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做法_第1页
历史选择题做法_第2页
历史选择题做法_第3页
历史选择题做法_第4页
历史选择题做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材料选择题对策一、材料选择题的类型:1、从选材形式来看:——主要分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三类;2、从考查要求来看:——主要分为史实再现型、信息提炼型、因果判断型、比较型、程度型(最佳型)、揭示本质型、分析评价型、图表型、文史型等主要类型。第一部分:题型及方法简介二、材料选择题的基础要求 基础知识 三基:基本能力 基本方法三、材料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三审”题干:明确题目要求一审:限制词——明确考查的范围二审:中心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三审:关键词——明确考查的意图2、“三辨”备选项:确定最后答案一辨:是否符合历史史实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一、史实再现型1.题型特点:——通过引入历史材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要求考生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它是材料型选择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第二部分:题例及对策分析2、能力要求:——只要求对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史实作出准确的判断,考查历史学科最基本的再认再现能力。3、解题方法:——确定材料所反映的显性或隐性时间,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运用历史阶段特征解题。4.高考典例:【例1】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解析:A项不符合题中“实行联盟”的要求。B项符合帝国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对中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时代特点,符合题意。C项和D项与题中“实行联盟”的要求不符。正确答案是B。【例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解析】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和史实,排除A。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蛮夷”观念和“天朝上国”规制就受到冲击,答案B符合题意。【例3】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解析】题干中时间1917年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提示我们,本题是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材料主要是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为基础的专制制度,以求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而并不是直指封建皇权。故答案A不准确但最容易误选。C答案中《临时约法》已经被袁世凯废除,而且捍卫《临时约法》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内容,故不合题意。倡导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口号,跟材料内容不相吻合。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材料,不难判断答案B为正确答案。【例4】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战期间重大会战、战役过程及其战术等相关知识的考查。据材料信息可知,题中某战役运用是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兵力,打击敌人主力的的战术。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双方展开的一次大规模阵地战,是正面大交锋,显然不符合题中的战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针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主要作战意图是破坏华北日军的交通线。因此没有体现题中作战方针。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进攻而展开的一次伏击战,也不符合题中体现的战术。本题学生最容易误选B答案,因为题中体现的战术是毛泽东为首的八路军常用的战术。因此可以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例5】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解析】从“18世纪中期”可知,其历史背景处于法国大革命之前,首先排除C答案。从“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中“被迫”两字可知,并不能据此说明办事人员权力上升。法国革命前的等级制度具体是指:全国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僧侣构成第一等级,贵族构成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前身以及广大农民均属第三等级,而题中并没有具体体现法国三个等级。故D答案也不合题意。其实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权利高高在上,国王把漫无边际的事情委托给大臣、办事员等办理,说明下层必须接受服从国王的统治,也从侧面说明法国专制王权的强化。【例6】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787年美国宪法基本原则的理解。《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体现的原则主要有三权分立、联邦体制、宪法至上、人人平等。但从1878年当时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看,其主要体现为共和主义,而并非自由主义,而且当时的美国宪法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说明体现了平等主义,因此首先可以排除B、C答案。本题容易误选A答案,但民主主义是资产阶级宪法文件一般都具有的原则,跟题干规定不太吻合。【例7】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解析】本题通过设置新情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理解。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当时英国的工人工作状况是悲惨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时间长而且纪律非常严格,由“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即可知。答案A、C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故错误。而答案D表述本身错误,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例8】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全球一体化相关论述的理解。20世纪随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解体,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今世界总的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而且世界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然后可以逐项排除。答案A是对材料的误解,题中并不是强调一体化令人担忧。答案B表述错误,国家之间的对抗应该是缓和。答案D也表述错误,世界某些地区民族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变得紧张。

二、信息提炼型1.题型特点:——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提炼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得出某一重要的结论。2、能力要求:——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等处理材料的能力,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测量考生思维能力的手段。3、解题方法:——这种材料型选择题,时间和空间范围是通过材料所携带的信息显示出来的。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首先弄清题目的时空范围,并紧紧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提炼。【例1】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各国间交往密切4、典型例题【解析】审题看时间,1750年和两个世纪后,即1950年。与古代相比,工业文明时代在方方面都出现巨大的变化,不能为古希腊人所理解。B项仅指人口,涵盖于A项中,B项过于单一,人口问题无法体现材料“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C项错在时间,全球化加速在20世纪90年代而非50年代;D项同样过于单一,国际交往问题无法体现材料“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D项内容也包括在A项中。正确答案是A。【例2】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政权

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

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解析】材料中的“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才有可能控制”等叙述,均符合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建立君主制度的必然性的主张。材料认为当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国家四分五裂,教会为所欲为,人民腐化堕落,因之呼唤专制王权,实现国家统一。C项属于君权神授观点,BD明显错误,与材料不符。正确答案是A。【例3】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已听不见“公民”与“女公民”的称呼,彼此称“先生”、“夫人”或“小姐”,人们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广场”改称“协和广场”。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秩序趋于常态B.经济生活恢复正常

C.王党势力重新抬头D.男女社会地位平等【解析】本题考查热月政变,属于较难题。1794年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的统治以后,热月党人清除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结束过时的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统治秩序,巩固革命成果。这是考生必须明确的。题干材料中称呼等变化正体现了上述观点,比较选项,B局限经济内容,C、D易于排除。正确答案选A。【例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D.唐三彩【解析】B项的秦王破阵乐舞,体现的是北方刚健雄浑的特征,可排除。C项的敦煌飞天壁画是敦煌艺术的标志,风格构图严密,色彩富丽,形象生动,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盛世和蓬勃生机,显然不符合题意,亦可排除。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体现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因此并不能体现出南方文化“秀美灵动”的特征。正确答案是A。三、因果判断型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是根据材料将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列出,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2.高考典例:【例1】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解析】题目提供的时间是1920年,而梁启超先生从主张“科学万能说”到否定这一学说,主要原因是1914~1918年的一战使科技成为制造人类灾难的战争的工具。其他选项与题意均不符合。正确但是C。【例2】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外交政策,由1946年“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到1972年“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联合使欧洲的实力大大提升,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美国十分重视欧洲地位。1946年正值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完全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欧洲由于接受美国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被迫唯美国马首是瞻。20世纪70年代,西欧正在崛起,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政策,取决于自身实力的变化。正确答案是D。【例3】“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属于中等题。“齐人”“鲁人”“楚人”是指西周的分封制。而关键要理解“以行政区划为籍贯”,是指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要抓住限定词“制度因素”。正确答案是C。【例4】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析】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根据定义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城镇发展最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正确答案是B。3、能力要求:——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演绎推理、归类概括、类比提炼等学科能力。4、解题方法:——要正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位置,并联系教材,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概念。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最后选出正确的结论。(1)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前“果”后“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前“因”后“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2)审题方法: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3)解题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例题1】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解析】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形态。它既使外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又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闭关政策也会使英国工业品很难占领中国市场,显然A、D两项根源于B项,这又是一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B。【例2】

“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解析】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的主要原因在于布衣出身的刘邦打败了势力强大的对手项羽,并能根据当时的形式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西汉初期,南方经济并未很快恢复和发展,由此排除答案A;汉初经济恢复的同时,刘邦采取了一系列实现“大一统”措施,民族融合加强,说“北方文化的衰弱”不符合史实,“楚歌”风行一时也并非是民族融合的结果。【例题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斗争的一面,根本原因是两党

A.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在中国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

C.推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D.对日本侵略的认识程度不同【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建立是因为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主要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共两党间的矛盾消除。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论述:一个阶级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观点,国共两党分属不同阶级,因而必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这也就是国共两党在“团结”抗日的同时会伴随着不断“斗争”的原因。故答案为A。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外,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例题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实力雄厚B.清朝政治腐败

C.英军炮利船坚D.清军武器低劣【解析】根据内因是主要原因的原理,先排除A、C。D项讲述的是鸦片战争时中国战败的军事方面的原因,B项讲的是清朝深层面的政治方面的战败原因,显然答案应选B。【例题2】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C.光绪帝大力支持

D.康、梁等人的宣传和发动【例题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广西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B、清朝封建统治腐朽

C、列强侵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农民阶级具有强列的革命性【解析】“最主要的原因”等同于“根本原因”。“维新变法运动”是资本主义政治运动,按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以推断答案应为A。【解析】A项是自然因素,不能成为主要原因。再按内因、外因的原理,答案应选B。3、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例题1】中国的无产阶级早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直接因素是

A、自然经济的解体早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传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C、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大门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解析】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40、50年代的外商企业里。因而C项是最为直接的原因。【例题2】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D、英美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解析】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由于战线太多等原因,侵华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原来军事打击国民党为主转为军事上重点打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而对国民党施行以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这直接导致了在1939年的国民党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由抗战初期的积极抗日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因而答案应为C。4、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俄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例题】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

A、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B、政府的大力扶持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D、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解析】此题错选为B、D项的可能性不大,实践中不少同学由于做题肓目求速度而易错为C。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因在欧洲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这也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得到短暂“春天”的重要原因,但这属客观原因。答案应为A项。5、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例题】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

B.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

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客观原因”这个概念,客观原因是同主观原因相对的,有两种理解:一、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它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二、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解析】此题中B、C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但都属于主观方面的,不是客观原因,而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美国既要制约苏联,又不愿意同苏联进行战争,所以推行了冷战政策。答案应为D6、“主要目的”、“根本目的”:——“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例题1】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要目的。在四个被选项中,除D项外都是宋太祖建立禁军的目的。哪一个目的更为主要一些呢?这就要分析A、B、C三个史实哪一个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即哪一个更有利于巩固宋太祖的统治。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的地位就会失去保障,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陈桥兵变”。如果这样,消灭其它割据政权和防御辽兵进攻对宋太祖来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故而正确答案为A项。【例题2】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解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即按照实际情况降低工农业指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建立国民经济新的平衡。而工农业指标过高正是“大跃进”运动的错误的具体表现,所以尽管这一方针有助于克服严重的自然灾难、有助于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但起着主导作用的目的则是为了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故答案为D项。

【例题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高丽 B.巡游江南

C.巩固统一局面 D.搜括各地财富【解析】本题的四个被选项都可以说是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但哪一个目的是根本的呢?这要看哪一个目的是隋炀帝所代表的地主阶级政权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方面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大运河开凿时,正是我国长期分裂局面刚结束不久,巩固统一的局面理应成为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而大运河的开凿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加强了南北的交流,巩固了全国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

【例题4】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显然,史实A、D不是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史实C项并存于苏俄的其它经济政策中,主要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特点。通过比较,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四、比较型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是通过材料的形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诸如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置于一处进行类比、对比,由考生从备选项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形成的原因。2、能力要求:——要求考生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对比,认识相关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考生在剖析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掌握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3、解题方法:——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比较的内容;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的内涵和外延;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把握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历史知识的结构体系;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4.高考典例:【例1】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一幅图是柏林墙的修建,第二图是柏林墙的拆除。A项迷惑性较大,但两极格局消亡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审题看时间,1961年,冷战早已开始,军事冲突没有加剧。而柏林墙的问题不属于民族问题。【例2】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解析】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因此可以排除A答案。辽政权存在时间是916—1125年,西夏政权存在时间是1038—1227年,而北宋起止时间是960年—1127年,因此答案B错误。辽宋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而宋夏议和后,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不能说成约为兄弟之国。而答案C根据教材所学为正确答案。【例3】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B.洪仁玕

C.李鸿章D.严复【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观点。材料含义为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中国之伦常”即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此所谓根本,再“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显然属于洋务派观点;而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此题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维新派人物严复,不认真阅读材料就会出错。正确答案是C。【例4】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A项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才奉行不结盟政策;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D项1950年没有涉及,只能选B项。【例5】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解析】英、德两国通过革命或战争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两国君主都为国家元首;但是英国的君主“统而不治”。B项德国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而英国内阁首相不对女王负责,只对议会负责。C项是英国的,不符合德国,因为德国的国家权力掌握在皇帝和首相手中。D项符合德国,皇帝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这个不符合英国。正确的是A项。【例6】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国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是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面临外国势力的干涉

C.颁布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两次推翻反革命政权【解析】本题考查中外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属于较难题。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辨析的能力。1910年,墨西哥爆发革命,迪亚斯的统治被推翻。但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在美国的支持下又发动政变,建立反革命政权。不久,以工农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再一次推翻反革命政权,挫败了美国的干涉。中国的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武昌起义后建立了湖北军政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故D项符合题意。五、程度型(最佳型)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是依据所选材料,在设计的备选项中,有的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这些备选项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考生必须通过分析和比较,才能从中选择出完全符合题干要求标准的那个“最佳”选项。2、能力要求:——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辨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3、解题方法:①运用程度比较法。就是把试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作程度比较,按题目要求排列出四个选项的频率、大小、高低、长短、重要性等,找出最佳答案。排列应从试题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②运用题眼突破法。就是对试题中的重点词进行分析,这些重点词往往是着重强调某些方面的要求的,突破了这些重点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题眼。③运用史实排除法。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史实),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来。④运用假想推论法。就是先假设某一备选项的结论是正确或错误的,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例1】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的经济侵略,属于中等题。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出: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洋布属于机器化生产出的产品,质优价廉。从经济学角度看,单位时间里的效率高,成本低,价格自然低,是战胜土布的最根本原因。其他原因是次要原因。正确答案是D。4.典型例题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例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分析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汉至宋南方户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而北方相反。只有晋太康元年略有起伏。户数变化主要与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有关,A、B、C答案属于次要原因或表面现象,根据所学知识,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例3】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析】A项是前提;B项是根本原因,即主要原因;C项是客观原因;D项是主观原因。正确答案是B。六、揭示本质型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是通过用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或实质)。2、能力要求:——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这是考生必备的历史学科能力。3、解题方法:——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方法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概括历史事件的本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再加上其本质或目的,最后指出事件属性。4.高考典例:【例1】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解析】从题目提供的时间来看,能够体现1960年即20世纪60年代历史本质特征的选项只有B项。A项不正确,直到现在多极格局也未最终形成。C项前半部分发生在1967年,后半部分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D项发生在二战后。正确答案是B。【例2】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中,“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只能够反映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在加深的本质特征。B、C、D项均与题中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正确答案是A。【例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A.根本目的之争B.治国方略之争

C.新旧道德之争D.政治体制之争【解析】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主要体现在用何种方式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是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还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这集中反映在治国方略方面的差异。新旧道德之争在新文化运动中,政治体制之争主要是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关于在中国实行何种政治制度之争。正确答案是B。【例4】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属于较难题。“三不管”地区“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是在半殖民地斗封建的社会才有出现的现象。这样的地区一度畸形繁荣进一步证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题中B项只是表象的体现,A、D项均不符合题意,只有C项体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C项是正确答案。七、分析评价型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主要是通过材料的形式,要求考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2、能力要求:——考查考生评判、估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中较高的能力之一。3、解题方法:——准确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历史背景,熟知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及其阶级属性,注意历史材料所反映的阶段特征。——试题一般有“说明”“反映”“表明”等提示语。4.高考典例:【例1】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解析】抓关键词“华民”、“仿造”、“渐开风气”等,张之洞属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不可能主张西方政治制度的,所以不选A;“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应该是与民生有关的,B也不选;D西方自然科学没涉及到。故C项与题意相符。【例2】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B.林则徐

C洪仁玕D.严复【解析】关键是对漫画及文字的理解:漫画是讽刺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达尔文的头脑有人类进化理论,但是身子却是猴子的,判断出漫画的寓意是反对他提出的进化论观点。从时间上来判断,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是进化论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也是该理论的坚定的支持者。他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赞同的;所以他对该漫画最为愤慨。正确答案是D。【例3】韩国建立后,仿效欧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迟缓。20世纪60年代初,军人集团执掌政权,实行威权政治,经济高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韩国确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出在韩国

A.只有威权政治才能干预经济

B.欧美式政治体制不适合发展经济

C.经济发展与推行政党政治必须同步

D.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解析】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60年代韩国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行列,8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90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选项ABC明显错误。正确答案是D。【例4】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属于较难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国,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排除B;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影响全球化进程排除C;经济全球化有五大标志,即生产要素的全球化、产品市场的全球化、产业结构的全球化、经营理念的全球化和经贸规则的全球化.排除D。正确答案是A。八、图表型

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主要是通过图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2、能力要求:——可以考查前面七种类型的材料型选择题所能考查到的能力。3、解题方法:①以图表为主要依据。这类试题的解答必须立足于图表,其答案大多来源于图表。分析图表可以先分析其表层信息,然后分析其深层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关键在于利用图表,发现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②以文字补充材料为突破口。高考选择题中的图表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材料,这些文字材料是解题的又一重要信息源。要运用文字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图表说明,透析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找出所需要的信息来。③要着重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起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还是总体向前的。而分析趋势成因则主要是依据文字材料和所学的知识,立足于教材。④立足于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通过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把握其共同的内容、要点。【例1】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井田制

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4.高考典例:【例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抓住连环画图片里的信息,第一:孙家庄的孙志刚是农民,不是工人;第二:1953年是三大改造的开始,初步建立起农业生产社,走集体化道路(见教材40页);而公私合营属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是1958年出现的;包产到组属于1978年以后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题目要求。正确答案是A。【例3】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年份世界总里程欧洲美国187021000010500085277188037300016900014400018906170002240002690001900790000284000320133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解析】本题考查19末—20世纪初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属于较难题。材料主要是铁路里程的发展。从铁路里程的变化上,A能直接表现出来;1870年欧洲领先于美国,能侧面体现B;铁路是陆路运输,能推动内部经济或贸易扩大,但材料并不能体现欧洲与美国之间的联系扩大。该题的正确答案是C。【例4】图5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1812年B.1914年

C.1918年D.1941年【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胜利,先读懂图片再分析,属于较难题。该图上奥匈帝国告诉了我们时间在一战期间,选项B、C符合,但图中阴影部分原属俄国范围,现为德国占领,依据所学知识,十月革命胜利时,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赢得和平,1918年3月,苏俄政府在布列斯特与德国签订和约,规定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属德军占领。正确答案是C。【例5】(对图7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C.美国无法实现操国际联盟计划

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利用国际联盟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属于较难题。美国原本希望通过国际联盟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但由于英法的反对,其目的并没有达到,美国并没有加入加际联盟,美国的希望破灭。正确答案是C。【例6】图6照片摄于1945年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A.宣布决不再法西斯国家单独媾和

B.决定苏联参加对战后欧洲的安排

C.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确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解析】从图片人物和题干中所给信息可以看出是雅尔塔会议,而符合雅尔塔会议内容是: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②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③联合国问题,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B项为正确答案。【例7】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年份1800年1880年1900年1950年人口800105016005425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日本东京工业化速度加快,导致人口迅速增加,属于较难题。材料表明日本东京人口迅速增加,这应该是工业化或经济发展的结果。单纯人口的增加不能说明他是否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或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也不能说明它是世界商业中心。正确答案是B。九、组合型

1.题型特点:(1)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2)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3)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4)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2、解题方法:(1)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2)“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3)“尾端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后的一件史实。(4)“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5)“先两头,后中间”的判断法等。2.高考典例:【例1】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其中的“因俗而治”就是当今提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中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政府派遣流官代替土官,排除。④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正确选项为A。【例2】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等有效信息限定词。①项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符于抗战时期,排除。②项是国民党29军夺回宛平的史实,排除。③项是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排除。④项是朱德等领导一一五师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故D项是正确选项。【例3】图6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①防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 ②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而建 ③张骞出西域时由此出关 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图片中“天下第一关”是指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省秦皇岛境内,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建于公元1381年。而①③都是发生在西汉时期,故只有②④符合题意。对万里长城的修建只知道是秦长城,误认为“天下第一关”也是秦朝时修建,是为抵御匈奴的骚扰而修建,对山海关的地理位置不清而产生混淆,误选A项。对古代重要的工程要做到熟记,能分清建造的时间,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作用等。【例4】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社会观念的变化,属于较难题。饮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