚走向平民。新媒体的出现,使铅字消失,多媒体数字出版物解放了读者接受的积极性、积极性、发明性。互联网更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总之,你要知道媒介对艺术的影响。一、数字媒介与意识形态媒介和科技同样,也具故意识形态的作用。而数字媒介的出现终结了媒介垄断的历史。P50最后一段。相对于报纸,电视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公共空间,但它仍然垄断了信息的搜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而网络的出现把这些权利归还给大众。网络无中心,无权威,特性是大众与传播媒介的互动。P51-56自己看,不能理解就算了,和前面讲科技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样,这里说媒介也是意识形态,起到帮助政府控制大众的目的。这里你只要摆正一种观点,媒介对社会生活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人应当是媒介的主宰。尚有“媒介即意识形态”这个说法是有局限性的,不应把媒介同社会生活对立起来。数字媒介与艺术变革这部分内容就是讲了数字媒介的出现使艺术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书上先讲了关于数字媒介的一些内容。P58-59有一个概念你要知道,就是什么是网络电视。书的下册关于电视的数字化变革那章里有讲,网上也有,你自己归纳一下。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混淆了通讯、媒体和文化的界线。将来的前景是多种媒体的信息制作、传输、接受和显示一体化。尚有一个观点你要知道,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必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在一定限度上实现融合。媒介融合这个概念上网查一下,也自己归纳一下。接着,书上就讲数字媒介使艺术发生的变革。和前面讲的科技使艺术发生的变革是同样的,数字媒介一方面使艺术生产的形态发生变化,比如本来艺术品只能靠书刊报纸展示,但现在可以用网络、光盘等数字媒介展示;另一方面,艺术家在使用了像电脑这样的数字媒介后,他们的研究方法、思想观念等也作出了调整。具体的61页最后一段举出了一些矛盾问题,大约看看就行,太深了。但有几点要思考的:数字时代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之间的矛盾怎么看待?(网上有那么多海量的内容,但是真正能进一步我们内心的有多少?)高科技与人文精神的对立怎么看待?(不能让科技主宰人的思想)全球化与民族化(网络使得我们可以接触到全世界的东西,这在开拓了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在侵蚀着我的传统,我们民族的东西越来越少,比如我们的动画,很多都欧美化、日韩化,如何保存我们民族的精华?同时,民族化也不是意味着只能由我们自己欣赏,还要让全世界都可以接受,这才是成功的。如何达成这两者的平衡,是一直值得我们思考的。这一点日本动画就做的很好,日本的很多动画都有他们民族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却让世界观众都喜欢。)数字电视将把电视频道分为两大类:基本频道和付费频道。其中,基本频道就是本来交有线网络维护费就能看到的所有频道,付费频道是指以数字方式播出、传输并须单独付费才干收听收看的专业化的广播频道。它提供的是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的电视节目,付费频道是观众自由选择的,选或不选的积极权在观众手里,要吸引观众付费观看,就要提供好的节目关于数字电视付费频道面临的问题以及要如何做,思考一下。(节目内容要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网络运营商的占位和利益分割要明确;各频道共享资源,减少合作成本。)第四节数字化:从技术到艺术和前面内容是反复的,看一下就行,P78、79、80认真看一下,关于数字化导致的一些危害要了解。数字鸿沟、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并未改变现代文化的内在品性。网络是一场技术革命,但不是文化革命。第三章数字艺术的人文特性进入21世纪之后,传统艺术的各种表达形式无论得到了什么样的丰富和改造,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他们的地位都将发生变化,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动画、网络游戏、数字音乐之类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发的数字艺术方兴未艾,这些新的艺术式样正朝着主流形式转化。它们在某些方面变现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特性,使人们对艺术的创作规则及其相关理念都发生了某些改变,但是,传统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从其本质而言并不是技艺技巧等外在因素所能彻底改变的。数字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也不可违反传统艺术所有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正视传统艺术形态、特性、外延的历史变迁,并相应更新自己的研究视野,假如执着于传统艺术的某一形态、某种特性、某个范围,由此概括出一成不变的艺术定义,那么,有也许妨碍我们结识艺术史上已经或将发生变革的重要性。与传统艺术相比,一些数字艺术方兴未艾,正朝主流形式转化。它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特性,使人们对艺术的创作规则及相关理念都发生了改变。但传统艺术的本质不是技艺技巧等外在形态可以改变的,数字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也不能违反传统艺术所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基本原则。数字艺术的类型P82-84重点看提成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分别处在数字艺术的什么阶段,本书所认为的数字艺术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几点要搞清楚。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作品仅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优化解决,数字艺术应有的交互性、多元性等均无法充足体现。借助数字创作的艺术作品借助数字技术,按照传统艺术创作规则创作的艺术作品。它的创作过程可以由人机交互系统辅助实现,作品可以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呈现,传承了传统艺术的发明理念、表现手法,同时也具有创新突破性,能实现传统模式下难以实现的效果、规模、效率、质量。如今很多数字作品就是处在这个层次,但是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艺术,由于数字技术在局部的介入不能充足带来交互性和大众化属性上的提高,真正的数字艺术要以数字技术的全面介入为基础。基于数字平台创作和传播的艺术作品基于数字技术创作、传播,其生产、传播、消费都重要依赖于数字技术的介入,在数字平台上完毕整个创作,并在数字传播平台上完毕传播过程。这种类型是数字艺术的基本形态,它体现了数字艺术的本质特性,如交互性等。基于宽带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系统的作品其实它和第三种基本上是同样的,但是这里强调的是宽带带来的互动体验。第三种类型也许由于带宽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很好的交互,但到了第四种类型就可以充足体现数字艺术的特性。例如,宽带网络环境下的视频点播和艺术创作结合,使观众参与进来加入作品创作,可以实现作品的自我生成与创作、网络化的全方位展示等数字艺术的显著特性。数字艺术的基本特性从数字艺术的创作工具和传播媒介这两方面进行考察,可以拟定多元化、交互性等相对稳定的基本特性。从创作工具考察数字艺术的创作工具有以下几种:1、计算机2、外围多媒体解决设备3、海量存储系统4、创作工具软件系统5、分布式计算环境这几点自己看我们要知道的是数字创作平台的智能性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这些工具不仅仅只是具有工具属性,还担负着和创作者沟通的任务一方面,它保持了传统艺术创作的工具特点,使艺术家传统的创作经验得以延续,使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在表现手法和美感模式等各个层面上的诸多切合点都得以吻合,例如在电脑绘画系统中,画家选择任意形状、大小的画笔工具,在选择任何颜色的颜料,在纸张上绘画,线条和色块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创作者的意图灵活调整和任意修改,甚至一些特殊的软件还可以帮助画家完毕飞白等特殊效果,这些基于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解决过程,从创作者接口的角度来看,与传统绘画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随着数字艺术创作平台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被动的工具性特性也逐渐被超越,例如,动画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传统工具所无法带来的人和图像之间的更进一步的交流。它不仅可以模拟真实的现实环境,并且可以在景物中穿梭,甚至可以进入物体当中,给艺术家提供了更独特的视角,从而大大提高了艺术创作的发明能力和表现能力。此外,我们可以从更多的案例中发现,艺术创作者和工具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创作平台在这里更像一个合作对象,可以和创作者之间通过一种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交互式对话,艺术作品在他们的沟通与交流之中产生,计算机成为艺术家一个具有发明性的、活跃的伙伴。从传播媒介考察数字艺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传播1、传统媒介2、独立数字存储媒介3、网络媒介自己看多媒体和互联网对艺术存在空间的拓展,也给数字艺术的传播和沟通带来了相称的便利。在此之前,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仍受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如油画需要一个画框、雕塑需要一个底座、传统的艺术作品都需要被固定在某个地方,等待欣赏着的参观,而以光速计算的互联网对信息的运载能力则打破了这一限制,艺术的创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发布在网络的公共区间里,而艺术的欣赏着也可以坐在自己的电脑前,轻而易举地看到自己以往需要到博物馆才干看到的艺术作品,同时当艺术家纷纷把自己最新的作品发布出去的时候,几乎在艺术品发布的同时,世界各地的欣赏着,就可以通过网络欣赏他们了。多媒体技术对艺术存在空间的拓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多媒体艺术系统《卢浮宫》里,欣赏着可以进入虚拟的艺术博物馆里,自由选择欣赏名作,用放大程序观测作品的局部,选择文字材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者的背景。艺术环境的封闭性在新的媒体面前被彻底打破,艺术作品变得易于流动,网际网络、无线网络、交互式多媒体,超媒体的出现,使艺术品从艺术家到欣赏着之间流通的途径变得越来月丰富了。超工具性特性数字艺术的超工具特性是指创作工具所具有的自我创作属性,即具有实现自我艺术创作的能力,与应用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程序编制等非艺术创作行为融为一体。虚拟性特性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可对已做的创作反悔,并可选择新的切入点重新开始,除了花费艺术家的时间与心力外,并无更多浪费或废弃。如在电影狮子特效制作过程中假如对某阶段的场做不满意可随时重新创作,而在传统的制作方式中,必然会导致高额费用的胶片浪费,再如雕刻艺术,在现实中所选的材质会极大地影响作品形态,材质的硬度等物理特性也会限制雕刻创作的进行,甚至会由于某一环节的错误而使整个雕塑作品毁于一旦,但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自由度则可发挥到极致,艺术家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世界上最坚硬,最昂贵的材质,还可以用最柔软的。从创作手法看,这种虚拟性特性体现出数字艺术独有的特性。交互性特性三种交互模式:1、选择式2、推理式3、自动式内容自己认真看一下最想达成的是自动式的交互选择式:是指在一般的计算机系统的支撑下,可根据欣赏者的爱好与规定及操作使用的环境与条件,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对各种艺术要素的属性及重组方式选择,不同的选择重组会产生不同的作品结构和不同的艺术效果。推理式:是指在专用软件系统的支撑下,艺术家可对创作所必需的要素进行灵活设立,如情节、角色、道具、场景等并能自动按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事件的结果,这些在电子游戏里已有典型的运用。自动式:是指具有智能感知、辨认、理解、判断、表达的智能系统的支撑下,能对艺术作品创作与欣赏过程进行自适应、自寻优、自学习、自组织的系统,这种系统中,欣赏者可通过一系列的传感器,全身心沉浸到虚拟的艺术世界里,直接与虚拟的人物对话,随意地在虚拟的时空中行动,推动者剧情的发展,能取得与世界中的参与相似甚至相同的艺术感受。数字艺术与人文精神数字化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数字化的灵魂一方面,数字化给20世纪以来的人文精神的探索、追问和争鸣提供新的语境;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和技术至上等反人文精神的倾向,已使数字化如何健康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P103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重点看数字化和人文精神如何互相结合、促进第一,人文数字精神的根须早就深深潜藏在历史的远古呼唤之中第二.人文数字技术在重构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整合和翻新历史资源,像海纳百川同样积蓄着传统中的各种力量,将娟娟泉水汇聚成河。第三,人文数字技术还发明了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平等进入的自由世界,人类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全新的主体性,成为真正自由的发明性主体,每个人在网络中既是中心又不是中心,网络之中的每个计算机终端都可以是发明力和想象力迸发的肥沃土壤。第四,数字人文使人类的交往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今天,人类及其与文化艺术的交往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是以往社会无法比拟的。人类对社会交往和互动方式的结识和体验发生了主线的改变,网络把交往的自由空间下放给每一个人,只要你乐意,就可以随时运用互联网进行一对多、点对面的交往。第五,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实现了生活、工作上的最大限度的开放、独立、自主、平等、民主和自由,实现了一种彻底个人化、个性化的生存。二、人的异化:数字化的人文忧患数字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和人文精神互相结合、促进的同时,也导致了一定忧患。与机器工业时代相比,数字化更普遍、更强烈地侵入生产、生活领域,生活世界被数字化殖民的特性更加明显,人文精神在数字化境遇中变得岌岌可危。在某种意义上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对立是相称锋利的,对数字的崇敬与依附将对人的的自由构成新的威胁,生存的数字化,技术工具理性的降落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些非理性现象已越来越严重。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数字化以虚拟的方式突破了现实生存的局限和制约,拓展并张扬了人性的表现空间,激活了人的想象力和发明力;另一方面,它也充斥着许多非人性、非人道的思想意识,它的负面效应也引发了人文精神的失落。数字化如何导致人的异化人们对数字化高科技的神奇功能产生某种莫名的崇敬与敬畏,加上传播手段、方式的隐蔽性,人们往往会由此而产生偏执心理和迷恋心理,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沦落为异化的、迷失方向的网络植物人,从而使人在高科技的工具理性世界里,丧失对价值世界和人文精神的向往与追求。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非真实性,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可以任意宣泄自己,人的行为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线制,道德的星空不再闪烁,网络本来是人类心灵相通、自由发展的美好空间,是人性之善展现的抱负之地,却又成为难以制裁的各种人性丑恶栖身的角落。人的行为的数字化,人性的面具化。在网络上假面舞会的狂欢中,人是以符号为代码而活动的,人的身份、形象、特性等都被数字化了,每一个人就像穿着隐身衣。表面上网络使人与人那么接近,而同时又使人与人如此疏远。无孔不入的黑客侵入破坏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人们过度沉浸于幻想编制的虚拟世界,导致互联网狂躁症、过度漫游和网络综合症等,引发健康问题。所以这一切都说明,数字化给人类带来了阿拉丁神灯的同时,也为人类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三、超越逻辑:数字人文的时代特性数字化对人文精神的促进某些对数字技术充满信心的乐观派学者认为,伟大的互联网第一次为人类提供了让人尽情发挥自由、享受公正、平等交往的平台,尽管数字时代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但在人文精神的人性本质方面的确一致的,例如,它自觉脱离了自然状态的人的一种生存状体或抱负目的;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作为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在公正、平等的交往中,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抱负的实现;谋求人性自由、个性解放、反对迷信,宗法等级关系和强制别人;注重人的文化素质教养的精神;重视终极关怀,执着探求超越现实的抱负世界和抱负人格P111第二段数字化使人丧失自我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这个所谓的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变成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信奉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人长期处在一种非我的耗尽状态,人们已经无法体验完整的世界和自我,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切实联系,无法将此刻同历史乃至未来相依存,这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自我,一个没有任何身份的自我,在人不自觉地物化为机器的附属后,世界不是人与物的世界而是物与物的世界。P111-112自己看,理解“个性”的极度张扬,尚有“主体”的悄然分散。网络上你可以充足发挥自己的个性,但是有人说网上没有真正的自己,我们无法知道这些“个性化”的舞者是谁,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已变得模糊不清。P112-113关于悖论自己看看,理解其实这点的内容是对前面两点的总结,即从正反两方面来看,你只要把握数字化既包含了人文精神,又会导致人文忧患就可以了。具体的第一点、第二点都讲到了。第四章数字时代的传统艺术第一节传统文化中的“数字情结”自己看看,不怎么重要,就是告诉我们人类从古至今都和“数字”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节走向数字化的传统艺术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魅力四射的数字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同样,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语言也总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从最早的岩画,到后来的油画,每个时代的绘画艺术都体现出与其时代相符的材料与技术特性。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传统思维难以企及的表现形式,宣告了艺术表现语言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数字绘画有这样一些特点:P123第一、第二、第三认真看给绘画带来了物质保证。数字绘画不需要依赖笔、墨等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性。数字技术可以把绘画创作中的一些基本技法技巧通过图形程序总结出来。不仅为画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视觉空间,也为画家探索各种艺术形式语言提供了极大的也许性和自由度,提高了创作效率。数字绘画的比特化和网络化使画家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还可以使传播和交流更加便捷地实现,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自由的艺术空间,并且能使自己的作品即刻让别人所欣赏。这种轻松、便捷、坦诚的艺术交流形式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数字化的传播方式是完全开放、互动、跨文化的。当然,由数字工具解决出来的图像效果,虽然精确,但也许带有一些机械的感觉,许多传统艺术家往往认为电脑解决出来的图像缺少个性和表现力。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数字绘画的如上优点,而应当在运用其优点的同时克服其缺陷。例如,P125最后一段举的例子,《数字绘画与创意》一书将创意引入具体软件的应用中,在介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对创作者主观能动意识的关注。P127杨格认为电脑从根源上没有改变绘画,一件作品可以永恒,不是看它华丽的表象,而是作品渗透出来的一种精神和情感。用电脑配合绘画,可以选择更多的技术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想法,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展示作品。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数字技术永远只是创作的辅助工具。传统绘画和数字技术是可以并存的,可以互相借鉴,许多现代绘画中已有了数字艺术的影子,比如达利绘画中奇特的构想。并且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可以更多地表现绘画的想法。比如Flash,有了音乐的画面会产生一些奇妙的效果,以综合的方式营造一种更直观更容易渗透到心灵的艺术。此外,数字技术还带来了人文精神方面的问题,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关于数字技术和人文精神。传统艺术始终把发明性当作是艺术的灵魂和核心,但今天,复制、拼贴、戏拟、“恶搞”等成了艺术创作的关键词。这些现象要引起重视。数字画笔Painter的奥秘P129第二段,关于Painter自己看看。P131第三段,第一、第二、第三从工具的角度看,数字绘画的特点还可以做如下概括:第一、魔法般的高效率。第二、无所不能的模拟性。第三、无线自由的可塑性。产品易保存、修改、复制。第四、无所不在的“流布性”。信息共享已成为全球化,创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作品供全世界的人欣赏。第五,超越时空的交互性。面对着这样的一些变化,数字艺术实践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思想新理念。运用轻松复制的特点,今天的画家可以更充足地改造和加工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作品,在一定限度上可以参与到古代大师的绘画过程中。数字技术还能使没有通过专业训练的绘画爱好者成为“画家”。当然,我们不仅需要纯熟操作这些工具,并且也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人为本,注重美学修养。仅靠软件和工具是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的,艺术家还必须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吸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技术应用有机结合。走向网络的数字绘画互联网对绘画艺术的生产、传播、消费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活动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效果。一方面,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已不再只具有工具的意义,技术的审美化、艺术化已使技艺融合成一种无法进行本质区分的混合体。计算机在一定限度上有了艺术家的发明意识。另一方面,绘画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改写了传统艺术品的命运,使得其存在成为“不朽”,不存在衰退、损毁等变故。这本是好事,但它在实现艺术品不朽的同时,也消解了不朽的神圣含义。艺术的独创情节和膜拜价值在网络艺术中似乎已荡然无存。这的确是网络艺术致命的缺憾之一。但是科技和艺术史上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时常发生,因此这样的缺憾我们也必须接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革命性变化发生在艺术传播与接受方面,即艺术的网络化。维拉莫纳认为计算机可以服务于这样四个目的:(P137最后一段她认为第一第二第三网站成为绘画艺术最重要的活动平台。P141第二段网站展示的数字绘画艺术具有许多传统绘画艺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一方面,走向网络的数字绘画发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艺术空间。网络化撤除了艺术古与今、中与西、技与艺、雅与俗等对立范畴的隔阂,开辟了一个可以0距离接近艺术的广场。任何作品一上网,它就从高雅艺术的象牙塔走向了广场式的大众空间。即使是难得一见的书画珍藏,只要上网,信息就扑面而来。另一方面,网络不仅使艺术创作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鉴赏同步,并且能使藏于深闺的艺术精品立于无边的数字化超市。艺术的数字化网络化,不仅使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即时互动成为也许,并且还使艺术生产在一定限度上超越了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对立(本来有些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作品由于其市场价值太高而无法被普通大众所见),通过艺术品的无障碍流通,通过更多人的交流反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艺术的再生产。第三、强大的搜索引擎和超级链接,让上网者心有所念即可眼有所见,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四、走向网络的数字艺术,不仅使本来提倡独创的艺术变成了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公共行为,并且将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历史成果知识化、符号化,网站成了一个不断增长新知识的“百科全书”。二、传统音乐与数字音乐P143-146数字与音乐的关系,自己简朴看下就可以数字音频技术定义:对声音信号进行数字解决的有关技术,涉及模—数和数—模转换,数字数据的传输、记录、存储、混合及其他解决技术。与模拟设备比,重要优点是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使用灵活,便于大规模生产。发展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用数字全通滤波网络构成人工混响器的方案。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脉码调制磁带录音机,数字传输网。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数字音频唱片系统和数字调音台。60-70年代,数字音频技术的重要特点是用数字设备代替模拟设备,80年代的特点是以小型计算机为中心组合成综合性的数字音频信号解决系统。原理:数字系统式以电脉冲的0、1两个状态来对信号进行编码和传输的,最后只需辨认出0、1两个状态就可以解码,,恢复出原信号,再加上适当的差错控制编码便能检出和纠正传输中产生的错误。因此数字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适于远距离传输和长期存储。计算机音乐:本质上说是通过适当的算法来解决音频和其他各种音乐事件(如乐谱等)的设备进行生产、消费、传播和音乐的总和。数字音乐合成器即MIDI:音乐乐器数字接口,是数字音乐的国际标准。解决了实现不同合成器之间可互相演奏和控制的问题,任何电子乐器,只要有解决MIDI信息的微解决器,并有合适的硬件接口,都可以成为一个MIDI设备。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MIDI是在电脑上演奏的一种文献,是符合MIDI标准的一份电子化乐谱。MIDI文献:所谓MIDI文献实质上是指计算机中记录的MIDI信息的数据,MID文献的扩展名是*.mid。它和此外一种计算机中常用的声音波形文献(*.wav文献)有什么不同呢?表面上,两种文献都可以产生声响效果或音乐,但它们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普通的声音文献(*.wav文献)是计算机直接把声音信号的模拟信号通过取样——量化解决,变成与声音波形相应的数字信号,声音文献都比较大。而MIDI文献则不是直接记录乐器的发音,而是记录了演奏乐器的各种信息或指令,如用哪一种乐器,什么时候按某个键,力度怎么样等等,至于播放时发出的声音,那是通过播放软件或者音源的转换而成的。因此MIDI文献通常比声音文献小得多,一首乐曲,只有十几K或几十K,只有声音文献的千分之一左右,便于储存和携带。数字化音乐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视化。可以随时看力度、音量、曲谱等各种信息。在合成时,可以通过划线或数字调整来改变声部平衡、设立声像、效果、音符属性等。音乐家还可以是指挥家、录音师、音响师等。计算机甚至还能获得虚拟音源,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再为音乐素材而苦恼。数字技术在为音乐家提供便利的同时,人们也提出了一些质疑。通过计算机、音乐创作软件等,就可以组成一个乐队,可是我们今天仍然迷恋古典音乐的辉煌。它们优美的旋律、深远的意境、电脑可以复制吗?数字音频技术使音乐创作变得越来越依赖技术因素,音乐的制作、储存和传播的数字化模式,使音乐作为艺术的审美超越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没有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和激情燃烧的创作冲动的参与,只有编程命令,这样的作品必然缺少音乐作为古老艺术的神性光辉。数字音乐存储与播放器CD唱盘:音质与原始声音几乎没有差别,超级高保真音质。数字化录音的基本原理就是把输入的音频信号取样后,通过模数转换将其数字化并编码,然后变成记录讯号储存。放音时又通过一定技术变成数字方式的再生讯号,通过数媒变换,把数字讯号变成模拟讯号,再通过一定解决,变成复原的讯号。CD唱盘中包含的是一种WAVE格式的无压缩波形数据,但并不存成WAV文献而已。它的特点是易于生成和编辑,但数据量大,不方便在网上传输。MP3:音频压缩技术。运用MPEGAudioLayer3的技术,将音乐以1:10甚至1:12的压缩率,压缩成容量较小的文献,是一种有损压缩,但人耳却基本不能分辨出失真。使用MP3播放器对MP3文献进行实时的解压缩就可以播放。我们也应当看到数字化给音乐传播带来一些新问题,如版权。走向未来的数字音乐在电脑硬件方面,高品质的声卡不仅可以模仿出各种乐器的音色,还可以模仿音效。在软件方面,音乐制作软件功能日趋完善。数字技术队未来音乐的影响表现在:P159最后一段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最后创作、传达、消费、其他社会功能、发展态势、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个方面说明了数字技术队音乐的影响。认真看在创作方面,传统艺术所强调的材料、主题、创作手法都有革命性突破。贮存和传达方面,表现充足。可以贮存海量的音乐,在传达时,使许多复杂的过程变得极为简朴。就接受和消费而言,音乐所具有的心理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通过数字技术的解决达成更完美的效果,震撼观众的灵魂直达其内心深处。就音乐艺术的其他社会功能而言,传统音乐的教育、娱乐和审美作用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得到强化和提高。音乐教育的普及不仅使具有音乐天才的人得以培养,并且使每个人都能分享音乐的魅力,人人都能成为音乐家的梦不再遥远。就数字音乐发展态势而言,数字音乐代表音乐未来的方向的结论暂时是无可置疑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数字音乐市场使音乐艺术的影响辐射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线音乐(无线音乐):利益分派、技术更新、版权斗争、政府法规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数字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法规环境与唱片公司的支持是关键。中有调动唱片公司、消费者、在线音乐服务商的积极性,取得三方共赢,才干使在线音乐成为人们平常消费的重要选择。唱片公司、在线音乐服务商和内容集成平台假如能运用好网络,就能取得巨大财富。通过网络载体与音乐服务商共同打造最新数字音乐网络发行渠道能有效减少唱片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成为新的营销模式。同时,也要注意,P166无论有了什么样的新平台或新渠道,技术都不能取代内容,数字无法代替声音。真正支持音乐产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一定是音乐人的激情和真诚、对生活的感悟及锐意突破的原创精神。因此,传统唱片公司与高科技行业要建立一种互相合作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关系。当下,消除音乐界的艺术和产业对立的状态已成为相关行业的共识。对于艺术而言,市场和技术始终是利弊共存的双刃剑。传统艺术经常只能被某一部分人欣赏,许多传统艺术因只有艺术生产而没有消费走上了衰微的道路。而数字音乐重视艺术消费,以彩铃为代表的无线增值消费在如今已成为时尚。但是这种以营利为目的的音乐生产忽略了音乐的艺术性,唱片生产成为“口水歌”流水线,让人铭记的音乐越来越少。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互联网公司和传统音乐公司的合作改变着音乐行业的价值链结构和营利模式。有两点值得深思:一、注重原创和造星能力。技术不能替代内容。二、加强提供内容新模式。没有原创音乐内容的SP夹在运营商和唱片公司之间不得不看人脸色。一部分SP开始尝试SP+CP(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的新模式。这个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新模式能否从主线上促进数字音乐的发展,还要拭目以待。三、传统摄影与数字摄影(一)摄影小史:作为技术的摄影P167-177自己看P171摄影问世之初,并没有得到以绘画为代表的造型艺术界的理解与接受。科学技术经常是某些披着宗教外衣的顽固分子最胆怯的进步力量,他们把摄影看做“恶魔技艺”。某些画家也许由于胆怯摄影砸了自己饭碗而敌视摄影。某些批评家认为摄影经常将人们羞于面对的瞬间凝固为永恒,使社会风气败坏。而大众则更多看到而来摄影的逼真和快捷。一方面,摄影似乎体现了新的民主原则——让更多东西展现给更多人看,使精英知识体制受到威胁;另一方面,摄影又保存了工业化之前的魔幻观念和浪漫的直接概念。一百五十年前摄影的遭遇与互联网在今天的处境有着惊人的相似。摄影并不是让人们放弃绘画,摄影技术的发明,使传统艺术在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段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本雅明《摄影小史》引述了时人的一个比方:绘画如同小提琴靠的是手感,摄影如同钢琴靠的是机械,对于音乐家来说,它们都是难分轩轾的极品乐器。(二)以画为邻:作为艺术的摄影摄影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摄影可以直接达成对事物的真实再现的真实感,并且甚至比绘画更迅速和逼真,使图像第一次有了现场感,这是绘画一直以来追求而难以达成的。因此,它启发了艺术家向以强调细节为目的的更加逼真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摄影的挑战又促使另一些艺术家开始了对艺术的本质的反思。摄影的出现已使绘画的传统再现功能所有丧失,再现已不再是绘画的本质。由此,疏离再现成为19世纪末欧洲艺术界普遍追求和努力的方向。绘画并没有由于摄影艺术的成长而彻底走向没落。而摄影也不是只能被动地技术复制或还原对象,更不是无差别的机械产品。摄影家也在进行各种艺术的尝试。(三)数字摄影:图像社会的审美转型数字技术为摄影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摄影从照相式的被动记录发展到了绘画式的自由书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是也产生了许多忧虑:数字画笔的随心所欲消解了摄影图像的真实性,传统摄影作品那种令人坚信不疑的质朴品性由此丢失。当真实性变得模糊不清的时候,传统艺术的许多概念和范畴就不再适合数字艺术。从标准化、模式化的技术规定看,数字化的确是以泯灭个性为代价的,但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数字化为艺术家张扬个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也许。技术提供的强大支持使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想法变为也许。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字技术正从两方面向摄影进行渗透。一方面,数字技术直接介入摄影,使划分摄影艺术与非摄影艺术的标准日趋模式,使摄影艺术本源的权威性受到破坏。另一方面,电子影像破坏了影像反映客观世界的权威性,从而使人们更多的是从人的主观出发,去选择题材、影像构成和拍摄时机,强调人的情感存在而非世界的客观存在。这个转型是由数字技术对传统艺术的“驱魅”与“赋魅”导致的。“驱魅”:使摄影艺术与非摄影艺术差异缩小,还使艺术家与业余爱好者不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摄影艺术与摄影艺术家的光环消失,真正的艺术精品在像雪片同样的垃圾影像中淹没;数字影像失去了反映客观世界的权威性,任何事物也敌但是真实的信仰遭到嘲弄。这样的“驱魅”让人深感忧虑:经典影像还存在吗?在现在这个大众消费文化横行的时代,对影像的解读更多是从娱乐和消费的角度出发,缺少深刻理解与感悟的成分。但同时,数字技术对摄影艺术尚有一个“赋魅”的过程:数字影像技术很也许使图像摆脱对光学和化学过程的依赖,而形成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新艺术形式。数字摄影在破坏了真实和唯美的同时,却发明出一个比现实还要真实,比唯美还要纯粹的数字艺术世界。优秀的摄影作品应当是作者对世界及自身的感知、体验、表现、理解等一系列现实性问题的审美反映。但是一个具有发明精神的艺术家,绝不会满足于再现眼前的客观世界,总是要竭力将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某些看不见的东西通过画面给读者暗示,这方面,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摄影艺术的这种表意功能才干达成本来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以此同时,我们也应当预见到,在机器掠夺了人的手工技能后,人的精神灵性就显得更重要。虚拟加工的也许性越大,没有通过修饰的影像反而越珍贵。世界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兼容并包的新格局,人们在享受新技术的同时,也受制于它。数字影像的特点:P189一方面,第二,第三,第四,最后认真看最后,就是要注意摄影市场化带来的世俗化。由于数字摄影极大地减少了制作成本,更多人可以比较轻松地加入到摄影这项艺术活动中来,摄影在市场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市场化使摄影这个本来只有少数精英分子才获准进入的艺术殿堂变成了大众可以自由出入的公共场合,它的审美趣味变得大众化、世俗化了,摄影的创作观念和接受心理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使数字摄影获得快速发展,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警惕其艺术品位的下降。第三节绽放数字魅力的也许一、数字艺术向传统艺术的挑战对绘画而言,数字技术的介入使架上绘画向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转化。这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而是一种融合。新的技术手段会产生相应的艺术作品,增长新的表现力,使以前难以表现的东西更准确地相应我们的心灵和生活。但数字技术不能代替画家的大脑和他们的独特性,电脑既有启发性,也有束缚作用。当然它也为许多没有深厚美术功底的人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意的机会。如今的数码音乐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在合成中有了种种再发明,使音色更丰富,音域更宽广,表现力更强。二、数字艺术的媒体策略有一种意见认为,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最明显的区别是艺术媒介的不同,从媒介学角度看,这无疑是对的的。在摄影和其他机械复制时期新兴艺术问世之初,理论家在区分传统与先锋艺术的差异时经常就是使用媒介和工具为标准。在媒体日益艺术化的同时,适当引导艺术向媒体化方向倾斜,使终日生活在媒体信息海洋中的大众在结识数字媒介时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字艺术的影响,并逐渐对其产生依附,这也许就是数字艺术发扬光大的“媒体策略”。P196-200自己看三、绽放数字艺术魅力的也许数字媒介对传统艺术最大改变主意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艺术本体存在虚拟化或艺术化的趋势将更加泛化;二是改写传统艺术的创作原则。目前,数字媒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方式。生活对艺术的模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源于对艺术的模仿,由于数字技术已经使艺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媒介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史前艺术基本上是以自然物质为媒介,优点是与人交流是直接、可视、整体的,媒介自身保持着自然的纯真品格和材料的完整属性;而它的缺陷是艺术创作会受到自然物质因素的限制,艺术表现语言、方法也极其贫乏。于是人工媒介应运而生。人类艺术至今取得的一切成果都与各种人工媒介形式密不可分,不同的媒介发明了不同门类艺术基本的美学特性、艺术语法规则。但在媒介人工化的过程中,艺术的直接交流开始消失,媒介材料的完整性不存在,艺术活动成为两种彼此分离的行为:作者和读者分离、作品和作者分离、创作和鉴赏分离,进而构成人工媒介的超越性、抽象性、思想性等特性。而到了数字媒介,数字技术不仅使艺术可以模拟地使用媒介,还可以虚拟地使用媒介,并且将物质媒介数字化了以后,艺术家可以对媒介材料自由拆解、组合、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化实质就是客服和消除物质媒介的种种物质特性。虚拟性是数字媒介的基本特性之一。传统艺术视真实为自己的生命,这种真实一方面就涉及各种感性的物质媒介材料,于是有了艺术品的文献价值、有了艺术创作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不可修改的唯一性。数字媒介则使一切艺术创作都虚拟化了,为艺术创作提供一种具有交互特性的有时甚至比真实世界更鲜明、更强烈的真实体验。这种虚拟的真实,正是数字艺术得以存在的最基本前提。但是,这种虚拟虽然使艺术摆脱了物质媒介的局限,但是它同时也使艺术作品的现场感不复存在。与传统媒介相比,数字媒介还表现为越来越明显的大众性,艺术活动从个体创作向群体复制模拟转换。如今,数字媒介逐渐成为主导媒体,即兴与惊颤也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作品的特性。即兴固然有别开生面的佳作,惊颤经常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数字艺术作品也因此难以保持持久的魅力。观看传统艺术时,经常要屏气凝神,但是到了数字艺术,经常成为了短暂浏览。因此以即兴和惊颤作为一追求高效率为宗旨的数字技术所衍生的快餐文化的基本特性,它们导致的文化碎片效应要值得注意。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碎片是后现代文化的基本形态,先阶段的数字艺术,很大限度上是一种拼盘艺术。传统艺术是“只读艺术”,只可被动观看,空间上有距离,而数字艺术则是可读写艺术。只要传播者乐意,可以随时对作品修改补充完善。只要用户有参与的爱好,他们完全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统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使发布——传输——接受,而数字媒介的这几个过程都是双向的,可逆的,互动的。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另一点不同是:从静态到动态。传统艺术一经造就就无法改变,而数字艺术永远是创作中的作品,随时可由浏览者修改、评述、补充。更为可贵的是,数字艺术在保持巨大艺术表现力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样式的同时,让艺术重新回归个人的心灵深处。它唤醒了那些职业不是艺术,却具有艺术追求的人们所蕴含的艺术发明力。传统艺术更多体现公共性,艺术创作完毕后要进入公共场合或媒介。而数字艺术由于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互动性,反而越发具有个性化的艺术火花,并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被人浏览,同时接受反馈。第五章数字艺术与网络文学传统艺术门类中的音乐、绘画、戏剧和影视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数字化过程中,虽然改变了一些固有的样式,但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由蛹化蝶式的新生。文学作为艺术类别中最古老的一种样式,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场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改造。从聊天室具有文学情趣的文字,到个人主页、文学网站、电子文学刊物,网络文学成为一道生机勃勃的风景线。有人对网络文学寄予厚望,认为它是新文明的号角,也有人将它视为文化劫难的先兆,是“文字垃圾”。但不管如何,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文学的线性叙事模式,正被一种综合音乐和绘画艺术的超文本代替。由文学和网络技术完美融合而成的超文本,很也许发展成一种与传统文学具有本质区别的新的艺术式样。艺术王国的文学景观网络使大批文学爱好者的文字被更多人阅读,使他们有了展示的舞台,并且更加自由肆意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大批网络写手、网络小说、网络文学网站的出现都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兴盛。有人觉得,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做出了极大的改变,但也有人认为,网络自身与文学无关,它只是一种技术载体,而文学也仅仅是借助网络作为某种传达方式,网络文学但是是虚有其名。那么,到底什么是网络文学?关于网络文学的概念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网络对文学来说只是一种工具,在内容形式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没有本质的不同,仅仅是载体换成了网络而已。我们欣赏或批评网络文学,看的还是其中的文字,与网络无关。第二:网络文学必须是描写网络生活内容并且一方面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学才是网络文学。在这种见解里,网络文学的读者是爱慕上网的人,他们对传统文学不感爱好,只喜欢看《第一次密切接触》等有鲜明网络特性的作品。这一观点认为:网络文学的作者是网人,读者是网虫,载体是网络,内容是网恋、网侠等一切和网络相关的事物。第三:网络文学史网际传播的文学。作品既要有文学性,也离不开网络双向传播的特性。第四: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兴的“在线语言艺术”。它将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文学拓展为一种把文字、画面和声音有机融合起来并能更有效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新兴综合艺术。在这里,网络文学的技术性特性被凸显。我们认为,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艺术来看待,符合当今的发展现状。但为体现网络不同于传统纸媒的特色,把多媒体性也当成网络文学的一种创作手段,把网上的图像、声音等说成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性,这种说法尚有待商榷。假如过度强调网络文学的多媒体属性,会混淆游戏、动画、影视和文学的界线。对于网络文学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从它和纸质文学的明显差异上看:P218第二段从网络文学的显著特性看:P218第三段同时,把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存放在网络上,似乎不能称之为网络文学,但是人们已习惯称之为网络文学。因此本书所说的网络文学也涉及它们。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虽然创作手法没有太多创新,但在电脑或互联网上创作,并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它们可以超越传统文学生产模式难以摆脱的名缰利锁的纠缠。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文学使文学作为艺术的非功利的审美本质的回归成为也许。精神自由和艺术审美等传统文学标榜的品格,在网络文学中将会发扬光大。最后,我们可以对网络文学的特性做一个描述:P219第二段网络文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题材过于集中,与现实生活差距太大,作者的文学修养有待加强等等。网络文学的确有特殊性,但不能忽视其本质上的文学意义。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P219-224自己看讲的重要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发展历程以及一些标志性事件网络文学的两大变化:背靠网络又面向传统,网上赚得人气后再挺进印刷媒体,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这种良性互动,被戏称为网络文学的“归顺与招安”。网络文学带动了出版业和报刊业,盘活了文学市场。它和传统文学是可以实现互相促进的。原创世界的天光云影前面我们讲的“文学上网”和“网上文学”是有本质区别的。网络文学的优势应当是在于作品原创。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什么外力可以钳制作者的想象力,说什么、如何说的权利真正回到作者手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