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目标1.认识战争给人肉体、心灵以及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2.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的情感。3.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1.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2.认识“和谐发展”这一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关系主题的重要性。难点:品味写作特色,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认识小说主旨。设计思想小说写得比较含蓄,而且用了嘲讽的手法,高一学生不容易看不懂。他们完全可能误解本文的主题是“赞扬战士为了保卫祖国,不怕牺牲”,还能找到“理由”:1、标题的典故,2、文中对大炮的歌颂,3、对烈士纪念碑的向往。最多有点感受的是“战争太残酷”。因此,教学的重点,一是要让学生对作家及其创作思想有清楚的了解,二是要让学生了解本文含蓄嘲讽的写法,三是认识小说的人物和主旨。本文是教学板块的第二篇,有第一篇奠定了基础,加上对本文的深入了解,达成有关目标是不难的。教学资源1.拓展阅读。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筱敏我经历过一个全体青少年都渴望当兵打仗的时代,今天看过去它不免荒诞,但当时的一切都是有本有源,顺理成章的,那是一个生活有如舞台布景,被装饰得如火如荼的时代。绿军装风靡全国,成为青少年们唯一的,具有绝对统领地位的流行时装,这种整齐单一的审美趣味,自然源于这一代人所获得的整齐单一的教育。炸碉堡堵枪眼之类的英雄主义行为,雪山草地的浪漫主义传奇,是自幼年以来一直喂养我们的食品,比起异域的童话,这种喂养是不由你个人或家庭选择的,它带有统摄性和强制性,接受是一种义务。那种整齐单一的着装趣味,并非仅为审美的尺度,而更是道德的尺度了。这一代人的唱火药味十足的歌,由衷地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等待着我们去解放。这一代人觉得生在和平年代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甚至连“和平”这一类的字眼都是懦弱的,带有“修正主义”气味的,因为它使人生平庸,何况它几乎总与“演变”这样可耻的字眼连在一起。“我们这一代青年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这样一类名言的流行程度可以压倒当今任何一支流行曲,这一代人无论从高音喇叭里听到它,还是从友人来信中看到它,都无不为之动容,从而进入一种躁动不安的梦境状态。革命的饥渴,战争的饥渴,献身的饥渴,伴随着青春期特有的饥渴,使这一代人如浸没在狂潮之中,没有立足点,也不肯沉没,于是便不断地翻卷,涌动。我们可以从当年流传下来的诗文中,看到那个时代的生命标本,比如当年广为传抄的政治抒情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第三次世界大战”,是这一代人不断讨论的话题,几乎是从记事以来,这场虚构的大战,就通过官方话语和私人话语,无数遍地让他们体验过了。因此,诗人的虚拟,在这一代人的情感里,是比真实生活更真实的。诗的场景是:那一场“赤遍全球”的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诗人站在北美的陵园里,站在为攻打白宫而牺牲的战友墓前,抒情和回忆。回忆中有他们共同经历的红卫兵运动,井冈山,大串联,更有那令人难忘的夜晚,一同收听国防部的宣战令,出征,一同奔赴“最后消灭剥削制度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今天,我手里写下“国防部的宣战令”这几个字的瞬间,突然有一种极恶劣的情绪反应,我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但在当时,我确曾为这样的诗句激动过:“还记得吗?/我们曾饮马顿河岸,/跨过乌克兰的草原,/翻过乌拉尔的高峰,/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踏着国际歌的鼓点,/驰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瑞士的风光,/比萨的塔尖,/也门的晚霞,金边的佛殿,/富士山的樱花,/哈瓦那的烤烟,/西班牙的红酒,/黑非洲的清泉。/这一切啊:/都不曾使我们留恋!/因为我们有/钢枪在手,/重任在肩......”这些中国青年,就是这样踏遍了全世界,胸怀理想,也胸怀仇恨,浴血南征北战,直至“冲啊!攻上白宫最后一层楼顶,占领最后一个制高点。”直至全世界一片红,共产主义最后实现。读这样一些诗句的时候,我们不会知道国际法准则,不会有良心上的歉疚,更不会以为“侵略”这个向来只用于帝国主义的字眼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始终坚信我们是正义的。何况,我们在受教育中所获得的道德准则还包括:对阶级敌人绝不心慈手软,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直至今天,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圣洁的情感,只不过有点儿幼稚而已。如果我们的历史课本或课外读物,向我们描述过某些我们应该知道的历史,而且描述不是限于那些意识形态的辞藻,能略微地进入某一段社会生活,比如二战前德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或许我们会获得某种对照。与历史对照可以使人较为理智地思考自身的处境。从如火如荼的舞台布景中走下来,观看了另外几出同样如火如荼的剧目以后,你才有资格有能力评价你自己参与演出的那一场戏。其实我们可以很轻蔑地对待“空前绝后”“史无前例”之类的修辞方式,对于历史来说,这些巨大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的辞藻,几乎都是谵妄的,不诚实的。命运最终没有满足我们当兵打仗的痴迷,没有真的听到“国防部的宣战令”,把战火烧到世界上去,没有真的实施“赤遍全球”的战争狂想,实在只能说是上帝对我们的怜悯。在我自己做了母亲之后,再从历史图片中看到那些十二三岁的德国孩子,在纳粹德国即将覆灭的前几天,列队接受“元首”的接见,准备开上战场去充当炮灰的情景,我说不出我的感受。我想,一切战争狂想都是有罪的,所谓“圣洁的情感”,不能减轻丝毫的罪愆,那些满稚气的德国孩子,会说他们纯正的雅利安血统不是圣洁的吗?纳粹德国的宣战令满足了德国青少年的战争狂想,而在此之前,统治者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来灌输这种战争狂想的。纳粹当局严密控制自小学开始的全部教育环节,取消全部私立学校,改组了绝大部分教会学校,使教育“一体化”得以全面进行。纳粹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这样一代青年,用希特勒的话说:“全世界在这代青年的面前都要骇得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身上既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目光里看到骄傲的神色和猛兽般的犷野......”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方面,文化课程大幅削减,政治教育和军事体育训练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政治教育强调培养青少年忠诚于领袖,具有为实现纳粹主义的坚强意志责任心,勇猛好斗,不重私利,勇于为纳粹德国牺牲一切。而在可怜的文化课程内,也充满着纳粹的革命化气味:历史课还未历史知识的系统,而着重种族斗争,宣扬德意志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着重激发爱国热情;生物、地理、德语等课也向种族论(而德国总有数量可观的知识分子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着这一类理论)严重倾斜;数学课时常用于学习计算炮弹飞行轨迹或枪炮瞄准的提前量;而物理化学等等,就更是可以注入战争实践或军工生产一类的内容。国家通过各种组织严密地控制了每一个青少年。从6岁到10岁,你是学龄团员,跟随你的一个记录簿,开始记录你在纳粹化运动中的种种表现。10岁到13岁,你必须通过考核----比如背诵纳粹主义要义和纳粹党党歌,野营,操练,为国家收集废铜烂铁----然后升入少年队,你必须在希特勒生日那天参加集体宣誓:“在代表我们领袖的这面血旗面前,我宣誓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力量献给我国的救星阿道夫.希特勒。我愿意而且时刻准备为他献出我的生命,愿上帝帮助我。”你被授予一把刻有“血统和荣誉”字样的少年队员短剑,你学习服从,学习射击和投弹,铺设电话线,学习追逐整个社会都视之为荣誉的荣誉。14岁到18岁,你就成为青年团的正式团员。你必须过集体生活,住在营房里,接受按武装部队的要求组织的军事训练,学习纳粹史、种族学,听时事讲座:德国被包围了,要把民族的力量聚集起来,为德意志民族夺取生存空间,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等。你必须参加农村劳动服役,必须统一着装,必须在大型的集会游行时严守纪律,跟随喇叭狂热地呼喊......而在这之后,你成年了,你将幸运地接受国家赐予你的“最高和最后的国民教育”----服兵役。在多年的受教育中,你已深深认同这一点:德国陆军是全国的榜样,它具有最可贵的素质,即纪律、团结和牺牲精神,军队是德国“最具社会主义性质的组成部分”,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场所,它必须作为青年教育的终结阶段。在这环环紧扣的教育体系中,你一点一点地失去了个人的自由,你既没有个人行为的空间,也没有个人思想发展的空间,生活中所有空间和时间都被集体、国家所充满。但这又有什么呢?元首早就这样教导过的:“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意志的自由,要比个人思想和意志的自由有价值得多。”而且这种价值似乎是可以立刻看见的。你走完了党所勾勒的接班人成材全过程,通过了多年不间断的治炼,你有了挺拔的身姿和钢铁般的意志。连终日标榜民主自由的那些美国人也不禁羡慕你,并因此而怀疑他们的宪法制度是否比得上纳粹的理想,他们说:在新闻短片里,那些年轻的德国兵多么英俊多么富有生气!而我们美国的年轻人则整天看电影,像一群废物。在一个全社会都仰慕军人的时代里,青少年会为自己确定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他们的体格、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他们青春期的欲望,都在推涌着他们。他们仿佛站在世界之巅,俯视这个小小的世界,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何况“血统和荣誉”的短剑,是祖国早就授予了它们的呢?为德意志民族而战,为斩断套在祖国颈上的绞索,夺回祖国的自由和生存空间而战,为拯救了德意志祖国的元首而战,为血统和荣誉而战!用纳粹党的教导来说:这是进入历史的伟大时刻,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至此,难道战争还是可以避免的吗?后世的论者试图控清为什么会发生纳粹那样的罪恶,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在充当希特勒的屠夫。有学者不惮烦琐,一个一个地调查纳粹军队中士兵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结果发现,这些杀人恶魔,个个都说得上是品行端正的普通德国青年,他们的经历也不过是德国青少年从学龄团、少年队到青年团、国防军这样普通的经历。一名上尉在法庭上如此叙述说:“1943年3月初,我收到了80个囚犯,要我用希尔特给我的毒气把她们杀死。......“在几个党卫队人员的协助下,我把那些女人的衣服剥光,并把她们推进毒气室。门一关上,她们就开始尖声号叫起来。我通过一条管子把一定数量的毒盐送入室中......从一个窥视孔看室内发生的情况。这些女人只呼吸了大约半分钟便栽倒在地上。我开了通风机以后,把门打开。我发现那些女人都已死在地上,浑身都是粪便。”当检察官问他当时的感觉时,他的回答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毫无感觉,因为我是奉命用我已告诉过你的办法杀死这80个人的。而且,我正是按照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片刻之间虐杀80个生命,而毫无感觉,这便是纳粹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巨大成功。我想象,在说到“而且,我正是按照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之时,这名上尉依然是英俊挺拔的,内心里他依然认定自己是德意志祖国的忠诚战士。德国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六七十年代,都已是过去了的事情,人们在形容这两段历史的时候,都喜欢用同一个词——浩劫。但这一个词并不能结束一切。追述这些,就是由于它们在我心里总也不能过去,而且我想,没有直面于它的认真清理,所谓浩劫,是不可能从一个民族的历史中过去的。作为这一代中人,我不喜欢听受害者对当时青少年们的“革命行动”一味地控拆,不喜欢听诸如“红卫英雄”之类的鄙称,我总是下意识地回护着少年时代的“圣洁的情感”。但有一次,当我又读到一位老人在回忆录中作这种控拆的时候,有地声长叹却触动了我----“这些坏人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啊!”我蓦地想起那些眼熟的军用皮带,那些涂在老师脸上的墨汁,还有,一个出身很好的中学生,把同学绑在木桩上做稻草人,用军体课上学来的很标准的甚至很优秀的刺杀动作,向同学前胸不断突刺......快三十年了,我几乎不再想起这些,这无疑是一种回避。而在读到别人的历史和别人对自身的剖析之后,我想我们有必要明白我们这块土地曾发生的事情,我们有必要回答那个总是被回避着的问题----这些坏人究竟是怎么教育出来的?2.参考资料辑录。《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悬念艺术赏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在结构上最大的特色是设置悬念。全文以悬念开始,以悬念得到释疑作结。总起来看,文中设置了三个悬念:“我”来到什么地方?“我”负了什么伤?抬担架的消防队员是谁?一、“我”来到什么地方?负了伤的“我”,被抬到了一所文科学校的美术教室,从上楼梯到进教室,“我”一直怀疑自己是来到了三个月前就读的母校。情节的展开就是以悬念设置而始,以悬念得到解答而终。上了楼梯,来到过道,墙壁刷成绿色,写着班级番号的牌子;各种各样的石膏复制品,顺序挂着的一幅幅画像,各色人种的脸谱……这莫非就是三个月前我的母校?但“这一切从我眼前匆匆掠过”,因为“抬担架的人走得很快”,况且“我正在发高烧”,也许这一切都是幻觉——“人发高烧时什么东西不会在眼前显现呢”!所以,这虽是一所文科中学,但未必就一定是“我”的母校。然而,来到了由美术教室改成的“简易外科手术室”,“我闪过一个念头”——假如现在是在“我”的母校,多么熟悉的多哥的风景画,那一只香蕉上面的“多哥万岁”的字,“莫非这是我自己干的”?不过,“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而且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都有统一的规定;况且学生在学校里闹恶作剧的不会就是“我”一个;“此外,也可能我在发烧,我在做梦”。“八年不是一个小数目,八年内的一切……”,三个月前刚刚离开的母校!“我闭着眼睛把这一切又回味了一遍”,两个人都向“我”证实了这确实是在本多夫;“我还活着”,这里肯定就是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我在这所中学读过八年书”,怎么会错呢!“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一点弄清楚”——“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于是默默地摇摇头”;“我”还是在一个与我无关的地方,“虽然我的眼睛认出了这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当轮到给“我”手术,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的一刹那间,“我”看到了肯定能证明是在母校的东西——墙上那个清晰的十字架印痕。紧接着,“就在这短短的一秒钟内,我突然回忆起了一切”,黑板上有“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仅仅在三个月以前,“我”用六种字体、清楚而工整地在黑板上写了六遍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完全地证明了“我”是在自己的母校——现在的战地医院;是在自己的美术教室——眼前的“简易外科手术室”,至此第一个悬念得到解答——也正是小说的高潮。二、“我”负了什么伤?小说一开始,“我”被汽车拉到战地医院,随着一声喊叫:“把死人抬到这里来……其他人抬上楼……”“我”被抬着上了楼梯,可见“我”还属于“其他人”,知道自己还没有死。但是,“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都疼。交代了伤势之重,为下文情节展开(蓄势)埋下伏笔。作者在行文中处处照应这一线索。“我”不仅受伤,还在发烧。“在路上,他们摸着黑在我胳膊上扎过一针”,可能是麻醉剂,因为“我现在不感到疼痛了”,可见“注射剂已经起作用了”。那么,主人公究竟受了什么伤呢?作者不是竹筒到豆子似的痛痛快快地告诉读者,而是通过“我”的内心独白,一点一点地随着“我”的疼痛、清醒、高烧、迷糊,逐步展开。“我记不清是怎么受伤的;我只知道我的胳膊不听使唤了,右腿也动不了了,只有左腿还能动一下。”这是写伤势最为关键的一笔,为后文的结局埋下了重重的伏笔。然而,令人心寒的还不止是这个八年级学生上战场仅仅三个月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让人心寒且不可思议的更在于,在战争中失去了健全的肢体的青年竟然在想:“他们大概把我的胳膊捆在身上了,捆得这么紧,使我动弹不得。”——战争带给人的创伤,不仅仅是流血牺牲,断壁残垣,更在于对灵魂的摧残,使之显得麻木;法西斯军国主义对青少年的毒害更在于戕害了他们原本单纯而善良的心灵。结果,这个八年级学生还“试着要活动活动胳膊”,还在努力地想认出眼前这个穿消防队员制服的人是谁,还在寻找一切证据在证明自己是回到了三个月前的母校……直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一震颤,想坐却起不来;直到医生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才发现“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而面对“我”的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是“愕然地望着”——麻木、冷漠;面对一个年轻的生命的残缺,医生所能做的“只是耸了耸肩膀”,无助、无奈。知道了自己负了什么伤,仅仅是短暂的“失声呼叫”,几乎是在痛苦的同时,又庆幸于“我终于认出他来了”——眼前“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的这个消防队员,他就是比尔格勒!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比尔格勒能每天都来帮“我”抽烟吗,“我”能每次喝水都喊他来吗……三、抬担架的消防队员是谁?比尔格勒,是一个悬念,也是一条线索,还是一种对比。从“我”被他抬到美术教室,发现这里“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三个月前的美术教室与眼前的“简易外科手术室”,一种讽刺意味十足的对比——因为闻到了久违了的烟草味道,“我”想达到了抽烟,因为这熟悉的烟草味,促使“我”一步步确认是回到了母校。啐掉烟头,“我”想喝水,即使是睁不开眼睛,“我”也从他呼吸的热浪中感觉到了那种难闻而又亲切的“烟草和蒜头的气味”。每当闻到这种味道,“我”都想抽烟,还会“不由自主地睁开眼睛”——这张疲惫苍老的脸,连胡子都不刮,怎么会穿上消防队的制服?是的,整个城市都在燃烧,学校的门卫既是消防队员,又是担架队员,还是护士。不管比尔格勒穿上什么制服,那种“烟草和蒜头的气味”“我”是不会忘记的。只是他现在显得“面容疲倦、冷漠,步履蹒跚”。可是三个月前的比尔格勒,我们可以“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甚至可以冒险地抽支烟”;那间“散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比尔格勒劣等烟草的气味”的门房小屋,莫非现在存放死人……没错,眼前的消防队员就是比尔格勒,要不怎么会向我微笑呢?只是他不像三个月前了,他显得苍老了,疲倦而忧伤了,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脸,更加肮脏了……尽管如此,他来按住“我”的肩膀的那一刹那,“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精彩的是,学校变成了野战医院,美术教室变成了“简易外科手术室”;学校的门卫比尔格勒穿上了消防队的制服,还像是护士;三个月前我们抽烟、喝牛奶的那间小屋躺满了死人……但不管怎么说,比尔格勒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那种“烟草和蒜头的气味”,条件反射似的,使“我”的昏沉的记忆全部苏醒,“牛奶”,这喃喃地两个字,是对三个悬念的释疑:“我”来到了三个月前的母校,“我”三个月前参战负了伤并严重残疾,抬担架的消防队员就是学校的门卫比尔格勒!三个悬念,三条线索,互相交织,以悬念统领内容,以线索贯穿结构。三个悬念都是以“我”的内心独白方式来展开并收束,典型的西方现代意识流小说笔法,紧紧钩住读者的眼球,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理,直到结尾——高潮处嘎然而止,读者却不能掩卷。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引入】问题:学习《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我们认识到战争给被侵略方造成了无尽的心灵伤害。那战争的侵略方,那些参战者的命运又会怎样呢?他们为什么会盲目地投入战争行动中?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课堂学习】学习活动一:走进作者,了解作品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写战争侵略者受到的伤害,表现反战的主题,视角独特。学习活动二:速读课文,概括情节问题:速读课文,思考: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怎样概括?开端(开头—§15)写盟军攻入德国,“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发展(§16—§45)写“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高潮、结局(§46—§53)写“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辨认出原来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学习活动三:分析形象,认识主旨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争是对文明的摧残。问题2:“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问题3:由“学校环境的描写”可以感受到德国文化的深厚,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成为反人类文化战争的策源地?战争机器的别有用心的诱导,参与者的冲动盲从。阅读筱敏《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并收集资料,探究钻研。学习活动四:鉴赏写法,体会效果问题1: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独特的视角悬念的设置内心独白的写法反讽的手法问题2:请结合文章谈一谈,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课堂小结】通过课堂,学习如何阅读小说: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小说主旨。3:鉴赏小说写法,体味艺术效果。【板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文明校园破坏宁静生活健全身体身体残损“我”迷恋战争人性扭曲作者反战课堂反馈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搪瓷()甲胄()窗帷()啐掉烟头()吞噬()倒坍()惬意()烟熏火燎()2.解释下列词语。(1)管制:(2)惬意:(3)惟妙惟肖:(4)蹒跚:(5)襁褓:(6)赫然:3.阅读课文,选出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B.在“我”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的年轻一代悲愤的情绪,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C.“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D.小说构思巧妙,基调灰暗、沉郁。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结尾部分“当我被抬过这扇门,来到灯光耀眼的木板后面时……‘牛奶,’我喃喃地说”(文见教材),完成4—5题。4.文中写道:“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使我惊骇万状”的是什么?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当初,教师命令学生写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1.搪táng,胄zhòu,帷wéi,啐cuì,噬shì,坍tān,惬qiè,燎liáo。2.(1)强制性管理;强制管理。(2)满意;称心;舒服。(3)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像。(4)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5)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6)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3.B(“悲愤”之说不当,应该是“无奈”)4.“我使我惊骇万状”的是:看到了黑板上自己留下的笔迹!表达效果:这个战地医院竟然就是自己的母校,先前的怀疑已成为不争的现实。学校本是传播知识、文明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扼杀知识、文明的战争的战地医院,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5.“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旨在用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典故,对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这种教育使许多学生成了纳粹德国时代的战争的牺牲品!课后测评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瞳孔(tónɡ)狙击(zǔ)勉强(qiánɡ)军衔(xián)B.粗犷(ɡuǎnɡ)伫立(zhù)缅怀(miǎn)镜框(kuànɡ)C.殡葬(bìn)衣襟(jīn)创痛(chuànɡ)模样(mú)D.曲折(qǔ)扼守(è)惩罚(chénɡ)渲染(xuàn)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政府有关部门只要做好对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各种扶持工作,农产品价格应该能回到合理的水平上,这样才能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B.创新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解放思想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C.记者从全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获悉:国家已经安排专项经费一亿元,加强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科技攻关和相应的研究。D.考古人员在西溪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釜、豆、钵、甑、器盖、器座等陶器和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石器,以及各类玉器、骨架和动物标本等。3.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组是()(1)在中国,,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2)山上水沿草绳流注,,如一张透明的薄帘。①衣不妨污浊,屋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②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衣不妨污浊③如烟如雾,飘飘忽忽,被风吹散④被风吹散,如烟如雾,飘飘忽忽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4.将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0个字)一架从俄罗斯起飞的伊尔-76飞机,日前载着一位尊贵的北极“客人”抵达大连国际机场,它就是来自北极圈内的珍稀动物——白鲸。这也是白鲸家族在历史上首次登陆中国,它将成为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的正式成员。这只3岁的白鲸,身长近4米,体重500公斤左右,是个性情温顺的“小姑娘”。在来中国之前,它已学会了转圈、唱歌、与人接吻,生气了还会叫上几声。白鲸的新家被安置在刚刚建好的极地馆内,它也是第一位入住极地馆的成员。为了使它适应馆内的水温,工作人员准备了2至3吨的冰块,以备降温使用。春节前后人们可一睹这只白鲸的风采。据悉,还有3只白鲸已在俄罗斯接受体检和训练,将于明年3月运抵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阅读希腊作家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界河》,完成5~8题。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裸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像,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他时而仰泳,时而附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肉鸽养殖合同范例
- 会议酒店合同模板
- 烟草店转让合同模板
- 离职合同模板模板
- 运输海运合同范本共
- 手汽车买卖的简单协议书
- 全款购房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钢筋原材料采购合同3篇
- 瑜伽设备采购合同范例
- 空地荒地出租合同范例
- 第一例应用ECMO患者护理查房
- 2024-2030年中国肉羊养殖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追溯与智能化管理方案
- 第四单元(学习任务单)七年级语文上册大单元教学名师备课系列(统编版2024)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LKJ2000型列车监控记录装置的操作规程及故障处理探究》10000字(论文)】
- 带您走进西藏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六 比的认识(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细则及评分办法(中医药工作)
-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主题班会
- 项目三学和面(课件)六年级上册劳动(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