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传记选读》第二单元异域人生幸福从细小处开始_第1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传记选读》第二单元异域人生幸福从细小处开始_第2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传记选读》第二单元异域人生幸福从细小处开始_第3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传记选读》第二单元异域人生幸福从细小处开始_第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传记选读》第二单元异域人生幸福从细小处开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教版高中语文《传记欣赏》第二单元《幸福从细小处开始》同步训练一、基础训练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种文人画的萌生和禅宗日盛息息相关,参禅的僧人和文人,他们不守世俗礼法,从内心发掘精神资源。(2)卫礼贤慢慢发现:陈夔龙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却故意装出的样子,用自己不检点的行为作掩护,避免受到迫害。(3)曾为万千文艺青年膜拜的长发飘飘、的他,自打结婚生子后就蜕变成了邻家大叔。A.放浪形骸放荡不羁风流倜傥B.放荡不羁 风流倜傥 放浪形骸C.风流倜傥 放荡不羁 放浪形骸D.放荡不羁 放浪形骸 风流倜傥解析:“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放纵任性,不受约束。“风流倜傥”,才气横溢,英俊潇洒,不拘礼法。(1)句由“他们不守世俗礼法”可知应用“放浪形骸”;(2)句由“严肃的人”“故意装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可知应用“放荡不羁”;(3)句用“风流倜傥”,“风流倜傥”是褒义词。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B.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C.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D.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解析:A项,“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有歧义,捕杀野犬、狂犬是否在被禁止之列,语意表达不明确。B项,“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有错。C项,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答案:D3.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A.②①④③⑤B.①④②③⑤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②⑤③解析:排序的关键是首句的确定,该题的首句较容易确定,应为②,第二句的衔接较难,很容易受迷惑选①,导致答案错误,其实②与⑤句应该是解说关系。答案:C二、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解析:A项,“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可见作者献身传记文学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韩柳古文。C项,“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错。原文是说“应当说是可以……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E项,“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与原文不符,相关链接①中是说“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答案:BD5.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要点的能力。答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四段及之后的内容包括相关链接①,朱东润先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文学作品,文中写到了中国古代的《史记》《汉书》,外国的《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分析了这些作品的异同;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他研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前面的几段以及相关链接①也写到他区别辨析几种传体(史传、别传、自传、传叙)的信息;在研读各种传记为范本的基础上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给张居正作传。整合这些信息即可。参考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6.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特点的能力。本文是一篇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自传。从全文看,本文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自传个人的学术事迹,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点的形成以及创作作为行文的重点;二是将生平融入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文章最后一段以及相关链接②都体现了朱东润先生在学术中的家国情怀;三是自传文本语言平易自然,通俗易懂,给读者一种亲切之感。参考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7.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探究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朱东润先生在文中认为传记文学应怎样刻画与评价传主,要点信息主要在文章的第六、七、八段。第六段表明传记文学要“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第六、七段表明传记文学要注重对“传主的刻画”,要做“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对此观点的态度,可同意也可不同意,理由要充分,要能够自圆其说。如同意此观点,就要从朱先生的两个观点入手,分析其好处。全面展示传主的优缺点,让读者全面认识一个真实的人物;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人物,能够加深传主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等。参考答案: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赵小兰“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信,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风雨逼人一世来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而被抓。3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她记得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记诵与原诗并不完全相合,但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诗歌使人心不死202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今后将定居南开,决定捐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选文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渡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B.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C.叶嘉莹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没有采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是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他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E.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解析:本题考查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B项,“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准确。D项,“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理解不正确。E项,“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过于绝对。答案:AC9.叶嘉莹为什么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换一种问法是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的条件或原因,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找到答题区域,然后按照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等方面进行归纳。参考答案:①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②伯父的引导: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③恩师的鼓励: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10.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忧患,获得疗愈,请结合文本分析叶嘉莹借诗歌度过了哪些忧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与“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忧患,获得疗愈”相关的语段,然后筛选出表现叶嘉莹忧患的语句,然后归纳概括。例如,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以此类推即可。参考答案:①17岁,父亲失去音信,母亲去世,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叶嘉莹正是凭借诗歌才度过忧患。②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③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1.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本题,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与叶嘉莹在古典文学方面的突出表现相关的语段,然后提炼概括作答。参考答案:①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渡人无数。②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③叶嘉莹担任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定居南开,专门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④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希望能够把古典文化传达给青年,让他们能够理解。三、语言运用12.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安晴向协会组织委员李华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