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汇编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汇编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汇编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汇编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夏

荷秋

叶冬

雪我们人类交流是用的语言,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桃花开了,这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到了;乌云来临,这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就快要下雨了。大自然还有很多奇妙的语言,今天我们就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5大自然的语言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CONTENTS

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11.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3.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创作背景必备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知识链接必备知识说明文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常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引用等。字音字形必记字词萌发(

)翩然()

孕育()簌簌()候鸟(

农谚()悬殊(

海棠()yùnsùménɡpiānhòuyànxuánshūtánɡ()记载()装载载zàizǎi()翘课、翘尾巴()翘首以待翘qiáoqiào(

)参差不齐(

)参考、参观(

)人参参cāncēnshēn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衰草连天:指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悬殊:相差很远。词义理解必记字词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3)以四季为序,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侯、什么是物侯学等问题。(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初读课文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侯现象的四个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第四部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的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自主探究初读课文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3.本文讲了哪些内容?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分析讨论精读课文1.阅读第一部分(1—3),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说明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物候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阅读第二部分第4段,说一说中“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什么。“这里”具体指代物候观测的手段复杂灵敏,物候观测的数据综合性强,应用到农事活动中简单而易掌握。3.阅读第三部分(6—10),回答下面的问题。过渡。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1)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第7—10段说明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3)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顺序。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差异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条理清晰。4.阅读第四部分(11—12),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时5大自然的语言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03积累拓展04

写作培优05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01

教材课后习题06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学情回顾分析说明方法品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精读课文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具体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举例子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突出了生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打比方作比较用生物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特点——灵活多变,复杂多样。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引用北京的物候记录,将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与1961年和1960年的作比较,为下文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活动有重大作用做铺垫。列数字举例子引用4.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5.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将济南的苹果开花时间与烟台的进行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例子作比较6.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是逆温层,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下定义7.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引用记录,并进行比较,直观生动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赏析。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沉睡”“苏醒”两个词将大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状态。生动形象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采用拟人手法,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生动形象3.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准确严密本文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醒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课文主旨课堂小结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利用物候决定农事活动,简便易行现象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利用物候观测可及时调整,避免损失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本质逻辑顺序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包含的物候知识农谚1.“清明前,开秧田”: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3.“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积累拓展4.“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大自然的语言》在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时,大量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你试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说明你熟悉的一种事物或事理。作比较写作培优【写法指导】定义: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作用:是能更好地强调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优秀示例见《教材帮》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徒、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教材课后习题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同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答案见本课课件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答案见本课课件四、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五、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示例:初春去爬山,会发现山上的树木比山下的树木发芽晚。这正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是高下的差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体现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道:“怪不得找不到春天,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山下的桃花开得晚,是因为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即高下的差异。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CONTENTS

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1课堂小结06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机器人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科普短文均选自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创作背景必备知识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是编排在一起的,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所讨论的问题也类似,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两篇短文的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即“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主要功能和目的: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知识链接必备知识科普作品“恐龙”是古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题目“恐龙无处不有”采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恐龙处处都存在的事实,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题解读必备知识字音字形必记字词骨骼(

)鸟臀目恐龙()

覆盖(

褶皱()

岛屿链(

)gétúnzhědǎoyǔliànfù()贝壳()地壳壳qiàoké()单薄()薄饼()薄荷薄báobóbò携(xié)携带镌(juān)镌刻隽(juàn)隽永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褶皱: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词义理解必记字词更多字词见《教材帮》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引出说明内容。(2-14)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板块构造”理论。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初读课文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点明文章的主旨。自主探究初读课文本文说明了什么问题?恐龙无处不有板块构造学说表面上实际上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1.说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肯定”一词,说明作者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的支持。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在一次南极洲探险活动中,Iziko南非博物馆的罗杰·史密斯手里拿着一块原蜥(学名:Prolacerta)的化石。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地球由若干个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不停地缓慢地移动,造成一些板块被拉开,另一些板块被挤压在一起。4.请简要分析一下作者的“板块构造”理论的推断思路。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由此可知,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分析说明方法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泛大陆”加以解释。下定义(3)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作比较将南极生物的命运同其他同类作比较,生动地强调了南极的寒冷和南极生物的厄运,突出表现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巨大变迁。(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冰雪覆盖的特点。“十分之九”说明南极洲冰的储量十分丰富。打比方列数字本文的语言严密而准确,主要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请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品味语言不能互换。“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这里是说大陆漂浮在水面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适合于动物。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其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中“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2.“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大约”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不能。“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所推测的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定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是一个很确切的数字了,与事实不符,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篇事理说明文从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出发,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证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课文主旨课堂小结恐龙无处不有生物学——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板书设计课堂小结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时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必备知识03必记字词04

精读课文06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01

课堂小结07教材课后习题08学习目标02初读课文05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去说明另一个科学领域的问题的说明方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看看作者想要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说明什么问题。学情回顾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方法,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3.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习目标字音字形必记字词铱(

潮汐()

尘埃(

抵达()

劫难(

趋势()

陨石()追溯()膨胀(

二氧化硅()yīāidǐxījiéguīqūyǔnpéngzhàngsù潮汐: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抵达:到达。劫难:灾难;灾祸。验证:通过实验使得到证实;检验证实。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词义理解必记字词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大。熔化: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更多字词见《教材帮》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6)介绍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7-17)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说明恐龙灭绝“撞击说”的成立。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初读课文自主探究初读课文1.本文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撞击说火山说2.本文说明了什么问题?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表面上实际上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提9年来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精读课文分析讨论①用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问题的争论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恐龙灭绝的原因。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结合第2、3段内容,介绍一下“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进入平流层的尘埃使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致使地球生物大量灭绝。3.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是正确的?他是怎样证明的?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1)科学的实验证明①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②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2)有力的事实证明①在某些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撞击的地区发现了斯石英。②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3)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陨石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分析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举例子举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6500年前的生物“大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引出恐龙灭绝的又一个原因——“火山说”。(2)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的沙子”重得多的特点。作比较(3)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斯石英可以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1)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本文的语言严密而准确,主要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请分析下面的句子。“可能”表推测,并不完全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品味语言(2)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在通常条件下”说明将特殊情况排除在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和“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似乎”表示一种猜测语气,“肯定”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确定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用“肯定”是因为根据客观条件可以推测地壳深处有斯石英的存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这篇事理说明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得出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星撞击地球的结论,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证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课文主旨课堂小结被压扁的沙子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分析问题斯石英形成原理——沙子受到巨大压力逻辑顺序肯定“撞击说”斯石英出现地点否定“火山说”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麦克霍恩等研究证明岩层中存在斯石英中的原子排列火山携带的斯石英被转化火山活动地区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板书设计课堂小结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教材课后习题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的灭绝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二、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观点,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的结论。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开篇提出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引起读者对恐龙突然灭绝的原因的兴趣,然后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接着从地质学的发现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括号里的内容为补充说明性文字,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吻合的,以此证明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可能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3.即非常纯的沙子。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破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四、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是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相联系的。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外,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从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五、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答案见《教材帮》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共同欣赏文章富有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语言吧。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大雁归来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

积累拓展07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01

写作培优08必备知识02课堂小结06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理解文章主旨,把握说明顺序。2.学会运用拟人手法说明事物,赏析本文富有形象性、知识性和抒情性的语言。3.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观,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与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了一个被废弃的农场。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而《大雁归来》是这本书中的一篇。创作背景必备知识字音字形必记字词雾霭(

缄默()

迁徙()沼泽()狩猎(

弥漫()半蹼鹬()环颈雉()

ǎijiānxǐzéshòumípǔyùzhì()胆量()衡量量()折本()曲折()折腾折霭

雾霭蔼

和蔼ǎiliànɡliánɡzhēzhéshé雾霭:雾气。缄默:闭口不说话。迁徙:迁移。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盘旋:环绕着飞或走。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词义理解必记字词更多字词见《教材帮》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5)描写大雁归来时的情景。(6-10)介绍大雁归来后的日常生活。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初读课文第三部分(11-13)写大雁的联合迁徙。自主探究初读课文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三月春暖北飞飞行路线很直常成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孤雁时常哀鸣雁过群体生活①将燕子与大雁比较,说明大雁才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表达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②用生动的语言、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结合全文,简要说说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燕子大雁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第2段中的“赌注”一词有什么特殊意味?“赌注”原义为赌博时所押的财物。此处形象地说明了大雁迁徙的成本很高,且不能轻易撤回,说明大雁迁徙的坚定不移,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3.阅读课文,你能猜到第3段所说的“法规”的内容吗?威斯康星的法规可能是: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4.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3月的大雁”有何不同。①大雁面临的环境不像冬天那样危险。②大雁的飞行路线是弯曲的,不像冬天那样笔直。③大雁们不再是“一声不响”,而是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5.文中有许多将大雁人格化的语句,试从1-7段中找出示例并分析其作用。(1)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赋予大雁以人的思想和行为,突出大雁是真正的报春使者,说明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2)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目空一切”原来形容骄傲自大,这里贬词褒用,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大雁飞行时的专注,表现了雁群飞过时不可阻挡的气势。(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低语”“问好”赋予大雁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的热情活泼。(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喧嚷”“发出邀请”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雁的热情,显示了大雁之间深厚的友谊。(5)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喧闹”“辩论”“争论”赋予大雁以人的行为,写出了大雁活泼的特点,渲染了环境的热闹。(6)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把孤雁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尊重,同时,引出下文对孤雁的说明。6.如何理解第8段中“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单调枯燥的数字”指“我”和“我”的学生记录的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这些数字虽然单调枯燥,但从中可以发现,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作为爱鸟者的感伤,表达了对猎杀大雁的行为的愤怒。7.第9段中作者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声音有何作用?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声音都比较小,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做铺垫,也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大雁叫声的特点。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8.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3月天空中迁徙的大雁的鸣叫比作一首野性的诗歌,突出了大雁迁徙给整个大陆带来的欢乐和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9.利奥波德这位生态学家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在与大雁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善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自然的一个平等成员,可以克服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弊病,让人类在心灵上获得提升。这就是本文的思想价值。10.本文在介绍大雁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1)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作比较赋予主红雀、花鼠及大雁以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且把主红雀、花鼠和大雁作比较,突出大雁才是真正的报春使者,说明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2)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记录下停留的大雁的具体数目,并把停留大雁的数目看作衡量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足见大雁对春天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珍爱之情。列数字(3)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将各国之间联合的不可预期与大雁的联合观念进行比较,突出了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作比较(4)自更新世以来,每年3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将各国之间联合的不可预期与大雁的联合观念进行比较,突出了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作比较本文主要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尊重生命,保护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谐相处。课文主旨课堂小结大雁归来大雁归来大雁迁徙大雁鸣叫春雁——辩论——低语保护动物热爱自然——喜爱孤雁——忧郁——伤心——赞美群雁——喧闹——谈论——欣喜——报春使者——全球一体板书设计课堂小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古诗词中的“雁”积累拓展《大雁归来》多处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如第6段把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的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飞下来时飘逸、优美的姿态。请你也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个说明片段。打比方写作培优【写法指导】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的方法作说明。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时注意:①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即两种事物必须具有共性。②要用简单的事物来比喻复杂的事物,而不能用复杂的事物来比喻简单的事物。优秀示例详见《教材帮》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那么用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时间的踪迹!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

积累拓展07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01

写作培优08必备知识02课堂小结061.了解作者作品。明确说明对象,了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创作背景必备知识字音字形必记字词踪迹(

)悬崖()

腐蚀(

)山麓(

)沟壑(

沉淀()琥珀(

龟裂()楔形文字(

)zōngyáshílùhèdiànhǔpòjūnxiē粽()粽子踪()行踪zōngzòng综()综合zōng绷()绷带崩()崩塌bēngbēng蹦()蹦跳bèng()停泊()湖泊泊bópō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如铁生锈。沟壑:山间的流水沟。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龟裂:裂开许多缝子。词义理解必记字词更多字词见《教材帮》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4)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5-29)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初读课文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自主探究初读课文“时间的脚印”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分析讨论精读课文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品味第一部分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2.人类和大自然分别是用什么来记录时间的?人类: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大自然:岩石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1.阅读第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堆积重新生成岩石品味第二部分2.阅读第7—18段,说说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破碎分裂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3.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人为因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4.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5.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记录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地球的变化。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6.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大树木化石长毛兽化石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海洋宽广气候温暖潮湿气候寒冷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品味第三部分1.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试着找出几个并分析其作用。整体归纳探究(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打比方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举例子(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水在岩石移动中的作用。举例子(4)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通过举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例子,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有着丰富的记录。举例子(5)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举例子(1)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2.作者在行文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使说明更生动形象。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势不可当的威力。排比(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拟人(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像书页一样”,把岩石最初生成的状态比作书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之初的状态。“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比喻拟人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的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课文主旨课堂小结时间的脚印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岩石的毁灭与新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其他情况“死”的石头石头颜色光滑擦痕各种生物化石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古代计时器日晷一种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积累拓展圭表一种度量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漏

壶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底部均有小孔,可以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有刻度,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用以表示时间。也有不用水而用沙的。更多积累见《教材帮》《时间的脚印》一文开篇引用高士其的诗句,引出说明对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请你也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写一个说明片段。引

用写作培优【写法指导】说明文中,引用也叫引资料。所引用的资料范围很广,如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用可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注意】(1)引用的内容要准确、真实无误;(2)引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能够为说明对象服务。优秀示例详见《教材帮》一篇文章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说明事物总得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合理地安排顺序是一篇说明文写作成功的关键。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事理说明文,以前学过的课文《梦回繁华》《中国石拱桥》等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些文章或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的。在写作中我们怎样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写

作说明的顺序写作指导02写作实践03真题在线04CONTENTS

教学目录写作目标011.结合学习过的说明文,熟悉三种说明顺序。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合理安排整体的说明顺序。3.能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和写作时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局部的说明顺序。写作目标写作指导一、说明顺序分类1.空间顺序根据客观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依照上下、左右、远近、内外等次序来结构全文的说明顺序。2.时间顺序在介绍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按时间先后介绍说明对象的说明顺序。3.逻辑顺序按照由原因到结果、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等顺序来介绍说明对象的说明顺序。在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对写作材料进行取舍之后,应当先整体安排全文的说明顺序,再根据局部内容的特点和写作需要,穿插运用其他说明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的,而开篇介绍什么是物候时运用了时间顺序。1.根据写作的基本规律,有序安排说明顺序二、说明顺序分类①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比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或物品。比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2.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说明顺序③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比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证明“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一、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写作实践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2.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更加清楚。我的小天地我的卧室是我独有的小天地。①

小房间整体呈暖色调,简单而温馨,朴素而不失活泼,好像将整个春天都搬进卧室。门的左边靠墙放着我最最心爱的古筝,它为整个小卧室增添了一份典雅的气息。优秀示例①紧扣文题,开篇点出说明对象。门的右边放着一张小床。这张床特别柔软,我总爱爬上床窝进被窝蜷成一团。床头上还坐着一个小家伙,它是我过生日时朋友送给我的玩具熊,每天晚上它就像我的一位挚友一般伴我入眠。②靠近床尾的地方立着一张大大的书桌,供我读书学习,书桌上面放着一盏台灯。白天的时候从窗外照进来的阳光笼罩着我的书桌,充满了温暖的味道。②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窗帘的一角落在书桌上,虽然窗帘的颜色是灰白相间的,但缠绕其上的粉红蝴蝶结丝带却为它增添了一抹亮色。窗帘的旁边站着一个大家伙,它的名字叫衣柜,它的肚子里装满了我四季的衣服。我经常给它做手术——整理四季衣服。③我的房间虽然朴素无华,但也洋溢着一份美好与温馨。③主要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小卧室的结构特点,由门的左边和右边到床的头和尾,再到窗帘、书桌以及窗帘旁边的衣柜,大致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安排。名师总评(1)作者抓住小卧室简朴、温馨的特征展开说明,从室内物品陈设、色彩搭配、空间设计等角度凸显这一方天地的特征,语言生动活泼。(2)作者主要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小卧室。从整体看,还采用了逻辑顺序,先概括说明卧室的特征,再分述各部分的具体特点,最后概括。中间部分作者根据卧室的特征以及写作的需要,采用多种说明顺序,条理分明,使这一方天地特点鲜明、如在眼前。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提示:

1.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读者,比如一位长辈,他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不太了解,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2.为了使行文活泼,也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要写成说明文,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Wi-Fi网络作为一种信息通信、数据传递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和手段,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具有高效率、全球性、虚拟性等特点,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①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查资料,还可以和别人交流。而Wi-Fi因其灵活性比较大成为现在大多数网民访问网络的首选。②优秀示例①作诠释,简要介绍网络的特征及其作用。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Wi-Fi。

天天与Wi-Fi打交道的你一定不知道Wi-Fi的真正含义吧?让我来告诉你吧!Wi-Fi是一种短距离高速无线数据传输技术。③它主要用于无线上网,能够让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不用线路连接就可以在局域网中传输数据。同时它也是在家里、办公室或旅途中上网的快速、便捷的途径。④③下定义。准确而又科学地解释什么是Wi-Fi。④简要介绍Wi-Fi的优越性。

有了Wi-Fi,台式电脑就不再“一机独大”,你也不必“正襟危坐”了。因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以及所有带有Wi-Fi功能的设备通过Wi-Fi都能上网。网线这一小尾巴再也束缚不了你。你可以站着上网,坐着上网,躺着上网……想用什么姿势上网就用什么姿势上网,客厅里、卧室里、书房里……想到哪儿上网就到哪儿上网。自由自在,惬意生活从Wi-Fi开始。⑤有了Wi-Fi,我们再不用担心我们的流量了。免费Wi-Fi让我们畅享网络。⑥Wi-Fi网络还可以覆盖校园和整个社区,无须为每栋楼铺设光缆,也不用搭建一座座发射塔,Wi-Fi技术可以既便宜又轻松地扩展网络连接光缆,其覆盖范围可以让所有信息流汇集到高⑤将Wi-Fi与传统有线上网方式作比较,突出Wi-Fi灵活、便捷的特点。⑥介绍免费Wi-Fi的优越性。

速光纤主干网络的各个节点上。Wi-Fi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美丽。⑦Wi-Fi虽好,可也有缺点。它最大的缺点是通信距离很短,只有几百米。即使使用定向天线来加强无线信号,通信距离目前也只能达到1000多米。一台装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只可以在Wi-Fi基站周围半径300米的范围内实现无线上网。⑧⑦介绍Wi-Fi网络的特点。⑧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Wi-Fi的缺点:通信距离短。名师总评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内容详尽,语言平实。文章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开头由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网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Wi-Fi,并详细地介绍了什么是Wi-Fi;接着介绍了Wi-Fi的优点与缺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作诠释、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让读者对Wi-Fi有了更深的认知。三、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提示:

1.确定说明对象,如空气、水质、植被、交通状况等,写出它的变化。2.查找相关资料,说明变化的原因。3.注意安排好说明顺序。优秀示例见《教材帮》(长沙中考)请根据下面的信息,写一段关于“义务教育教科书(教育部组织编写)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体系的说明文字。(10分)要求:①说明对象明确,信息不遗漏;②说明顺序合理,条理清晰;③符合说明文的语言要求;④字数在150至200之间。真题在线第四单元注:阅读课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板

块内

容阅

读1.纪念白求恩/毛泽东;2.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3.*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4.诫子书/诸葛亮。写

作思路要清晰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示例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为三个板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阅读板块,一共4篇文章,其中3篇为教读课文,1篇为自读课文。既有现代文阅读,也有文言文阅读;既有国内作家作品,也有国外作家作品。写作板块,本单元要掌握的写作要求是思路要清晰。综合性学习板块,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本单元不管是板块设计还是文章选择,都体现了现阶段语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特点。更多真题见《教材帮》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刻不容缓低碳生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探究内容02真题在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