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五单元吟咏文化道士塔(省一等奖)_第1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五单元吟咏文化道士塔(省一等奖)_第2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五单元吟咏文化道士塔(省一等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士塔》教案杨江一、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二、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趾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大多数的塔都已经十分破败了,只有一座塔保存的比较完好,自然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作者移步向前,发现塔上还有碑文。这不读还罢,一读之下,作者竟然是猛然一惊!作者为什么吃了一惊呢?且看下文。啊!原来“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这个王圆箓究竟有何能耐?能让我们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余秋雨倒吸一口凉气,吃了一惊呢?是他长的青面獠牙的,而且把照片贴在坟墓上,把凑上前去细看的作者吓着了吗?不是,因为“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罪人竟葬于此塔之内,难怪作者要吃了一惊呢!“我看过他的照片”,原来作者以前是预览过王圆箓的尊容的,下面就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王道士的。(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从以上的写事、写人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倾泻了什么感情?看塔--悲凉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文物被掠---民族悲剧)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可是,是谁铸就了这一错误?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里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3、再来看课文的第二部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下这一部分的前两自然段。当时的西方的艺术家们正在开创艺术新的时代。而在中国,我们的王道士此时此刻正在对连外国艺术家都歆羡的艺术品做什么呢?(我们的王道士此时此刻却在卖力的摧毁以往的辉煌,并且自得的让自己的涂鸦作品取而代之。)

我们来看课文的第八自然段,用了四个“惨白”,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前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后两个“惨白”是混乱,表达了作者难以言表心里的痛苦。)4、再看第三部分,探究以下语句的深刻含义:(1)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童话”在这里有鲜明的色彩,是指恬不知耻的骗人的鬼话。“童话”二字,将斯坦因丑恶的嘴脸和王道士愚昧可怜的形象勾勒得清清楚楚,尽显作者散文遣词用语的魅力。(2)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是反讽,这些外国专家变卖家产,有的不怕被打、被杀,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中国官员相比确可称得上是“实干”了。这就从侧面控诉了中国官员对中国文化的不重视。作者作为一名学者,因此,说“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换一句话说,作者敬佩的是外国学者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但“外国学者”的手段是卑鄙的,他们采取哄骗的手法对中国文化大肆掠夺,这与明抢毫无区别。因此说“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3)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运用了反讽手法,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狠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涵的强烈愤懑。(4)我好恨!发现藏经洞,面对大量的珍贵文物,各色人士粉墨登场,首先,是愚蠢、卑劣的王道士贪图小利,使大量文物流失,而中国文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国冒险家不顾一切,冒死赶来掠夺,又大言不惭的说是他们抢救了文物,而中国无力研究。作者怀着义愤驳斥,并穿越时空拦下车队,却又左右为难--在此,作者直抒感情,抱恨无穷。5、阅读第四部分。讨论以下问题(1)、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表现在那里?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2)、文中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目的什么?反驳第三部分中写到的斯坦因“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外国听众感到,他们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的说法,证明中国专家所取得的巨大成绩。(3)、中国的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而是默默地离开会场?取得成绩的同时,没有忘记屈辱的历史。他们不愿抒发感情,抢时间,争速度,加紧钻研。现代的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让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6、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写莫高窟文物的流失,为什么题目却作《道士塔》?点拨:文章以道士塔为线,引出王道士,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思路十分清晰。道士塔→无知的道士→无知的破坏→无知的出卖→敦煌学的前途(链环式结构,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七、作业布置1、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并用:“我看到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