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_第1页
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_第2页
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_第3页
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_第4页
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目标】1.了解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现状,理会家园合作的价值,掌握家园合作的基本策略。2.掌握国内外幼小衔接的发展现状及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3.理会社区教育与幼儿传媒的意义与作用。第1页/共45页第一页,共46页。【技能目标】1.通过对家园衔接与合作及幼小衔接的价值、社区教育及幼儿传媒的意义和作用的了解,形成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服务于幼儿发展的资源整合能力。2.通过掌握幼儿园与小学、家庭和社区教育合作的策略,增强幼儿园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3.通过对幼儿传媒利弊的理解,学会辩证看待幼儿教育的合力影响。第2页/共45页第二页,共46页。【知识导图】第3页/共45页第三页,共46页。第一节家园衔接与合作一、幼儿园与家庭衔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意义

已有的关于儿童早期衔接的理论包括将衔接视为:首先,儿童“通过仪式”来到一个新的环境(vanGennep,1960)——校服、饭盒和其他个人的随身用品标志着儿童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其次,儿童通过“越境”(CampbellClark2000)——从物理环境或者文化意义上的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第三,在“制度仪式”(Bourdieu,1991)——制度要求儿童将在家获得的符号资本转化为在学校可以使用的符号。

其他的建立在布鲁芬布伦纳理论的基础上的观点也为我们思考有关衔接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Elder(2001)认为,儿童和家庭在社会结构、文化和人群中的位置将会跨时空地影响儿童;关键生活事件(Filipp,1995)理论指出,对关键事件的评价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应对的过程,因此它可以体现为一种衔接。第4页/共45页第四页,共46页。

各种“衔接”理论的共同之处:都强调在家园衔接过程中对儿童发展可能起作用的人、事物或事件。

→“合作”是衔接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更高级的衔接。因此,做好家园衔接和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发展,是促进家园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第5页/共45页第五页,共46页。二、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现状(一)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现实基础

主要体现在各国重视学前教育,制定相关的学前教育政策,而家园衔接和合作的问题也因此成为了国家政策的制定范畴。美国幼儿教育学会于1984年制定并颁布了《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评价标准》,把家园合作视为衡量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标准。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第三个《幼稚园振兴计划(991~2001年)》,并指出:“现时期家庭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幼稚园要进一步发展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于1989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开辟了“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专章,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把“成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幼儿园内部管理的必需要求;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第6页/共45页第六页,共46页。(二)家园衔接与合作存在的问题

1.幼儿入园适应中的常见问题(1)幼儿产生分离焦虑(2)幼儿不适应集体生活2.教师对幼儿入园不适应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当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错位和背离(1)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幼儿园教育理念相违背(2)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幼儿园教育方式发生冲突第7页/共45页第七页,共46页。三、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的积极配合是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家园衔接的策略1.家庭为幼儿作好入园准备工作(1)家长教养观念的转变。(2)教给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3)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第8页/共45页第八页,共46页。2.幼儿园应为幼儿做好入园引导与适应工作(1)建构家庭化的幼儿园教育环境。(2)教师和家长随时沟通,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3)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二)家园合作的策略1.网络家园交流平台2.家园多向互动沟通会3.家长学校4.母亲会所第9页/共45页第九页,共46页。(三)家园沟通的技巧1.做好充分的沟通准备2.明确目标意识,以开放式提问为主3.善倾听,巧引导4.语气委婉,真诚友善第10页/共45页第十页,共46页。第二节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等教育力量通过创造一切可能条件,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学习的过程。第11页/共45页第十一页,共46页。一、幼小衔接的基础(一)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生态学视野:基于对布鲁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人类发展生态学系统理论分析,邓洛普等人(Dunlop&Fabian,2002)构建了幼小衔接的生态学模式图(图1);基于皮安塔等人(PiantaandWalsh,1996)的情景系统模式(ContextualSystemsModel)的幼小衔接生态学动力模式(图2)等,都强调环境中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等教育力量之间的协作。2.社会文化视野:罗戈夫(Rogoff,2003)和科萨罗等(Corsaro,2002)学者从社会文化视角阐释了幼小衔接。

第12页/共45页第十二页,共46页。图1幼小衔接的生态系统(Dunlop&Fabian,2002)第13页/共45页第十三页,共46页。图2幼小衔接的生态学动力模式图第14页/共45页第十四页,共46页。(二)幼小衔接的现实基础首先,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作准备。其次,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存在显著区别。第15页/共45页第十五页,共46页。表1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部分区别

第16页/共45页第十六页,共46页。二、幼小衔接的现状(一)国外幼小衔接现状1.各国政府重视幼小衔接工作,积极为儿童顺利入学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2.教育机构设置逐渐呈现出幼小一体化趋势3.幼小教师资格互通,增进教师交流,重视男性教师对幼儿发展的作用4.重视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相互作用第17页/共45页第十七页,共46页。

表8-2法国幼小衔接的具体做法第18页/共45页第十八页,共46页。(二)国内幼小衔接现状1.我国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现实意义2.我国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主要原因:主要是基于各种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学前教育价值的理解分歧而产生。家长观念陈旧,教育功利性强。幼儿园自身的市场生存规则导致了部分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不得不建构小学化倾向的课程体系。我国考试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2)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幼小教师沟通不畅第19页/共45页第十九页,共46页。三、幼小衔接的原则和策略(一)幼小衔接的原则1.坚持终身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幼小衔接的连续性2.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3.家园、社区与小学共育原则(二)幼小衔接的具体策略1.家庭的作用在物质准备上,包括了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的准备,在精神准备上,包括了家长为儿童营造一种“我要上小学”的积极心理氛围和家长自身的心理准备。第20页/共45页第二十页,共46页。2.幼儿园的作用确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培养儿童对小学的角色认同感。幼儿园通过创设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使儿童具备良好入学能力的拥有轻松的入学心理。3.小学的作用作好幼小师资衔接。作好课程衔接。4.社区

社区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参与者,应通过开放社区资源、建立网络服务系统等措施,联合家庭、幼儿园、小学等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为儿童建立一个幼小衔接的良好氛围。

第21页/共45页第二十一页,共46页。第三节社区教育和幼儿传媒一、社区教育的含义与价值(一)社区和社区教育的含义1.词源分析: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雯迪南·滕尼斯最早引入社会学领域,其英文释义有三种:一是由同住于一地或一国的人所构成的社会和社区;二是由同宗教、同种族、同职业或其他共同利益人所构成的团体;三指共享、共有、共同、相同。第22页/共45页第二十二页,共46页。2.社区教育是社区工作的新模式

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社区教育定义为:“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社区成员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第23页/共45页第二十三页,共46页。(二)社区幼儿教育的价值1.从幼儿成长的角度看社区环境是幼儿生活的微观环境之一,由于年幼,幼儿不能主动地、自觉地选择和影响周围环境,因此受特定微观环境的影响很大。2.从幼儿园的角度看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主要源于社区和家庭,社区人员和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高质量的三方合作,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

第24页/共45页第二十四页,共46页。3.从家庭和社区来看幼儿园是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拥有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园能够为家庭、社区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4.促进教育公平利用社区资源,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补偿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追求幼儿教育起点的公平,改善社会处境不利的家庭和人群代际恶性循环的有力措施。第25页/共45页第二十五页,共46页。【资料贴吧】

“四位一体”幼教服务网络

(政府、社区、幼儿园和家庭)

英国:1997年,英国政府出台了世界上最早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期儿童整合性服务机构——“早期优质服务中心”。这种服务机构主要以保育学校等传统的保教机构为基础,整合社区相关资源,以早期服务为纽带,向儿童及其家庭、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积极应对不同社区的需要。作为一项国家改革计划,政府通过制定“早期优质服务中心”标准、审定申请机构、提供资助和专家支持以及运用评估等手段进行监督、协调和支持。在政府的支持和各地的推动下,至1999年12月英国已经建立29个这样的机构,并在2001年2月提出“到2004年达到100个,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心网络并向更加地区化方向推广”的目标。第26页/共45页第二十六页,共46页。澳大利亚:200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推出了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网络运行模式——“儿童保育和家庭支持轴心”,利用社区资源中心、社区公共设施、学校或者重建的社区资源,形成整合性服务机构,并发挥整合功能。轴心和各部门保持“组串”关系——轴心是“组”,各服务部门是“串”。这种“组串”结构强调整合网络各部分之间在实现目标时的平行关系,体现了整合网络运行过程中的协调、管理作用。到2002年,昆士兰州已成功建立了22个这样的轴心机构。——资料选自于:曹能秀.世界幼儿教育“一体化”趋势浅探[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4):36-40.第27页/共45页第二十七页,共46页。二、社区幼儿教育的实施途径(一)“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是幼儿社区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请进来”主要包括聘请社区中乐意参与幼儿教育的有识之士为幼儿园助教、助管。“走出去”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对0~3岁散居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进行早教指导,提高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程度。其次,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把大自然、大社会视为幼儿教育的活教材,组织幼儿参观社区中的各种机构,了解社区并与社区中各类人员进行互动,习得社会交往的技能。(二)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与社区联动研究课题主要源于实践层面,将研究成果最终运用到实践层面,因此社区、家庭、幼教机构中的人员要积极围绕幼教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合作课题研究,进而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第28页/共45页第二十八页,共46页。(三)办好社区示范园

社区和示范性幼儿园应该建立双向开放、互动的关系,这不仅需要示范性幼儿园进一步主动向社区开放机构资源,更需要社区(居民)的热情参与和关注。

(四)以家庭为载体,推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形式实现多元化,社区通过为家长提供各种服务和举办多样化的科学育儿活动,向家长传递先进科学育儿理念的同时,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社区、幼儿园与家庭应充分利用当代信息媒体技术,实现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共享。第29页/共45页第二十九页,共46页。三、幼儿传媒的现状

从大众传媒的历史发展看,目前可将大众媒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纸质媒介,如报纸、杂志、图书等;二是电子媒介,如电视、电影、录像带、广播等;三是新媒介,如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等。具体到幼儿领域,即体现为幼儿图书、幼儿报纸、幼儿电视、幼儿网站等形式。这些大众媒介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信息,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因此,称其为幼儿传媒。第30页/共45页第三十页,共46页。

目前,幼儿接触的传媒主要以电视、广播、网络为主。其中,动画作为幼儿传媒的重要形式,受到幼儿的广泛喜爱,且前已经被国内外学者认同。但对于动画的效能,目前仍存在疑义。

传媒本身属于中性意义,没有褒贬之分,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不同的传播内容、传播频率等,都会影响传媒的消费者,即幼儿、教师、家长等。如何有效通过传媒服务于幼儿,如何辩证看待大众传媒的作用,是幼儿体验传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31页/共45页第三十一页,共46页。四、幼儿传媒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幼儿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获得更多的知识。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儿童能够生动、形象的感受宏观和微观的世界,拓展了儿童的认识视野。

2.视听结合表现的认知方式更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电子媒介和新媒介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媒介,具有动态性、直观性等特点。→幼儿传媒所带来的教学媒体,也有利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学习。第32页/共45页第三十二页,共46页。【资料贴吧】

在教授小班幼儿学习字母V和单词Van(译为“货车”)时,教师制作了动画课件,桌面上先出现背景画面,接着出现—只慢慢爬行的小乌龟,由远而近传来汽车急速行驶的声音,画面一角出现—辆卡通箱式货车,车上有Van字样,车一边行驶,一边快乐地唱:“Van,Van,Van,IamaVan.”乌龟见迎面开来的货车,急得满头大汗地喊:“Stop,Stop,Van,Van,Van.”此时,教师可动员幼儿帮助乌龟一起喊:“Stop,Stop,Van,Van,Van.”刹车后车随之停止。小朋友们会情不自禁地随画外音欢呼:“Yes.”画面一角出现手的造型,并随画外音“代表胜利VVV”。出现字母:“V”,乌龟会转身对小朋友说:“Thankyouverymuch.”活动时,课件形象而生动的动画效果,将读字母,学单词,复习及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深深地吸引了幼儿,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内容,认读趣味盎然。—资料选自于李群.多媒体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7,(2):54.第33页/共45页第三十三页,共46页。(二)消极影响1.幼儿时期是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长时间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体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2.电视、网络等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可能影响儿童正确的认知能力发展。3.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的内容,可能影响儿童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和审美观。第34页/共45页第三十四页,共46页。五、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幼儿传媒(一)发挥家长的“中介作用”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媒体中所传播的、难以理解的内容,注意控制传媒的“质”和“量”发挥榜样作用。如多阅读纸质媒介(如阅读报刊、杂志等)、多参加户外的媒介活动,综合运用各种传媒,帮助儿童形成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二)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三)社区及幼儿传媒工作者应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第35页/共45页第三十五页,共46页。【案例展示】案例一:家园合作、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方案活动意图:1.乐意在同伴、成人面前表演节目。2.大胆邀请叔叔、阿姨一起玩游戏,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交流。3.与同伴友好相处,乐意与同伴分享玩具,感受分享的乐趣。4.感知小学的环境,培养上小学的意望。活动准备:1.与组织者商量活动形式、内容、目标、时间、地点等。2.孩子、家长自愿报名。3.设计交往活动的记录表。4.每个孩子自带一件玩具和准备一个节目。5.与小学联系场地及器材。第36页/共45页第三十六页,共46页。活动内容与形式内容:家庭亲子游戏并参观小学形式:家庭友好小组活动活动过程1.参观小学环境。家长与孩子一起参观小学的环境,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别。2.在小学的操场上进行亲子活动3.在小学的音乐室里进行小小表演会。家长和每一个孩子轮流进行表演,每个家庭之间互相评价。第37页/共45页第三十七页,共46页。案例二:幼儿社区教育案例活动地点:社区各单位活动目标:1.尝试运用采访的方法,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2.能大胆地与成人交往,清楚地提出问题。活动准备:

1.幼儿已观看过记者小朋友采访的情景。2.与社区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准备工作。

3.幼儿人手一只自制的小记者话筒。第38页/共45页第三十八页,共46页。活动过程:1.参观前的谈话教师用语:昨天你们都看到了xxx小朋友采访叔叔阿姨,他是怎么说的?你觉得他们说的好不好?为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这些好听的话。2.讨论采访的内容

教师用语:在采访时,小记者都问了一些什么问题?(幼儿自由讨论,教师总结)3.请幼儿先想一想自己准备采访谁?鼓励幼儿采访2-4人。4.幼儿进入社区进行“小记者”采访活动并拍照。提醒幼儿使用礼貌语言5.将幼儿采访的照片展览在厨窗里,配上解说词。(解说词由幼儿口述,教师记录)

第39页/共45页第三十九页,共46页。【实践活动】甲幼儿园:在学期快结束时,依据幼儿园的教师工作评定标准,采用全体教师共同评定的形式,开展各项评定工作。同时园长与教研主任根据评定结果编排下学期带班教师,最后将相关结果通告家长。乙幼儿园:在学期末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组织家长对幼儿所在班级的教师进行评定,请家长提出工作建议和希望,并参与到幼儿园学期总结以及下学期教师编班的活动中。试比较甲、乙幼儿园的做法,分析家园合作的内涵和策略。第40页/共45页第四十页,共46页。【知识巩固】1.简要论述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2.简要论述幼小衔接的原则和策略。3.简要论述社区教育的价值。4.论述幼儿传媒的影响。第41页/共45页第四十一页,共46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微博第42页/共45页第四十二页,共46页。参考文献:[1]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